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9 雨的形成| 冀教版(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水珠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科学实验教材(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雨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并用凝结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生成小水珠
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小水珠从哪里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自然现象的习惯和兴趣,并激发
学生思考与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小水珠从哪里来的猜测——实验探究——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用凝结的知识来解释生成小水珠的自然现象。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2个相同烧杯,2个相同玻璃片,一袋冰块,一大杯温水,一盏酒精灯,一盒火柴,一个试管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怕口渴,就从冰箱里拿出一瓶冰镇矿泉水带来了。

你们瞧,我发现这瓶冰镇矿泉水上面出现了奇怪的现象。

今天我带来了一瓶冰镇矿泉水,上面出现了奇怪的现象。

来请你们仔细观察并摸一摸。

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现象,看到这些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能不能提出一个值得思考、值得研究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呢?
今天我们就研究和学习《小水珠从哪里来?》板书课题:《小水珠从哪里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小水珠从哪里来。

2、知道什么是凝结,并能用凝结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生成小水珠的现象。

三、猜测生活中常见的生成小水珠的现象。

学生大胆猜测一下小水珠从哪里来?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
根据你们生活经验,分析这些猜测合理吗?
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小水珠的形成一定和水蒸气有关,还有的同学说和温度有关。

板书(水蒸气,温度,冷)
我们要想知道小水珠的形成是不是和温度,还有水蒸气有关,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

四、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一)、教师介绍实验要求:边介绍实验器材、步骤、边演示实验的做法。

1、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烧杯(1号和2号)、两个相同玻璃片、一袋冰
块、一大杯温水,一盏酒精灯,一盒火柴,一个试管夹。

2、实验步骤:
(1)向大小相同的两个烧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温水。

(2)将烧热30秒的玻璃片盖在1号烧杯上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小心别烫伤)
(3)同时在2号烧杯上面放上玻璃片,然后将冰袋放在玻璃片上,2分钟后取下冰袋,观察玻璃片。

(二)学生带着思考按实验要求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1、做实验前思考:
(1)、请同学们思考实验时,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2)、应该特别注意哪些事项呢?
2、小组分工合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三)汇报交流实验。

通过同学们的实验,我们能够得到结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水珠(板书)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凝结?
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生成小水珠的现象。

六、知识升华
锅盖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
小结:水蒸气遇到比自己冷的物体才会形成小水珠,这个遇冷是相对而言的。

七、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那谁能用今天所学的凝结的知识来推断一下雨是怎么形成的呢?同学们课下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关于《雨的形成》的研究计划,下节课我们将对《雨的形成》继续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小水珠从哪里来
遇冷
凝结:水蒸气→小水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