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傣族舞蹈与缅甸舞蹈“三道弯”生成的异同看其在表演中的把握和体现

合集下载

浅谈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特征与运用

浅谈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特征与运用

浅谈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特征与运用作者:高婧茹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摘要:傣族生活在我国西南大门最前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这里有很多山川河流,以及包括孔雀在内的各种动物。

傣族舞蹈中最典型的动律特征就是“三道弯”,很好地展示了傣族人婀娜的身姿以及丰富的生活色彩。

“探索傣族舞蹈的基本动律与特征,分析其独特的舞蹈语汇和鲜明的风格特点,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傣族舞蹈。

关键词:傣族舞蹈;动律特征;三道弯傣族舞蹈中,最基本的动律与特征就是“三道弯”舞蹈形态的大量出现,既是对傣族群众善歌乐舞生活的呈现,也是对傣族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民族文化的展示。

一、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特征傣族舞蹈艺术特征体现在形态表现、动律特征、风格特点三个方面:(一)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形态表现在傣族舞蹈中,舞者的身体形态呈现出典型的“S”型,既体现在舞蹈的造型中,也体现在舞蹈动作中,形成了典型的“三道弯”舞蹈形态。

1.静态舞姿呈现傣族舞静态的舞姿表现,指的是舞蹈者的舞姿及“S”型的身段表现,既是对舞者曼妙的身姿的展示,也是对舞蹈作品艺术内涵的凸显。

此外,“三道弯”静态表现,能够更加立体的展示傣族舞蹈的体态特征,更好的显现傣族流动柔美的艺术内涵。

2.动态动作表现傣族舞的动态动作,即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借助柔韧的身体,展现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在舞动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动态的“三道弯”能够展示傣族舞蹈的流动性与流畅感。

(二)傣族舞蹈“三道弯”动律特征的表现在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最为常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而“三道弯”表现形式则能够充分的展示孔雀舞的艺术魅力。

最早的孔雀舞,舞者都是男性,绝大部分舞蹈内容都是围绕模仿孔雀在丛林中的生活,重点在于展示舞者的手臂和手腕功夫及技巧。

对着孔雀舞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舞者参与进来,舞蹈主题也开始朝着模仿孔雀的姿态展示女性的温柔贤淑发展。

孔雀舞这种舞蹈形态,十分重视手部动作的灵动,比如表演孔雀行动之初时,舞者应当保持半蹲的姿态,先是膝盖慢慢的向一个方向运动,继而是头部和胸部,之后是腰部带动臀部,但是运动中,舞者的腿部和臀部要朝着不同的方向移动,身体呈现出典型的“S”姿态,就是对孔雀的优雅形象的最好的展示。

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

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

需要修改的地方:1要结合实际在学习傣族舞的过程中体现三道弯的重要性,现在论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2通过舞蹈作品分析那块要以主题三道弯为主,现在分析的三道弯太少,没有扣住主题。

3注意论文要求的格式目录一、引言 (1)二:“三道弯”的基本概念 (1)三:傣族舞“三道弯”形成的基本要领 (1)(一)特殊的地域 (1)(二)文化的积淀 (2)四:三道弯的动律和体态分析 (2)(一)三道弯动律的基本特征 (2)(二)三道弯体态的基本特征 (2)五:“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3)(一)“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 (3)(二)通过舞蹈作品分析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的重要性及创新 (3)1:邵多丽的艺术创新 (3)2:雀之灵的艺术创新 (4)六:总结 (5)参考文献 (5)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摘要:傣族舞蹈对于三道弯的使用非常独到,除了和其他民族舞有着三道弯的基本表现形式,而且还结合了本民族的独特属性,比如下体多保持一种半蹲状态、身体和手臂都能够形成反S形状,从而更加丰富了三道弯的表现形式。

而傣族舞种的三道弯的独特魅力和其本身的文化和地域环境因素不无关系,当然这也和很多优秀的傣族舞蹈家们的创新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三道弯的基本定义着手,进一步分析了三道弯的律动特征和形体特征,再通过对傣族舞的两大经典作品的创新表现进行剖析,阐述了傣族舞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傣族舞;三道弯;发展一:引言傣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傣族舞蹈可以说是我国民族舞蹈的代表,优美、含蓄、轻盈、灵动表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状态。

傣族舞蹈风格多样,特点优美,特别是三道弯的灵活和创新的使用,让傣族舞蹈形成一种灵动飘渺,由不失刚毅稳健的独特魅力。

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主要有三个关键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从从脚掌到弯曲的膝部、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以及手臂的动作三道弯,也就是手指尖到手腕、手腕到肘、肘到手臂这三道弯。

舞蹈动作多以半蹲状态做重拍向下,节奏均匀上下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为基本的特点。

傣族舞“三道弯”形态的文化内涵展现

傣族舞“三道弯”形态的文化内涵展现

傣族舞“三道弯”形态的文化内涵展现作者:袁艺文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4期【摘要】民族民间舞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展现。

傣族舞蹈雕塑美的特点是“三道弯”的体态。

“三道弯”分为身体体态、手臂动作和腿部动作三部分。

“三道弯”的文化内涵与大自然、宗教、水文化和服饰有关,体现出身体的形态美,展现出浓厚的傣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傣族舞;三道弯;文化内涵中圖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131-01一、傣族舞雕塑美的特点傣族舞的特点是“三道弯”和“一顺边”相结合。

“三道弯”是傣族舞雕塑美的特点,它是通过头、颈、肩、胸、腰、胯、臀及腿部相配合,呈现出以腰为中心的“S” 形线条。

“三道弯”分为身体体态、手臂动作和腿部动作三部分。

身体体态的“三道弯”是立起的脚尖到弯曲的膝盖,膝盖到胯部,胯部到倾斜的上身;手臂动作的“三道弯”是指尖到手腕,手腕到肘,肘到臂;腿部动作的“三道弯”是立起的脚掌到脚跟,脚跟到弯曲的膝盖,膝盖到胯部。

这样的“三道弯”具有立体感、艺术感,不仅表现出舞者的优美身姿,也展现了傣族文化的魅力。

二、“三道弯”文化内涵的展现(一)展现对大自然的敬佩。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内植物、动物种类繁多。

傣族舞“三道弯”的特点是对大自然中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外貌形态和生活习性的模仿,展现人们对大自然的敬佩,模仿植物从发芽、生枝、开花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模仿动物的外貌形态和生活习性,比如说模仿陆地上大象沉稳的步伐;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游来游去,等等。

孔雀除了拥有美丽的外貌之外,也是吉祥的象征,傣族人民把孔雀视作神鸟。

孔雀羽毛最为美丽,所以人们在尾翅上做的文章最多。

由于雄性孔雀通过开屏来吸引异性,所以最开始是由男性舞蹈演员将孔雀开屏作为大型的道具背在背上,展示孔雀的美丽。

但因背上沉重道具很不方便,现代孔雀舞对这一形式进行了简化,主要模仿孔雀飞奔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高低旋转等动作。

