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 古代诗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素材古代诗人
作文素材
2014-01-04 09:34
晋朝的菊花
文/孙守名
(一)
掠过滚滚烟尘,一脚踏进朝思暮想的东晋。

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层峦耸翠;山水相接处,八九间草屋坐落在幽深静谧的绿草丛林间。

一望无际的田园拥围着这些简而幽、陋而雅的房舍,像平静的大海上飘着几叶风帆。

近看,房前屋后榆柳桃李间杂,浓郁的香气随风四散,或浓或淡,或疾或徐,幽幽远远。

门东百余步,是一处菊园所在。

秋风起处繁花落尽,少了番浓艳,却见菊花迎霜傲立,满眼金黄自有一种别样的风流。

丛菊摇黄吐蕊,黄白间杂,蜂蝶戏舞,淡香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曾经留下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无数的足迹,而今,那座让人留恋忘返的陶公祠寂寞地立于那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经日月,暴霜露,见证着菊园的盛衰,体悟着自然的沧海桑田,感受着世人的景仰和怀悼。

十月的菊黄里,丛丛金菊注定要承载着太多的伤感。

眼望滚滚而逝的菊江水,满目萧条,霜寒菊艳中,哪儿去找寻陶渊明单薄的身影……
百年东晋,君王历十一次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些养尊处优的帝王少有胸怀大志者,大多承继基业,随波逐流,少者三两载,多者二十余年。

治国乏术,事端迭起,战争频仍,民生凋敝,国不泰民不安。

这里,不得不提一提那个臭名昭著的孝武帝,因为陶渊明就在他的手下为官。

此人刚愎自用,嗜酒如命,整日沉湎酒色不能自拔;又特别信佛,与他交往者尽是三姑六婆,尼姑巫士。

正因如此,大权旁落在另一位酒徒琅琊王司马道子的手中,两人志同道合,别无他事,一睁眼就开怀狂饮,酣畅淋漓处,酩酊大醉,然后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一时间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只搞得民怨沸腾。

最终,这位酒仙皇帝醉酒发疯,痛骂爱妃张贵人,最终被捂死在龙床上,做了个不折不扣的“仙帝”。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对陶渊明来说,是悲,还是喜?
今天看来,我们对那个荒漠的时代了解的实在太少,对生活在风烟迷蒙中的陶渊明了解得更是少之又少。

他从彭泽令任上封印辞官,凄然写了篇《归去来兮辞》,潇洒地驾舟归隐田园,这只能是我们诗意的想象。

那个倒霉的督邮做梦也不会想到鬼使神差会遇上这么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以致遭万世唾弃。

事实上,督邮实在有些冤枉,即使没有他,历经风尘、内心忧思幽愤的陶渊明迟早也会辞官归隐,去寻找一处心灵的栖息地的。

他清醒地认识
到,官场的尔虞我诈救赎不了自己如飘蓬似的灵魂,那颗悲苦无依的心,注定要在某一天飞落于碧水蓝天,飘逸于山水田园,走向大地山川,走向那丛菊蕊飘香的美丽所在。

那个浮躁喧嚣的东晋朝廷,那股斗富的侈糜之风,随着阵阵菊香统统被涤荡得干干净净。

(二)
九岁丧父,与母妹相依为命,有谁能体会到幼小的陶渊明内心彻骨的寒意?说实话,陶渊明也曾经有一个显宦之家。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屡建奇功,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为荆、江三州刺史;祖父陶茂,父亲陶逸均官至太守,就连外祖父也是东晋名士,家学渊源颇深,母亲出身名门,温柔娴静。

