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案2

合集下载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

十五从军征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的能力,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珍惜和平生活,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揣摩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教学难点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以战争为主题的古诗。

教师:准备课件及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战争主题课文,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今天的课题——《十五从军征》。

2. 解诗题,知诗人:让学生从诗的题目中找出与战争有关的信息,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初读诗歌,了解诗意: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大意,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4. 研读诗歌,体会感情: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5. 感悟诗歌,抒发情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和平。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提醒学生珍惜和平生活。

六、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熟练朗读。

2.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的情感,同时提高他们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介绍出处。

三、熟读古诗,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1.生齐读。

2.师正音。

3.生再读。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5.背写生字。

四.小组内结合注释解释诗句1、小组内结合注释解释诗句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五.思考、小组讨论:每句诗中老兵所处的地点?分别是怎样的心情?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师出示问题。

2、小组讨论。

3、反馈。

六.问题引导,体会情感。

1、老兵离开军营时是怎样的心情?2、当听到“乡里人”的回答时,是怎样的心情?3、当他步入家门,看见眼前的情景时,是怎样的心情?4.当他把做饭熟时是怎样的心情?5.老人站在门外会想些什么?!6.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7.有感情朗读诗歌。

六、总结《十五从军征》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更进一步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七.出示战争图片。

八、作业设计。

1. 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背诵古诗。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通用17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1教材简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

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

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

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

初中十五从军征教案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使学生能够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的伤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2. 深入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十五从军征》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古代军事制度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战争对人们生活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军事制度,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

2. 提问:你们认为战争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十五从军征》,理解课文内容。

2.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代军事制度对战争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讲解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3. 讲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谈谈对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代军事制度和对战争的真实描绘。

2. 强调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十五从军征》的内容,了解古代军队的征召制度以及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本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中的一节课,主要讲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

通过学习和讲解,使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也对唐代社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

2.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3.深入分析诗歌结构和抒情手法。

4.通过这首诗歌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是:1.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2.细致分析本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获得欣赏诗歌的眼光和方式。

二、教学步骤1.引入首先,老师通过一张关于唐代士兵战争的照片,引入本课中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2.讲解接着,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者PPT的方式讲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成诗历程、背景以及诗歌中的特点和抒情手法。

讲解中既要讲解与唐代士兵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要讲解与文学审美相关的知识点。

3.辅导在讲解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互相讨论,以巩固和深入学习。

如果有需要,老师可进行一些重点小组讨论。

4.梳理整体学习完毕后,老师将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点归纳和总结。

5.实践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会在教室内进行实际操作。

操作流程包括学生演讲和诗歌朗诵等活动。

三、教学评价1.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这里采用了讲解、讨论、演讲、朗诵和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2.教学效果本节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成诗历程,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和审美视角,并深入了解唐代士兵生活及近现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在学期结束时,学生应参加作文写作或口头报告等能够体现个人能力的期末考试。

3.总结通过《十五从军征》的学习,在对唐代士兵生活、民族精神、国家建立与发展等多个维度上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
1.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
2.解释诗中的生字、词组。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我在一旁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十五从军征》时,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边塞的苍凉与壮美。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边塞的气息。音乐结束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刚才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过边塞的军人是如何生活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4.课堂讲解,突破难点
针对诗句中的生字、词组,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结合诗句分析修辞手法,让学生领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5.情感教育,提升价值观
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社会。结合诗句内容,让学生感悟军人的艰辛,培养勇敢、坚韧的品质。
6.创作展示,巩固拓展
3.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共同提高。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诗歌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对比古代战争与现代和平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5.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从军征》,让学生体会军人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勇敢、坚韧品质,同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1【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内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

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

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

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十五从军征》是我们课本中的出自《乐府诗集》的一首乐府诗。

读了《十五从军征》你的感想是什么?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以下是漂亮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3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

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二、整体感知:1、《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

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较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2、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3、学习生字:冢累累(zhǒng) 狗窦(dòu) 雉(zhì)舂(chōng) 羹(gēng) 贻(yí)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首句写出了封建兵役制的极端不合理。

“十五”“八十”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从军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

3. 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容,培养学生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古代的战争和士兵的形象,并讨论他们的责任和勇敢精神。

