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下册同步习题: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过关练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王说.,曰:“《诗》云……”“说”同“ ”, 2.为长者折枝.“枝”同“ ”,3.刑.于寡妻 “刑”同“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同“ ”,5.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 ”,6.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同“ ”,7.是罔.民也 “罔”同“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度{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②度,然后知长短③王请度之④关山度若飞 ⑤崔九堂前几度闻2.道{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得道者多助3.爱{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舍{①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便舍船,从口入 ④屋舍俨然5.若{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④更若役,复若赋6.之{①以羊易之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牛何之 ④何陋之有7.于{①构怨于诸侯 ②然后快于心与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乃{①夫我乃行之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乃悟前狼假寐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古义:今义: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常常发生某种行为,容易发生某种变化(通常是说话人主观上不愿发生的)。

2.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然后从而刑.之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危.士臣 6.朝.秦楚7.是以君子远.庖厨也8.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0.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2.轻暖..不足于体与 13.小.固不可以敌大. 14.寡.固不可以敌众.15.弱.固不可以敌强.16.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17.刑.于寡妻18.是罔.民也19.谨.庠序之教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____________ 蓄:供养B.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 制:限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____夺:耽误D.乐岁终身苦____________乐岁:丰年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民之从之也轻____________ ②鸡、豚、狗、彘之畜③然后从而刑之____________ ④然后驱而之善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① 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② 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③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④ 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驼业.种树——由“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可推断“业”为“行业”之义。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害”为“妨害”之义。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由“蚓无爪牙之利”可推断“爪”为“爪子”之义。

D.早实.以蕃——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以推测“实”为名词,可译为“果实”。

2.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且①于①以①其B.①之①以①且①而C.①且①而①以①于D.①以①所①而①于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高中语文必修下 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解析版)

高中语文必修下 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解析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巩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答案】(1)抵御(2)换应该,适宜(3)是(4)看见(5)被(6)推及(7)攀爬【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掌握,学习文言作品,掌握重点词义是基本能力要求。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1)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任重道远()(2)爱吴广素爱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3)恶彼恶知之()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死亦我所恶()【答案】(1)谈论道义道路(2)爱护喜爱吝啬(3)哪里,怎么不好憎恶【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所选语句皆出自初高中课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梳理归纳。

二、探究提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中语文必修下 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解析版)

高中语文必修下 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解析版)

1.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积累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B.褊.小(biǎn) 忖度..(pián bì)..(cǔn dù) 便嬖C.吾惛.(hūn) 邪侈.(chǐ) 庠.序(yánɡ)D.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wù)【答案】 A【解析】B项忖度..(cǔn duó)。

C项庠.序(xiánɡ)。

D项莅.临(lì)。

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

B.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D【解析】A项长—掌。

B项帮—邦。

C项源—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然则废衅钟与.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D.盖.亦反.其本矣【答案】 C【解析】A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吗。

B项说,通“悦”,高兴,喜悦。

D项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无以,则王.乎?B.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朝.秦楚【答案】 B【解析】A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用作动词。

C项远,远离,疏远,不接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

D项朝,“使……朝见”,名词用作使动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答案】 A【解析】A.像,动词。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分层练习)解析版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分层练习)解析版

1.2齐桓晋文之事分层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胡龁.(hé)觳觫..(húsù)衅.钟(xìn)B .褊.小(biǎn)忖度..(cǔn dù)便嬖..(pián bì)C .吾惛.(hūn)邪侈.(chǐ)庠.序(yánɡ)D .赴愬.(sù)莅.临(wèi)厌恶.(wù)【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B 项,“忖度”,应读作“cǔn duó”。

C 项,“庠”,应读作“xiánɡ”。

D 项,“愬”应读作“shuò”;“莅”应读作“lì”。

故选A 。

2.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B .构怨于诸侯(被动句)C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D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

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

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

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B 项,“构怨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句,而不是被动句。

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构怨”。

故选B 。

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同步测试 第1单元 第1课 2 齐桓晋文之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同步测试  第1单元 第1课 2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气势磅.(páng)礴觳.(hú)觫孝悌.(dì)之义B.设喻取譬.(pì) 褊.(biǎn)小以畜.(chù)妻子C.君子远庖.(páo) 便嬖.(bì)鸡豚.(tún)狗彘D.放辟.(pì)邪侈不赡.(shàn)莅.(wèi)临寒舍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D.不识.有诸识:知道3.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无以,则王乎②无失其时B.①盖亦反其本矣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①皆欲赴愬于王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①愿夫子辅吾志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B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D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 .至若春和景明.B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C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D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6.选出加点的“是”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C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D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 .两个“而”字相同,两个“以”字不相同。

