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和茎》生物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和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根的特点、辨别根和茎。

能说出根、茎的作用。

2.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仔细观察和实验,进行记录和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茎和根的作用。

难点:辨别根和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 20 分钟将数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红色水的容器中,以备
教学观察。

2.提前准备透明的玻璃瓶或者杯子、一株完整的植物、食用油等。

学生准备:课前到菜市场或田野去采集蔬菜和草的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植物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各种营养物质,才
能茁壮成长。

那么,植物是通过什么器官获得营养物质的?这些营养物质又是通过什么器官被运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4 课:根和茎。

(板书课题)
二、观察实物,发现不同点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寻找、采集各种植物的根,你们都带到课堂上了。

同学们先相互交流一下,你们找到了哪些植物的根?交流的时候可以离开坐位,争取到每个组中去看看。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汇报。


生:我们找到了香菜、大葱、车前子的根。

生:我们找到的是葱、白菜、狗尾草、车前子的根,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植物的根。

生:我们找到的有油菜、菠菜、稗草的根,还从周杰那里要来了大葱的根。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运用了大量学生熟悉的植物根的实物,这些观察材料极为丰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另外,让学生离开坐位到其他小组去看一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认识更多植物的根,以弥补学生寻找、采集的不足。


师:看来同生们的收获真不少,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植物!但是,你们看到这些植物被杂乱地摆放在桌面上,很不雅观,你们能帮老师根据这些植物根的形状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整理吗?
生:当然能。

师: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对这些植物的根进行分类整理后,要给它们取个形象的名字,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看,经过同学们的分类整理后,桌面上显得有秩序多了。

你们给这些植物的根起了什么样的名字?
生:我们把这些植物的根分成了两类,像葱这样的根叫多根,其余的叫稀根。

生:我们把狗尾草这类根叫拖布根,(手举植物)把这些植物的根叫掸子根。

生:像香菜、菠菜这样的根我们叫硬根,像葱这样的根叫软根,其余的根叫不软不硬的根。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直根和须根的定义,他们只是凭借着植物根的外部特点感性地给这些根起了一些形象的名字,这是孩子们的“原生态”思维的再现。


师:这些根的名字起得还真够形象的,老师知道了你们多是根据根的稀疏、稠密等特点给植物的根进行分类,科学家们也给植物的根起了名字。

(老师手拿一直根植物)像这种植物的根有明显的主根,在主根的周围有一些侧根的我们叫它直根。

(出示一须根植物)像这类植物的根没有明显的主根每一条根都像胡须一样粗细,就叫它须根。

师:植物的根按形态可以分为直根和须根两大类。

刚才同学们在自己分类整理的时候有人把植物的根分成了三类、四类,下面同学们根据直根和须根的定义
重新对植物的根进行分类整理。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在科学的定义之下,孩子们重新给这些根分类,从而使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转化为理性认识,也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师:这些植物的根哪些是直根?哪些是须根?(出示图片)
生:1、2、4 是直根,3、5 是须根。

生:1、2、5 是直根,3、4 是须根。

生:5 应该是须根,它不是直根。

师:
能说说原因吗?
生:应该用直根和须根的定义去判断。

师:要想判断准确必须用直根和须根定义。

1、2、4 是直根,3、5 是须根。

【设计意图:借助于图片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直根和须根的定义。


师:这是什么植物?(出示图片)
生:水萝卜。

师:根据根的形态,水萝卜小时候的根是什么根?
生:直根。

师:随着水萝卜一天天长大,它的根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胖了。

生:变了。

师:变胖的这个部位仍然是它的根。

在自然界中有些植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根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自己的形状,让自己和别的植物不一样了,我们称它们
的根为变态根。

像我们熟悉的萝卜、甘著都是变态根。

【设计意图:学生对根的变态知识了解不多,在这里适时地引入变态根,解开了学生头脑中的疑问:生活中经常吃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胖胖的它们原
来就是根呢!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使课本知识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三、观察实物,找出相同点
师:刚才我们观察的许多植物,,这些植物的根形态不同,那它们为什么
都称为根呢?
生:我知道这些植物的根都向下生长,根牢牢地扎进土壤里。

