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调查数据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以广东高校的数据为例
11计算机
毛概第十⑦小组
小组成员:
袁俊扬周业祖
汪炜饶德彦郑森胜
凌忠怡林凯伟
【摘要】
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现状及成因分析,是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加强高校理想信仰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此次调查发现,在现状上:第一,大学生信教人数占一定比例,并有升温趋势;第二,信仰的宗教类型以佛教、基督教、道教为主;第三,政治信仰对宗教信仰具有低度相关。

在成因上:第一,以家庭为主的人际圈对大学生宗教信仰产生极大影响;第二,大学生好奇心强、对具有神秘感的宗教容易产生兴趣;第三,宗教的部分道德美和艺术美迎合了大学生对道德和艺术的探索需要;第四,宗教的心理调节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压力和矛盾中寻找心灵寄托的心理需求。

德国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所说:“任何一个努力生存的社会,无不多少具有宗教性质的信仰,人类总有必要解释人生的恐惧与困惑,人类对此追寻一致的反应就是宗教。


为此,我们于2012年11月—12月对广东不同高校的360名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力争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做参考。

一、样本和资料
(一)样本设计
此次调查的总体是广东省所有高校在校大学生,样本由360名大学生组成。

考虑到调查的样本隶属于不同生源地、学校、专业、年级、民族背景等,为了增加样本的代表性,首先,在学校的选取中,主要以“文理特点”和“学校级别”(独立学院、专科学校、普通大学)为参照标准.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
本调查由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11级计算机第17毛概实践小组实施完成。

资料收集采取自填问卷和网络问卷调查方式相结合。

填答时间约为10分钟。

本次调查共发出纸质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8.3%,完全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电子版收回242份,刚好360份。

从回收的资料来分析,列下:
从性别来看,调查对象中男生占62.3%,女生占37.7%,男性多于女性24.6个百分点;
从学习类型分类,理科类学生占55.6%,工科类(19.4%),文科类(16.7%),艺术类(8.83%);
理科居首。

从政治面貌看,共青团员(83.3%),群众(5.5%),党员(8.3%),预备党员(6.6%);
以上调查对象的相关数据与该学龄安排特点相符合,也恰好说明了调查信息的可靠性;最后,从政治面貌来分析,被调者多属于思想先进分子,团员和党员的比例达到94%之多,(可见,在大学校园中,追求思想进步、提高政治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诉求。

)PS:老师指出问题
二、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分析
1、信教人数——17.8%的比例
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信教人数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但至于信教比例有多大,却一直难有定论。

综合各方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中宗教信徒人数比例估计最高在20%左右1;最低在3% -4%之间。

此次调查的数据来看,在做出回答的360名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为52位,比例为14.4%,其余的308名为无信教者,比例为85.5%。

可见,不信仰宗教仍是大学生的
目前有宗教信仰吗?
频次频率有效频率积累频率
0 2 .3 .3 .3
有52 14.4 14.4 18.1
无308 85.585.5100.0
Total 360 100.0 100.0
主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大学生14.4%的信教比例,14.4%的比例,充分展示了在榕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已经占到了一定比例,宗教已经成为这些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2、信教类型——以佛教、基督教、道教为主
在信教的52位学生中,信仰佛教的有36人,占总比例的69.2%,信仰基督教的为11人,占总比例的21.1%,信道教、伊斯兰教的人数分别为3人、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7%、3.8%。

可见,在信教群体中以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的人数为多。

对于这种宗教偏好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体现了宗教信仰文化的历史传承性。

佛教、基督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已经深入到了民众生活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民众宗教文化信仰中最主流、最主要的信仰类型;道教是土生土长的文化,因其本土性、地域性而在宗教信仰中占据一定地位。

第二、体现了此次调查对象的生源特点。

佛教的保留具有地域性,一般而言,在农村较容易存在,而在城市则表现的比较脆弱。

农村地区距离市场较远,接受信息的速度较慢,受外界文化的冲击较少较慢,这使得宗教文化在农村地区能较好地保有独立性、完整性;与此相反的是,城市是离市场最近,最容易受各类新潮文化的冲击,所以宗教文化较容易变迁。

3、信教的现实表现——多种途径获取宗教知识、参加宗教活动
我们进一步对宗教信仰方式做了调查,主要有两种:一是摄取宗教知识,它的途径(多选)依次是:受父母朋友的信仰的熏陶(48.4%),阅读相关宗教书籍(34.8%),宗教组织的宣传(21.4%),家庭和亲朋好友介绍(18.6%),其他原因的(8.7%)。

二是参加宗教活动:一般来说,有信教的人都会参加一定的宗教活动来强化自己的群体归属感。

调查中,1.1%的受访者“定期参加宗教活动”,37.1%的大学生回答“不定期参加”,8.7%的人表示“将来有可能参加”,其余
为“不参加”。

但真正加入宗教团体的比例非常小,超过70%的人认为从没有想过加入宗教团体。

4、对宗教的认识——宽容性和理性化
对宗教与迷信的关系,12%的同学认为两者都有信仰的成分, 18.4%的同学认为宗教和迷信相连在一起,14.2%的人认为迷信骗人,而宗教能帮助人,9.2%的人认为难以说清。