浅析傣族三道弯和敦煌三道弯之形态异同

浅析傣族三道弯和敦煌三道弯之形态异同

2021-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傣族三道弯和敦煌三道弯之形态异同曹梦迪(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0)摘要院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艺术同样如此,在舞蹈发展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影响着舞蹈风格的发展。

因此,多元化的舞蹈风格成为一种演变趋势,对不同舞蹈风格的了解,有助于理解舞蹈艺术的发展创新方向,以及舞蹈风格把握。

三道弯作为舞蹈表演中具有典型民族意义的肢体动作,在不同舞蹈风格中的展现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本文选取了傣族三道弯和敦煌三道弯进行比较分析,就两者的艺术形态出发,希望能够对民族舞蹈的多元化发展以及舞蹈风格的把握助力。

关键词:傣族舞;敦煌舞;三道弯;异同点中图分类号:J7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20-0130-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20.062一、三道弯概述三道弯属于一种专业的舞蹈术语①,在不同舞蹈表演中的呈现具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表现特征多为造型上的曲线美,通过S型的体态造型,形成动态或静态动作。

而这种S型的肢体美感多是通过演员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配合产生的,多部位之间共同形成了运动的相互关系。

通过舞者姿态造型展现出来的三道弯体态,更呈现出东方女性特有的美感。

二、敦煌舞及傣族舞中三道弯审美内涵的来源三道弯能够有效强化民族民间舞蹈的韵律形象,当舞姿具备一定的韵律美感时,才能够有效强化其中的律动气息。

现如今,三道弯已经成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习惯和标准。

(一)敦煌舞中三道弯的审美内涵来源敦煌舞主要源于壁画中留存下的历史文化形象。

莫高窟中对伎乐舞形象的塑造中就将女子S型的曲线鲜明的体现出来。

其次,敦煌舞在其身体部位之间的交织上,通过肋、胯、膝之间的和谐关系共同组成敦煌舞的风格特征,动作当中兼融柔和的、直角的曲线去表达不同的舞蹈形象与情绪,更体现了敦煌舞的地域特色。

浅谈傣族舞蹈中“三道弯”动律体态之形成

浅谈傣族舞蹈中“三道弯”动律体态之形成

浅谈傣族舞蹈中“三道弯”动律体态之形成作者:雷宇清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9期【摘要】由于傣族长期受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造就了傣族舞蹈高雅柔美的气质,平稳轻盈的舞蹈动作和曼妙迷人的造型。

“三道弯”作为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它不仅给观众带来审美体验,更使傣族舞蹈的魅力得到了丰富和提升。

【关键词】三道弯;动律体态的形成;历史成因;形态种类因自然地理因素和宗教信仰影响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傣族舞蹈与其他民族的舞蹈形成了巨大差异。

首先傣族人民擅长歌舞,歌舞声彻夜不停在节日或丰收之时,民间有“谷子黄,傣家狂”之说。

其次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大象等珍禽异兽,并在舞蹈体态中融入了模仿动物的动作,形成了独特的傣族动律体态。

这其中,“三道弯”就是最典型的动律体态,反映了傣族舞蹈独有的宁静、舒缓的特性。

一、“三道弯”动律体态的含义及分析(一)“三道弯”的详细解释傣族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且下身多保持半蹲状态,不仅在身体上,手臂上也有弯曲,如此形成了极其富有雕塑美的三道弯的舞姿造型。

再者,傣族人民视孔雀为“圣鸟”,而三道弯也是对孔雀自然体态的造型模仿,所以傣族舞中的三道弯极其富有雕塑美和独特风格。

不管在舞姿、造型或是动作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三道弯,是在身体每一部分的极“拧”的状态下体现出来的。

三道弯通过胯部和腿部、腰部和臀部以及头部和胸部的拧转与协调,由此形成一个“S”型。

有三个部位作为这个“S”型的发力点,腰部通过“拧”作为中心;上身以胸部并用“腆”作为动力;下身的主力为胯部,再加上面部表情、头部的配合和肢体变换的舞姿来呈现舞蹈的形态,使舞蹈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道弯不仅突出了舞蹈情感的表达,更使舞者的线条美得到大大显现。

首先,三道弯不仅用简单的造型来表现舞蹈情感,还可以用高难度的动作和技巧来传达舞蹈的中心思想及意境,更使人物形象与性格栩栩如生地体现在了舞蹈中。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本科生毕业论文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目录摘要 (I)前言 (1)1对于东方各国舞蹈“三道弯”现象的阐述 (1)2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特征、来源 (2)3傣族“三道弯”与汉族“三道弯”的异同 (3)4 傣族“三道弯”的成因与定义 (3)4.1“三道弯“的发展变化 (4)4.2“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色 (4)4.3“三道弯”的肢体表现形式 (5)结论 (6)鸣谢 (7)参考文献 .............................................................................................................................. .8摘要“三道弯”是一种特定的舞姿,特指在舞蹈动作中头、胸和腰与臀、跨和腿以逆反方向呈S型的形态。

以广义上是常见的一种舞蹈形态,由于各民族民间舞中“三道弯”的体态动态来源,及其身体各个部位的高低、劲力的运用、动律与风格上均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同样是“三道弯”,我国民族舞蹈中的傣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有其共同的审美特征,但却有不同的舞蹈形态和动态特征。

关键词:傣族舞蹈;三道弯;舞蹈形态;审美特征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前言在人类自然生活中,人们欣赏美、表达美、追求美是自然的事情,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舞蹈艺术则是美的艺术,而舞蹈艺术中的女性舞蹈具有一种特定形式的美,尤其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所体现的风格迥异的“三道弯”特征,更突显并扩展了女性天成地就的自然曲线,恰当得体地放大了女性自然体态“三道弯”的美韵,使舞蹈艺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傣族舞蹈是云南省傣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其舞蹈优美、朴实,舞姿富于雕塑性,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

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孔雀舞”便成为他们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他们除了模仿孔雀的动态,还经常在舞蹈姿态上模仿孔雀的形态,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

论中外民间舞蹈中_三道弯_的别样美_张翠芳

论中外民间舞蹈中_三道弯_的别样美_张翠芳

文艺研究论中外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别样美◎张翠芳(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对各个民族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

正因为众多因素的影响,才会出现“三道弯”这一体态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舞韵方面的差异,才会形成别样的多姿多彩的“三道弯”舞蹈体态。

一、“三道弯”的内涵“三道弯”,特指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在舞蹈动作中以反向呈S状的形态。

