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翻译赏析
黄宗羲《柳敬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含翻译)
![黄宗羲《柳敬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含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f85a44455270722192ef7d1.png)
黄宗羲《柳敬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含翻译) 柳敬亭传(节选)黄宗羲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
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
”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⑦矣。
”又期月,生:“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
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释】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
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
③莫后光:人名。
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
④机变:机敏灵活。
⑤鸣:扬声名。
⑥句:同“勾”,勾画。
⑦欢咍嗢噱:欢快大笑。
⑧缙绅:指官绅。
⑨旅会:大聚会。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
(2分)(1)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2)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
(4分)(1)犯法当死()(2)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3)习方俗()(4)期月而诣莫生()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分)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小题4:文中画线句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3分)小题5:柳敬亭最终能够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有哪些?(3分)参考答案:小题1:(1)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2)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小题2:(1)处死(2)到,去(3)熟悉(4)满一个月小题3:(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人不发自内心地说他演得好的。
(延、使、当于心、善四个词必须准确翻译出,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小题4:不能删去,这几句话写出了柳敬亭的名气越来越大,从侧面表现了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
小题5:(1)有天赋(2)有高人指点(3)自身刻苦勤奋(也可摘引文中相应词句作答,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小题1:试题分析:先题解句子的意思,再分析句子中主要人物的行为(抓住动词),把句意几层分清楚即可划分节奏。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https://img.taocdn.com/s3/m/c8761a617e21af45b307a83f.png)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古镜》1.A2.B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古镜》译文:【甲】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
黄宗羲《柳敬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含翻译)
![黄宗羲《柳敬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含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655d629cc22bcd127ff0c60.png)
黄宗羲《柳敬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含翻译)篇一:柳敬亭传(节选)阅读附答案柳敬亭传(节选)黄宗羲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
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
”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⑦矣。
”又期月,生:“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
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释】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
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
③莫后光:人名。
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
④机变:机敏灵活。
⑤鸣:扬声名。
⑥句:同“勾”,勾画。
⑦欢咍嗢噱:欢快大笑。
⑧缙绅:指官绅。
⑨旅会:大聚会。
小题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
(2分)(1)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2)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小题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
(4分)(1)犯法当死()(2)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3)习方俗()(4)期月而诣莫生()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分)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小题4:文中画线句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3分)小题5:柳敬亭最终能够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有哪些?(3分)参考答案:小题1:(1)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2)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小题2:(1)处死(2)到,去(3)熟悉(4)满一个月小题3:(人们)争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人不发自内心地说他演得好的。