按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陶渊明理应仕途坦荡,一帆风顺。

然而,命途多舛的他偏要在乱世遭受生命的磨难。

慈父见背,陶渊明与母妹无奈而又凄凉地回到外祖父家,开始了他的童年追梦生活。

外祖父孟嘉是东晋的大才子,与他酬唱往来者全是风流倜傥的名流世家。

家里院落颇深,最后一进三间通堂大屋里摆放着些旷世奇书。

这对年少的陶渊明来说充满了神奇和向往。

他躲开外人,沿着那条幽深的小径,愉快地跑去,然后偷偷地坐在那间从窗外射进阳光的书房读书。

那些对他类似天书的古籍从他的手上一本又一本飘然而过,那些优美高雅纯粹无比的文字静静地流淌在他的心田上。

《论语》、《孟子》在一个淅沥的雨后读完了,《老子》、《庄子》在一个夕阳西下的日子读完了,一部部经史子集慢慢融入了他的血液中。

每当吃饭时,心疼儿子的母亲总是牵着陶渊明的小手从小径幽然而过,那片醉人的天地间忽然就飘逸出淡淡的菊香。

终于有一天,外祖父惊异地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不再是年少无知的外孙,而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东晋才子。

他开始不断地向来访的朋友介绍陶渊明,那些曾经口若悬河、纵谈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博学家们在陶渊明面前忽然变得口笨舌拙。

这个青年人,哪儿来的这么大的才学?他们互相探问,陶渊明只是笑笑,然后转身离去。

而此时,“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大相径庭的情趣已深深扎根于陶渊明的内心深处。

壮志报国的陶渊明凌空出世,然而,在远远的山峦间,一丛经秋的菊花正在次第开放……
(三)
东晋一代,上不逮先秦,下不及唐宋,门阀制度森严,侈糜之风盛行。

与政治混乱相应的是文化的衰落,举目四顾,百年历史中除了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之外,瞩目于史册者寥若晨星。

春秋战国的硝烟弥漫中,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华夏的上空,诸子百家相继拥入文化的大潮,争当勇立涛头的弄潮儿。

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观照自然社会,提出济世经邦的箴言睿语,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科举试度的盛行,让唐宋催生了一批批文学才子,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唐诗宋词的江河中划出道道涟漪。

然而,在东晋这个昏黄的朝
代中,那些我们熟知的名字因其凤毛麟角而显得更加耀眼,虽然他们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寂静的夜空……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年的陶渊明背上行囊去江州做那个小小的祭酒。

这个祭酒来之不易,但确是凭着自己旷世才华和卓绝的文学才能而得。

此时的陶渊明感到前途光芒万丈,他的脚步轻松而又愉快。

江州的天空是蔚蓝的,山川景致也是那么赏心悦目。

可是,他的这种兴奋心情并未持续太久,很快就遭到沉重打击。

当时门阀制度严格,士族为官盛行,而陶渊明由于父亲早故,沦为庶族。

江州的上官下吏开始对他进行冷嘲热讽,诽谤挖苦让他痛苦不堪而又无可奈何。

他想念自己的温暖的小家,想念把自己养大成人的母亲。

也许在那里,他可以找到温暖和灵魂的慰藉。

一个残烛将尽、淅淅沥沥的苦雨飘落的深夜,他给母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把内心的悲苦痛痛快快地倾诉了一番。

他告诉母亲,他想回家,离开这个让自己倍感羞辱的官场。

十多天后,母亲回信。

那封让他永世难以忘怀的信中,母亲含泪召他回转。

翌日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他就是辞官。

一身轻松的他怀着惊喜的心情迈着焦急的步伐奔向温暖的故乡,泪水时时漾在眼中,流在心里,是惊喜,是怅然,还是……
没多久,州里重新召他为主簿,刚刚获得自由哪里还有心思重回樊笼,他干脆婉言谢绝。

生活像清凉的溪水,时刻不停地流淌。

妻子的温柔贤惠,幼儿的调皮愚顽,让他感到温馨幸福。

不过,随着孩子的增多,生活也愈来愈显得拮据。

他需要去为生活奔波,唯一的路途还是离家为官。

七年后,他远涉荆州,投奔桓玄门下。

不久,他发现误入虎口,狡诈阴险的桓玄正依靠长江天险窥伺东晋的政权。

他顿感担惊害怕,考虑着如何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正当此时,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陶渊明一下子跌倒在地,只哭得天昏地暗,多次晕厥。

