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9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9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圣才出品】

第9章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答: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

(1)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这一矛盾运动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要求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④一个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代,它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观念形态以及整个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性质,最终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⑤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同一社会形态不同阶段的区分和发展,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2)社会发展是由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直接推动的,这些动力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

①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与阶级斗争最终由生产力决定。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重大作用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决定。

因此,加快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加快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所在。

2.怎样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答:社会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一领域都有其特定的衡量标准。

就社会发展总体而言,归根到底是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标准的含义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

(2)生产力标准成为社会发展主要标准的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标的前提条件;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

(3)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①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②用生产力标准评价社会发展进步时,必须注意生产关系;③正确理解“生产力发展”。

知识点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点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B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典型例题】
2.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这一做法有利于( )
①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②扩展人类认识的对象和领域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解析】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第一 位变革的作用。
3、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解析】
【我们该如何做】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要以科技创新为动 力,“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 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 形成自己的知识技术产权;要在高起点引进基础上消化、 吸收的同时,不断提高自主研制、开发和创新能力。知识 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为此,国家要在不断完善和推 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知识创新工 程”。总之,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 义发展的动力机车。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典型例题】
【解析】 本题以积极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为背景材料,并 将理论创新作为知识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 识记、再现能力。A项夸大了理论的指导作用,是唯心主 义观点。辩证法具有革命批判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C、D两项不符合题意,应 予以排除。B项正确。
知识点——
创新推动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附答案〕三、辨析题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错。

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

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表达而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答:错。

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

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一、辨析题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马哲练习题

马哲练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答案】B【考点】本题考查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解析】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是最基本的人类社会关系。

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D.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力范畴的含义。

【解析】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力量,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C项是生产关系所涵盖的;D项不准确:人类社会也属于物质世界。

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人的政治关系B.人与人的思想关系C.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本质含义。

【解析】生产关系包含两个主要内涵: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一种物质经济利益关系,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答案】A【考点】本题考查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解析】生产工具标志着人们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如何,是人类所能够达到的劳动生产率大小的根本标志;劳动工具的水平是人类劳动力水平的“测量器”。

其他选项都能够衡量生产力的大小,但不是根本性的尺度。

5.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后者决定前者的性质:正是所有制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的变为现实的,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产品分配、交换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方式3.“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A.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服从于同一客观规律B.社会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C.社会发展不包含偶然性D.社会发展像自然界发展一样有其客观规律4.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其中,生产方式是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

生产方式是指A.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一5.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6.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

”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8.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10.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1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1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1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产品的分配方式B.商品的交换方式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资本的组织形式14.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A.血缘关系B.生产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15.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1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政党B.国家政权C.法律D.哲学17.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1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C.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19.在世界历史上,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了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总是不一致的B.社会意识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关系是A.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B.相对稳定的因素C.决定生产力性质的因素D.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21.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的销量大增。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15版教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2015版教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1、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2、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3、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难点: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3、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授课时间:4课时思考题:1、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

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2、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4、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四、辨析题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要纪律就不能要自由;要自由就不能要纪律。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五、案例分析题1.某居民区共有居民480户,一年中共发生入室盗窃40余起,县公安局决定向每户居民征收治安费100元,由居委会代收。

因绝大多数居民不服公安局的决定,居委会便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经复议,市公安局将县公安局的决定改为治安费按每月每人1元的标准收取。

之后仍有350户居民不服复议决定,准备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他居民认为掏点钱买平安也值得,居委会考虑到和公安局的关系,不再出面。

问:(1)在上述事例中,谁能够充当行政诉讼原告?(2)起诉时应以谁为被告?(3)可向何地法院提起诉讼?(4)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诉讼中有无第三人,若有,请指出;若无,请说明理由。

(5)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何解决人数众多给诉讼带来的困难?2.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它是观察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辨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辨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在定义“社会”时曾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他反对把社会看作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主张把社会看作是个人相互联系的总和,是由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还认为,社会有机体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他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有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

