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EFV远征战车评析
简述美军现役军用卡车家族——MTVR中型战术车辆
简述美军现役军用卡车家族——MTVR中型战术车辆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简述美军现役军用卡车家族——FMTV中型战术车族中提到了一种中型战术卡车,可以执行一些战术运输任务,而那个主要是被陆军使用。
本篇文章介绍的这款中型战术卡车,主要是被海军陆战队使用。
尽管美国海军陆战队,被人戏称为“四等人”,“二足驮载牲畜”,使用着最弱后的装备,干着最苦的活。
不过,调侃归调侃,美海军陆战队虽然机械化程度没有陆军高,但还是目前世界上机械化最强的一直部队。
其中,在本篇文章里介绍的这款MTVR 中型战术车辆,就是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一款多用途中型卡车,用于执行一些战术运输任务。
MTVR这个系列的车族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美军当时为了取代旧式5吨级别的M35卡车研制了新型的五吨级别M939卡车,用来替代M39和M809系列卡车,并从此开始在部队服役。
M939卡车是一款5吨级的6×6军用重卡,其基本型运输车可运送4500kg的货物,具有全天候全地域的行驶能力,经过多年的变型设计及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多用途的卡车,包含了载货车、自卸车、半挂牵引车、厢式车、救援车,甚至为特殊车辆设计的不含驾驶室的三类底盘等。
M939卡车其实是一个非常可靠的美军车族,现在依旧还有大量的M939卡车在美海军陆战队的后勤部部门服役。
M939卡车不过由于军队运输的需要。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海军陆战队提出了中型战术车辆置换计划。
其目的是提供更先进的运输车队,取代当时现有的由5吨级卡车组成的运输车队。
MTVR中型战术车辆采用了奥什科什的TAK-4螺旋弹簧双横臂独立悬架,卡特彼勒C12直列六缸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7档艾里逊HD 4070P自动变速箱。
MTVR在1800转每分钟时就可以达到最大功率431马力。
在越野道路上可载重达7吨以上。
而且采用的是395 R20 XZL轮胎并且拥有多项现代化改进技术。
MTVR有多种型号以应付不同的任务,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一下,MTVR中型战术车族的一些主要型号。
IFV的名词解释
IFV的名词解释IFV,即装甲步兵战车(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是一种专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机动性和装甲防护的战车。
它在现代战场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实现了步兵与装甲战车之间的无缝衔接,提供了巨大的战术优势和作战效益。
首先,IFV的定义和特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IFV是一种既能运输步兵,又能提供火力支援的装甲车辆。
它通常由一名车长、一名炮手和几名步兵组成。
IFV通常搭载一门主炮作为火力支援,并配备多挂载机枪或远程火箭弹系统。
这使得IFV 能够对敌方步兵和装甲目标发动有效的攻击,同时也能够提供快速反应和防护。
其次,IFV的起源和发展也值得关注。
IFV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后期的德国,他们首次将炮塔融入到步兵战车中,提供了更强大的火力支援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IFV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冷战结束后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IFV在近年来的冲突和战争中展现出了其优势,如在战场上快速机动、提供有效掩护和支援火力。
第三,IFV的作战能力也是其独特之处。
IFV不仅仅是一辆运输工具,它能够在战斗中压制敌方火力、提供掩护并与敌方步兵进行直接接触。
因此,IFV在战场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都非常强大。
它可以通过机动性和机炮/火箭的火力进行打击,使敌方步兵无法轻易逼近。
另外,IFV的装甲防护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可以抵御敌方火力的袭击并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然而,IFV的使用也面临一些挑战与争议。
首先是成本问题,IFV的制造和维护成本较高,这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可能是一个负担。
另外,由于IFV在设计中需要兼顾运输功能和火力支援能力,因此在装甲防护、火力范围和搭载人员等方面可能会面临取舍。
一些批评者认为,IFV在某些现代战场环境中可能不够灵活,且易于成为敌方火力的重点打击目标。
然而,仔细权衡利弊之后,IFV仍然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作战平台。
它在近距离的战斗中,具备了极其重要的进攻和防御能力,保护了步兵的安全,提升了作战效能。
美国EFV两栖远征战车
战车介绍
战车介绍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使用1971年开始服役的AAV7系列两栖装甲战车,但随着美国新型EFV两 栖远征战车的批量生产,AAV系列战车将逐步被取代。