二、学习(15分钟)
通过学习资料和讲解,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探究(20分钟)
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了解十五从军征的具体情况、要求和内
容,并讨论自己的理解。

四、总结(10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原因、要求和内容进行归纳。

五、拓展(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今社会上是否还有类似的行为和精神,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古代十五从军征的文章,表达自己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十五从军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且对勇敢精神和责任意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学生的探究时间较短,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同时,对于拓展的部分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观点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教案.docx

(完整版)《十五从军征》教案.docx

《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的含义,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3、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1、重点:理解重点字的意思,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难点: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三、教学法:朗读法、启发法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小黑板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流程(一)解诗题1、师: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古诗《十五从军征》。

通过预习和读题你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从诗题中你哪些字你知道的?(与战争有关,从“军”、“征“看出的。

军:从军征:征战。

)师:你读得真仔细。

那现在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十五从军征的意思?(十五岁参军去打仗)【板书: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2、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收录的都是民间的诗集,反映了——(真实的事情。

)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知道这首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二)、读通诗1、师:作者想通过一位老兵的返乡经历表达怎样的感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古诗便是第一步。

【板书:读通诗】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并圈出你觉得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生字。

谁来说说看?<冢、窦、雉、舂、羹、贻、葵>2、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指名读、全班齐读)(三)、明诗意1、师: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说说你不理解的词义,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我看到有一个同学很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就把不理解的词义批注到了书上。

师:现在谁来说说看?其他同学认真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充。

(学生一句句说出诗意,并解释重点字词的意思)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板书:明诗意】这是我们进一步体悟诗歌的前提,也是学习诗歌的第二步。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2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诗吗?(长歌行)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乐府”是指古代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可以和着音乐而唱。今天老师
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和乐而唱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师;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十五岁就参军了。 师:从军是参军,征是什么意思?“由国家召集或收用”这里是被征入伍,
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 不悲伤呢?
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 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让人怎能不心碎呢?
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生:读(配乐)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声音里。 师: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他的记忆里, 在 65 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师:他家中亲人可能有——他家的院子里可能有—— 师:他家的屋子里可能有——他们在一起怎样的生活—— 师:如今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4 设计思想: 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
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
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案主题:十五从军征
教案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分析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关系。

激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2. 阅读与分析(15分钟):
学生阅读《十五从军征》的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品味。

3. 情感与思考(10分钟):
询问学生对于《十五从军征》的改编和思考,激发学生对于勇敢和责任的思考。

4. 表达与创作(15分钟):
学生结合《十五从军征》中的一段情节,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成一首诗,展示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对《十五从军征》的了解和
体验。

教学资源:
1. 《十五从军征》的文本材料。

2. 表达工具,如纸、笔等。

评价与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包括对于《十五从军征》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比较。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

九年级十五从军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熟读并背诵《十五从军征》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

3、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之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体会诗歌中老兵的情感变化,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对战争与和平进行深入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十五从军征》。

(二)文学常识介绍1、介绍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2、作者及作品背景:《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兵在归家途中和到家之后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战争的残酷。

(三)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2、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3、教师答疑解惑,重点讲解以下词句:(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字表明老兵在外征战时间之长。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通过老兵与乡里人的对话,引出下文对家中情况的描写。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几句描绘了家中破败荒芜的景象。

大学十五从军征教案

大学十五从军征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学目标:1. 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 分析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十五从军征》原文及译文。

3.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十五从军征》的作者王之涣,以及这首诗的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十五从军征》原文及译文。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十五从军征”中的“十五”象征着年轻力壮的青年,“白骨空蒙蒙”象征着战争的残酷。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阅读,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入分析1.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十五从军征”中的“十五”象征着年轻力壮的青年,“白骨空蒙蒙”象征着战争的残酷。

2. 讨论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三、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运用到现代文学创作中?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十五从军征》这首诗的象征手法和爱国主义情感。

2.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2.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课时课型及教具准备】
1.课时及课型
(1)课型:阅读精讲课
(2)课时:一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一、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吃透教材和课标要求;了解学情,从学生学习实际状况和学习需求出发,寻找学习课文的切入点,筛选合宜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方案,制作课件,编制练习试题,预测学习效果。

2.学生准备
(1)课前搜集相关古代战争的资料;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3)力争背诵课文。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1.教法选择
(1)问题导读法
整首诗词意思比较浅显,学生能够根据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理解诗词内容,但是可能对诗词情感的表达理解不够透彻。

