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介绍之南北朝博山香炉
香炉的名品基本种类特点有哪些

香炉的名品基本种类特点有哪些香炉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香炉有哪些种类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香炉的种类特点,一起来看看。
香炉的种类特点香炉,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门法物,也是华人家庭中必备的供具。
中华民族文化开发得很早,古时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秽,所以古人读书弹琴,喜欢先焚一炉香,可以净杂念而使精神集中。
重视钦水思源,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来,华人都拜天地神祗,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仪式中的一个主要项目,香炉就派上用场了。
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罗门教也有烧香的习惯,佛教传到中国,很快就能溶入华人社会,中国的香炉,就进入佛教的殿堂了。
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别不同。
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着一个香炉。
如果佛教徒在家里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个香炉;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炉,都作焚香之用,香炉种类繁多,不同形状的香炉,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烧不同的香。
如大雄宝殿中央或门外丹墀的大香炉,多是铜铁等金属铸造或石雕的,炉身刻有该寺寺名,供信徒插线香之用。
大殿供桌上的香炉,有铜、石或瓷质的,用以焚烧檀香。
佛寺的大殿都有一个长方形的炉盘,放着一个焚烧檀香的精致小香炉,盘子前垂着刺绣的炉围,很庄严美观,是住持和尚上香专用的;大殿的佛事完毕,如要到其他配殿礼拜,侍者师就捧着炉盘前行,和尚便随后到配殿上香。
卧香炉则较适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铜、瓷两种,把线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断,平放在卧香炉里燃烧,使灰炉不致飞扬而弄脏供桌。
小型木质刻着莲花形的香炉,有着长长的手柄。
只能插一枝香,是进行佛事仪式时,让主法和尚及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炉。
还有专焚香末,形状象盒子般的香炉,大多为铜铸,分三层,下层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层盛放香末,上层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体的“寿”或“喜”字,铸成连续不断的回形冈状图案,厚约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丽的图案;在起点燃着,盖上炉盖让它顺序燃烧,非常典雅;这种香炉,很少用来供佛或祭祖,多用在书齐焚香。
中国古代香炉简介

中国古代香炉简介中国古代器物中,使用最广泛而又差别颇大、造型各异的就属香炉了。
在一般人观念中,香炉似乎是点燃线香的器具,于是说到香炉的样式,大多数人脑子里总会出现宋代哥窑或龙泉窑的双耳炉,再就是明代的铜质宣德炉及其仿制品了。
其实,香炉的种类和用途远不止于此,其历史渊源也起码在两千年以上了。
前人笔下香炉,大多是言及其物而已。
近年有专门于香炉之类的研究,一是扬之水的《古诗文名物新证》中关于香炉和香薰的美文;一是孟晖《花间十六声》中关于“添香”、“薰笼”、“香兽与香囊”的集锦。
说来巧得很,两位作者都是女士,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洞察和文思将历代香炉、香薰之类的器物与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情趣娓娓道来,前者注重名物的考略,后者则多从历代诗词与笔记中寻觅薰香和焚香的生活情趣。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
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无论是造型和工艺都已达到极为精美的程度,此后博山炉一直沿用至隋代和唐初。
所谓“博山”,并非是指此炉出于博山,而是指器物表面雕刻做重叠山形的装饰。
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三足或五足式香炉。
从六朝时吟咏博山炉的诗句看,重叠博山的式样已不仅是“蔽亏千种树,出没万重山”,而是能够雕饰出“下刻盘龙势,矫首半衔莲”的造型和“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的人物故事。
西汉时期博山炉的出现大抵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
西汉之前,系使用茅香,这是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
武帝时期,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浓,烟火气又不大,也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博山炉盖虽争奇斗艳,但都镂有气孔,香气正是从镂孔之中升腾散发。
博山炉既有金属制成,也有陶制和稍后的白瓷制成,但其结构却大体相似,都是一种用炭火薰香的器具。
琉璃香炉,博山炉,宣德炉