第一、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认为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

1在《共产党宣言》中,做出“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2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强调“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3在《资本论》中,更明确地把共产主义表述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③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马哲模拟题及参考答案6

马哲模拟题及参考答案6

第六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道,每道1分)1、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2、腐朽的生产关系迟早要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因为:A、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企盼B、人们具有自觉的能动性C、先进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3、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D、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4、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总和D、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5、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的科学技术C、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D、社会的生产关系6、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D、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7、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观念C、宗教信仰D、国家政权8、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表明:A、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符合B、上层建筑直接影响了生产力C、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D、国家政权成了上层建筑的核心9、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的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10、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是: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11、“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郎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1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B、自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C、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D、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1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A、某些社会发展的共有规律B、只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作用的规律C、在一切社会中都起作用的规律D、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14、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决定于: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它是否同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相适应C、它是否反映统治经济的利益D、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15、社会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6、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B、思想关系C、生产关系D、法律关系18、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暴力统治的结果B、出现了剩余产品和所有制的结果C、产品分配不公的结果D、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19、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是个:A、经济范畴B、政治范畴C、文化范畴D、社会意识范畴20、阶级的实质是: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B、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地位不同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D、阶级压迫的工具21、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思想22、阶级斗争的根源是:A、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B、阶级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C、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D、阶级的社会分工不同23、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2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建立革命政党B、夺取国家政权C、创立革命理论D、发展社会生产力25、社会革命的根源是: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任务组织的暴动C、阶级斗争D、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激化26、社会改革的实质是A、推翻原有的社会制度B、就是推翻旧统治阶级的政权C、不改变社会制度,只对社会的某些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D、推翻原社会的一切成果27、在社会革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是:A、政治革命B、思想革命C、技术革命D、文化革命28、当前我国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通过改革A、改变社会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B、根本变革社会的政治制度C、同一切传统观点彻底决裂D、根本变革社会经济制度2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A、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3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是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承担者二、多项选择题(20道,每道1分)1、落后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表现在:A、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显著破坏B、使生产发展完全陷入停滞状态C、消灭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D、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E、使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达到可能有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表现是:A、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方向C、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方向只能其影响作用D、生产关系不能长久的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E、不能人为地、随意地改变生产关系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A、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B、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C、运用这一规律才能深刻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D、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E、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的理论依据4、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的关系是:A、社会形态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志,技术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为划分标准B、马克思曾经将二者统一起来用以说明社会形态的更替C、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为基本标志的社会形态的物质技术基础D、社会形态受社会基本矛盾制约,它与技术社会形态不完全一致E、有什么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技术社会形态,二者完全等同★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A、上层建筑不能先于经济基础而建立B、上层建筑的变化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E、经济基础必须在上层建筑的保护下才能产生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A、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B、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C、包括了一切社会现象D、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的结构E、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7、“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E、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8、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它是绝对不会灭亡的。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及动力选择题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及动力选择题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C 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3.阶级斗争是:
A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C 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D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4.社会革命是:
A同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生产关系的调 整 B社会发展中的非根本性的量变过程 C 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决定 性环节 D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
9.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
A 根本经济制度的改革 B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 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D 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 面和环节的调整 E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方 面和环节的调整
4.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 用具体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独立性 E 经济基础的任何变化都会立即引发上层 建筑的根本变革
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表现在:
A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B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的趋势 C 同危害自己经济基础的各种势力进行斗 争 D 摧毁旧上层建筑.改造旧经济基础 E维护和帮助自己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的形 成.巩固和发展
A 二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 二者并行不悖 C 以前者为基础,二者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D 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解 决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之间的关 系是:
A 二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 二者并行不悖 C 以前者为基础,二者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D 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解 决
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 系中:

马哲全部

马哲全部

名词解释第一章略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31和1834年,法国里昂的纺织工人举行武装起义;从1834年起,英国的工人和革命群众发起了持续十余年的“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的武装起义。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实事求是: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包含着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章运动: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它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本质,从简单的位移到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的变化,直到人的思维这种最复杂的活动。

