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地理1.3_2地球的公转课时作业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doc

合集下载

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作业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2021-2022学年)

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作业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2021-2022学年)

课时作业 5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选择题读某日太阳光照图,回答1~3题。

1.图中几乎全部处于黑夜的大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 D.北冰洋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昼长最长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3.此时①地的昼长是()A.12小时 B.14小时C.16小时D.8小时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太阳光线照射的一面为昼半球,所以图中的晨昏线为晨线,晨线左侧为夜半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大西洋几乎全部处于黑夜。

第2题,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最长,并且越往北昼越长,南半球反之,所以①②③④四地昼长由长到短依次为①②③④。

第3题,先计算出①所在纬线与晨线、昏线的交点之间的昼弧经度,再除以15°.图中相邻两条经线之间的经度相差30°,由此可得①地的昼长是16小时。

答案:1。

B 2。

A 3.C下表是冬至日四地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表.据此回答4~6题。

ﻬ4。

①②③④A.②④①③ B.③②④①C.①②③④D.②③①④5.①②③④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A.①B.②C.③ D.④6.③地位于②地的( )A.东南方 B.西北方C.西南方D.东北方解析:第4题,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故①②③④四地昼长分别为11小时30分钟、14小时、9小时20分钟、13小时20分钟。

冬至日,全球越往北昼越短.故①②③④四地按由南向北的顺序排列依次为②④①③.第5题,四地中①③地位于北半球,②④地位于南半球;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两点中,一点的昼长等于另一点的夜长。

故位于南半球且与①③同纬度的点昼长分别为12小时30分钟、14小时40分钟。

故③地纬度最高。

第6题,由第4题的解析可知,③地位于②地的北方。

②地的昼长是14小时,结合公式昼长=(12-日出时间)×2,可得出②地的日出时间(地方时)是5:00。

由表中信息可知,②地为北京时间3:00日出,可得出②地的经度是150°E。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2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2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2课时作业湘教版必修1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是指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②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自转周期是24小时③如果以恒星为参照物,自转周期小于24小时④如果以恒星为参照物,自转周期大于24小时A.①②③ B.②④C.①③④ D.②③解析:如果以恒星为参照物,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以太阳为参照物,周期为24小时。

答案:A2.关于地球自转的速度,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各地角速度都一样B.纬度愈高,线速度愈快C.60°N的线速度相当于赤道的1/4D.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解析: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角速度都一样,约为15°/h,线速度则由赤道低纬度地区向两极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南北纬60°地区的线速度相当于赤道的1/2。

答案:D3.关于地球上水平运动偏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B.地转偏向力随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C.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D.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解析: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

答案:D4.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周期分别是( )A.23时56分和24小时B.23时56分和12小时C.24小时和23时56分D.12小时和24小时解析:地球自转周期是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是24小时(一个太阳日)。

答案:A5.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解析: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

即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

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

答案:B6.下列河岸(①②③④代表河岸的位置)中,冲刷严重的是(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湘教版)必修一:1.3.2《地球的公转》每课一练及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1.3.2《地球的公转》每课一练及答案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一、选择题1.下列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中(从北极上空看),正确的是()2.2011年元旦这一天()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南移B.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北移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南移D.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北移3.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A.逐渐减小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A.甲地、乙地B.甲地、乙地、丁地C.丁地D.甲地、乙地、丙地5.四地所处纬度从低到高顺序排列的是()A.甲、乙、丙、丁B.丙、丁、乙、甲C.丁、丙、乙、甲D.甲、乙、丁、丙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完成6~7题。

6.代表黄赤交角的是()A.①B.②C.③D.④7.若黄赤交角扩大,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的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与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间距应该()A.扩大B.缩小C.不变D.随意读右图,回答8~9题。

8.图中C点的昼长为()A.24小时B.12小时C.10小时D.20小时9.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A.太原B.长春C.南昌D.昆明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读图回答下题。

