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a5cd984527d3240c8447efdc.png)
德化白瓷独特的制作工艺德化白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游记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有过专门的介绍:“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
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
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适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
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
”从马可·波罗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德化白瓷是在泥土挖取出进行长时间堆积后再拿来使用的,经过这样处理后的瓷土“变得更加纯化精炼”,而且德化白瓷与一般“先烧制好毛坯后再拿出来上釉不同,它是在土坯制作成形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1000多摄氏度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如此的烧制工艺,显示出匠师们对所利用的材料的充分认知,对成品取向是有着准确定位的,这样烧制出的白瓷釉层腴润,光色如玉,散发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
此外,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贴、透雕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
其中,堆贴分为堆花和贴花两个部分,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
堆花先是用毛笔蘸泥浆,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在器坯外表面堆画成图案;贴花是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在修好的器物胎体上。
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
德化窑
![德化窑](https://img.taocdn.com/s3/m/97045b7625c52cc58bd6be9c.png)
德化窑这几日在旧货市场看到有做旧的瓷像在卖,心中很是郁闷,不能不上博来聊聊德化窑。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和广州潮州(一说为湖南醴陵)齐名。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
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就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曾在史书上记载:“‘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
”更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
德化窑制瓷的始止时间可用10个字概括,即“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
”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碗坪仑窑在生产青白瓷的同时就生产出了白瓷,但德化白瓷成为全国制瓷业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则是在明代中叶以后。
由于德化所具有的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得天独厚的瓷土资源以及白瓷独具的优良品性和广泛的市场需求,德化很快就以生产白瓷而著称,并且成为了闽南的瓷业中心,代表了全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
据考古发掘出土资料表明,在碗坪仓窑遗址出土有北宋至南宋初的青白瓷残片,在屈斗宫窑遗址则发现有大量元代烧制的青白瓷。
另历史资料记载,德化窑经过宋、元时期的稳步发展后,特别是元代所生产的青白瓷,很大部分是通过海陆运输大量销往海外。
德化窑在元代其实应该就已经成为中国比较重要的瓷窑之一了,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经在他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有过专门的介绍:"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
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
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
德化陶瓷
![德化陶瓷](https://img.taocdn.com/s3/m/c2d41a7101f69e31433294d1.png)
德化陶瓷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
德化有着悠久的陶瓷制造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印纹陶的烧制,随着古泉州港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德化瓷器很早就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在宋代,德化瓷器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
到了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德化瓷圣———何朝宗首创的象牙白瓷雕,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
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海外各地。
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故有“中国白”之称。
其特制的薄胎产品,薄如蝉翼,精美绝伦。
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
明清时代,中国白瓷进入欧洲、日本等国际市场,许多达官贵人、巨富争相购买,因而享有“天下共宝之”美誉。
中国当代领导人曾多次将中国白瓷器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深受国外领导人的喜爱和赞誉。
瓷塑观音,以德化所产称最,历史源流甚长,至今不衰。
其中何朝宗的杰作———“何来观音”,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其特点是: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神情慈祥静穆,衣褶深洗练,线条潇洒流畅,动静相兼,形神皆备,既保存着神秘奥妙的宗教色彩,又蕴含着美好的意境。
除何朝宗外,当时民间能工巧匠比较著名的还有林朝景、张寿山、陈伟等人。
入清以后,德化的瓷雕观音仍很盛行,朱琰《陶雅》载:德化观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
其素衣而蓝风兜者。
向以似美女者为劣,似美男者为贵。
”《泉州古物编》亦载:“观音佛高一尺,趺坐,面如美男子,丰而且丽,不可多得之品也。
”晚清至民国初年,德化瓷雕艺术又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制瓷名家如苏学金、许友义、游长子等人都擅长雕塑,颇有何朝宗遗风,而且锐意创新,数度获国际博览会奖。
德化白瓷的特点
![德化白瓷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5f5351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3.png)
德化白瓷的特点1、胎釉特点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透明釉烧制而成。
明代德化白瓷胎骨洁白,坚实致密,其胎釉的技术工艺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在琳琅满目的瓷坛上独树一帜。