琉璃香炉,琉璃博山炉,琉璃宣德炉古时有言流传:“文房百器,炉为首器。
”说的正是这案头燃香的香炉,而香炉之中,又以宣德炉列为首位,所谓“文房诸器,宣炉为首”。
可见,宣德炉在文房器物中的重要地位。
深圳市晶宝琉璃有限公司专业生产琉璃香炉,琉璃博山炉,琉璃宣德炉。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皇帝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香炉,简称“宣炉”。
宣德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炉器。
为了制作出精品的香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冶炼、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宣德炉,简称“宣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黄铜铸成的铜器。
不过,如今的“宣德炉”所指称的,并非仅仅是明代宣德三年所铸造的香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的铜炉,也可以泛指和宣德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者带有其他款的铜炉。
正因宣德年间所制铜炉堪称“前无所师法,后无以为继”,在商周青铜器之后开创了铸造铜炉的先河,故而,宣德炉已经成为铜制香炉的统称。
宣德炉之所以能够风行六百年,名列“文房首器”,历代传承,名人们多因之出名,实在是罕有的文化现象,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宣德炉不只具有极高的文明及审美价值,在拍卖报价上也屡创新高。
2003年,我国嘉德专场拍卖保藏家王世襄所藏的2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约56万元。
即是这一批炉中的20座,在2010年北京匡时5周年秋季拍卖会“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总成交额9844.8万元,成交率100%,平均每件492万元。
其间一座“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在2003年我国嘉德秋拍时以166.1万元成交,到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时则以1512万元成交,在7年时间内增值9倍。
古代博山炉的制作工艺

古代博山炉的制作工艺古代博山炉是中国传统的青铜器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博山炉的制作工艺异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湛的技艺方能完成。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博山炉的制作工艺。
首先,制作博山炉的原料主要是青铜。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装饰性能,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器物。
而优质的青铜材料则是制作高品质博山炉的前提。
制作博山炉的青铜原料经过高温熔炼后,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初步成型。
其次,博山炉的制作还需要经过锻打、磨光、刻画等多道工序。
首先,经过锻打工序,把初步成型的青铜块锻打成炉体的形状。
锻打需要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经验,才能保证炉体的外形和结构的稳定。
然后,在炉体上进行刻画,精心雕刻各种纹饰和图案,增加博山炉的装饰性。
磨光工序则是为了使博山炉的表面更加光滑细腻,增加其观赏性。
这些工序都需要工匠们耗费长时间,进行反复琢磨,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博山炉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和设备。
比如说,需要用到锤子、镰刀等锻打工具;需要使用火炉、熔炼炉等加热设备;需要使用雕刻刀、磨刀等刻画工具。
这些工具和设备的使用都需要工匠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艺,方能确保博山炉的质量和美观。
除此之外,制作博山炉还需要考虑到炉体的加工和安装。
炉体内部需要安装炉眼和炉柄等零部件,这些零部件的加工和安装同样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严格的工艺要求。
安装完成后,还需要对炉体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
最后,制作博山炉还需要进行表面处理和防锈处理。
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和特殊的工艺,使博山炉表面光泽亮丽,并且能够抵御时间和环境的侵蚀。
这样,博山炉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洗礼,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姿。
总的来说,古代博山炉的制作工艺是一个需要经验、技艺和耐心的复杂过程。
从原料的选取到最后的表面处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倾注心血,精益求精。
正是这种严谨、精细的工艺,才使得古代博山炉成为中国青铜器文化的瑰宝,传承至今。
双面观照——博山炉:出土实物与咏物诗的互证

候, 高度 融入 了 自己的审美体 验 , 这种 以表 现物 象美 为 最终 目的的 主体 创造 性 , 需 要文 学 研 究
者 重新估 量 。
关键 词 : 二 重证据 法 ; 博 山炉 ; 咏物 诗 ; 海上 神 山; 物象 美 中图分类 号 : I 2 0 6 .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0 - 1 7 5 1 ( 2 0 1 3 ) 0 3 — 0 3 9 5 — 0 7
似 乎“ 博 山” 就 是博 山炉 的 专称 。其 实 , 文 来还 原博 山炉 在 当时社 会生 活 中所 起 的作用 , 其 得 成 一 种误解 ,
出的结 论还 颇 可商榷 。对 于文 学研究 者 而言 , 要 理 解 今天称为“ 博山炉” 的器物 , 在当时并没有以“ 博 山” 命
一
样 的, 同样 , 在古 诗 中也 出现 了“ 博 山” 式 的香 炉 , 不过 京杂记 》 的作 者存在 争 议 , 其 中记 载 的虽 然 是西 汉 时 还没 有 以“ 博 山炉” 命名 。
第 3 6卷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辽 宁师 范大 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Li a o n i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作者简介 : 张
翔( 1 9 8 1 一) , 男, 江 苏南 通人 ,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 , 主 要 从 事 汉 魏 晋南 北朝 文 学研 究 。
一
3 95 —
张
翔: 双面观 照—— 博 山炉 : 出土 实物 与咏物诗 的 互证
博山炉源考——兼说博山炉为“魂瓶”