美国EFV两栖远征战车两栖远征战车作为装甲战车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它当初的设计是计划与美国海军陆战 队的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相配合使用,因此它无法抵制像BMP-2或法国的AMX-10步兵战车的火力,甚至连100毫 米T-55火炮的都不能抵挡。在保护性能上两栖远征战车与AAV7A1两栖突击战车相比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开始使用另一种新型的装甲战车-两栖远征战车(EFV)。该战车也是由3人驾驶,可以 承载17名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两栖远征战车在陆地上的最高时速为72公里,在水中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 46公里,是过去两栖突击车的3倍。并且,它装备有火力更为强大的30毫米口径机关炮(chain gun)和同轴 7.62毫米口径机关枪。随着该战车的批量生产,不久将会完全取代正在服役的AAV7A1两栖突击战车。但是,两栖 远征战车作为装甲战车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它当初的设计是计划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相配合 使用,因此它根本无法抵制像BMP-2或法国的AMX-10步兵战车的火力,更不用说坦克的袭击(甚至连100毫米T55火炮的都不能抵挡)。在保护性能上两栖远征战车与AAV7A1两栖突击战车相比还是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动力舱位于车首中央、驾驶员右侧,动力通过带闭锁装置的变矩器传递到HS-400-1液压双流转向、动力换 挡的综合式液力传动装置,经变速箱输出端汇流行星排传到车体上的侧减速器,最后传到主动轮。传动装置主要 部件是变矩器、电液控制离合器和液太转向系统,同时具有变速、转向和制动功能。装在液力变矩器壳体上方的 分动箱通过电液控制离合器可以把发动机动力提供给喷水推进器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减速和停车制动通过机械操 纵的油冷多片式摩擦制动器完成。
二战后美国轻型坦克的发展(三)——空降的美金(上)
二战后美国轻型坦克的发展(三)——空降的美金(上)作者:德隆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20年第3期德隆作为在二战中便已成功运用了M22式空降轻型坦克的美军来说,一种能够伴随伞兵进行空降作战的装甲战斗载具无疑能够使得伞降这种突袭行动的威力大大提升,然而彼时美军仅仅拥有M56这种可以称之为简陋的轻型坦克用于伞降作战,理所当然的,美军开始了对新型空降坦克的探索。
在1959年1月,一个关于新式战斗载具的概念设计特征被提出,其被称之为装甲侦查/空降突击载具(AR/AAV),其被要求为可以进行空降以及两栖作战,同时相比原先的轻型坦克(M41)改进了火力与机动性,并且拥有尽可能好的防护性能。
实际上,该载具的设计概念并非是单独提出的,它是当时美国三种采用大口径通用火炮的装甲载具计划的一员,其他两种设计概念还包括T95E与主战坦克,其中AR/AAV载具的设计重量为11.3吨,采用一门152毫米轻量化坦克炮,全车采用铝合金装甲,装甲厚度为32毫米,计划功率重量比为10.25千瓦每吨,对地压强为44千帕。
1959年7月,陆军坦克汽车司令部(OTAC)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AR/AAV的具体设计特征,同时要求工厂就六辆原型车的设计与生产提出意见,之后原型车的数量增加至12辆,同年10月,OTAC收到了12个方案用于评估。
到了12月,OTAC决定将其中两个方案用于进一步的细节设计与尺寸模型的制造。
被采用的两个方案其中之一来自航空武器公司(上文中T92轻型坦克的研发制造商)与阿利斯-恰尔默斯制造公司(上文中OTNO系列载具的研发与制造商)的合作,其中航空武器公司负责设计,而阿利斯-恰尔默斯制造公司负责生产。
另外一个方案则来自于通用汽车公司的凯迪拉克分部(上文中M41轻型坦克的研发制造商)。
两个方案的模型在1960年5月下旬进行了审核,其中航空武器公司的设计成员为三人,其中驾驶员位于车体内,其余二人位于炮塔内部,设计重量接近10吨。
美军防地雷反伏击全地形车概览
M— T 标 准 型 M— T 标 准 型 也 就 是 M— T Av AV AV 的基本 车型 , 其他 变型车 均在 此 基础 上改 装而成 。该 型 车 集成 了多项 专利 技 术 ,使 战斗 人 员 的机 动能 力和 存 活 能 力最 大化 。 该型 车从 中型战 术车 辆换 代车 ( VR) MT
挥 与控 制 以及 战勤 保 障任 务 。M— T A V标 准 型可 容纳 4 名 车组 人 员和 1 名射 手 : 备质量 不 足 1 4 整 13 0千 克 , 有
求是 否 有可 能得 到研 发 ,很 快 便 接 收到 3 0份 意 向书 。
1 0月 , 美军 公布 了“ 合 紧急 战役 需 求报告 书 ” 并 由此 联 , 开展 了精 深严 密 的需 求评 估 。 1 2月公 布 的征询 方案 显 示 , M— T 的初 始 购 买 预 期 是 20 0辆 , 求 上 限 对 AV 8 需 为 l 辆。 万 美军 方 要 求竞 标 者 必 须 满 足 3个 主 要 的设 计 标 准 : 是 车 辆 整 备 质 量 不 能 超 过 I 3 0千 克 : 是 车 一 l4 二 辆 需 能容 纳 5名车 组 人 员 ;三 是车 辆 必 须通 过 防弹 测 试 。2 0 0 9年 1月 , 8家工业 公 司 投标 , 轮筛 选在 阿伯 初
虱卿鲤圄凰俄虱垦 瑙雾鳃
● 孙 燕侠 姚 红 霞
装 甲司令部 接 到 了 l70辆 M— T 的订 单 。 0 AV 截至 2 Nhomakorabeal 00
美军_影子RST_V_越野车简介
军
车世界
美军! 影子12*34" 越野车简介
"