10.当地该日()A.日落时间为17时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甲和图乙中分别反映纬度较低的两条曲线是()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12.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曲线①最接近的是()A.北京B.上海C.汕头D.海口下图所示是“某地某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且这一天过后,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正在扩大,该地树木影子越来越短。

读图完成13~14题。

13.当地的地理坐标为()A.40°N,120°E B.40°N,90°EC.40°S,120°E D.0°,90°E14.当北京时间为14时,下列日照图相符的是( )二、综合题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 1.3.2 地球的公转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1.3.2 地球的公转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1.3.2 地球的公转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转轨道是正圆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一月初C.地球从A点出发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恰好是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南回归线的时间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解析: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在一月初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七月初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从A出发回到A点的时间是一年,而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移动到南回归线的时间只有半年。

答案:D读“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及近日点、远日点地球的位置示意图”,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秋分B.乙是夏至C.丙是春分D.丁是夏至3.当地球由甲到丙的运动过程中,关于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昼渐长,夜渐短B.昼渐短,夜渐长C.先是昼渐长,夜渐短;然后昼渐短,夜渐长D.先是昼渐短,夜渐长;然后昼渐长,夜渐短解析:第2题,地球7月初通过远日点,因此乙是夏至,出现在6月22日前后。

第3题,由甲到乙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乙点为北半球的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由乙到丙,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向赤道,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答案:2.B 3.C4.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D.黄赤交角的存在解析:本题涉及的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和四季更替产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运动时,其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面保持23.5°的交角(黄赤交角),使得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发生季节移动,从而导致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形成四季的更替。

所以说,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2)》同步练习及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2)》同步练习及答案

1.3地球的运动作业(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广州一模)由于月球的黄赤交角只有1°32′,远小于地球的23.5°,所以月球表面环境( )A.昼夜温差小B.不会有极昼极夜现象C.季节变化小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下图为夏至日某纬线圏,劣弧MN为夜弧。

读图,完成2~4题。

2.该纬线圈可能( )A.靠近赤道B.位于南半球低纬度C.位于北半球中纬度D.在北极圈以内3.若劣弧MN开始逐渐变长,则( )A.地球公转速度渐快B.极昼范围扩大C.太阳直射点南移,且位于赤道以南D.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变小4.一年中,该地夜长的最大变化范围为( )A.12小时B.8小时C.16小时D.24小时假设海洋中有甲、乙两个小岛,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甲、乙两岛日落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岛上的居民不可能比乙岛先看到日落B.甲岛上的居民有可能在当地的冬至日前后,比乙岛先看到日落C.乙岛上的居民即使在12月22日前后,也比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D.在一年中,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的时间远比乙岛多6.影响甲、乙两岛日落时刻差异的因素有( )①经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太阳直射点位置④地形、海拔⑤当地人的作息时间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④ D.①③⑤(2018·福州质检)地处深山峡谷的尤坎镇(北纬59°53′)每年9月起都会出现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于是当地人在山上架设三面巨镜把阳光反射到小镇的广场上。

据此完成7~8题。

7.当地一年中整日见不到太阳的现象持续时间约( )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9个月8.巨镜位于广场的( )A.东侧B.西侧C.南侧D.北侧(2018·潍坊联考)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回答9~10题。

9.曲线e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A.5月B.8月C.11月D.12月10.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能够明确表达出的规律是( )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2018·石家庄一模)北美洲某村庄东部由南向北较均匀地分布着13座山峰,太阳每天会从这13座山峰顶部或两个山峰之间升起,当地居民利用太阳升起的位置确定日期。

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后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后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二节地球的公转第1课时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基础巩固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

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

”据此完成1~2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A.黄赤交角数值的变化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C.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2.形成该变化的原因是( )①地球的形状②地球公转轨道形状③日地距离的变化④冬、夏半年长度不等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答案:1.B 2.A解析:第1题,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B项正确。

