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诈骗案件中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认定问题研究——以浙江温州吴英案为视角

一
使 集 资 款 无 法 返 还 的 。 纪 要 》 肯 定 “ 融 诈 骗 犯 罪 《 在 金
都 是 以 非 法 占 有 为 目 的 的 犯 罪 ” 同 时 据 司 法 实 的 根 践 经 验 和 《 法 》 定 的精 神, 确 了可 以认定 为具 刑 规 明
安 徽 警 官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J un f h i c t n l o r al o An u Vo a i a l g fPo ie Of c r o Col e o l f e s e c i
集资诈 骗罪非 有目 定问 法占 的认 题研究
— —
以浙 江 温州 吴 英案 为视 角
高 级 人 民 法 院 重 新 审 判 之 时 . 吴 英 案 的 最 终 结 局 已
见 端 倪 ,此 次 判 决 理 应 属 于 意 料 之 中 。虽 然 吴 英 案 已 成 定 局 .但 围 绕 吴 英 案 所 引 发 的相 关 法 律 争 议 仍
将 继 续 。 作 为 一 名 法 律 人 , 笔 者 在 为 吴 英 庆 幸 的 同 时 ,更 试 图 结 合 吴 英 案 对 集 资 诈 骗 罪 中非 法 占有 目
许 美
( 东政 法 大 学 研 究 生教 育 院 , 上 海 华
2 04 ) 0 0 2
【 要 】 资 诈 骗 罪 主 观 构 成 条 件 必 须 具 有 “ 非 法 占有 为 目的 ” 但 相 关 司 法 解 释 中推 定 依 据 存 在 不 足 。 摘 集 以 , 吴
英 的行 为 不属 于“ 知 没有 归还 能 力 而大量骗 取 资金 ” “ 意挥 霍骗取 资金 ” 情 形 , 能认 定具 有 非 法 占 明 或 肆 的 不 有 目的 。 法 实 践 中 , 定 “ 非 法 占有 为 目的 ” 应 把 是 否 存 在 逃 避 返 还 资金 的 行 为 作 为推 定 的 前 置 条 件 , 司 推 以 , 还 要 综 合 考 虑 行 为人 的 资 金 用 途 、 资 方 法 。 集
如何认定诈骗罪中的_以非法占有为目的_

“ 占有” 财物, 就是“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这种犯罪, 只要犯罪主体 “ 占有” 财物即对物实际控制, 就足以认定为 “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并不需要对物实施使用、 收益和处分。金融诈骗罪中的票据诈骗、 金融凭证诈骗、 信用证诈骗、 信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刑法条文中列 用卡诈骗、 有价证券诈骗、 保险诈骗等 $ 个罪名就是这种情况, 举的行为之一并取得了财物, 即认定为 “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例如在票据诈骗、 金融凭证诈骗罪 中, 只要行为人 “ 明知是伪造的票据、 金融凭证” 而作为支付手段而获得财物的, 即认为是 “ 以非法 占有为目的” 而构成该罪; 在信用证诈骗、 信用卡诈骗中,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 “ 使用伪造的信用证 ” “ ” 或附随单据、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而获取资金的, 即认为是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而构成该罪; 有价 证券诈骗、 保险诈骗亦然。“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虽然是主观要件, 但主观要件必然要在客观行为 上有所反映。 在上述 $ 个罪名中, 从行为人明知是伪造的金融票证而使用, 或者虚构保险标的、 夸 “ ” “ 大保险事故而 占有 对方财物等客观行为来看,就足以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 非法占有的目 均没有规定“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这不是立法者的疏漏, 的” 。 恰巧的是, 立法者在这 $ 个罪名中, 而是“ 非法占有的目的” 已经蕴含在客观行为之中, 是主观目的与客观行为的统一。 这种犯罪以侵 “ ” 害所有权四项权能中的 占有权 的方式而侵害了所有权。如果行为人对物实施了使用、 收益、 处 分, 并且使所有物灭失或者价值减少, 行为人将遭受更重的刑罚。 必须侵犯所有权的多项或全部权益, 才是“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 ” 这类犯罪不仅要 占有 财物, 而且要对财物全部或部分实施 “ 处分” , 或者使所有物全部或部 分灭失, 或者使所有物全部或部分价值减少, 才是 “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如集资诈骗、 贷款诈骗 罪, 法条明文规定必须 “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这两个罪名中的 “ 以非法占有的目的” 有着更深的内 涵。 其一, 根据 《 解释》 的规定, 对集资诈骗作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应认定为 “ 以非法占有为目 % ! & 携带集资款逃跑的; % # & 挥霍集资款, % " & 使用集资款 的” 的具体规定: 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 ’ & 具有其他欺诈行为, 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 拒不返还集资款, 或者致使 集资款无法返还的。这四种情形, 说明行为人不仅有 “ 占有” 的故意和行为, 而且实施了据为自己 “ 所有” 即占有、 使用、 收益、 处分的行为。为了更准确地适用有关法律, 全 #((! 年最高法院关于 《 ( 《 ” ) 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以下简称 “ 纪要》 中对此又做了补充规定, 即在具 % & 体处理案件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 不能仅凭较大数额的非法集资款不能返还的结果, 推定行为 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 & 行为人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或生产经营活动, 而将少量资金用于 个人消费或者挥霍的, 不能仅以此便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 》 其二, 根据 纪要 的规定, 如果行为人客观上采取了欺诈手段, 并且不是因为不可抗力的因 素如经营不善、 被骗、市场风险等原因,造成案发时没有能力履行还贷义务的, 即构成贷款诈骗 罪。 这种情况下, 不仅要占有财物, 而且要使所有物全部或部分灭失, 或者使所有物全部或部分价 “ ” 值减少, 才是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由于这两个罪名涉及到处分后所有物全部或部分灭失, 或者 所有物全部或部分价值减少的问题, 因此, 在司法实践中, 需要对行为人进行资产审计, 以查明其 是否属于资不抵债等情况。