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中日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日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日文化差异的例子
时间观念:在中国,时间观念比较灵活,约会迟到并不罕见,而在日本,遵守时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迟到会被认为是无礼和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语言和表达方式:中国和日本的语言都有敬语系统,但在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例如,在中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可能被视为鲁莽和不尊重他人,而在日本,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可能被视为更真诚和直接。

饮食文化:中国和日本的饮食文化差异很大。

例如,中国饮食多元化,注重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而日本饮食则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形、器。

礼仪和面子:在中国和日本,礼仪和面子都很重要。

例如,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在日本,直接拒绝别人的邀请或帮助可能被视为不尊重对方。

价值观和社会观念:中国和日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国,家庭和朋友关系非常重要,而在日本,个人责任和义务更为突出。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中国文化圈与日本文化圈的代表,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虽然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但由于历史、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两国文化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礼仪、美食、观念等几个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

中日两国的礼仪习惯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日本,有许多独特的礼节和行为规范。

在日本社会中,弯腰、鞠躬是向他人致敬和表达敬意的常见方式,而在中国,握手和鞠躬相对较少,多以礼貌的微笑和问候来表示。

在用餐礼仪方面,日本人注重通过刀叉和筷子的用法和技巧来展现自己的修养,而中国人更偏爱使用筷子,认为筷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象征。

中日两国的美食文化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食物的味道和视觉效果,追求的是精致和细节。

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寿司等被赋予了很高的艺术性,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制作的精细。

而在中国,美食更注重口味的多样性,讲究调味和烹饪技巧。

中国的煲汤、热点菜、风味小吃等都有着丰富的味道和独特的风格。

中日两国在观念方面也有一些差异。

在价值观念上,日本人更注重集体利益和他人的面子。

他们非常讲究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追求和谐和稳定。

而中国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重视个人价值和自主性。

在教育观念上,日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稳定性,注重知识传授和功利性教育。

而中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注重知识与道德的结合。

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既反映了两国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也体现了两国对文化的不同追求和理念。

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中日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从文化角度来介绍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

一、历史文化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

古代时期,中国是日本的文化传承者,中国的绘画、书法、文学、建筑等文化形态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日本也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二、礼仪习俗中日两国的礼仪习俗也存在差异。

中日两国的吃饭方式差异比较大,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而日本人则偏爱使用料理用勺。

而在拜访别人的时候,日本人在依次相互敬酒后,会提出"干杯",表达对友谊、感情的尊重。

而中国人则曾因为这个传统引起争议,因为它的存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陋习,注重礼节却忽视了内容。

三、节日文化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差异也比较大。

在中国,春节被称为"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在日本,奠基节假日被称为正月里的一项特别节日,节日里的活动包括另外的选择百句菜单、一起向神人祈求等。

在另一方面,则是新年庆典、八月节庆典、神田庆典等,以及传统农事典礼。

四、风味文化中日两国的风味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菜系丰富多样,烹饪方法繁复,讲究颜色、香味、口感的统一协调;而日本菜则比较精致,多讲究清淡、自然、新鲜的口感,比如说寿司、生鱼片、和食等,不同的海鲜和蔬菜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但不管是什么菜系,饮食文化都是中日两国实现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传统文化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包括了诗、书、画、酒、茶、瓷器、戏曲等多种美术形式;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于"和风",包括了茶道、花道、剪纸、传统戏曲、武术等艺术形态。

无论是哪种传统文化,都体现出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

综上,中日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交流和包容的基础上,依然可以促进两国互相了解,实现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经常用来比较,它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供大家参阅!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国,在历史文化的长流中,中日两国都曾经历过一次接受外来文化的高潮。

虽然日本传统文化几乎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日本人民也将传播而来的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本土化,因此中日文化虽然源于一宗,但仍然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只是在这种特点之下,依稀能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但在近世纪,中国在闭关锁国的政策的禁锢下,在科技上未能紧跟世界步伐,而日本却经过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因此,在现在看来,日本文化主体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发展了富有本国特色的西方文化,比如日本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文化起源文化差异茶文化日本文化的起源因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交流频繁,这种影响十分深远。

但是日本人民也注重结合自己实际,不断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因此日本文化既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又有西方文化的影子,由此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大和文化。

从历史来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唐朝文化,比如汉字、官制、法律、工农业生产技术、饮食、衣着等各方面。

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日本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选择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以此解内忧攘外患。

因而明治维新在这种条件下“出生”。

日本西化在当时有着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发展已经决定了落后国家要成为被掠夺者的境地,所以,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也正是因为明治维新,使日本的文化发生了很大改变,或者说是新发展。

