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学试题D

合集下载

耕作学——精选推荐

耕作学——精选推荐

耕作学耕作学第⼀章引论部分⼀、填空题1、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以为中⼼,为基础。

2、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臵、熟制与种植⽅式的综合。

3、养地制度是与相适应的以提⾼⼟地⽣产⼒为中⼼的⼀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分供求平衡,以及等。

4、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2个⽅⾯:即功能和功能。

5、与单项技术不同,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特点往往带有较强的,,和。

6、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标是:,,和。

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8、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分密切的关系。

它是,有很强的,但也包含着⼀定宏观布局的软科学内容。

⼆、选择题1、耕作制度包括的2⼤部分:A.种植制度B.旱作农业C.养地制度D.农牧结合2、下列哪⼀个不属于种植制度范畴:A.作物布局B.熟制C.平衡施肥D.种植⽅式3、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体现在:A.减少投⼊B.技术指导C.宏观调控与决策D.⾼产优质4、下⾯哪项不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A.⽣产程序机械化B.⽣产技术科学化C.农业主体知识化D.作物管理⼯业化5、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体系有:A.多熟种植B.节⽔农业C.营养管理D.农制改⾰三、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2、种植制度3、养地制度4、农作制度四、简答题1、耕作制度在农业⽣产中的功能。

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哪些?五、论述题1、耕作制度的含义?包括哪两⼤部分内容?2、简述为什么要建⽴合理的耕作制度?3、论述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5、请提出当前耕作制度研究中你认为急需要解决的⼏个重⼤问题,并阐述你的理由,分析可能解决的途径。

6、试分析改⾰开放以来我国粮⾷⽣产的态势,并综合论述我国是否能⾃⼰解决16亿⼈⼝的吃饭问题?第⼆章作物布局⼀、填空题1、作物布局是指⼀个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臵的总称。

作物结构包括、、和等,配臵是指作物在区域或⽥地上的分布,即解决、与的问题。

事业单位农学考试试题

事业单位农学考试试题

事业单位农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农作物的生育期一般包括几个阶段?A. 种子萌发期B. 生长期C. 开花结果期D. 成熟期E. 衰老期2. 下列哪种农作物属于豆科植物?A. 小麦B. 玉米C. 大豆D. 水稻3. 以下哪个因素可能导致作物减产?A. 平均气温升高B. 降雨量增加C. 土壤肥力提高D. 病虫害防治效果好4. 农业耕作对土壤的影响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A. 降低土壤肥力B. 促进土壤风化C. 增加土壤透气性D. 减少土壤侵蚀5. 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哪些?A. 科学施肥B. 合理轮作C. 农药防治D. 生物防治二、填空题1. 农业生产中,NPK元素分别代表什么?N:___________P:___________K:___________2. 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灌溉系统包括________灌溉、________灌溉和________灌溉。

3. 农业机械化作业中,常用的收割机械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4. 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化肥种类包括________肥、________肥和________肥。

5. 农业生产中,常用的除草剂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下农业生产中典型的农业耕作工具及其用途。

2. 从土壤理化性质的角度,谈谈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 请分析一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及常见的防治措施。

4. 介绍一下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肥和农药种类及其作用。

5. 你认为现代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这些试题将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帮助考生全面理解农学知识,为将来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祝各位考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耕作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作物哪种是长日照作物:【 D 】A、大豆B、棉花C、玉米D、油菜2、下列哪种熟制属于多熟制【 A 】A、一年三熟B、四年三熟C、一年一熟D、两年二熟3、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C 】A、玉米B、小麦C、饲料D、油菜4、坡地耕作最适宜采用的耕作方法是【 A 】A、横坡耕作B、顺坡耕作C、斜坡耕作D、表面耕作5、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B 】A、1。