早知如此,纵有高官厚禄,他那里会离开生他养他的母亲?悲痛欲绝的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乘舟返回老家奔丧。

明年,桓玄谋逆篡权,随之刘裕率兵讨伐。

重孝中的陶渊明以家国利益为重,在一个深夜,离别妻儿乔装打扮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消息告之刘裕。

四十余岁能做此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感到非常欣慰。

刘裕看重他的才华与勇气,将其留在幕府,这让陶渊明感到有了大展抱负的机会。

然而,功成名就的刘裕开始剪除异己,那些战功赫赫的名将早不虑夕,转眼间成了阴朝厉鬼。

陶渊明再度陷入绝望的境地,他终于在无奈和不安中,悄然离开了建康。

(四)
官场是什么?对陶渊明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苦痛!东晋时代注定不能成就陶渊明,陶渊明也注定会与这个时代决裂。

只是,生活是一团乱而无绪的苎麻,越想理出个条理,越是粉丝错杂凌乱。

拮据的生活,困窘的手头,让陶渊明感到尴尬和苦闷。

在家呆了一段时间,高邻四舍劝他再入官场,去挣些官俸养家糊口。

越想逃出苦海,越非要在这个尘网中绝望的挣扎。

谁能告知,这样的痛苦怎能承受?
经叔父陶逵的大力举荐,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做了彭泽县令。

在彭泽,陶渊明别无他求,只想尽心尽力地做好份内的事。

他夙兴夜寐,处理公务,全县上下大大小小的事务井井有条。

余下的时间,他开始读书,读书是他的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忘不了在外祖父家读书的那些日子,在书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找到了灵魂的归所。

一个小小的督邮就在那么个不起眼的日子来了。

“束带相迎”是个不成文的惯例,但在陶渊明心中,积久的对官场的愤怒和痛恨也就在那天爆发。

一个朝代的政治永远告别了陶渊明,陶渊明也永远告别了官场生涯。

八十一天的彭泽生活,让陶渊明再次尝到了官场的甘苦。

他沿着自己走来的路又重新走回去。

东晋的田园,在这个午后显得静谧而美好,山水清幽,天空碧蓝,万物生机勃勃。

陶渊明如笼中的鸟儿,一下子就冲入了自由的天地。

此时,僮仆欢迎,稚子侯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菊江永世流淌,哪里还有陶渊明的踪影?沿着蜿蜒的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到那片散发着淡淡幽香的菊园,采撷一瓣菊蕊,幽幽然抬起头来,那是一带朦朦胧胧的南山……
王勃的唐朝
孙守名
在中国,有一种最诗意的古典,那就是唐朝。

唐朝雍容华贵,芳香四溢,魅力无穷。

唐朝的清风裹挟着丝丝诱人的馨香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唐朝的春雨轻轻洒落,走出多少撑着油纸伞的幻影。

泛黄的书页间,就那么不经意地飘落诗意的王勃,他的人生际遇注定与唐朝息息相关。

其实,崭露才华的王勃还是非常幸运的。

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后,授予朝散郎一职;随后,春风得意的王勃又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

十几岁的王勃在人才如云的唐代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官场,在现在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只不过,才情滋盛、经验不足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一篇《檄英王鸡》会将自己打入十八层地狱!
这场玩笑开得太大了!王勃本来想着为沛王助兴,把英王的斗鸡激怒一下,谁知却偏偏卷入政治漩涡,让皇帝龙颜大怒。

无意的王勃触动了高宗皇子争斗的最敏感的那根神经,结果皇帝一怒之下,立即下诏废除他的官职,将其逐出沛王府。

不过,对王勃来说,那篇激情四射、文采似锦如绣的文章的确让他兴奋异常,阵阵喝彩之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这是王勃最为得意的句子,这神来之笔简至如珠圆玉润,每每想来令人击节叹惋。