在明治维新之前,不论是在内里的思想上还是外在的表象上,日本文化都烙印着深深的中国印记。

而明治维新,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然还有教育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

以下是明治维新的措施: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将日本划为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比较与分析。

中日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传统美德;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重要,但还有着更加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特点。

中国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重视友情和亲情;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的保持,重视面子和礼貌。

中日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中国价值观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忠孝节义,主张天人合一、天命观念。

而日本传统价值观则注重忍耐和自我节制,尊重“道德优质”的人,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中日的饮食文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讲究色、香、味俱佳,强调食物与季节的搭配,讲究饮食的谦和和生活的和谐;而日本饮食文化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制作的精致,在食物的摆盘和视觉效果上有更高的追求。

中日礼仪风俗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注重礼貌和尊重,握手、鞠躬和问候都是很常见的礼仪动作;而日本人注重礼仪仪式和面子,鞠躬是日本民族传统的示敬方式,还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规矩,如脱鞋进入房屋、喝茶的礼仪等。

中日文化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两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也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更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两国文化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将通过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来探究这些差异。

一、交际礼仪差异中日两国在交际礼仪上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在日本,人们习惯于鞠躬表示敬意。

鞠躬的深浅和角度也有所不同,表示不同的含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使用握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敬意。

此外,日本人还有“名刺”文化,即在交际时向对方递交名片。

而在中国,人们更多地使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交流。

二、饮食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喜欢吃海鲜、寿司等轻食,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吃热食,如火锅、热干面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饭团”文化,即将米饭和其他食材捏成球状。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吃米饭和面食。

三、礼仪差异在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如在开会时要先鞠躬致意,吃饭时要用筷子,喝汤时不能发出声音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亲热和自由,如见面时要互相拥抱,开会时可以随意发言。

四、节日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春节和新年,会在这两个节日里进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庆祝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此外,日本还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如“樱花节”、“盂兰盆节”等,而中国则更多地庆祝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五、娱乐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娱乐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喜欢动漫、游戏等,而在中国,则更喜欢看电影、听音乐会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秋叶原”文化,即喜欢去电器城购买电子产品和动漫周边产品。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去商场购物、逛街等。

六、工作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工作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劳动纪律和效率,一般会在公司里加班完成工作。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一般不会在公司里加班。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有“一生一世”的工作观念,即要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追求个人发展,不断跳槽来提高自己的薪资和职位。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文化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具体来说,可能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礼仪观念中日两国都是礼仪之邦,而且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

但是,两国的礼仪观念存在不少区别。

比如,日本人常常在拜访朋友或客户时会带上礼物,而这在中国文化中则并不是必须的。

此外,日本人在参拜寺庙时会先在门口洗手,以表示自己的清洁和敬意,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我们通常不会将参拜宗教场所与个人的清洁联系在一起。

二、社交方式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社交方式也存在诸多差异。

例如,在会议或聚会等场合中,中国人往往会开展较为热烈而随意的交流,而日本人则通常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和礼貌用语。

此外,日本人在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或不当之处时,往往会用一种非常委婉的方式道歉和修正,而中国人则较为直接和直言不讳。

三、价值观念中日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传统价值观念的异同。

例如,在家庭层面,中国人较为重视“孝敬父母”和“家族观念”,而日本人则更加强调“保持家庭和谐”和“共同承担责任”。

另外,中国人普遍认为勤劳和努力是成功的关键,而日本人则更多地强调“忍耐”和“自我约束”的意义。

四、美学观念中日文化在美学观念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艺术领域,中国人通常更为注重“气韵和境界”的营造和表达,而日本人则更加倡导“深刻非言”和“艺术的极致简洁”。

此外,日本建筑的特色在于简约和对称,而中国的古典建筑则注重对称和比例的平衡。

综上所述,中日文化的不同之处涵盖了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透过文化的差异,我们也同时深入了解了另一种文化的优点。

这可以给我们在面对不同文化的人和事时,提供更为全面、平衡的理解和应对方式。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社会习俗还是商业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就中日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相似和不同之处。

一、礼仪和尊重在接待客人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中日两国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周到的服务和尊重客人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在中国,重视自己的尊严会比尊重客人更加重要。

例如,在日本欢迎客人的方式通常是鞠躬,并提供茶水、小点心等,表示出客人的重要性。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在吃饭时让客人慢慢品尝菜肴,而不是提供许多细节。

