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群众幸福感提升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群众幸福感提升研究近年来,中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积极进行新农村建设,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如何促进农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
一、农村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首先着重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
通过修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村的交通条件和生活水平。
同时,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为农民创造更宜居的环境。
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不仅注重农村的物质改善,也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和农副产品市场,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进而增加农民的幸福感。
三、农技培训和科技创新为了提高农村的农业生产效率,新农村建设注重农技培训和科技创新的推进。
通过培训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和生产能力。
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农民采用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不仅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善,也注重农村文化建设。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开展文化交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提供文化教育资源,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满足,进一步增进农民的幸福感。
五、农民权益保障新农村建设重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通过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和收益分配。
同时,加强对农民权益的司法保护,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幸福感。
六、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强调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精准扶贫是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建立健全的扶贫机制和政策,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农民提供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提升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幸福感。
七、农民参与决策和管理新农村建设倡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为农民提供民主参与的平台。
农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调查

农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调查农民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为了了解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现状,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以期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供参考。
一、经济状况农民的经济状况是影响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选择了多个地区的农村地区进行调查,包括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和边远地区。
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差。
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作物种植和农牧业生产。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和技术不足等原因,许多农民的收入很低,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农产品的销售困难,农民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
二、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对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调查显示,农民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许多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
另外,也有很多农民由于经济压力及家庭原因无法接受高等教育,造成技能水平的相对不足。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些积极的变化。
许多地区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始关注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通过这些努力,一些农民得以接受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增强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次调查显示,一些地区的农民仍然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和电力等。
这些缺乏正常的公共服务导致很多农民的生活变得不便。
然而,在一些地区,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
这些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升。
四、社会保障与健康状况社会保障和健康状况是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农民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缺乏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等。
建设美丽乡村创造幸福家园(某市某县调研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创造幸福家园(某市某县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为了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我们对某市某县进行了深入调研,旨在了解当前乡村建设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1.实地走访与相关部门负责人、农民代表等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美丽乡村的期望、需求和困难。
2.问卷调查向当地农民群众发放问卷,调查他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满意度、期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1.乡村基础设施有待改善调研发现,某县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较差,道路狭窄、路面坑洼,电网、供水、排水等设施亟待升级。
这给农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困扰,也制约了乡村旅游业和农副产品的发展。
2.缺乏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调研发现,某县乡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乡村学校条件较差,医疗点少、设备不足、医生数量不够。
这使得部分农民群众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3.传统农业发展面临困境调研发现,某县的传统农业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环境污染的挑战。
部分农民收入低,靠种植和畜牧业难以脱贫致富,使得农村劳动力外流愈发严重。
4.文化传统和农村精神缺失调研发现,某县乡村文化传统和农村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流失。
农村年轻人的流失、农村空心化和农民对传统文化的缺乏理解都是问题的表现。
四、解决方案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投资于道路、供水、排水、电网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
2.发展教育与医疗事业加大教育和医疗资源投入,改善乡村学校和医疗点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教师和医生的数量与质量,满足农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医疗服务的需求。
