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反思(精品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反思第1篇】
教学反思:
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一首托物言的《马诗》,学生已会了这种学习方法,本课我更多的侧重于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抓住“吟“从诵读之声萦绕始终,再到情感的悟赞,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我尽量做到简约。
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遵循着晓诗题、读诗文、懂诗意、知诗人、悟诗境、背全诗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并且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重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结合石灰煅烧的过程,同学间说说,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让学生浅显易懂。
存在的不足是个别学生不能全程的完全投入,在同桌交流与小组讨论中参与度欠缺,跟其预习不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以后将继续加强此方面的关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反思第2篇】
我觉得学古诗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本文的两首古诗总的来说,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那么对于这种通俗易懂的古诗该怎么教呢?我首先设计了一个简约的教学思路:整堂课的教学循着: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在理解古诗时抓住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让学生理解,扫除学习障碍,如在教学《竹石》,我抓住“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千磨万击”“坚劲”等词把握理解。
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思路:前两句状物、后两句抒情。
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竹石》、《石灰吟》这两首七言绝句都是咏物诗,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
第一首古诗学完,我采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总结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然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最后交流反馈中引向深入,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
但整堂课下来,本人总觉得在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意境的环节中,没能把“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者那种借石灰之口——那种坚定意志没有在朗读中引悟给学生们,所以学生对于这两句诗的意境感悟不够深刻。
还有在整堂课教学中没有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古诗教学还须进一步的实践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
得心应手,尽善尽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反思第3篇】
这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理解大意——感受品格——由古到今——课外延伸。
四环节中,紧扣“清气”二字,理解诗意领悟“清气”,引入诗文,诵读“清气”,内化升华,需要“清气”,课外延伸,传扬“清气”。
解释诗意过程中,先让学生课前做足准备功夫:利用工具书自己读通,读顺诗句;查找资料理解于谦其人生平事迹和石灰的炼制过程;再次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意;利用小组的力量分工合作搜集当代清廉正直的人民公仆的事迹制成手抄报等。
可以说为了配合廉政文化进课堂这个主题,对于这首诗的教育是开放式的。
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只起到提升、帮助的作用。
无疑,这个设计是大胆的。
但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此案虽有冒险之处,但胜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当中,由一首名诗到多首清廉古诗,由一个古代名士到多个古代名士,由古代名士到当代名士,再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出现的腐败的现象,最后引到“廉政”之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们宣传廉政的热情,让廉政文化真正在祖国新一代中生根发芽。
从而实现了学校廉政文化进课堂的主旨。
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考发言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沉稳的倾听,恰当地评价,让课堂充满生机,学生学得踏实,学得快乐。
这点,也是我正在学习
和继续学习的主要内容。
俗话说,教学相长,是的,对于廉政文化进课堂的活动,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是新鲜事物,在这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清廉高洁的追求,也让我们深受教育,警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