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_陈治国

合集下载

基于OPLS回归模型的农村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效应研究_陈治国_李成友_

基于OPLS回归模型的农村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效应研究_陈治国_李成友_
纵览现有相关文献,不同学者对农村金融与农 户消费关系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研究, 但关于选取测度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仍然 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选用的计量模型不能够较好 地消除变量的噪声,估计结果解释现实问题存在一 定偏差。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选取测度农村金融 发展水平的指标变量,运用能够克服多重共线性和 噪声干扰的正交偏向最小二乘回归模型 ( OPLS 回 归模型) 估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 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效应,进而提出发展农村金 融驱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含义。
三、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 实证研究
( 一) 测度变量选取 合理选取测度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变量是 开展本研究的关键,测度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主要有农村 金 融 规 模、农 村 金 融 效 率、农 村 金 融 结 构、农村金融渗透度、农村金融密度、农村金融相关 率等。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我国现实情况,本研 究选用农村 金 融 规 模、农 村 金 融 效 率、农 村 金 融 结 构、农村金融渗透度、农村金融相关率等指标作为农
bhattacharya和patnaik2015通过对新兴经济市场的消费波动规律进行研究发现消费通常比收入波动更大表明金融改革进一步增加了消费相对于产出的波动性11虽然国内学者对金融与消费关系的相关研究起步晚但关于金融与消费关系的研究更加注重中国现实问题的探索研究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农村居民是最大的消费体因此从农村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视角进行研究有较大的现实意zeldes理论模型框架采用农村微观调研面板数据对我国流动性与农户消费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农户消费显著受制于流动性约束12研究认为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指出做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扩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才是提高农户消费水平的关键13晖2008研究认为非正规的民间金融显著激活了农户消费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消费结构升级14朱信凯和刘刚2009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的bealey模型研究发现非正规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有利于流动性约束过引入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约束的 Bealey 模型,研究发现非正规的民间合作金 融组织有利于流动性约束的缓解,促进农户当期消 费[15]; 刘纯彬和桑铁柱( 2010)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对 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户消费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后,发现长期内农村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有明显的 带动作用,但短期不显著[16]; 文启湘等( 2011) 认为 不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和匮乏的农村消费信贷品是 抑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主因,提出通过农村金融 体系的完善和信贷产品的创新来驱动农户消费[17]; 郭云南等( 2012) 认为宗族网络作为农村金融的补 偿制度具有信用担保机制功能,其有利于农村家庭 平滑消费[18]; 胡帮勇和张兵( 2013) 研究发现农村金 融效率、金融规模和金融密度对农户消费有显著的 促进作用,而 农 村 金 融 结 构 与 农 户 消 费 无 显 著 关 系[19]; 谢顺利和周翼璇( 2014) 在深入探析农村金融 发展对农户消费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又运用计量模 型检验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发现农村金融通过消 费信贷显著促进了农户消费[20]。

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理论

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理论

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进展2007年09月05日摘要:本文认为,我国农产品物流研究多是对现象的描述性分析或简单的经济分析,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宏观层次的理论研究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微观层次的实证分析不足,缺乏严格的计量分析,以农产品具体品种作研究对象而开展的实证研究还很少。

第三,没有在市场体系中对我国农产品物流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缺少对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变化后农产品物流产业组织模式的研究,更缺少对我国农产品小规模生产经营现状下物流链上各相关利益者之间合作与协调机制的研究。

第四,对农产品物流运行机理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和信任机制等对农产品物流的重大作用尚未引起重视。

第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未引起足够重视,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保障供给的数量安全方面。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理论:方法:进展一、国外关于农产品物流的主要研究理论农产品物流涉及从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到销售的整个供应链,而供应链中存在的交易费用大小和契约关系的完全程度影响着农产品物流的运作和发展。