第2题,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地球在绕日公转过程中,日地距离不断变化,导致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变化,②③正确。

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3~4题。

3.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 )A.a→b→c→dB.b→a→c→dC.c→a→b→dD.d→c→b→a4.若太阳直射的最大纬度值为β,则晨昏线①②③摆动的最大范围是( )A.β/2B.βC.2βD.3β答案:3.A 4.C解析:第3题,太阳直射点移动顺序为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

第4题,晨昏线摆动的最大范围应是太阳直射最大纬度值的2倍。

北京(约40°N)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正午日影长短与二十四节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此制作了简易的二十四节气测量仪,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5~7题。

5.制作该测量仪利用的地理基本规律是( )A.昼夜长短变化规律B.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C.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D.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6.如果将测量仪放在哈尔滨测日影,需要改进的是( )A.增加竹竿的长度B.改变竹竿与皮尺的角度C.增加皮尺的长度D.改变竹竿与皮尺的方位7.如果图中甲为二分日时的太阳光线,则北京二分日正午竿长与其影长的关系为( )A.竿长与影长相等B.竿长小于影长C.竿长大于影长D.无法判断答案:5.B 6.C 7.C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二十四节气测量仪是根据竹竿正午影子长短变化来测量的,利用了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019-2020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课件:1.3.2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019-2020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课件:1.3.2  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纬度一
全球昼
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
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南半
变化
夜平分
半球相反
球相反
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处于①段
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处于③段时:
季节 时: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太 全球昼 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太阳直射
变化 阳直射点处于②段时:昼长夜短, 夜平分 点处于④段时:昼短夜长,昼渐长,夜
要点探究
(3)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与北京(40°N)所处纬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却相同 的纬度是 16°34'S 。
[解析] 结合上题可知,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太阳直 射点的纬度位置为11°43'N,与北京(40°N)所处纬度 不同,正午太阳高度却相同的纬度是16°34'S。
要点探究
(4)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 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 减慢 。
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
渐短;南半球相反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 特殊
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 变化
球相反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 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要点探究
3探.四一究季点更替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从天文现象来看,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
化,这种变化决定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
要点探究
探究点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

天文 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如我国传统
四季 上以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
冬(11月7日或8日)划分四季
气候 四季
以气温为标准。北温带地区的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 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 冬季

2020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3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1 精

2020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3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1 精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B.太阳位于地球公转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C.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D.地球公转的周期是1太阳日解析: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个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

答案:D2.确定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是依据( )A.日地距离B.黄赤交角C.地球自转周期D.地球公转速度答案:B3.下列地区中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A.15°N B.0°C.35°S D.70°N解析: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变化也最明显。

答案:C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正确表示2020年元旦地球所在公转轨道位置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元旦为1月1日,从图中信息可知,③为12月22日,④为1月初。

答案:D5.当地球运行至公转轨道中的④位置时,有关太阳直射点及移动方向,正确的叙述是( )A.在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B.在北回归线以南,并向南移动C.在南回归线以北,并向北移动D.在南回归线以南,并向北移动解析:④处为近日点附近,为1月初,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答案:C6.冬至日时,地球公转速度( )A.最快B.较快C.最慢D.较慢解析:冬至日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近日点,应描述为较快而不能说最快。

答案:B7.在太阳直射点上( )A.昼最长夜最短B.太阳高度最大C.昼夜等长D.昼长夜短答案:B8.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则( )A.地球上没有昼夜现象B.地球上昼夜更替周期为一年C.地球上昼夜更替周期为半年D.地球表面昼夜温差要比现在小答案:B9.北京地区10月份属于( )A.我国传统季节划分中的夏季B.欧美国家传统季节划分中的夏季C.季节与气候相结合划分中的夏季D.属于上述三种划分方法中的秋季解析:从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来看,10月在立秋到立冬之间,属于秋季;从欧美国家传统四季的划分来看,10月在秋分和冬至之间,属于秋季;从气候四季来看,10月属于秋季。