“北方的秧歌,南方的灯”中已包括了多种民间舞形式:山东的胶州秧歌,云南花灯都广为人知,又如西部的巴塘弦子,敦煌乐舞,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舞蹈,云南地区的傣族舞,呈现出别样的“三道弯”舞姿造型以及位于南亚的印度民间舞、西亚的东方舞,都有着不同舞姿造型的“三道弯”。

二、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一)汉族民间舞蹈中的“三道弯”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农村的秧歌小戏,是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则是“抬重、落轻、走漂,活动起来扭断腰”,以此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其表演特点是前哈腰,后张手,身体两边崴。

而这一崴的动律形成了“三道弯”的特殊体态。

胶州秧歌体态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三道弯”,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过去胶州秧歌的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来模拟旧社会妇女裹小脚后走路的姿态,后来政府禁止缠足,因踩跷板形成的舞蹈动律特征,却在表演中保留了下来。

胶州秧歌所表现的“三道弯”呈现幅度更大、更夸张,它调动全身各部位“扭、拧、韧、碾”循环往复连绵不断的韵味,动作要富有内在激情,具有俗称“扭断腰”的动作特点,从而形成了流动中特有的“三道弯”体态。

云南花灯流传于云南罗平、崇明、建水等地,它的风格以优美轻盈著称。

云南花灯的表演内容由灯舞、团场、花灯小戏等部分组成,其音乐多来自江南的民歌小调。

云南花灯的舞蹈动律的主要特征便是“崴”,俗话说“不崴不成灯”。

论舞蹈《孔雀》中“三道弯”的具体呈现

论舞蹈《孔雀》中“三道弯”的具体呈现

论舞蹈《孔雀》中“三道弯”的具体呈现作者:马元龙来源:《环球首映》2019年第04期摘要:“三道弯”是傣族舞蹈重要的表现形式,“三道弯”在舞蹈作品《孔雀》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三道弯”与孔雀形象的完美结合极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三道弯”对孔雀形象神情姿态的模仿,是其形成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静态与动态“三道弯”更凸显了其生命特征。

舞蹈中的“三道弯”被多种其他艺术形式作为借鉴和运用,更承载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舞蹈《孔雀》;傣族舞蹈;“三道弯”一、引言“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是一个极为基础而独具个性的特色动作,对傣族舞蹈艺术进行展示,对内在情感进行表达,以此来对傣族舞蹈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进行诠释。

随着“三道弯”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他艺术门类也开始借鉴“三道弯”的艺术形式,在现在的部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以及芭蕾舞之中都能够发现它的运用,也使得“三道弯”独特的动态和静态的审美价值更加值得研究。

本文将以舞蹈《孔雀》为例,对“三道弯”的内容和内涵进行概述,对“三道弯”在舞蹈《孔雀》中的动态与静态两方面的呈现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色。

二、“三道弯”概述在中国的古代汉语当中,“傣”字的来源是“越”字,因为傣族在古代是百越族中的一支后裔。

而根据相关史料所记载,古越人具有很多民族特色的传承:“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通、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

