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语文教学内容_问题的思考_王荣生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 王荣生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换句话说,一定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出现了某种偏差或失误。
改善语文教学,关键是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的变革、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
一切都从“教”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才好”。
从“教”转移到“学”,把备课的基点转移到“学”的活动,这是新课程的本质性标志。
改善语文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
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
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一、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
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意味着所需要的阅读能力的不同。
比如:“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人们一般是按实用的取向,按便条获取信息的方法来理解。
同样的文字,现在改为不同的排列:“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很显然,人们自然会按诗歌的阅读方法,从中读出诗的味道。
阅读能力,大致可分为“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这两个方面。
阅读取向,是指哪一种阅读──什么样的阅读姿态?抱着什么阅读目的?怎样看待文本?阅读方法,可以理解为这种体式的文章要看什么地方?从文章的这些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依据文本体式,是文本解读的基本通则。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感悟

读了《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的部分章节,我不禁击节叫好。
有几点感悟如下:一、形式为内容服务。
“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
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
”是的,形式再怎么重要,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方法形式都是外在的,文本才是最重要的。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许多优质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的“花哨”,掩盖了课文所具有的各自内容特点,好像一个特别好的教学形式就是万能钥匙,只要拥有了好模式,就万事大吉了,就是优质教育了。
王荣生教授说得好,教学方法的选择空间其实是无限的,完全不必拘泥于教法的枝枝节节。
教无定法,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联系教师的个性,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都是好教学法。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不是简单重复,特别是语文教学,是个连续性较强的课程。
每篇课文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我们值得学的地方。
解读它最有价值的地方,既省时又省事,还给学生更有效地培养学习习惯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注意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是我们语文教育者值得注意的地方。
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为割裂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一种相互联系的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学习语文。
三、主观服从客观。
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学到什么,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怎样去评价学生,学生究竟在这一课中学会多少。
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经常思考的,我们不能主观地认为课堂好还是坏,评价的权利应该交给学生。
教学内容上也是如此,我们的选择应切合学生的需要,应符合语文课程目标,应把教的和学的内容趋向一致,似是而非,教师和学生脱离,再和实际需要脱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是实事求是,就是空中楼阁,误人子弟了。
好书可以使人获得好的思想,好的思想是一种境界,使人顿悟。
读了本书,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境界为之提升,从这本书里,我真的获益匪浅。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把握“度”数有效重构——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后龙中心小学林建妹参加名师工作室以来,和室友们同读王荣生教授写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语文教学类的教育专著,不仅丰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也让我们的研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读书的几点心得:一、有效重构是对教材价值的二度解读语文教材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它是被选入课本之前即有的价值。
它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
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掌握教材的言语智慧,通过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铺桥搭路,才是处在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价值进行二度解读。
首先教材的二度解读要适合学生。
不是教师的所有解读对学生学习都有价值,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因此教材解读要适宜在逐渐成长中的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这样的解读,我们才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师是勘探者,要去课文中寻找“可教处”。
所有的解读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匹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所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合宜性。
其次,教材的二度解读要深度思维。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选文有四种不同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教师对选文不同的处置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解读。
因此,要求教师解读不可把教材的价值停留在技术层面,着眼于“技”和“文”就是低端解读,着眼于“道”和“人”才是高位解读。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这本书采用语文课例,分“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主要阐述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
