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_郭沫若

合集下载

《石榴》郭沫若

《石榴》郭沫若
用“红玛瑙琢成······花瓶儿”比喻石榴花 前期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地整裂为四 个厚实花瓣的成长过程,用“精巧地插上了 花”的“花瓶儿”比喻后期的形状。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 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美了它的形态美 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的产生喜爱和赞美石 榴花的感情。
拟人
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 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果子 实粒
形透 态明 美光 丽嫩
安普剌
金罍
枝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外在美
色彩 深红色、陆离、华贵 花朵
个性 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 内在美
石花
骨朵 ----花
变化 逐渐翻红,整裂为四瓣。 形态 形态匀称,像玛瑙花瓶。
榴 花-果 色彩 红 黄 锈彩
形变安普剌-金罍
样子 破口大笑
果实 形色 透明光嫩
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 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 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 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 坚定的信念和热切。
课堂小结
本文写作特点:
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领悟寓意深刻、别具匠心的语言; 4、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字词积累
争妍斗艳 yán 枯瘠 jí 忍俊不禁 jīn 金罍 léi 犀利 xī
奇崛 jué 盎然 àng 丰腴 yú
安普剌 lá
玛瑙 nǎo
词语解释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 范围里。 柔媚:柔和可爱。 争妍斗艳:竞相比美。妍,美丽。 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枯瘦。瘠,(身体)瘦弱。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石榴》——作者:郭沫若

《石榴》——作者:郭沫若
léi jīn
奇崛 jué 盎然 丰腴
àng yú
安普剌 la 玛瑙 nǎo
犀利 xī
辟易 bì
找出下列词语的解释: 争妍斗艳: 奇崛: 枯瘠: 陆离: 丰腴: 柔媚: 犀利: 忍俊不禁:
盎然:
潜溢:
默读课文,想一想:
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引出
石榴
描写
石榴
喜爱
石榴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坚持抗日,力挽狂澜。
3.联系背景,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在这 一特殊历史时期写的这篇文章,有什么 深刻的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 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 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英勇无畏的品格 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也含蓄 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枝叶
花朵
果实
结构

一、点明石榴的可爱。
1、枝干、叶的特征
石榴

二、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2、花的特征
3、熟果情态
三、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枝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风度兼备 外 形 美 兼长去短)(完美)
最可爱

枝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兼长去短、完美) 深红色 色彩: 陆离
花朵: 花
华贵 个性: 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 变化:逐渐翻红,整裂为四瓣。
最可爱
内 骨朵-花: 形态:形态匀称,像玛瑙花瓶。 在 美
花-果: 色彩: 红-黄-锈彩 形变: 安普剌-金罍

石榴郭沫若句子赏析

石榴郭沫若句子赏析

石榴郭沫若句子赏析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他的威力,树木.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最可爱的一种.赏析:“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树木妥协于太阳的威力,只有少数树木勇敢地开启了话.“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最可爱的一种”,这一句总领全文.“最可爱”三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而舍去了梅柳之短.赏析:“奇崛而不枯瘠”状写石榴枝干刚健、奇特、突出而又不干枯瘦弱;“清新而不柔媚”描写了石榴叶片清爽新鲜而又不柔弱俗气.“兼备梅柳之长,而舍去梅柳之短”突出了石榴的与众不同.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赏析:作者第二次把石榴比喻成“夏天的心脏”这是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的本质特征的角度设喻的.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

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单瓣的花虽没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英译,一种尖底胆瓶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绣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我本来就喜欢夏天。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石榴》作者简介

《石榴》作者简介

《石榴》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乐山人。

主要作品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

《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

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

作者以状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早年郭沫若在《德音录·先考膏儒府君行述》中云:“吾家原籍福建,百五十八年(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入蜀四代而至秀山公(沫若祖父),族已昌大”。

郭沫若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安庆“一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着手清党,郭沫若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指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是“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

随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

蒋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流亡日本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