第1.2课《齐桓晋文之事》【教考融合】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含答案)

第1.2课《齐桓晋文之事》【教考融合】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1.2课《齐桓晋文之事》教考融合同步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从《孝经》中可以看出,孝道的内涵是有层次性的,而孝道的实践更是_________,针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规范和标准。

如天子之孝是“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天子之孝强调立身为范,以自己_________之孝道来带动天下百姓的孝道。

诸侯之孝则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诸侯之孝在于_________、循规守法。

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

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

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小(biǎn) 庖厨(páo)侃大山(kǎn) 陈词滥调(làn)B.忖度(dù) 鞭笞(chī)闭门羹(gēng) 沐猴而冠(guàn)C.商贾(gǔ) 庠序(xiáng)碍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D.浸渍(zì) 赡养(shàn)孺子牛(rú) 瞠目结舌(chēng)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为长者折枝B.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盖亦反箕本矣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罔民而可为也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夺:夺取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说明D.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得闻与为肥甘不足于口与B.王坐于堂上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D.有牵牛而过堂下者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臣未之闻也B.莫之能御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臣闻之胡龁曰6、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王”,而不是靠武力称“霸”,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时,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不容置疑,这样就一下子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有恻隐之心,而这正是“仁”的开端。

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

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

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节选自《管子·五辅》)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H而正诸侯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指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

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

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

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5.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类1.下列各项中,两句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舆薪之不见/莫之能御也B.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大王来何操/未之有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牛何之.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无恒产而.有恒心者④然后驱而.之善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3.划线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盖亦反其本矣!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4.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

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

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C.《庖丁解牛》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通过孔子和四个弟子的谈话,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同步训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同步训练++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训练文言基础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B.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2.下列各项中,两句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舆薪之不见/莫之能御也B.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大王来何操/未之有也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欲辟土地,朝.秦楚朝:朝见C.度.,然后知长短度:丈量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变4.对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东凶.亦然凶:荒年B.鸡豚狗彘之畜.畜:畜养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D.王无罪.岁罪:罪恶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牛何之.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无恒产而.有恒心者④然后驱而.之善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为.不用力焉②为.长者折枝B.①一羽之.不举②以及人之.老C.①不足以.举一羽②推恩足以.保四海D.①天下可运于.掌②功不至于.百姓7.对下列各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猜得到”,原来是夫子说的话呀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喜欢羊(不喜欢牛)是理所当然的呀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老百姓看不到保障,因为是(您)不布施恩泽呀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慎重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A.貌.恭而心不服B.刑.于寡妻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D.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9.“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②牛何之.③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④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⑤未之.有也⑥以羊易之.⑦王之.不王A.①⑦/②/④/③/⑤⑥B.①③④/②/⑤⑥/⑦C.①③/②/④⑥/⑤/⑦ D.①③/②⑥/④/⑤/⑦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新教材课内必刷)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典籍分类专训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新教材课内必刷)

齐桓晋文之事未命名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王(齐宣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请..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之教,申之以孝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C.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称谓,妇人对丈夫的尊称;特指孔子;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

这里用第一个意义。

B.“不敏”不明达,不敏捷。

《国语•晋语二》:“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导,以至于死。

”此处用作谦词。

C.“庠序”指古代的贵族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设庠序以化于邑,学子愤慨于庠序。

商朝曰庠,周朝曰序。

D.“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敬爱兄长。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用“士”与“民”无恒产进行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 (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 有错误的一项是 ( )庖厨(p áo) 陈词 滥 调(l àn) 鞭笞(ch ī)沐猴而 冠(gu àn) 庠 序(xi áng) 卓有成效 (zhu ó) 赡养(sh àn) 瞠目结舌(ch ēng)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 我虽不 敏,请尝试之 敏:聪慧 B. 百亩之由 , 勿夺其时 夺:夺取C.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 反复说明D.奚暇治礼义哉 治: 讲求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得闻 与为肥甘不足于口 与B. 王坐 于堂上王无异 于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D.有牵牛 而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 而就死地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 臣未之闻也 B.莫之能御也 C.孔子云 : 何陋之有 ?D.臣闻之胡龁曰6、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 ,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 , 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 “王”, 而不是靠武力称“霸” , 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 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时 ,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 ,不容置疑 ,这样就一下子 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 , 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 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 ,有恻隐之心 , 而这正是“仁”的开端。