0以下B、1—1。

5C、1。

5—4.0D、4。

0以上6、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B 】A、西南高山地区B、华南地区C、四川盆地D、江淮平原7、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B 】A、玉米B、辣椒C、水稻D、小麦8、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A 】A、氮循环B、磷循环C、钾循环D、硫循环9、下列哪种作物是富碳耗氮作物【 A 】A、禾本科B、茄科C、豆科D、十字花科10、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3作物【 B 】A、甘蔗B、水稻C、高粱D、玉米11、下列属于套作的种植模式是:【 B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烤烟C、大麦×豌豆D、油菜-稻12、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 B 】A、西瓜B、水稻C、烟草D、甜菜13、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 C 】A、木薯B、水稻C、玉米D、小麦14、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 C 】A、1个B、2个C、3个D、4个15、下列哪种作物是禾本科作物【 A 】A、小麦B、马铃薯C、大豆D、甘蔗16、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C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17、翻耕的缺点是【 C 】A、松碎土壤B、翻转耕层C、土壤水分损失(失墒)D、翻埋杂草1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C 】A、水稻B、玉米C、橡胶D、高粱19、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 D 】A、3个B、6个C、9个D、12个20、下面的哪种种植方式为立体种植模式【D】A、豌豆+蚕豆B、白菜+青菜C、葱+蒜D、玉米+大豆21、下列属于复种的种植模式是:【 D 】A、玉米||马铃薯B、小麦/玉米C、大麦×豌豆D、稻—稻—稻22、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B 】A、250mm以下B、250—500mmC、600—1000mmD、1000mm以上23、地膜的运用可使玉米成熟期提早:【 B 】。

农学概论试题库

农学概论试题库

农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1、种子指作物生产上直接用来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或植物学上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

2、生育期指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时间。

3、经济产量指单位面积上所收获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

4、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5、品种指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贮藏。

2、种子萌发需要的适宜环境条件包括水分、温度及氧气。

3、作物生长必需的生活因子有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和养分。

4、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包括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温度。

5、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6、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是氮、磷、钾。

7、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8、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复合物。

9、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是温度。

10、短日照作物要求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个临界日照长度,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B )。

A.大豆 B.油菜 C.黄麻 D.烟草2、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A )。

A.冻害 B.热害 C.旱灾 D.涝灾3、(C )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A.种植制度 B.作物布局 C.复种 D.连作4、下列作物种子中具有胚乳的是(D )。

A.豌豆 B.大豆 C.蚕豆 D.青稞5、下列作物根系属于须根系的是(B )。

A. 大豆B. 玉米C.茄子D.马铃薯6、小麦属于(A )。

耕作学-题目及答案

耕作学-题目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耕作学作业题(一)一、解释名词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

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

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

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

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

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

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

作物学试题及答案

作物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作物:广义: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狭义: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作物生产:指通过人类的栽培活动,绿色植物将日光能转化为人类所需有机质的过程。

生长: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的演化。

发育:指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植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生育期:作物种子出苗到新的种子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

生育时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总是呈现阶段性的显著变化。

营养生长: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生长:生殖器官的生长作物产量:指单位面积作物产品器官的数量生物学产量:指在一定的生育阶段内或生长周期中,单位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产量。

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收获指数(经济指数):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源: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同化产物的供应,它是作物发育及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库:指贮藏冠光合产物的器官,同时也指贮存能量的器官。

流:指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它与作物体内输导系统的状况及其运转速度有关。

作物群体:指同一块地上的作物个体群。

基本苗:指作物播种后在田间单位土地面积上长出的幼苗数量。

群体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密集程度。

叶面积指数: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净同化率: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积累的干物质的数量。

光合势(叶日积):指在某一生育期间或整个生育期内作物群体绿叶面积的和数,积每日叶面积的累加。

光能利用率:指作物光合作用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其吸收太阳光能的百分数。

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栽培作物的种类、面积和配置的总称。

农产品加工粮油加工学试题

农产品加工粮油加工学试题

粮油食物工艺学B卷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填空题(共20分,每题1分)1 玉米淀粉生产进程中浸泡工序中一般在浸泡水中添加亚硫酸。

2按照面包品种特点和发酵进程常将面包的生产工艺分为一次发酵法、二次发酵法和快速发酵法。

3食盐在面制品中除提高面食的风味外,还可以调节控制发酵速度,增加面筋筋力,改善面食内部色泽。

4大豆蛋白质的功能特性主要包括凝胶化、乳化性、和发泡性等。

5 变性淀粉一般按照处置方式可分为物理变性、化学变性、酶法变性和复合变性。

6 淀粉干燥的方式一般是采用气流干燥,可以迅速干燥淀粉,同时保证淀粉在加热时维持其天然淀粉的性质不变。

7 油料软化是调节油料的水分和温度,使油料可塑性增加的工序。

8植物油的制取方式有机械压榨法、溶剂浸出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

9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浸出溶剂为轻汽油(或6号溶剂油),此后浸出法制油的发展方向是采用丙烷或丁烷作为浸出溶剂。