中华民族对玉器的推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对玉的崇尚,促成生活使用的瓷器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效果,如“似玉之瓯”的越窑青瓷,“精比琢玉”的耀州窑青瓷,定窑“花瓷琢红玉”,号称“假玉器”、“莹缜如玉”的景德镇青白瓷等等。
综观这些类玉之瓷,虽然工艺精湛颇具玉器的温润风采,但是多嫌轻薄,缺乏玉器的凝重感。
直至明代,德化窑采用优质高岭土等原料经过反复研制实验,生产出一种特殊的“白瓷”:瓷质致密,胎釉纯白,浑然一体,洁润滑腻,如脂似玉,整体晶莹剔透,进一步将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发展到历史的巅峰,代表了当时中国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称之为“中国白”。
产品一销往国际市场,就被视为珍品而争相购藏。
著名教育家、学贯中西的大学者蔡元培先生曾赞,“中国几乎可以说是以出瓷器而闻名的一个国家,以瓷器的白色程度而论,自当首推德化瓷……”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
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它的问世,引起瓷坛的巨大反响,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
(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则称之曰“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町以说是比白玉更为华丽。
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
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https://img.taocdn.com/s3/m/79922003f5335a8103d22027.png)
环球人文地理风物志遗产H e r i t a g e▲德化白瓷的胎釉晶莹剔透,如玉如脂,器型百变优美,栩栩如生,明代时曾远销欧洲各国,在中国海外贸易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
福建省德化古瓷窑,是我国南方三大名窑之一。
从唐代一直到明清,德化白瓷的窑火千年未熄,堪称世界制瓷史上的一大奇迹。
早在北齐,中国就出现了白瓷。
德化由于地处偏远,唐代才开始烧制白瓷。
唐代德化诗人颜仁郁的诗句“东家西家地碓声”,就描绘了当时陶瓷生产的盛景。
这时的德化白瓷,瓷面较为粗糙,釉面呈现青色。
宋元时期,朝廷鼓励海上贸易,大大推动了德化白瓷的发展,此时德化白瓷逐渐成熟,烧成后形成自然的白釉,但还是带有淡淡的青色。
从明代中期开始,德化白瓷代表了当时生产白瓷的最高水平。
其瓷面温润如脂,洁白如玉,甚至可以清晰映出倒影。
德化白瓷的原料是当地的高岭土,其黏性较大,硅、钾含量高,烧制后多玻璃质,因而晶莹润泽。
由于材料配比、火候等不同,德化白瓷的胎釉呈现不同的颜色:象牙白色泽柔和,白中蕴黄;猪油白黄色更浅,润如油脂;葱根白则是完全的纯白;孩儿红是明代德化白瓷中的极品,犹如婴儿白嫩透红的肌肤。
这一时期,白瓷外销欧洲,深受欢迎,被称为“中国白”。
德化白瓷不但在胎釉上与众不同,其多变的器型也闻名中外。
德化白瓷主要分为人物、摆设和使用样式。
人物样式的德化白瓷叫做“瓷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大批瓷雕艺术家,他们不用彩绘,而是用最原始的白色表现出人物的悲喜嗔怒、人间百态,瓷雕题材大多取自宗教,包括佛家人物、道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如白衣观音、八仙过海、西王母等。
此外,还有西方的圣母玛利亚、耶稣等造型。
白瓷的摆设式样,主要按照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来设计,包括香炉、鼎、烛台等。
白瓷的使用样式更是取材广泛,从动物到食物再到风景,不拘泥于形式,变化多端,既美观又实用。
不同的器型有不同的装饰要求,德化白瓷的装饰工艺,以印花、堆贴、刻划、透雕为主。
印花工艺较常见,是用刻有图案的模具在胚体上压印而成,图案多采用青铜器上的上古祥瑞动物;堆贴,包括堆花和贴花,即把制好的花纹用泥浆黏贴于胚体上,多用于陈设艺术瓷、笔洗、茶罐等;刻划是在瓷胚烧制前,在表面刻划出形象。
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考析
![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考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e9f8f10242a8956bece4c8.png)
求 玉器 光 洁 莹润 的质 感 ,釉 层 十 分 薄 ,胎 釉 结合 浑 然 一
体 , 有 利 于通 过 这层 薄釉 显 现 出半 透 明胎 的特 点 , 极 因薄 釉 与胎 的 钾熔 剂 含量 相 近 . 中含 钾 高 , 以制成 的瓷 器 胎 所 釉 质纯 净 , 润如 绢 , 白似 玉 , 人 以冰 清 玉 洁 的感 觉 。 光 乳 给 由此 ,明 代德 化 白瓷 依据 瓷 器 釉 色 深浅 变 化 又 有 “ 绒 鹅
技 术 的最 高成 就 。其 胎 质 俗 称 “ 米 胎 ” 白细坚 硬 , 色 糯 , 釉
石 亦 如此 )充 分 地展 示 出石 头 的质 感 。这种 基 台的表 现 ,
与兰 州 市博 物 馆 馆藏 造 像对 比 , 白瓷 造像 均为 两 人 , 者 两 人 的雷 同 。而福 建博 物 院也 珍 藏有 一尊 背 有 阴文 “ 朝宗 何 印 ” 书款 的 明代 德 化 窑 文 昌坐 像 , 仅 为一 人 , 造 型 篆 虽 但
黄, 俗称 猪 油 白 , 色泽 乳 白如脂 似玉 , 为德 化 窑所 出。 德化 窑是 我 国历 史 名 窑 之 一 ,明至 清 初其 所 产 白瓷 独 树 一 帜跃 居 瓷 类之 首 , 白釉 瓷代 表 了当 时德 化 窑 烧 瓷
梁 冠 。 后两 条 长 带直 及 双 肩 , 部 微 低 , 帽 头 呈俯 视 状 , 着 衣
塑造 凡 人 瓷像 的 常理 , 此 造像 出土 时 与 佛经 、 像 等 放 且 佛
置 一处 , 应 属 宗 教 人 物 , 肃 王一 说 不 能成 立 ; 遂 故 另有 一
说 为禄 神 , 据 为 台湾 故 宫 所 藏 万 历 青 花 五 彩 “ ” 和 依 星 盘
康 熙 青 花 《 官 厚禄 图》 高 为例 , “ 星 ” 中 , 星 拱手 侧 在 三 图 福 立 ,禄 星持 如 意状 宝 物 居 中… …其 中禄 星所 持 之 物 与该 造 像 所 持之 物 相 同 , 《 官厚 禄 图 》 , 在 高 里 其人 物 服 饰 与 瓷 像 服 饰完 全 相似 , 至于 连面 相 、 态 也很 相 似 。② 甚 体 经笔 者 查 阅 多方 资 料 发 现 ,南 京 博 物 院 同样 藏有 一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670ff5e87101f69f319510.png)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摘要:观音形象自传入中国后,逐渐完成了从“勇猛丈夫”向女性化形象的变相、从天竺灵光到凡世女菩萨的平民世俗神化演变的中国化演变历程。
明清时期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精品。
文章对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造型进行赏析,并深入挖掘潜藏其后的兴盛原因。
关键词: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中国化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
德化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资料显示,其制瓷业源始于新石器时代,唐宋时期逐渐兴起,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阶段。
特别是明中后期以来,随着窑炉技术的提高和胎釉配方的改良,德化窑陶瓷获得“中国白”美誉,是中国白瓷的代表,其中尤以观音瓷雕塑像发展最为突出。
1 观音形象的中国化演变历程简述作为智慧与慈悲象征的观音信仰随着汉末佛教的传入而逐渐扎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民间。
受中国古代文化、民间习俗和信仰诸多因素的影响,观音形象逐渐完成了其中国化演变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观音信仰体系。
1.1 从“勇猛丈夫”向女性化形象的变相在印度早期佛教典籍、健陀罗壁画、塑像和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作为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之一的观音菩萨皆为“勇猛丈夫”;初入中原之时,《华严经》《观世音菩萨授记经》等亦以“勇猛丈夫观自在”“善男子”“莲花童子”等男相度人;迟至宋代亦有男相观音文物遗留(图1)。