张怀东 白雪峰 度降低时 $底部可在中心部位弯曲 成弧形 $ 使该车不仅具备较强的越 野能力 $ 而且具有优良的 隐 身 性 能 $ 通过 ! 屈膝 " 行驶 $ 接近敌方目 标 $ 还能够 ! 挤 " 进美海军陆战队装 备的 43!! 垂直起降战机的货舱内 ’普通重型越野车通常是无法使用 这种飞机运送的 (% 第五 $可以只借 助蓄电池组提供的动力前进 % 在全 部蓄电池充足电的情况下 $ 可行驶 功率为%%&千瓦的直喷式柴油机 &% 台功率为%%"千瓦 $ 由柴油机驱动 的永磁式发电机 &&台分别安装在 & 个车轮上 $功率各为#"千瓦的电动 机 &% 个必要时能够向电动 机 提 供 能源补充的锂离子蓄电池组 ’ 该蓄 电池组在通常状态下由发 电机进行充电 (% 此外 $ 在车 辆制动或下坡时 $ 电动机可 作为发电机使用 $ 单台输出 容量 !"缩杆上 $ 如可见光和
红外电视监视系统 # 激光测距仪 # 目标指示仪 #雷达和激光预警传感 器等 % 同时还可装配计算机数据处 理系统 # 卫星导航和惯性 导 航 系 统 # 电子罗盘 # 短波和卫星通信设 施等 % 目前 $ 几辆 ! 影子 12*34" 越野 车样车已完成了初期试验任务 $ 从 各方面情况来看 $ 该车具有良好的 发展前景 $因为这种车辆不仅具有 节约能源 # 隐蔽性强等优点 $ 而且 越野能力超强 $ 最高速度可达 %%! 公里 9 小时 % ! 栏目编辑 ) 王广仁
! 影子 " 隐身能力较强
却达8#6公里 % 对此 $ 美国军 方曾自豪地说 $ 在执行同样 任务时 $ 一辆 ! 悍马 " 越野车 每 月 需 要 耗 费 &8! 升 燃 料 $ 而 ! 影 子 12*34" 越 野 车 每 月仅需要!"" 升燃料 $ 优势 非常明显 % 第二 $ 内部容积 与 !悍马 "相同 $ 但外部尺寸 却小许多 $ 而且根本不需要
美陆战队“先进侦察战车”项目概述
美陆战队“先进侦察战车”项目概述美陆战队“先进侦察战车”项目概述远望智库开源情报中心书香慧言编译近日,美防务网站“防务头条”刊文介绍了美陆战队目前正在推进的“先进侦察战车”项目情况。
主要内容如下:文章指出,在实现“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过程中,随着五角大楼越来越关注战场信息的首要地位,美海军陆战队对新型侦察战车的探索不仅聚焦传统的战场情报收集,还关注从其他联合部队获取和处理数据。
目前,经过五年的技术演示和其他初步尝试,有两家公司(分别是通用动力陆地系统公司和德事隆系统公司)有望在12月将其先进侦察战车(ARV)的最终版本交付陆战队以便进行评估。
两家公司的高管均表示,预计要到明年年底才能宣布最终的竞标获胜方,但就在上个月,两家公司对原型机进行了下水测试,以确保在年底截止日期到来前做好相关准备。
目前,竞标合同的价值高达 68 亿美元。
根据美陆战队向立法人员提交的最新预算申请,先进侦察战车对于实现海军陆战队2030年的建设需求至关重要,作为侦察、监视和目标捕获系统组合的一部分,先进侦察战车将是一款专用战车系统,在陆地和水上具有高机动性,可以作为有人节点连接机器人和自主系统增强团队。
一、先进侦察战车项目聚焦指控与无人机研发先进侦察车的核心目的是,取代海军陆战队的轻型装甲车(LAV),这种轻型装甲车项目由通用动力公司建造,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为海军陆战队服务。
轻型装甲车项目计划在2030年代中期结束,也就是在全新的先进侦察战车计划具备“全面作战能力”后,五角大楼的最终采购则则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军方对该地面车辆进行了全面测试、验证并相信该车辆可投入作战。
海军陆战队对先进侦察车的六种衍生车型感兴趣,每种车型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暨无人机母车型(C4/UAS);建制精确火力型;反无人机型;30毫米自动加农炮及反坦克导弹型;后勤运输型;抢救型。
此外,陆战队还让BAE Systems公司研究如何将两栖轮式装甲车上使用的C4/UAS包装备在先进侦察战车上。
正在重组的美国两栖装甲力量
正在重组的美国两栖装甲力量作者:晨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17期作为一个具有全球利益的海洋国家,美国必须能够在海上通过影响力和实力来扩大其控制权。
而美国海军陆战队恰恰能够在不确定的领域实施行动,能够在历史反复证明需要特别的、适应性强的技能的地方提供必要而关键的控制能力,在海洋、陆地和天空相接的领域实施行动。
海军陆战队的组织、训练和装备的依据是:作为海上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海上、从海上发起作战行动——“接触、反应和投送”。
也正因为如此,尽管陆战队远征战车项目(EFV)令人“惋惜”地下马了,但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转型式回归”中,其两栖装甲集群的现代化脚步并没有停滞不前……一度沸沸扬扬的陆战队远征战车项目惨遭裁撤,并不意味着美国海军陆战队就是心甘情愿的。
事实上,在一场反恐战争打了近15年后的今天,美国海军陆战队对远征战车这类高性能两栖装甲作战车辆的需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加强烈了。
至于这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变革式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海军陆战队的转型美海军陆战队的转型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
从瓜岛、塔拉瓦岛、关岛,到塞班岛、硫磺岛,美国海军陆战队都是登陆作战的主力,也正是在战争中建立了完整的两栖战法和训练、编制、装备体系,从此成为一支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航空兵的合成军种,俨然是一支军中之军,具有独立负责一场战役方向的能力。