因此,尊重的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与长辈的交往中,日本人通常会对长辈表达敬意,称呼姓氏加“先生”或“女士”等礼貌用语,而中国人则通常直呼其名或加上“阿姨”、“叔叔”等亲密用语。

二、竞争和合作中日两国在价格、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同。

在日本,企业通常会重视协作和团队合作,而在中国,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独立竞争。

例如,日本的企业经营理念通常是“共存共荣”,着重于成为顾客的伙伴,并与同行协调。

而在中国,企业通常会寻找市场份额和竞争对手,即使这意味着打价格战。

三、时间观念时间观念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中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时间观念非常重要,人们通常会精确地安排和遵守时间表。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强调感情和人际关系,时间通常是弹性的,朋友和家人可能会优先考虑。

例如,在日本,如果你约会迟到了,会被认为非常不礼貌。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对方留有一些弹性,约定时间时通常会稍微晚一点。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日两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在日本,环境保护已成为了国家政策,人们重视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能源资源方面。

而在中国,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仍面临很大的困难,不少企业和个人缺乏环保意识。

例如,日本在工业和制造业污染控制等领域的投入非常大,努力在减少碳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取得进展,而在中国,尽管政府正在加强环保措施,但由于制约因素,如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等等,环保问题依然严重。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虽然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但在文化传统、民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却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礼仪习俗、饮食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一、社会结构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明显,家族观念也较为浓重。

在传统观念中,家族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尊重长辈、孝顺父母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而在日本,虽然也有家族观念,但是社会等级观念较为淡薄,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强调集体主义,而在中国,个人主义的观念较为普遍。

这些差异在两国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礼仪习俗在礼仪习俗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礼节,尊敬长辈和尊长让贤的风俗在中国十分普遍。

而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和规范,对于礼仪习俗要求更为严格。

日本人会在进入别人家中时换上拖鞋,而在中国则较少有此习俗。

日本人在与人相互问候时会进行“bow”鞠躬的礼仪,而中国人则多以握手或者鞠躬来表示问候。

这些细微的差异展现了中日两国在礼仪习俗方面的文化差异。

三、饮食习惯中日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饮食以米饭为主食,喜欢吃煲汤和炖菜,口味重油腻,喜欢吃辣。

在茶文化上,中国人更加注重茶道、茶艺和茶文化,而日本人更注重茶具和茶礼。

而在日本,传统饮食以寿司、生鱼片、烤鳗鱼等海鲜为主,口味偏清淡,偏好吃生食。

在相同的食材上,中日两国烹饪方式和口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吃饭礼仪方面,中国人一般使用筷子,而日本人则使用筷子和碗筷。

这些差异体现了中日两国在饮食习惯方面的文化差异。

四、价值观念在价值观念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强调忠孝仁爱等美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在日本,强调忠诚、勤劳、谦逊和自律,在人际交往上更加注重规矩与礼节。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亚洲最近邻的两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和历史、民族、经济等方面的独特性,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

本文主要从语言、礼仪、饮食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在语言方面,中日两国的语言极为不同。

中文是汉藏语系下的一个语言分支,而日语则属于日本语系。

中文是一种汉字文字,通过汉字识别的学习曲线较为陡峭,需要记忆大量的汉字。

而日语则采用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的混合文字,相对简单易于学习。

中文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需要了解其语序、动词变形和名词形式等规则,而日语的语法则相对简单,句子结构较为灵活。

在交流方式上,中文常常强调委婉、含蓄和尊重他人的面子,而日语则较为直接、直言不讳。

在礼仪方面,中日文化差异也非常明显。

中华文化重视孝道和礼仪,特别是在家庭和社交场合中,常常存在一些明确的礼仪规范,例如在见面时的握手、拜访时的为长辈行礼等。

而日本文化中的礼仪则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中,例如拜访时要脱鞋、吃饭时要用筷子等。

日本的礼节也会更注重保持面子和尊重他人。

日本人对于排队和等待有着特别的意识和尊重,常常会形成整齐有序的排队队列,而这在中国则相对较少。

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餐的基本特点是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主食搭配各种菜肴,注重荤素搭配和味道的多样性;而日本的饮食则以米饭、海鲜和豆制品为主食,讲究菜肴的精致和味道的纯粹。

两国的饭菜搭配也有所不同,中餐注重主食和副菜的比例搭配,而日本的饭菜搭配则以一碗饭加菜或者寿司、烤鱼等为基本单位。

在思维方式方面,中日两国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中国文化重视自我,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由度,追求自由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而日本文化则更注重集体,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规范,追求平衡和谐的发展。