我以为王荣生教授虽然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偏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这种见解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教学。
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上好一堂课要研究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老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最后怎么教。
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内涵,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通病,也是其他许多学科都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很多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偏差。
很多教师以为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所以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的探究,一味强调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很少考虑教学内容这一指标。
而事实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但事实上他对他所执教的语文课内涵自己都没有把握清楚,因而容易给学生造成语文学习的误区。
就像王荣生教授所说:如果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或者只在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那么也是低效的,价值是有限的。
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王荣生是中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学者,他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工作。
他对语文知识和教学能力方面的研究,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以下是王荣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方面的简要介绍。
一、语文学科知识1.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王荣生认为,语言知识应包括语音、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需要深入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语言应用的自觉性和灵活性。
2.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王荣生认为,教师应该对现代文学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培养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
3.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
王荣生强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使用需求,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
这样才能确定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能力1.语言运用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建立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掌握。
王荣生认为,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通过语言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生命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成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王荣生提倡运用多媒体技术和情境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体验,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王荣生认为,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领悟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方法。
综上所述,王荣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导。
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在其研究成果的指引下,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成长奉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王荣生

走进王荣生王荣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由上海教育出版后,被誉为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座高峰。
江浙一道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手一册,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硕士则全文誊抄王荣生该著作。
有人认为,自语文学科独立设科以来,有三个阶段:一是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语言训练阶段,二是以钱理群为代表的人文教育阶段,三是以王荣生为代表的课程论阶段。
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语文教学研究充斥着有过多的“我认为”,更多的是个人经验和所谓模式。
王荣生是从课程与教学论的高度研究语文的。
他重学理,更重实践。
他提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教,研究了相当数量的案例。
他关于语文学科层叠蕴涵分析,以及对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鉴别,言前人之所未言,不仅新颖,而且管用,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等书,重点也是讲语文教学研究要从过多的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他发表在《语文学习》上的一系列研究文章,重点谈关注教学内容和关注学情两个方面。
以前曾读过《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听郑桂华老师讲课》等教学实录,但观课评教方面的书我很少读。
王荣生拿着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对一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课例进行分析解剖。
令人痛快,令人害怕,令人大开眼界。
如他对《竹影》教学内容的评价,认为执教者的十七个问题一无是处;他在评郑桂华执教的《安塞腰鼓》时,对西安一教师执教的课例认为环环都是瞎搞。
王荣生是一个讲学理的人,他的研究和分析令人信服。
正如他所说:我解剖的都是一些优秀教师所上的优秀的课,连这些课都存在大量问题,可见一般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严重。
王荣生是一个研究者,一个引领者,是当代语文教育研究的顶尖高手。
但他不是一味的批判,更不是指手划脚,而是一个开拓者,一个建设者。
他根据文体样式和学情施教的观点以及他追问式的评课方法,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切实的帮助。
王荣生老师的一些观点和说法整理如下,共同行参考。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王荣生

