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折叠》学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展开与折叠》教案
4.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将展开与折叠知识应用于实际制作和表面积计算中,培养学以致用的数学素养。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折叠和展开任务,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体现数学的社会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展开图的基本概念。展开图是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立体图形的结构。它是连接二维和三维图形的重要桥梁,对于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力有着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将一个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并如何通过这个展开图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4.学会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纸盒等,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5.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ຫໍສະໝຸດ 题的解决中。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和操作,提高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空间想象力,形成直观几何思维。
2.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严谨的数学思考习惯。
五、教学反思
在《展开与折叠》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和想象力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这一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对课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解释展开图的概念时,可能没有做到足够简洁明了,导致部分学生仍对此感到困惑。因此,我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语言,使其更易于理解。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折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折叠一、教材解析1.1 教材版本本教案针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第三单元编写。
1.2 教材章节第三单元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章节:•折叠•对称•等分1.3 知识点概括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数学知识点:•折叠–折痕–折痕上的点和线段•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等分–等分线–等分点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了解折叠的基本概念,掌握折叠的方法和技巧。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对称,并掌握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的特点。
•掌握等分线和等分点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数学思维能力。
2.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的态度。
•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发问、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折叠、对称和等分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难点•折叠和对称知识的应用能力。
•等分问题的独立解决能力。
四、教学策略4.1 情境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具有实践的基础,能真正地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中,应通过具体事例、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从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2 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完成任务。
在小组内,学生可以分享经验、讨论问题,共同探讨,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活动一:折痕的概念5.1.1 活动目标•了解折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1.2 活动准备小黑板、彩纸、剪刀、胶水。
5.1.3 活动步骤1.通过简单的实例向学生讲解折痕的概念和方法。
2.配合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折痕的方法和技巧。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形状,设计出与其相似的形状。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是本册教材的一个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面与体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共安排了4课时,分别是《平面图形的折叠》、《立体图形的折叠》、《制作长方体》和《制作圆柱体》。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可以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方法。
但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体会面与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体会面与体的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采用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纸质材料,如纸张、剪刀等,方便学生动手操作。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展开与折叠现象,如衣服的折叠、纸盒的折叠等,引导学生关注展开与折叠的概念。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展开与折叠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平面图形在折叠后,会形成哪些立体图形?并让学生试着解释原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展开与折叠 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展开与折叠 - 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展开与折叠”,即让学生理解几何体的展开图,并能够将展开图折叠成对应的几何体。
教学内容包括:1. 认识不同几何体的展开图,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等。
2. 掌握展开图与对应几何体的关系,理解每个面的对应关系。
3. 学会通过观察和操作,将展开图折叠成对应的几何体。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不同几何体的展开图,并能够识别和绘制展开图。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展开图与对应几何体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复杂几何体。
2. 折叠展开图时,对于折叠顺序和折叠方法的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1. 几何体的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等。
2. 几何体的展开图打印纸。
3. 透明胶带、剪刀等工具。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几何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几何体的特点。
2. 新课导入:展示几何体的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理解展开图与几何体的关系。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几何体,尝试将展开图折叠成对应的几何体。
4. 活动二:让学生展示自己折叠的几何体,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展开图与几何体的关系,并提醒学生在折叠时注意折叠顺序和方法。
板书设计:1. 几何体的展开图与对应几何体的关系。
2. 折叠展开图时的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几何体,绘制其展开图,并尝试折叠成对应的几何体。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展开与折叠的日记,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体会。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学生掌握了展开图与对应几何体的关系,并能够折叠展开图成对应的几何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在折叠展开图时的折叠顺序和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展开与折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展开与折叠》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简单几何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1. 认识并理解几何体的展开图,包括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圆锥。
2. 学会根据展开图判断和构建几何体。
3. 探索并理解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认识并识别不同几何体的展开图。
2. 根据展开图构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