国外学者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对农产品物流作了大量研究。

其中,利马(Lira)通过显示原理分析了物流链上的契约结构,给出实话实说的可能性;韦弗和赫达逊(Weaver and Hudson)对供应链中的契约协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拉森(Tage Skjoett-Larsen)基于资产专用性利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了物流关系的形成和维持;道格拉斯(Douglas mbert)、玛格丽塔(Margaret A.Emmelhainz)、约翰(John T.Gardner)等则从物流链上各方的利益格局和企业制度环境出发作了开创性研究,指出成功物流关系的条件是第三方物流制度安排的保障由于交易费用存在,一方面导致了一个低效均衡,另一方面,随着交易费用的增加,促使人们创新不同的经济组织与交易方式。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

金 融 机 构 的 经 营 范 围 在城 市 的 现 实情 况 下 , 这 些 指 标 无 法体 现 出 农 村 金融 监 管 的 特 点 。 凶此 , 为 了科 学 、 合理 的衡 量我 国农 村 金 融 监 管 的 变迁 , 就 需要 立 足 于我 国实 际 , 结 合 农村
金 融 的发 展过 程 ,选 择 既 能体 现 我 国农 村 金 融 的变化 特点 ,又对 农 村 经 济具 有较 强 影 响 力的指标 。本研 究正 是基 于 以上 的考 虑 , 选 择
金 融监管变迁进行度量。利用 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 的实施效果进行实证检 验, 找 出各 类制度 要 素 中 的不 足之 处 , 为农 村金 融监 管制度 改革提 出切 实 可行 的政策建 议 。
关键 词 : 农村 金 融 农村 金 融监管 实施 效果
中图分 类号 : F 8 3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9 — 1 2 4 6 ( 2 0 1 3 ) 1 1 一 ( i ) 0 2 7 - ( i ) 7
我 国农 村 金 融 的 典 型 特 点 是 二 元 结 构 的 存 在 ,而 以往 的指标 都 无法 很 好 衡量 对 民间借 贷 的监 管强 度 。再 如 , 资 本要 求 、 资产 组 合 限 制、 市 场准 入 限制 等 , 这些 监管 变量 主要 是衡
量 对金 融机 构 的 监管 变 化 ,然 而 在绝 大 多数
金融纵 横 2 0 1 3 . 1 1
我 国农村金 融监 管制度实施效果 的实证研究
盖 丽 丽
摘要 : 本 文在 对 我 国农 村 经 济发 展 和农 村 金 融监 管 现 状进 行 分 析 的基 础 上 , 通 过 构造 多维 变量 从利 率 管 制 、 农村 金 融机 构 数 目、 非 正 规金 融管制 和 农村 信 用社 监 管 变 化 四个 方 面对 农 村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作者:眭方微周靖张静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18期【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发展对我国至关重要。

而随着金融这一现代经济核心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成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

文章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以四川省为例,分别从农村经济整体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现阶段四川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在统计意义上的关系。

结果表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之间并没有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文章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平稳性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一、引言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村经济是新中国走向繁荣不可或缺的一步,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农村建设更是迫在眉睫。

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日益发展,探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金融与经济的相关关系历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1973年,Mekinnon[1]与E.S.肖[2]先后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成为研究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

随后本杰明、雅荣、Burgess、Pande等人相继对农村金融进行了研究,他们均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然而,他们对不同国家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20世纪末国内开始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进行研究。

许笑波和邓英淘(1994)通过改进的金融相关比率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进行衡量[3],之后许多学者都通过这一改进的金融相关比率对农村金融进行研究。

姚耀军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4],同时郭凯等证明在我国不同区域,农村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负相关的,但在全国范围内以及东部地区,他们是正相关的[5]。

随后王丹(2006)[6]、周斌(2007)[7]、张金鑫(2008)[8]、徐佳(2010)[9]、杨国颂(2011)[10]等人分别对安徽,新疆,东北,湖北等地区进行了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及其解决机制研究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2-000-01摘要本文立足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在定性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成及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地考察。

分析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农村资金外流和农民贷款难等问题,农村金融没有一个稳定的、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抑制现象在各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进而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创新一、引言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当前,我国农村领域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

因此,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以及金融深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20世纪70年代初,以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样本,提出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而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着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金融抑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于我国农村经济具有的“分割性”: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分散于零散的经济单位之中,国内市场也处在割裂状态,无法发挥其合理配置要素的功能,市场价格千差万别,这种“分割经济”也就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