3.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品牌,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同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防治农村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
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农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举办农村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场所的建设。
农民生活幸福感调查结果报告

农民生活幸福感调查结果报告引言:农民是国家的厚重根基,他们承载着粮食生产与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责任。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的生活状况备受关注。
为了全面了解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本次调查以农民生活幸福感为主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多个地区的农户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一、调研背景:农民生活幸福感是评价农村发展水平和集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本次调研的背景是为了探究全国农户对于自身生活情况的满意程度,并针对不同因素对农民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自主设计的问卷进行,涵盖了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收入水平、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
问卷通过面对面调查的方式进行,包括个别访谈,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信度。
三、调研结果:1. 农民收入水平: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农户的收入呈现增加趋势,但仍有一部分农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
约60%的受访农户对自身的收入水平表示满意,认为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2. 就业机会:关于就业机会,调研结果表明农民在就业方面的选择和机会相对有限。
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政策的推动,加强农村人才培养、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将成为提高农民就业机会的关键因素。
3. 教育和医疗:教育和医疗是农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研发现,尽管教育和医疗资源在农村地区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明显不足。
近50%的受访农户对农村教育或医疗设施的满意程度不高,期待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改革。
4.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提高农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研显示,虽然国家加大了农民社会保障的力度,但个别地区的社保政策措施尚未得到普及,有待政府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与落实。
5.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农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调研发现,农村交通、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 收入不均衡:调研结果显示,农民收入普遍增长,但仍存在收入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工资收入低和土地流转难的地区。
新农村建设下农民的幸福感与收入的关系研究

进步有 目共睹 ,在这 种变化 中中国农 民的生活幸福 了吗?收 比 ,从而可以看到 明显的变化 ,所 以 ,农 民现在 的收入和过 去 收入相比增加 了很 多 ,由此 而产生 的幸福 感肯定是增强 了 入和农 民的幸福感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是本文研究的 目 。 标
现在 有些学者认 为中国的经济 实力增强 了 ,老百姓的收 的。 很 多人都认为收入越 高获得的幸福感也会越 高 ,他们认 入提高 了 ,幸福感也 会相应提高 ,但研 究表明 ,从一 个较短
系也会不同 ,大概会出现下 列几种情况 : 第一种 情 况 :收入 与幸 福 呈同 方向变 动 。当收 入增 加 在这种背 景下 ,本文将 针对以下 问题进行研究 : 阶段 现 农 村老百姓 的幸福感到底 发生了什么变 化?收入对农 民的幸 时 ,根据 微观经济学消费 者理论的无差异分析法 ,更多的收 福感影响到 底有多大 ?怎样真正使农 民幸福 起来 ?通 过本文 入是消 赞者购买更多 的实 物 ,获得更多 的效用 ,得到 更多的
一
开收入 的提高 ;另一 方面现在农 民收入 确实提高 了 ,幸福感
一
个 复杂的个体 ,也是一 个充满欲望的个体 。每个 人都想得
却提高不 多 。“ 幸福 的悖论 ”已引起越来越多 的学者的关注 , 到各种 东西 ,有各种 需求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健 康的身 包括经济 学家 、心理 学家 、统计学家 等 ,他们都试 图从 自己 体 ,每种需 要都 能得到满 足 ,但欲 望却是一个 无穷 的东西 , 的角 度对此 做出解 释 。本 文在借 鉴这些 研究成 果的基 础上 , 即使 你现 在很多的欲望都 得到了满足 ,你也不一 定就 会感觉 认为收入 是影响农 民幸福 感的一个非常 重要的 因素 ,但却不 很幸福 ,因为你又会产生 更多的欲望 ,更多 的需 求 ,人心不 是唯一的因素,其他因素如对未来的预期、家庭、环境、攀 足蛇吞象 ,幸福永远只能在 你的前方 。 比等这些 因素也不可 忽视 ,从而也就造 成现阶段农 民的收入 是增加了 ,但幸福感却没有那么明显 的增加 。 对于农 民来说 ,随着每个 家庭的不 同,收入与 幸福 的关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家庭经济幸福感

产经视点【基金项目】2021年金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金社字〔2021〕8号),项目编号:2021408。
【作者简介】任程程(1993-),男,浙江金华人,助理研究员,从事农村经济、资本市场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家庭经济幸福感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以金华市为例任程程(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浙江金华322103)【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振兴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是党实现两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
论文以金华市为例,首先,对于乡村振兴对农民真实财富收入的影响,以恩格尔系数为统计指标研究金华市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幸福感现状。
结果显示,乡村振兴对提升农民家庭经济幸福感具有一定效果但作用有限,且提升效应比城镇弱,这表明当前乡村振兴遇到了瓶颈期,对于经济幸福感的提升作用有限。
其次,论文基于经济幸福感现状针对性地提出5种提升路径。
【关键词】经济幸福感;真实财富收入;恩格尔系数【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1-0159-031引言“三农”问题一直是关乎国家总体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也是我党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责任,特别是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不断变化的今天,实现乡村地区稳步健康发展是挖掘我国发展内生动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本文以金华地区的农民家庭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该地区的农民家庭经济幸福感现状,探究农民家庭的实际财富是否真正增加、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根本改善等问题。
农村幸福感调研报告

农村幸福感调研报告农村幸福感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人们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
为了解农村居民的幸福感现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
首先,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一百个农村家庭。
调查结果显示,有83%的农村居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幸福。
其中,60%的人表示农村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压力,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
他们认为农村有清新的空气、田园风景和悠闲的生活方式,这让他们感到幸福和满足。
此外,我们还发现,农村居民的社会关系对于提高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农村居民认为他们与邻居之间的关系和睦,彼此互帮互助,这种社区凝聚力使他们感到温暖和幸福。