现可见较早的南北朝时期的《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音菩萨为救度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而化现为33种应身,其中女身占据7种,逐渐开始进入女性形象的转变[1]。
随着北宋后妙善公主的传说、蒋之奇《大悲菩萨传》、管道昇《观世音菩萨传略》及明代《香山宝卷》等的演绎与完善,观音女性化形象逐步完成了中国化演变。
1.2 从天竺灵光向凡尘女菩萨的平民世俗神化转变观音的主要表德之一即为救度、泛爱广大众生,其有求必应的大慈大悲情怀与社会大众关注生存困难的心理相契合。
同时,妙善公主传说中纯孝感人的身世,也与封建王朝以伦理道德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需要相吻合。
德化白瓷的艺术价值
![德化白瓷的艺术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6ae4d4d852458fb770b567b.png)
德化白瓷的艺术价值1、胎釉坚固致密、温润雅致,是中国白瓷的杰出代表中国的陶瓷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素有“瓷国”之称。
在我国著名的古瓷窑中,德化制瓷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产品丰富多彩,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名窑之一。
自宋元以来,瓷业兴盛,历久不衰,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山了巨大贡献。
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雅致。
如凝脂冻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铿然作响。
自独具一格的“象牙白”瓷问世以来,就以洁山透明的胎体、温润雅静的种色、如脂似玉的瓷质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在异彩纷呈的瓷器之林中,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的盛誉。
2、器型丰富,构思精巧,制作精细,妙趣天成,尤其是瓷雕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德化白瓷不仅以独具一格的釉质取胜,而且还以它优美丰富的造型,品类繁多而著称于世。
德化窑制瓷工匠凭着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在工艺制作方面独具匠心,构思精巧,制作精细,制作出大量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艺术品,备受人们喜爱。
德化窑除了烧制常见的梅花杯、龙虎杯、盘、碗、洗、并乱之类的器物外。
透雕笔筒、水注、印盒等文房雅玩颇具特色,此外,诸如觚、尊、香炉等陈设供器均制作精巧,造型雅致,深得白玉宫廷祭祀用器之要旨,深受人们的喜爱。
德化窑白瓷产品种类繁多,有爵形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尤以瓷塑最负盛名。
德化窑瓷塑胎质优异,别有情趣,所塑人物性格鲜明,造型优美,神态逼真,风格洗练,不施彩色,而是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材料的质地美取胜。
同时,德化雕塑人物充分发挥我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着意刻划塑像的内心世界,独具艺术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晚明塑像,各个神态庄重,超凡脱俗,加之白中泛黄的釉质,充分表达了塑像内心的神圣感觉,给人以艺术享受和感染力,这些瓷塑艺术作品被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被国内外收藏家视同拱璧,“不惜以万金争购之”。
德化陶瓷的“新丝路”
![德化陶瓷的“新丝路”](https://img.taocdn.com/s3/m/81faf4d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e.png)
31- 今日视点 -32FOCUS器:“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
1292年,马可·波罗归国时,从福建带回白色瓷器及彩色小瓷瓶等,存于威尼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
于是,又有了把德化外销的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的说法。
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和古外销陶瓷研究工作的叶文程老先生说:“明代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瓷器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畅销商品,特别是永乐、宣德年间。
1685年,英国派遣了商船‘中国商人’号到达福建厦门,第一次大批运载了德化瓷等物品回国。
当时在厦门的欧洲商人,特别是法国人把德化瓷介绍到欧洲,使欧洲熟悉德化瓷器并仿制德化瓷器。
”德化瓷进入欧洲后,立即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地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
据说1607年法国太子用一只中国瓷碗喝肉汤,在当时,只有国王和贵族才买得起瓷器这样的贵重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贸易从零起步,逐渐恢复和发展。
1952年,德化县供销社开始收购陶瓷器,销往国内市场。
1955年,德化陶瓷恢复出口,主要产品为日用瓷。
”讲解员说。
“20世纪80年代后,德化陶瓷出口进人历史辉煌时期,德化企业家走出国门,引进西洋工艺瓷样品投入生产,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贸易量迅速增加,呈跨越式发展。
”资料显示,1980年,德化陶瓷出口额为1521万元,1990年达6500万元,1995年达6.5亿元,2013年,德化县陶瓷产值150.12亿元,比2012年增长20.7%;出口交货值106亿元,增长19.0%,其中自营出口2.12亿美元,增长5.29%。
德化拥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产品远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出口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产业格局,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县于2011年10月17日被商务部授予“国家陶瓷产业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c43b32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3.png)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走进了德化陶瓷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陶瓷世界。
一踏入博物馆的大门,那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就把我紧紧包围。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陈列在玻璃展柜里的精美陶瓷,它们就像是一群安静的美人,在灯光的映照下,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我慢慢地踱步向前,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
有一件陶瓷作品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是一个白瓷观音像。
它大概有半米高,观音菩萨的面容慈祥而温和,眼神中透着无尽的悲悯。
她的发丝根根分明,仿佛能随风飘动。
身上的衣袂飘飘,褶皱自然流畅,就像是真的丝绸一般。
我凑近了仔细看,那细腻的质感让我惊叹不已。
我不禁在想,当年的工匠是怀着怎样一颗虔诚的心,才能把这尊观音像塑造得如此栩栩如生。
再往前走,看到了一组精美的茶具。
那茶杯小巧玲珑,杯壁薄如蝉翼,透光看去,似乎能看到对面的景象。