(延、使、当于心、善四个词必须准确翻译出,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小题4:不能删去,这几句话写出了柳敬亭的名气越来越大,从侧面表现了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
2023年有感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2023年有感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9291e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1.png)
2023年有感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2023年有感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1过吴江有感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翻译日落时在松陵道上前行,长长的江堤围绕着这座古城。
塔影在湖水中随波浮动,长桥牵引出一弯新月出生。
街市寂静无人皆因逃税,江宽见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二十年间故友旧交多离散,端起酒杯感叹这身外浮名。
注释吴江:在今江苏省南部,西临太湖。
松陵:指吴江。
堤:指吴江县长堤。
塔:吴江东门外方塔。
桥:指吴江城外利往桥,又叫长桥,共有八十五孔。
引:长。
交旧:老朋友。
把酒:拿起酒杯。
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康熙七年(1668)春,作者吴伟业应友人吴琦之邀请从家乡江苏太仓往浙江吴兴,途经吴江。
由于当时因战乱和繁重的苛捐杂税,乡村破产、百姓逃亡的现象比较常见,故作者有感而发。
赏析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诗上半部分描写吴江自然景色,首联所说“松陵”,为吴江旧称。
吴江县城东南旧有一条长堤,界于松江与太湖之间,蜿蜒八十余里。
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
一个“抱”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县城护拥偎倚的情态。
首联是对吴江的远眺,颔联两句,则由远而近,进一步作具体刻画。
第三句所说的“塔”,原在吴江东门外的宁境华严讲寺内,共七层,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
方塔在湖中各处均可看见,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
第四句所说的“桥”,一名垂虹桥,俗呼长桥,东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间有垂虹亭;前临太湖,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旧称“三吴绝景”。
由于桥身很长,所以有一种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的感觉。
两句抓住当时吴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写。
诗中有塔有湖,有桥有月,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
高一文言文断句练习二
![高一文言文断句练习二](https://img.taocdn.com/s3/m/c7fb0c24b4daa58da0114ae6.png)
高一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二给下列文言语段的黑体句断句,并翻译整个语段:一、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
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徵甲兵。
於是乃倚一车辕於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
”人莫之徙也,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
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於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
”人争徙之。
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人争趋之於是攻亭。
一朝而拔之。
(《韩非子·内储说上》)【断句】: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
”人争趋之,於是攻亭。
【翻译】吴起担任魏武侯时的西河郡守。
秦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吴起想攻下它。
不除掉小哨亭吧,会对魏国的种田人构成很大危害;要除掉小哨亭吧,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
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道:“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给谁上等田地,上等住宅。
”没有人去搬它。
等到有了搬动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赏。
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西门,赏赐如前。
”人们抢着搬它。
于是吴起下令道:“明天将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国大夫,赏他上等田地住宅。
”人们争先恐后。
于是攻打哨亭,一个早上就拿下了。
二、(重耳)及楚,楚子飨①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②?”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注释】①飨:用酒食款待。
②不谷:古时君王的自称。
【断句】: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
其何以报君?翻译: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
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
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
项脊轩志翻译及原文
![项脊轩志翻译及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3191b31eb91a37f0115c57.png)
项脊轩志翻译及原文《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
项脊轩志明代: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堦寂寂一作:阶寂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黄宗羲《王讷如使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宗羲《王讷如使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2449832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a.png)