二、名词解释(共30分,每题3分)1 大豆蛋白凝胶化指大豆蛋白质分子之间(1分)依托S-S键和共价键等分子间彼此作用(1分),形成一个有持水能力的网状结构(1分)。

2 湿面筋面团在水中搓洗时(1分),淀粉、可溶性蛋白质、灰分等成份渐渐离开面团而悬浮于水中(1分),最后剩下一块具有黏弹性和延伸性的软胶状物质,这就是粗面筋(1分),粗面筋中含水65-70%,故又称为湿面筋。

3面筋性蛋白质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是组成面筋的主要成份(2分),二者占面粉蛋白质的80%以上,称为面筋性蛋白质(1分)。

4 面团形成时间简写为D T,是指从开始加水直至面团稠度达到最大时所需搅拌的时间(2分),准确到0.5min(1分)。

5中种发酵法即二次发酵法。

先加入部份原辅料,调粉后先进行第一次发酵后(1分),把其余的原辅料全数加入,进行第二次调粉和发酵(2分)。

6 烤炉损失面包烘烤进程中(1分)的重量减小(2分)称为烤炉损失(oven loss)7变性淀粉利用物理、化学或酶法处置(1分),改变淀粉的天然性质,增加其某些功能性或引进新的特性(1分),使其更适合于必然应用的要求。

农林专业农作物生产技术综合试题(含答案)

农林专业农作物生产技术综合试题(含答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综合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8分)1.在下列大田作物中,喜凉作物是A 小麦B 水稻C 玉米D 棉花2.养地制度的中心是A 种植制度B 提高土地生产力C 提高总产量D 培肥土壤3.小麦收获前20天在小麦株行间移栽棉花,这一种植方式是A 接茬复种B 移栽复种C 套作复种D 再生复种4.可恢复地力的技术措施是A 复种B 间作C 休闲D轮作5.一般情况下间套作中高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应A 高于单作B 等作单作C 低于单作D 据水肥条件确定6.高矮秆农作物间套作时,高秆农作物应A 行数减少B 行数增加C 幅宽要宽D 密度应小7.不能有效减轻连作危害的措施是A 选择高产抗病虫品种B 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C 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D 加大种植密度8.冬性小麦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条件是A 温度0-3℃,35天以上B 温度0-7℃,15-35天C 温度0-12℃,35天以上D 温度0-3℃,5-15天9.为保证小麦的适时播种,麦棉套作地区常需提前浇水,浇水时间一般在拔柴前A 5天 B 10天 C 15天左右 D 30天左右10.小麦播种时,土壤耕层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A 30-40%B 50-60%C 75-80%D 85%以上11.根据各地经验和实验资料,单产400kg以上的麦田,适宜行距是A 16-20cmB 20-23cmC 23-25cmD 25-30cm12.小麦主茎长出第5片叶时,小麦共长出分蘖数是A 1B 2C 3D 413.小麦的分蘖高峰期在A 冬前B 返青至起身C 拔节后D 起身至拔节14.小麦的春化阶段结束时对应的穗分化阶段是A 初生期B 伸长期C 单棱期D 二棱期15.小麦灌浆期要求的适宜土壤水分是田间持水量的A 75%左右B 50%左右C 30%左右D 20%左右16.晚熟型玉米夏播时生育期一般为A 150天以上B 120天以上C 105天以上D 96天以上17.玉米的适宜播种深度是A 3-4cmB 4-6cmC 6-8cmD 9-10cm18.玉米蹲苗的结束时间是A 小喇叭口期B 拔节前C 齐苗后D 三叶期19.及时培土可有效防止玉米倒伏,培土时间最好是在A 拔节期B 小喇叭口期C 大喇叭口期D 抽雄期20.玉米攻粒肥的施肥时间一般应在A 大喇叭口期B 抽穗期C 开花期D 吐丝初期21.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关键期是A 大喇叭口期B 抽雄期C 开花期D 吐丝期22.玉米增加粒重的关键时期是A 子粒形成期B 乳熟期C 蜡熟期D 完熟期23.普通玉米的适宜收获期是A 子粒形成期B 乳熟期C 蜡熟期D 完熟期24.玉米开花期适宜的日平均温度是A 18-20℃B 20-23℃C 26-27℃D 32-35℃25.在棉花产量形成因素中,主要受遗传特性影响的是A单位面积总铃数B单铃重C衣分D单位面积株数26.棉花的单铃重是指A单个棉铃的重量B单个棉铃籽棉的重量C单个棉铃皮棉的重量D单个棉铃棉籽的重量27.棉花一生中的需肥高峰在A苗期B蕾期C花铃期D吐絮期28.北方黏土棉区适宜播种深度是A 1.5CMB 3.5CMC 2.5CMD 4.5CM29.棉花等行距种植时一般高产田的行距是A 80-90CMB 70-80CMC 60-70CMD 50-60CM 30.棉花定苗后进行中耕时的深度一般为A 3-5CMB 5-7CMC 7-9CMD 10-12CM31.各地棉花打顶时间一般应在早霜到来前A 80-90天B 60-70天C 40-50天D 20-30天32.催熟剂的适宜喷洒时间是枯霜前A 5天B 10天C 15天D 20天33.一般情况下,棉花落蕾的数量与落铃的数量相比A 一样多B 前者多C 后者多D 不确定34.棉花蕾铃脱落高峰在A 蕾期B 初花期C 盛花期D 吐絮期35.间接危害蕾铃的害虫主要是A 棉铃虫B 玉米螟C 棉盲蝽D 蚜虫36.花生争取高产的关键时期是A 开花下针期B 结荚期C 饱果成熟期D 苗期37.花生开花期的适宜温度是A 15-22℃B 23-28℃C 28-32℃D 32-37℃38.花生营养的四大要素是氮磷钾A 钙B 硫C 锌D 硼39.花生根结线虫病最重的时期是A 苗期B 开花下针期C 结荚期D 饱果成熟期40.花生培土时间是A 苗期B 结荚期C 封行和大批果针入土前D 饱果成熟期41.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增强甘薯抗旱能力的根是A 须根B 块根C 梗根D 柴根42.冷床覆盖塑料薄膜育苗时,塑料薄膜的颜色最好是A 浅紫色B 淡蓝色C 无色D 浅黄色43.甘薯高水肥地每亩适宜栽插密度是A 2500-3000株B 3000-4000株C 4000-5000株D 5000-6000株44.抗旱性能最好的甘薯栽插方法是A 水平浅栽法B 斜栽法C 船底式栽法D 钓钩式栽法二、简答题(40分)1.生产实践证明,合理的间套作比单作具有增产作用,并能以较少的投入换取较多的经济收入,要充分发挥间套作的增产增效作用,首先要做到合理的选配农作物或农作物品种,在选配农作物及品种时,应坚持哪些原则?写出山东常见的3种间套作形式。