在问题解决的方式上,中国文化倾向于通过折衷、妥协和综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日本文化则更加强调特化和专业化的方式。

中日文化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语言、礼仪、饮食和思维方式等。

中日文化差异比较-页课件 (一)

中日文化差异比较-页课件 (一)

中日文化差异比较-页课件 (一)中日文化差异比较-页课件中日两国是东亚的两个大国,在文化方面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许多人都会进行一些对比,这也是研究中日文化差异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就“中日文化差异比较-页课件”为主线,进行中日文化的比较。

1. 礼节中日两国在礼节方面有着一些不同。

比如说,在日本,遇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时要鞠躬,而在中国,则比较重视握手和问候。

此外,在日本,交换名片也是很重要的礼节。

而在中国,人们在交流中也会使用各种敬语表示自己的敬重之意。

2. 饮食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有很多的不同。

比如说,在日本,人们比较注重清淡和健康的饮食,而在中国,在烹饪技术上则更注重多样性和调味。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有一种特殊的吃饭方式,即汤和米饭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碗中食用。

而在中国,则通常把汤和米饭放在同一个碗中食用。

3. 社交在社交方面,中日两国也有许多的不同。

比如说,在日本,人们不太会在公共场合表露自己的情感,而在中国,则更加看重亲密关系的建立。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比较重视纪律和秩序,会把自己的个人感情放在较低的位置。

而在中国,则更强调情感交流和个性表达。

4. 艺术中日两国在艺术方面也有很多的不同。

比如说,在日本,人们喜欢一些简洁和神秘的艺术形式,如传统的枯山水和盆栽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生动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如传统的民间艺术和宫廷艺术等。

此外,在日本,还有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即和风艺术,它强调的是形式美和品位感。

而在中国,则更注重表现力和情感色彩。

总之,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它们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两国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

同时,也可以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文化具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涉及到思维方式、礼仪、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思维方式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文化中,重视空间感和时间感,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人们有较强的整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强调团体共性和协作精神,对于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会尽力理解和尊重。

而在中国文化中,重视情感和关系,注重人情味和亲情感。

人们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追求个性和自由,对于他人的想法和意见有时候会表现出不太理解和接受。

二、礼仪中日两国的礼仪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日本文化尤其讲究礼仪,注重细节和形式,礼节性的谦逊和尊重也是日本社会的一大特点,常常体现在日本人的言谈举止中。

而中国文化相对来说比较注重情感和热情,礼仪的重要性也不如日本文化。

但在某些特别场合,中国人也会十分注重礼仪,比如婚礼、葬礼等。

三、风俗习惯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区别。

日本文化重视精细和细节,体现在文化习俗上,比如传统的茶道、花道、武道等,这些传统文化其中都有着精细和细节的表现。

而中国文化则追求大气、豁达和包容,比如在应酬热闹的氛围中,中国人喜欢合唱、跳舞等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有着温暖的人情味,所以能更好的通融各种人际关系。

四、价值观念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念也存在不同。

在日本文化中,注重团队精神、合作和奋斗,追求目标和意志的一致性。

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更注重和谐、平等和自由,强调个体的独立和权利。

此外,在对待人生价值方面也有区别:日本文化强调忍耐、自我克制、统筹规划;而中国文化强调“知足常乐”、“天道酬勤”等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存在于很多方面,不同之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只有加以理性对待、包容和交流,才能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文化比较中日文化一衣带水,两国虽为邻邦,但两者的文化却又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中日文化不仅可以为我们这些日语系的学生学习日语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起到铺垫;也可以在中日文化比较的同时,反思我们当今的一些文化事业,思考中国文化的兴衰得失。

下面,就从3个方面简要看看中日文化的差异:一、神怪文化的差异在日本的街头,时常能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神社和寺庙,其中供奉的不仅仅有神,还有鬼怪。

神怪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日本人敬畏鬼神,崇拜鬼神,这大概与身处岛国的日本人在心理上有种神秘主义倾向有关。

妖怪的产生起初是出于对自然、动物的敬畏之心,人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统称为妖怪。

日本是个水域文化国家,所以很多传说和水有关;同样,日本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所以传说中住在山上的妖怪也不少,比如雪女。

因为鬼怪太多,日本古代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巫师——阴阳师。

这个职务的尊贵在平安时代达到高峰,因为这个时候日本国内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统治阶层没有解决的办法,于是把种种问题归结于神鬼。

而中国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在中国神话里,鬼神的形象往往比较善良,大多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的。