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石榴》郭沫若阅读理解

《石榴》郭沫若阅读理解

《石榴》郭沫若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郭沫若的《石榴》这篇文章。

你看那石榴,多像个俏皮的小孩子呀!文中把石榴写得活灵活现的,“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描写得多生动啊!就好像石榴站在你面前,让你能清楚地看到它的模样。

记得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哇,真的被惊艳到了!我就在想,郭沫若咋这么厉害呢,能把石榴写得这么有趣。

他写石榴花的那段,“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这比喻,简直绝了!就跟咱平时看那些漂亮的花儿一样,特别直观。

我和朋友还讨论过呢,我说:“哎呀,这石榴在郭沫若笔下简直太有魅力啦!”朋友也点头说:“可不是嘛!感觉比咱平时看到的石榴都有意思多了。

”真的,这篇文章能让你重新认识石榴。

再看描写石榴果实的部分,那细致的程度,就好像作者拿着放大镜在观察呢!“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哇塞,这石榴都有表情了呢!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对石榴的感情都不一样了呢。

以前吧,就觉得石榴是个好吃的水果。

现在呢,觉得它更是个有性格、有故事的“小伙伴”。

总之,郭沫若的《石榴》真的超级棒,让你能在文字里感受到石榴的独特魅力。

观点结论:这篇《石榴》值得大家反复去读,去感受石榴的美妙,去体会郭沫若文字的魅力。

郭沫若《石榴》

郭沫若《石榴》

2、作者是怎样描写石榴的枝叶美? 明确:用比较的方法写枝叶的特征。 相同点:如梅树的枝,如杨柳的叶。
不同点: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 柔媚。
3、作者描写石榴花朵美,写了什么? 第3段: 写了色彩和习性。 第4段: 写了由骨朵到花的演变。 第5段: 写了由花到果的变化。
4、第3段是怎样描写石榴花朵美的?
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咏石榴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 郭开贞,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剧 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 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戏剧 《屈原》和《蔡文姬》等。
本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 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日军 在“扫荡”中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 到万人的达132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 达27次。在同一地区有时反复“扫荡” 达三四个月之久,并且实行烧光、杀光、 抢光的“三光”政策。一些文化人士变 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 写成作者对石榴的喜 爱之情。
最后三段交代了作者喜爱石榴的原因 和对石榴的向往。“我”喜爱石榴,不仅 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 日的炎阳之下蓬勃向上、解脱尽重重束缚 的无畏精神和品格。结尾写“我”对昆明 石榴的向往,妙趣横生,引人遐想。
枝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外在美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 榴。石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 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 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也初 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1、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石榴的美? 明确: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 顺序来描写夏华秋实的变化,表现 石榴的美。 枝叶 花朵 果实

经典散文赏析—郭沫若《石榴》

经典散文赏析—郭沫若《石榴》

经典散文赏析—郭沫若《石榴》原文:《石榴》郭沫若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 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

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①,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②,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③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认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 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我本来就喜欢夏天。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丁东草(三章)》之三,作于1942年10月31日,载1943年2月15日《文艺生活》月刊第3卷第四期)赏析:〔描绘自然物的散文,有的有明显的象征或隐喻意味,有的则侧重于对自然物本身的生命力的赞颂,也寄托人的感情。

郭沫若的这篇散文,短小精湛,仅五百字左右,却把石榴描绘得如此富有神韵和魅力,不愧为大手笔所出。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石榴开花,不是在百花争妍斗艳的春天,而是在农历五月太阳火焰般炙人的仲夏季节。

作家喜欢夏天,称“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它能“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

《石榴》课文原文

《石榴》课文原文

《石榴》课文原文《石榴》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描写石榴的文章。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石榴》课文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石榴》课文原文我的家乡在枣庄,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

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小石榴。

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

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石榴》课文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寻找关键语句,能归纳说出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品析、朗读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描写石榴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托石榴所言之“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朗读法。

课前准备1、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有疑问的字词。

2、寻找石榴的图片与资料,并与课文中的描写加以对照。

3、收集前人赞誉各种花草树木的诗文名句。

教学时数二课时。

石榴郭沫若散文阅读及答案

石榴郭沫若散文阅读及答案

石榴郭沫若散文阅读及答案石榴,一个古老的水果,不仅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诗词歌赋中多次出现。