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战是诺曼底登陆,但这里没有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身影。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战场基本上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但即使在太平洋战场上,最大规模的登陆战在菲律宾和冲绳,但这也是美国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联手作战,在菲律宾还是以陆军为主,基本上没有海军陆战队的事。
更大的问题在战后。
仁川登陆是海军陆战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登陆作战行动。
尽管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战争时期从75 000人扩充到26万人(今天依然保持20万人的规模),参加了战后所有美军主要作战行动,但也没有进行过一次有规模的登陆作战行动。
技术上的务实与思维上的焦虑——谈谈美国陆军可选有人战斗车辆(OMFV)
技术上的务实与思维上的焦虑——谈谈美国陆军可选有人战斗车辆(OMFV)作者:横炮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7期世纪之交的美军曾经傲视群雄,其重型装甲部队在地面作战中几乎感受不到威胁,这才让其在反恐时代到来后义无反顾的转型去打治安战。
但如今风向变了,俄罗斯与西方交恶,中国则在迅速崛起,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陆军大国。
美军开始越来越直观的感受到地面威胁,饱受诟病的全球反恐战略终于在特朗普这一任上被彻底终结。
于是伴随着美国新一代陆军重型装甲装备逐渐浮出水面,可选有人战斗车辆(OMFV)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过去的二十年里,美国陆军一直在强调信息化、机动性、快速部署、迅速介入、全球部署,并为此放弃了很多传统装备、战术甚至是编制,过度依赖信息化系统,过度强调机动性的代价就是无法适应大规模的传统战争,特别是高强度地面战。
如今美国重新将国防政策调整为“大国竞争”,美国陆军必须重新恢复在地面打赢中俄这类强敌的能力,这其中的涵义深邃,即包括陆军编制的不断调整,也包括技术装备体系的重塑,可选有人战斗车辆(OMFV)便在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一个角色。
从下一代战车“跨部门小组”(CFT)的职能说起不可否认,美国陆军重型装甲部队当前的技术装备仍具备较高性能,但它们毕竟已经服役数十年,在高强度地面作战中的优势正在相对衰退。
为应对未来战场环境的需求,增加打赢的把握,美国陆军必须将装备新的、更具提升潜力的重装战斗平台放在一个紧迫的采办程序上。
此外,随着战争样式特征不断改变,技术发展不断加速,美陆军也必须改变高强度地面战能力的发展、投送、部署及维持方式。
美国陆军下一代战车(NGCV)跨部门小组(CFT)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设立。
CFT的工作就是要为作战部队提供能够保证精确致命打击、有效战场生存、灵活战术机动及较低后勤负担的下一代战车。
在训练有素、技术过硬的操作人员手中,这些战车对于保障美国陆军在未来高强度战场中获得打赢的能力十分关键。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新型无人战车
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新型无人战车作者:季伏枥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1期季伏枥众所周知的事实是,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都已经装备了数量可观的无人车,其中包括无人战车。
在这里,仅简要介绍一下美军海军陆战队装备的一些无人战车,即能执行作战任务的无人战车,而不是执行战斗保障和后勤保障任务(侦察、排雷、运输、运送伤员等)的无人车。
几个月前,也就是2016年7月上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举行的一次多国联合军事演习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参与了反恐模拟实战演习。
其中,美军第一海军陆战师第9团第3营K连参与了无人战车的实战模拟试验(主要是模拟动画演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演习中公开亮相了3种无人战车,而且这3种无人战车全部是履带式的无人战车。
让我们看一看这3种履带式无人战车的“尊容”吧!模块化先进武装机器人系统(MAARS)MAARS是英文ModularAdvancedArmedRoboticSystem的缩写,意思是“模块化先进武装机器人系统”,不妨简称为“模块化无人战车”。
模块化的意思是,可以根据需要安装不同的武器系统。
MAARS是美国奎奈蒂克公司研制的。
这家公司原来是英国的一家由政府和军方资助的公司,后改为民营企业。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奎奈蒂克公司是它的一个分公司,在军火、国防安全领域声名显赫。
在2015年世界军工企业100强排行榜上,排名为第65位,排在日本著名的NEC公司(第66位)之前。
MAARS是该公司应美军特种战争的需求而研制的,是所谓的“微型(迷你)无人战车”,用来在战场上完成搜索、侦察、捕获目标以及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等目的。
第一辆试制样车于2008年完成。
MAARS的车体长为94厘米,还不到1米长,车宽为63.6厘米,车全重为167千克,仅相当于两个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的重量。