中日鬼神文化的对比,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的鬼神是“崇拜”、“许愿”的对象,而日本的鬼神妖怪则是让人敬畏。

二、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

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日本人很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

中国人却不愿意吃生的食物,料理往往要经过很多道工序才食用。

这也是间接表现了日本人的尊重、敬畏自然,而中国则是和自然和谐共存,在不损害自然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料理方面,日本更注重刀法的应用,通过装饰,刀功来表现料理的美感;而中国,是在不同火候的烹调下,把原料定型,提升食材的口味,丰富料理的口感。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摘要】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以儒家、道家和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注重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规范。

在礼仪习俗上,中国注重面子和尊严,而日本强调谦逊和礼貌。

社会秩序方面,中国侧重家族关系和集体利益,日本则注重个人责任和团队合作。

教育体制方面,中国强调应试教育和传统知识,日本则注重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

价值观念方面,中国重视家庭和集体荣誉,日本则强调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

通过比较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国家的社会风俗及人文特点。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比较与分析、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价值观念。

1. 引言1.1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文化是东亚两个重要文明国家的代表,其在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社会秩序、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促进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还能够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议题,更是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深入研究中日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将成为促进中日友好合作的重要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宗教信仰中日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主要宗教是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而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要宗教。

道教注重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之道,佛教强调超脱轮回和解脱苦难,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相比之下,日本的神道教更加注重对自然界中各种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日本还受到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会在传统节日、婚礼、葬礼等重要场合参与宗教仪式,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对神灵的敬畏和祭祀活动。

亚洲文化研究: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探讨

亚洲文化研究: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探讨

亚洲文化研究: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探讨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探讨中日两国是两个东亚地区重要的文化国家,两国文化关系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野史时期。

自古以来,两国交流的历史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各自的历史、语言、地理、宗教和政治等方面的差异,两国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探讨。

一、礼仪的差异中日两国之间的礼仪差异比较大,体现在以下方面:1.谦和的态度日本文化中强调的是謙虚的情感,尊敬對方的立場,表達自己的意見經常要使用謙遜的語氣,因此,日本人總是讓自己在比較弱的地位,表現出一種謙和的態度。

2.礼节之奥在日本文化中,礼节是十分重要的。

不同的场合所需要的礼仪也各有所不同。

例如,拜访长辈会有“お辞儀”,为客人服务时会有“おもてなし“,类似于看病等情况的谦虚态度也很常见。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张扬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态度,不过在一些正式场合中也有一些类似于客套或者是敬礼的动作,但是与日本相比要多一些随意的元素。

二、家庭文化的差异1.家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家族文化比较浓厚的国家,家庭、族群关系十分重要。

亲人之间都有特定的称呼,例如,表姐就是“姐姐”或者“表姐”,舅家叔家是“外家人”。

而日本比较注重的是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同亲属之间不会有太多的特别称呼。

2.兄弟姐妹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明显的兄弟姐妹关系的等级制度。

哥哥、姐姐都有着很高的重要性,其所做出的一些行为,只要是好的,会对家庭产生很好的影响。

相比之下,日本的家庭文化比较注重个人的平等与自由,兄弟姐妹之间没有常见的等级制度。

三、时间观念的差异在日本,部门协作的书信、合作开发的邮件、工厂中的进度管理、营业计划等重要计划都要以“JIT(Just in time)”原则加以实施。

而中国的时间观念熟悉一点点的大家都比较清楚:吃灰谈生意、缺货讲价格,蹲点等等。

这些表示中国人不太重视时间效率。

四、价值观的差异中日两国在价值观上也存在许多的差异,比如:1.敬畏自然和神明日本文化中,自然和神明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被视为不可侵犯的存在。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地理上相邻且文化底蕴深厚的两个国家。

虽然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过矛盾和摩擦,但在一些方面却又存在着相似之处。

以下将结合一些典型的例子,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礼节与礼仪中日两国都注重礼节与礼仪,但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在中国,尊重长辈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习俗,人们通常会向长辈鞠躬,称呼带有敬意的称谓,比如“爷爷”、“奶奶”等。

而在日本,扭头低下身子是一种尊敬的姿势,人们称呼长辈时会有“先生”、“小姐”等敬称。

二、婚礼仪式中日两国的婚礼仪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婚礼往往是一种家庭团聚的场合,除了新娘和新郎,还有很多亲戚朋友一同参加。

而在日本,婚礼往往是一种简约而庄重的仪式,只有亲近的家人和好友会受邀出席。

三、餐桌礼仪中日两国在餐桌礼仪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使用筷子进食,用勺子吃汤。