茶壶的造型别致,壶嘴微微上扬,像是在微笑。
还有那茶托,上面精心雕刻着各种花纹,有盛开的花朵,有飞舞的蝴蝶,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用这套茶具泡上一壶香茗,然后悠然自得地品味着,谈论着诗词歌赋,那是多么惬意的生活啊!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些儿童玩具造型的陶瓷。
有小猴子,有小兔子,还有小猫咪,一个个都憨态可掬,萌得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
这些小玩具虽然没有那些大件陶瓷那么华丽,但它们充满了童真和趣味。
我想,当年的孩子们得到这样一个小玩具,一定会高兴得跳起来吧。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展示陶瓷制作过程的区域。
墙上挂着一幅幅图片,详细地介绍了从揉泥、拉坯、塑形到烧制的全过程。
看着那些图片,我仿佛看到了工匠们在工坊里辛勤劳作的身影。
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泥巴,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赋予了这些泥土新的生命。
在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了一些现代陶瓷作品。
与传统陶瓷相比,它们更加富有创意和个性。
有的作品将陶瓷与金属、玻璃等材料结合在一起,碰撞出了独特的艺术火花;有的作品则采用了抽象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展现出了现代艺术的魅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3b8599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5.png)
-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汇报人:xxxx 汇报时间:20XX年X月
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 独特的韵味,不仅是 艺术的结晶,更是中 国文明历史的见证
博物馆的布局让我仿 佛穿越时光,亲身感 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 和匠心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三、调研感悟
1. 关于历史
通过深入调研德化白 瓷展,我更加深刻地 认识到中国陶瓷工艺 的历史渊源
每一件德化白瓷背后 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这种历史感让 我对中国传统文明有 了更为全面的理解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2. 关于实践
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知识,也为实践学习提供了机会 在参与互动展示和数字化解说的过程中,我更深切地理解了博物馆在文��保护和教育中 的责任和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四、总结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德化白瓷展通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妙的展览设计和现代科技手段, 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深刻而感性的文化之旅 通过本次调研,我不仅对德化白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传承中的 角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次调研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为我未来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学术与 实践探索打下了基础
xxxxxxxxxxx
-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 白瓷展调研报告
目录
1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 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中国国家博物馆德化白瓷展调研报告
前言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明的守 护者和传承者,致力于向世人展示中国灿烂 的历史文化 本次调研专注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德化白 瓷展,以深入了解其独特之处、文化内涵以 及对观众的艺术教育作用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0b1ea6be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e.png)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浅析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历史意义。
在中国雕塑史上,观音瓷雕塑像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造型、题材上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色,更是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和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从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的特点、历史渊源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浅析。
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采,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湛的工艺技术:德化窑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瓷器窑厂,其制作工艺一直以来都是业内翘楚。
明清时期的观音瓷雕塑像,在制作工艺上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器型优美、线条流畅、色泽鲜艳、釉面光洁,给人以华丽、精致、高贵的感觉。
2. 鲜明的民俗风情:观音瓷雕塑像在造型上往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如娇美的容颜、华丽的服饰、婀娜的身姿,细腻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繁华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栩栩如生的栩栩如生:观音瓷雕塑像形态各异,但无论是端庄娴雅的观音形象,还是慈祥慈悲的观音形象,都以其栩栩如生的表现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这些雕塑作品,常表现出观音的不同姿态和形象,如观音立像、坐像、卧像等,给人以质朴、温馨、亲近的感觉。
据考证,德化窑明清时期观音瓷雕塑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陶瓷工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观音瓷雕塑像因而得以大量制作。
明清时期,德化窑的观音瓷雕塑像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
当时,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主要是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制作,它不仅在庙宇、宫殿、寺庙等宗教场所中得到广泛应用,还被用作陪葬品或摆放在家中作为信仰之用。
观音瓷雕塑像的出现,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增添了一道风景线,更是丰富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内涵。
