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精推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第【1】篇〗
27、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二、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从军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二、图文结合,初读古诗。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

(1)你喜欢这幅画吗?
(2)图上的画是什么景象?——将士们在军营里的情景。

(3)你能找出课本中的词语来说吗?——故城、金甲、百战。

你最喜欢图上的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板书课题:从军行。

3、全班齐读课题。

质疑。

4让我们走进那战争岁月吧!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吧!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古诗。

6、你读懂了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唐朝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

三、学习古诗《从军行》
1、简介作者。

2、释题。

跟着作战的军队一起行进。

3、朗读诗歌。

4、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

(1)难理解的词、句。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

(2)串讲诗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的将士磨穿了盔甲战衣,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不回还。

(3)教师在学生串讲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5、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你知道“暗”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吗?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们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6、过渡:是呀!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闭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但是将士们的决心是那么地坚定。

那么我们该怎么来朗读这首诗歌呢?
8、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评。

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总结
诗人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认认写写,正确识字
2、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塞下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昨天学习了《从军行》,谁来展示背诵情况。

(指名背诵古诗《从军行》)
2、指名说说第一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时期的古诗。

4、板书:塞下曲。

二、初读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题。

《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草惊风
引弓
白羽

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
4、教师进行总结:
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准备射箭。

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四、总结
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用自己的话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第【2】篇〗
《塞下曲》精品教案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

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
(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

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

(板书:边塞诗)(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

由复
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 án ”。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

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②生交流。

,雁,一种候鸟。

= (“人”字形)+ (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③师:关于“雁”字的资料,对你识记这个字有什么帮助?
④示例:我记住了大雁是以“人”字形队伍飞行的鸟群,所以写的时候记住有两个“单人旁”。

⑤区分“雁”和“燕”。

师引导:怎样区分“雁”和“燕”。

⑥课件出示“燕”字的演变过程。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

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的候鸟。

⑦师引导:对照“燕”字和“雁”字的资料,想想怎样区分这两个字。

⑧师指导书写“雁”:观察“雁”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初读诗文,引导学生自己读、听同学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避免了初读只停留在形式的弊端。

教学要求会认、会写字时,将学生特别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引入,用课件资料呈现,让学生知道写字要结合字的起源和意思。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初读了解大意、了解作者。

(1)课件出示诗题:《塞下曲》。

(2)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你还有其他疑问吗?
(3)师适时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4)课件出示资料,了解作者。

①师引导:了解作者,对我们学习古诗、读懂古诗也有很大的帮助。

②出示课件。

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③师指名读,思考:这则资料中哪个信息给你印象最深?
④生自由交流。

⑤师简介: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有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2.品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3)理解诗意。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课文注释,仔细读读,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②示例: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

将军发现单于潜逃,要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③师引导: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
④示例: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⑤师引导: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

⑥示例: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逐单于,我就借用诗句中的“逐”。

(相机板书:逃、逐)
3.细读诗句,体会诗情。

(1)解读“逃”。

①课件出示第1、2句诗。

②师指名回答:单于是在什么时候逃跑的?(预设:夜晚)(板书:夜)
③师顺势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预设:夜黑风高,夜深人静)
④师:你能想象单于逃跑时的情景吗?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逃跑时的单于吗?
⑤示例: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相机板书:狼狈不堪、惊恐万状)
⑥师指名读,读出单于的惊恐、狼狈。

⑦生齐读。

(2)解读“逐”。

①课件出示第3、4句诗。

②师指名读,引导: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预设:率领轻骑追赶)
③师引导: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将军是怎样追赶的,具体写了什么呢?
④示例:写了将军正要去追赶时,一场雪飘然而至。

⑤师指名再读,相机引导:你最关注诗中的哪个字?(相机板书:满)
⑥示例:“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突如其来的大雪,天气严寒。

⑦师小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恶劣,正是这个“满”字,突显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相机板书:环境恶劣、英勇无畏)
⑧师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4.课堂总结。

(1)朗读全诗。

(2)师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

5.拓展延伸。

(1)师引导续写古诗:诗读到这里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卖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追到了单于没有?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

(2)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五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找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塞下曲》这首诗情景交融。

教学时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逃”,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想象他狼狈
的样子;后两句由“逐”入手,感受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最后发挥想象续写追敌场面,既弥补了内容的不足,也加深了对诗情的理解。

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案第【3】篇〗
《塞下曲》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塞下曲》这首古诗形象鲜明突出,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味道醇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并且把握人物形象。

所以,教学中应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注意让学生在诵读、理解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3、把握将军的形象。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今天我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

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

(教师随机板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的学习。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板书课题、作者,理解题目。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古诗读几遍,读通顺,注意古诗的停顿。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指名读。

作出评价。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想具体了解这首诗写了飞将军李广的什么故事吗?不过在学习之前,老师想让大家回忆一下,要想学好古诗,必须有好的学习方法,回忆一下,都有哪些方法?
2、学生小组互助,理解诗句。

3、交流。

A、说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引”字总结联系上下文解释的新方法。

从“惊”字体会,感受气氛的紧张。

教师指导朗读。

B、说说“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两句诗的意思。

抓住“没”,并且利用情景表演体会将军力气大,勇武。

读出赞叹之情,指导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生评价。

两个人对读。

师生对读。

四、全诗整合
1、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飞将军李广的一个富于传奇性的故事。

下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老师也想讲一讲这个故事,不过,需要大家的合作,我讲到哪句诗,请大家读出相应的诗句。

五、把握情感,全班朗读
李广将军真不愧是“飞将军”,最后,就让我们想象着诗歌描绘的情景,带着对飞将军李广的赞叹与敬佩,齐读《塞下曲》!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6首。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二首。

在剩下的5首古诗中,第3首“月黑雁飞高”也十分有名。

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
创作过《塞下曲》。

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