而这些极具风情的生活习性在傣族人民的生活和审美中仍然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傣族人民喜欢和崇尚孔雀,把孔雀奉为神鸟,而孔雀具有“三道弯”的自然体态,所以造就了舞蹈孔雀的主要形象,舞蹈主要以“三道弯”舞姿配合手型,以及多变的跳跃、流动的舞步来塑造孔雀平时的形象,如果说要找出一种能够代表“三道弯”特点的动物,在傣族人民的认识中,孔雀当之无愧,其所具有的自然形态可以说能够把“三道弯”的特色挥洒得淋漓尽致。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
浅 谈 “ 道 弯 " 不 同民族 民 间舞蹈 当 中的体 现 三 在
董 雪 ( 成阳师范学院
摘要 :三道弯 ” “ 在我 国民族 民间舞蹈 当中是一种特有 的舞姿 , 它是指在 过程,扭、 、 艮” “ 稳 浪、 是相互协调、 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 缺一不可。 舞蹈动作中头和胸、 腰和臀 、 胯和腿以逆反方向呈 S型的形态。 “ ” “ 腰 ” 意思 , 扭 有 扭 的 即扭 在 腰 上 , 东 北 秧 歌 的具 体 扭 法 上 , 在 关键词 :三道弯” 舞姿 动律 体 “
李瑞林 、 战肃 荣 两位 教授 以 总结 出 上 身 的 “ 、 、 ” 极 具 共 性 的 扭 摆 圆 等 舞蹈 是 一 个 民 族精 神 的象 征 , 过 舞 蹈 , 们 可 以 观察 到 不 同 民 秧 歌 扭 法 , 在 被 北 京 舞蹈 学 院东 北 秧 歌 教学 所 引 申为 “ 下 、 后 、 通 我 现 上 前 族 的历 史 背 景 、 域 文 化和 民族 风 情 。 “ 地 而 三道 弯 ” 姿 则是 中国 民间 划 圆 ” 舞 动律 。 舞蹈最典型的舞蹈 姿态之一。 中国的各个民族民间舞蹈中 , 在 都有其 “ ” 一 种动 态 的稳 , 稳 是 即流 动 中的 动作 突 然 静 止 , 它 并不 是 绝 但 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这些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从视觉上给人们呈现 对 的静止 , 而是这一动作 的延伸和下一动作 的起法。 是流动中的动作 出不同的“ 三道弯 ” 的舞姿造型。 的停顿 , 但又不是绝对的停顿 , 它是这一动态中的情感延续和 下一动 1“ 三道 弯” 的概 念 态 的情 感 转 换 。 “ 三道弯” 在我国的民族 民间舞蹈当中是一种特有的舞姿 , 它是指 “ 是“ 中浪” 浪” 稳 。是指一种身体动态和情感高度融合为一体所 在舞蹈动作中头和胸、 腰和臀、 胯和腿 以逆反方向呈 S型的形态。 达到的“ ” 浪 的境界 。 无论是动 中求稳还是稳中显 “ ”都体 现出了东 浪 , 2 “ 道 弯” 分类 三 的 北 人 民特 有 的动 态 风 韵 。 “ 三道 弯 ” 为 “ 律三 道 弯 ” “ 态 三道 弯 ” 分 动 和 体 。 “ 是“ 艮” 艮劲 ” 在 高跷 中 , 部 落 地 面 积较 小 , 。 脚 易于 活动 , 膝 部 在 “ 动律三道弯 ” 是指身体的不同部位连续动作时形成 的三道弯动 形成规律性 的“ 顿劲” 和手部舞动翻转时 的“ 利索劲” 结合起来 , 形成 态。 动律三道弯强调的是动作过程 中的曲线 , 它突出的是三道弯的动 了一种特殊的动律 , 并把 它称 为“ 艮劲 ”这种艮劲和东北人民刚强不 , 态过程和间歇 性的三道弯“ 定型 ” 。 屈 的性 格 相 吻合 。 “ 态三 道 弯 ” 现 在 以 S状 造 型 作 为 基 本 体 态 特 征 的舞 种 中 , 体 表 东北秧歌的发力点来 自于脚 下 , 表现 为“ 艮劲 ” 步 ” 的“ 子带动上 它具 有相 对 静 止 的 “ 塑性 ” 点 , 舞 蹈 过 程 中身 体 保 持 相 对 静止 身随重心移动 的“ , 雕 特 在 扭”波及到手腕的“ , 花”腰部 随脚下“ 提踢” 的重心 的三道弯舞姿。 变化而扭动 , 形成东北秧歌流动中的“ 三道 弯” 体态。 3 不 同 民族 民 间舞 蹈 中“ 三道 弯 ” 的体 现 33 云南 花 灯 云 南 花 灯 是 云南 地 区广 受 人 民喜 爱 的 民 间舞 蹈 , . 31 胶 州 秧 歌 胶 州 秧 歌 是 流 传 于 山东 鲁 南胶 县 的 一 种 广 场 民 它 流 传 于 云南 玉 溪 、 明 、 渡 、 平 、 水 等地 , 以优 美轻 盈著 称 。 . 嵩 弥 罗 建 它 间歌舞。 以胶县县城附近的村子最为盛行 , 它与一般 的秧歌形式基本 云南花灯 的基本动律是“ , 崴” 俗话说 “ 无崴 不成灯” 这句话不仅 , 相 同。 州秧歌 的动律比较 复杂 , 现手法也 比较独特 , 胶 表 它是以舒展、 说 出 了云 南 花 灯 的 风 格 特 点 , 可 以 看 出 “ ” 云 南 花 灯 韵 律 的核 也 崴 是 明快、 富于 韧 劲 的 舞 姿 和 细 腻 、 辣 的 情 感 以及 流 动 中特 有 的 “ 道 心 。 “ ” 就 是扭 动 , 指 舞 者 不 管 做 什 么样 的动 作 , 都 要 保 持 泼 三 崴 也 是 身体 弯 ” 态 形 成 的 , 州秧 歌 主 要 突 出一 个 “ ” , 体 胶 扭 字 当地 的 人 们 把 这 种 S形 状 的 左右 摆 动 。 这种 “ ” 同于胶 州秧 歌 中的 “ ” 它是 在 行 但 扭 不 拧 , 体态称之为“ 扭断腰” “ ,三道 弯”让 人感受到 了女子舞蹈时 的柔美 、 走 中胯部 自然地左右摆动 , , 腰和胯 扭得幅度较大 , 但又 非常的灵活, 娇艳和细腻。 这是云南花灯“ 中出现“ 崴” 三道弯” 的动态特征 。 胶州秧歌 的动律特点概括为 “ 碾 、 、 扭 ” 拧、 抻 韧、 这五种 , 这五种 “ 威步 ” 的动律特征来源于生活, 据说是劳动人 民挑担行走 田间、 动律特点在所有动作 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1 1 坡 坎 或 泥 泞 道 路上 时 , 了保 持 身 体 的 平衡 , 用两 胯 的 扭 动来 稳 定 为 利 “ 是指以腰 为轴 , 拧” 向外拧转形成的“ 三道弯” 体态。 脚下的“ ” 重 心而 提 取 出 来 的 。 舞蹈 动 作 过 程 中 ,威 ” 动 作 的幅 度 、 拧 在 “ 按 方位 、 形 作 为动 作 的发 力 点 , 而使 胶 州秧 歌 的形体 线 条弯 曲柔 和 , 蹈 动作 态 等 不 同的 特 征 , 分 为 “ 从 舞 可 小崴 ” “ 崴 ” “ 、正 、 反崴 ” L 。3 ] 轻柔。 34 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来 源于 安徽省北部淮河两岸 , 中 . 是 “ ” 指 在 形成 或移 动 重 心 的 过程 中 , 盖被 推 动 , 射 在 脚部 国汉 族 舞 蹈 中 具 有代 表 性 的 舞 种 之一 。 安 徽 花鼓 灯 的风 格特 点 是 在 碾 是 膝 反 的旋 转 力上 。 “ ” 碾 的动 律 特 点 在 舞 蹈动 作 过 程 中主 要体 现 在 脚 部 。 安徽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 下形成的 , 它以挺拔、 欢快、 秀丽、 热 “ 和“ ” 拧” 碾 在胶 州秧歌 中是紧密相连 的, 这两个字是形成 “ 三道 烈的风格特点博得 广大人 民群众的喜爱。 弯” 体态特征 的关键之所在。 安徽花鼓灯的基本体态 : 具有拧、 倾的特点。 兰花是以拧 、 中的 倾 “ ” 指 起 动 或者 到达 极 点 空 间 时 动 作 形 态 的瞬 间持 续 , 表 “ 道 弯 ” 抻 是 而 三 为特 色 ; 徽 花 鼓灯 动律 的 基 本 特 征 :梗 ”体 现 在 脚 步 上 安 “ , 现 出一 种 力 的 延伸 感 。用 我 们 的 通 俗语 来 讲 就 是 在 某 一个 动 作 已经 的梗 着 走 ;摆 ”体 现在 上 身 的 风摆 柳 ,旋 ”拐 弯靠 着 旋 ;弯 ” 亮相 “ , “ , “ , 做 到位 的情 况 下再 继 续 向前 或 向上 延 伸 。 三道弯。 脚下梗着 走”表现在舞蹈步 法中, “ , 膝部不能松弛, 要控 制住 “ 是在流动的动作变化中 , 韧” 表现 出一种力的特点 , 是通过小臂 脚板 , 重心略偏后 , 走起来不能飘 , 要走出“ 劲儿。“ 梗” 上身风摆柳 ” , 的绕八字 , 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 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 内在控 舞 蹈 动 作 时 梗 的步 法 引起 上 身 的 摆动 ,同 时 带动 两 臂 在 体 旁划 圈前 制 身体 的能 力 , 人 以不 问 断 的 力 的延 伸 美 感 。 给 后摆动。“ 拐弯靠着旋”表现在兰花表演的连接动作中 , , 各种拐弯要 “ ” “ ” 胶 州秧 歌 脚步 动 作 中呈 现 出 的一种 力 的 延伸 美感 。 做 到脚 下“ 抻 和 韧 是 溜得起 , 刹得住 ” “ 。 亮相三道 弯” 是安徽花鼓灯 的基本 “ 是胶州秧歌动律的核心 , 州秧歌的一举 一动 、 扭” 胶 一招一式都 动律之一 , 兰花 的这种亮相舞姿是舞蹈动作时的间歇性“ 定型”舞者 , 体 现 在 一 个 “ ” 上 , 谓 “ ” 动 力脚 脚 掌 和 脚 跟 的碾 转 做 运 动 动作时左脚在前交叉点地 ,身体 向右斜后 方靠 ,腰部放松顺时单 出 扭 字 所 扭 是 的支 点 , 而 波 及 到腰 部 和 上 身 各 个部 位 的扭 动 而 形成 的。 从 胯 , 成“ 道弯” 态。 形 三 体 35 傣 族 舞 傣 族 舞蹈 的风 格 特 点 突 出 ,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舞 蹈就 . 最 胶 州秧 歌 中的 “ 、 、 、 、 ” 些基 本 的动 态 不 是单 独 表 现 拧 碾 抻 韧 扭 这 孔 , 三道 弯 ” 它是 运 用腰 部 和 胸 部 的前 , 的, 而是由身体 的各个部位按一定的次序 , 次向不同方位 同时进行 是 “ 雀 舞 ” 它 的基 本 体 态就 是 “ 依 的, 从而形成了流动 中的“ 三道弯 ”体现了收与伸 、 。 强与弱、 快与惺极 后三道 弯及胯部的左右三道弯来表现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这 其 鲜 明 的对 比 的动 态 , 使 舞 蹈 生动 细腻 , 这 更具 有 魅 力 。 使傣族舞蹈 的造 型具 有相对静止 的“ 雕塑性 ” 特征 , 也体现 了人体姿 32 东 北 秧 歌 东 北秧 歌流 传 于 我 国 的东 北 三 省 , 广 大地 区人 态 的 曲 线 美。 1 . 是 5 1 民最 喜 爱 的 民问 舞 蹈 艺 术 。 它火 爆 、 烈 、 趣