《 纪要》 中列举了金融诈骗犯罪“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的 ) 种情形, 有) % ! & 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 % # & 非法获取 种情形之一的即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 " & 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 ’ & 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 * & 抽逃、 资金后逃跑的; 转 % $ & 隐匿、 移资金、 隐匿财产, 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销毁帐目, 或者搞假破产、 假倒闭, 以逃避返还资 《 % ) & 其他非法占有资金, 金的; 拒不返还的行为。笔者认为, 纪要》 中的 “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的) 种情形只适用于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不适用于金融诈骗罪中的其他 $ 个罪名即票据诈骗 罪、 金融凭证诈骗罪、 信用证诈骗罪、 信用卡诈骗罪、 有价证券诈骗罪、 保险诈骗罪, 其理由是: 第 ・ !"" ・
论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认定——以吴英集资诈骗案为例

论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认定——以吴英集资诈骗案为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集资诈骗案件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增多,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大金额、大规模的集资诈骗案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信用体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吴英集资诈骗案是我国法律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一起集资诈骗案件,也为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提供了一次重新规范的机会。
一、案例一:吴英集资诈骗案吴英集资诈骗案是我国2008年以来涉案金额最大、受害人最多的一起集资诈骗案件。
2008年7月至2014年4月期间,吴英以高额利息和满口的“理财”口吻在全国多省市从社会公众手中非法集资,涉案金额高达380余亿元,受害人达76.5万余人。
吴英通过网络和各种商业场所发布虚假的投资理财方案,甚至将自己塑造成“理财女皇”,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度。
但是,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吴英的欺诈行为逐渐浮出水面,最终被法律机关查明真相并判处有期徒刑。
二、案例二:于欢利用“双色球”诈骗案2014年,江苏淮安市实施的一起“双色球”诈骗案,嫌疑人于欢通过诈骗手段骗取了92.9万元的钱财,最终被警方抓获。
于欢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不断变换谎言,不断添油加醋地渲染投资者的收益,从而引诱投资者投资,并成功骗取资金。
案发后,法院经过审理认定,于欢构成了集资诈骗罪的犯罪事实,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案例三:刘某利用长城证券股票账户犯集资诈骗罪案2014年10月,陕西省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利用长城证券股票账户犯集资诈骗罪的案件。
嫌疑人刘某通过虚假宣传和承诺高额利润的方式诱骗投资者,并将投资人的资金转入股票账户进行炒股。
但是,由于刘某没有责任心,不断作出错误决策,最终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
经过证据的审查,法院认定刘某犯有集资诈骗罪,并判处其有期徒刑。
总的来说,集资诈骗罪的认定要参考案件所涉及的具体情况,但无论如何,明确了集资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将有助于增加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并便于执法机关及时予以打击和打击,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公正的营商环境。
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论回归——以吴英案为例的探讨

我 国刑 法学 界 正 式 拉 开 了对 集 资 诈 骗 罪 “ 讨伐 ” 的
序幕 。 2 0 0 9年 4月 1 6日, 吴 英 案一 审 开 庭 , 金 华市 人
民检 察 院指 控 , 2 0 0 5年 5月 至 2 0 0 7年 2月 间 , 被 告 人 吴英 以 自己成立 的本 色集 团名 义 , 用 高额 利 息 为
的资 金进 行 违 法 犯 罪 活 动 的 ; ( 5 ) 抽 逃、 转移资金 ,
隐 匿财产 , 以逃避 返还 资金 的 ; ( 6 ) 隐匿、 销 毁 帐 目, 或者 搞假 破 产 、 假倒 闭, 以逃避返还资金 的; ( 7 ) 其
他非 法 占有 资 金 、 拒 不返 还 的 行 为 。 ” 虽 然 司 法 解
37
四川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
展 开无 罪辩 护 的实 质 性 理 由之一 是 : 吴英 主观 上 不 存 在非 法 占有 目的 。据 此 可 见 , 集资诈骗罪 中“ 非 法 占有 目的 ” 在 罪 名 认 定 中 承 载 着 至 为 关 键 的 作
后逃 跑 的 ; ( 3 ) 肆 意挥 霍 骗 取 资 金 的 ; ( 4 ) 使 用 骗 取
类金融犯 罪 中 “ 独 占鳌 头 ” , 每 年发 案 率 “ 稳 中 有
意, 借 的钱也 是用 于公 司 经营 活动 , 并未 用于 个人 挥 霍; 同时 , 辩护 人 也 提 出 , 被 告人 吴 英 在 借 款 时 主 观 上 不 具有 非法 占有 目的 , 她 所 借 款 项 是 由于 种 种 原
中图分类号 : D F 6 2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0 . 5 3 1 5 ( 2 0 1 4 ) 0 1 . 0 0 3 7 . 0 8
可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七种典型情形有哪些

可认定为具有⾮法占有为⽬的的七种典型情形有哪些⾮法占有是指⾏为⼈实施犯罪⾏为时客观上对财物的实际⾮法控制状态和主观上企图通过危害⾏为达到对财物实际⾮法控制的⽬的⽽不是要求⾏为⼈对财物的永久控制。
那么可认定为具有⾮法占有为⽬的的七种典型情形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跟店铺⼩编⼀起来看看吧。
可认定为具有⾮法占有为⽬的的七种典型情形有哪些可认定为具有⾮法占有为⽬的的七种典型情形:(⼀)集资后不⽤于⽣产经营活动或者⽤于⽣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规模明显不成⽐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四)将集资款⽤于违法犯罪活动的;(五)抽逃、转移资⾦、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的;(六)隐匿、销毁账⽬,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的;(七)拒不交代资⾦去向,逃避返还资⾦的。