而在现代文学中,郭沫若的散文《石榴》更是让这个果实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这篇散文以石榴为主题,颂扬了它的美丽、甜美和散发出的诱人的气息。

描绘了一位喜欢石榴的女孩,她那充满渴望的眼神,在街头的架子上寻找那颗完美的石榴。

作者通过描述女孩如何剥掉石榴的皮,吃到了甜甜的果肉,在文章中诠释了石榴的美味和鲜艳的颜色。

同时,郭沫若也从石榴中引申出别的意义。

他笔下的石榴不仅仅是一个可口的果实,也引发了他更深刻的思考。

石榴的果皮被比作人的外表,而人的内心则是如石榴的果肉那样美好而诱人。

作者通过石榴这个形象,表达了对人性的一种探索和赞美。

读完这篇散文,我想起了小时候跟爷爷一起采摘石榴的场景。

那时候,石榴树的枝叶茂盛,手中握着一把铁剪,仔细地挑选每一个饱满的果实,不停地享受着那甜美的味道和愉悦的感觉。

石榴,成了我们回忆中永远的一部分。

而在国学经典《三字经》中,“忠恕处世名,笃初诚自守;闻过则喜改,得能莫自专。

”中,就有“石榴裂不开,树下空自踏。

”的话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事要虚心,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不要太专断,聆听别人的意见,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长远。

散文以石榴为主题,让我们对这个果实产生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而从中引申出的义理,更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匪浅。

感谢郭沫若,让我们能够读到这篇精美的散文,让我们感受到石榴所代表的美好和深刻的内涵。

语文版 七下 第一课 石榴 郭沬若

语文版 七下 第一课 石榴 郭沬若
léi jīn
奇崛 jué 盎然 丰腴
àng yú
安普剌 lá 玛瑙 nǎo
犀利 xī
辟易 bì
唾液 tuò
自读课文,想一想:
1、全文分几总分?思考下面的填空 。
爱 石榴 一(1)

石榴

石榴
二(2-6)
三(7-9)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
枝叶
花朵
花到果
果实
一、爱石榴:(1) 最可爱 二、绘石榴:(2-6) (2) 枝叶:奇崛、清新 (3) 花:色态、精神 对比 反问、比喻 (4) 骨朵演变成花 反问、比喻、化静为动 (5) 花到果的变化 比喻 (6) 果实、子粒 拟人、反问 三、赞石榴(7-9)
不柔媚。 品味: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作
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 奇 崛,清 新。突出了石榴树的与众不同,表达了作者对 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 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品味:这句使用拟人和比喻手法,把石榴作为 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来写,形象地 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美好可爱样子。整句形 象鲜活,富有动感,令人印象深刻。语言幽默, 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
石 榴
郭 沫 若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 贞,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代 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抗战期间 积极从事抗日救亡 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蔡 文姬》等历史剧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和战斗性。
生字:
争妍斗艳 yán 枯瘠 jí 忍俊不禁 金罍
赏句练习:
修辞+作用[表面+深层(情感)] 动词、形容词(描写方法、角度)+作用

郭沫若《石榴》课文

郭沫若《石榴》课文

郭沫若《石榴》课文哎,说起郭沫若先生的那篇《石榴》,我心里头就跟吃了蜜似的,甜滋滋的。

你想象一下,夏天的时候,太阳火辣辣地照着,人走在路上都嫌烫脚,可偏偏这时候,石榴树啊,它就像是不知道热似的,一个劲儿地往外冒绿叶子,绿得发亮,绿得能滴出水来。

那些石榴花啊,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它们不像别的花,一朵朵娇滴滴的,石榴花是一簇簇的,红得跟火似的,烧得人心头热乎乎的。

就像是村里的大姑娘,穿上了最鲜艳的红衣裳,站在那儿,不用说话,就能把人给看呆了。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家院子里就种了一棵石榴树。