黄宗羲《王讷如使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黄宗羲《王讷如使君传》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宗羲《王讷如使君传》原文及翻译黄宗羲原文:君讳枚,字卜子,号讷如,系出铜川。
唐有司农臣明州,卜居鄞州之武康乡。
七世孙景山,再迁慈溪,遂为世家。
祖谦侯,父茂庭,赠赣县知县。
妣徐氏贈太孺人。
君早慧特出,攻苦力学,补博士弟子员,以拔贡选入太学。
是时文气卑弱,公理胜而笔豪,然于先正体格,尺寸守之,不敢过。
祭酒王敬哉嗟赏不置,以为六馆中之领袖。
随举北闱,历两科报罢,乃稍变其音节,遂登顺治戊戌进士第。
又四年,授赣县知县。
其地空带闽、粤,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蹄劘,其供艺注视他县无等,而又为文武大官治所,绛标寸纸,一日数至,急征碎务,皆取办于君。
君取定俄顷,神无滞用。
邑有四患,往来供亿,分派于里甲,里甲之羡赋,为胥吏所干没,一患也;以富民充马户,走死者即令其偿。
故佥报之时,多以贿免,二患也;狱卒本为顾役,独邑为差役,其贿免亦同于马户,三患也;盐引壅滞,或计口销之,以宽参罚,四患也。
君除害若嗜欲,一切不干涉于民,调停岁用,不足则以私财佐之,但使其民以力田为事,垦荒五亩,免役一年,积累而加之,数年之后,垦至二千一百余顷。
督抚皆以为能,考上上。
寻丁内艰,服除,补阶州文县。
人孤地绝,正赋五千而缩,无名之税倍之。
君尽蠲往例,其马政盐法行之于赣者,复行之于文。
文之俗,贫富相仇,贫者恒轻生以破富贵之家为快。
君于人命之诬者,立为除豁。
小民知徒死之无益,此风遂革。
两县烦简不同,人情亦异,君处之各得其宜。
世恒訾时文之士,如尘饭涂羹,不适于用。
何意盆盎中见此古罍洗,君之谓与?苟得如君辈十数,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生民庶可少安矣。
未几,滇蜀皆陷于贼,君为民强载以出,求死不得。
杜子美之麻鞋,丁宝臣之徒手,何所遇之穷也。
虽然,羁旅万里,囊无寸帛,践荆棘于群虎之中,劣至枌榆,则感恩之父老拥护为多,此亦循良之报也。
归来浪平痛定,弟劝兄酬,赈恤其期功,如恐不及。
依韵酬章推官见赠 译文
![依韵酬章推官见赠 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2533d7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b.png)
《依韵酬章推官见赠》译文
《依韵酬章推官见赠》的译文是:
苏州自古以来就以繁华闻名,然而我却喜欢在岩边与水涯停留。
重回白云之间寻找那些钓鱼的濑,更跟随明月一同留宿在诗人的家中。
山间隐居的人惊讶地戴上乌纱头巾走出来,溪边的女子笑着依偎在红杏树下遮掩身影。
时光飞逝,又早早抛下了泉水和石头,范蠡茫然地看着功名利禄,不禁一声叹息。
《依韵酬章推官见赠》是宋代的范仲淹所作,原文如下:
姑苏從古号繁华,却恋岩边与水涯。
重入白云寻钓濑,更随明月宿诗家。
山人惊载乌纱出,溪女笑隈红杏遮。
来早又抛泉石去,茫茫荣利一吁嗟。
这首诗词表达了范仲淹对于繁华世界的疏离和对自然山水的钟爱。
他喜欢远离喧嚣,寻找宁静和自由。
诗中的山人和溪女象征了自然的纯真和美丽,而范仲淹则代表了追求内心自由和真实的人。
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展示了他对于人生追求的思索和对于名利的淡然态度。
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译文
![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99714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0.png)
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译文如下:
三十年来天下名,衔恩东守阖闾城。
三十年以来,您积累了全国的名声,承受着恩宠担任东守维护着邺城的安全。
初经咸谷眠山驿,渐入梁园问水程。
最初经过咸谷山的驿站,逐渐来到梁园询问水程。
霁日满江寒浪静,春风绕郭白蘋生。
晴天的阳光洒满江面,寒浪静静地流淌,春风吹拂着城郭,水面上白色的藻草生长茂盛。
虎丘野寺吴中少,谁伴吟诗月里行。
虎丘野寺在吴中地区较为稀少,谁愿与我一起在月光下吟唱诗歌。
州城全是故吴宫,香径难寻古藓中。
州城里全部是古老的吴宫,香径上找寻古老的苔藓很困难。
云水计程千里远,轩车送别九衢空。
云水交错数千里遥远,轩车将你送别九衢大道上空荡荡空旷。
鹤声高下听无尽,潮色朝昏望不同。
鹤鸣声高低扰乱着我的心情,潮水的颜色在晨昏之间变化无穷。
太守吟诗人自理,小斋闲卧白蘋风。
太守吟诗自娱,我在小斋中闲卧着,享受着白藻的风景。
整首诗抒发了对刘禹锡赴苏州任职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杜荀鹤《送人游吴》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杜荀鹤《送人游吴》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6e243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0.png)
送人游吴杜荀鹤(唐代)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译文你到姑苏时将会看到,那儿的人家房屋都临河建造。
姑苏城中屋宇相连,没有什么空地;即使在河汊子上,也架满了小桥。
夜市上充斥着卖菱藕的声音,河中的船上,满载着精美的丝织品。
遥想远方的你,当月夜未眠之时,听到江上的渔歌声,定会触动你的思乡之情。
注释姑苏:苏州的别称枕河:临河。
枕:临近。
闲地少:指人烟稠密,屋宇相连。
古宫:即古都,此处指代姑苏。
水港:河汊子,指流经城市的小河。
一作“水巷”。
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未眠月:月下未眠。
创作背景这首诗为送人漫游苏州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诗人对姑苏城很熟悉也非常喜爱,所以当友人前往这富庶繁华的典型水乡城市时,诗人忍不住热情地介绍姑苏城的特点,意思是鼓励友人游历。
评析这首送别诗通过想象描绘了吴地秀美的风光,毫无离别时的伤感情绪,笔致新颖可喜,仅在结尾处轻轻点出送别之意。
唐代的苏州又称吴郡。
作者送人前往漫游的吴县,又叫姑苏,是当时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儿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丝织品闻名全国,还有不少古迹,作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描绘,便把这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活托出来了。
作者对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们读来亲切有味。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苏州的最大特色是水。
自从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以来,城里水道纵横,渔船星数,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当地人们最主要的生活。
诗歌的颔联承接“人家尽枕河”而来,点明的就是这样的当地特色。
“古宫闲地少”这五个字是杜荀鹤用漫笔写出的苏州历史。
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首都,在漫长的时光变迁里,苏州已经由一个政治要地转变为经济重地了。