为了使发展中国家摆脱金融抑制所造成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麦金农和肖金比系统地提出“金融深化”理论,指出了金融抑制的危害,并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投资及经济增长的正相关。

金融深化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可以用以下这个函数来表达:其中,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代表收入;i指投资;i/y为投资占收入之比;d是各类存款名义利率的加权平均数;p*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麦金农认为,金融深化政策的首要任务应是保持一个较高的“货币存款的实际收益”,以此来刺激人们对实际货币余额m/p 的需求。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_省略_研究_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检验_杨刚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_省略_研究_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检验_杨刚

①Pagano,M.,Marco.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An Overview[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7(2):613~622.
8 JRYJJ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检验
J 金融与经济
2014.12
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
——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实证检验
■ 杨 刚,管福泉,蔡选超,许丹丹
本文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农
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比较显著,总体上看正向效应要大于负向效应,但是影响力在不断减弱。
向 为 农 村 金 融 ,房 地 产 金 融 ;管 福 泉 (1973-),湖 北 蕲 春 人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副 教 授 ,南 京 农 业 大 学 经 管 学 院 博 士 ,
研 究 方 向 为 农 村 金 融 ;蔡 选 超 (1987-),湖 北 天 门 人 ,浙 江 农 林 大 学 经 管 学 院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 农 村 财 务 与 金
项。 各序列在 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通过 ADF 单
位根检验,但都在一阶差分后通过检验,表明所有
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检验结果见表 2。
表 2 各变量系列 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
ADF 统计量
1% 显 著 性 水平临界值
P值
结论
LN(SR)
0.2685
-3.6892 0.9722 不平稳
△LN(SR) -3.7964

第6章农村物流金融

第6章农村物流金融

6.1 农村物流金融概述
一、农村物流金融研究的内容
• 1.研究的目的 • (1)拓展现代金融理论应用领域的必要。 • (2)现代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必要。 • (3)发展现代农村物流建设的必要。 • (4)物流金融学科建设的必要。 • (5)农村物流金融研究的必要。
• 2.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物流金融
Logistics finance
李蔚田 博士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第6章 农村物流金融
学习目标与要求
• 掌握农村物流概念和特征 • 了解农村物流、农业电子商务等概念 • 领会农村物流的本质和特点 • 掌握农村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基本内容 • 认识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产品的创建 • 明确农村物流金融的发展与运作模式、构成要素和特征 • 掌握农村物流金融运作模式设计 • 领会农村物流金融建设的方向选择
• 3.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1)农村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 • 农村物流金融研究,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视角,针对目
前我国现代农村物流建设基础设施落后及金融供给短缺现 状,研究发展现代农村物流,如何解决现代农村物流建设 金融支持的“瓶颈”,构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理论体系框 架。
• 2)农村物流金融的研究内容 • (1)现代农村物流建设现状及其制约因素,以及目前我
• 3.农村第三方物流金融产品的创建
• 1)农村支付类物流金融产品设计
• (1)电话支付。电话支付(又称电话银行支付)是 指农村物流供货商、进货商在享受农村物流金融 企业服务后,通过拨打银行客服电话(例如工行电 话95588),根据语音提示完成从自己银行卡账户 中付款过程
• (2)手机(短信)支付。手机银行(短信)支 付是指持有某银行卡的顾客只需到该行网 站做一个简单的注册(绑定银行卡和手机), 就能够在需要付款时使用收发短信的简单 方式完成支付。