大家都会用公共筷夹菜,表示团结和尊重。

而在日本,人们使用筷子吃饭的方式和中国类似,但是同一道菜通常只有一个筷子夹取,表示个人的尊重。

在日本进餐时会用手扶住碗而不是直接端起来。

四、沟通方式中日两国在沟通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喜欢展示个人的才华和能力。

而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保持和谐。

他们通常会用间接的方式提出问题或意见,并习惯以团队的名义行事。

五、节日庆典中日两国的节日庆典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烟花表演和舞狮等庆祝活动。

而在日本的新年期间,人们会进行“年糕”捏制和“铃”敲击等传统活动。

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礼节与礼仪、婚礼仪式、餐桌礼仪、沟通方式以及节日庆典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的不同。

尽管存在文化的差异,中日两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加深互相的了解和友谊。

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
1,时间观念
在日本,遵守时间的意识很强。

特别是在职场上,哪怕迟到1-2分钟,也要打电话告知,不然别人担心你出事了。

在日本遵守时间也表现为你对工作的态度。

2,自尊心强。

中国人比日本人脸皮薄,爱要面子。

在日本经常能看到在大众面前指责对方的场景。

这对中国人来讲,太不给面子了。

3,顾客是上帝
日本是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国家,有顾客是上帝这种观念,所以日本有很多奇葩顾客。

4,开车不按喇叭
在中国,各种场合都要按喇叭,但是在日本按喇叭只有2种情况,1,遇到危险的时候。

2,对方给你让了道,表示感谢的时候(但一般都亮双向等来表示)
5,吃寿司是用手吃
使用筷子是中国和日本传统文化里最相似的习惯,但唯独吃寿司很多日本人是用手吃的。

6,坐地铁,公交不能打电话
在日本坐地铁,公交是不能打电话的,即便在车上跟别人聊天,也不能小声打电话。

7,英语
只要会英语,去哪个国家都不是问题,但唯独在日本,英语是行不同的。

就算跟年轻人用很简单的英语也是无法交流的程度。

8,公共WiFi特别少
除在大型百货店和酒店以为,几乎没有免费WiFi,这么多外国游客的日本,居然没有公共WiFi,确实让人不理解。

9,到处都是戴口罩的人
不知道的人以为日本人怎么这么爱感冒,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为了避免感冒传染,说话时怕溅到别人或者因为没有化妆。

10,光盘文化
日本从小就教育孩子,吃饭要吃到一粒不剩,这跟中国正相反,如果吃的一粒不剩,还以为你没吃好呢。

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文化比较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相互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因此,在文化、习惯、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但是两国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为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

相互理解看似容易,实际做起来很难。

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东西方之间很难沟通的事情,中国和日本之间就比较容易沟通。

以传统服装为例,日本人的和服是在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历经1000多年演变来的,又称吴服。

由此体现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和习俗的交流与融合。

饮食文化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

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

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

提到面食,不得不提饺子,对于中国北方人,特别是逢年过节,是必备之选,对于日本人也很喜欢吃饺子。

其实茶也能归入饮食一类,但茶这一文化在中日两国有着很大的影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除了共同点外,我们还要如实地承认中日两国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存在着难以理解的一面。

我们应该如实地承认两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在饮食方面,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民族之一,这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日本人不喜暴饮暴食,吃饭往往只吃7分饱,也不愿意剩食物。

日本人喜欢喝酒,但尊重互相的喜好。

而中国人吃饭很大气,往往叫一桌菜。

中华美食多种多样,让人忍俊不禁,难免饕餮;中国有太多的美味汤品,所以面对美食,中国人讲究酒足饭饱,而忽视了健康美学。

中国的酒文化很讲究,大多要喝醉才为喝好;不胜酒力的人自然不太受青睐关于中日旅游文化,日本游客往往对酒店环境要求较高,愿意享受当地美食,也照相,但是不多,更愿意融入当地文化。

而中国人不太在乎吃住,在国外一路吃中餐也没关系,但钱要花在刀刃上,尽量多买些礼物回去。

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不是很感兴趣,但是著名景点一定要留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文化比较——习俗文化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时间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

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就是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

其次就是饮食方面的差异,最显见的是两国的料理和餐具之间的不同。

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归脉于中国文化的,因而日本的风俗文化基本起源于中国,在讨论两国风俗文化时用比较的方法能更加简单明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关键字:文化差异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在历史文化的长流中,中日两国都曾经历过一次接受外来文化的高潮。