每年一到这时候,我就天天围着那树转,眼巴巴地盼着花儿开。

一开花,我就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兴奋地拉着爷爷的手,指着那些花儿说:“爷爷,爷爷,你看,石榴花开啦,好红好红啊!”爷爷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说:“是啊,石榴花开,好运就来。

”那时候我不懂,只觉得这话听起来吉利,心里头也跟着乐呵。

花开过后,就是结果的时候了。

那些小石榴啊,一开始还青青的,躲在绿叶子里头,不仔细找还看不见呢。

可没过多久,它们就像是吹了气似的,一个个鼓了起来,颜色也慢慢变成了深红,有的还裂开了小嘴,露出里面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儿。

那时候我就更馋了,天天围着树转,就盼着哪天能摘一个下来尝尝鲜。

终于有一天,爷爷看我实在是馋得不行了,就搬了梯子,给我摘了一个熟透了的石榴。

我接过石榴,迫不及待地剥开外皮,只见里面满满的都是鲜红的石榴籽儿,一颗颗紧挨着,像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

我拿起一颗放进嘴里,轻轻一咬,汁水四溅,甜中带酸,酸里透甜,那滋味儿,简直比蜜还甜呢!现在回想起来,那棵石榴树和爷爷的笑容,都成了我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

而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石榴,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美好。

每当读到那篇文章,我就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阳光和石榴香的夏天,心里头暖洋洋的,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石榴》郭沫若

《石榴》郭沫若

《石榴》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

四川乐山人。

石榴五月过了,太阳增强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奇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

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我本来就喜欢夏天。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文章石榴分析1942年,作为革命作家的郭沫若正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之下主要从事着紧张而又繁忙的宣传工作,所以,对于《石榴》进行政治性的解读便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比如,有的论者就曾认为:“作者歌颂的夏天,分明是华夏之天,是民主根据地的天;那‘夏天的心脏’分明是优秀的华夏儿女——中国共产人。

”〔2〕但我在阅读《石榴》时,印象最为深刻的,倒是作品所充溢与散发着的生气勃勃的生命热力——那种火一样的灿烂、燃烧、自由、蒸腾,并且呼呼向上的生命热力,所谓的“榴红似火”,也许所指的,并不仅仅是色彩上的相似,而正是这种火热的生命力量。

石榴 郭沫若

石榴 郭沫若

石榴郭沫若郭沫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以其深邃的思想和雄浑的笔墨而在文学界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中《石榴》可谓是他最为著名的诗作之一。

这首诗以石榴作为意象,描绘了一个悲壮、豪情的历史画卷,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独立、自由和平等的热爱和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石榴》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内容概要《石榴》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长诗,全诗一共分为19个章节,诗歌的总字数超过300行。

这首诗以石榴这个象征着鲜血和生命力的水果作为主题,通过描述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细节,表达了作者对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向往。

诗中还融入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长城、抗日战争等,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意蕴和内涵。

2. 题材与意象石榴在《石榴》中作为题材和意象的运用十分巧妙。

石榴象征着鲜血和生命力,象征着革命斗争中的热血和激情。

诗中描绘了石榴的红色、圆润的外形,以及它散发出的浓郁香气,给人一种强烈而鲜明的感觉。

这些都充满了力量和希望,正如作者希望的那样,中国人民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3. 历史背景与象征意义《石榴》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出现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

长城、抗日英雄、南京大屠杀等都成为了诗歌中的元素。

这些历史背景的融入,使得诗歌更加真实和具体,同时也赋予了石榴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石榴不仅仅代表了革命先烈的鲜血,还代表了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勇气和坚定信念。

通过石榴这一象征性元素,诗歌传递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 文学特点与风格郭沫若的诗歌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充满了豪情和战斗精神。

他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写,使诗歌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

《石榴》这首诗既有较为规整的诗句结构,又有自由而流动的表达方式。

作者通过诗中的音响、节奏等手法,使诗歌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

此外,诗中还混入了少许散文和戏剧的元素,使得整首诗更具层次感和艺术感。

5. 诗中的思想和感情《石榴》以石榴为象征,表达了郭沫若对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的向往。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详解:《石榴》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详解:《石榴》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详解:《石榴》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