无线电操纵的最远距离为800米,最大速度为11.3千米/小时。
考虑到战场上运送伤员的需要,可以运载136千克的负荷。
滩头上的重装甲力量——美国海军陆战队重装甲部队的历史与现状
滩头上的重装甲力量——美国海军陆战队重装甲部队的历史与现状作者:狂怒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21期当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远征战车项目(EFV)于2011年5月被宣布下马时,很多人都认为此举将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核心任务能力产生毁灭性影响。
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能力所依赖的,始终是一支重型化的装甲力量。
2010年6月,美海军陆战队发布了《作战概念》文件,文件不但诠释了“海军陆战队执行国家安全政策上的角色”、“海军陆战队的独特性”、“海军陆战队的战略概念”等重要问题,而且明确提出了海军陆战队的两大核心任务——确保濒海进入、打赢小规模战争。
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远征传统是海军陆战队赖以存在的支柱,而地面作战也是其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
然而,如此一来,人们就必须将目光投向一个似乎有些陌生的角落——美国海军陆战队重装甲部队的历史与现状。
自二战以来,美国海军陆战队始终保有一支规模可观而且吨位惊人的装甲力量,这似乎与其“灵活反应”的形象并不相符。
不过历史一再向人们表明,美国海军陆战队对重型装甲力量的追求,并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病态执着”。
特别是当前,在满足目前的承诺和保持战备水平的同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必须重新配置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未来不断发展的复杂的安全环境,只会增加对海军陆战队装甲部队重型化趋势的需求。
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所谓的传统,都要求五角大楼必须维持一支具有“海军特征”,能够实施两栖作战的“陆战队重型装甲力量”。
事实上,《21世纪的远征部队》中设想的海军陆战队,可确保濒海进入,确保海军和联合部队接战,应对危机和投送力量。
这样的构想已经表明,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呼吁人们,要尽可能地理解美国海军陆战队对重型装甲力量的追求,而不是对这种重装甲情结进行冷嘲热讽。
陆战队“重装甲情结”的发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重装甲情结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刚刚组建不久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装甲力量,便向陆军索要了一批使用柴油机的M4A2中型坦克。
简述美军现役军用卡车家族——FMTV中型战术车族
简述美军现役军用卡车家族——FMTV中型战术车族美军是当今世界上运输体系最为发达的军队,兵法上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在二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还是海湾战争,美军的后勤能力都是恐怖的,支撑起这一强大后勤体系的除了运输机,就得说是卡车了,美军在二战结束后研制过一些卡车,但是在技术方面还是脱胎于二战时期的卡车技术。
虽然继承了二战卡车皮实耐用的特点,但是泛用性不强,而且运载能力较弱,以中型卡车为主。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军开始研制新一代运输卡车,用来替换那些老旧的战后第一代卡车(关于战后第一代卡车,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二战结束后美军生产并使用过的军用卡车----战后第一代卡车,里面有详细的描述)其中便包括,本篇的主角FMTV中型战术车族。
FMTV车族是一款在战斗、战斗支援和战斗后勤支援部队中执行前线拖运、当地拖运、部队机动、部队再补给以及其它任务的一款全能车族。
该车可以在全世界的主干道、辅路和小路上行驶。
FMTV目的是替代目前中型战术车队中过时的和需要彻底维修的卡车。
FMTV 车族采用通用卡车底盘。
该底盘用于两种有效载荷级别的车辆结构,该车型采用395 R20XML子午线轮胎和自动控制的轮胎中央放气系统。
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搭载各种战术车厢,用来执行各种任务。
并且该型卡车有两款车头,一款是美国BAE公司生产的车头,另一款车头的技术来源于斯太尔12M18军用卡车,下面我就来简述该车族两款载荷的部分型号。
第一类,轻便中型战术车(LMTV)该类别卡车的有效载荷为2.5吨,它采用功率为226马力的卡特彼勒3116ATAAC型6.6L柴油发动机,采用艾丽森MD-7D型变速箱。
主要包括M1078和M1079两种型号,这两种型号的卡车采取同一款底盘,区别在于,一个是篷车型,一个是运载型。
M1079篷车型可以装载运兵仓或者是其他一些战术方舱,以满足不同战术需求,至于M1078运载型主要用在后勤物资补给方面。
M1078运载型卡车M1079篷车第二类,中型战术车(MTV)中型战术车(MTV)的有效载荷为5吨,采用292马力卡特彼勒3116ATAAC型6.6L柴油发动机,同样也采用艾丽森MD-7D型变速箱。
美国AIFV步兵战车