法律依据《关于审理⾮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四条以⾮法占有为⽬的,使⽤诈骗⽅法实施本解释第⼆条规定所列⾏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百九⼗⼆条的规定,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使⽤诈骗⽅法⾮法集资,具有下列情形之⼀的,可以认定为“以⾮法占有为⽬的”:(⼀)集资后不⽤于⽣产经营活动或者⽤于⽣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规模明显不成⽐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四)将集资款⽤于违法犯罪活动的;(五)抽逃、转移资⾦、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的;(六)隐匿、销毁账⽬,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的;(七)拒不交代资⾦去向,逃避返还资⾦的;(⼋)其他可以认定⾮法占有⽬的的情形。
集资诈骗罪中的⾮法占有⽬的,应当区分情形进⾏具体认定。
⾏为⼈部分⾮法集资⾏为具有⾮法占有⽬的的,对该部分⾮法集资⾏为所涉集资款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法集资共同犯罪中部分⾏为⼈具有⾮法占有⽬的,其他⾏为⼈没有⾮法占有集资款的共同故意和⾏为的,对具有⾮法占有⽬的的⾏为⼈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如何认定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刑事审判参考最新文章)

如何认定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刑事审判参考最新文章)来源:《刑事审判参考》,第114集。
(网络来源:芜湖奚玮刑辩团队)作者:虞伟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诈骗罪与其他采用欺骗手段实施的犯罪以及民事欺诈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非法占有目的。
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是审判实务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拟对此作粗浅探讨。
一、常见诈骗案件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难以被人们直接感知和把握。
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会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
因此,判断诈骗案件被告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一是要看被告人供述,一是要看被告人实施的客观行为。
但被告人供述具有易变性,供述是否可信,仍要看供述与客观行为是否相符。
因此,被告人有无非法占有目的,归根结底要根据其客观行为进行判断。
那么,根据哪些行为可以认定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呢?我们先对几类常见诈骗案件进行考察。
最典型的诈骗案件是针对陌生人的诈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常见的丟钱分钱卖假“金元宝”、易拉罐中奖等街头诈骗,近年较为多发的电信网络诈骗,都是针对陌生人的诈骗。
在这类案件中,被害人不知道犯罪分子的姓名、住址,犯罪分子一旦骗得被害人财物就逃之夭夭,切断与被害人的联系,非法占有目的非常明显。
对这类案件的非法占有目的判断,在实践中不会产生争议。
在熟人之间也可能出现诈骗,较为常见的是以借贷为名实施的诈骗。
在这类案件中,被告人取得“借款”的方式与民间借贷没有差别,但是,从被告人取得“借款”后的行为表现可以判断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被告人或者居无定所,取得“借款'后即携款逃匿,躲避被害人催债;或者将“借款”转移、隐匿,拒不返还;或者将“借款”用于赌博、挥霍等,致使款项无法返还。
1996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合同诈骗案件中如何认定非法占有目的作了规定:“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一)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下列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并造成较大损失的:1.虚构主体;2.冒用他人名义;3.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单据、介绍信、印章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的;4.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兑现的票据或者其他结算凭证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5.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符合担保条件的抵押物债权文书等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6.使用其他欺骗手段使对方交付款、物的。
非法占有目的推定解析

2006年第4期(总第55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Adm inistrative Cadre I nstitute of PoliticsA nd LawNo .4 2006(Sum No .55)非法占有目的推定解析吴贵森(集美大学法律系,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非法占有目的作为超过的必备的主观要素需要采用推定来确定。
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必须依据司法解释对推定事实的列举规定,《会议纪要》列举事实是非法占有目的存在的必要条件;在基础事实真实、主客观相统一和重视被告反驳的情形下,结合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和犯罪构成结构进行判断。
在集资诈骗、贷款诈骗及合同诈骗犯罪认定中,刑法及其司法解释列举的法定情形可以推定存在非法占有目的,而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不同则成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关键词]非法占有目的;推定;产生时间 [中图分类号]DF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66(2006)04-0037-04 [收稿日期]55 [作者简介]吴贵森(3),男,福建浦城人,集美大学法律系讲师。