【测控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后作业:1.3.2 地球的公转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测控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后作业:1.3.2 地球的公转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一、非标准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完成第1~2题。

1.当大家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候,地球公转位置在图中哪个点附近?()A.aB.bC.cD.d2.从劳动节到国庆节,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是()A.持续变快B.逐渐变慢C.先变慢再变快D.先变快再变慢解析:依据地轴倾向及地球公转方向可知,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d为春分日。

国庆节位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附近。

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时为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故从劳动节(5月1日)到国庆节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

答案:1.B 2.C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α的最大值可达()A.90°B.66.5°C.30°D.23.5°4.当图中α的角度由最大逐渐变小时()A.济南的白昼逐渐变长B.北极圈的极昼范围逐渐缩小C.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D.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缩小解析:依据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可知,α的最大值即太阳直射23.5°S时,此时α=23.5°。

当α的角度由最大逐渐变小时,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极地区极夜范围逐渐缩小,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逐渐缩小,北半球的昼逐渐变长。

答案:3.D 4.A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完成第5~7题。

5.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可能位于()A.北温带B.南温带C.0°~23.5°ND.0°~23.5°S6.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A.黑夜最短B.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C.气温最高D.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7.在C→D→E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A.一直向北B.一直向南C.先向南再向北D.先向北再向南解析:第5题,该地有两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说明有两次太阳直射。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可以判定该地位于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所以应该位于南半球热带地区。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堂检测:1.3.2 地球的公转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课堂检测:1.3.2 地球的公转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2020·赣州高一检测)读地球公转示意图,甲乙丙丁为二分二至所处位置,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是( )A.①B.②C.③D.④2.从甲到丙公转速度正确的是 ( )A.角速度越来越快B.线速度越来越慢C.角速度先变慢后变快D.线速度先变快后变慢【解析】1选C,2选C。

第1题,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说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图中丙大致位于近日点附近,则③④接近近日点;根据公转轨道判断丙的节气应为冬至,则③位于秋分日至冬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④位于冬至日至次年的春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第2题,甲为夏至日,丙为冬至日,在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慢,因此从甲到7月初公转速度先是变慢,过远日点后加快,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这样。

【知识拓展】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1)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左右。

(2)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2020·邵阳高一检测)下图中太阳光线从右侧照射过来,读图完成3、4题。

3.当晨昏线处在CD位置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各地昼长达最小值B.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C.南半球各地正处于冬季D.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4.当晨昏线从AB移向EF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邵阳由冬季进入春季B.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D.北半球极夜范围缩小【解析】3选A,4选B。

第3题,根据图中赤道的位置可知,EF表示两极点。

当晨昏线位于CD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正处于当地夏季;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高中地理 1.3.2《地球的公转》导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高中地理 1.3.2《地球的公转》导学案(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演示,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2.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大小,理解其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状况的影响。

3.绘图分析说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四季更替的原因。

一、地球的公转1.轨道: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路径叫公转轨道。

地球公转轨道面叫①__________。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②________上。

2.方向:沿公转轨道自③____向④____。

3.速度:每天向东移动约⑤____。

4.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为⑥____年,约为⑦____日⑧____时⑨____分。

5.黄赤交角: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⑩_____。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呈⑪____的夹角。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原因:由于⑫____________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⑬________位置不同。

2.表现: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⑭____________的变化以及⑮________的更替、⑯________的划分。

3.五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一年之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区域,称为热带。

⑰____________之内,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称为寒带。

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是南、北温带。

4.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⑱________________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⑲____。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⑳____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21____,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5.昼夜长短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22____夜○23____,纬度越高,昼越○24____,夜越○25____,在北极圈内,出现太阳整日不落的○26________现象;在南半球则昼○27____夜○28 ____,纬度越高,昼越○29____,夜越○30____,在南极圈内,出现○31________现象;○32______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2019-2020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练习:1.3.2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2019-2020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练习:1.3.2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发展要求读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图L1-3-13),完成1~2题。

