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西省上高二中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枢密院
2.黄宗羲说:“有明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 罢
丞相始也。
”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
()
A.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
B.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D.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3.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4.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其主要原因是()
A.封建政府的提倡 B.宗法传统的影响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5.“……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
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可发达。
”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均田制D.科举制
6.秦汉时期建立和健全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奏事制度、廷议制度和监察制度。
其中廷议制度规定:“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
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
A.中央集权制完善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D.议会制初步确立
7.明成祖时的内阁与清雍正帝时的军机处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负责日常事务
C.掌管军事,担任安全保卫 D.参与政务,没有决策权力
8.福建在秦朝和元朝分别由闽中郡和江浙行省管辖。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两者的设置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两者的最高行政长官都不能世袭
③两者的设置都受到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④福建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②③
9.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
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
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B.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
C.明朝成为一个法治化国家
D.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
10.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突出特色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不断发展演变,至明清达到顶峰,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列结构图展示的是不同朝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形式,其中属于元朝的是()
11.有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二鼎、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
由该资料可以推论()
①该国应是诸侯封国②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
③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特征④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可见,明朝内阁()
A.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B.是具有决策权的内侍机构
C.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D.与皇帝权力相互制衡
13.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
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 ( )
A.节日起源的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 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14.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
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C.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15.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指出:“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所评价的是()
A.察举制维护了特权等级利益 B.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D.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16.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
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
”
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17.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由此可见,隋代()
A.实行了科举制度 B.加强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18.“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监督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的过失
19.“铁券”(图1)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这种现象()Array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20.马端临《文献通考》载:“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
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由此可见宋朝()
A.相权进一步削弱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众相制初步确立 D.内阁与枢密院分掌实权
A.古代宣城一直以丹阳命名 B.从秦至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古代地方体制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D.古代政治制度变化无常曲折反复
22.“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
A.分封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B.摈弃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D.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
23.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 ( )
A.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C.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24.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 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25.西汉文帝出行时有人惊吓到他的马,此人被廷尉处以罚金。
汉文帝认为处罚过轻,廷尉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据此可以认为汉初()
A.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 B.官僚集团自觉守法
C.官僚和法律牵制皇权 D.法律权威高于皇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26、(23分)读图1至图4,然后回答问题:
图四军机处内景
(1)图1、图2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分)
(2)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3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4分)
(3)图4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哪一皇帝?(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3分)
27.(27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
……考试有严密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事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
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
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
开考后有巡倬官负责巡逻监督。
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
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
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
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弥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定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
(12分)
材料二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
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
……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这些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都是汉族的。
同样南宋也是这样,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这些人,都是进士,是同榜进士。
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
———《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4日)(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9分)
材料三 1855年英国文官制度刚刚建立时的试题,考试内容均为数学、法律、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学问。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为什么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6分)
2018届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题卡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3分)
(1)
(2)
(3)
(4)
27.(27分)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