此外,他们还表示农村地区的人际关系更为淳朴和真诚,这也是他们感到幸福的原因之一。
然而,尽管农村的幸福感普遍较高,但是一些问题仍然存在。
例如,我们发现一些农村居民对于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的不足感到担忧。
有22%的农村居民表示,医疗机构离他们家较远,就医不便;而15%的农村居民认为他们所在地的教育资源有限,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也对他们的幸福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普遍较高,主要得益于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良好。
然而,一些问题仍然需要解决,如医疗和教育资源的不足。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医疗和教育资源的供给,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同时,加强社区建设,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增强,也是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希望我们的调研报告能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并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幸福做出一定的贡献。
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幸福感探析

满 意不满 意 、 高兴 不高 兴 、 福 不幸 福作 为最 高标 准 幸
和终 极 目标 。农 民的幸 福感 是衡 量 和谐 新农村 建设 程度 的重 要指 标 和晴雨 表 。通 过对农 民幸福感 问题 的研 究 , 探索 提高农 民幸福感 的有效 途径 和方 法 , 真 正提 高农 民的幸福 感水 平 , 促 进 和谐 新 农村 建设 , 对
求 目标 。十 一届 三 中全 会 以来 , 随着 我 国改 革 开 放 的不断 深入 , 国农 民在 物 质 状 况方 面取 得 了 巨大 我 的进步 , 在温 饱 问题得 到 改善 的 同时 , 化和 意识形 文 态 也发 生 了相应 的变 化 。特别 是 2 0 0 6年发 布 了《 中 共 中央 国务 院关 于推 进社会 主 义新农 村 建设 的若 干
第1 6卷 第 4期
2 1 年 7月 00
工 会 论 坛
T r d non a e U i s’Trb ne iu
Vo . 6 No 4 11 .
J 12 1 u. 0 0
和 谐 新 农 村 建 设 中农 民 幸 福 感 探 析
张 少伦 张 爱 芹 , .
( . 东省 临朐 县委 党校 , 东 临朐 2 2 0 ; . 1 山 山 6 6 0 2 潍坊 医学院 , 东 潍坊 2 1 5 ) 山 6 03 )
幸福感 通 常被人 们称 为 主观幸 福 感 。
意 见》将 全 面推 进农 村健 康 、 持续 发展 , , 可 统筹 城 乡 经济 社会 发展 作 为促 进 我 国经 济 发 展 的 战 略重 点 。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基础设施改善新农村建设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
这些改善对农村居民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道路的改善,使农村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加速了农产品的流通。
供水和供电的改善,解决了以往农村居民用水用电不便的问题。
通信网络的建设,提升了农村居民的信息获取能力,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保持联系。
(二)农村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改善农村环境,通过美化村庄、治理污染等措施,使农村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这不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一个美丽宜居的农村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三)教育办学水平提升新农村建设注重提升农村教育办学水平,兴办优质学校、改善教育设施、优化师资队伍等。
这使得农村居民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条件和机会。
教育的提升带来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农村居民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新农村建设重视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兴建农村医院、培训医护人员、改善卫生设施等。
这使得农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减轻了看病难的问题。
(五)农业产业升级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引导农民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经济。
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升级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善了他们的经济状况,提升了生活质量。
(六)农民收入增加新农村建设通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了他们的财富积累。
通过发展新农村产业、培训新型农民等措施,帮助农民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农民收入的增加,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社会地位,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幸福感调查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幸福感调查研究作者:张艳红靳忠国王海燕朱明娜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13期[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指出要充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的幸福感是农民依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环境和精神文化的总体感受,农民的幸福感也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文以甘肃省通渭县新景乡姚河村入住新农村的农民为例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建立幸福感的测量指标,从新农村建成后农民的主观感受出发,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幸福感,了解影响农民幸福感的经济收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的因素,探索提高农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为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民幸福感;经济收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3-10-9长期以来,“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了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地提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这个历史阶段,再次强调“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贯彻落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已有数年,但西北地区发展落后,新农村的建设进程缓慢,问题诸多,因此,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身的幸福感,更有利于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农民幸福感的角度出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出更为实际且有效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联研究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关联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荒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政府推出了新农村建设计划。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并对农村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经济发展与幸福感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例如,农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获得额外收入。
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提高了幸福感。
二、基础设施改善与幸福感新农村建设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修建、供水供电等。
这些改善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提高了居住环境的品质。
因此,基础设施改善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三、社会服务提升与幸福感新农村建设还注重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如医疗保健、教育等。