我国农村金融作用农村经济的路径与实效——基于农村金融运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作用农村经济的路径与实效——基于农村金融运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国 情 研 究・
砌 痛
第 V 2 3 卷 第 1 期2 0 1 3 年 1 月
o 1 . 2 3 No . 1 J a n .2 0 1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8 1 3 1 . 2 0 1 3 . 0 1 . 0 0 5
4为 资 本 的 边 际 生 产 率 ; K 为 资 本 存 量 。令 + 一 : , , 带入 公式 ( 1 ) 整理 得 : 等 + : Ay
( 2 )
, 代表投资; 6代表折 旧率 。在 t +1 期的经济 发展率 等于第 t 期 的资本边际生产率 4与资 J +1 本产出率的乘积减去折旧率。在均衡条件下 , 总投 资等于总储蓄率 : = S 。假定储蓄在向投资转化的 过程 中存在一定的漏出, 0 为储 蓄向投资的转化率 ,
3 5
) , 男, 山东济 宁人 ; 博士研究 生 , 在中国海洋 大学管理学 院学 习, 主要从事农业 经济理论 与
和渔业经济管理研究 。
汪艳涛 , 高 强 : 我 国农村 金 融作用农 村经 济 的路 径 与实效 重 制约 ( 刘健 等 , 2 0 0 8 ) 。缺 乏 有 效 的金 融 机 构 为
续 保持 经济 稳定 增长 的问题 ( 邓莉 等 , 2 0 0 5 ) 。要 实 现 经济 的 持 续 稳 定 增 长 , 必 须 实 现 增 长 方 式 的 转
农业 是 国 民 经 济 的 基 础 产 业 , 农 村 经 济 的 发 展需要大量 资金 的投入 和积累 , 同样 离 不 开 农 村 金 融 的支 持 。 现 阶 段 , 我 国农 村 资 金 供 求 的 变 化
Y= A K ( 1 )

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作者:嵇正龙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24期内容摘要: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具有明显的政府政策强制和诱导性,从渠道和主体角度可以将农村金融供给分为财政支农资金、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和农业保险。

而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取决于上述四个变量对农村总产出的正向影响。

本文通过对农业总产出、财政支农资金、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和农业保险五个变量建立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财政支农资金、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并未带来促进农村总产出的预期,而农业保险虽有促进作用,但是作用有限。

文章最后针对不同的金融供给变量供给有效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短期和长期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供给有效性实证研究文献综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格利、肖和麦金农等先后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供给的短缺抑制了经济的发展,引起经济和金融发展缓慢。

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金融自由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国内的研究大多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效率较低,甚至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财政支农政策的支持(孙长清,2006),因为增加财政支农的总量和提高财政支农的结构效率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推进农村市场化(冷志杰,2005)。

但是从农村居民储蓄比率和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温涛,2005),以及农村存款余额与农业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的比率来看(刘旦,2007),都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对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进行回归分析(许崇正,2005;温涛,2005);应用VAR模型分析农民收入、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杜兴端,2011)等大量的实证研究亦得出现行的农村金融供给抑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但是应用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农村存款、农业保险赔付与农民收入增长呈正向关系,而农村贷款、农业保险收入与农民收入增长呈负向关系;农业贷款促进农民增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期,乡镇企业贷款不仅没有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农民收入的增长(余新平,2010)。

财政支农、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

财政支农、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

财经理论研究2024年 第2期财政支农、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发展陈治国1,景辛辛2(1.咸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2.山东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摘 要]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本研究构建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探析,且运用兼具省份固定效应与时间固定效应的偏差矫正的LSDV估计法与FGLS估计法以及差分GMM模型与系统GMM模型对该关系进行了稳定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地区异质性分析。

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支农水平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交乘项在1%显著性水平上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正向影响效果,表明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且运用多个模型稳定性检验发现该关系仍然存在,进而有效揭示了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的互补协同关系;并且发现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抽水机效应的抑制影响,财政支农却表现出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的互补关系在东、中部地区较为明显,在西部地区的互补性相对较弱,同时发现三个地区的农村金融均有抽水机效应,且东、中部地区的财政支农政策有负向效果。

据此提出强化财政支农与农村金融的互补协同作用,以及实现两者走向各自最优实施路径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农业经济发展;互补关系[中图分类号]F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63(2024)02-0060-08一、引言自2004年以来,我国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将“三农”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财政支农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是支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两架主引擎,财政支农是政府引导“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农村金融是政府与市场相互协作发挥支农作用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财政与金融无疑是全力助推该战略的有效驱动器,二者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