博山炉源考——兼说博山炉为“魂瓶”本文尝试从原始宗教神话中找出它的真正源头。
古陶瓷书刊上有关博山炉的研究性文章和解释很少,权威性的《中国陶瓷》上仅180页有一博山炉线图,书中再无博山炉这一名称,以及相关注解。
《中国陶瓷史》111页仅见引用于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的《长沙窑发掘报告》中的“长方炉、盉和博山炉”,有这一名称,还有关于熏炉的文字见161页“香熏,又名‘香炉’,也叫香熏。
湖南长沙汤家岭西汉张端君墓出土的铜熏炉,上有‘张端君熏炉之一’等铭文,证明汉代叫‘熏炉’。
”《江西陶瓷史》:“永丰南朝墓葬所出青瓷博山炉,是仿汉代铜香熏制品。
盛行于汉、晋。
汉代时盛传海上有蓬莱等三座仙山,博山炉即据此传说而设计的。
盘中央置喇叭形底座,底座上塑一朵盛开的重瓣莲,花蕊中央立一展翅欲飞的仙鹤。
象征‘三山’仙境。
”汉代博山炉出土实物不少,但迄今并不见自铭文字,这种汉代特色的“博山炉”虽说也属“熏炉”之一种,却是带有幻想色彩的用器。
关于“博山炉”这一名称,常出现在诗词中,如刘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二:“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斲(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內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六朝乐府民歌《杨判儿》有:“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
君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
”等。
据《晋东宫旧事》载: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一枚”;太子纳妃,“有银涂博山连盘三升香炉二”。
但宋代考鉴家根据神道思想、神话传说考证其盖呈山形,并配以树木、兽禽等,器身饰人物、朱雀等,下有托盘象征海山仙人,其名称游离于“香炉”、“香熏”、“熏炉”以外,而单指“博山”升仙之物用。
以至“博山”纹饰又出现于樽、炉等器物上,亦有“升仙得道”等再生之意义。
因为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有:“博山炉,本汉器也。
海中有山,名博山,形如莲花,故香炉取象,下有一盘,作山海波涛鱼龙出没之状,以备贮汤薰衣之用。
博山炉:古代最“仙儿”的香炉,芳烟布绕,遥冲紫微

博山炉:古代最“仙儿”的香炉,芳烟布绕,遥冲紫微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炉春。
憐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
博山炉是汉代香炉的代表,是香炉史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宋人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古钟鼎、彝器辨》“香炉条”中说,香炉多为古时祭祀礼器渐演变而来,唯有博山炉是专门为焚香所制:古以萧埃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
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
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亦有伪者,当以物色辨之。
海昏侯刘贺之墓出土的博山炉汉代博山炉是中国香炉最为华丽的形式,造型精美、制作精良,代表汉代工艺美术成就的不朽佳作。
博山炉的设计,是由山峦层层交叠,炉盖高而尖,上面镂雕峰峦、云气,象征“神山”的意境,并于炉盖上再刻划人物及异禽珍兽,半球形炉身,下连高足和圈形底座或是圆底,炉下托盘则象征着神山周围的海水。
焚香之时,香烟会环绕在香炉盖的周围,形成像山岚的形状,之后再袅袅上升如同仙境的感觉。
古人焚香时,会往博山炉的承盘中注入热水,底盘盛水,既是象征海水,同时水蒸气也能增加熏炉周围空气的湿润度,对于香味的提升大有裨益,吕大临《考古图》载:“炉象海中博山,下有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回环。
”润泽的环境能让香气变得柔润而不燥,香味的层次也愈加丰富,其细腻灵动的美感更易被显现。
因此,古人把阴雨天当做是最佳的焚香环境,彭元逊《蝶恋花》中提到:“微雨烧香馀润气”;杨万里《初秋行圃四首》之一中说刚下过雨的天,是焚香的好天气:今年六月不胜凉,七月炎蒸不可当。
一阵秋风初过雨,个般天气好烧香。
古人常用的焚香方法,有取味不取烟的隔火焚香之法和赏烟的焚篆香之法,用博山炉焚香,适合焚烧赏烟的篆香,宋代道人白玉蟾《陪庄岁寒夜坐小酌》:“博山香篆浮青蚓,古壁灯光吐玉虫。
”袅袅青烟与博山炉的山景,能让人联想到仙山的烟岚。
为了增添赏烟的趣味性,古人还有专门创作了赏烟的香方,古香方中的“华盖香”即赏烟的熏香,周嘉胄《香乘》“华盖香”歌曰:沉檀香附兼山麝,艾蒳酸仁分两同。
57图欣赏中国历代经典香炉,瓷器香炉有什么好处?