这些服务的提升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幸福感新农村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采取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他们可以享受到新鲜空气和美丽风景,提高了幸福感。
五、农村文化振兴与幸福感新农村建设注重农村文化的振兴,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农村居民可以更好地认同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自豪感和归属感,提高幸福感。
六、社区充实与幸福感新农村建设强调社区建设,组织社区活动,增加居民间的互动与交流。
这种社区充实使农村居民感到归属感和亲情关爱,提高了幸福感。
七、权利保障与幸福感新农村建设也要求保障农村居民的权益,例如土地权益和户籍权益。
这些权益的保障使农村居民感到安定和满足,提高了幸福感。
八、参与决策与幸福感新农村建设强调农村居民的参与,例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发言权。
农村居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增加,使他们对新农村建设更有认同感和满足感,提高了幸福感。
九、教育培训与幸福感新农村建设重视培养农村居民的技能和知识,提供教育培训机会。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策略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何通过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展开回答,探讨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的策略。
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等。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提高农村的交通、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同时,公共服务领域也需要加快发展,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服务。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提高医疗设备和人才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建设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二、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提升农村发展水平,需要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引导农民创办农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整合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同时,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拓宽农民的经济增收渠道。
三、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户产权保护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农民的幸福感提升至关重要。
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确保土地流转更加顺畅,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同时,建立土地质押融资机制,为农民提供多元化的土地资源增值利用方式,确保农民从土地中获得稳定的收益。
四、农民人口流动和农民工权益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人口流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加强农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政策支持,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待遇保障。
建立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权益,减少农民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与居民幸福感关联性研究

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与居民幸福感关联性研究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深刻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具体实例和理论分析,厘清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乡村人居环境的概念包含多个方面,包括自然环境、建筑品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文化等。
自然环境主要指乡村的生态系统,如水源、空气质量、绿化覆盖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和生活体验。
建筑品质则与乡村房屋的结构、安全性以及美观性相关。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供水、排污等系统,这是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支撑。
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直接影响生活便利程度。
社会文化则是指乡村的传统和习俗,对于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起着重要作用。
在具体分析中,自然环境的优劣明显对居民的幸福感形成了直接影响。
比如,生态良好的乡村往往拥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以及丰富的自然景观,这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还能促进身心健康。
在一项针对某乡村开展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与环境卫生差、污染严重的地区相比,生态环境优越的乡村,居民在幸福感评分上普遍高出20%以上。
这表明,人们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更容易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
建筑品质的改善同样对居民幸福感产生深远影响。
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不仅提升了居住安全性,也给生活带来了一定的美学享受。
在一些地方,乡镇政府通过拆旧房、改造房屋,引入绿色建筑理念,使得农村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建筑品质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满意度从过去的60%上升至85%以上。
这种变化促使居民不仅满足于基础生活需求,还开始关注到生活质量与家庭氛围,从而有助于整体幸福感的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的人居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完善的交通网络能够有效连接乡村与外部世界,使得物资流通和人员交流变得更加便利。
畅通无阻的交通,不仅降低了出行成本,还提升了乡村居民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城中村是指城市中存在的一种村庄,拥有较为集中的人口和房屋聚集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由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居住,而这些人的生活和居住条件非常差劣。
因此,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改善这些人的生活和居住条件。
虽然城中村的改造各地规模不一,但城中村改造的根本目标都是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同时改善城市的环境和形象。
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了解村民的幸福感对于实现改造目标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将探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的研究。
首先,城中村改造必须以村民为中心。
在开展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村民的需求和利益。
村民生活艰苦,深处城中村的他们已经习惯了狭小的空间和拥挤的环境,因此,城中村改造既要实现城市建设的标准,又要考虑到村民的需求和习惯。
在确保村民安居乐业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情感和思想,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感受,以确保城中村改造的成功。
其次,城中村改造必须充分考虑村民的文化和信仰。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很多村民还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信仰。
这部分村民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他们也可能担心改造会破坏他们的文化和信仰。
因此,城中村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和信仰,以便符合村民的信仰和文化习惯。
如果忽略这些方面,村民不仅会感到困扰和焦虑,也会失去对城中村改造的兴趣和信任。
第三,城中村改造必须注重教育和健康。