近年来,在日渐完善的财政理念与财政透明度水平提升的影响下,财政支农结构日趋合理,财政支农模式不断创新优化,财政支农内容更为丰富,财政支农的途径由简单低效的直接方式转变为高效可持续的间接引导,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疆农户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对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效应研究

新疆农户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对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效应研究

丽等 , 2 0 1 6 ) 。为 了有效 扭转新 疆 地 区农 村经农 村建 设 的步 伐 , 缩 小
城乡 收人差距 , 提 高农 村居 民生 活水 平 , 有 必要 解决 好农 户 家庭 金 融 资产 结 构 不合 理 化 匹配韵 问题 , 而
识别出农户信贷配给程度及其对农户家庭金融资产的影响程度 , 进而提 出相应措施 以降低农户信贷配
给程度 是解决 该 问题 的一条 有效 的创 新路 径 。
二 、 文 献 回 顾
( 一) 信贷配给程度估计的相关研究
纵观 国 内外 相关 研究 文献 , 关 于信 贷配 给方 面的研究 主要 从论 证 信 贷 配给 存 在 的相 关 理论 模 型和
2 . 山东 财经 大学 金融 学院 , 山东 济 南 2 5 0 0 1 4 ) 内容提要 : 本 文基 于新疆 农 户家 庭 实地调 研数 据 , 选取部 分 可观 测 的 B i v a r i a t e P r o b i t 模 型并 弓 I
入 附有虚拟 变量 的 L i n e a r R e g r e s s i o n模 型 , 对农 户家庭 所承 受 的信 贷配给 程度及 该信 贷配 给对 农 户家庭 配置金 融资 产所 产 生 的影响效 应进 行 了有 效估 算 。结 果表 明 : 新疆 地 区受到 信 贷配
作者简介 : 陈治国( 1 9 8 4一 ) , 男, 博士研究 生 , 研究方 向: 农业经济理论 与政策 ; 李成友( 1 9 8 7 一) , 男, 讲师 , 博士 , 研 究方向 : 农村 金融
与计量经济 ; 李红 ( 1 9 6 3一) , 女, 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向 : 农业经 济与产业 经济 ; 宋玉兰( 1 9 7 9一) , 女, 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 向: 农业 经济 - q 产业经济。

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实证研究

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实证研究
四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政策建议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行业的激 励机制
50 2018年6 期 总第 867 期
物流平台
亚马逊物流模式的研究及对 我国的启示
注:图 1、图 2、图 3 横轴都表示滞后期间数,纵轴分别表示 1 单位 RFSt、lnRFPt、RFEt 给 lnAPLt 一个单位标准误差的冲击;中 间粗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即分别表示给解释变量 RFSt、lnRFPt、RFEt 一个冲击后,被解释变量 lnAPLt 如何变化;上下两侧细 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速发Al展l,针R对ig农h产t品s物R流e产s业er发v展e建d.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资金
服务系统,同时促进农产品销量额最大化增值,农产品物流逐渐 构成运输体系,其通过统一配送率以及商企合作等多方位发展 战线构成。同时国家有目的、有计划的针对相关项目策略实施, 为农产品物流建设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3.增加多元化金融模式,有效发挥新型模式作用 通过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同时还需要寻求更多 融资支持,增加多种渠道建设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产品物流,促 进农村经济蓬勃向上同时完成新农村发展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考 量,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和风险水平,可以借助股票与债券等方式 融资,提升农产品物流行业经济额高效增值。再或者对于风投、民 间融资机构进行相应的引导,鼓励其同物流企业进行融资,激励 多方关系建立战略联盟,有机协同发展建立农场品供应链金融。 不断完善流程运作模式,挺高物流组织模式发展最大化作用。
2.农村金融可以创新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 农村金融与物流企业相互融合构成农村物流金融创新组 织模式,其模式形成协同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到实际中,拓展农 村经济全面发展。通过物流金融运作的基本模式实施推广,即 传统模式结合新型的融通仓、保兑仓和订单融资模式等,更有 效的节约交易费用和增长利润收益。随着时代迅速发展,金融 结构的融入促进产品宣传以及创新,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 同农产品物流金融组织模式,促进模式在实际运行程序中不断 完善及优化,形成多元化服务体系提高物流配送率及农产品收 益额不断增值。 三、模型建立与实验结果 根据农村金融发展不断作用着农产品物流业发展与建设,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发展关系进行模型建立,针对农村金 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进行评估,如下 VAR 模型公式展示:

制度与技术约束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与一般政策结论——基于欠发达地区

制度与技术约束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与一般政策结论——基于欠发达地区

制度与技术约束下的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与一般政策结论——基于欠发达地区陈治国;李红【摘要】通过对新疆农产品物流模式的调查研究,试图通过物流管理主体散乱、物流行业标准失范、物流政策落实不健全、物流行业税制不合理、物流金融制度滞后、物流经纪商组织化程度低等物流制度安排,与技术变迁的低层次物流技术状态来把握物流制度约束和物流技术约束.同时,通过分析技术约束与制度安排对物流模式形成和优化的作用机理,指出帕累托改进性制度的持久性动力机制效应和正向技术的实际冲击力对于物流模式的形成和优化的关键作用,并从制度安排与技术约束层面由新疆推广到全国提出农产品物流模式的优化创新路径.【期刊名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7)005【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物流制度安排;物流技术约束;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创新路径【作者】陈治国;李红【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4.3“三农”问题一直是长期性、动态性的痼疾,而克服农产品流通体系障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理路。

在农产品流通体系机制设计中,农产品物流模式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围绕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运行机制设计这一核心问题,优化设计农产品物流模式是一项关键的创新工作。

它的思路在于设计一套在农产品交易主体间保持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标准化治理方式或组织方式,从而使这种组织模式来确保农业产业沿着高效路径运行。

新疆是农业大省(区),农产品尤为丰富,农产品流通是解决当地“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新疆农产品物流业也正处在由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过渡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产品物流模式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已经初步形成了第三方农产品物流模式、仓储基地主导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口岸主导型农产品物流模式、物流园区主导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农产品加工企业主导型农产品物流模式等多种农产品物流模式(见表1)。

重视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

重视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

重视和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
侯茂章;夏金华
【期刊名称】《农业经济》
【年(卷),期】2004(000)007
【摘要】农产品物流涵义。

农产品物流是指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从而实现农产品价值的物理性经济活动。

它由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包装、配送、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构成。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侯茂章;夏金华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从国外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经验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 [J], 陈国
2.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 [J], 支海宇
3.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
——基于国际视角 [J], 徐娟;叶耿瑞
4.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 [J], 王世联
5.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其法律规制研究 [J], 周荣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民族地区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分析

西北民族地区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分析

西北民族地区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发展分析
李红;陈治国
【期刊名称】《物流科技》
【年(卷),期】2011(34)7
【摘要】以鸟鲁木齐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发放问卷了解和掌握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全市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存在的诸多物流问题是本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需要政府及相关物流主体的共同努力,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措施.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李红;陈治国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52.8;F76
【相关文献】
1.西北民族地区农产品口岸物流发展研究 [J], 李红;陈治国
2.西北民族地区农产品口岸物流发展研究 [J], 李红;陈治国
3.中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分析(下)——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问题分析 [J], 王群智;刘代平;郭哲
4.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 [J], 田德斌;窦宏秀;车明诚
5.“日本物流业发展启示录”系列连载⑤ 中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分析(上)——日本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启示 [J], 王群智;轩伟亮;任春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个文献综述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个文献综述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个文献综

郑军;文毅
【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4)002
【摘要】近些年,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国内外关于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研究也有了长足发展.本文基于农村金融和协调效应等理论,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和实践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剖析了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从各自独立发展到协调整合的发展轨迹,并对各地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调发展的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明确了两者在协调发展中所遭遇的障碍.最后,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的“农业保险+农村信贷+再保险”新模式,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总页数】6页(P47-52)
【作者】郑军;文毅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00;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43;F840.6
【相关文献】
1.农业保险的政府行为与制度创新\r——一个文献综述 [J], 郑军;王彪
2.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与财政补贴政策优化:一个文献综述 [J], 郑军;付琦玥
3.国内外农业保险研究脉络再梳理:一个文献综述 [J], 郭江华
4.国内外农业保险研究脉络再梳理:一个文献综述 [J], 郭江华
5.农业保险、农村信贷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J], 郑军;李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15期)2015(1)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收稿日期:2014-08-11基金项目:新疆科技厅科技支撑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新疆农产品外贸冷链物流模式研究”(201442121)。