57图欣赏中国历代经典香炉,瓷器香炉有什么好处?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无论是皇室贵胄、文人雅客还是深闺贵妇皆乐于香事;器随香形,因香而存在的香炉异彩纷呈,每个不同时代均有各自的特色和印记。
本文根据各朝代审美与功能需求的不同,展现每个时代的香炉,着重介绍各时代典型香炉。
57图欣赏中国历代经典香器香炉的追根溯源中国香文化萌发于先秦,以信仰祭祀为始,人们通过燃烧馨香的木柴、烤制祭品祭拜神明,这便是早期的祭祀用香。
而“炉”之名,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天官》:“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冢宰之属,宫人寝室中共炉炭。
”追溯用香器具的造型,从商周青铜时代的”鼎隐约可探现今“香炉”雏形,其三足结构形式在往后的香炉造型中反复出现。
明代《倪瓚像》中的鼎式炉造型与西周大克鼎,相差无几,但尺寸大小相差甚远。
鼎属于大器物,炉属于小器熏香最开始是贵族的权利,熏炉形制至迟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熏炉制法已相当精致。
战国凤鸟衔环铜熏炉,1997年陕西凤翔雍城遗址出土,如此精致的铜熏炉是高等贵族所用之物,秦国王宫内的遗物在民间,香的用途更多是制成“香包”佩饰,这从屈原《离骚》辞赋中便可见:“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
《诗经》中“采艾”和“采萧”等采集香药的诗文比比皆是。
除用有强烈香气植物类香料辅助生活,医学上《黄帝内经》更是最早将“香薰”作为治病之法介绍于世。
汉代熏炉经典:博山炉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启,域外香料输入,汉代开始流行以“出香”为生活用途的熏香风气,用于室内熏香、熏衣、驱蚊、清除异味。
因此,熏香用具开始有形制,陶制品为伊始。
该时期的燃香用具称之为“熏炉”,直接将香料放置里面燃烧。
西汉彩绘陶熏炉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自西汉中期开始,汉朝人热切的求仙思想(道教)影响了熏炉造型,便流行以汉代博山炉为典型的熏炉,材质多为青铜、愈来愈精美。
西汉铜力士骑兽博山炉故宫博物院藏,炉盖山峦形,峰间有孔,熏香点燃后,孔中冒出烟,云雾环绕,似仙境“博山炉”是专门用来象征道教中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器型以重峦叠嶂的山峦为主要表现形式,里刻有虎豹、猴、猎人等。
博山炉的介绍

博山炉的介绍
博山炉,又名“炉山”,又名“玉山”,为炉体的一种装饰。
其造型取自于《博山篇》中的博山道人所持之炉山。
炉在汉代曾广泛流行,后渐衰少。
唐宋时期的博山炉较多,清代以后则较少。
博山炉一般都是双耳、直颈、鼓腹、圆足、炉身由两个或三个直颈、鼓腹组合而成,其中以双耳式最为多见。
它的造型是仿青铜器的造型,其造型手法多样,或在炉口上加盖,或在炉下加足,或将两耳做成圆筒状等。
由于其外形为鼓腹圆底,类似于炉中之炉,故名“博山炉”。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如《韩非子》《礼记》《易·系辞下》等
书籍中都有记载。
相传汉武帝曾在南郊祭天时用博山炉焚香祭天,由于焚香所产生的烟雾使南郊上空出现了一座九层大山(即博山)而得名。
在山西垣曲的侯家庄出土的汉代漆器上就有“金堂玉户”的铭文,而在山西翼城的东汉墓中也发现过铜博山炉,但一般认为汉代的博山炉是后来才有的。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博山炉也多有描写。
—— 1 —1 —。
博山炉使用方法

博山炉使用方法
博山炉是一种古代的香炉,主要用于焚香和熏香。
它的设计独特,通常具有山形盖和镂空的山峦装饰,使得香烟可以从盖子的缝隙中飘出,营造出宛如仙境的氛围。
博山炉的使用方法如下。
1.选择合适的位置:
将博山炉放置在通风良好、不易受到打扰的地方,以确保焚香时的安全和舒适。
2.准备香品:
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香品,如线香、盘香、香粉等。
3.放置香品:
将香品放置在博山炉的炉膛内,确保香品稳定且不易倾倒。
4.点燃香品:
使用火柴或打火机点燃香品的一端,然后轻轻吹灭明火,让香品自然燃烧。
5.控制火候:
根据需要调整香品的燃烧速度,可以通过增减香品的高度或调整炉内的空气流通来控制。
6.享受香氛:
随着香品的燃烧,香气会从博山炉的山形盖中飘出,弥
漫在空气中,享受香氛带来的放松和愉悦。
7.注意安全:
焚香时要时刻注意火源,防止香品燃烧失控引起火灾。
确保在通风的环境中使用,以防烟雾过多影响呼吸。
8.清理炉具:
香品燃烧完毕后,及时清理炉膛内的灰烬,保持博山炉的清洁。
9.存储与保养:
不使用时,应将博山炉存放在干燥、清洁的地方,避免潮湿和尘埃。
定期对博山炉进行保养,如清洁表面、涂抹保养蜡等,以保持其光泽和延长使用寿命。
博山炉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享受香氛,它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使用博山炉时,应尊重古代文化和工艺,妥善保管和保养,使其能够传承下去。
博山炉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