美国AIFV步兵战车AIFV ( Armored 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步兵战车是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设计制造的一款履带式步兵战车,截至2017年7月仍然在役。
基本参数全长 5.26米全宽 2.82米全高 2.62米重量13.6吨最大速度61千米/时最大行程490千米研发历史1967年,食品机械化学公司根据与美国陆军签订的合同,开始制造命名为XM765的样车。
该车是以M113装甲运兵车为基础改进而来,主要改进是在车体上开了射孔,并安装了全密闭式炮塔。
第一辆样车于1970年制成,全密闭式炮塔位于车体中央,紧靠其后为车长指挥塔。
这种布置使车长前方视界太小。
而后重新设计,炮塔移到车体右侧,并正式命名为 AIFV 步兵战车。
该车主要用于出口,先后被荷兰、菲律宾、比利时、埃及、约旦、摩洛哥、土耳其、阿联酋等国家采用。
荷兰军队装备的 AIFV 步兵战车车体构造AIFV 步丘战车的车体采用铝合金焊接结构,为了避免发生音外事故,车内单兵武器在射击时都有支架。
驾驶员在车体前部左侧,在其前方和左侧有4具M27昼间潜望镜,中间有1个可换成被动式夜间驾驶仪。
车长在驾驶员后方,有5具潜望镜,其中4具为标准的M17潜望镜,1具为M20A1潜望镜(可根据需要换成被动式夜间潜望镜)。
载员舱在车体后部,可载步兵7人。
AIFV 步兵战车能用履带划水在水中行驶,入水前将车前折叠式防浪板升起。
攻击能力AIFV 步兵战车的主要武器为门25毫米KBA -B02机关炮,备弹320发。
机关炮左侧有1挺7.62毫米FN 并列机枪,备弹1840发。
此外,车体前部还有6部烟幕弹发射器。
AIFV 步兵战车的舱内有废弹壳搜集袋,以防止射击后抛出的弹壳伤害邻近的步兵。
AIFV步兵战车结构图身披伪装网的AIFV防护能力AIFV步兵战车的车体以及炮塔披挂有间隙钢装甲使用螺栓与主装甲连接。
这种间隙装甲中充填有网状的聚氫酯泡沫塑料,重量较轻,并有提高车辆水中行驶时的浮力。
恐怖的汽车工业强国,盘点二战美军生产的那些中重超重型卡车
恐怖的汽车工业强国,盘点二战美军生产的那些中重超重型卡车雪佛兰3116是一款1.5吨4X2轻型卡车,主要用于西线战场的后勤部门,用于输送弹药。
雪佛兰G506 轻卡,生产时间:1940-1945,5年中共生产了近16万辆,其中有15万辆支援给苏联。
此款车重达3.7吨,有效载荷1.7吨,长5.7米,宽2.1米,高2.7米,配有雪佛兰BV1001 83马力引擎,最高时速为48英里。
另装有梯形车架和封闭的驾驶室。
雪佛兰G7107军用卡车,主要用作运输士兵和牵引火炮,本身也配有一挺机枪。
除此之外大量的G7107卡车被改装成为流动维修车。
道奇T203是二战前过渡性军用货车-军事规格军车成型前以民用卡车轻微改装而成,主要改装了:军用轮胎,泵把,四驱等部分。
法国曾订购1500辆,1940年6月,法国沦陷后转交英国,小量赠送给苏联。
道奇T-234型6轮卡车,是美国专为滇缅公路运输而设计的越野军车,中国境内的T-234型卡车都是驻印军沿着公路开回来的,因此民众多称其为“滇缅路卡车”。
国民党军很多辎重连都有配属,抗战胜利后有不少改装为公交车使用,1949年有部分车辆随国民党军逃台。
道奇WF-32军用卡车,该型卡车可以运载5吨货物拖运2.5吨的货物,使用时T203同款汽油机。
福特G917T,美国生产的一款中型卡车,在抗战时期,中国民间企业购买的部分福特卡车被用于抗日战争的物资运输。
不过遗憾的是,日军也使用该型卡车,并且装备数量也比国军的多数倍。
福特G8T,不仅美国使用,二战期间德国,日本,中国军队都有所使用,可见该型卡车的用途之广泛,性能之优越。
通用AFWX354重型卡车,该型卡车是美军在二战前设计的一款卡车,主要用途是运载探照灯,因为探照灯车组人数多,该车为双排座椅,后来该车大量援助英军,英军嫌弃该车性能差,在通用CCKW353到位后,英军便将该车全数转交苏联,尽管英国人不喜欢这种卡车,但是苏联人很喜欢。
通用CCKW352是美军二战时期主要的军用卡车,该系卡车大量装备美军部队并提供给同盟国军队使用。
北约全地形车之特种部队
北约全地形车之特种部队
说完了瑞典和俄罗斯,我们看看美国和北约的全地形车。
最近几年美军装备的几款全地形车出镜率颇高,主要是MRAR 2和MRZR 4,以及DAGOR这三种。
均出自“北极星”公司。
北约的特种部队中,也有的国家装备了“苏泊猫”系列全地形车。
话不多说,我们看看图。
▲ 可反无人机的新型全地形车辆,以美军的MRZR 4为底盘改进
▲ 美军特种部队的DAGOR全地形车
▲ 美军特种部队的MRZR 2全地形车(“北极星”全地形车)
▲ 美军特种部队的MRZR 2全地形车(“北极星”全地形车)
▲ 美军特种部队的MRZR 4全地形车(“北极星”全地形车)
▲ 北约特种部队装备的“苏泊猫(Supercat)”系列高机动车。
全球防地雷反伏击车接近饱和 与阿富汗停战有关
全球防地雷反伏击车接近饱和与阿富汗停战有关2014-07-14 来源:搜狐军事作者:知远导读:泰国《亚洲军事评论》2014年第6期发表了克莱尔•阿普索普的文章:Wheels of Fortune。
文章称,随着北约为首的联军即将撤出阿富汗,防地雷反伏击车市场将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但是一些专家认为,亚洲地区对于防地雷反伏击车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成为新兴的市场。
文章详细介绍了马克斯普罗公司、泰利斯澳大利亚公司以及韩国和泰国防地雷反伏击车制造商的发展情况。
文章编译如下:全球防地雷反伏击(Mine-Resistant Ambush-Protected ,MRAP)车市场正处于大变革之中。
随着北约部队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即将结束,许多成员国正在重新评估其轮式车队。
现在的问题仍然是,防地雷反伏击车与后阿富汗时代将如何相关联?英国已决定将其主要的防地雷反伏击车——部队防御公司(Force Protection)生产的“马士提夫”(Mastiff)防地雷反伏击车——列入英国陆军核心装备计划。
然而,美国正在考虑出售其防地雷反伏击车队多余的库存车辆,大约有1,000至5,000辆防地雷反伏击车将被拆卸或者出售给新客户。
防地雷反伏击行业的业内人士称,这种车辆的供过于求正在导致传统防地雷反伏击市场的疲软,但同时也为开发新兴市场带来了机遇。