2024年农业学:农村农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2024年农业学:农村农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2024年农业学:农村农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一、选择题1 .现代农业中,为什么需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A、增加作物种类B、提高作物产量C、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D、增加灌溉次数试题答案:C2 .作物轮作对土壤有何益处?A、增加土壤湿度B、减少土壤有机质C、保持土壤肥力D、增加土壤盐碱度试题答案:C3 .农业推广人员个体和群体的知识的合理组合称为()A:专业结构B:年龄结构C:知识结构D:能力结构试题答案:C4 .下列哪项是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A、大量使用化肥B、单一作物种植C、生物多样性高D、过度使用农药试题答案:C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转包B、互换C、转让D、出售试题答案:D6 .最原始的农业推广活动是()。

A:跳跃式B:辐射式C:父传子、师传徒D:波浪式试题答案:C7 .我国农业推广的第一个程序是()A:试验B:培训C:项目选择D:示范。

试题答案:C8 .对水稻催芽的要求是()A、慢、弱、乱B、快、齐、壮C、齐、壮、慢D、快、齐、弱试题答案:B9 .不计成本而取得的每亩最高产量称为O A:技术上限B:成果分布C:经济上限D:空自潜力试题答案:A10 .我国县级农业推广中心是。

型农业推广组织A:项目B:行政C:教育D:企业试题答案:B11 .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大多数是()A:全民所有制企业B:私营企业C:集体所有制企业D:个体企业试题答案:C12 .在农业生产中,哪种作物是主要的粮食作物?A、大豆B、棉花C、玉米D、甘蔗试题答案:C13 .下面肥料一般在作物收获后期应少施用的是OOA、氮肥B、钾肥C、有机肥D、微肥试题答案:A14 .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什么?A、国有企业B、集体企业C、农民家庭经营D、合资企业试题答案:C15 .在农业生产中,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A、耕地面枳的扩大B、农产品种类的增多C、农业生产机械化D、农产品价格的提高试题答案:C16 .以下哪种技术不属于现代农业科技?A、基因工程技术B、灌溉技术C、太阳能发电技术D、传统手工耕作技术试题答案:D17 .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需要进行作物轮作?A、提高作物产量B、增加土地面积C、防治病虫害D、缩短作物生长周期试题答案:C18 .育成猪和育肥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已经比较强,适宜温度在O℃,猪舍设计必须同时重视防暑和保温。