博山炉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
博山炉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品中的一种,产于山东省博山市。
它以当地博山陶瓷厂生产的炉料为主要原料,采用手工拉胚、手工雕刻、手工烧制等方法制成。
博山炉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博山炉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绘画、书法、雕塑和装饰作品中。
它通常被描绘为古代仙人、仙女、神灵等的形象,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祥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内涵。
博山炉的制作工艺极其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料、淘洗、挑选、制坯、拉胚、雕刻、烧制等多个环节。
制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技巧,将炉料的形状、颜色、纹理等因素完美地融入到陶瓷作品中,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除了作为艺术品外,博山炉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古代,博山炉被广泛用于取暖、烧烤、烹饪等场合,是中国古代实用陶瓷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
博山炉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祥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博山炉将继续在中国美术史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香炉介绍之南北朝博山香炉

南北朝博山香炉小巧玲珑,造型新颖,令人爱不释手。
我收藏瓷器近20年,还第一次谋面,可见其珍贵。
博山香炉也称博山炉,又名熏炉,是西汉时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图中的这个南北朝博山香炉高13厘米,直径11厘米,上下两层,可以自然启合。
上半部分的做工精细美观,螺纹状雕刻,像燃烧的火把,热情奔放;又像一座峰峦叠嶂的仙山,自下而上,整个山脉错落有致,加上中央的尖顶,正好为13条,这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是个吉祥的数字。
博山香炉上有四个小洞,当炉腹内焚烧香料时,烟气便从镂空的“山中”飘逸而出,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
它下半部分为盏形托,底为平底,釉面为米黄色釉,不施化妆土,除局部积釉处略厚外,施釉均匀,釉面有不少细小开片。
盖、炉吻合,浑然一体。
博山香炉流行于汉、晋时期青铜器和陶瓷器。
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
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
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之中。
1968年在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峰。
2021博山炉的文化内涵及其造型特征与演变范文3

2021博山炉的文化内涵及其造型特征与演变范文 一、博山炉的文化内涵 博山炉是中国汉代最具特色的熏香炉之一,据现有考古资料表明,至迟在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的西汉中期,就已有成熟的博山炉出现。
目前可见最早的关于“博山炉”的记载当为《西京杂记》中描绘的由长安巧匠丁缓所作的一件精美的九层博山炉,该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其形精美复杂,构思巧妙,虽然在《西京杂记》中重点描述了博山炉上的“奇禽怪兽”,但事实上,博山炉有此盛名主要还是因其饱满的水滴状山形炉体。
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显示,博山炉以山为形的设计构思当来源于对山峦的模仿与想象,其模仿对象主要为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或泰山。
(一)蓬莱说 中国古人向来对山林有着特殊的崇拜心理,在巫术盛行的时期,人们便已开始想象山中居住着各种神灵,并热衷于通过各类山林崇拜的仪式来表达他们对于这些神灵的敬意。
自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巫术便开始转变为更具浪漫主义的神仙思想,巍峨耸立的高山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尤显神秘,人们因无法轻易地攀登到山顶,而对云雾环绕的山峰开展了无尽的想象。
在他们的幻想中,云雾笼罩下的山上居住着法力无边的神仙,希望这种仰望和崇拜能使他降福于民,甚至于赐给求仙者长生不老的灵药,这种思想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高峰。
史上最著名的求仙活动就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方士徐福号称能前往海中仙山蓬莱为秦始皇求得长生不老仙丹。
所谓“蓬莱”即指“蓬莱仙岛”,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由于战争的影响人们期望寻找到一个能够休养生息的平静之地,秦汉统一之后,以皇帝为首的最高统治阶级为了永远享有优越的生活而寄期望于长生不老之术。
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方士们杜撰出了一个海中仙境——蓬莱三岛,即蓬莱、方丈、瀛洲(当然,也有人认为,方士们杜撰出来的仙山是指《列子·汤问》中所说的“归墟五山”),他们解释说这三座仙岛漂浮于海中,隐于云雾之中,岛上居住的仙人掌握着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有缘之人如能探访仙山得见仙人,就可以获得不死之身。
两千年的文物“博山炉”成稀世国宝,全民追仙的疯狂出自一个帝王