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

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

需要修改的地方:1要结合实际在学习傣族舞的过程中体现三道弯的重要性,现在论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2通过舞蹈作品分析那块要以主题三道弯为主,现在分析的三道弯太少,没有扣住主题。

3注意论文要求的格式目录一、引言 (1)二:“三道弯”的基本概念 (1)三:傣族舞“三道弯”形成的基本要领 (1)(一)特殊的地域 (1)(二)文化的积淀 (2)四:三道弯的动律和体态分析 (2)(一)三道弯动律的基本特征 (2)(二)三道弯体态的基本特征 (2)五:“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3)(一)“三道弯”在傣族舞蹈艺术表现的内涵 (3)(二)通过舞蹈作品分析三道弯在傣族舞蹈中的重要性及创新 (3)1:邵多丽的艺术创新 (3)2:雀之灵的艺术创新 (4)六:总结 (5)参考文献 (5)浅析傣族舞的“三道弯”摘要:傣族舞蹈对于三道弯的使用非常独到,除了和其他民族舞有着三道弯的基本表现形式,而且还结合了本民族的独特属性,比如下体多保持一种半蹲状态、身体和手臂都能够形成反S形状,从而更加丰富了三道弯的表现形式。

而傣族舞种的三道弯的独特魅力和其本身的文化和地域环境因素不无关系,当然这也和很多优秀的傣族舞蹈家们的创新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三道弯的基本定义着手,进一步分析了三道弯的律动特征和形体特征,再通过对傣族舞的两大经典作品的创新表现进行剖析,阐述了傣族舞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傣族舞;三道弯;发展一:引言傣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傣族舞蹈可以说是我国民族舞蹈的代表,优美、含蓄、轻盈、灵动表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心理状态。

傣族舞蹈风格多样,特点优美,特别是三道弯的灵活和创新的使用,让傣族舞蹈形成一种灵动飘渺,由不失刚毅稳健的独特魅力。

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主要有三个关键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从从脚掌到弯曲的膝部、从胯部到倾斜的上身以及手臂的动作三道弯,也就是手指尖到手腕、手腕到肘、肘到手臂这三道弯。

舞蹈动作多以半蹲状态做重拍向下,节奏均匀上下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为基本的特点。

傣族民间舞“三道弯”的研究论文

傣族民间舞“三道弯”的研究论文

傣族民间舞“三道弯”的研究论文一、傣族的分布与形成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傣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热爱自由性情憨厚、勤劳勇敢的民族。

是我国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也就是云南省西南部边境一带,与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接壤。

在云南傣族主要聚居区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元江等县。

其中德宏西双版纳傣族人口最多。

根据汉文资料的记载,其先民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百越人;汉晋时期称作滇越、掸、的古民族。

唐宋时期,由于他们喜用金、银箔装饰门齿和文身,所以有金齿、银齿、绣脚、绣面等名称。

元朝时,称作金齿、白衣、或百夷;清代以来称作摆夷。

但这些都是他称,历代的这些称呼都是根据该民族的形体装饰和服饰特点来称呼的。

傣族自称,一直是“傣”。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我国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民族自称。

汉语称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饰上有一些差别。

傣族属于汉藏语系。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

属于印度婆罗米字母体系。

傣族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四季如春,川秀丽,资源丰富,森林茂密,适宜于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被称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宜于农作物种植和经济作物栽培。

傣族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享有“滇南谷仓”的美称。

该地区的傣族村寨多依河傍水,椰树高耸,人们都住在干栏式竹楼上,翠竹掩映,溪流环绕,优美宁静,别有一番南国田园的景象。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哺育出傣族人民性情温和,善良,民间舞蹈中浸润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

傣族普遍信仰的是从印度传入的小乘佛教,但至今依然保存着佛教传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

傣族还有这样一种传统习俗,男子未成年时,要到佛寺识字、读经,过一段僧侣生活。

与宗教相关的活动很多,如修功德“作摆”的佛会,以及原始遗存的插秧、收割时的祭祀等。

三道弯的两种类型与审美特征-精选文档

三道弯的两种类型与审美特征-精选文档

“三道弯”的两种类型与审美特征作为舞蹈术语,“三道弯”较广泛地应用在舞蹈表演、教学和舞蹈评论中,并具有以下几种不尽相同的含义。

其一,专指某种民族民间舞蹈(如印度的奥蒂撕派舞蹈、我国的傣族舞蹈)中以S 状曲线造型的基本体态,在舞蹈动作过程中,始终或经常保持这种相对静止的体态造型。

其二,泛指东方民族舞蹈中以身体不同部位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曲线造型,包括相对静止的“三道弯”体态和通过动作过程呈现出的“三道弯”动律。

其三,泛指舞蹈中凸现女性体态特征的S状动作造型。

从舞蹈的动势来看,在动作过程中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姿态,可称为“体态三道弯”;通过动作的连续过程形成的S状曲线动态,可称为“动律三道弯”。

体态三道弯体态三道弯主要表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是在舞蹈动态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如傣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始终保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

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最能体现体态三道弯审美特征的也许就是印度的奥蒂撕派舞蹈和我国的傣族舞蹈。

因为在二者的舞蹈动作过程中,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舞者始终或经常保持相对静止的S 状曲线造型。