农学考试试题

农学考试试题

农学考试试题
1.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也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产业之一。

农学作为对农业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农学考试试题,以检验您对农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选择题:
1) 下列哪种作物属于禾本科植物?
A. 花生
B. 棉花
C. 小麦
D. 大豆
2) 下列哪种不属于典型的蔬菜作物?
A. 西红柿
B. 胡萝卜
C. 马铃薯
D. 芝麻
3) 水稻的生长适宜温度为:
A. 5-15摄氏度
B. 15-25摄氏度
C. 25-35摄氏度
D. 35-45摄氏度
4) 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A. 劳动力
B. 土地
C. 资金
D. 种子
3. 简答题:
1) 请简述植物的养分吸收方式及其意义。

2) 什么是作物轮作?作物轮作的原理是什么?
3) 请描述一种有效的农业灌溉方式,并说明其优点和适用范围。

4) 作物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请谈谈您对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看法及措施。

4. 计算题:
1) 一块田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农民需要在上面种植蔬菜,每平方米需要用2千克有机肥料,那么这块田地需要多少千克有机肥料?
2) 水稻田中标准密度为每亩750株,已经种植了600株,还需种植多少株水稻才能达到标准密度?
以上是农学考试试题,希望您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展现出对农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希。

耕作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耕作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耕作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下列哪种农作物属于禾本科植物?A. 胡萝卜B. 小麦C. 花生D. 莴苣答案:B. 小麦2. 耕作是一种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其目的是什么?A. 增加农作物的产量B. 保护土壤C. 提高农作物的品质D. 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答案:A. 增加农作物的产量3. 下列哪种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A. 不施肥料B. 连续种植同一农作物C. 粗放耕作D. 轮作答案:D. 轮作4. 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主要来自于哪些来源?A. 大气中的氧气B. 土壤中的矿物质C. 雨水中的营养物质D. 农作物自身的养分储备答案:B. 土壤中的矿物质5. 下列哪种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A. 种植密度过大B. 覆盖耕作C. 水洗耕作D. 间作答案:B. 覆盖耕作第二部分:简答题1. 什么是深翻耕作?它有什么作用?深翻耕作是指将土壤翻转到一定深度(一般超过30厘米)的耕作方式。

它的作用包括:改善土壤通气性,增加土壤肥力,破坏并深埋病虫害,减少杂草生长等。

2. 请简述轮作的原理及其优点。

轮作是指在一块农田上,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其原理是通过改变农作物的种植顺序,减少对土壤中某种养分的连续需求,以达到保护土壤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轮作的优点包括: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等。

3. 请解释连作障碍,并提出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

连作障碍是指在相同的土壤上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导致的问题。

连作障碍会引起农作物产量下降、病虫害发生率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

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包括:轮作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添加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肥力,进行生物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保持土壤水分平衡等。

4. 请简述有机耕作和化学耕作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

有机耕作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减少或避免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依靠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手段来保护农作物。

农作学复习题

农作学复习题

《农作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2.养地制度3.作物布局4.复种5.复种指数6.轮作7.连作8.套作9.间作 10.茬口特性11.化感作用 12.种养结合 13.土壤耕作 14.农田杂草 15.水蚀16.风蚀 17.作物生态适应性 18.边际效应 19.少耕 20.免耕二、填空题1.农作学研究的对象是。

2.作物布局的类型分为和。

3.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以划分为、、和四级。

4.喜温作物一般又分为如、如和如。

5.依据作物结构及种植熟制将种植模式分为、、和四种类型。

6.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块田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

7.间套作时,高位作物边行由于所处高位的优势,通风条件好,根系竞争能力强,吸收范围大;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内行,表现为;同时,矮位作物边行由于受到高位作物的不利影响,表现为。

8.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处期,所不同的是间作作物共处期较,套作作物共生期较。

9.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称为。

10.一般而言,耕层土壤总孔隙度以较为适宜。

11.从作物与土壤养分关系的角度来看,豆科作物属于,禾本科作物属于,棉花、油菜、芝麻、胡麻等属于。

12.作物的茬口特性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3.农田土壤的剖面一般可分为四层,即、、和心土层。