两千年的文物“博山炉”成稀世国宝,全民追仙的疯狂出自一个帝王汉错金博山炉这是一件距今2000多年的文物,汉代错金博山炉,它的主人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在经过数千年的时光流转重见光明时,熏炉依然光彩照人。
它通体错金丝,层次分明。
腹下部为波涛汹涌的大海,腹上部是奇峰环绕的山峦,山中有猛虎和野兽,还有打猎的人,顽皮的猴子、兔子。
如果不仔细寻找,都无法发现它们。
出烟孔设计隐蔽,造型巧妙精细,出烟孔设计隐蔽,整炉浑然一体,堪称巧夺天工。
这件器物是目前出土的博山炉中规格最高的一款,堪称国宝级珍品。
汉错金博山炉细节重叠的仙山、神鸟、奇兽来,卷曲的云纹,都西汉博山炉最经典的主题,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在其《考古图》中记下了汉代博山炉的模样:'炉象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象海之四环。
'我们从中依稀能感受到当熏香渐起时,仿佛置身于海上仙山的氛围之中。
正是这一个小小的香炉,连接着上古神话,连接着大汉朝最时尚和令人兴奋的风潮,连接着汉武帝的个人信念。
博山炉的定名中国很早就有熏香的传统,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用一种带有芳香的植物直接燃烧,利用产生的烟驱逐蚊子或净化空气。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薰以桂椒”就是指这种原始的熏香。
用于焚烧香草的炉,西汉前期,称其为熏炉。
西汉中期,山峦形制的熏炉开始出现。
直到魏晋时期,才流行以“博山炉”来定名。
茂陵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陕西咸阳茂陵东侧葬坑出土的“鎏金银竹节高柄铜博山炉”,炉盖造型如山峦,炉盖和底座上都刻有铭文称此器物名为“金黄涂竹节熏炉”。
作为汉武帝的陪葬品,规格极高,但并未将其称为“博山炉”。
究竟何时定名为“博山”的呢?我们来看晋人葛洪誊抄的《西京杂记》:“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这本书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誊抄的,上面明确写道“九层博山炉”。
而据《初学记》引《晋东宫旧事》曰:“太子初拜,有铜博山香炉一枚。
求香炉的朝代,还有字的意思

求香炉的朝代,还有字的意思.是什么
字“大明宣德年制”,该品是当代仿制,新仿工艺品,制作粗糙,无收藏价值。
“炉”之名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天官》:“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冢宰之属,宫人寝室中共炉炭。
”
香炉造物肇始于春秋,香文化的发源地则是春秋时期的楚国,盖因楚地多潮湿,在室内薰香可以除晦、防霉、杀菌。
香炉(资料图)
事实上,早期的薰炉只是一种高雅的生活器具和祭祀用具,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铜炉则是以取暖和烧烤食物为目的,以出香为目的的薰炉最早出现在汉代。
以下列举几个各朝代的香炉:
汉·雁炉(资料图)
汉·博山炉(资料图)
汉·绿釉镂空薰笼(资料图)
南朝-初唐·博山炉(资料图)
唐·四足提链铜香薰(资料图)
南宋·官窑灰青双耳小炉(资料图)
宋·定窑牙白弦纹三足炉(资料图)
宋·哥窑米色筒式三足炉(资料图)
元·钧窑天青三足炉(资料图)
元·影青印花带座双耳炉(资料图)
明·孔雀蓝弦纹筒式三足炉(资料图)
明·德化窑牙白菱纹簋式炉(资料图)
明·鎏金铜香炉(资料图)
清康熙·宝石红三足圆炉(资料图)
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莲式香炉(资料图)
清乾隆·官窑粉彩云龙镂空长方香薰(资料图)。
经典瓷器器型——香炉