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

时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是事物运动节律的体现。

空间:空间是指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四章1、实践:试剑石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

2、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是指已经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打上了主体意志烙印的那部分自然界。

3、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4、属人世界: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世界。

第五章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系统:在系统论中,系统是指有一定数量并且相互联系的因素所组成的统一体。

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现实:现实是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贯穿在自然领域、支配自然世界事物运动的规律。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复习题及答案

自考本科——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附答案)2019-08-29三、辨析题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错。

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

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答:错。

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

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

浅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浅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浅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地、反复地强调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发展生产力科学改革共同富裕引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最终动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至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明确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以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列宁看来,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新制度最终战胜旧制度、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这主要是因为:其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十六)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十六)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十六)单选题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拥有众多的高新科技并渗透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军事、教育等诸多领域,因此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复兴信心不足。

这一观点没有看到()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C.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生产资料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DD:有人因为西方世界生产发展的成就而对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复兴信心不足。

这一观点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D正确。

AB:有人因为西方世界生产发展的成就而对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复兴信心不足,这一观点夸大了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而不是没有看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以及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AB与题意不符。

C:材料只是强调和夸大西方世界生产发展的成就,并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2、《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

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这揭示了()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②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前提③不断进步变化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④资本主义本身孕育着埋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级力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B①④:材料中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后“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从它的脚下被挖掉”这说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义本身孕育着埋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级力量,故①④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辨析题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要纪律就不能要自由;要自由就不能要纪律。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五、案例分析题
1.某居民区共有居民480户,一年中共发生入室盗窃40余起,县公安局决定向每户居民征收治安费100元,由居委会代收。

因绝大多数居民不服公安局的决定,居委会便向市公安局申请复议,经复议,市公安局将县公安局的决定改为治安费按每月每人1元的标准收取。

之后仍有350户居民不服复议决定,准备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他居民认为掏点钱买平安也值得,居委会考虑到和公安局的关系,不再出面。

问:(1)在上述事例中,谁能够充当行政诉讼原告?
(2)起诉时应以谁为被告?
(3)可向何地法院提起诉讼?
(4)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诉讼中有无第三人,若有,请指出;若无,请说明理由。

(5)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何解决人数众多给诉讼带来的困难?
2.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

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

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

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

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的论述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六、论述题(共10分)
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意义。

四、辨析1.正确。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始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依据和基本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进步的源泉和内在依据。

2.错误。

这种说法违背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原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

由于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性质不同,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自由是纪律的基础,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没有自由,人们的思想就会僵化,失去创造力;没有纪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我们既要纪律又要自由,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

3.正确。

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的科学论断。

这是因为: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
实践的基础上的。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4)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5)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只有立足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各种玄奥神秘理论产生的根源,使之得到合理的科学解释,并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五、案例分析
1.答:(1)该居民区的全体居民和居委会都可以充当原告。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凡是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都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

本案全体居民和居委会都可以提起诉讼,即可以充当原告。

(2)应以市公安局为被告。

《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护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据此,应以市公安局为被告。

(3)《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所以,向县公安局所在地法院和向市公安局所在地法院起诉均可。

(4)由于居委会和其他130户居民与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所以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他们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5)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

因此,若350户居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可以推选出代表进行诉讼。

2.答:(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
展。

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答: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波浪式前进的自我完善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表现在经过两次否定,事物自身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主要表现在事物的发展有自己的周期性,是一个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如果割裂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上升性的统一,就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的错误。

六、论述题
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有必胜的信心。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因此,社会主义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

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2)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曲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例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背景,更是曲折和艰难的,为此,我们必须有冷静的头脑,敢于走曲折的路,善于走曲折的路,防止盲目乐观。

(3)应该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既要反对只见曲折,不见前进这个大趋势的盲目悲观的循环论,又要反对只见前进,不见曲折性的盲目乐观的直线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