所以,教学中采用问题导读法,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发学生对文章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体悟,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2)知“时”论世法
在古文诗词的学习中,我们通常要求学生要做到知人论世,在这首诗中,我们要适时地引入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3)朗诵阅读结合法
在诗歌的学习中,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但是朗读不能单一乏味的读,要结合文本的理解和赏析实行多层次的朗读,结合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赏析,在朗读中品味。

只有理解诗词意思及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品味出诗词的意境,从而融入到阅读当中去。

所以本课教学中要以朗读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

2.学法选择
(1)朗读法
诗词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准确流畅地朗读。

学习该文章,要反复朗读,能够
采用学生个体自读、组合齐读、提出问题思考促读、示范磁带、教师或优秀生范读等朗诵形式。

在反复的朗读体味中感受诗词的味道,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怀。

(2)问题探究法
这首诗歌浅显易懂,学生在读懂诗歌内容后可能会流于表面,不做深入探究,所以在方法学习上还要选择问题探究法,在问题的思考的探究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1.阅读《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1)读完这首诗,请问你体会到了什么?
(美好的晚年生活)
那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种晚年生活。

来学习《十五从军征》。

(用对比阅读导入,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二是与《十五从军征》形成对比,让学生印象深刻。


2.解题
(1)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它是描写什么内容的故事?(战争)
(2)你从哪些字眼看出是战争的呢?(从军征)
(3)看看这首诗选自哪里?来一起了解《乐府诗集》。

(在这个环节中落实诗歌体裁的知识,理解题目,为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


活动2【讲授】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初读诗词,译读内容
(1)我们说《乐府诗集》最重要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首诗歌,谈一谈这首诗都写了哪些内容。

(在学生总结过程中,老师突出点拨引导作用,交代总结课文的方法,全文围绕老兵从军归来、亲人故去、家中荒芜、生活无依四个方面来实行总结)
活动3【活动】创设情境,赏析诗歌
2.赏读文章,理解情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突出完成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目的是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感受文章内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疏通文意之后,要求学生读懂文意。

采用问题导读法,借助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品味诗歌语言。


(1)我们读到这是一个服兵役归来的老兵回乡的所见所闻,那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样的滋味呢?(悲伤、悲痛、凄惨)
(2)诗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这种滋味呢?
预设分析:
(1)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我们来看这几句中有哪些景物?
(松柏、冢、兔、雉、旅谷、旅葵。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哀景写哀情)
再看看这些景物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整体到局部,远到近,上到下)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我们说在古诗句的赏析中要抓字眼,要看写作手法写作方法,你看看这句诗里,哪个字值得深究?(泪)泪中都包含了什么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提问要注重把思考留给学生,让学生多发表意见,老师总结引导)
3.深读文章,体会情感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突出完成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又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知‘时’论世法”和品味语言法,协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感悟诗流淌在文字之中的感情。


(1)那么究竟又是什么给他带来灾难的呢?(战争)而且他在战争中充当着什么角色?(士兵)为什么当兵会落得如此下场呢?结合背景来看看。

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死亡,成了荒野枯骨。

而在当时当兵所有费用要自己负担。

所以这个老人当了65年的兵,虽然这仅仅个夸张说法,但是他的悲惨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2)所以让我们带着对这位老人的同情,富有情感地来读一读诗。

(3)那今天我们学了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呢?(珍惜和平)
4.课堂小结
整首诗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但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活动4【练习】情境延伸,巩固拓展
回想一下我们之前还学过哪些相关于战争的乐府诗。

(《木兰诗》)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首诗。

木兰去参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描写战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乡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描写对象
人物结局
3.诗歌主旨(《木兰诗》赞扬了木兰的勤劳品格,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十五从军征》揭露了古代兵役制度的残忍。

)
活动5【测试】情境延伸,当堂测试
1.注音
葵、羹、贻、柏、冢累累、舂、窦
2.填空
(1)《十五从军征》选自______朝_______,是一首________诗,诗中描绘了______________的情景,揭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表现老人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老兵极度伤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通过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方法、有层
次、有深度地展开,自觉提升阅读质量。

1.背诵全文。

2.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改写《十五从军征》,表达自己读文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