对宗教的作用,37.9%的人认为它有安慰心灵、让心灵得到寄托的积极作用,23.1%的人认为它对文化交流具有桥梁般的作用,19.9%的人认为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7%的人认为它是外来文化进行精神入侵的工具。

对信教行为的态度,12.5%的人表示非常理解,67.2%的人表示基本理解,17.8%的人表示不理解, 1.6%的人表示鄙视。

对传教行为的反映,1.8%的人表示好奇并想试图加入,46. 8%的人表示认为与己无关,39.3%的人表示有兴趣但不加入,10.2%的人会选择上前劝诫。

对宗教与大学生的关系,1.5%的人认为“关系密切”,20.7%的人认为“有一定关系”,11.2%的人回答“不知道”,20.7%的人觉得“关系不大”,5.7%的人认为“无关”,其余的说不清。

从上我们发现大学生以宽容和理性来对待宗教。

他们能以理解的心态看待他人信教(79.7%的人表示非常理解或基本理解);能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他人传播宗教(46. 8%的人表示认为与己无关,39.3%的人表示有兴趣但不加入,10.2%的人会选择上前劝诫,唯有 1.8%的人以不理性表示好奇并想试图加入);大多数人不盲目全然否定或着肯定宗教,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宗教。

就本调查的数据,大学生去寺庙烧香主要是“求学”、“健康”、“平安”方面的实际问题。

他们知道从宗教中所能得到的是什么,比较多的人认为是思想和个性所得到的升华”,而不是功利性回报和特殊感应。

?5、政治面貌与宗教信仰的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政治面貌与是否存有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相关。

越是有政治觉悟、马克思政治追求的大学生,特别是团员和党员,就越倾向于不信仰宗教。

我们认为,有政治信仰的学生,接受更多的是共产主义信仰教育。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的体现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这与宗教信仰所体现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是不兼容的。

6、不信教者今后选择信教的倾向性分析
对于目前没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有31.6%的人认为对任何宗教都不感兴趣,其余的68.4%的人认为感兴趣,可见未来大学生信教的倾向性将增强。

感兴趣的宗教类型(可多选)按降序排列为:佛教(33.7%),基督教(19.6%),道教(15.4%)。

佛教和道教是传统宗教信仰类型,基督教是西方宗教在中国传播最快、影响最大的宗教,可见,对于将来有可能信教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能反映国人传统宗教信仰的宗教类型。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
1、宗教信仰过程的解读:
我们认为,从无信仰到有信仰,再到坚定信仰是一个渐进渐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退出者,有新的参与者,也有坚定信仰者。

考察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发现在大学生宗教信仰中的关键原因所在。

而我们主要从接触宗教的驱动力力、加入宗教的动力来分析。

(1)接触宗教的驱动力
接触宗教的驱动力,就是指什么原因引导大学生开始接触到宗教?从表中的统计可以看出,在做出回答的65人次中,原因主要集中“家庭传统”、“寻求心灵寄托”、“需求真理”,其中以“家庭传统”的比例最高,为49.2%。

所以,我们首先可以推断宗教信仰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家庭成为了大学生接触宗教的引导者;其次,宗教具有一定神秘感,这很容易引起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大学生去探寻宗教的庐山真面;再者,大学生去接触宗教是为了从宗教中寻求心灵安慰。

您最初接触该宗教的原因是什么?(n=65人次)
选项频次频率承家庭传统32 49.2%
寻求心灵寄托22 33.8%
需求真理11 16.9%
(2)加入宗教的动力源
加入宗教的动力源,就是导致个人加入宗教的推动力量。

调查中,我们设置问题“(多选)信教的原因()
A、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B、消灾免祸,保平安
C、信教就是信真理
D、内心需要,精神寄托
E、社交需要
F 、.其他”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个选项都对大学生皈依宗教有一定影响,按从高到低将之归类为:外界环境影响(家庭、信教群体)、宗教的感召(信仰功效、神秘体验)、信教的收益(精神归属、回报)。

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宗教信仰的推力的延续性影响,
图1 正式加入宗教的关键因素的频次分析
05
10
15
20A B C D E F
即:促使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重要推力会继续在大学生皈依宗教的进程中发挥影响力,比如家庭的影响、自身的需要。

2、宗教信仰原因的解释:(参考)
(1)以家庭为主的人际圈的影响。

按照库利的观点,个人每天置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体早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家庭的熏陶、父母的言行、交往人群的引导对个人宗教信仰有极大导向作用。

(2)宗教的神秘感迎合了大学生好奇心理和探索精神,使得他们以哥伦布航海般的探索精神去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

(3)宗教的“乐善”、“博爱”代表着人类美的东西,也为那些叩问、追求生命意义的大学生指引方向。

(4)宗教的心灵慰藉功能迎合了大学生某种心理需要。

大学生处于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容易看到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也容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惑,而宗教中散发的对人性的怜悯、关怀正好为那些需要精神安慰的个体提供精神栖息之所。