经典瓷器器型——香炉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华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
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炉,以及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
其用途亦有多种,或熏衣﹑或陈设﹑或敬神供佛。
形状上常见为方形或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
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
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
笔者收藏的200余尊古代陶瓷香炉,可以看出祭祀文化发展的轨迹。
东汉越窑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动,质朴自然,不带托盘。
这尊香熏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可以自由开启,上半部由三层含苞欲放的莲花瓣图案构成,每排莲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状,每个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茎,十分清晰。
盖顶饰有一精美的小鸟,亭亭玉立,眺望远方,下半部为圆柱形空心支柱。
晋代越窑青釉提炉,已同传统的香炉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优雅的把手,上面还有旋纹工,做工精巧,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南北朝洪州窑香炉,釉色呈青黄色,为五只足,粗壮结实,稳稳地站立托盘上,完整无缺。
说到盛唐,自然会联想到脍炙人口的唐三彩。
唐三彩香炉比较少见,露胎为粉红色,黄绿褐彩绘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显得沉稳雄健。
拿在手里忽发奇想:当一个民族进入高度成熟、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高度自信,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形式去表达、去寄托、去宣泄、去张扬自己高昂甚至亢奋的精神和情绪,唐三彩正是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大唐气魄!宋代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
三足鼎式香炉是北宋复古的产物,由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考古图》,所收铜器210件,玉器13件。
博山炉功能初探[权威资料]
![博山炉功能初探[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2352a93767f5acfa0c7cd05.png)
博山炉功能初探[权威资料]博山炉功能初探[摘要]博山炉,是一种流行于汉、晋时期的熏香器具,历代皆有仿制。
其造型独特、质地多样,常有精品传世,也是一种情趣与意境的载体。
对于博山炉功能的探讨,是研究博山炉的一项内容,对了解古代社会用香习俗,探求古人的审美追求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山炉功能古代用香习俗熏香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便有着人们燃烧香料,以香气弥漫宗教祭祀空间来敬鬼明神的记载。
及至汉唐,熏香风气尤其兴盛,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熏香都是一项重要而频繁的活动。
正是在这香气氤氲中,孕育出了熏香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博山炉。
博山炉的出现始于西汉中期,因炉盖高耸如山而得名,后历代多有仿制。
博山炉由早期的豆式香炉发展而来,其出现大抵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的改变有关。
西汉之前,所燃香料多为本土的茅香,使用时将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其味道不甚芬芳,烟火气大。
西汉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来自东南亚的苏合香、龙脑香等脂类香料输入中国。
这类香料在使用时需于其下放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香料徐徐燃起,炉身较浅的豆式香炉无法适应此种需要。
与此同时,香料的制作工艺也愈发精细,与之配合的新的香炉形式――博山炉出现。
博山炉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的一件西汉中期错金博山炉(图1),炉身类似较深的豆形,炉盖铸出错落有致的山峦,因山峦形势雕镂出烟孔,奇珍异兽奔走山间,猎人持弓狩猎,金丝和金片错出优美舒缓的云纹,制作精美、工艺精湛,代表了西汉时期青铜博山炉的最高水平。
与之相似,博山炉一般由炉盖、炉身、炉柄组成。
后出于保持清洁的需要,或是象征“海上仙山”中“海”的需要,出现了承盘。
从实际出土资料来看,有的带有承盘,有的则无。
博山炉质地丰富,两汉时期主要流行青铜和陶制博山炉。
随着制瓷工艺的出现和发展,此后瓷制博山炉屡有发现。
从西汉中期出现伊始,随着用香习俗的绵延不绝,博山炉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仍有仿制。
古今香熏炉的收藏与赏析

Gu jin Xiang xun lu de Shou cang Yu Shang xi 古今香熏炉的收藏与赏析
黄海涛
我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闻香之 香文化由香料、香具、香席等活动, 阳修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焚香礼进
风盛,亦是民族文化兴。但如果在香 实现从生理感受到心理感受升华的系 士,彻幕待经生。”对古代文人来说,
料出烟、出香的香文化。概括起来说, 的科举考试,都要举行焚香仪式。欧 本逐末了。
78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专题
战国陶香熏炉
高 17 厘米,炉膛径 13 厘米。 此类造型另类的香熏炉,起初不知 是 何 物, 后 浙 江 等 地 考 古 出 土 的 “双囱”香熏炉,让我们初识了其 庐山真面目。
动中。
花、灯、火、果五种供奉。礼儒之香,
中国的香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香
香文化的性质与内涵不仅仅是闻 传说中儒家有浩然正气修习之法,即 的 使 用 既 体 现 了 寻 常 百 姓 的 衣 食 住
闻香料味道和香席仪式的展示,香文 沐浴、更衣,焚香、静坐。著名的孔 行,也是过去文人墨客高雅志趣的反
化是综合艺术和修身养性。比如香具 子六艺,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 映,其中还蕴含了关照内心的性灵哲
元代湖田窑熏炉
高 14.5 厘 米, 炉
辽代绿釉熏炉
膛 径 9.5 厘 米。 此 熏 炉 由 宋 代 的“ 出 烟 ”
高 45.5 厘米,炉膛径 13 厘米。
演变而来,宋代的“出
这类造型的博山炉,最早见于唐代,
烟”一般盖子上蹲踞
是汉代博山炉造型的延续。与汉代
一尊狮子,口中出烟。
博山炉不同的是,此炉顶是个宝珠,
博山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仙山博山炉为焚香器具