生:不管什么形状的根都有很多小毛毛。

师:这些小毛毛叫根。

大家认为,之所以称它们为根是因为这些根大都向下生长,有长长的根尖和根毛。

四、依据事实,分析根的作用
师: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
作用呢?(出示书中第 13 页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我认为根能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师:根据抓住土壤的同时它也把自己怎么样了呢?
生:根也把自己固定住了。

师:对了。

生:根能吸收水分,因为土里有大量的水分,植物的根深深扎在土里。

生:胡萝卜胖胖的是根,贮藏了营养成分。

生:我总结一下大家的观点:根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固定植物,贮藏营
养的作用。

生:我再补充一点,我知道根还可以用来繁殖的,我爸爸就用根繁殖过植物。

师:是吗?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好孩子,我们把刚才总结的这些归纳在一起
就是根的作用。

(师板书根的作用:固定植物、吸收水分、贮藏营养,有些植物的根还可以繁殖)
【设计意图:植物的根大都生长在地下,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的,至于它的作用更是教学中一个不可再现的过程。

为此,教学时教师采取多种办法帮助学生认识,如列举事实、边观察边讨论、对事实进行分析、归纳、调动学生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也使得教学与生活紧紧连在一起。


五、设计实验,验证根吸收水分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根真的能吸收水分吗?现在就请各小组设计实验,制定研究方案,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对还是错。

(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需要注意的问题: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实验的步骤
和方法怎样?用什么方式记录;看到什么现象说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之后学生汇报)
生:我们想准备一个透明的杯子,一棵带根的植物,先把它的根剪掉,然后把它放在装水的杯子里,过几天,如果它没有死,就说明根不会吸收水分。

师:对这个方案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应该注意植物的根要淹没在水里,其余部分不能浸在水中,如果把植物的茎浸在水中,也许是植物的茎吸收了水分。

师:他考虑得挺周到。

生:我们准备找一个玻璃杯子,里面装水,把植物放进去,过几天水少了,根就吸收水分,水没少,根就没有吸收水分。

生:这个不行,水可以从瓶口蒸发掉的,水少了不一定是根吸收的。

生:对,水少了也许是水的蒸发作用。

师:对呀,那应该怎么办呢?
生:我看到书中有这个实验,他们在水面上放一层油,这样水就不可能蒸发了。

师:这个主意不错,是不是把油倒进去就行了呢?还有什么问题?
生:要在杯子上做个记号,看看水的位置在哪里。

师:你们想得很周到了。

【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学生们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但是学生常常对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考虑不周。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在学生汇报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方案不断完善。


师:还有其他方案吗?(学生说出其他实验方案,略)
师:同学们真厉害,想了这么多不同的实验方案。

通过交流、研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使我们的设计方案更加完善,再把本小组的方案修改一下。

(学生修改本组的实验方案。


师:课下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下实验现象,深入地了解根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研究延伸于课后,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开放性。


板书设计
根和茎
根的形态:直根、须根
根的作用固定植物
吸收水分和养料储存养料
繁殖植物
教学反思
本课共有三个主要内容:认识植物的根、研究根的作用、茎的作用,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重点研究植物根的各类和作用。

在备课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城里的孩子对植物观察相对欠缺),提前几天告诉学生寻找、采集各种植物的根,目的就是想借助大量实物来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有了这些实物的准备,就会使得教学顺利,效果明显。

但是,植物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因其具有动态性和难以直接观察的特性为教学增加了难度,而教材中只是借助于四幅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根的作用。

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信息的真实性呢?
教材安排了设计根吸水性的实验。

设计实验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但是学生常常对设计过程中一些细节问题考虑不周,教学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讨论从而让学生找到了合适的实验方案。

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最后把实验放在了课外进行,这也体现了教材本身就好比是一盒自助餐,学生不可能在一堂课上吃下所有的“食物”,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开展好课内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强烈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