14.根据土壤翻耕时由于采用不同形状的犁壁,垡片翻转的角度不同,可分为、和三种翻耕方法。

15.在心土层与耕作层的界面上往往还出现一层厚5-10cm不等的,它是在犁耕时犁底与心土层摩擦、压实并淀积粘粒而逐渐形成的。

16.水蚀分为、和三种基本类型。

17.粒径小于1mm的土粒,在大风下容易产生风蚀,属风蚀性颗粒,直径在0.5-1.0mm的为颗粒;直径在0.1-0.5mm为颗粒;直径<0.1mm的为颗粒。

18.农田杂草依形态特征分为、和三类。

19.畜牧业生产中饲料的转化率除了与畜禽种类有关,还与和有关。

耕作学-题库

耕作学-题库

耕作学-题库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案:在空间的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地域,生产的结构品种和数量都不同。

成因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

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

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形成明显的地域性要求;因地制宜。

2、简述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原因。

答案: 1.发生龟裂的土壤,说明土壤缺水,使得土壤颗粒无法连接在一起而出现裂缝,只需要补充水分就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

2.沼泽地与1恰好相反,土壤水分过多使得土壤中的缝隙都是水分,空气含量极少,不适宜耐性差的植物生存,因此需要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就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3.缓坡上的梯田,由于在开垦之时一般的地表植被不多,使得土壤中积累有机物(腐殖质)的含量不多,这不利于土壤的团粒形成,也不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因此需要施农家肥,以改善土壤结构3、简述通过耕作保持水土的基本方法。

答案:简述通过耕作保持水土的基本方法。

以增加植物被覆度为主,用密生作物或增加植物被覆度或被覆时间,减少耕地。

如、谷子、豆类等作物被覆度较高,、苜蓿等的被覆度可达90%。

用疏密不同的作物或牧草间作、混播,可以增加植物被覆度。

用夏熟作物与秋熟作物或牧草间作套种,可增加植物被覆时间,减少溅蚀及坡面冲刷。

将这些疏密不同、被覆不等的作物采用等高带状间作,还有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的效果。

在土地较多的地区,可实行作物与牧草或作物与柠条、等灌木等高带状轮作,保持水土的作用更为显著。

在黄土高原地区,草带或灌木带还可逐渐形成地坎,减缓地面坡度。

4、简述农业生产的强烈的季节性。

答案:简述农业生产的强烈的季节性。

含义;生产在时间分配上的特殊规律,即生产的一切活动都要按季节顺序进行,并有一定的变化周期。

成因;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

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

耕作学试题及其答案耕作学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2、作物布局3、免耕4、轮作5、茬口6、叶日积7、套作8、休闲9、耕作制度10、LER11、复种指数12、生态位13、冠竞争15、种植制度16、边际效应17、作物生态适应性 19、根竞争21、农业资源23、土壤耕作25、多熟种植26、农牧结合27、立体种植28、养地制度29、水土流失30、风蚀31、换茬32、耕作学33、幅宽34、单作(sole cropping) 35、间作(row intercropping) 36、混作(mixed intercropping):37、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 38、种植指数39、熟制40、撂荒(shifting cultivation) 41、种养结合42、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43、土壤耕作(soil tillage): 44、土壤宜耕性(土壤耕性) 45、土壤耕作制46、农业自然资源47、复种轮作48、沟垄耕作法49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50土壤耕作51种植方式(种植形式)52农业生态系统53生物群落54十分之一定律55土地当量比56生活型57耕层构造58密植效应59生态龛60正对等效应61土壤培肥62耕法63土地生产潜力64集约耕作制65基本耕作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耕作学题库与答案

耕作学题库与答案

一、单选题1、人类社会第一个开创的生产部门是:(A)A.原始农业B.传统农业C.刀耕火种D.有机农业E.采集和渔猎2、适宜直根作物根系生长的土壤容重是:(A)A.1.2-1.3g/cm3B.0.8-1.0g/cm3C.1.5-1.8g/cm3D.1.6-2.0g/cm3E.0.9-1.1g/cm33、一般海拔每上升100m,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的变化为:(C)A.温度下降0.5~0.6℃,降雨量减少14~41mmB.温度上升0.5~0.6℃,降雨量减少14~41mmC.温度下降0.5~0.6℃,降雨量增加14~41mmD.温度上升0.5~0.6℃,降雨量增加14~41mmE.温度下降0.8~0.9℃,降雨量减少14~41mm4、“田,二岁不起稼,则一岁休之。