话说日本文化几乎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如今面对中日这两个独立的国家,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定会存在异同点。

即使日本文化几乎全部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它肯定会与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差异。

现在我将会从以下六方面来浅谈一下中日文化的差异。

1.饮食文化差异1.1烹饪方法中国菜注重“色、香、味”的结合,属美味型菜肴;而日本料理则注重“新、奇、鲜”的统一,为营养型菜肴。

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煎,”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些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

日本料理的日常烹制方法有煮、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并且在日本,由于人们喜爱清淡的口味,常常生食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文化”。

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

在中国,烹饪中国菜时,尤其讲究火候。

其做工精细,在食物上雕琢的样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种类繁多,令日本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而日本,除了注重食物的样貌,还注重健康,经常采用适当的烹饪方法来调节健康,也时常调整家庭的菜谱,荤素结合,营养丰富。

1.2待客方式及观念待客方面,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例如:如果请客,饭后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以示地主之谊,待客之礼,即使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

”而日本人待客,“料理”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被认为太浪费了。

“料理”所采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侧重的是荤素搭配,并非全是“鱼肉荤腥”,哪怕是自家闲暇时种植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这个菜环保绿色有营养啊”,以此来表明待客的盛情。

1.3餐具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饮食工具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每餐正式开始之前,筷子、碗、盘必须提前放在用餐者的面前,摆在头等的位置,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是一样的;但是,在中国一般除了筷子以外,还有汤匙,而在日本除了吃西餐喝汤时用汤匙之外,其他场合只用筷子。

日本,用餐既毕,筷子不可随意摆放,要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碗的旁侧,并要再次向桌面鞠躬道“谢谢招待”才行。

不仅在家庭是这般,在公众场合更是如法炮制,无人例外,体现一种谦和规矩的态度。

2.感情流露的差异感情的流露有喜怒哀乐四种。

将这四种心境在脸上展现出来就是所谓的表情。

日本人的面部表情,总是给人一种有所保留的感觉。

与此相比,中国人多数都会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日本人在每年的盂兰盆节都要去祭祀祖先,那时在墓地很少能听到他们的哭泣声。

在中国,在陵园里,到处可见那些因怀念已故亲人而放声大哭的人们。

在日本人看来,将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即刻充分流露出来时没有教养、修养的表现。

适当的抑制这种感情是有涵养的表现。

在中国人看来,暧昧的感情表现总是给人难以相处的感觉。

对中国人来讲,想读懂日本人的面部表情是很困难的。

如同日本传统艺术“能”所表现出来的毫无表情“能面”一样,到底是表达饶有兴趣,还是百无聊赖,让人难以琢磨。

其中,最容易遭到误解的是日本人的“笑”。

日本民族学者柳田国男曾说,日本人的“笑”划分为出声的笑和无声的笑,出声的笑给人以不快之感,无声的笑,也就是微笑包含着一种自制力。

比如:作为掩饰悲伤、生气、厌恶等感情的手段,日本人也会笑,用”笑“来控制所有的感情,所以让外国人难以理解。

另外,在处于逆境或遭遇失败等情况下,日本人也会含蓄地一笑,这种笑更是让中国人无法理解。

芥川龙之介在一篇短篇小说中就提到,一位妇女面对儿子的死,竟然很平静地露出了微笑。

3.酒文化的差异在日本,酒的种类也不少,但是不及中国。

其中,清酒是日本具代表性的酒,因而也称为“日本酒”。

清酒的都市一般都在15度上下,虽然度数不高,但是日本清酒比中国白酒容易上头,喝得太猛也容易醉。

清酒按照质量可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种;从未到来说,有甜味和辣味两种,即“甘口”和“辛口”。

清酒的品牌有很多,其中“月桂冠”、“菊正宗”、“久保田”和“越乃寒梅”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名牌酒。

清酒的命名方法也很有特色,有的以造酒厂的名称命名,例如菊正宗由兵库县菊正宗制酒厂生产;有的以地名命名,如笹川酒、越乃寒梅酒等;还有的为了牟求吉庆,如满寿泉、熹长乐等。