1. 对陶瓷艺术的推动作用:德化窑观音瓷雕塑像在当时的陶瓷工艺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提升了德化窑的声誉,更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有关海南红色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的作文
![有关海南红色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f7257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3.png)
有关海南红色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有关海南红色历史博物馆观后感的作文篇1五月的天气是燥热的,但是我们的心情却比这炙热的天气更来得热情。
我们预备党员一起到福建省历史博物馆参观展厅,心情就像是澎湃的海浪无比的激动。
怀着好奇与无比激动的心情,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福州市区风景如画的西湖公园与左海公园之间。
这里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福建省博物馆。
福建省博物馆是集文化保护、文物考古、历史、自然标本、艺术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
内设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宣传教育、考古研究、业务交流、自然馆等众多场馆。
这里拥有馆藏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独具特色的福建历史文化风貌。
而参观博物馆也正是外省的同学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一个最方便、重要的途径。
福建历史博物馆馆区由陈列馆、自然馆、综合楼、文博培训中心四座建筑组成。
整体建筑独具海洋文化特色,同时又融合了闽南石文化和福建古代建筑风格。
新馆同时设有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影像厅、贵宾厅、会议会、“博园”文博培训中心、“易安居”茶艺室等设施,是一座设备较齐全、功能较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
福建历史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和自然标本近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万余件。
展厅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在临时展厅有6个,面积平方米。
现推出《福建古代文明之光》、《福建近代风云》、《福建古代外销瓷》、《工艺藏珍》、《福建戏曲大观》、《恐龙世界》、《动物万象》以及《馆藏中国历代书画展》等9个基本陈列,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独具特色的福建历史文化风貌。
珍贵藏品有:青铜大铙西周。
高76.8厘米、甬长29.8厘米,重0.35千克。
20世纪70年代出土。
大铙为双范合铸,两面各有18个乳突状枚。
器体布满以云雷纹为主的纹饰,甬的上半部两面各饰有兽目一对,与云雷纹组成变体兽面纹。
旋带以细云雷纹为地,饰突出的勾连c形纹。
舞面饰对称的粗云雷纹四组。
钟面饰粗大深刻的云雷纹,只鼓部中央的隧部略高起,上饰浅细的图案化兽面纹。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9b1dc4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8.png)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走进了德化陶瓷博物馆,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惊喜和故事的奇妙世界。
一踏入博物馆的大门,那种庄严肃穆又带着几分神秘的氛围就把我紧紧包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陶瓷花瓶,它安静地立在那里,却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的历史。
这个花瓶上的图案精美绝伦,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被能工巧匠赋予了生命,细腻而生动。
我沿着展厅慢慢前行,眼睛都不够用了。
各种各样的陶瓷展品让我应接不暇,有小巧玲珑的茶杯,有造型别致的茶壶,还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
其中,一组以古代生活为主题的陶瓷雕塑深深吸引了我。
这组雕塑展现了古人劳作、休憩、娱乐的场景,那逼真的神态和动作,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看到了他们的生活。
比如说,有一个雕塑是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
他弯着腰,手里拿着锄头,脸上的汗水清晰可见,那紧锁的眉头和专注的眼神,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劳作的辛苦。
他身上的衣服虽然简单,但是纹理和褶皱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那不是陶瓷,而是真正的布料。
在他旁边,还有一头老牛,老牛的眼睛半眯着,似乎也在为这繁重的劳动感到疲惫。
再看另一个雕塑,是一群孩子在玩耍。
他们有的在捉迷藏,有的在放风筝,脸上洋溢着纯真无邪的笑容。
其中一个孩子手里拿着风筝,正准备起跑,那迫不及待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一个孩子蹲在地上,专注地看着地上的蚂蚁,那好奇的神情简直和现实中的孩子一模一样。
还有一组雕塑是关于市场交易的。
摊主们大声吆喝着,展示着自己的商品,脸上充满了期待。
买东西的人则挑挑拣拣,和摊主讨价还价,那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我甚至能想象到当时的嘈杂声、叫卖声和讨价还价的声音。
除了这些雕塑,博物馆里的瓷器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那些精美的瓷器,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让人感受到了德化陶瓷工艺的高超。
有的瓷器上画着山水,那山峦起伏、水流潺潺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
有的瓷器上画着人物,人物的表情细腻入微,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人心。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德化陶瓷的制作过程。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4ae784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49.png)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走进了德化陶瓷博物馆,那真是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奇妙之旅。
一踏入博物馆的大门,仿佛就穿越到了一个陶瓷的世界。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琳琅满目的陶瓷展品,它们被精心地陈列在展柜中,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我慢慢地踱步向前,眼睛紧盯着每一件陶瓷作品,就像在与历史对话。
其中有一件白瓷观音像,简直让我看呆了。
这尊观音像体态婀娜,线条流畅自然。
她的脸庞圆润,眼神慈祥而温和,仿佛正在注视着世间的一切苦难,准备伸出援手。
那细腻的肌肤质感,就像是真人的皮肤一般,我甚至有种错觉,觉得她下一秒就会活过来。
她身上的衣物褶皱清晰可见,每一道褶皱都像是经过了精心的雕琢,飘逸而灵动。
我凑近了仔细瞧,想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做到如此逼真的。
这得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艺和多大的耐心啊!再往前走,一组精美的青花瓷吸引了我的目光。
那蓝色的花纹在白色的瓷体上蜿蜒伸展,有的像飘逸的云朵,有的像奔腾的河流,还有的像绽放的花朵。
我不禁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是怎样一笔一笔地绘制出这些美丽的图案的。
他们或许坐在一个安静的小屋里,专心致志地拿着画笔,心无旁骛,眼中只有眼前的瓷器和心中的蓝图。