”中的“休”是指(B)A.农田撂荒B.农田休闲C.作物轮作D.作物连作E.作物倒茬5、春播作物播种期的确定是依据种子发芽的:(A)A.最低温度B.最高温度C.最适温度D.三基点温度E.极端最低温度6、某地有冬小麦田100亩,小麦收后全部复播夏大豆,第二年全部种植春玉米,则其复种指数为:(E)A. 300%B. 400%C. 200%D. 150%E. 100%二、多选题7、复种的应用条件有:(ABCDE)A、热量条件B、水分条件C、经济效益D、肥力与肥料条件E、劳畜力和机械条件8、作物布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D)A、作物空间配置B、农业生产结构C、农业区划D、作物结构E、农业生产布局9、长日照作物包括:(AE)A、小麦B、玉米C、甘蔗E、油菜10、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包括:(CD)(经济、社会、生态)A.生产的持续性B.投入的持续性C.经济的持续性D.生态的持续性E.农业资源的持续性11、现代农业必备的条件有:(ABCD)A.物质装备现代化B.技术现代化C.农业生产机械化D.经营管理现代化E.资源环境优良化12、耕作层可分为哪几个层次:(AD)A.覆盖层B.耕作层C.底土层D.种床层E.犁底层13、我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包括:(ABCDE)A.常年耕作制B.休闲耕作制C.集约耕作制D.撂荒耕作制E.草田耕作制14、与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密切相关的有:(ACD)A.光合效率B.合理密植C.光合面积D.光合时间E.间混套作16.忌连作的作物有:(AE)A.西瓜B.马铃薯C.甘蔗D.棉花E.甜菜三、判断题17、甘蔗耐连作作物。

作物学试题及答案

作物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作物:广义: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各种植物。

狭义: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农业上所指的粮、棉、油、麻、烟、糖、茶、桑、蔬、果、药和杂等农作物。

作物生产:指通过人类的栽培活动,绿色植物将日光能转化为人类所需有机质的过程。

生长: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的演化。

发育:指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植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生育期:作物种子出苗到新的种子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

生育时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总是呈现阶段性的显著变化。

营养生长: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生长:生殖器官的生长作物产量:指单位面积作物产品器官的数量生物学产量:指在一定的生育阶段内或生长周期中,单位面积所积累的干物质产量。

经济产量: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

收获指数(经济指数):指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反映了作物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源:指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同化产物的供应,它是作物发育及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库:指贮藏冠光合产物的器官,同时也指贮存能量的器官。

流:指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它与作物体内输导系统的状况及其运转速度有关。

作物群体:指同一块地上的作物个体群。

基本苗:指作物播种后在田间单位土地面积上长出的幼苗数量。

群体密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密集程度。

叶面积指数:指作物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

净同化率: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积累的干物质的数量。

光合势(叶日积):指在某一生育期间或整个生育期内作物群体绿叶面积的和数,积每日叶面积的累加。

光能利用率:指作物光合作用产物中贮存的能量占其吸收太阳光能的百分数。

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栽培作物的种类、面积和配置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0题,每题2分,计20分)
1.水土流失:是指在陆地表面由外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损失和破坏作用。

2.风蚀:指在气流的冲击作用下,细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nd equivalent ratio(土地当量比):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4. fa1low(休闲):在可种作物的季节或全年对耕地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5. system of soil management(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平衡控制、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

6.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7. cropping system(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8.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基础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9.幅宽:指的是间套作的作物两边行相距的宽度,即等于行距和行数减一之积。

10.continuous cropping(连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二、填空:(每空1分,计30分)
1. 土壤的基本耕作方法有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2.种植方式,又称为种植形式,是指作物在农田上的时空配置,包括间作、混作、套作与复种。

3.在长期的土壤耕作中,土壤剖面在上而下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表土层、稳定层、犁底层和心土层。

4.按照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对光照长短的不同需求,可以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性植物。

5.土壤次级耕作措施,主要包括耙地、耱地、镇压、中耕、起垄、作畦。

6.从数量上看,土壤中总孔隙度大约是50% 对根系生长较为适宜。

7. 综合我国主要作物种类对连作的反应和生产经验,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忌连作作物、不耐连作的作物、耐短期连作的作物和耐连作的作物。