教什么:文本的教学解读──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研讨会上的讲话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的素质问题,一定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
换句话说,一定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专业知识上出现了某种偏差或失误。
改善语文教学,关键是语文课程的改革、语文教材的变革、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适当、教学方法不对路等问题,症结在以“教”的活动为基点。
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我就是要教这个”,“我就是要这样教”。
一切都从“教”的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学才好”。
从“教”转移到“学”,把备课的基点转移到“学”的活动,这是新课程的本质性标志。
改善语文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
就阅读教学来说,合适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
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
一、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
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意味着所需要的阅读能力的不同。
比如:“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人们一般是按实用的取向,按便条获取信息的方法来理解。
同样的文字,现在改为不同的排列:“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很显然,人们自然会按诗歌的阅读方法,从中读出诗的味道。
阅读能力,大致可分为“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这两个方面。
阅读取向,是指哪一种阅读──什么样的阅读姿态?抱着什么阅读目的?怎样看待文本?阅读方法,可以理解为这种体式的文章要看什么地方?从文章的这些地方读出什么东西来?依据文本体式,是文本解读的基本通则。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
读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感 (1)

读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感语文教学形态在这里指教师“教”的形态,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去选择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
解决语文教育的严重问题,人民习惯于“观念”层面的运作,似乎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当前最迫切的工作,可能应将突破口由对资源材料和教学法的依赖,转到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的注重上。
如何达成目标,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达到目标,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感悟:学情是我教学的出发点,如何研究学情是我应该进行探究和思考的地方。
对一篇经典作品,做什么样的阐释,用什么方式,什么态度来阐释呢?答案是研究。
同样,对例文、样本、用件,例什么、做什么样、拿来派什么用场呢?答案也是要研究,而且要下大力气好好地加以研究。
感悟:什么教学点的选择就是我们教师根据学情去研究得来了,需要我们进行研究。
以研究的态度进行。
除旧要靠纳新来实现的,没有纳新就不可能真正除旧。
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当前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迫切的任务。
感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多元、多样化,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适应不同学段、不同情形的学生。
感悟: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我们的需要,是我们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团性地出现教学内容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素质的问题,而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科书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归根结底是由于语文课程研究的不到位、缺失乃至错误。
感悟:教材如果有问题,我们作为教学者要承担其我们的责任,进行我们教学素材的收集,对不适宜的进行调节和改善是我们必须该做的。
课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被研究的那一堂课,而是通过对这一堂课的研究,改善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促使其对语文课程内容种种定见的反思。
生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及其面临的问题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及其面临的问题2012-12-01 20:39:26| 分类:语教摘|举报|字号订阅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及其面临的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一门具体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有确定性;使用同一本教科书的不同班级,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有较高的趋同性。
这本是常识,是学校教学的常态。
但是,由于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材编制和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常识”被蒙蔽,“常态”需复蒙。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从课程的角度:具体的语文课堂,课程形态已定,应该有其相应的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形态具有多元性,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如果我们把语文课程目标比作“罗马”,而把语文课程形态比作“大路”的话。
“条条大道通罗马”,意思是说,有多种语文课程形态,在各自的条件下,都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
比如:以语文知识教学为主,或侧重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自行发展;进行分别的技能训练,或谋求综合养成;以阅读为基点,或以写作为龙头等等。
在适当的条件下,各种主张可能都有充分的理据,因而会形成不同的课程形态,其课程的结构方式、课程内容及组织,自然会有所差异。
语文课程形态应该有多种选择的可能乃至必要。
然而,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性,不等于随意性。
各种课程形态,各有其相对应的课程内容及组织。
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所面对的,主要不是几种课程形态如何选择的问题。
我们所置身的语文课程,其课程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已经被选定了的,尽管对这种课程形态的适宜性,对其课程内容及组织的合理性,有再审议的必要。
具体的语文课程形态,应该有其相应的语文课程内容。
而在一部分语文教师眼里,语文教学似乎想怎么教,就可以怎么教,想教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这或教那,多教或少教,甚至教或不教,似乎都无所谓。
二、从教材的角度:具体的语文课程,使用指定的教科书,课程内容及组织应该是确定的。
语文课程内容及组织,由语文教材承载。