非法占有目的属于超过的主观要素,在客观上没有相应的行为事实与其对应,控方在举证的时候必须额外地证明特定目的的存在。
这种超过的主观要素的证明往往采用推定的方法完成。
推定必须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然后根据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推导出另一事实的存在。
在此,前一个事实称为“基础事实”或“前提事实”,后一个事实称为“推定事实”或“结果事实”[1]。
非法占有目的推定的适用与法律的规定和类罪的结构有关系。
下文就其适用规定结合具体个罪进行分析。
一、我国司法解释在非法占有目的推定方面的规定 1996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几种通过客观行为推定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推定研究

I 刑事检察I责任编辑李哲T H K C H I N K S K I'HOCI R A T O I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推定研究4*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7文摘要:司法实务中认定集资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多采取司法推定的方法,但对何种情形能够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存在认识分歧,这引发案件定性和量刑差异、案件管辖争议、取证方向不明确、集资参与人权 利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在推定行为人非法占有目的时,首先应当明确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其次应当将主客观 相一致、允许反驳反证、多方面评价作为推定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基本原则,最后应当通过客观认定正向 基础事实、核实反驳反证情况并认定反向基础事实、推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三个步骤进行.关键词: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占有目的司法推定非法占有目的是集资诈骗罪的法定构成要件。
非 法占有目的虽存在于行为人的内心,但可通过供述或 者客观事实反映出来。
行为人供认对集资款具有非法 占有目的的情况较少,通过客观事实进行推定是认定 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主要方法。
2001年《全国 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丁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 《纪要》)、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 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 释》)、2017年《互联网金融犯罪会议纪要》(以下简称 2017年《纪要》)、2019年《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 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相关司法 解释和会议纪要对该方法也予以认可。
但是,在司法 实务中对推定标准等问题依然存在诸多认识分歧,本 文就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司法 实务有所裨益。
一、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推定的司法现状司法实务中,不同办案人员、上下级司法机关、 公检法部门之间对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推定标准 存在认识分歧「。
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的分歧更大,*部分判决认定为集资诈骗罪的案件常常被学界质疑。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认定问题研究——以浙江温州吴英案为视角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认定问题研究——以浙江温州吴英
案为视角
许美
【期刊名称】《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1)004
【摘要】集资诈骗罪主观构成条件必须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相关司法解释中推定依据存在不足。
吴英的行为不属于"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或"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情形,不能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司法实践中,推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应把是否存在逃避返还资金的行为作为推定的前置条件,还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资金用途、集资方法。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许美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上海2000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613
【相关文献】
1.企业融资刑事风险在集资诈骗罪司法认定中的体现——结合吴英案的思考 [J], 蒋晗华
2.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论回归--以吴英案为例的探讨 [J], 姚万勤
3.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为目的”之解释与认定--以吴英集资诈骗案为视角 [J],
刘斌
4.试论集资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以“吴英案”为视角 [J], 张晶;
5.试论集资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以“吴英案”为视角 [J], 张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论解读

有 的 目的 的 内容 ?如 何看 待 这 一 问题 ? 笔者 认 为 , 当从 诈 骗 应 罪 的属 于 故 意 犯 罪 性 质 的 角 度 去破 解 。 从刑 法 理 论 的 通说 和
司法 实践 的情 况来 看 , 骗 罪 无疑 是 一 种直 接 故意 犯 罪 , 么 , 诈 那 根据 《 法》 l 的 规 定 , 犯 罪 的主 观 罪过 就 是行 为人 明 刑 第 4条 其 知 自己的 行 为会 发 生 危害 社 会 的结 果 , 且 希望 这 一 结果 发 生 并 的主 观 心 理 状 态 。既 然 有希 望 , 以诈 骗罪 的行 为 人在 主 观 上 所 必定 具 有 非 法 占有 的 目的 。