日本也有白酒,日语称为“烧酎”。

日本的”烧酎“一般都是低度白酒,度数在34度左右。

据说日本的白酒是在镰仓时代有中国人传入的。

首先在鹿儿岛、冲绳等地酿造,慢慢才开始广泛地酿造。

有名的品牌有冲绳的”泡盛“、鹿儿岛的“朝日薯”等。

4.过年习俗的差异中国人过年要贴春联,日本人则家家户户装饰“门松”。

古代日本人相信年神会在每年的正月里降临人间,遍访各家各户给人们带来幸福。

所以新年前要在门前里一棵松树,供年神降临自家时安身歇脚用,叫做“门松”。

故事的门松必须在腊月十三那一天到山上采挖,然后连根栽在自家的院子里,称为“迎松”或“迎年神”。

栽好后在周围系上稻草绳,表示这是个神圣的场所,一般人不得擅自入内。

后来到了江户时代,”门松“从院中移至门边,并由一棵增加为两棵,分立大门左右两侧。

采挖的时间不再仅限于腊月十三,但必须在二十八日之前,因为二十九日的“九”日文发音同“苦”字相同,所以要避开这一天。

现在一般家庭都是在市场上购买现成的松枝,配上竹子和梅枝等,再用绳子系成几把插在门的两侧。

大城市里家家户户鳞次栉比,于是有的人就把竖立的“门松”简化为在门口系一根稻草绳。

日本人把阳历12月31日称为“大晦日”,相当于中国的除夕,在外地的人都会赶在“大晦日”之前回家团聚。

傍晚时分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空心面,以祝愿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5.馈赠习俗的差异在日本,当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劳动,领取报酬时,如果主人没把钱装在信封里,或者没用纸包起来就送到自己的手里,对方会很歉意地说:真对不起,没有装在信封里。

意思是说这些钱没有装起来,形同裸体,故称“裸体钱”。

日本人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金钱回报是最实用的方式,但不加掩饰地送钱,言钱,总有”重利忘义“之嫌。

谢金一般都装在一个特制的信封里,至少也要用普通信封,或纸包起来。

为了不送裸体钱,商店里有专门的信封出售,这种信封用优质的纸制成,按红白喜事,印上红黑两色的图案,特别是印有日文压岁钱的小信封,色彩鲜艳,小巧精致,正月期间倍受青睐。

6.禁忌习俗的异同6.1色彩禁忌日本的色彩起源是白色、青色、赤色、黑色四种颜色。

在这四种颜色中最早出现的是白色,它代表的意思为太阳之光。

古代日本人还用白色来表示美好的理想,他们认为人死后升天是最理想的归宿,但是前提条件是这个人要有一颗纯洁的心。

死后的世界是个白色的世界,所以日本的墓穴和陪葬物大多都被涂成白色。

日本人十分敬重白色,不仅因为白色象征纯洁,而且还代表着生命的力量。

最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日本的国旗,又被称为“太阳旗”,白色的底儿上正中有个红色的太阳。

据说,它代表的意思是象征太阳神的天照大神创造了日本洁净的土地和这块土地上万物的生命。

另外,日本古代王朝制定的《衣服》也是根据衣服的颜色来区别人们的身份和地位等级。

这其中白色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颜色,排列在众多颜色之首。

日本人用白色来表示洁白的善,来表示和平与神圣。

在神道教的结婚仪式中,新娘服是白色的,甚至连脸都被刻意涂成白色,因为这些都象征着新娘的纯洁无瑕。

而对中国人来说,红色意味着吉兆和财运,即所谓红红火火。

过春节时,门框上贴上红对联,过元宵节挂上红灯笼,新娘新婚穿红色的礼服。

日本人则避免鲜艳的颜色,喜欢灰和淡褐色等中间色。

6.2数字禁忌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

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

中国人认为奇数为凶数,所以中国传统的很多节日都被定在单数的日子上,比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七月初七的七夕、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等,就是希望在不吉利的日子里通过祭祀来避凶、祈求平安。

中国人喜欢偶数表现在信奉好事要成双。

所以送礼要送双数,过年的对联、结婚的红喜字都是两个,还有四平八稳、六六大顺等吉利词,八与发财的“发”谐音等等,使得中国人对偶数愈发地喜爱和讲究。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是每片树叶却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这一个个故事里,我们除了旁观必须思考。

因为只有这样,这些故事才能继续,才能更具有顽强的活发的生命力。

因此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历史遗留的辉煌,更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桥梁。

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要以自强为主,必须要看到与其他国家的差异,然后在发展本国的的道路中不断完善自己并找到解决事情的对立面和协调面的衔接点。

参考文献:[1] 徐静波.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 秦明吾:中日习俗文化比较[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0801[3]孙璐.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 西安社会科学, 2010, (4)[4] 尹文华. 浅谈中日两国饮食文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4)[5] 林泽清:小议中日思维习惯的差异[J].日语知识,200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