语文教材应该多样化:包括基于不同课程形态的多样化,同一种课程形态使用不同的“课程资源”、采用不同的教材编撰策略而形成的多样化。
王荣生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要点(小学)

语文教师“学情分析”基本状况
605份教学设计类 材料
115份说到学情
陈隆升
语文教师“学情分析”基本状况
存在问题:
做过“学情分析”(考虑学生)的比例较低;
“分析”手段比较单一(经验式判断);
“分析”过程粗疏(只结论,少过程);
“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浅表印象)。
《猫》的案例
邹兆文
《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期待有多远——关于〈猫〉 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关度调查》 《语文学习》2008年第10期
支玉恒施教的《只有一个地球》
让学生就课文的五个方面内容(段落),分别写一个
“抒情的句子” 教师示范:“啊!美丽的一叶 扁舟!” 逐次讨论学生写的“抒情的句子”。 采用“发表权竞标”的方法,每一个方面的内容竞选 出写得最好的两句“发表”在黑板上。 教师通过适当的增删、调序,将黑板上的十个“抒情 的句子”“变成一段小小的散文”。 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话实说”节目。 老师为主持人,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局长、生物学家、 地质学家、女宇航员、“破坏过环境”的公司老板。
1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 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 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 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
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
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 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 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叶圣陶
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导读 点拨
读读、议议、 讲讲、练练
《背影》案例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读书随笔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读书随笔《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本文的作者王荣生教授其实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从理论上向我们阐释语文课“用什么去教”以及“教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这本书我看得非常慢,虽然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晦涩难懂,但是当我真正投入阅读并且消化理解了部分篇章后,还是有所收获的。
我觉得自己对语文教学从理论上来说,了解更加深入。
首先,王荣生教授在书中提到了当下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缺少语文课程形态,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内容为主宰,仍然是教“教材”,仍然停留在“领会教材意图、处理教材内容”的水平上。
关于这一点问题,初出茅庐的我深有感触。
我对教材尚未真正熟悉,对教材的理解和剖析也不够深入,只能按部就班把教材中中涉及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大学四年积累的理论知识也苦于无法与实践相结合便将其束之高阁,这本书我还没读完,特别希望能从后面的章节中读到王教授对于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实质性建议。
能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自然是觉得读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与文字产生共鸣或共情仿佛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于是乎在潜意识里,阅读能力或者阅读方法等同于本能或者是天赋。
甚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为是天然的法则,然而,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阅读,某些理所当然的事儿就不那么顺理成章了。
所谓看天赋,再也没有比一年级小学生更适合的观察对象了。
老师布置了阅读数学绘本,并且要求填写读书记录表复述故事。
问题出现了,读书没问题,然而并不会复述故事。
一年级的绘本故事能有多难呢?于是乎在“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结果怎样”的万能公式引导下,孩子复述了故事:小猫的爸爸不见了,小猫去找爸爸,结果在河边找到了。
貌似挺完整啊!可是这本数学绘本的主题是——立体和平面。
上述复述完美避开了这个主题。
所谓万能公式并不万能啊!问题在哪里呢?当一个孩子在读一本书时,他关注的是什么?是有趣的人物?离奇的想象?紧张的情节还是蕴含的情感或者道理?从孩子的眼睛看什么是一本好书?在孩子的眼中段落层次,好词好句、中心主旨等被称为语文知识并且经常用来作为评价阅读能力的指标有多大分量?甚至,我所观察的这位一年级孩子非常反感在阅读时圈划好词好句等行为,理由是打断了阅读。
王荣生教授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论述

王荣⽣教授关于语⽂教学内容的论述王荣⽣(1960— ),浙江宁波⼈,宁波⼤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教授,主要研究语⽂课程与教学论。
下⾯是他的⼀篇关于教学内容取舍的论⽂,值得⼀读。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 ——以《⽵影》的教学为例 怎样的⼀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法问题。
⽐如怎样导⼊、怎样利⽤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乃⾄怎样突出教学的“对话”、怎样体现“合作”等等。
教学⽅法是重要的;但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法上做⽂章,作⽤有限。
过分地关注教学⽅法,还会形成⼀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的“教学艺术”表演。
我们以为,教学⽅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
根据我们的研究,语⽂课堂教学的失败、⽆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
⼀堂语⽂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论在教学⽅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课。
什么叫合宜的语⽂教学内容呢?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的⾓度也就是“学什么”。
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系列的问题,我想提两个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师对⾃⼰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在教什么,并且知道⾃⼰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是⼀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使学⽣学得相对透彻。
举⼀个某省初中语⽂课堂教学评⽐中获奖的课例来说明: 《⽵影》教学实录整理及评议 ⼀、课件导⼊ ⼆、请学⽣⽤最快的速度阅读课⽂第⼀、⼆段,并思考两个问题: 1.这两段写出了光的 2.表达了孩⼦对光的感情。
教学内容1:⽤最快的速度阅读。
对描写的语句需要细细地咀嚼! 学⽣说:写了光的时间变化。
∥写出了光的美。
∥表达了喜欢和留恋的⼼情。
教学内容2:⽤理性语⾔来概括感性的描写。