在唐朝,全国的经济重心开始逐步南移,虽然没有宋朝那么明显,但带来的直接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才会有“古宫闲地少”的情况出现。
“水港小桥多”则是诗人用写实般的白描手法营造出来的水乡美景。
古诗苏昆长堤翻译赏析
![古诗苏昆长堤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e36be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7e.png)
古诗苏昆长堤翻译赏析
古诗苏昆长堤翻译赏析
文言文《苏昆长堤》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
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
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
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
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
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注释】
1病涉:对往来涉水感到不便。
2蘧(qú)蒢(chú):用苇或竹编的席。
3刍藁(chú gǎo):草把。
4汱: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
5凡:总共,一共。
6欲:想要。
【翻译】
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
但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
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
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
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OrG/b/20429,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地方都是泥土了。
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
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桥,来沟通南北的水流。
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沈复《浪游记快》原文及翻译译文
![沈复《浪游记快》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17dcdc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c.png)
沈复《浪游记快》原文及翻译译文《沈复《浪游记快》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沈复《浪游记快》原文及翻译译文沈复《浪游记快》原文及翻译沈复原文: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过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也。
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
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有名胜而不觉其佳者,有非名胜自以为妙者。
余年十五时,吾父稼夫公馆于山阴赵明府幕中。
有赵省斋先生名传者,杭之宿儒也。
赵明府延教其子,吾父命余亦拜投门下。
暇日出游,得至吼山。
近山见一石洞,豁然空其中,四面皆峭壁,俗名之曰“水园”。
临流建石阁五椽,对面石壁有“观鱼跃”三字,水深不测,相传有巨鳞潜伏,余投饵试之,仅见不盈尺者出而唼食焉。
阁后有道通旱园,拳石乱矗,有横阔如掌者,有柱石平其顶而上加大石者,凿痕犹在,一无可取。
游览既毕,宴于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生。
此幼时快游之始。
至山阴之明年,先生以亲老不远游,设帐于家,余遂从至杭,西湖之胜因得畅游。
结构之妙,予以龙井为最,小有天园次之。
石取天竺之飞来峰,城隍山之瑞石古洞。
水取玉泉,以水清多鱼,有活泼趣也。
大约至不堪者,葛岭之玛瑙寺。
其余湖心亭,六一泉诸景,各有妙处,不能尽述,然皆不脱脂粉气,反不如小静室之幽僻,雅近天然。
苏小小墓在西泠桥侧,作八角形,上立一碑,大书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从此吊古骚人不须徘徊探访矣。
余思古来烈魄忠魂堙没不传者,固不可胜数,即传而不久者亦不为少,小小一歌妓耳,自南齐至今,尽人而知之,此殆灵气所钟,为湖山点缀耶?桥北数武①有崇文书院,余曾与同学赵缉之投考其中。
时值长夏,起极早,出钱塘门,过昭庆寺,上断桥,坐石阑上。
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
步至书院,题犹未出也。
午后交卷,偕缉之纳凉于紫云洞,大可容数十人,石窍上透日光。
有人设短几矮凳,卖酒于此。
解衣小酌,尝鹿脯甚妙,佐以鲜菱雪藕,微酣出洞。
古诗见村楼记翻译赏析
![古诗见村楼记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ca27d7e45c3b3566ec8b46.png)
古诗见村楼记翻译赏析文言文《见村楼记》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
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
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
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
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
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
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
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日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
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
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怆者久之。
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
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
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
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注释】①隍:没有水的护城壕。
有水称池,无水称隍②李中丞:李宪卿,昆山人。
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所以作者称其为中丞③官廨(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④闉(yīn):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⑤方思曾:昆山人。
明嘉靖十九年举人,是归有光的好友⑥挽父:出殡时牵引灵柩的人【翻译】昆山治城的护城壕,有人说就是古时候的娄江。
但是娄江已经堵塞,把没有水的护城壕当做古时候的江,不一定是对的。