我 国 《 法 》 2 6条规 定 , 诈骗 公 私 财物 , 额 较 大 的” 刑 第 6 “ 数 ,
就 构 成诈 骗 罪 。刑法 条 文 对诈 骗 罪 采 用简 单 罪 状 的立 法 形式 ,
对 诈 骗罪 的主 观 要件 未作 明确规 定 。在刑 法 的 规 定 中 , 骗 罪 诈
虽然 并没 有 明 文规 定 要 以非 法 占有 为 目的 的 内容 , 但在 与 诈 骗 罪 相似 的 金 融诈 骗 罪 中 除集 资 诈骗 罪 外 都 规定 了“ 非法 占有 以 法, 刑法 没 有 明确 规定 的 内 容 , 在解 读 、 解 时能 否 附上 非 法 占 理
一
、
诈 骗 罪 “ 法 占有 目的” 刑 法 法 理 分 析 非 的
通 过 非法 的行 为将 他 人 的 财 务转 移 至 自 己控 制之 下作 为 自己 的所 有 物 , 具有 进 行 利 用 、 分的 主 观心 理 活 动 。这 表 明 : 并 处 首
先, 诈骗 罪 的 成立 要 求行 为 人 主观 上 具有 排 斥 财物 在 事 实上 的 占有 人 、 他 人 的财物 作 为 自己 的所 有物 进 行 占有 的意 思活 动 : 将 其次 , 为人还 具有 将 他 人 的财 物进 行 永 久 占有 进 而 实现 非 法 行 所有 的意 思活 动 : 最后 , 为 人还 具有 将 他人 的财 物 作 为 自 己 行
张明楷: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楷刑法分则对一些财产犯罪、经济犯罪,明文规定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要件;此外,许多条文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这一要件,但根据条文对客观行为的描述、刑法条文之间的关系,也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如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等都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司法工作人员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要素,就不是构成要件要素。
事实上,国内外的刑事立法都说明,构成要件要素分为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当某种犯罪明显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根据相关条文明显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时,刑法条文往往会省略关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规定。
盗窃、诈骗、抢夺等罪就是如此。
以金融诈骗罪为例。
刑法分则之所以仅就集资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因为前者容易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相混淆,后者容易与贷款纠纷相混淆,而各自的区分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而其他金融诈骗罪一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刑法条文省略了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规定。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直接关系到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以下主要以盗窃罪为例进行说明。
犯罪构成要件具有两个方面的机能:一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机能;二是划分此罪与彼罪的机能。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同样具有这两个方面的机能。
一方面,由于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以,盗用行为不成立盗窃罪。
例如,只是擅自将他人的自行车骑走一会然后又返还的,属于盗用行为;因为没有非法占有目的,所以不成立盗窃罪。
另一方面,由于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以,单纯毁坏财物的行为,也不成立盗窃罪。
例如,行为人从位于八层的被害人家里搬出电脑,然后从七层的楼梯口摔至楼下,导致电脑毁坏。
如果行为人以非法占有目的将电脑搬出,只是因为碰到被害人或者出于其他原因将电脑摔至楼下的,仍然成立盗窃罪;如果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仅仅出于单纯毁坏的故意而实施上述行为,则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论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若干问题

罪 规定了以非法 占有为 目的 , 而对贷款诈 骗罪及 恶意 透支型信 用
卡诈 骗罪 以外 的其 他金融 诈骗罪 没有规 定这 一 目的 呢?这并 不 是立 法的疏漏 , 也并非说其他金融诈骗 罪不要求 行为人 主观上 具 有非 法 占有的 目的。而 是 因为其它金 融诈 骗罪 的欺 诈行 为本 身 就 足以说 明行 为人 主观上 是具 有非法 占有 的 目的。例如 刑法 第
一
笔者认 为最后一种 观点较 为确切 , 资本 质 上不外 乎 两种 : 集 种是股权式集资 , 一种是债权式集 资。如果集 资人 承认 投资 者 的出资权 , 就要 给投 资者 以收益 , 即投 资 回报 ; 于债权 投 资 , 对 还 要 确保还本。因此 , 集资人在 主观 上应 当有 回报 投资 者的 意图 。
龚 凡 霞
( 运城 幼儿 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 , 山西 运 城 04 0 ) 40 0
摘 要 : 国现行刑法规定集资诈骗罪主观构成 条件是 以“ 我 以非法 占有为 目的” 。这里 的占有不 同于民法上的 占有 , 是对 财产
所有权 四项权 能的全 面侵犯 。在 司法实践 中, 认定行 为人具有 非法 占有 的 目的 , 当坚持主客观 相一致 的原则。针对行 为人 应 的具体行 为, 并结合事前、 中、 事 事后的各种主客观 因素, 进行 综合 认定。
的学者 认为是指犯罪 行为 人在 主观上 具有 将非 法 聚集 的资金 据
为己有 的 目的。这里的非法 占有是广义 的 , 通常是 指将 非法募集
、
集 资 诈 骗 罪 中 非 法 占有 的 含 义
根据我 国的刑法理论 , 犯罪 目的是行 为人意 图通过 犯罪行 为 所达到 的犯罪结 果的 主观反 映。犯 罪 目的 的实现 正 是希 望性 故 意 固有 的基本特 征o1集资 诈骗 罪的主 观特 征是 直接 故意 , 果 [ J 如
论集资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论集资诈骗罪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者简介:邹淇曲,西南科技大学2011级刑法学研究生。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犯罪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这为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集资诈骗案件时提供了指导意见。