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教师犯了两个错误,(1)混淆了科学观察(说明)和⽂学观察(描写),把作者所感之景误读为⼈⼈能见着的⾃然之景;(2)混淆了⼼⾝感受和理性概括。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王荣生王荣生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革新,正在向纵深开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讨的重心,如今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树立。
九年义务制语文课程规范和高中语文课程规范的公布,树立了表达时代肉体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的和阶段目的。
虽然规范研制和目的的制定还有一个完善的进程,但目前的中心义务,无疑应该是规范的实施。
实施,意味着要获取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是目的的有效达成。
如何达成目的,那么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效果,也就是〝教什么〞的效果。
一方面,语文课程规范的目的指引着、蕴涵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语文实验教材在课程内容树立方面正在做出努力,语文教员在实际中也探索了一些适宜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树立,至今仍未惹起足够的注重,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还没有失掉廓清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种种严重的效果仍清楚地存在着。
有人以为,确立了总目的和阶段目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树立似乎也一并完成了。
这种想法真实要不得;由于它混杂了目的与内容这两个有区别的范围,也模糊了语文课程目的与其他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差异。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的,从总体上看,属于〝才干目的〞或许叫〝素养目的〞,这与天文、历史、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内容目的〞有很大的不同。
普通说,〝内容目的〞往往较为详细、较为直接地含概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比如«历史与社会课程规范»〝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度管理方式,描画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典型的国度管理方式〞就有确切的所指,即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君主民主制度、现代东方的君主制、古希腊的民主制、近代欧美国度的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等。
而才干或素养目的,往往并不直接、详细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对希冀先生到达结果的描画〔即目的〝是什么〞〕与为达成目的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比如〝耐烦专注地倾听,能依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了解对方的观念和意图〞,比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绪,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琢磨重要词句在言语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达成这些目的该〝教什么〞?答案是需求研讨,需求依据先生的状况来选择或研制适宜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谈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语文教材
![[谈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语文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6c30cada10661ed9ac51f30e.png)
[谈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是连接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与桥梁,在语文教育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我们说对于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少慢差费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材的作用是什么,语文教材该如何呈献给师生,应如何处理教材中的选文等问题逐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以下是笔者对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点探究。
一、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概念区分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做了这样的界定“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具体层面的概念,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
作为定篇的选文是其重要的构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文课程内容的任务就是规定好语文教师通过本课程一般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技能,学生学习了本课程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作为‘例文’‘样本’‘用件’类型的选文定位于这个层面。
”所以语文教材内容的任务则是告诉教师“通过什么”将语文课程规定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即语文教材的任务是将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化。
语文教学内容则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的任务是使具体情境中的学生如何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
所以说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是教师以教材为依托想方设法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课程目标。
二、语文教材建设现状及影响(一)职责的混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语文教育领域课程意识淡薄,语文课程甚至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都被语文教材担当了起来,于是语文教材的编写便自觉不自觉地充当起语文课程研究和语文教学的职责。
教材中的选文也就充当起了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这从好的一面看,为优秀语文教师创造性的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教的内容的选择上随意而杂乱、错误乃至荒唐。
也谈“语文教学内容”

一第一次听到王荣生这个名字,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陈日亮教师在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提到的,后在一次全国中学语文研讨会泉州会议上又聆听了王先生的报告,感觉王荣生教授不仅理论水平高,而且十分了解中学语文教学,他的很多文章和报告都十分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