教育和健康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城中村改造中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之一。
改善城中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对于城中村改造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村民的健康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城市化和现代化进主中,应加大对城中村居民的教育和健康投入,为其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和发展机会,增加他们的生产力。
第四,城中村改造必须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
城中村改造的宗旨是为了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并通过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手段实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与农村建设

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与农村建设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作为评估农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与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促进幸福指数提升的建议。
首先,农村建设对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和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农民住房、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
此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因此,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不仅满足了农民的物质需求,也为农民赢得了更多的幸福感。
其次,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与农村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农村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和谐对农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农村治理水平的提高和农村文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得到明显改善,这为农民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此外,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农村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增强了农民参与社会事务和权益保障的能力,提高了农民对社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然而,要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还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稳定的收入来源是保障农民幸福感的重要前提。
应该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并加强农民转移就业的支持和培训,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此外,农村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关键。
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确保农民享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此外,农村社会环境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应该加强农村治安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治安水平,为农民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社区的建设,鼓励农村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增强农村居民自治的能力,打造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与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幸福感调查研究——以通渭县新景乡姚河村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 10XIANGCUN KEJI 2018年5月(上)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幸福感调查研究——以通渭县新景乡姚河村为例张艳红靳忠国王海燕朱明娜(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新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指出要充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民的幸福感是农民依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环境和精神文化的总体感受,农民的幸福感也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文以甘肃省通渭县新景乡姚河村入住新农村的农民为例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建立幸福感的测量指标,从新农村建成后农民的主观感受出发,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幸福感,了解影响农民幸福感的经济收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的因素,探索提高农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为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幸福感;经济收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8)13-10-9长期以来,“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了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地提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这个历史阶段,再次强调“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贯彻落实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摘要:作为主管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开展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了解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推进和谐社会进程,此次调查从居民收入、住房条件、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娱乐生活以及民主政治这六个板块展开,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新农村;和谐社会一、引言在所有的文化中,人们都把对幸福的追求视为最重要的生活目标之一,人们在追求幸福中进步。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开始向往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2006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的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这代表了中国领导层对国民民幸福感的关注与重视。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最初动因主要是为寻找一种能够度量人们生存状态的主观指标体系,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提升居民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但基于研究兴趣、分析角度与研究对象的选择差异性,幸福感的测度指标并未达成共识。
如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自2006年开始编制国民幸福量表;如吴启富(2007、2008)、杨作毅(2007)、李杏(2008)等将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归纳为身心健康、物质富裕、社会交际家庭生活及自我价值实现五个方面;如美国社会学家林南(1998)从家庭生活、经济生活、居住条件、闲暇生活、心里感觉等13个具体指标调查上海市民的生活质量;如分人群对不同岗位、性别、年龄段的居民幸福感进行调查:徐惠兰等人研究下岗工人的幸福感,段建华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中国大学生进行实测分析,郭晋武采用生活满意指数量表研究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如研究幸福感的理论和创新方法,推进本土研究:心理学家邢占军(2006、2008)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研究,经济学家陈惠雄(2006)等人构建快乐指数的研究,经济学家奚恺元(2005、2006)对各地幸福感比较的调查。