图L1-3-131. 代表黄赤交角的是()A. ①B.②C.③D.④2. 若黄赤交角扩大,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与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距离相比,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应该()A. 缩小B.扩大C.随意D.不变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

根据表中数据回答3~4题。

甲地乙地丙地丁地白昼时间5小时30分9小时9分11小时2513小时56分分3.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A. 甲地B.乙地C.丙地D. 丁地4. 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A. 甲、乙、丙、丁B. 甲、乙、丁、丙C. 丙、丁、乙、甲D. 丁、丙、乙、甲5. 图L1-3-14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图中甲、乙、丙、丁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A. 甲乙B. 乙丙C. 丙丁D. 丁甲福建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可调节窗户遮阳板,实现教室良好的遮阳与采光。

图示意该遮阳板设计原理。

据此回答 6~7题。

图 L1-3-156.遮阳板收起采光,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A. 全球昼夜平分B. 北半球为夏季C. 太阳直射20°SD. 南极圈以南地区为极昼7.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做的调整是()① 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② 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③ 遮阳板长度不变,降低安装高度④ 遮阳板长度不变,升高安装高度L1-3-15返肥杭收風A.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读北半球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示意图(图L1-3-16 ),回答8〜9题。

8. 该地的纬度及M日期该纬度各地日岀时物影的朝向分别是()A. 4 ° N,东南B. 10 ° N,西南C. 14°N,西北D. 23.5 ° N,东北9. N —M 期间()A.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向北移动B.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长C.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正向南移动D.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渐短读图L1-3-17 ,完成10〜11题。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课后练习含解析湘教版1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课后练习含解析湘教版1

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我国某小区阳台统一安装上下伸缩式晾衣架。

读图,完成第1~2题.1。

与武汉相比较,北京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A.冬季长,夏季短B.冬季长,夏季长C.冬季短,夏季长D。

冬季短,夏季短2。

北京与武汉相比较,正午时冬夏绳索长度伸缩变化的幅度( )A.北京大于武汉B。

北京小于武汉C.北京等于武汉D.无法比较1题,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悬挂晾衣架的绳索就越长。

与武汉相比较,北京纬度高,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都比武汉小,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冬季短,夏季短,D项正确.第2题,北京和武汉的冬夏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都是46°52'。

而北京冬夏正午太阳高度都小于武汉,北京冬夏正午时绳索长度伸缩变化的幅度小于武汉。

B项正确。

D 2。

B唐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所指“渭城”(现咸阳渭城区)、“阳关"(现敦煌市西南)是中国古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关卡要塞.阳关,自古为丝绸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至明清时期被完全废弃。

据此完成第3题。

3.诗中所描写季节与渭城所发生的地理现象相吻合的是( )A。

室内采光面积逐渐变大B.日出时间逐渐变晚C.正午日影逐渐变长D.夜长逐渐变短,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室内采光面积逐渐变小,昼长不断增长,日出时间逐渐变早,正午日影逐渐变短,夜长逐渐变短,故选D项。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在湖心岛开发的观河景观宾馆,分别有①②③④四种户型.读图,完成第4~6题。

4.夏至日,入住的游客可全方位观看水上落日余晖,该游客选择的户型是( )A。

①B。

②C.③D.④5.5月下旬,宾馆经营者打算给各户型配备临时制冷设备.如果以房间一天最高气温作为安装标准,你认为最应配备制冷设备的是()A。

①B。

② C.③ D.④6。

某游客在此地体验了“立竿无影"的景观后,对该情景久久不能忘怀,此游客如果想在此地再次体验相同的情景,需要滞留的最短时间约为()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公转
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所示地球公转位置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正确的是( C )
A.a—23.5°N B.b—23.5°S
C.c—23.5°N D.d—23.5°S
解析:图中a位置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3.5°S,图中c位置为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23.5°N,图中b、d位置为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2.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时段是( A )
A.ab、bc段 B.bc、cd段
C.cd、da段 D.da、ab段
解析:从冬至日到夏至日时段,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某同学对我国某地(地处120°E)每天的日落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