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主观方面认定仍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该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
但何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其应如何认定?实践中没有统一标准,理论界亦无统一学说。
关键词:集资诈骗罪;主观方面;非法占有一、“非法占有目的”的内容根据我国《刑法》192条之规定,构成集资诈骗罪,行为人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如何理解“非法占有目的”的内容,对本罪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对“非法占有目的”内容的理解,理论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非法占有目的”的内容为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所筹集资金的“占有权”的目的。
其集资的目的,是为了“暂时占有”筹集资金,而非“永久占有”筹集资金的所有权。
其理由是,《刑法》将集资诈骗罪规定在第三章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而非第五章的“侵犯财产罪”中,由此可见,本罪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秩序,而不是财产的所有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所筹集资金的所有权,也即“永久占有”筹集资金。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是合理的。
从刑法条文对“金融诈骗罪”一节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八种金融诈骗犯罪有的条文要求行为人必须具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有的没要求,但由于其均为诈骗罪家族内的犯罪,其与诈骗罪属于法条竞合的关系,因此,包括集资诈骗罪在内的所有的金融诈骗犯罪在主观上均应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也即非法占有所诈骗财物的“所有权”。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以特定犯罪目的为犯罪主观构成要件的犯罪,必须要证明行为人在实施该犯罪行为时具有该目的。
诈骗罪认定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刑事推定

诈骗罪认定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刑事推定诈骗罪认定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刑事推定诈骗罪认定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刑事推定【摘要】诈骗罪为目的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了实施诈骗行为外,还需证明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对非法占有目的认定较难。
司法实践中,可以采用刑事推定的方式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进而对诈骗罪做出准确认定。
【关键词】诈骗罪的认定;非法占有;刑事推定一、关于诈骗犯罪的基本理论诈骗罪是司法实践中最常见的犯罪类型之一,作案手法隐蔽,情况复杂,属于目的犯。
目的犯是指以特定目的作为主观构成要件的犯罪。
刑法法条规定诈骗罪是指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并没有规定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均认为诈骗罪应当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我辩解的理由,也是控方和辩方必争的刑法所规定的主观要件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处罚单纯的思想犯,必须以客观要件也就是犯罪行为的外在表现为载体。
非法占有的目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种主观上的思维活动,其他人无法直接获知,但是人的主观思维活动会通过其客观行为表现出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实施犯罪时,主观心理活动状态必然会通过客观行为表现出来。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表现客观行为的事实证据的分析,推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当时的内心所想,例如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占有财物后转卖他人的基础事实上可以推定出其内心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就是从事后非法的处置行为上得出主观非法占有目的的推定。
刑事诉讼中的推定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用现有证据可以证明的基础事实与待证的推定事实之间因为存在某种逻辑上的联系,从而由基础事实推断出推定事实为真的证明方法,从客观上的外在表现推断主观上的内在心理,符合刑法理论中的主客观相一致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非法占有情形的解释正是刑事推定具体应用的体现,可见刑事推定在诈骗犯罪中的适用在理论上是科学合理的,在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
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参考要素

077当代思潮合同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参考要素工程项目的真实性在考量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项目的真实情况需要首先辨析。
除赠与合同外,合同当事人都应遵循等价有偿原则从事经济活动。
行为人若虚构、编造工程项目,并以项目之名与另一方当事人签订材料购销合同,在另一方当事人交付首期垫资材料后将其转卖获取资金的,因为行为人未对垫资材料进行货币或其他对价物交换,此时行为人既排除了原财物权利人的所有,又对工程材料进行了占有、处分,侵害了他人财物,因此行为人应该被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行为人的主体资格与履约能力、履约态度在经济活动中,主体相应的责任能力,是签订合同的必要条件与合同履行的必要保障,因此一方当事人的主体资格与所显露的履约能力往往能直接促成交易的达成。