但看了王先生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9、10期上《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和《该如何面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两篇文章,却有些不同看法,想与王教授商榷。
王教授通过课堂观察,认为中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出了问题,很多语文课“不知道教什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缺失“合理的规划、明确的规定”,没有“对‘教什么’‘学什么’加以具体而多样的呈现,以供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依据、教学创造的蓝本”。
笔者赞同王教授的观点,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确实出了问题,绝大多数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倒像历史课,或政治课,或班会课等等,不知道“教什么”。
而对王教授把这归咎于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却不敢苟同。
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应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性质的界定是不正确的。
新课程标准对旧课程最大的颠覆之一就是语文性质的重新界定,表面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实际上是淡化(在实际操作中又往往被抛弃)“工具性”而突出“人文性”。
新课标实施后,很多语文课没了语文味,脱离文本天马行空,高兴上什么就上什么的现象由此产生。
二笔者至今极其困惑,在对语文性质的认识上,怎么就有那么多人犯糊涂呢?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语文的性质做过恰切的定义,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教学中心是语言,不能是“语言”和“人文”平分秋色,更不能倾向“人文”而忘了“语言”。
语言是载体,在文本中的存在表现为“怎么承载”和“承载得怎样”,即平常所说的语言“怎么表现”和“为什么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而“人文”在文本中的存在表现为“是什么”,任何文本,不管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是什么”的存在,都是“语言”和“人文”的统一,而语文和其他科的不同就是侧重语言,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剖析语言进而获得“人文”,突出“怎么表现”和“为什么这样表现——有什么效果”的教学,重在剖析语言的技能培养;而其他科目像政治、历史、地理等则突出“是什么”的教学。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主张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主张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当务之要,特别是农村中学,我们的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重构,并确定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
正确、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必要的。
而现在的农村语文教学处于“混乱”的时期,即教师上课有点“随心所欲”,对语文教学内容缺乏学理的分析,备课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是对所备的内容缺乏认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吗?适合哪些学生,哪些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甚至处于懵懂的状态。
针对不同学情学生,我们应该确定什么样合宜的内容呢?我们的教师应该认真反思和审议。
农村的语文教学令人担忧,本来我们的学生语文基础就相对薄弱,这样缺乏思考的语文教学带来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许多的孩子原本对语文课堂有很多的期待,但是我们的老师教给了学生很多“我以为”的知识,与真正要教的内容背道而驰。
为了使我们所教的教学内容是合宜,是正确的,能够真正地让学生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本文将以东川区阿旺中学的语文教学为例,在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启发下,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笔者将从农村语文教学内容这个实际入手,从教材,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去着手探索农村语文教学,对教学内容有重新的思索和启示。
重构的教学内容对农村的语文教师有所启示和思考。
诚然在语文教学内容的探索上,还任重而道远。
我希望带给大家启示和反思的同时,也能引来更多语文人的分析和交流。
通过对农村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1、教学内容重构会让老师们更有教学责任感和教学探索精神,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2、农村语文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符合学情,符合学生的语文认知发展水平。
3、语文教师担负起教学内容重构的责任,在教学内容的重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清晰明确自己所教的是合宜的、正确的语文知识。
4、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后老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探寻和审议。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72974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1.png)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第一篇: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学习王荣生教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件心得体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同是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教着不同的内容。
就是同一个老师教同一篇文章,也完全可以从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学习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探索,还可以从引发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着手。
所以,准确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便显得异常重要。
一篇选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挖掘出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其唯一性。
2、注重文本的解读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王教授说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
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
第二,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便条:“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现在把这个便条稍微加以变形: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便条变成了诗歌。
现在学生怎么来读呢?很显然,他不可能把它当做便条来读,而要依据其诗行的排列方式,也就是说,依据其已有的阅读能力,把它当做诗歌来读。