体态三道弯的产生与佛教、自然生态、雕塑等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

大约在中世纪,被称为印度教之乡的奥里萨邦的大量寺庙中,出现了三道弯人体塑像奥里萨派风格的雕刻。

虽然这些姿态与表现佛教理念有关,但其雕刻风格源于大自然中花枝生长的习性和动物形态灵活运动中所呈现的曲线,产生了柔和轻软的形式,使得身体的表现达到最大可能的曲线效果。

20世纪60年代形成于奥里萨邦的奥蒂撕派舞蹈,正是这种源于自然生态,并主要服务于宗教题材的雕塑风格的产物。

傣族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多姿多彩的亚热带植物和动物是傣族民族舞蹈的姿态造型的源泉。

在傣族舞蹈中,模拟鸟兽的舞蹈居多,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 “大象舞” “鸡舞”等。

最具代表性的“孔雀舞”,其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傣族是中国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傣族文化深厚,舞蹈作为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内涵。

傣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而闻名,其中的“三道弯”更是傣族舞蹈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音乐韵律、动作特色和服饰道具三个方面,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

首先,从音乐韵律上看,傣族舞蹈“三道弯”深受傣族传统音乐的影响。

傣族音乐以其优美悠扬的旋律、独特的音色和流畅的节奏而著称。

傣族舞蹈“三道弯”通常配乐以葫芦丝、象箫、大锣、大鼓等传统乐器为主,这些乐器的音色浑厚悦耳,能够有效地表达舞蹈的情感和内涵。

随着音乐的旋律起伏,傣族舞者们跳跃、旋转,伴随着音乐的节奏感,舞蹈呈现出一种神秘而独特的魅力。

其次,从动作特色上看,傣族舞蹈“三道弯”具有独特的舞姿和动作表现形式。

舞者的手臂形成弯曲状,并配合曼妙的腰部和髋部的摆动,构成了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从而形成了舞蹈的核心特色。

傣族舞蹈注重舞姿的优美流畅,手、眼、身、步的协调运动,营造出舒展而有力的动作效果。

舞蹈中的起扬、旋跳、转身等动作与音乐相呼应,表现出傣族人民对自然、生活、爱情等丰富情感的追求和表达。

最后,傣族舞蹈“三道弯”的艺术表现特征还包括服饰道具的运用。

傣族舞蹈的服饰多采用明亮鲜艳的色彩,并装饰有傣族独特的刺绣、银饰、珠串等,这些服饰能够凸显舞者的身份和地位,并让舞蹈更具视觉冲击力。

同时,傣族舞蹈还运用了一些独特的道具,如葫芦、芦笙、铜镜等。

葫芦象征着寓意丰收和幸福,芦笙则是傣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乐器,铜镜在傣族文化中有着象征吉祥的含义。

这些道具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更加增添了舞蹈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综上所述,傣族舞蹈“三道弯”以其音乐韵律、动作特色和服饰道具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形式,展现了傣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才华。

其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技巧以及独特的音乐和服饰道具的运用,无疑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形态特征及创作运用

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形态特征及创作运用

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形态特征及创作运用作者:秦钟羚来源:《大观》2024年第03期摘要:“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形态之一,与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等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三道弯”这一舞蹈形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所以其在如今的傣族舞蹈中得以广泛运用。

然而,现在许多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已经因为当今审美的需求而出现无限放大、变形、夸张的情况。

简述傣族舞蹈“三道弯”的形态特征,探究当今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运用与发展,结合实践经验,分析总结傣族舞蹈“三道弯”特征在创作中的运用,以期在创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三道弯”这一傣族舞蹈重要动作形态。

关键词:“三道弯”;傣族舞蹈;民族舞蹈创作注:本文系武汉音乐学院2022年校级科研项目“傣族舞蹈‘三道弯’特征在舞台创作中的探索研究”(2022xjkt11)研究成果。

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名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傣族舞蹈是傣族古老的民间舞,也是广大人民喜爱的民族舞蹈之一。

傣族舞蹈风格具有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等特点,典型的动作形态是以手、脚、身体形成的“三道弯”,结合特有舞蹈律动,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傣族舞蹈的创作与发展呈现出多方位、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被人们放大、变形、夸张地运用,无论是形态、韵律还是节奏上的处理,都呈现现代化的特点。

但是事实上,在我国民族舞蹈的创作中,不但需要注意其中的本体意识,还需要就其审美价值取向在群众中的传承和传播进行积极的思考。

在傣族舞蹈中,要正确地对待“三道弯”,并且在之后的创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三道弯”这一傣族舞蹈的重要形态特征。

一、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形态特征简述“三道弯”这一形态特征存在于许多民族舞蹈中,一般指的是在舞蹈表演的动作中,舞蹈演员利用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以逆反向度呈“S”状的形态。

从广义上来说,“三道弯”是东方各民族舞蹈的典型姿态之一,同时,“三道弯”这一特征也是傣族舞蹈中常见的舞蹈基本形态。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舞蹈当中的体现

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舞蹈当中的体现
“拧”和“碾”在胶州秧歌中是紧密相连的,这两个字是形成“三道弯”体态特征的关键之所在。“三道弯”是由舞者在动作过程中以动力腿的脚掌或脚跟的碾动时而形成的。
“抻”是指起动或者到达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出一种力的延伸感。用我们的通俗语来讲就是在某一个动作已经做到位的情况下再继续向前或向上延伸。如丁字拧步向上推扇,身旁转扇;丁字拧步后退,胯旁转扇,遮羞横拉扇,都表现了丁字拧步的“抻”。因为换脚拧步过程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因此在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个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臂、指尖,直到神经末梢,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上的伸展,给人一种神韵丰厚饱满的感觉。

“三道弯”舞姿在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它是舞者动态舞姿和静态舞姿的统一体。这种独特的舞姿较好的表现了女性的曲线美。
(一)
“三道弯”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族性,是不同民族人民审美的产物。胶州秧歌的“三道弯”中始终带着舒展的感觉,体现出了女性婀娜多姿,优美流畅的曲线。东北秧歌的艮劲儿、浪劲儿、美劲儿则是东北人民的性格、精神、情趣的集中体现,它的“三道弯”给人以“绕肠三回”的感觉。云南花灯的动律特征是“歪”,它与秧歌的“扭”有着相同的特点。云南花灯舞蹈是以优美、轻盈、潇洒、活泼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安徽花鼓灯舞蹈给人一种“溜得起,刹得住”的感觉,收放鲜明,张弛有度,既有速度、力度的对比,又有拧倾、刚柔、动静的结合。动作小巧玲珑,优美大方。傣族舞蹈,它的体态婀娜多姿,节奏平稳而缓慢,但是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傣族舞蹈中特有的屈伸动律,手、脚、身体都是“三道弯”的动作造型特点,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表演,正是傣族人民柔和温情的表现。
这些脚步在动作时由于先内后外侧的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步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盖内侧拧动抬起时支撑着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控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再落脚的边缘从而使其动作呈现了碾的动律特征同时呈现出了另一种重抬轻落的力