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

新中阳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

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2、关于石榴石榴,又名安石榴,相传是汉朝时从安石国传入的,是落叶乔木或灌木,不高大,大多丛生,枝条直挺而细密,附有硬刺。

树皮有些粗糙,有毛须,所以可喻之为瘦身嶙峋,即使是幼龄小树,也显得有点龙钟。

但木质坚硬,整株树上上下下盘根错节,一节节的树干,好像一个肌肉发达者的胳膊。

叶子为披针形,叶色随季节变化,由浓绿转为黄绿,以至萎黄脱落。

五月,石榴开花时期,长期孕育的生机便焕发了。

先是枝头长出一个个花生状的红花骨朵,顶端不断涨大,最后裂成五瓣,就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又从开裂处吐出蕊来。

托物言志的经典之作—郭沫若《石榴》赏析

托物言志的经典之作—郭沫若《石榴》赏析

托物言志的经典之作—郭沫若《石榴》赏析郭沫若(1904-1967)是中国现代文学伟大的诗人,其作品《石榴》作为一部托物言志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几代中国读者。

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和她的恋人,在一个暗夜中心照不宣之恋的故事,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悲伤的情怀。

诗的第一句“今夜月明人尽望”已经将读者带入诗句的氛围中。

女子站在楼阁中,看着明月,期待着恋人的到来。

由于这样的时刻、温柔的月光和充满憧憬的期待,女子的心中充满了情愫,诗中的每一句都把这种期待表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女子面对着美丽的明月,但她的心中却像石榴一般刺痛,因为她和她的恋人只能维系心照不宣的感情,不能言说爱恋,不能拥抱互相安慰,也不能在一起经历温暖的夜晚。

尽管如此,女子仍然想把心底诉说出来,用她沉默而坚定的心表达对恋人的爱意。

此外,诗里描写的暗夜景象也非常精彩,诗中所用的字眼简洁圆润,犹如一道流畅的溪水,将读者带入一种美丽而平静的气氛中。

尤其是最后一句“罗罗轻烟,琼花细雨”,代表了女子心中充满爱意的表达,抚慰了恋人的渴望和弥补了爱情的失落,令人动容。

正是这种用坚韧的心,追求真爱和心灵交流的精神,让《石榴》深受读者的喜爱。

作者用浪漫依旧的心情,细腻地渲染出女子友情和爱情的虔诚祈求,反映出人间真实的爱情故事。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爱情的坚持和憧憬,以及对真爱的执着。

只有纯洁的心,才能够敞开自己的心门,也只有真挚的爱,才
能与真爱相伴。

《石榴》托物言志的经典之作,让大家重新体会到爱情的真谛,懂得把真爱尊重和珍视。

郭沫若石榴阅读理解答案

郭沫若石榴阅读理解答案

郭沫若石榴阅读理解答案【题文】阅读理解。

石榴(郭沫若)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杨柳之长,而舍去了杨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

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单瓣的花虽没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英译,一种尖底胆瓶)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绣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我本来就喜欢夏天。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942年10月31日(1)用文中的词句描述石榴。

①石榴的枝干:像梅树的枝干;②石榴的叶片:像杨柳的叶片;③石榴的花:像心脏形的深红色的花;④石榴的骨朵:像小茄子形的骨朵。

(2)在夏天,很多花都不再争妍斗艳,石榴却开起花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表现了石榴不畏炎阳,积极乐观向上的品格。

(3)石榴是夏天的心脏。

对此,你如何理解?因为“我”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之下蓬勃向上、解脱尽重重束缚的无畏精神和品格,它与夏天的心脏相似。