作者简介:陈治国(1984-),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E-mail:441240639@qq.com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陈治国,李 红(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摘 要 采用VAR模型对中国1990年以来农村金融变迁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物流发展,而农产品物流发展却没有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应有的拉动作用,我国农村金融仍处于有效供给主体不足的状态。

从破除农村金融抑制现象、培育面向农产品物流的多元化私人融资担保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创新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产品物流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农村金融;农产品物流金融;VAR模型中图分类号:F 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15)01-0061-07DOI编码:10.13300/j.cnki.hnwkxb.2015.01.009 农产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分支,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卖难”和“买难”的现实矛盾亟待农产品物流的优化升级来破解。

而解决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在于探索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金融的合理契合路径。

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诸多制度性缺陷和问题,迫切的农村金融发展诉求与荆棘丛生的制度性障碍同时共存,致使农村金融发展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虽然得益于农村金融的支持和推进,农产品物流已发展出了基于存货、基于应收账款、基于订单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以及农产品物流融通仓模式,且正在逐步成长和完善,但总体来说,发展缓慢的农村金融市场、单一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建设滞后的农村信用体系、高门槛的农村信贷要求等已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农村金融支持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方向是明晰的,农产品物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已有了初步效果。

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推动作用,就必须厘清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传导效应。

基于1990-2010年的统计年鉴数据,本文拟采用VAR模型对农村金融变迁与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长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国外对于物流与金融的相互关系研究较早,但都是把物流和金融作为两种宏观产业进行研究,没有具体深入到农村领域。

比如,从物流金融业务层面入手,Friedman研究了基于存货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1];Poe研究了基于应收账款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2];Diamond研究了基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3];Fenmore对基于订单融资业务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进行了研究[4];Erik研究了基于供应链的视角的物流金融业务模式[5]。

总体来看,国外关于两种产业契合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了物流金融融合下的物流金融组织模式。

虽然国内对于农产品物流与金融相互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对两产业之间耦合作用的研究已有了清晰的脉络。

纵观近年来相关文献,其研究基本上从如下两个视角展开。

1.金融支持下的农产品物流发展研究物流系统的资金流离不开金融业的强有力支撑[6],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在瓶颈期更是有赖于农村金融的支持和推动[7]。

关于基于农村金融支持下的农产品物流研究,胡愈等以农产品物流建设过程中金融供给短缺成因及金融需求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15期)势为切入点,提出了化解金融供求矛盾,促进农产品物流建设的路径选择[8-9];宋雅晴基于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正向传导效应,提出通过供销合作社的桥梁作用来有机结合农产品物流与农村金融,实现农产品物流快速发展[10];王银昆从农村物流的金融困局着手,提出了农村金融发力支持农产品物流的突围路径[11];徐晟等从农村金融供给角度入手,指出创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农业物流与资金流高效融合,进而发挥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驱动作用[12];武霞通过探析金融支持农村物流发展的内在联系机制,指出应主要从金融运作模式、金融服务产品、金融制度、金融组织架构、金融服务风险防范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和环节的方向选择来实现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13]。

2.农村金融与农产品物流共生下的农产品物流金融研究物流金融是多方共赢均衡策略的必然产物,是资金流与物流高度匹配的结晶[14],作为农产品物流中间业务的农产品物流金融[15],则是农产品物流与农村金融这两种治理机制有机衍生出的正向变迁产物,是农产品物流与农村金融共生环境下产生的新治理机制。

关于农村金融与农产品物流共生下的农产品物流金融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产品创新以及风险研究等方面。