在有真实工程项目的探讨前提下,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其践行合同的能力可为以下几种:(1)行为人有完全履约能力,在工程衍生出来的材料买卖合同纠纷中,行为人的完全履约能力一般依赖于承包企业强大的资金给付或资金周转能力,但即使这样,行为人若抱着无对价即据有另一方财物的目的,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仍可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2)行为人没有充足履行合同的能力,为了促成合同,作为个人的行为人采用伪造公司印章等欺骗手段,冒用其他公司之名与对方当事人签订材料购销合同,在随后的履行过程中,由于情况的变化或行为人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合同条款,无论合同是否最终完全履行,都不应被视为合同诈骗,而是民事合同欺诈,至于行为人是否构成伪造公司印章罪,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3)行为人只有部分履约能力或者无履约能力,仍然欺骗对方,签订合同后也无明显履约行为,履约态度消极,将对方财物据为己有,此种情形应当认定为合同诈骗。
行为人对标的物的处置与合同履行情况从实践来看,行为人对工程材料的处置行为包括:(1)实买实用型。
行为人将购买的材料全部用于施工。
(2)全部变卖型。
行为人将工程材料全部变卖,所获取资金被用于他处甚至挥霍。
诈骗类案件如何从经营情况认定有无非法占有目的

诈骗类案件如何从经营情况认定有无非法占有目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集资诈骗罪等诈骗类犯罪的构成要件之一,是犯罪与民事违法、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最本质区别。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属于犯罪的主观要件,是行为人内心的活动,一般需要通过外在的客观事实加以认定。
行为人有无归还能力,是判断行为人有无归还诚意进而判断其有无非法占有目的的依据之一。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月21日印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了“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属于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七种情形之一。
2010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又将“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作为了可以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情形之一。
行为人的归还能力,既有可能与行为人获取的钱款财物的去向无关,无论钱款财物去向如何,行为人都有其他财产可供归还;也有可能依赖于甚至完全依赖于将获取的钱款财物用于经营,经营的成果是行为人归还的物质基础,经营成果直接决定了归还能力的有无及大小。
当归还能力完全或主要依赖于行为人将钱款财物用于经营的,经营的具体情况就是判断行为人有无归还能力的主要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经营情况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具体经营情况认定将获得的钱款财物用于经营,是否符合双方约定的用途,是判断行为人是否根本违约的主要依据。
因为钱款财物的用途,关系到行为人的经营方式及对方当事人对经营成果的预期,关系到行为人能否如约履行,是重要的合同条款,违反此条款的,对方当事人一般有终止或者解除合同的权利。
合同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如果改变了钱款财物的约定用途,行为人能否获得预期的经营成果并以此为基础履行合同处于不确定之中,对方当事人实现合同目的的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合同法赋予了对方当事人终止合同或者解除合同的权利。
浅论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浅论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作者:徐帅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29期摘要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对于集资诈骗罪的罪与非罪,包括此罪与彼罪间的区别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司法实践中,控辩双方通常也总是围绕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来进行争论。
当下,学术界和实务界都逐渐开始重视对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研究,但对其产生时间的研究却没能被重视。
本文通过对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特征及分类加以分析,旨在为司法实务工作者更加清晰准确地认定该罪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作者简介:徐帅,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组织部。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10.227探讨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首先要以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
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个别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逐步认识到研究这一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但是,大多数的人还是将精力投入到非法占有目的的研究上,而关于其产生时间的研究一直没有大的发展,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非常之少,导致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笔者试图查阅以往我国学者有关于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相关论述,发现几乎没有以此为主题的文章,更多的只是在论述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这一概念本身是几笔带过。
然而,资料查找并非一无所获,笔者欣喜发现不少新生代学者和实务界人士已经将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作为专门研究对象,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虽然这些研究包含的信息量较少,也并未就集资诈骗罪这一具体罪名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进行研究但是不影响其作为本文研究的重要参考理论。
一、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概念内涵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略有差异的表述,笔者认为较为确切的定义是,“行为人意图以犯罪方法所有他人财物的决意的时间点或者该时间点所处的时间段落”。