吴淞江从太湖的西面而来,向北,好像将要流入县城。
在离县城不到二十里的地方,河水蜿蜒曲折,终于向东流入了大海。
《姑苏怀古》的全诗翻译赏析
![《姑苏怀古》的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7e9f2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29.png)
《姑苏怀古》的全诗翻译赏析《姑苏怀古》的全诗翻译赏析宫馆余基辍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注释①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
②倚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
③黍苗:禾黍④忠臣:指伍子胥。
参考译文行舟经过姑苏古城,舍舟登岸,凭吊古台,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
争食新草的麋鹿和各据莎草、筑巢栖息的水鸟在四周栖息游荡。
山雨将至时,登台凭槛,一切都那么凄凉,楚江上面在风雨中的远帆更是让人心下情绪低落。
吴越战争时候,忠臣伍子胥惨遭杀害,吴国也被灭国,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急风吹帆的大江,在滔滔白波中向东而去,消失在天际。
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
【赏析】《姑苏怀古》为唐代诗人许浑所作,诗人运用了比兴手法,描写了姑苏古城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的衰败之景,表现诗人对人生短促、历史无情,自然永恒的感慨之情。
姑苏,即姑苏山,在今江苏苏州市,春秋吴王阖庐始于山上建台,在其子夫差时竣工,人称姑苏台,其台横亘五里,夫差曾在台上备宫妓千人,又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而焚之。
后人常借吟咏姑苏台来抒发对吴越争霸历史的感喟。
此诗就是许浑舟行经过姑苏,登台吊古所作。
首联叙登台。
上句以平叙之笔直接点题,“宫馆余基”指姑苏陈迹。
“辍棹过”言舍舟登岸,凭吊古台。
下句“黍苗”承“宫馆余基”来,初登台基,放眼眺望,只见残砖败瓦间禾黍成行,断壁颓垣上蒿草丛生。
“黍苗”二字实写眼前景色,又暗中脱化《诗经·黍离》诗意,借古人亡国之哀思,表现自己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独”字传神,将独来吊古那种惆怅情绪写得极真。
“悲歌”即含黍离之悲意。
这一联以叙事起,以情语接,用一“悲”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语言平淡而富有深韵,已然将读者引入浓厚的思古气氛中。
颔联以赋笔铺写姑苏台遗址景象,但景中意蕴深藏。
闽游日记后的原文和译文
![闽游日记后的原文和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2b973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0.png)
闽游日记后的原文和译文闽游日记后的原文和译文【原文】庚午(1630年)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
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漳南之使络绎于道,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
二十一日到武林。
二十四日渡钱唐即钱塘,今钱唐江,波平不穀hú原意指有绉纹的纱,即处只作“皱”,如履平地。
二十八日至龙游,觅得青湖舟,去衢尚二十里,泊于樟树潭。
三十日过江山,抵青湖,乃舍舟登陆。
循溪觅胜,得石崖于北渚。
崖临回澜,澄潭漱其址,隙缀茂树,石色青碧,森森有芙蓉出水态。
僧结槛依之,颇觉幽胜。
余踞坐石上,有刘对予者,一见如故,因为余言:“江山北二十里有左坑,岩石奇诡,探幽之屐,不可不一过。
”余欣然返寓,已下午,不成行。
八月初一日冒雨行三十里。
一路望江郎片石,咫尺不可见。
先拟登其下,比至路口,不果没有成功。
越山坑岭,宿于宝安桥。
初二日登仙霞,越小竿岭,近雾已收,惟远峰漫不可见。
又十里,饭于二十八都。
其地东南有浮盖山,跨浙、闽、江西三省衢、处、信、宁四府之境,危峙仙霞、犁岭间,为诸峰冠。
枫岭西垂,毕岭东障,梨岭则其南案也;怪石拿云,飞霞削翠。
余每南过小竿,北逾梨岭,遥瞻丰采,辄为神往。
既饭,兴不能遏止,遍询登山道。
一牧人言:“由丹枫岭而止,为大道而远;由二十八都溪桥之左越岭,经白花岩上,道小而近”。
余闻白花岩益喜,即迂道且趋之,况其近也!遂越桥南行数十步,即由左小路登岭。
三里下岭,折而南,渡一溪,又三里,转入南坞,即浮盖山北麓村也。
分溪错岭,竹木清幽,里号金竹云。
度木桥,由业纸者篱门入,取小级而登。
初皆田畦高叠,渐渐直跻危崖。
又五里,大石磊落,棋置星罗,松竹与石争隙。
已入胜地,竹深石转,中峙一庵,即白花岩也。
僧指其后山绝顶,峦石甚奇。
庵之右冈环转而左,为里山庵。
由里山越高冈两重,转下山之阳,则大寺也。
右有梨尖顶,左有石龙洞,前瞰梨岭,可俯而挟矣。
余乃从其右,二里,憩里山庵。
里山至大寺约七里,路小而峻。
先跻一冈,约二里,冈势北垂。
《范仲淹诗词赏析》(五十三)
![《范仲淹诗词赏析》(五十三)](https://img.taocdn.com/s3/m/309dbef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a.png)
《范仲淹诗词赏析》(五十三)《苏州十咏》①其一泰伯②庙范仲淹至德本无名,③宣尼一此评。
④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南国奔方远,⑤西山道始亨。
⑥英灵⑦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注释】①苏州十咏:原本缺“其一”。
今据《范集》补入。
②泰伯:亦作太伯,周代吴国始祖,周太王长子。
周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他与弟仲雍同避江南,改从当地风俗,断发文身,成为当地君长。
③至德句:道德高达极点,却无名声流传。
至德:盛德。
《论语·泰伯》:“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
”④宣尼句:一直到孔子的时候才给予(至德)这个评价。
宣尼:即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
被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后遂称孔子为“宣尼”。
此评:即上句所言“至德”。
⑤南国句:奔避南方到了多么遥远之处啊。
⑥西山句:伯夷、叔齐为避让君位而逃奔首阳山的高德才盛行于世。
西山即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西南。
⑦英灵:神灵。
【译文】至德本无名,宣尼一此评。
(您)道德至高却原本无名,直到孔子才给以至德之评。
能将天下让,知有圣人生。
能把统治天下的君位推让,人们知道将又有圣人生成。
南国奔方远,西山道始亨。
奔避到南方多么遥远啊,伯夷叔齐之德由此盛行。
英灵岂不在,千古碧江横。
泰伯的神灵难道不存在了?千古不废的清江是其英灵。
其二木兰堂①堂上列歌钟②,多惭不如古。
却羡木兰花,曾见霓裳舞③。
【注释】①木兰堂:苏州古厅堂。
因堂前有木兰树得名。
②歌钟:古乐器名。
即编钟。
③霓裳舞:即霓裳羽衣舞。
唐朝宫廷舞曲。
原注“白乐天为苏州刺史曾教此舞。
”可知唐朝霓裳羽衣舞已传至苏州民间。
【译文】堂上列歌钟,多惭不如古。
堂上排列的编钟,都羞惭不如古代的美妙。
却羡木兰花,曾见霓裳舞。
却仰慕堂前的木兰花,见过当年白乐天教的霓裳羽衣舞蹈。
其三洞庭山①吴②山无此秀,乘暇一游之。
万顷湖光里,千家橘熟时。
平看月上早,远觉鸟归迟。
近古谁真赏? 白云应得知。
【注释】①洞庭山:太湖中山名,分东西二山。