每一笔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和情感,所以这些青花瓷才会如此生动,如此富有生命力。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展示陶瓷制作过程的区域。
那里摆放着各种工具和未完成的作品,就好像工匠们刚刚离开,留下了这些还在等待继续完善的宝贝。
我看到了一个还未成型的花瓶,泥土在工匠的手中逐渐有了形状,那种从无到有的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创造的魅力。
旁边的工具虽然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在工匠手里却仿佛有了魔法,能把一块普通的泥土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在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一件有瑕疵的陶瓷作品。
它可能在烧制的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颜色没有那么均匀,形状也有点歪斜。
但我却觉得它有着别样的美,因为它见证了失败和尝试,也让我明白了每一件完美的陶瓷背后,都可能有着无数次的不完美。
参观海南省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海南省博物馆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ee3384e10661ed9ac51f343.png)
参观海南省博物馆观后感省博物馆一期工程,6个展厅为基本陈列,主要包括“海南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海南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四个专题。
目前,该馆收藏的各类文物有二万余件,目前展出的1000多件文物,将突出海南特色、民族特色和边疆特色。
其余4个展厅之一是专门展示“镇馆之宝”越王亓北古剑、唐三彩马、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的“重器灵光”展厅。
走进“重器灵光”展厅,偌大的空间内三件展品一字排开,这三件宝贝由国家文物局交由省博物馆代藏。
位于中央的越王亓北古剑为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系越王勾践之孙王不寿的自用剑,距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目前发现存世仅三柄,入藏海南省博物馆的这柄最为完整,品相极佳。
由国家2002年从日本收购得来的青白釉花口凤首壶是宋代景德镇烧制,口部盛开的四瓣花象征凤冠,凤头上大喙、大眼,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上飘呈钩状。
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凤头美如琢玉。
唐三彩马是2004年从美国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竞拍得来的珍贵海外文物之一。
这件立马俑,马伸颈昂首,细腰健蹄,通体施棕黑釉,马前脸、鬃、尾、四蹄为白色。
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一件典型的皇家造型唐三彩。
海南馆藏文物陈列,则荟萃了海南全省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近百件,其中的三件绹纹环状铜器,是20世纪80年代昌江七叉乡大仍村农民在耕作时发现的。
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确定为战国时期,并定为一级文物。
它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作何用途,至今仍是一大谜团。
在这个陈列中,西沙出水文物是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的各种盘、壶、碗、盒等皆为精品,不但器形完整,而且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如果想速览一遍海南历史,“海南历史陈列”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这里展示了海南史前40到60万年时期直至1950年海南岛解放的漫长历史阶段中的事件和重要人物。
展览以年代顺序,分为拓荒大洲、迁徙融合、奇甸文明、近代琼崖和琼崖丰碑五个部分。
在省博物馆的文物宝库中,昌江南阳溪畔的信冲洞及附近发现的巨猿、熊猫、猩猩等近20种哺乳动物化石,距今约40至60万年,是年代最古老的珍贵文物。
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
![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8d45ad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af.png)
QQ:853089055明代德化窑瓷塑观音像的时代特征(一)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
瓷塑(亦称瓷雕)则是瓷器中别有特色的一朵艺术之花,是以模印、捏塑、雕刻等技法塑造的人物、动物或花卉的总称。
西晋时期越窑的瓷塑已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其动物形器皿的造型,颇有深沉宏美的特点。
唐宋时期的瓷塑艺术,随着瓷器制造业的空前发达而更加繁荣了起来。
但这时还主要是烧制各种各样的动物和人物形瓷玩具,造型多写意概括,形简而富于雅趣。
瓷塑艺术发展至明代,已进入了它完美的时期,而福建德化瓷塑最负盛名。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德化窑的瓷塑以它独特的洁白如玉的质地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我国瓷塑艺苑中独树一帜。
并出现了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和陈伟等瓷塑大师,其中以何朝宗(1522—1573年)为代表,他是明代驰名中外的瓷雕艺术大师。
他生于德化县浔中乡隆泰村,它的家乡蕴藏大量的优质瓷土,是德化古代著名的瓷乡。
何朝宗从小深受环境的熏陶,酷爱雕塑艺术,不但工于泥塑、木雕、石刻,而且更精于瓷塑。
他根据瓷塑艺术的特性,使各种雕塑艺术技法之长和优质的瓷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开创精雕细刻和造型精巧优美、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深秀流畅、线条潇洒洗练,有成独树一格的…何派‟艺术。
”他善于瓷塑佛像,如观音、如来、达摩、罗汉等,每件作品无不形态逼真,格调高雅。
特别是他雕塑的观音,造型工巧,仪态宛然俏丽,堪称工绝一时,驰名中外,被称为“何来观音”,享有“东方艺术”的精品,“天下共宝之”的盛誉。
何氏和德化窑其它艺术大师的作品,历来被国内外视为珍宝。
法、美、英、日和东南亚各国博物馆都藏有他们的作品,国内许多省市的博物馆、艺术馆也都珍藏着他们的名作。
(二)何朝宗及其它名师雕塑的瓷观音像,主要有渡海观音、坐岩观音、披式观音和盘膝观音等。
浅析德化明清白瓷特点
![浅析德化明清白瓷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672c8effd0a79563d1e7200.png)
浅析德化明清白瓷特点作者:苏杜村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7期摘要:德化白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瓷器历史上一种不可复制的瑰宝,“中国白”是对德化白瓷最好的赞美,无论是从颜色、质地,还是从胎釉、制作上都当属独特,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瓷器的发展,本文就从胎釉特点、器型特点和装饰特点三个方面对德化明清白瓷质地特点做一个简要的解析。
关键词:胎釉;器型;装饰1 胎釉特点德化明清白瓷在胎釉上颜色如白玉、质地细密,在我国的瓷器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自由以来的审美都是对玉器情有独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瓷器的烧制上也呈现这一特点,无论是青瓷、花瓷还是青白瓷尽管有一些玉器的神韵,可是还是缺少一种玉器的凝重感。
因此,经过多年的烧制实验,终于形成一种独特的洁白如玉的颜色,整体表现致密,从外表看,整个瓷器浑然一体,如白玉般晶莹剔透,这一德化白瓷也完全符合我国人民对玉器的审美,同时在国际上也视为珍品。