这个定义基本是符合其内涵的,非法占有目的作为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势必有其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这个过程在时间上的反应就是其产生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资诈骗案件中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刑事律师梁栩境
2015年无疑系非法集资案件的高发年份,从年初的沈阳华玉黄金贸易公司涉案金额高达10亿元的集资诈骗案,到黄冈富华棉业非法吸存事件,再到月初刚获得“2015年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称号的e租宝集资诈骗案,无一不是涉案金额巨大、涉及面广泛的重大刑事案件。
得益于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宣传手段得以蜕变,集资诈骗也逐渐成为非法集资类犯罪的高发罪名。
本律师在2015年共办理了四起集资诈骗案件,涉及广州、中山、湛江等地,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综合办案累积的辩护经验,分析在办理集资诈骗刑事案件中,对于被告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这一构成罪名的关键因素的认定问题,作简要分析。
2011年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该司法解释基于《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相关精神,综合司法实践面临的问题,在第四条具体规定了以诈骗方法实施非法集资,可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七种典型情形:
(一)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二)肆意挥霍集资款,致使集资款不能返还的;
(三)携带集资款逃匿的;
(四)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
(五)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
(六)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逃避返还资金的;
(七)拒不交代资金去向,逃避返还资金的。
在对上述七种典型情形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立法者对于集资诈骗案件中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主要系从行为人对于资金用途以及返还意向方面进行切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在资金用途方面,行为人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外的活动的,如肆意挥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则较大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在返还资金意向方面,行为人无意就集资的资金进行返还,具体如具有涂改账目、抽逃资金等行为时,亦可能被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我认为,就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发表辩护意见前,应分为如下三步进行思考:
1.根据公诉机关指控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所依据的事实、证据进行综合分析,考量所指控的事项是否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2.询问行为人涉案单位日常经营的真实情况,了解其对集资款项使用以及返还的态度与事实;
3.综合上述两点,并就具体情形进行总结,向审判机关指出其中矛盾及不合理之处。
集资诈骗案件与普通的诈骗案件有一不同之处:普通诈骗案件中,行为人在实施诈骗行为前便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集资诈骗中,除上述情况外,还存在获得集资款项后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因此辩护律师应了解涉案单位经营的整个过程,据此分析行为人对本案集资款项有无返还的意愿。
然而,现今集资诈骗的具体表现形式层出不穷,上述典型的情形规定,已经不足以应对各种新情况,这也让关于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问题,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现阶段集资诈骗行为已从以往常见的“积分现金奖励”传统变成具有房地产、能源投资等实体经营的模式。
我认为,尽管现实中存在的集资方式众多,但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在认定行为涉嫌集资诈骗前,均需要严格把控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考虑:
1.集资前涉案单位的经营状况
一般而言,行为人进行集资的目的均系希望获得流动资金,但通过对于集资前涉案单位经营状况了解,可透视出行为人的集资目的。
若涉案单位经营状况良好,则集资的目的可能是希望扩大经营;反之,若单位财务状况恶劣,已濒临破产,则其目的有较大可能为非法占有。
2.许诺利率的高低
今年8月,最高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规定了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的36%,
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此处36%的利率,实际上系最高院在给民间借贷划出红线的同时,也给非法集资行为界定了一个模糊的利率标
准。
因此,对于集资诈骗案件中的非法占有为目的,亦可参考此处的利率标准。
如借贷关系的利率过高,则基本可以认定单位无偿还能力,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3.有无返还资金的计划及实际行动
对于此问题,应从两方面理解:首先,行为人如对于返还问题一直采取逃避的心态,则此时可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另外,如行为人虽有返还资金的实际行动,但其资金来源系其他集资款项,也就是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还款,则无疑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是否具备“非法占有为目的”这一主观心态,系集资诈骗案件中定罪的关键问题。
考虑到相关罪名的具体形态、典型不断发生变化,法律的滞后性导致此时对行为的认定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形。
故审判机关对此进行认定时,应充分听取控辩双方的具体意见,以免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