完成3~5题。

3.该同学的观测与记录持续了( D )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解析:该地日落地方时为18时,昼夜相等,即二分日时,从图中可知,第一次日落18时后,该地昼长变长,故第一次应为春分日;第二次日落18时,应为秋分日;第三次日落
18时,应为次年的春分日,故该同学的记录为12个月。

4.图中a点对应的节日可能是( B )
A.元旦B.清明节
C.国庆节D.圣诞节
解析:a为春分日以后不久,最可能为清明节(一般每年的4月5日前后)。

5.图中c点对应的日期,世界各地可能会发生的现象是( B )
A.日本春光明媚 B.北极点出现极夜
C.南非夏日炎炎 D.澳大利亚冬雪纷飞
解析:c点为秋分日后不久,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极点出现极夜现象。

6.在每年10月1日至12月1日期间,下列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解析: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所以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

南半球各地相反,故选B。

我国北方某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每天观测日出、日落时刻,部分观测记录如下。

据此回答7~8题。

A.17:00 B.18:00
C.19:00 D.20:00
解析:3月21日昼夜平分,日出时间为当地6:00,日落时间为当地18:00,因北京时间比当地时间早1小时,故日落时刻为北京时间19:00。

8.表中n代表的时刻是( C )
A.16:00 B.17:00
C.18:00 D.19:00
解析:北京时间为8:00,当地的地方时是7:00。

根据昼长=(12-当地日出)×2,可得12月22日昼长=(12-7)×2=10。

昼长=(北京日落-北京日出)=(n-8)=10,所以,n=18:00。

下图是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读图回答9~10题。

9.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A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根据图示正午时的太阳方位均在南方,判断当地都位于直射点的北部,则纬度越高,离直射点的距离越大,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0.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C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则越往北昼越长,纬度越低,昼越短。

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 B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1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D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解析:图中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50°,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10°,推断甲地一定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乙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应在南回归线附近,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超过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应在北回归线上;丁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且12月22日正午太阳
高度越过60°,应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与甲相比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比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高,说明丁更接近回归线,纬度比甲地低。

故四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为乙、丙、丁、甲,自北向南为甲、丙、乙、丁。

二、综合题(共40分)
13.已知图中∠AOB=66.5°,回答以下问题。

(2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的地理纬度是23.5°S,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自23.5°S 向南北两侧递减。

(8分)
(2)地球上出现极昼的范围是66.5°S及其以南的地区。

(4分)
(3)此时北京时间是16时。

(4分)
(4)图中∠AON一年中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其可以达到的最大角度是23.5°。

(4分)
解析:第(1)题,图中∠AOB=66.5°,结合图可知太阳直射23.5°S,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23.5°S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2)题,从图中可知,地球上出现极昼的范围是66.5°S 及其以南的地区。

第(3)题,从图中可知,O点为150°E,地方时为18时,而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故应为16时。

第(4)题,当A点位于极圈时,∠AON最大,为23.5°。

14.下图中ABC为昏线,且与极圈相切。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
(1)此时为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5°N,180°)。

(6分)
(2)此时,北京时间为8时。

(4分)
(3)此时,180°经线和0°经线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

(4分)
(4)在乙图上完成光照图。

(画出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6分)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第(1)题,ABC为昏线,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B点地方时为18时,即90°W 为18时,180°经线为12时。

第(2)题,120°E为12时-4时=8时。

第(3)题,0°经线为0时,此时180°经线和0°经线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

第(4)题,绘光照图时,注意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在180°经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