王教授说: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所以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
3、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当然有时候也需要随机应变,以学定教),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王荣生

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作者:王荣生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3 更新时间:3/3/2006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是有区别的两桩事情,我们既要看到两者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也要看到它们的相对独立与分隔。
语文“课程内容”,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它是课程层面的概念,指为了达到语文科特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包括在课程标准里明文指定要教学的篇目(作为“定篇”的选文[1])。
从学生学的角度,它们是学习的对象,因而“课程内容”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回答的则是“用什么去教”这一问题,它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
“用什么去教”,从学生学的角度,也就是通过什么去学。
而可能的选择之一,便是用“选文”去教、通过“选文”去学。
在这里,“选文”本身不是课程的内容,也不构成学习的对象,它只是教语文课程内容的手段、一种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或途径。
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实际上可能处在两个不同的层面,即在语文课程层面上居于“课程内容”的“选文”与在语文教材层面被推移到“教材内容”的“选文”。
或者这样表述:一本特定的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可能会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来教学那些相对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关于诗文以及诗文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初看起来,上述的区分似乎含糊:一方面,作为学习对象的“选文”,本身包含着学习时可以从中抽绎出来的因而成为相对外在于这一“选文”的概念、原理等等。
比如《荷塘月色》,在领会这篇脍炙人口的美文的同时,如果注意到的话,可以从中学到字法、词法、句法、章法、文章读法和作法等等;即使没去有意注意上述种种之法,学生也可能在读解诵吟的过程中、在与别一些相似或相异的文篇的自然比照中,感悟到类似于那些之法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王荣生一、“语文教学内容”是个什么问题?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些旁人看起来很奇怪的论题:比如“语文的性质是什么?”“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的?”“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语文教师有一个郁积于心而旁人却几乎没法理解的困惑:不知道教什么!正如一位语文教师所感叹的:“‘语文教师太难当’,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
难在哪里?一是无‘抓手’。
低年级还好,因为有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到高年级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就大多数教师而言,除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字词解释、段落划分、归纳大意、写作方法之外,几乎无从下手,抱着一本《教参》打天下。
”“无抓手”,也就是不知道教什么。
语文教师的专业工作似乎很无奈:备课的时候,不知道要教什么;上课之后,不知道教了什么;做了很多努力,有人评课“等于什么也没教”,被人指责“教的不是语文”。
语文课有一种折磨人的现象:学生多学了两节课,不见收获,少学了两节课,没感觉损失;多学了两个星期,收获没见着,少学了两个星期,损失不感觉;多学了两个月,收获不怎么明显,少学了两个月,损失不怎么严重;多学了两个学期,未见明显收获,少学了两个学期,不觉严重损失。
“凡是语文好的学生,都不承认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
”而语文不好或不那么好的学生,又几乎没有语文老师敢说他能教得好。
这种现象,很难做出解释,除非承认语文课本来就没教什么、没学什么。
一方面,不知道“是什么”,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该教什么,不知道教了什么,不知道有没确定教学内容:不应是问题的问题“教学内容”是任何一门教育类学科都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语文”当然也不例外。
当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走过百年的历程,蓦然回首,竟发现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而清晰的界定,这一本源性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那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一个什么问题?它又是如何成为问题的?这个问题有希望解决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怎样的智慧和策略?从本期起,我们将连续深入地研讨这一问题。
本期高校两位专家的文章是一个发端,希望在带给大家启发和思考的同时,引来更多语文人的分析和交流。
有教,不知道是不是学了。
另一方面,又似乎教什么都可以、都无所谓、都会有什么说道。
“是什么”“干什么”,答案如烽火四起;紧备课,忙上课,语文教师分秒必争,忙得吁吁气喘;高调讲,反复练,教师和学生精疲力竭,又使旁人目瞪口呆。
最近听一位高中语文老师讲经验,语文高考复习“决战于第一、二题”,意思是说,语文高考成绩能拉分的题,语文复习“有把握”的点,就是拼音和成语!于是日日练、周周练、月月练。
前几天开会,遇到语言学专家王宁教授,聊天时王宁教授讲自己刚经历的遭遇,读小学的外孙女作业太多,实在不忍心就帮着她做语文作业,“小学语文总还有点把握的”,“我真的很认真地做了”,王宁教授说。
做完了,外孙女拿过作业册,静静地看了一会儿,自言自语地说:“我还要再去买一本(作业册)。
”意思是说,语言学专家真真靠不住,做得全不对(与老师讲的不一样),她要再买一本新的,自己重做!显然,“语文教学内容”出了问题。
“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学科都会面临“教学内容”的问题。
然而其他学科,本来是有教学内容的,有本学科共识的教学内容,有本学科各学段的确定教学内容,有专家和教师公认的正确教学内容。
其他学科教师所面临的,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来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合宜的教学内容,必须是正确的教学内容;正确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教学内容确定性基础上;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公认的教学内容,是必须有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呢?“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主要是“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有教学内容吗?是共识的“语文教学内容”吗?各学段有确定的“语文教学内容”吗?是专家和教师公认的正确教学内容吗?怎么会这样呢?这可以罗列很多原因。
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客观的,有人为的。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下面三个原因,是当前尤其要清醒认识的。