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石榴》郭沫若

《石榴》郭沫若

《石榴》郭沫若《石榴》郭沫若《石榴》郭沫若1青春型”的诗人郭沫若以其生花妙笔在《石榴》一文中将寻常石榴尽态极妍地活画在读者面前。

石榴那悦目怡情的活泼情态让读者不由得为之怦然心动,油然生出崇敬与向往。

作者饱含喜悦激情描绘出石榴的亮丽形态。

你看,那奇崛的枝干,清新的叶片,陆离华贵的花瓣,经由梅柳的映衬、拟人化的描摹、形象化的比喻,石榴兀自摇曳出无限情致,万千风度。

不止于此,作者更满情崇敬与赞美之情,由石榴红玛瑙的花瓶儿上插花的丰姿中,从石榴露出透明光嫩的皓齿的笑态中,敏锐而深情地透视出石榴活力四射、蓬勃向上的内在神韵,并以“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的奇妙比喻反问读者,叩击读者心灵,铿然拨响读者的心弦,悠然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这既是作者的纵情讴歌,又何尝不是读者的心声?有了前面对石榴细腻的绘形写神垫底,朋友说起昆明石榴的外形特大、子粒特丰腴、酸甜美味兼备之时,作者闻而潜溢唾津,自在情理之中了。

不要说作者,就是读者读到这里,恐怕也早已禁不住心旌摇动,神往之至了。

呵,奇崛清新的《石榴》,夏天的心脏的赞歌!《石榴》郭沫若2①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②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

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③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④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者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⑤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3、《石榴》

3、《石榴》

对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 不柔媚。 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肯定 石榴枝干和叶片的鲜明特 征,句式整齐,给人以深 刻印象。
4、作者对夏天、对石榴 怀有怎样的感情?
喜欢夏天 衬 托 更喜欢夏天的心脏(石榴)
相关背景
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正是抗日 战争极端艰难的关头: 国民党:妥协投降,抗压爱国运动。
石 榴
郭沫若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 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 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 著名社会活动家。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女神》,后有《星空》,是中国新诗的奠 基人。历史剧《屈原》、《虎符》、《王昭 君》,现代诗《天上的街市》。抗日战争时 期,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本文写于 1942年 。
奇崛(jué ) 枯瘠(jí ) 犀利(xī ) 盎然(àng ) 皓齿(hà o ) 丰腴(yú ) 忍俊不禁( jīn ) 争妍斗奇(yá n )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按照爱 石榴-----画石榴):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 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 石榴的赞美之情。


给下列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 是发光。
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浪花:渺小算什么,重 要的是团结产生力量。 信鸽:距离算什么,重 要的为人类传递信息。 松柏:渺小算什么,重 要的保持绿的本色。 螺丝钉:渺小算什么, 重要的关键是挺身而出。
拟人
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 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用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 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 充满石榴的自豪与作者的欣赏之情。

石榴的阅读理解答案

石榴的阅读理解答案

石榴的阅读理解答案石榴的阅读理解答案《石榴》是1942年郭沫若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散文作品,以下是小编搜集的石榴的阅读理解答案,欢迎查看!石榴郭沫若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着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

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就已经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单瓣的花虽没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英译,一种尖底胆瓶)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绣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我本来就喜欢夏天。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阅读题】1、请写出你所了解的郭沫若的其他作品的名称。

2、用简洁的句子或文中的词语描述石榴。

①石榴的枝干(用词语):②石榴的叶片(用词语):③石榴的花(用词语):④石榴的骨朵(用句子):3、在夏天,很多花都不再争妍斗艳,石榴却开起花来,这表现了石榴怎样的性格?A、独树一帜,超凡脱俗B、为秋天的果实而不惧炎热C、不惧炎热,美化自然D、不与世俗同流合污4、石榴是夏天的心脏。

对此,你如何理解?5、本文写于1942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蔡文姬》等2、①奇崛②清新③陆离、华贵④匀称、精巧3、C4、石榴不惧严热、在夏天开花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石榴》练习题

《石榴》练习题

《石榴》学习要点《石榴》是郭沫若文艺散文《丁东草(三章)》中的第三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爱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中国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的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一、基础知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

争(yán)_________斗艳(xī)_________利 bì_________易金(léi)_________ 忍俊不(jīn)_______ 丰(yú)______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2)你认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3)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3.文学常识填空。

郭沫若,原名________,________人,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_______,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词语解释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植株等)干枯、瘦弱。