3. 计算并理解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4.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几何体的展开图与实际几何体的对应关系,以及如何从二维图形想象出三维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 几何体模型(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 展开图印刷材料- 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工具- 白纸和彩笔- 计算器(可选)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纸箱、饮料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的形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与所学几何体的关联。
第二阶段:探究与发现1. 分组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几何体,并尝试将它们展开。
2. 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几何体的展开特征。
3. 展示几何体的标准展开图,让学生尝试将其折叠成几何体,加深对展开图的理解。
第三阶段:实践与应用1. 发放不同的几何体展开图印刷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剪裁并折叠成几何体。
2. 学生互相检查,确保几何体的准确性。
3.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并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1. 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体会和学到的知识。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几何体展开图与实际几何体的关系。
3. 提问时间,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板书设计板书将包括以下内容:1. 几何体的名称和定义。
2. 几何体的展开图示例。
3. 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
4. 学生实践操作中的关键步骤。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有趣的折叠-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有趣的折叠-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二个教案,主题为“有趣的折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折纸艺术的介绍,通过折纸来探索几何形状和空间概念,以及理解折叠过程中的数学原理。
学生将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体验数学与艺术的结合,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折纸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通过折纸活动观察和思考几何形状的特性。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折叠过程中的问题。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5. 激发学生对数学和艺术的兴趣。
教学难点1. 折叠过程中数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几何形状的空间想象和构造。
3. 折纸技巧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具学具准备1. 折纸示例图和步骤说明。
2. 彩色折纸纸张。
3. 安全剪刀和胶水。
4.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5. 小组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折纸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新授:展示折纸的基本技巧和数学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折叠与几何形状的关系。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折纸活动,体验数学原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折纸过程中的发现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策略。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折纸活动中的数学知识点,强调空间概念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设计自己的折纸作品,并记录折叠过程中的数学思考。
板书设计板书将直观展示折纸的基本步骤和涉及的数学概念,如角度、对称、比例等,同时附上关键词和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作业将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折纸作品,并描述折叠过程中的数学原理。
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折纸设计,并清晰地表达出来。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侧重于学生对折纸活动中数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和艺术融合的兴趣和认识。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折叠与展开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学校:教材版本:北师版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正方体6个面的相对的位置并回答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6个面相对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授新课: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小红把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了一个展开图。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得?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正方体的盒子拿出来,分别剪一剪,看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教师把同学们的作品相互交流一下,让别的同学猜猜自己是怎么剪的?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五、作业设计《展开与折叠》同步练习1、正方体的展开图只有5种。
()2、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的展开图是有6个正方形组成的。
()4、长方体的展开图折叠后不一定就能围成长方体。
()5、有6个面,8个顶点,12棱的物体一定是正方体。
()6、判断下列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正方体。
(能的画“√”,不能的画“×”。
)◆判断题◆选择题1、下列图形中,不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
2、下列图形能围成长方体的是()。
3、如图,有一个正方体纸盒,在它的三个侧面分别画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现用一把剪刀沿着它的棱剪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则展开图可以是()。
4、如图,把下面的图形折叠起来,它会变成()。
如图,右图是左图表面的展开图,右图已有两个面标出是长方体的下面和右面,请你在右图中把长方体的其他面标出来。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展开与折叠正方体是由完全相等的6个面来组成的。
七、教学反思◆解答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折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第三单元折叠一、教学目标1.了解折叠的基本概念;2.熟练掌握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的折法;3.理解折纸中的一些几何概念,如中点、平分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的折法;2.教学难点:平分线的折法。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3.1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折叠展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折叠的基本概念;2. 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的折法;3. 一些几何概念的折法,如中点、平分线。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新知识1.通过简单游戏和引入,引导学生认识折叠和展开的概念;2.以还原图形为例,让学生了解折叠和展开能力的重要性。
3.2.2 教授新知识1.正方形、矩形、三角形的折法。
–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画等方式,介绍基本的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和其中的重要概念如顶点、中点等的概念,并对这些图形的折叠法进行讲解;–通过实例演示和试折,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折纸的基本方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折法,提高练习能力和技巧。
2.中点、平分线等几何概念的折法。
–通过手折示范,直观让学生感受到中点、平分线等几何概念在折叠中的运用;–通过配合具体练习和思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和特点。
3.2.3 练习和巩固1.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2.通过一些巧妙练习,让学生提高折叠技能和创造力。
3.2.4 归纳提高1.在巩固学生对折叠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作业、测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巩固;2.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四、教学时长:2个课时五、教学评估与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体验感;2.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3.动态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五年级数学下册 展开与折叠教案 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案教学内容一、引言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章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章内容涉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以及相关性质的探究。