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 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A. 褊 小(bi ǎn)侃大山(k ǎn) B.忖度(d ù) 闭门 羹(g ēng) C.商贾(g ǔ) 碍面子(ài) D.浸渍(z ì)孺 子牛(r ú)2、 A.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B.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为长者折 枝盖 亦反箕本矣 放辟邪侈 , 无不为 已 罔民而可为也D.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 ,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 ) 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无以, 则王乎?③然则废衅钟与?④不识有诸?⑤是心足以王矣。

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A. ①④⑤B. 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 , 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 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 常防其原也。

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 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 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 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桌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作《孟子》七篇。

齐有三驺子。

其前驺忌, 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 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 后孟子。

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 不能尚德。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

其语闳大不经, 必先验小物, 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其术皆此类也。

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始也,滥耳。

王公大人初见真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驺子重于齐。

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

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 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 筑碣石宫, 身亲往师之。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 岂与仲尼菜色陈、蔡, 孟轲困手齐、梁同乎哉! 故武王以仁义伐纣而王, 伯夷饿不食周粟。

卫灵公问陈, 而孔子不答。

梁惠王谋欲攻赵,孟轲称太王去邠。

此包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圆凿,其能入乎?荀卿, 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驺衍之术迂大而闲辩, 奭也文具难施, 淳于髡久与处, 时有得善言。

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駢之属皆已死。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修列大夫之缺, 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 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有删改)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务:致力,专力从事B. 以鼓琴干威王干:冒犯C. 身亲往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D.亡国乱君相属属: 接连2. 下列加点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则无恒产, 因无恒心B. 以攻伐为贤彭祖乃今以久特闻C. 必止乎仁义节俭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 持方相欲内圆凿, 其能入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 分别体现孟子、驺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②述唐、虞、三代之德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④要其归, 必止乎亡义节俭, 君臣上下六亲之施⑤荀卿嫉浊世之政, 亡国乱君相属⑥谈天衍, 雕龙奭, 炙毂过凳A. ①③⑥B. ②③⑥C. ①④⑤D. ②④⑤4.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 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 实现理想。

B. 驺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 甚至享有很髙的礼遇, 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

C. 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最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 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D. 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 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2) 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 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①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②爨③,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④济、漯⑤,而注诸海;决汝汉⑥,排淮、泗⑦,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选自《孟子》有删节)【注】①饔飧:早餐为,晚餐为。

②甑:瓦制的炊具。

③爨:炊。

④瀹:疏。

⑤济、漯、:河名。

⑥汝、汉: 河名。

⑦淮、泗: 河名。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是率天下而路也率: 带领B.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名: 名声C.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登:成熟D. 岂为厉农夫哉厉: 损害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固不可耕且为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 治人者食于人不拘于时C. 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 虽欲耕,得乎虽有稿暴,不复挺者3.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 从第一段内容来看,陈相、许行都推崇滕君,认为滕君能与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B. 第二段孟子与陈相的一问一答,孟子采用的方式是“请君入”或者叫“诱敌深人,一举攻克”,最后让陈相不得不接受“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道理。

C. 第三段提到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前者指劳力”,后者指“劳心”。

指管理劳心者”社会的人,“劳力者”指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D. 孟子一方面说“劳心者治人“治人者食人”,一方面又列举尧舜禹等圣人忧民的事例,这样说并不矛盾,孟子旨在强调“劳心者”“治人者”必须把天下的事情办好,而不是指可以任意鱼肉百姓。

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及解析:答案:B 解析:“度”应读duó。

2 答案及解析:答案:B 解析:A. “刑”通“型” , “枝”通“肢”。

B. “盖”通“盍”。

C. “涂”通“途”, “已”通“矣”。

D. “颁”通“斑” , “罔”通“网”。

3 答案及解析:答案:B 解析:夺: 失, 耽误。

4 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A.语气助词, 可译为“吗”。

B. 介词, 在/介词,对。

C. 动词, 像/连词,如果。

D. 连词, 表修饰/连词, 表转折。

5 答案及解析: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D 项为省略句。

6 答案及解析:答案:C 解析:“临时虚构”错误。

7 答案及解析:答案:D 解析:可用排除法。

①句是齐宣王的话; ③句是牵牛之人所说的话。

8 答案及解析:答案:1.B; 2.C; 3.D; 4.A; 5.(1) 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2) 驺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的尊敬和礼遇,这怎么能与孔丘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 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呢?解析:1. 干: 求取。

2. C. “乎”都是介词,相当于“于” ,可译为“在”。

A.连词, 表转折,反倒/ 连词, 表假设,如果。

B.介词, 把/ 介词, 因为。

D. 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代词,这里指自己。

3. ①是别人的见解, 而非孟子的思想情感;③为驺衍作品的语言特色和理解方法;⑥为齐国人对驺衍和另外两位学者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