8. 在大麦—稻复种的情况下作物吸收的氮素,其中来自肥料的占全部氮素的23%~40%,而57%~77%是来自土壤的无机氮素,即来自地力的氮素。

9.一般认为在豆科作物整个生育期,来自空气中的氮素占豆类植株全生育期需氮量的40%~70%,而其余的则是来自土壤中的氮。

10. 依据耕作时期的不同,土壤耕作可以分为:伏耕、秋耕、春耕。

11. 种植指数是衡量耕地有无休闲或撂荒的指标,种植指数≤100%,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每年收获的次数,复种指数>100% 。

三、选择:(5题,每题1分,计5分)
1. 下列属于套作的有:(B)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玉米
C、大麦×豌豆
D、稻—稻—稻
2. 耐连作的作物有:(B)
A、西瓜
B、水稻
C、烟草
D、甜菜
3. 下列不属于免耕主要优点是:(D)
A、减少水蚀和风蚀
B、农耗时间减少
C、节约成本
D、减少病虫害
4.从播种面积看,(A)、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占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作物。

A.小麦B、马铃薯C、黑豆D、燕麦
5.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C)
A.木薯B、水稻C、玉米D、小麦
四、判断正误:(10题,每题1分,计10分)
1. 实行间作和混作可以提高复种指数。

(×)
2. 水稻属于耐连作的作物。

(√)
3.在作物的栽培中,从不同的生育期看,营养生长期需光相对大,而生殖生长期光影响较
小。

(×)
4.与其它作物相比,油菜具有较强吸收难溶解的磷素养料的能力:(√)
5.一般在低产稀植的条件下,水肥条件的改善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而在高肥高密度条件
下,改善光、热、气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

(√)
6.间混套作的田间管理中,在套作田共生期间,为了促进先作的尽快成熟,要注意少施磷
钾肥,同时要加强灌水。

(×)
7. 水稻水田管理中,无论苗期还是后期都要注意促发新根。

(×)
8. 根据同一轮作田块中是否要进行复种,可以将连作分为单一连作和复种连作两种。

(√)
9.荒地开垦以后,一般规律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迅速下降。

(√)
10.植物体内磷大部分存在于籽粒中,而钾的绝大部分集中在茎秆中。

(√)
五、简答(6题,合计21分)
1.现阶段我国农田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5分)
(1)水土流失(1分)
(2)土地沙化(1分)
(3)土壤次生盐渍化碱化(1分)
(4)耕地土壤贫瘠化(1分)
(5)土壤污染(1分)
2.如何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技术?(3分)
1)育苗移栽技术(1分)
2)套作技术(1分)
3)促进早熟早发的技术(1分)
3.连作有哪些危害?(4分)
(1)营养物质的偏耗。

(1分)
(2)有毒物质的积累。

(1分)
(3)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恶化,不利于同种作物的继续生长。

(1分)
(4)土壤生物学方面造成的作物连作障碍主要的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某些专一性病虫害蔓延加剧以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等。

(1分)
4.农田土壤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1)保护性作物种植(0.5分)
(2)保护性土壤耕作(0.5分)
(3)梯田种植法(1分)
(4)农林结合,建立农田防护林(1分)
5. 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原则?(3分)
答:(1)有水则水,无水则旱;(1分)
(2)多种“雨季作物”;(1分)
(3)同心圆型作物布局。

(1分)
6.翻耕对土壤的作用?(3分)
一是翻土,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翻到上层(1分);
二是松土,将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1分);
三是碎土,犁壁有一曲面,犁前进的动力使垡片在曲面上破碎,进而改善结构,送碎成团聚体状态(水分适合时)(1分)。

六、论述(14分)
1.间混套作在种植形式、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作用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种植形式:间作在同一田地上同一时期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株间或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混作同一田地同一时期混合种植两种或多种作物。

(4分)
土地利用率:三者均充分利用了土地,间作主要表现出边际效应,可以解决作物争地的矛盾,但不计入复种指数;混作可以表现出密植效应,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也不计入复种指数;而套作则在空间和时间上加强了对土地的利用,边际效应和密植效应都可以体现出来,复种指数大大提高,充分发挥了土地潜力。

(6分)
合理的混作可以增产也可以增收,效果没有间作和套作明显;合理的间作一般可以既增产也可以增收,但一般以增收为目的;套作增产增收最为明显,既是增产也是增收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