傣族舞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不同之处 2021年文档

傣族舞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不同之处 2021年文档

傣族舞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不同之处 2021年文档傣族舞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不同之处-2021年文档傣族舞蹈与胶州秧歌三弯的差异在我国,民族舞蹈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同时这也是我国艺术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构成要素。

如今,很多经典的民族舞蹈被各民族广为流传,且经久不衰,这也能够充分反映出我国各民族对于民族舞蹈艺术作品的喜爱程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多文化的国家,内部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舞蹈形态和审美特点。

然而它们在动作形态上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例如“三道弯”这类形态在傣族舞、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等舞蹈中都有体现。

虽然以上舞蹈类型都含有“三道弯”形态特征,但由于诸多原因,它们之间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以下笔者将通过本文,并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集中对傣族舞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一、傣族舞蹈与胶州秧歌“三弯”动态特征的比较分析(一)傣族舞“三道弯”的体态动态特征傣族舞蹈的基本特征是含蓄的情感表达和雕塑般的舞蹈姿态。

傣族舞蹈中也有“单面顺”的姿势特征。

这种姿势特征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人在劳动过程中的身体动力学具有“单面顺”的姿势特征。

如果“三弯”和“单面顺”两种姿势高度融合,就会形成具有明显傣族特色的舞蹈类型。

例如,在傣族舞蹈中,更常见的“三下弯”是将头和身体转向统一一方面倾斜,屈膝,并保证出胯方向为反方向,从而形成了一边顺的“三道弯”体态特征。

此外,在另外一些舞蹈造型中也含有“一边顺”的特征,诸如“望月手”、“高展翅”以及“单展翅”等等。

同时,“三横弯”也是傣族舞蹈中一个典型的身体特征。

这种姿势的特点是缩回臀部,保持上身向前,挺直胸部,向后滚动并按压腰部。

对于不同的舞蹈类型,“三个弯”的含义表达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舞蹈《两棵树》中,杨亚萍运用傣族舞蹈中的“横三弯”,完美地塑造了两棵树相互交织、树枝相互依存的状态。

在《孔雀东南飞》的舞蹈作品中,舞者活泼的眼神和身体“三横弯”压到最低点所表现的顽皮特征生动地还原了画面应有的感觉。

孔雀与舞蹈

孔雀与舞蹈

孔雀与舞蹈
周超
【期刊名称】《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
【年(卷),期】2015(0)7
【摘要】孔雀孔雀。

属鸡形目雉科,分布于我国云南省南部。

雄鸟尾上覆羽。

延长成屏,上有五色金翠钱纹。

开屏时尤为艳丽;雌鸟无尾屏。

孔雀行走姿势边走边点头,飞翔能力不是很好。

【总页数】2页(PF0002-F0002)
【关键词】孔雀;舞蹈;动物;行走姿势;云南省;鸡
【作者】周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93
【相关文献】
1.从傣族舞蹈与缅甸舞蹈“三道弯”生成的异同看其在表演中的把握和体现——以《孔雀飞来》与《班邦维嚓》为例 [J], 徐萌;
2.动物崇拜与舞蹈——傣族传统舞蹈孔雀舞的原始文化特征探析 [J], 吴霜
3.动物崇拜与舞蹈--傣族传统舞蹈孔雀舞的原始文化特征探析 [J], 吴霜;
4.孔雀屏开云之南——谈’97全国孔雀奖舞蹈比赛中云南的参赛作品 [J], 赵惠和
5.翩翩“孔雀”舞出民族舞韵——“第七届孔雀奖少数民族舞蹈比赛”广东省代表团载誉而归 [J], 玲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傣族舞中“三道弯”的动律体态研究

傣族舞中“三道弯”的动律体态研究

傣族舞中“三道弯”的动律体态研究摘要:本文以傣族舞中“三道弯”曲线的构成为基础,探讨“三道弯”体态的文化因素、审美特征、艺术表现和内涵,谈谈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三道弯”动律体态审美特征文化因素艺术内涵一、“三道弯”动律体态的定义和历史文化因素(一)“三道弯”的定义“三道弯”在我国的族民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舞姿、造型,它是指在舞蹈动作中整个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是在极其“拧”的状态之下塑造“三道弯”,包括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都是以逆反方向呈s 型的形态。

以腰为轴,上身以胸、下身以胯作为主力,在动态中显现出的“三道弯”,同时再配合头部以及肢体上的一些动作及技巧,从而就产生各种风格的舞姿造型。

“三道弯”充分展现了傣族舞蹈中的特色,优美动听的舞蹈旋律结合着婀娜的舞姿,赤裸裸的表现出傣族人民朴实、大方的气质。

“三道弯”除了用简单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及意义,还会融入有难度的肢体动作和技巧来传情达意,更深层面的去演绎肢体语言,更精细的刻画出人或物的形象特征。

因此,“三道弯”,不仅是对线条凹凸起伏,还在数量多少、大小区别方面的界定,更是对曲线状态的一种赏喻。

(二)形成“三道弯”的历史文化因素1、遗风“傣”的字源来自古越的“越”字,傣族是古代百越族系中的一支滇越的后裔。

关于古越人的遗风,可以概括为:“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通、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

诸多古越人的遗风在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与审美中依然保存着。

从古至今傣族舞发展历史悠久,是由古越人对蛇、鸟图腾的崇拜转变到今天傣族人民对孔雀与大象的崇拜,是漫漫历程演变中民族生活和心理发展的结果,模仿动物的形态、神态、动作,也是构成傣族舞的主要成分之一。

2、水水,在傣族也有别样的称呼“喃木”,傣族人认为“水”是圣洁的[3],傣族有许多关于水的节日活动:赛龙舟、比划船,还有傣族最具代表的节日“泼水节”等,因此傣族又得名“水的民族”。

他们喜欢水,爱洁净,辛勤的水田劳作,使人们对水有了更加深切的情感。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

浅谈傣族舞蹈“三道弯”摘要民间舞蹈和特色鲜明独特的风格是来自当地的风土人情。

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水傣人”。

傣族舞蹈的舞姿形态和舞姿造型在于“三道弯”和“一顺边”两个动律,塑造于傣族传统的审美心理。

由于傣族人们爱戴孔雀,即把孔雀看待为圣鸟,而孔雀的自然形态,是傣族舞“三道弯”的仿照造型,所之傣族舞的“三道弯”富有雕塑美的基本体态和独特风格。

从傣族舞蹈姿态的审美特征分析,傣族舞蹈特有的优雅、宁静、和平的气质与风格。

自然、活泼的舞蹈动作与微妙、迷人的造型。

它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充分体现了热带风光的魅力。

关键词:质朴;含蓄;灵巧;舒缓浅谈傣族舞中的“三道弯”专业:舞蹈编导(舞教1101),学号:201012431202 ,姓名:丁伟指导教师:潘垠松前言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适应,能有效地反映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典型风格。