农村建设和民生幸福指数分析

农村建设和民生幸福指数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建设和民生幸福指数。
一、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实施了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极大地方便了农民们的出行和生产生活,提升了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教育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了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设施。
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得到了大幅提高,这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也为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一度不容乐观,但随着政府的努力,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医疗设施的完善、医生的增加以及医保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这也为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农村就业农村就业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就业形势逐渐得到了改善。
越来越多的农民能够在自己的家乡找到工作,不再需要外出打工。
这不仅增加了农民们的收入,也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
五、农产品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一直是农民们关注的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农村物流的完善,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得到了拓宽。
农民们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将自己的农产品推广到全国乃至全球,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也为农民们带来了更好的收益。
六、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在农村地区建设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提供了学习和娱乐的场所,丰富了农民们的精神生活。
同时,通过举办农民运动会、文化节等活动,也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七、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农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推行了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措施,提升了农村环境质量。
乡村振兴对农民生活改善与幸福感提升的预测报告

乡村振兴对农民生活改善与幸福感提升的预测报告引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提升是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对乡村振兴对农民生活改善和幸福感提升的预测进行深入探讨。
一、经济方面的预测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农村经济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来源。
另一方面,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专业化经营将为农村带来更高效益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农民的收入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因此,可以预测,乡村振兴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二、环境方面的预测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这将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工作将得到加强,污染物排放将得到有效控制,臭氧层的稳定性也将得到改善。
此外,新农村建设将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因此,可以预测,乡村振兴将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文化方面的预测乡村振兴战略倡导传承优秀的农村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将对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乡村文化的振兴和传承将提升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同时,农村学校、图书馆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学习机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因此,可以预测,乡村振兴将促进农民的文化提升和幸福感提高。
四、社会方面的预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的社会福利水平。
农村医疗服务的改善将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农村养老服务的完善将解决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平等的教育机会将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此外,乡村振兴还将促进农民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因此,可以预测,乡村振兴将提升农民的社会福利和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摘要:作为主管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开展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了解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推进和谐社会进程,此次调查从居民收入、住房条件、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娱乐生活以及民主政治这六个板块展开,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新农村;和谐社会一、引言在所有的文化中,人们都把对幸福的追求视为最重要的生活目标之一,人们在追求幸福中进步。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开始向往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提高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2006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的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这代表了中国领导层对国民民幸福感的关注与重视。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最初动因主要是为寻找一种能够度量人们生存状态的主观指标体系,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提升居民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但基于研究兴趣、分析角度与研究对象的选择差异性,幸福感的测度指标并未达成共识。
如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自2006年开始编制国民幸福量表;如吴启富(2007、2008)、杨作毅(2007)、李杏(2008)等将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归纳为身心健康、物质富裕、社会交际家庭生活及自我价值实现五个方面;如美国社会学家林南(1998)从家庭生活、经济生活、居住条件、闲暇生活、心里感觉等13个具体指标调查上海市民的生活质量;如分人群对不同岗位、性别、年龄段的居民幸福感进行调查:徐惠兰等人研究下岗工人的幸福感,段建华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中国大学生进行实测分析,郭晋武采用生活满意指数量表研究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如研究幸福感的理论和创新方法,推进本土研究:心理学家邢占军(2006、2008)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研究,经济学家陈惠雄(2006)等人构建快乐指数的研究,经济学家奚恺元(2005、2006)对各地幸福感比较的调查。
然而就我国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对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城镇居民的考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居民并没有成为一个受关注的研究对象,农村居民幸福感问题鲜少深入。
这种研究的滞后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持续有效地实施,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和谐主旨下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化突破,因此对农村居民幸福指数的研究重要而迫切。