可怜的、毫无政治敏感和经验的王勃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赶出京城,踏上了去蜀地的征程。

这次打击,是少年得志的王勃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心情由狂热一下子变得冰冷。

面对沉沉暗夜,他慨叹世事苍凉,“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

”含泪对苍天,感慨何人诉!
这年五月,王勃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近三年的漫游生活。

他是在一个料峭的早晨出发的,简单的几件行李,挥挥手,与冰冷的洛阳告别,恓恓惶惶,走入大雾弥漫之中。

短亭,长亭,亲友相送,眷眷深情,幽幽别离。

父母的叮嘱,兄弟的安慰,让王勃肝肠寸断,泪眼婆娑的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人生朝暮间会天翻地覆!雾塞苍天,泪雨迷蒙,太多的无奈,随着飘浮的白云而去吧。

从此,王勃走进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凄迷而孤独的岁月。

五月,绿树成荫,百花争艳,可王勃的内心却满是刺骨的寒风。

他背着空空的行囊趔趔趄趄地走在唐朝这块凄寒的大地上,内心阵阵抽搐。

漫天的大雾,曼曼修远的路途,哪里才是自己的人生归所?
一只折翅的小鸟,仆倒在水面上痛苦地挣扎。

王勃快步跑过去,用双手轻轻捧起,把它放在树枝上,他又转身默默离去。

天空,变得碧蓝,高飞的鹰隼展翼翱翔。

此情此景,忽然改变了王勃的心情。

人生旅途漫长,坎坷泥泞又算得了什么!也许,就是自己的无知导致了这场不期而遇的灾祸;也许,在睡意朦胧中皇帝就会想起那个才思敏捷、诗情勃发的自己;也许,他还未到蜀地,那纸充满期待和温暖的诏书已从京城出发……王勃,忧愁不再,迷惘已无,在这个大雾迷离的日子,他拽开脚步,向前方奋勇前行。

鲜花铺地、烈火着锦的京城里,依旧歌台舞榭。

皇恩浩荡,宫廷内日以继夜的仍然是丝竹琴弦。

三千佳丽,妖艳梳妆;王公大臣,走鸡斗狗;士人游女,筵宴酬唱。

春风殆荡,万物极乐,好一派太平景象!此时的王勃,已在蜀中将近三载。

三年的岁月,一千多个日夜,足以让人颓废沉沦。

狂热的功名利禄之心渐趋平静,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让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真正步入了隐士生活。

在简陋的住处前,他开辟了一小块空地,种上喜欢的秋菊,还有些菜蔬。

锄地松土,浇水施肥,朝看霜露,午拔杂草,诗意地生活。

远远近近的乡人捧茶执酒,相知相乐。

与友人诗词酬唱交往,愈来愈多,他用真情赋出了一首首富有田园情趣的诗篇。

没有丝竹管弦,他自制乐器。

三五诗友相邀,举酒月明之下,诗情勃发之时,便引吭高歌,友人击木相和,声振山林间。

王勃,诗意的王勃,愿终生与林相伴,与月相依,与友相和,与乡邻相守。

在一个醉酒的深夜,他热泪盈眶,给千里之遥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书,书中表达了他甘心永住蜀南之意。

这封情真意切的长信,越过千山万水,在几个月后,到达父亲手中。

父亲览毕,慨然一叹,潸然泪下,一腔悲愤涌上心头。

造化弄人,蜀中的生活让王勃留恋。

这期间,朝中虽曾先后征召过他,心灰意懒的王勃都称病辞谢。

公元六百七十二年,一纸诏书,王勃结束了他的蜀中生涯。

带着无限眷恋和不舍,他终于回到了京城。

这时,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于公元653年建造的滕王阁已风雨飘摇,新任洪州都督阎伯屿已数次登临,多次征求同僚的意见,正欲加以重修。