德化白瓷的颜色莹白如玉,之所以出现这种颜色的原因,于烧制德化白瓷的原材料种类密不可分,在原材料的选择上,硅、钾的含量较高,而铁、钛的含量较低,这就保证了在胎釉内部的可燃物质较少,在质地上更加致密紧实,颜色也更加晶莹剔透,在烧制时对火焰的控制十分严格,中性气氛也保证了德化白瓷的瓷胚的玻璃含量高,然后在外面用透明的釉面,是德化白瓷白面亮度较高,而且还不是普通的纯白颜色,而是如羊脂玉一般乳白,成了中国白瓷的代表。
总体来说,德化瓷器的质地紧密,颜色莹白如玉,釉面光滑透亮,透光性特别好,即使是瓷器的断面也是洁白细腻,而不是和其他瓷器一般粗糙。
德化白瓷的胎釉在烧制的时候由于原材料成分的配比不同、火候不同以及烧制的事件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白瓷分类,其一是象牙白,从颜色上来看,白里带黄,并不是刺眼的白。
其二是猪油白,和象牙白相比,黄色的成分更淡,如油脂一般明亮,瓷胚和釉浑然一体。
其三是葱根白,颜色如葱根一般纯白。
其四是孩儿红,这是德化白瓷中的一种特殊存在的类型,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温度的控制微妙,在白中有一种如婴儿般白里透红的感觉,故此得名,但是现存的孩儿红数量十分稀少。
海南省博物馆文物知识试题
![海南省博物馆文物知识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fcc922d376baf1ffc4fad10.png)
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试题1、越王亓北古剑、青白釉花口凤首壶、唐三彩马这三件收购回来的珍贵海外文物的回国日期分别是___年、___年、___年。
(2007、2002、2004)2、越王亓北古剑铸造中使剑中脊含锡量较__,两从含锡量较__。
(低、高)3、越王亓北古剑铸造中使整剑身和两从的锡含量不同的目的是提高剑身的___使不易折断,提高剑刃的___,提高实战时的___。
(韧性、硬度/锋利程度、杀伤力)4、青白釉花口凤首壶的__造型,是受到唐代流入中国的波斯金银器造型影响演变而来,波斯金银器中此造型为___(凤首、酒器)5、德化窑白瓷的釉色为纯白釉,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被誉为瓷器中的__,也称为“__”或“猪油白”,是我国历代外销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玉器、象牙白)6、蓝釉瓷出现于元代,主要装饰手法有蓝釉__和蓝釉__(白花、金彩)7、海南自古人杰地灵,明清海南四大才子有:明代__、__、__,清代__。
(丘濬j ùn、海瑞、王佐、张岳崧)8、《南安书院碑记》张岳崧任陕甘学政时为甘肃陇西县南安书院题写的碑文书法真迹,也就是当时刻碑时的底稿,整篇共500余字,记载了南安书院的___和当时清代陇西地区的___(修建情况、教育情况)9、《草书临孙过庭书谱》的作者是__,原名__,是海南儋州人,嘉庆年间举人,此幅作品是他临写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张绩、张纲)10、《龙舟大神宝像图》轴,也是一幅水陆画,是佛教和道教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一种神像画。
它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民间画师___所画,它的颜色十分艳丽,是因为所使用颜料由___研磨提炼所制。
是研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赖尚元、天然矿物)11、觚是古代的饮酒器和礼器,相当于酒杯。
新石器时代为__制,商周流行__,瓷觚见于元、明、清三代,多为__瓷。
(陶、青铜觚、陈设)12、粉彩创烧于清康熙年间,是在__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烧的。
南海博物馆广彩瓷钟花瓶介绍
![南海博物馆广彩瓷钟花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7b6e63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b.png)
南海博物馆广彩瓷钟花瓶介绍
广彩瓷钟花瓶是中国广州织金彩瓷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后烧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
这种艺术品大都采用中国的织锦图案,以颜色鲜明绚丽而著称,是我国釉上彩瓷的一个独特的品种。
南海博物馆藏有的广彩瓷钟花瓶制作于中国,远销到西方,成为当时欧洲贵族家庭的重要摆件。
该博物馆位于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创建于2018年4月,总建筑面积70593平方米,是旨在展示南海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保护南海文化遗产,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综合性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化窑瓷器是我国陶瓷烧造长河中的艺术珍品,窑址位于现福建省德化县,隶属于我国古代重要通商口岸之一的泉州,历年来发现了由宋到清历代窑址180余处。
德化窑始烧于唐,衰于晚清,产品大量销往海外,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以及非洲都发现有德化窑的产品。
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德化窑瓷器数量不多,但却涵盖自宋代以来几乎所有朝代的器物。
这些藏品是研究德化窑陶瓷手工业发展和对外传播的重要资料。
本文甄选了其中器型相似且有研究价值的十余件瓷器与读者共赏。
1 宋代至元代烟波浩渺的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先民沟通世界、开展贸易的重要通道,承载了内涵丰富的海洋文明。
古代的海外贸易主要靠船运,而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搁浅吞没的外销沉船伴随着琳琅的货物留在了海底。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的宋代和元代德化窑瓷器均为出水瓷器。
①宋代青釉划花瓷碟。
口径10.6厘米,底径5.2厘米,高2.7厘米。
敞口,圆唇,斜直腹,下腹内折,平底。
内壁碟心处刻“卍”形纹,周围填篦纹,器身有珊瑚胶结物。
②宋代青白釉菊瓣纹印花粉盒(图1)。
德化窑产品,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
这批出水的瓷器中,粉盒有上千件之多,形制有圆形、瓜棱性和八方形等,大小不一。
粉盒分盒盖和盒身两部分。
子母口,盖面多模印各类花卉纹和卷槽纹,如牡丹、莲花、菊花、萱草等。
其中较大的一件盒盖高4.1厘米,口径11.5厘米,盒身高4.2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10.3厘米;较小的高约3.6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5.9厘米。
③宋代青白釉菊瓣纹瓷碟。
口径9.9厘米,高2.4厘米,底径6.8厘米。
敞口,圆唇,浅弧腹,平底。
器体外腹模印菊瓣纹,外壁中部饰有一圈凸弦纹。
口沿有磕损,器身有裂纹。
由于长时间的海水浸泡,器物表面大部分区域已脱釉。
④元代青白釉蕉叶纹瓷碟。
口径10.6厘米,高3.6厘米,底径6.5厘米。
敞口,圆唇,弧腹内收,平底。
器体外壁有模印蕉叶纹饰。
口沿磕损,器身有裂纹且遍布凝结物。
⑤元代青白釉莲瓣纹小碟胶结块(图2)。
口径8.9厘米,底径5.8厘米,高7.2厘米。
此件器物于1997年西沙北礁水下考古调查中采集。
敞口,浅弧腹,平底,器体外腹模印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张晨(海南省博物馆,海南…海口…571100)摘 要:伴随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始和盛行,南海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交通枢纽作用也逐渐确立。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的部分瓷器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等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文章旨在浅析海南省博物馆馆藏部分德化窑制瓷器,外销瓷、“中国白”白釉瓷器、德化窑造青花瓷器等均有提及。
关键词:出水瓷器;德化窑;白釉;青花瓷;海南省博物馆作者简介:张晨(1988—),女,文博助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文物藏品保管。