本次研究一描述性研究为主,意欲结合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相关概念和理论探索生活满意度中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幸福感的建议。
本次调查对象是荆门市东宝区仙居乡全体居民的幸福感,为节省人力物力,提高调查效率,此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方法,为提高数据采集的可信度和信息量具体采用入户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方式同时进行取数。
为保证抽样推算的科学性从27个行政村中抽取盐井、黄聂、白杨、三泉、新坪、许集和珍珠村7个有一定代表性的样本,围绕居民收入、住房条件、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民主政治、娱乐生活六个方面展开调查。
二、仙居乡居民生活现状(一)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且整体水平不断提升仙居乡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农作物主要为水稻(一年两季)、油菜、花生、小麦,辅以黄姜、魔芋、香菇等经济作物种植和经济树木的培植,很多家庭还从事养殖、运输、手工艺品制作等,居民收入呈现多元化特点,通过问卷结果整合来看,在基本农田收入的基础上,42.57%的农民家庭兼以外出务工,15.8%的家庭从事养殖业,12.87%的家庭有其他收入来源。
根据荆门市东宝区《2009年6月全区农民现金收入情况表》本年期内现金收入平均每人3624.50元,比上年增加483.65元,增幅为15.40%;本年期内现金支出平均每人2599.25元,比上年增加414.75元,增幅为18.99%。
由此可见,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促进了其同期收入水平的增长,且增幅较大。
(二)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房屋布局开始统一规划2006年,根据国务院土地调控的要求,仙居乡着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但受丘陵地形的限制,仙居乡房屋呈现零星分散、杂乱无序的布局,住房与农田缺乏统一的规划,随意性很大。
一旦住房统一规划后,农民的责任田也将按人口统一规划,这就可能与以往责任田较多的用户产生利益冲突。
另一方面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仙居乡居民的住房条件正在日益改善,土坯房已全面被砖瓦取代,不少村庄已有小洋楼“落户”,居委会建设也取得一定进展,有了独立的居委会办公地点,但为数不多。
(三)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1.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显不足。
2007年康庄工程中,仙居乡15个村共投资750万元,建成道路13.6公里,桥梁22座,同时协助县交通局做好瓦海公路仙居段砂改水泥路工程,实现公路村村通“双百’目标。
2009年,该乡共投资600万元完成了8条24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仙福公路的建设完工,标志着该乡通村公路建设将全面完成。
但据调研所得,该乡公路大部分是毛坯路,除主干道外,少有通乡公路是水泥或柏油路,技术等级低,路面状况差,如遇雨雪天气,村民出行很是不便。
就该乡村民对周围路面状况和乘车状况的满意度做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态势较好,但居民修缮维护意识依旧不强。
2007年政府出台政策,欲筹资600万元,彻底解决仙居、许集两个集镇及周边村1.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为该地村民饮水提供方便;修建中的U型渠,将彻底解决农田灌溉的水源问题。
据实地调查和走访来看,由于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损坏严重,部分渠系年久失修,渗漏严重,多数不能通水,使得农民收益衰减;该乡四面环山,地势起伏较大,且土壤中沙砾石块较多,增加了农田水利设施修建难度;加上该地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全面施工的工程量巨大。
3.近期居民居住地娱乐设施匮乏局面得以缓解。
近年来,仙居乡政府为充实农民的业余生活,在中心广场修建了小型娱乐设施场所,改善了当地长久缺乏休闲娱乐设施的局面;同时,政府积极倡导旅游景点的开发,至2007年开始,旅游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众娱乐设施自此也都进入到积极修建中。
(四)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相应扩展,但实施力度较弱1.近年来,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逐步明确,但实施范围面过窄,造成信息传递的不充分。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让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然而从实地走访获取的资料来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相应建立起来,部分村民对养老保险的概念和政策相对模糊。
2.农村合作医疗体系逐步完善,但对农村居民成效甚微。
通过问卷结果统计,95%的居民都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但在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就农村合作医疗的效用方面,居民普遍认为其效用不够明显,只能稍微帮助渡过困难。
(五)民主政治程度逐步提高,促进人文关系的和谐发展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力量,只有当人民主人翁意识逐步增强、真正体会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后,其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相应的心理满足。
因此,民主政治程度的高低和居民的幸福感呈正相关。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农户中,只有较少的居民对村里的选举不太关注,大多数居民积极参加选举,对村干部工作的评价为比较满意。
(六)娱乐生活方式丰富化.居民多渠道提升生活满意度据调查,由于当地人均耕地少和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使用,农民每年的劳动时间相对较少,有较多的业余时间,因此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享受的需求增加。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不断增多,我们抽取了仙居乡123户居民,对他们就娱乐生活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结果如图2。
三、影响仙居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分析“十二五”期间,幸福感问题已逐步进入了中国政府的政策议程,逐渐成为施政导向,成为今后五年、乃至2020年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时的主题词。
调研根据幸福感的基本概念——人们对目前社会和个人生活状况满意度的评价及此相关的情绪状态,从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方面来评估居民的幸福感,经过调查得出数据:笔者将五分作为居民幸福与否的临界点,五分以下代表居民不幸福,以上代表居民幸福,分值越大说明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
由上表可以看出,以仙居乡作为实例分析,居民对目前生活不满意者(即5分或以下)占到了25.77%,对生活非常满意者(即8分或以上)占到了26.57%,这二者加起来达到52.34%,而选择六分和七分者却占到了47.75%。
不难看出,仙居乡居民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大都集中在中等水平,在向很满意(即8分)迈进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难以突破。
仅就本次调研所采用的测评体系来看,居民收入、住房条件、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民主政治和娱乐生活这六个方面分别从家庭外部环境和家庭内部环境对居民幸福度产生影响,从个人主观体验上来讲,居民生活满意度是在不断提高的,但从之前分析的现状上来看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对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和瓶颈的突破造成了一定阻碍居民纯收入不高,收入结构不合理.随着物价的上涨居民的通胀预期越来越强烈,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约56%的居民对目前的收入状况不满意。
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仙居乡42.57%的居民家庭兼以外出务工,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加重老年人的生活负担,增加了教育的压力,也直接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
四、结语综合以上论述,新的形势下我国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需要全面衡量国民基本福祉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变化,而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居民的幸福感调查不容小视,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则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