“一些军队正在按照他们的21世纪作战条令,重新评估、发展自己的防地雷反伏击-轮式装甲人员运输车,”泰利斯澳大利亚公司防护车辆市场营销战略主管保罗•哈里斯(Paul Harris)告诉《亚洲军事评论》的记者。
“在低强度冲突和一般的叛乱中,没有常规部队之间的战斗,车辆在这里应该只需要能够经济且安全的运输部队,配备轻武器系统去提供一些火力压制。
我们可以看到,在东南亚,例如,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非常需要这种战车。
”当然,这些国家与诸如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越南之类的国家一样,继续面临着自己的诸多安全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速度测试的EFV远征战车EFV远征战车海上测试2003年9月19日,AAAV两栖突击车改称为EFV远征战车EFV远征战车滑板配置图MV-22倾转旋翼飞机、LCAC气垫艇、EFV远征战车被美国海军陆战队视为21世纪执行“超视距”三栖登陆作战的“三大法宝”。
其中,EFV远征战车遂行由舰到岸登陆作战任务,主要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用于远道出征时沿海地区登陆作战,登陆后也可用于内陆江河、湖泊地区机动作战。
发展由来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开展了履带式登陆车的研制。
1935~1937年研制出LVT1履带式登陆车,称为“鳄鱼”。
加有装甲防护的,称为LVT(A)1,战斗全重14.6吨,主要武器为1门37毫米火炮,最大陆上速度40千米/小时,最大水上速度11千米/小时。
1942年生产出LVT2履带式登陆车,称为“水牛”。
有装甲的称为LVT(A)2,战斗全重约13吨,武器为3挺7.62毫米机枪,最大陆上速度32千米/小时,最大水上速度12千米/小时。
1943年研制出LVT3履带式登陆车,称为“大毒蛇”,战斗全重17吨,最大陆上速度27千米/小时,最大水上速度11千米/小时。
1943年研制出LVT4履带式登陆车。
有装甲的称为LVT(A)4,战斗全重17.9吨,武器为1门75毫米榴弹炮,最大陆上速度32千米/小时,最大水上速度12千米/小时。
这些登陆车提高了登陆部队作战中从舰到岸的推进速度,从而保证了从舰到岸作战行动的连续性。
50年代,美国研制出LVTP5履带式登陆输送车,用于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
战斗全重37.4吨,乘员3人,载员25人。
武器为1挺7.62毫米机枪。
最大陆上速度48千米/小时,最大水上速度11千米/小时,能在3.66米高浪中行驶,车体密封性较好。
70年代,美国研制出LVTP7履带式登陆输送车,用于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营,担负将陆战队员由舰运送到岸,必要时也可将其运送到内陆目的地的任务。
战斗全重18.257吨,乘员3人,载员25人。
武器为1挺12.7毫米机枪。
发动机功率294千瓦,最大速度6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80千米。
水上行驶时,用喷水推进器推进,最大速度13.5千米/小时。
80年代,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LVTP7履带式登陆输送车全部进行改装,改进后称为AAV7两栖突击车,战斗全重增至22.838吨。
现在,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AAV7A1两栖突击车由AAV7改进而成,战斗全重23.991吨,乘员3人,载员25人。
武器为1挺12.7毫米机枪,弹药基数1000发。
发动机功率294千瓦,最大陆上速度72.42千米/小时,水上行驶靠车体后部的2个喷水推进器推进,最大速度13.5千米/小时。
喷水推进器为铝合金制混流式水泵,每个泵的后部装有转向倒流板,由驾驶员通过操纵方向盘控制电液阀开闭,改变喷水的方向,从而实现车辆在水上转向和倒驶,最大倒驶速度7.2千米/小时。
AAV7A1两栖突击车已形成一个车族,包括AAV7A1输送车、AAVC7A1指挥车和AAVR7A1抢救车。
AAV7A1输送车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主要遂行由舰到岸运送物资的任务。
由于AAV7A1两栖突击车主要用于向海岸运送人员和物资,虽然通过改进提高了登陆后的战斗能力,但美国海军陆战队对这种战车并不满意,提出了具有更高输送能力和陆上战斗能力的新型战车要求,这样就开始制订AAAV先进两栖突击车的研制计划。
AAAV先进两栖突击车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研制,至1999年制造出第一批3辆样车。
此后又制造出第二批共9辆样车。
AAAV先进两栖突击车设计定型后,于2003年9月10日被改称为“远征战车”(EFV)。
从目前的研制进度来看,EFV远征战车于2005年进行试生产,并进行作战测评,内容包括可靠性、生存力和战斗能力;预计在2006~2008年间达到初始操作能力,到时将生产出约装备1个排的EFV远征战车,即14辆EFVP人员输送车和1辆EFVC指挥控制车。
全功能的EFV远征战车将于2008年开始部署服役,以替代现役的1322辆AAV7A1。
EFV远征战车预计到2018年共生产出1013辆,其中包括935辆EFVP人员输送车和78辆EFVC指挥控制车,整个计划经费达76亿美元。
EFV远征战车拥有超过AAV7A1两栖突击车3倍以上的水上行驶速度和将近2倍的装甲防护力,地面机动性能等同或优于M1A1主战坦克,可与下级、邻近友军、上级进行有效的通信指挥作业,可对乘、载员提供有效的核生化防护。
三种行驶模式根据水上和陆地行驶状态,EFV远征战车有三种行驶模式,即水上高速行驶模式、水上过渡行驶模式、陆上行驶模式。
水上高速行驶模式是指在水上高速行驶时,各部位滑板操作的过程。