博山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仙山。
博山炉为焚香器具,上有盖,盖一般雕刻成重峦山形,象征着海上的仙山。
山上还雕刻有人物、动物。
下有底座。
有的遍体饰有云气纹,有的更加鎏金或错金银。
盛行于汉至魏晋时期。
使用时,人们将香料放入炉内点燃,香烟即由镂孔袅袅而出。
《西京杂记》一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盛行于汉唐之间。
错金博山炉是西汉时期的珍品文物,出土于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刘胜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县城西南。
同时发掘的还有王后窦绾的墓。
1968年发现,同年开始挖掘。
两座墓并列于县城西南的陵山山岩中,为规模宏大的崖洞墓,占地144公顷,两座墓规模巨大,墓室构造和布局完全模仿地面上的建筑,宛若豪华的地下宫殿,规模恢宏,无与伦比。
墓葬保存完整。
刘胜墓全长51.7米,窦绾墓全长49.7米。
两墓形制和结构相似,整个墓室完全是模拟墓主生前所居宫室。
墓内置汉白玉铺成的棺床,上置棺椁。
室内放置了许多贵重器物。
两墓共出土文物10633件,其中玉石器、金银器、铜器、铁器等文物精品4000多件,举世闻名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杯、蟠龙纹铜壶等就出土于此。
这些珍贵的文物,充分体现了汉代艺术的高超与精美,为研究汉代的冶炼、铸造、制玉、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刘胜和窦绾均以“金镂玉衣”作为殓服。
玉衣用玉片制成,玉片间以金丝编缀。
刘胜的金缕玉衣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用金丝约1100克。
窦绾的玉衣略小,全长1.72米,共有2160块玉片,金丝约700克。
这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葬服,是闻名中外的首次重大发现,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也是我国考古发掘中首次出土的完整的“金镂玉衣”,对研究汉代诸侯王贵族的丧葬制度有着重要价值。
据史记载,墓主刘胜是西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
他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统治中山国达42年之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收藏价值的瓷器。
米,上下两层,可以自然启合。上半部分的做工精 细美观,螺纹状雕刻,像燃烧的火把,热情奔放;
又像一座峰峦叠嶂的仙山,自下而上,整个山脉错 落有致,加上中央的尖顶,正好为 13 条,这在我
国传统文化里是个吉祥的数字。博山香炉上有四个 小洞,当炉腹内焚烧香料时,烟气便从镂空的“山
中”飘逸而出,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 它下半部分为盏形托,底为平底,釉面为米黄色釉,
两汉时期,博山炉已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
之中。1968 年在河北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 的错金博山炉就是见证,其造型和工艺已达到高
峰。除了博山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 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炉。
图上的这尊博山香炉出自江西省洪州窑,风格 上明显受到北方瓷窑的影响。我曾到洪州古窑遗址
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 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
《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 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 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
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 馥郁,但烟火气很大。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
不施化妆土,除局部积釉处略厚外,施釉均匀,釉 面有不少细小开片。盖、炉吻合,浑然一体。
博山香炉流行于汉、晋时期青铜器和陶瓷器。 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有盖,盖高而尖,镂空,
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 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
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据《两京杂记》记载: 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
香炉介绍之南北朝博山香炉
z炉小巧玲珑,造型新颖,令人爱
不释手。我收藏瓷器近 20 年,还第一次谋面,可
见其珍贵。
博山香炉也称博山炉,又名熏炉,是西汉时期
常用熏香器具,可用来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秽。 图中的这个南北朝博山香炉高 13 厘米,直径 11 厘
考察,那里土地褐红色,大小水塘遍布。据说池塘 的底部,沉淀着厚厚的一层灰白色粘性胶泥,这胶
泥便是瓷器烧造的原料。但洪州窑釉料中含有较多 的植物灰,且多数产品的胎土原料淘洗不纯,为了
弥补胎质、釉面的缺陷,工匠大量施用化妆土。与 之不同的是,这尊博山炉没有上化妆土,釉面和胎
结合得非常紧密,没有常见的剥釉现象,瓷胎的烧 成温度超过 1200℃,敲击时声音清亮,是一件极
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 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
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 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
“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 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
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