他们借助宗教的力量来排解苦闷、困惑、不安,宗教成为了慰藉精神和心理的一剂良药。

三、小结与讨论
(一)小结
通过对36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本文从信教人数、信教类型、信教的现实表现、对宗教的认识、基本状况与宗教信仰的交互分析、不信教者今后选择信教的倾向性分析六个方面来阐述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状况;从宗教信仰过程的推力、动力、维系力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
从信教人数来看,不信仰宗教仍是广东大学生的基本主流,但仍存有近20%的信教学生,而且通过调查发现,信仰宗教的学生有可能在未来继续增加。

从宗教信仰类型来看,在校大学生主要信奉的是佛教、基督教、道教,对将
来有可能信教的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会选择的信教类型以上述三种居多。


一方面是受到中国传统宗教偏好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的佛教、道教为主体,与
具有佛教、道教文化背景的生源为主体是相吻合的。

从宗教信仰的现实表现来看,在榕大学生主要是以父母亲朋的熏陶、阅读宗
教书籍、参加一定的宗教活动来强化对宗教的认识和归属感。

通过烧香拜佛的宗
教仪式履行宗教义务。

从对宗教的认识来看,宽容性和理性化并存。

一方面,体现了大学生对其他
信教者、传教行为表现宽容;另一方面体现了信教者的功利性,他们经常是因“升
学”、“健康”、“平安”而去烧香拜佛;还有,从信仰的结果上分析,体现了信教
大学生的冷静和理性,他们基本认为神灵不是万能的,他们更注重思想洗礼,而
较少看重功利性回报或者超自然的灵惑体验。

他们认为,真正的宗教徒在利他层
面上要爱心奉献社会,在利己层面上要修身养性,他们强调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
来理解宗教,而不是向往极乐世界生活或通过信教来洗脱罪感。

从宗教信仰的驱动力、动力来分析信教的原因,我们发现以下几点对大学生
信教有重要影响:首先,以家庭为主的人际圈的影响;其次,宗教的神秘感迎合
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三是宗教本身所具有的“善”、“美”为大学生精
神追求提供了方向;四是宗教的心理慰藉功迎合了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中的某种心理需要。

所以,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是内外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除此,越是追求政治进步,越有政治素养的人就越趋向于不信教,究其原
因在于马克思政治理论所宣扬的科学无神论,这就说明了在高校进一步开展思政
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很有必要的。

(二)探讨(自身观点和网络资料结合)
第一,从对待宗教本身而言,我们既不能扼杀宗教,也不能盲目接收。

一方面,必须尊重宗教的历史性和不可抹灭性,宗教伴随人类历史成长,是人类精神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不能抛弃。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具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就是对宗教文化、对人们宗教信仰的一种尊重。

推及大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信仰自由,也应该为大学生认识宗教、了解宗教文化创造一些平台和条件,如开设宗教选修课程、举办宗教知识讲座、图片展等等,让宗教现出庐山真面目。

第二,从宗教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作用而言,一方面,需要肯定宗教信仰对大学生所具有的正功能,黄月将之归为三点2:宗教的心理调适功能可以消除大学生的不公平感和无助感;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寄托需求,诚如涂尔干认为,宗教以一种共同的目标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并持续地强化着信仰、情感和道德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宗教的认同功能可以满足大学生获得认同感的需求3。

另一方面,宗教具有一定负功能,它的消极避世思想会增强大学生的逃避心理,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宗教与迷信的分野还难有定论,这很容易让大学生陷入唯心主义、神灵崇拜的泥淖,不能自拔,甚至过多地将精力投入宗教,也就影响了大学生对美好人生目标的追求,不利于个体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宗教宣传“博爱”、“善”当然很好,但无法否认的是部分传教行为的动机不纯。

或许这些宗教教义本身就不健康,或许传教人员以宗教为幌子,来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愚化,甚至发表反党反国的非法言论,这些都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所以,如何通过一些有效途径来培养大学生对宗教的辨识能力是值得探讨的。

第三,从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和对信教行为的处理能力来看,我们认为,绝大部分大学生在宗教问题上能保持理性态度,不至于盲从,甚至沉迷其中,对别人的信教行为亦能以宽容的态度来处理,但是,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这种理性、这种宽容并不是建立在对宗教的充分认识之上,而是对宗教“敬而远之”。

大学生对宗教与迷信的关系、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的认识一知半解,这恰恰是一种宗教观不成熟的体现。

所以,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宗教观、加强对宗教的认识是有必要的。

一方面,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着力培养大学生的
科学精神,使大学生在面对一些宗教现象和宗教言论时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至于被迷信、伪科学等迷惑。

第四,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来分析,大学生的内心需要和现实社会环境对该群体的宗教信仰产生很大影响。

在社会转型、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经济、就业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容易产生无助感、孤独感,甚至诱发心理问题;市场经济、全球化容易使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在旧的价值体系被打破而新价值体系未完善的文化环境中,大学生容易在价值选择上迷失方向。

在此情况下,大学生容易盲目去接触、信仰宗教。

所以,正确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一方面需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心理咨询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难与问题,并通过心理教育课程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充分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