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本节主要介绍如何将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以及如何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展开图和折叠图的绘制方法。
三、展开图与折叠图的应用本节将引导学生运用展开图和折叠图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特殊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本节将探讨特殊立体图形(如圆柱、圆锥、球等)的展开与折叠方法,以及其相关性质的探究。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展开图和折叠图的绘制方法。
2. 学会运用展开图和折叠图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特殊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及其相关性质。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展开图和折叠图的绘制方法。
2. 特殊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及其相关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2. 立体图形模型3. 平面图形卡片4. 绘图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有趣的展开图和折叠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展开图和折叠图的绘制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讲解特殊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以及其相关性质。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绘制一些简单的展开图和折叠图。
2. 让学生运用展开图和折叠图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些复杂的展开图和折叠图。
2. 探究特殊立体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方法及其相关性质。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掌握简单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章内容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平面图形在展开和折叠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加深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同时,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掌握简单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掌握简单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2.难点: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理解和绘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平面图形在展开和折叠过程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交流分享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展开图模型、立体图形模型、剪刀、胶带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面图形的展开与折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展开与折叠》。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展开图模型,让学生猜测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折叠》教学设计
《折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数学与生活—折叠(p38-p40)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相对应的面,并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体会立体图形和它平面展开图之间的联系。
教学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课件、平面图形纸板等。
学具:平面图形纸板、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前面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学生1、……学生2、……2.出示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大屏幕)(1)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它会折成什么图形?(2)不妨我们找一找相对应的面。
学生:汇报、交流3.激情导入出示折叠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导入新课——折叠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课件显示教材中的侧图,引导学生观察,猜一猜:会折成一个怎样的立体图形?2.想一想、画一画(1)那你想一下,这个平面图形中所对应的面?(2)画一画发挥你的想象,我们为它增添一扇门、一扇侧窗和一扇天窗,在平面图中画出来3.动手折叠、验证猜想:(1)下面我们通过折叠、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合理:生操作(将标有号的面放在外面)(2)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共同探讨,天窗与门设计的合理与科学,相对应的面的准确性。
4.发现问题探究底面积(1)面对这座漂亮的房子,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这座房子要住人的话,实在太小了,我们把它们的边长放大100倍以后,说说长、宽、高、会是多少呢?(3)学生完成底面积的问题三、挑战游戏,巩固提高我们来做几个小游戏1.出示:下面两个平面展开图折叠后所折成的立体图形分别与画出的哪个立体图形相对应?2.出示:猜一猜下面的两个平面展开图折叠后所折成的立体图形相同吗?3.在画出的立体图形中找出它们的对应图形,请仔细观察房子,并在平面展开图上将窗户、烟囱和小鸟的大致位置标出来。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有趣的折叠》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有趣的折叠》一、教材内容概述本章主要通过分析简单的折叠过程,引导学生在实际中探究均分的折叠与不均分的折叠,理解折叠变换后的形状特征与位置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学习折叠的方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理解折叠变换的定义,了解“对称”、“垂直”等概念,提高学生折纸的技巧。
3.探究重叠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殊性质,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综合本章知识,能够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折纸,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折叠的方法,理解对称、垂直等概念。
2.掌握均分和不均分的折叠方法。
3.理解折叠后的形状特征与位置关系。
4.探究重叠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殊性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折纸的作品,带动学生的兴趣,询问学生折叠时观察到哪些现象,引出“折叠”这一概念。
2. 学习折叠的方法1.让学生自己先折一下普通的纸飞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折叠的方法。
2.按照教材上的方法,教学生折叠方法的细节。
3.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并补充一些折叠方法,扩充对折与三等分折等折叠方法的认识。
3. 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引领学生用语言描述折叠的方法和过程,尽可能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
4. 理解折叠变换的定义1.引导学生理解折叠变换的概念与对称性。
2.指导学生辨别折叠变换前后形状的特征与位置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折纸技巧。
5. 探究重叠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殊性质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发现重叠的特殊性质,如可加性、可逆性、自反性等。
6. 培养创造性思维1.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制定合理的创新型折叠方案,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尝试有趣的折纸作品。
2.让学生进行展示并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7. 小结总结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归纳并掌握有趣的折叠方法。
五、课后练习1.完成教材上相关习题;2.借助网络或书本资源,尝试自主折叠一些常见的折纸作品,并了解它们的命名与技巧。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有趣的折叠-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有趣的折叠北师大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有趣折叠课题。
这个课题主要出现在我们教材的第十四章,我们将会详细研究如何通过折叠来求解几何图形的面积。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这个课题,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折叠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折叠来求解面积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个课题,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如何正确进行折叠,以及如何通过折叠来求解不同图形的面积。
这个课题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折叠的原理,以及如何将折叠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面积计算中。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会准备一些简单的教具,比如剪刀、纸张等,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更好地理解折叠的概念。