在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研究方面,胡愈通过系统研究比较分析“契约型”、“集成型”和“虚拟型”3种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运行机理的优劣,指出作为农村物流供应链金融新范式的“地融仓”模式是解决农产品物流企业融资渠道难的有效选择路径[16];许红莲从金融组织缺失、机构缺位和融资产品短缺入手,设计出多元化复合式的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合作银行”运作模式来凸显农产品金融绩效[17];杨维霞通过对农村金融供给缺失成因的分析,提出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金融模式是化解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融资难的合理举措[18];舒辉等从农户参与物流金融模式视角入手,认为建立“农户参与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是支持农户融资和农产品销售,为农产品物流企业提供更多利润空间,推进农产品顺利配送流通的有效选择[19]。

在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创新研究方面,许红莲等基于农产品绿色物流业,提出通过创新绿色农产品金融产品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与物流金融健康发展的有效选择路径[20];雷莉等以产品管理理论为分析基础,提出创新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产品的有效策略[21];胡愈从供需双方方物流金融产品和第三方支付类与融资类物流金融产品的角度提出了建议[22];胡愈等又从经济学视角论证了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的区域创新路径[23]。

在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研究方面,杨蕾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24];易君丽等通过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农产品物流金融的风险因素后,对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防范策略[25];邓昂从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从系统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层面入手,提出应从市场秩序、征信机制、操作管理等角度来有效把控绿色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26];何静等通过建立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三方博弈主体的均衡解,提出了规避农产品物流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27]。

虽然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农产品物流与农村金融相互关系,但研究仍以定性分析居多,且研究的共识度不高。

本研究拟根据我国1990—2010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产品物流总额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探寻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的传导效应,以期厘清两者逻辑,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的机理分析 要研究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有必要从机理上深入探析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传导逻辑与作用机理。

农村金融带动农产品物流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

一是农村金融为农产品物流产业提供资金服务。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信息系统建设等农产品物流软硬件领域都得到了大量的金融资金支持,尤其是农产品物流的运输网,包括铁路、公路、县、乡村道路建设均获得了大量资金。

商务部实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速了农产品物流的快速推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使得针对农产品的销售额有了明显提升,农产品物流的统一配送率、农家店存活率、连锁化率、农家店POS机普及率等都有显著提升。

近期国家推出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地补助项目更是为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是农村金融为农产品物流主体分散风险。

农产品本身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农产品配送的风险性,26第1期陈治国等:中国农村金融对农产品物流传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不仅面临自然灾害风险、运输风险、储藏保鲜风险、质量安全风险,而且还面临价格波动风险。

较高的风险使得融资担保违约系数上升,为了能够分散风险,农村金融领域出台的农业扶持政策、农产品价格稳定器措施,以及社区发展基金、合作社金融、小微金融等合作金融形式都有力增强了农产品物流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是农村金融可以创新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

融入农村金融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可谓焕然一新,农村金融和农产品物流有机衍生出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是传统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基于存货、应收账款和订单以及保税仓和融通仓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是节省交易费用的正向变迁产物。

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基于金融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会获得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催生出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将更具生命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能够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和实现农产品增值。

三、变量选取及模型建立 1.主要变量(1)农产品物流总额(APL)。

农产品产出状况、农业人力资源状况、物流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等能够有效支撑农产品物流发展及代表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各项因素,都能够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但以上指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在统计上存在明显的重复性,严重影响了实证检验的有效性。

本研究为了能够直接揭示出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选取农产品物流总额作为衡量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农村金融发展水平(RFDL)。

农村金融和农产品物流一样,都属于服务业范畴,两者协同形成的服务业生态系统有力支撑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组成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指标包括农村投资、农村居民收入、农村金融结构、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五大指标能够有效表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更新改造投资指标数据难以获得,本研究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农村投资水平;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指标表示农村居民收入;用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来反映农村金融结构,通过乡镇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变化来揭示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水平;用农业存款余额和农户储蓄存款余额之和形成的农村存款余额来表示农村金融规模;农村贷款能够有效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贷款比重的降低反映了农户和农村企业在融资条件方面有所恶化,用农村贷款余额与农村存款余额的比例来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