洞庭东山明后跟湖岸连接成半岛,洞庭西山尚在湖中为最大湖岛。
归有光《顾隐君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归有光《顾隐君传》原文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3e3ad6763231126fdb11cb.png)
归有光《顾隐君传》原文及译文赏析顾隐君传〔明〕归有光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之七浦塘,今为太仓人。
相传晋司空和之后。
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为三,故世称其地曰三顾村云。
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
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
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粗率任真,尤不能与俗竞,平生不识官府。
会里中有徭役事,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戾止①于吴门。
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媮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
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
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
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
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曰:“微天子恩,不得此。
”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
”故平生未尝爱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
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
在余姚,见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诟责焉。
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
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
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
”卒偿之而不自言。
州大夫建绰楔②,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
”隐君恻然,遽还之。
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
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
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恤其里人。
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
”故自号海隐居士。
时时往庐于墓侧,从兄为游,年老兄弟相乐也。
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
”因乞兄书之,勒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注〕①戾止:流传到达。
②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天子恩,不得此微:没有B.先属意隐君子为后属:集中C.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比:对比D.竟自海上得疾以归竟:最终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世居昆山之七浦塘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一饮一食,必以手加额以勇气闻于诸侯C.隐君为之赋鸿雁之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D.因乞始兴君书之,勒石于墓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顾隐君的祖籍是昆山七浦塘,相传他是晋朝司空和的后代,他因为进士出身的儿子顾存仁在担任地方官时政绩突出,又恰逢皇太子出生之喜而被朝廷封赏做余姚知县。
游虞山记原文、翻译、赏析3篇
![游虞山记原文、翻译、赏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ffcbdd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b.png)
游虞山记原文、翻译、赏析游虞山记原文、翻译、赏析3篇游虞山记原文、翻译、赏析1游虞山记朝代:清代作者:沈德潜原文: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
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心甚怏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岂独寻山也哉!译文清光绪二年秋八月十八日,我和黎莼斋游狼山,坐在萃景楼上,远望虞山,觉得景色很美。
二十一日就雇了船过江。
第二天早上,到了常熟。
这时易州赵惠甫恰巧免官回来,住在常熟,便与我一同去游玩。
虞山后面向东延伸进常熟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翻译赏析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出自文言文《苏昆长堤》,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
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
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
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
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
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翻译】
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
但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
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
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
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OrG/b/20430,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地方都是泥土了。
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
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桥,来沟通南北的水流。
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