图1 宋代青白釉菊瓣纹印花粉盒图2 元代青白釉莲瓣纹小碟胶结块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005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7(上)【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莲瓣纹饰。
由于长时间的海水浸泡,器物表面大部分区域已脱釉且五个小碟胶结。
福建省博物馆1976年发掘的屈斗宫窑址出土有同类产品。
根据出土情况,这类器物都是不装匣钵的而是直接放置在窑室后部的托座上叠置烧成的。
珍贵的南海文物是古代中国人民开创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闪闪明珠,展示了南海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
宋元时期的德化窑主要生产青釉、青白釉、白釉等瓷器。
大量宋代和元代外销陶瓷器的出水表明德化窑在当时是中国产瓷器大量外销应运而生的众多瓷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专产外销瓷的民窑的兴起和发展也与泉州港对外贸易所具有的交通便利的地理优势有密切关系。
2 明代在宋代的文献资料里,并未发现“德化窑”和其相关的记载,直到明后期的古籍中始有记载。
《泉州府志》(万历四十年刊本)卷三有载:“磁器出晋江磁灶地方;又有色白次于饶磁出安溪祟善、龙兴、龙涓三里;又有白瓷器,出德化程寺后山中,洁白可爱。
”周亮工的《闽小纪》(下卷)记载:“德化瓷箫笛,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
合则声凄朗,远出竹上。
”“闽德化磁,茶瓯式亦精好,类宜之填白。
”陈懋仁的《泉南杂志》(卷上)记有“德化县白瓷,即今市中博山佛像之类是也……初似贵,今流播多,不甚重矣。
或谓开窑时,其下多藏白瓷,恐伤地脉復掩之”。
可见自明代始,德化窑盛烧白瓷,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被赞为“象牙白”“奶白”或“天鹅绒白”。
在明朝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德化窑白瓷器物在文献著录的图像和博物馆藏品里见到的类型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有爵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和瓷塑等。
本馆馆藏的明代德化窑白瓷器物均为精品,器型多样,造型典雅别致。
①明代德化窑白釉龙虎纹犀角形杯(图3)。
口径7.9~10.6厘米,足径3.6~4.2厘米,高6.1厘米。
杯口菱形,呈波浪状,侈口,斜曲腹,矮圈足,平底。
杯角两侧外延凸起,形似犀角。
白胎,通体白釉,釉色乳白,内外满釉。
杯身内壁光洁无纹饰,外壁贴塑祥瑞的动植物纹饰于两侧。
一面上端左为灵芝,右为神态凶猛的龙首,下为猛虎昂首相望;另一面左侧饰梅花一枝,右侧为仙鹤等纹饰。
装饰画面相映成辉,生机盎然。
②明代德化窑白釉鹤鹿纹犀角形杯。
口径10.9~13.7厘米,足径4.2~4.7厘米,高8厘米。
因其造型与装饰仿制犀角杯而得名。
杯口菱形,呈波浪状,侈口,斜曲腹,矮圈足,平底。
杯角两侧外延凸起,釉色乳白。
杯底圈足露胎,白皙坚密,细腻均匀。
杯身内壁光洁无纹饰,外壁贴塑祥瑞的动植物纹饰于两侧。
一面左上侧为折枝香梅,枝头绽开花朵若干,右上端为一展翅飞翔的仙鹤,下部为一奔跑状梅花鹿,鹤鹿同春,相映成趣;另一面左上为梅枝,右上及下部均贴塑四爪龙,一只俯首,一只昂头,怒目圆睁,张牙舞爪,十分生动逼真。
③明代德化窑白釉弦纹三足炉(图4)。
口径12.2厘米,底径10.6厘米,高9.1厘米。
陈设供器,方唇,直筒形,平底,下带三个如意形小足。
腹部凸起三道弦纹,中间部分饰有一圈仿青铜器纹饰模印夔龙纹、回形纹。
胎体匀净致密,白釉温润柔和,造型古朴端庄,别具风格。
④明代德化窑白釉梅花杯(图5)。
口径7.1~8.5厘米,足径3.2~4厘米,高6厘米。
此杯为菱形花口,口沿外撇,腹部斜弧收,杯身圜底,底足以镂空六枝梅花枝干围成座架托住杯体。
胎质致密,胎体轻薄,通身施白釉,釉色温润光洁。
杯身内壁光洁无纹饰,外壁两侧各贴塑一枝折枝梅花,雅致高洁。
明代盛行梅花等装饰题材,以烘托当时高雅闲趣的社会风貌。
这件馆藏梅花杯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明代德化窑的烧制不只在造型艺术上表现了丰富的形式,还善于继承传统,如炉、觚、印章等都是仿制高古名器型,并从造型、纹饰等多方面加以改造。
而且德化窑又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创新性,在塑制瓷箫、套杯、平盘等器物上又表现出其创造的智慧。
本馆馆藏德化白瓷釉质莹润,造型精巧,题材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明代德化窑白瓷的烧制工艺及形制的研究。
在工艺及形制方面,该批瓷器也对清代德化窑的烧制工艺及形制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3 明代德化窑白釉龙虎纹犀角形杯图4 明代德化窑白釉弦纹三足炉图5 明代德化窑白釉梅花杯006Vol.1363 清代清代德化窑除烧造白瓷之外,还盛烧青花与彩绘瓷器。
这些产品不仅质量上乘,而且种类丰富,器型繁多。
白釉、青花、五彩应有尽有,日常生活用品、雕塑陈列用具、文房杂器无一不备。
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德化窑在明代晚期已经开始青花瓷器的生产,并逐渐取代白瓷而占主要地位。
瓷窑几乎遍布县境山乡,而以北部、中部最为集中。
青花瓷器的生产将德化县古代瓷业推向全面兴盛的发展阶段。
本馆馆藏两件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其中一件瓷盘的图案在1999年于中国南海打捞出水的“泰兴”号沉船和1993年于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打捞出水的“戴安娜”号沉船上都有发现,其流行时代当是清嘉庆至道光时期。
①清代德化窑青花花卉纹瓷盘(图6)。
口径15厘米,底径8.4厘米,高3厘米。
浅腹,圈足,撇口。
瓷盘通体施以白釉,胎白质坚。
盘内有青花折枝植物花卉图,盘内心空白处用尖锐器物戳印“陸”字。
盘面外围加绘一道弦纹但未全,外壁下口沿处及足部分饰几道粗细不等的弦纹,等距间饰三组青花符号纹装饰,底部有花押款。
釉色白中闪青,青花设色淡雅逸丽,仿若春风拂面,醉人心扉。
图案花纹清晰,浓淡相间,纹样微凸,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②清代德化窑青花福禄寿三足香炉。
口径27厘米,底径14厘米,高11.2厘米。
敞口,方唇,折沿,短颈,腹微鼓,三乳足,平底。
胎白质坚,施乳白釉,釉色莹润,釉白微泛青,内外底露胎,露胎处可见火石红。
青花纹饰层次分明,颈部饰青花点状纹和莲瓣纹,腹部开光饰山水人物纹。
纹饰主题为村居图,描述乡村晨出暮归的情景,图案由三组山石、树木、小桥、流水、人家组成,画片间饰“福”“禄”“寿”三字,周围填回形纹,给人以清晰雅致之美感,极富生活情趣,也含有祝颂富贵、吉祥、幸福之意。
在德化窑青花瓷中以花卉纹饰为图案的占多数。
题材极为丰富,有菊花、牡丹、荷花、兰花、玫瑰、石榴等纹饰,丰富多姿。
构图布局则据其器型特点:有些于盘心施绘植物花卉,在器壁绘以纵横往复的勾连缠枝纹饰;有些于盘心绘折枝花果等图案,在盘面周围加绘几道弦纹。
不同于景德镇官窑中帝王年号款、干支纪年款等,德化窑青花盘中最为常见的而且大量使用的是商号款和窑场作坊的标记,表现出德化窑外销瓷强烈的商品竞争意识。
4 文物价值纵观上述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综合各种文献记载、目前国内其他博物馆的展陈和见诸发表的德化窑纪年器物的情况,可得到如下结论:①实用价值。
上述宋元时期瓷器多为实用器,器物造型简朴,实用性强,结构线条流畅,做工细致,装饰图案讲究,胎体厚薄不一。
德化窑外销器型胎薄,装饰图案精细,胎质密。
明清以纹饰丰富为主,产品质量高,做工精确而随意,雅俗共赏。
②艺术价值。
馆藏德化窑瓷器从器型来看品类繁多,包括了实用器碗、碟、盘和陈设用器香炉、瓶等;从胎釉来看,囊括了打捞出水的精美青白釉、如脂似玉的白釉、温润雅致的青花釉彩等。
在装饰技法上更是匠心独具,将堆贴、模印、刻划、镂空等技法与各类器物完美地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③历史价值。
本文介绍的瓷器时代特征均较明确,自宋代至清代均有提及。
综合目前国内其他博物馆的展陈及见诸发表的德化窑纪年器物的情况,这些瓷器也可当作海南地区发现的德化窑瓷器断代的标准器。
从宋代开始,德化窑的青白瓷产品就已大量销往国外;明清时期,德化白瓷以其莹润透白的高品质更富盛名,曾在17世纪末大量运销欧州,获“中国白(Blanc…De…Chine)”之盛誉。
本馆这些藏品既有宋元时期出水瓷器,也有清代晚期沉船出水青花瓷的类似品,对研究海外贸易史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