在行驶前,车首滑板向前撑开,液压控制的履带略为回收;两侧滑板则向外翻,盖住履带下缘,履带前方也有盖板挡住,以免高速行驶时履带与水面接触产生巨大阻力;车尾滑板也放下,在高速行驶时可发挥撑起车尾的功用。
也就是说,在水上机动时,EFV远征战车将会变成一个大型水上冲浪板,再加上大推力的喷水推进器,最大速度可以达到46.6千米/小时。
水上过渡行驶模式是指在水上由低速转为高速或由高速转为低速行驶时,各部位滑板操作的过程。
以登陆前的最后行驶阶段为例,其两侧滑板、车尾滑板和履带盖板必须先行收起,以便于登陆后履带的操作;由于履带这时伸出并与水直接接触,阻力增大,发动机功率也减小,行驶速度将下降至19千米/小时左右。
陆上行驶模式是指在地面行驶时,各部位滑板操作的过程。
这时所有滑板都收起,车辆呈陆上行驶状态,最大公路速度达72.4千米/小时。
EFV远征战车配备3名乘员。
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车长和炮长分别在炮塔内右、左侧,车体前部右侧是步兵指挥官。
驾驶员和步兵指挥官分别有1扇向后开启的舱门,并配有潜望式观察镜,视野均为120度,另外他们2人还共用1具视野为270度的潜望镜,驾驶员前方地面视觉死角为10米。
车长和炮长的潜望镜都为360度的全向视野。
炮塔位于车体前部,炮塔上装1门机关炮和1挺并列机枪。
车内搭载的17名陆战队员位于车体尾部和中部的两侧,每位载员都有独立的折叠式座椅。
车体后部有1个液压控制的跳板式尾门,可供载员出入,若跳板出现故障则可通过尾门上的安全门出入。
另外,载员舱顶部有2个采用滑动式舱盖的舱口,可供载员在紧急情况下出入。
虽然后部安全门较小,且车内走道狭窄,但经实地测试,17名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彪形大汉,仍可在18秒内全部冲出车外投入战斗。
行动装置采用可收缩履带的液气悬挂装置,有7对负重轮和2对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
车首两侧和车尾都装有滑板,后部两侧各有1个喷水推进器。
两种身管炮EFVP人员输送车的主要武器为1门可更换身管的MK44型30/40毫米稳定式机关炮,辅助武器为1挺M240型7.62毫米并列机枪,安装在车体前部的MK46型双人炮塔上。
在电力系统的驱动下,武器系统可快速在360度方位内射击,高低射界为-10度~+45度。
必要时,MK44型30毫米机关炮身管只需更换5个零件,就可容易地更换为40毫米身管。
这样,就可以相当低的成本来大幅度强化EFV远征战车的火力,且车上待发与备用炮弹数量与先前相同。
车内携带215发30毫米待用弹,其中55发穿甲弹、160发高爆弹,另外还有180发备用弹。
机枪弹共1400发,其中待用弹600发,备用弹800发。
身管射击寿命高达20000发,在测试时曾持续射击37000发,未曾出现过锁闩或进弹方面故障。
MK44型30毫米炮可击毁2000米内的轻型装甲车辆,最大射程可达4000米。
车长有5具前视潜望镜和1具后视潜望镜,可进行360度的周视观察。
炮塔上安装了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的紧凑型模块化观瞄系统,它由昼用光学镜、人眼安全激光测距仪和第二代前视红外系统和双向稳定装置组成,无论在白天、夜间,还是在恶劣气候条件下都能够瞄准打击目标。
火控系统由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生产,是M1A2主战坦克的计算机化火控系统的衍生型。
30毫米机关炮和瞄准具都装有双向稳定器,可在行进间射击静止目标和运动目标,在打击运动目标时具有相当高的首发命中率。
三种功率模式EFV远征战车为了达到水上和陆上的三种行驶状态模式的需求,采用了一颗特殊的“心脏”——三种功率输出模式发动机。
发动机为德国MTU公司生产的MT883Ka523型12缸增压柴油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中部,以取得水上航行时的重心平衡。
发动机有三种功率输出模式。
在陆上行驶模式时,利用二级连续涡轮增压系统,发动机在转速2600转/分时功率为624.75千瓦;在水上高速行驶模式时,起动第二级涡轮增压器,在转速为3300转/分时,功率达到1984.5千瓦;在水上过渡行驶模式时,输出功率为882千瓦。
发动机达到如此高的输出功率,使EFV远征战车在水上的单位功率达到58.7千瓦/吨,能在水上疾驶如飞,有人把它比做意大利的“法拉利”赛车;陆上单位功率达到18.5千瓦/吨,其陆上机动性与M1A1主战坦克相同或更好。
传动装置为阿里逊公司的“动力传动模块”,在陆上行驶模式时,发动机的动力经变矩器传给X4560全自动6速变速箱;在水上高速行驶模式时,动力还传给2个喷水推进器,推进器的直径548毫米,总推力可达10.35吨,并由转向喷嘴控制推进方向。
在3级海浪条件下,EFV远征战车仍可以46千米/小时的高速在海面上航行,航速为AAV7A1两栖突击车的3~4倍。
在37千米/小时航速时,其转向半径为85米;在46千米/小时航速时,其转向半径为100米。
车上可携带1382升燃油,可供在水上行驶120千米和在陆地行驶480千米。
如果用于两栖作战的话,这些燃油可保证EFV战车在海上航行40千米后,仍能在陆上行驶约320千米。
值得一提的是,EFV战车装有辅助动力装置,包括22.05千瓦水冷柴油发动机和10千瓦发电机。
这样,EFV战车在寂静监视模式中,可整夜安静地待在伏击位置,并在不惊动敌人的情况下,利用车上辅助动力装置给蓄电池充电,以维持车上电子和热成像等系统的正常运作。
而AAV7A1两栖突击车在停车警戒时,主发动机需要数小时来为蓄电池充电。
EFV远征战车装有30毫米链式机关炮,可容易地换装为40毫米身管炮EFV远征战车的装甲可承受14.5毫米穿甲弹和155毫米榴弹破片的攻击。
EFV远征战车具有较强的陆上作战能力。
EFV远征战车车身重长,美军各型两栖突击舰所装载数量将减少EFV远征战车的生存性设计概念,就是五大防护措施。
一是防侦察,避免不被发现。
其措施是降低视觉特征,减少噪音、热辐射信号、雷达信号等。
二是防探测,一旦被发现,避免被标定。
其措施是安装烟幕弹发射器、光学干扰器、激光干扰器和雷达干扰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