二、“语文教学内容”何以成为问题?1.“语文课程内容”骤变为“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实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
作为一门国家课程,语文课程在不同的学段“教什么”“学什么”,本应该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合理的规划、明确的规定。
依据这些规划和规定所编撰的语文教科书,则对“教什么”“学什么”加以具体而多样的呈现,以供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依据、教学创造的蓝本。
问题是,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规划和规定,也几乎没有可足以支撑教学的语文教科书。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有认识上的原因,也由于能力欠够。
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总体上看,属于“能力标准”,或者叫“素养标准”。
它仅指示、而且往往还是颇为含混地指示,学生在某个学段中应该具有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但对“如何具有”,即要使学生具有这样的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却没有清晰的表达。
换言之,缺失“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缺失,语文课程内容很容易变成一个可以随便放什么东西的“空篮筐”。
从理论上讲,这为教师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实际上则把选择与确定“教什么”“学什么”的责任,转嫁给了一线的语文教师。
语文课程内容,大体是三个方面:(1)构成文化、文学素养的经典文本,我们叫“定篇”;(2)构成阅读、写作等语文能力的概念、技能、策略,即广义知识观所界定的“语文知识”;(3)某一学段所经历的某种样式的语文活动,如小课题研究、公开演讲等,我们统归之谓“经历”。
某一学段,应该教哪些“定篇”、学什么“知识”、具有怎样的“经历”?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并无确切的回答,有人甚至认为不宜回答;我们的语文教科书通常也回答不出,或者以为回答了但答案却很难被找到。
于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骤变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一股脑儿挤压到语文教师的身上。
语文教学“教什么”“学什么”,就不得不由语文教师来回答了。
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语文教科书编制“玩忽职守”般地甩手之后,语文教师被逼到了死角,无可逃避而只能尽力求生———无论如何,语文教师必须度过一堂堂课,必须看起来是“胜任地”去完成一堂堂课。
于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这堂课要“教什么”的问题,在“阅读教学”占绝大多数课时的习俗里,突出地表现为这篇课文“教什么”。
这篇课文(教材的这个部分)“教什么”、这堂课“教什么”,所有的学科教师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即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但是,其他学科教师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上,在教科书的供给中加以选择,而语文教师所做的主要工作,与其说是“选择”,毋宁说是“生产”,很大程度上是无中生有———因教材中“无”,而到教材之外去寻求、乃至创造其“有”。
“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实质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
因此,“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要依赖于语文课程内容问题的解决,依赖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善、语文教科书的改进。
但是,在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改善、改进尚未实现之日,乃至见不着“善”或“进”的迹象之时,尽管处境艰难乃至严酷,语文教师终究不得不强忍地面对“语文教学内容”问题,无论你愿意或不愿意,无论你自觉与否。
负责任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在竭力为语文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援,但“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很不幸,它仍是实实在在每天都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只能靠语文教师自己去解答。
2.“语文材料”顶替了“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这篇课文“教什么”的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依然是“文选型”的教科书。
“文选型”语文教科书,主体是一篇篇选文,尽管目前的语文教科书有“单元”的编排,但“单元”的集成度很低,语文教学的习俗,还是教一篇篇选文。
选文是“语文材料”,按语言学的说法,称“语料”。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选文”或“语料”,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其一,了解这些“选文”或“语料”,具有阅读过这些语文材料的“经历”。
比如在教学中事实地被教师处理为“自读”(不纳入教学,让学生自己看一看,间或教师也会检查一下)的选文,以及作为教科书的延伸,被归为“课外阅读”的那些语文材料。
其二,我们称之为“定篇”的经典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教课文”的那些课文,往往也是语文教师觉得“非讲不可”的篇目。
其三,通常所说的“用课文来教”的那些课文,即我在选文的教学功能鉴别中所辨析出的“例文”“样本”“用件”,以及后来补充的“引子”“媒介”等。
三种情况,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课文的教学功能各异,正由于其教学目标各有专攻。
我们重点来说后两种情况:“定篇”的教学目标,是“透彻地领会课文本身”。
学习这些选文,不仅仅是熟知“语料”,而是让学生透彻地领会这些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理解和感受这些经典作品何以为经典、经典在何处的奥妙。
即使是“教课文”,选文本身也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对“语料”熟读能背,并不意味着完成了“教课文”的任务。
所谓“教课文”,重心其实在作品的阐释。
依据什么来阐释,作何种阐释,阐释什么,这就构成了“教学内容”。
显然,“教学内容”是需要选择的,也必须选择。
说“选择”,意味着有可择的东西,有可去选的地方。
这东西、这地方,就是“权威的阐释”,也就是学科专家或专家们的阐释。
阐释可能有各异,会有好坏正误高下之别,于是还要“选择”。
“选择”有学理可据,好坏高下,有辨别的学术准则。
《社戏》教什么?《祝福》教什么?杜甫的诗教什么?李清照的词教什么?这是有答案的,而且应该是确定的答案。
“例文”“样本”“用件”等,可以统归入“用课文来教”。
“用课文来教”,意味着有要“教”的东西在,显然不仅仅是熟知“语料”。
这要“教”的东西,可以统归为“语文知识”,语言和言语的知识,文章和文学的知识,阅读和写作的知识。
那么,教哪些“语文知识”?用这一篇课文教什么“语文知识”?这显然需要规划、需要确定。
规划有好坏高下之别,确定必须有相应的理据,因而不同的答案需要辨别,而从中应该可以产生较优的答案。
《项链》教什么?《哦,香雪》教什么?杂文教什么?新闻教什么?这是可以有较优答案的,可以有获得共识的较优答案。
一定要分清楚“语文材料”和“语文教学内容”这两个概念,“语文材料”是一堆文字所构成的篇章,“语文教学内容”是在这一堆文字、一个篇章中“教什么”“学什么”,或者利用这一堆文字、一个篇章来“教什么”“学什么”。
这篇课文“教什么”,其实就是在“选文”或“语料”中学习什么的问题,通过“选文”或“语料”学习什么的问题。
3.“语文活动”遮蔽住“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问题,在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往往混同于“语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