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辟易:退避,退开。

犀利:坚固锐利。

博古:通晓古代的事情。

光嫩:形容牙齿的色泽光滑而又新鲜浅淡的样子。

皓齿:洁白的牙齿。

丰腴:丰满。

唾津:唾液。

潜溢:暗暗地涌出。

争妍斗艳:争抢着展现自己的美丽、艳丽。

古味盎然:古雅的意味十分浓厚。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5.古人咏石榴的诗很多,下面摘出几句,请在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关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éi jīn
奇崛 jué 盎然 丰腴
àng yú
安普剌 lá 玛瑙 nǎo
犀利 xī
辟易 bì
默读课文,想一想:
1、以“动词+石榴”的形式理清文章的结构
引出
石榴
描写
石榴
喜爱
石榴
2、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描画石榴的?
枝叶
花朵
果实
结构

一、点明石榴的可爱。 1、枝干、叶的 二、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2、花的特征 3、熟果情态 三、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热烈,充满活力,积极 向上,坚贞刚勇。
紧 张、热 烈、急 促
象征旺盛的斗志,奔放的 热情和勃发的生命
3.联系背景,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在这 一特殊历史时期写的这篇文章,有什么 深刻的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 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 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 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 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郭沫若先 生于1937年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主持军委会政 治部第三厅工作,积极从事抗日文艺运动。1941 年至1942年, 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 日军在“扫荡”中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到万 人的达132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达27次。在同 一地区有时反复“扫荡”达三四个月之久,并且 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国民党 也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事包围和经济 封锁。但是,困难并没有吓倒共产党人。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斗争方法,打得日军和 伪军心惊胆战,防不胜防。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现代杰出作家、 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剧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 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抗战期间 积极从事抗日救 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 原》《蔡文姬》等历史剧都具 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生字:
争妍斗艳 yán 枯瘠 jí 忍俊不禁 金罍
中心思想
文章用准确凝炼、优美形象的语言
描绘了石榴的外在美、内在品格, 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 了必胜坚定的信念,讴歌了民族气 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的理想 和追求。
通过对石榴外在特点 和内在品格的描写,表达 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 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 操,表达作者的理想和追 求。
石榴

本文写作思路

Hale Waihona Puke 爱石榴画石榴

赞石榴
枝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外在美)
深红色 色彩: 陆离
花朵:
华贵 个性: 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
变化:逐渐翻红,整裂为四瓣。
(内在美)
最可爱

骨朵-花:
形态:形态匀称,像玛瑙花瓶。 色彩: 红-黄-锈彩 形变: 安普剌-金罍
花-果:
果实:
样子: 破口大笑 形色: 透明的皓齿
猜一猜:
外面杏黄衣, 姐妹抱一起, 打开仔细看, 都是一瓣瓣。 小小坛子, 黄瓷瓶, 口儿小, 打 破 瓷 瓶 口, 挖 出 红 珠 宝。
装满饺子,
吃掉饺子,
吐出珠子。
石 榴
郭 沫 若
石榴树
石榴花
大红袍
大青皮甜石榴
会理石榴香
旌旗红大石榴
美国软籽石榴
秦陵上的石榴
泰山大红石榴
作者简介:
相关背景:
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 艰难的关头:
国民党:妥协投降。抗压爱国运动。
亲日派: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论调。
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
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坚持抗日,力挽狂澜。
思考:作者对夏天、对石榴 怀有怎样的感情?
喜欢夏天
衬 托
更喜欢夏天的心脏
2.夏天、夏天的心脏有 什么特点?
作业:
1.生字。
2.词语。
3.预习《马说》。


ampulla
安普剌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枝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风度兼备 外 形 美 兼长去短)(完美)
最可爱

枝叶: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兼长去短、完美) 深红色 色彩: 陆离
花朵:
华贵 个性: 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
内 在 美
最可爱

变化:逐渐翻红,整裂为四瓣。 骨朵-花: 形态:形态匀称,像玛瑙花瓶。 色彩: 红-黄-锈彩 形变: 安普剌-金罍
花-果:
果 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