而民间舞蹈是所有舞蹈的母亲,民间舞蹈起源于民族中特有的文化。

傣族舞蹈就是反映了傣族和沉重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只专注于舞蹈形式丰富多彩,绚丽的舞蹈,结构细致,而忽略了背后的深层内涵的舞蹈文化,对个人的技术和专业技能的性能,是无法真正传达傣族舞蹈中那独特美的内涵和文化。

对于中国民间舞蹈的代表傣族舞蹈的体态,造型,动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因此,我们在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三道弯”中能看出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1 “三道弯”动律体态的定义和历史文化因素1.1 三道弯的定义傣族舞蹈形式,风格简单,微妙,狡黠,舒缓。

但“基本体三弯”是傣族舞蹈充满了雕塑美大大。

傣族人们极度喜爱和崇尚孔雀,即把俊丽的孔雀视为圣鸟,所以,傣族舞中的“三道弯”就是从孔雀身上的自然形态而造就出的舞蹈独特风格。

“三道弯”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点:舞姿、造型,动态。

它的“三道弯”的舞蹈动作在身体的每一部分主要在极“拧”和形状的情况下。

在舞蹈动作身体的每一部分包括头部和胸部,腰部和臀部,臀部和腿是在相反方向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傣族舞蹈与缅甸舞蹈“三道弯”生成的异同看其在表演中的把握和体现
作者:徐萌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0期
摘要:从傣族舞蹈与缅甸舞蹈作品入手,发现舞蹈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包括在文化,宗教自然环境等等都有高度的关联性。

关键词:缅甸舞蹈;中国傣族舞蹈;“三道弯”;舞台的把握与体现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94-01
一、傣族舞蹈《孔雀飞来》
傣族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性。

中国北京舞蹈学院田露教授创作的舞蹈作品《孔雀飞来》中,上肢的手部和下肢的腿部以及头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在半蹲的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及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

二、缅甸舞蹈《班邦维嚓》
缅甸舞蹈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舞蹈有三百多个左右,舞蹈动作有上千个。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舞蹈,表现情绪的舞蹈;一种有故事情节的舞蹈(也可以说是舞剧)。

它的来源有三方面:民间;傀儡木偶和戏剧。

三、《孔雀飞来》的演员表演特点
1.独具特色的表演、:(1)发展形态。

《孔雀飞来》在继承传统静态“三道弯”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了‘压缩式’“三道弯”;(2)贯穿始终的起伏律动。

《孔雀飞来》中,起伏律动,贯穿始终。

其在表演形态中的具体分析,主要包含三种律动状态,即正面起伏、旁边起伏和脚步正步起伏;(3)精灵孔雀,以小聚点。

《孔雀飞来》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傣族舞蹈,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孔雀精灵的形象。

编导抓住孔雀的一转身,一昂首,一振翅等瞬间的动态,并把这些动态美化,加工,抽象,提炼成神韵四射的舞姿。

2.节奏处理特点:傣族舞蹈《孔雀飞来》的音乐,充满着强烈的动感和现代气息,从而使这个作品处处充满新的感觉。

3.服饰限制特点:亚热带气候下的傣族妇女都喜爱穿花筒裙,由于筒裙紧紧贴于女子身上,从而显现出出婀娜的体态。

四、《班邦维嚓》的演员表演特点
1.独具特色的表演。

(1)多维文化融入。

编导从独特的视角把缅甸舞中的傀儡舞,古典宫廷舞,暹罗舞和泼水节舞蹈的点睛之笔都融入到这个节目当中;(2)木偶态的“三道弯”。

缅甸舞蹈中的傀儡舞,最初是用牵线的方式进行木偶表演的。

在现今,傀儡舞在表现形式上也吸取了很多机械舞的元素,强调动作到位后不间断的颤动律,一张一弛的舞蹈动律;(3)舞风异同的结合。

编导把风格截然不同的傀儡舞和暹罗舞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一个是顿挫有力,多旋转,跳跃,技巧表演。

一个是温婉舒缓,舞姿造型清丽秀逸,弯曲度大。

2.节奏处理特点。

缅甸的音乐很有特色,它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乐器。

如套鼓、弯琴:称之为缅甸的竖琴,音色古雅,轻脆。

加上芒锣,竹片琴,铃,唢呐,竹拍板和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象脚鼓,双面鼓,大鼓,小鼓等组成,演奏出缅甸独有的音乐。

3.服饰限制特点。

缅甸不论男女都穿长裙,男人穿叫“隆基”,女人叫“他美那”。

裙长比身体宽两倍,不系任何腰带。

男裙只在正面结予束住,女裙则在侧面束住。

在女子长裙的后面有一块两尺多长的白色裙边,缅甸人给这个裙边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他美那”这种服装主要是沿用了古代宫廷的服饰,而这块“他美那”在古代是用来遮住脚的,而现在侧成为了缅甸舞蹈的一种特色。

舞动起来的时候很飘逸,像片片白云在飘舞。

五、表演中的把握和表现
观察生活对于演员来说是个永久的课题,只要做演员,就要做个有心的人,随时随地地观察生活,从普通的生活中发现美,吸取生活的营养,来滋补创作的田园。

演员一辈子都要创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观察生活的目的在于训练演员掌握观察人物的方法,并提高捕捉形象的能力,提高演员的模仿力。

生活赋予艺术以生命,也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和创作。

《孔雀飞来》和《班邦维嚓》这两个作品的舞台实践,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舞台形象的鲜明,真实可信,是来自作者和进行二度创作者对生活的透彻理解。

两个作品风格把握的准确性对于表演者来说无疑是个挑战;两个作品所表现的对象,一个是精灵,一个是木偶;两个作品都属于新派舞蹈,是编导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理解与发展。

六、结语
“三道弯”形态不仅是舞姿造型,更是流动中的造型。

《孔雀飞来》和《班邦维嚓》这两个作品的舞台实践,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舞台形象的鲜明,真实可信,是来自作者和进行二度创作者对生活的透彻理解。

这两部作品是中国傣族舞与缅甸舞蹈的两个典型和具有代表意义的舞台作品,笔者通过从两种舞蹈的舞台效果、表演技巧和表现形式入手,对比分析了两种舞蹈形式
的表演特点和精神内涵,并追溯到两种舞蹈形式的地缘性与宗教起源等深层次文化背景和积淀。

参考文献:
[1]于海燕.东方舞苑花絮[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