同时,我也会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尽量用简洁明了的图示和文字来说明折叠的原理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折叠和面积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会提供详细的答案和解题过程,以便学生们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折叠的方法。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会鼓励学生们通过实际的操作,发现更多的折叠规律和面积计算的方法,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的折叠方法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个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有趣折叠课题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
重点在于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折叠方法。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如何正确地进行折叠,将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我会在课堂上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示范,让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理解折叠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并掌握折叠的原理,以及如何将折叠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的面积计算中。
2018最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展开与折叠》学案
课题《睁开与折叠》课型教案导学课1、经过着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睁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学习目标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点,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经过着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睁开图,加深对长方体、要点难点正方体的认识。
学习过程学案导案个案反思一、着手操作活动 1:由立体到平面。
独活动概要:(1)请同学们在长方体(或正方立体)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做上记号;尝试(2)用剪刀沿着棱将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组活动1:由立体到平面。
活动概要:(1)请同学们在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上分别做上记号;剪开,看看你能获得什么样的睁开图。
达成由立体到平面的操作过程。
( 2 )用剪刀沿着棱将长方体(或正活动 2:学生剪好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现不同形状的睁开图。
察看,沟通,由立体到平面的过程中相对的面的对应关系。
领会睁开方体)剪开,看看你能获得什么样的睁开图。
达成由立体到平面的操作过程;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活动 3、由平面到立体。
利用附页 1,附页 2 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想哪些图形切合题目的要求。
二、做一做课本16 页1、下边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恰好能围成正方体?先想想,再利用附页 1 中的图形试一试。
小组活动 2:学生剪好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现不一样形状的睁开图。
察看,沟通,由立体到平面的过程中相对的面的对应关系。
领会睁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2、下边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3、由平面到立体?先想想,再利用附页试。
2 中的图1 试一体。
利用附页1,附页 2 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想哪些图形切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沟通。
做一做1、下边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恰好能围成正方体?先想一想,再利用附页 1 中的图形试一试。
2、下边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先想想,再利用附页 2 中的图 1 试一试。
部署课前预习 22—24 页。
一、沟通自学状况二、报告沟通师:请各组的组长报告一下组别睁开图形总数123合4作5探6究全班共计三、小组展现成就,(展现学生作品)谈谈你为何这样设计?练习课第 17 页“练一练”第1,自2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叠》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叠》教学设计1.将右图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
2.假如要开一个天窗和一扇门,它们的位置可能在哪儿?在由图中标出。
3.一个小仓库的形状确实是如此的,而它各边的实际长度是上图相应长度的100倍,那个小仓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前3分钟内容:《折纸小手工》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预备如此的图形。
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那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能够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能够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能够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形,把那个问题进行拓展,第一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
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定,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第39页第2题。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经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如何会向高层次进军?专门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畴专门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刻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如此,就会在有限的时刻、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余外信息。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有趣的折叠》导学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有趣的折叠》导学案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课题
有趣的折叠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创造机会,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学生通过互动探究获取新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中信息的传递,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中,加深了师生间情感的沟
通。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通过想象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有效地发展了空间观念。
2.知识的拓展,视野的开阔。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没有停留在教材提供的素材上,而是通过问题导入,渗透三棱柱、四棱锥等课外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
学生准备:做好的立体图形及其展开图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教材78页的图形,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平面图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
2.引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39页的第二题(建议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此问题)
1、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点拨、鼓励。
2、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学生要质疑,有补充,有点评。
3、要给与回答预设问题的学生适当的奖励。
4、组内交流,组与组之间质疑,教师点拨。
自我挑战
课本38页的第一题以及39页的2题
独立尝试
一、学生预习和自学的部分
1、课本38页的想一想
2、课本38页的画一画
3、课本38页的做一做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将提前准备好的封闭的立体图形拿在手中,问学生它的形状像什么?板书课题:折叠
布置课前预习作业
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学情况
1、在组长的指导下,轮流进行交流和解惑
2、组长记录交流情况,组员修正和完善自学成果
课题
《折叠》
课型
学案导学课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图形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难点: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学习过程
学案
导案
个案反思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校对批改
3、分析错因,及时订正
5、教师巡视,帮助后进生完成作业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
预留
作业
二、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
1、全班交流自己小组的学习情况,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补充。
2、学生根据探究问题与教师进行互动,预设学生回答:
(1)用剪刀沿着棱将长方体(正方体)剪开,看看你能仓库的形状就是你叠出来的样子,而它各边的实际长度是课本38页的图的相应长度的100倍,这个小仓库的面积是()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