然而,也许好事多磨,他还要等上三年,因为那个诗意的王勃还要在人间遭受一场坎坷与磨难。

檐宇虚敞,丹刻华丽的滕王阁注定要与诗意的王勃同行,那个器宇轩昂的唐朝注定是王勃的。

与琵琶同行的白居易
文/孙守名
(一)
唐宪宗元和九年的那个冬天显得格外寒冷,漫天的飞雪飘飘洒洒,整个世界笼罩在一片雪海之中。

白居易守母丧期满,携带着简单的行李神情沮丧地回到长安。

没有隆重的迎接礼遇,没有好友温暖的慰问,皇帝宣召后随即就被任命为太子左善大夫。

陪伴太子读书,不能过问朝政,这个官做得让“心系苍生”的白居易真有点哭笑不得。

这是一个只有飘雪的冬天,除了凄冷和悲哀,他没有感到世间的任何温情。

面对着茫茫苍苍的飞雪,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可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却在白居易的一声声叹息中悄然产生。

元和十年六月初三,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像往常一样,在随从的护卫下乘坐八抬大轿匆匆忙忙赶去上朝。

突然一条黑影闪过,直扑武元衡的抬轿,随从们目瞪口呆、毫无反应之时,武元衡已经遇刺身亡。

紧接着,那条身法快捷的黑影扑向第二乘轿子,从噩梦中惊醒的随从们一呼而上,然而为时已晚,裴度也已被刺中头部。

愤怒的随从们高喊捉贼,拼死相搏。

看到人多势众,那个黑影一个闪身翻越高墙,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

看着血肉模糊的两位大人,随从们手忙脚乱,一边组织抢救,一边飞速上报。

当时的宰相武元衡正在主持平定叛乱的藩镇李元济,这场刺杀阴谋很显然是藩镇向中央政府的公然挑战!
一时间举国震惊,朝野哗然!唐宪宗接报后龙颜大怒,随即下诏捕贼,并于刺杀案发三天后,任命尚在重伤之中的裴度接任宰相,以显示平定藩镇之叛和惩凶的决心。

追捕刺客的工作激烈紧张进行,六月八日唐宪宗下诏全国大搜捕,明令谁敢窝藏刺客,诛其九族。

六月十一日,张晏等八人被捕,对罪行供认不讳。

六月二十八日,张晏等五人伏诛,党羽十四人被处决。

然而元凶首恶淄青节度史李师道却逍遥法外。

这场震惊天下的大案似乎与文弱的白居易扯不上任何关系,然而命运却在此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当白居易看到朝野上下噤若寒蝉,手足无措,文武群臣胆寒心惊之时,身为左善大夫的他竟没有顾及到自己的身份,于出事当天中午奋笔疾书,上书朝廷,声言必须惩恶扬善,还宰相一个公道,还国家一个清平!
白居易做梦也不会想到这次上书会给他带来一场灾难!他本不该在谏官议政之前,抢先上疏,侵犯谏官职权,但激于义愤的白居易却义无返顾地越级直谏。

宰相张弘靖看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愤慨已极,下快心要对其重加治罪。

中国官场向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墙倒众人推”。

那些个曾经在白居易当谏官时被指正过的人这时都从各个角落站出,纷纷指责他的恶行。

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看花坠井而死,而他却居然还写《赏花》《新井》这样的诗,这种人不遵孝道,有违名教,与他同朝为官,简直是天大的耻辱。

此言一出,诽谤四起。

可怜的白居易哪里还有招架之力,还手之功。

朝廷开始考虑白居易的任免问题,一纸诏书将其贬为江表刺史。

落难的白居易还没反应过来,又一个小人愤怒地站出来,他就是中书舍人王涯。

据说,王涯行为邪僻,专以窥视别人隐私为业。

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看着满脸沮丧的白居易还是不那么过瘾,又在朝堂上重重地参了一本,趾高气扬地指责白居易罪过太大,必须重加责罚,否则难以服众。

可怜的白居易又由江表刺史变成了江州司马。

白居易只带着一点行李,告别有限的几个朋友,携妻带子,恓恓惶惶地前去赴任。

从此,江州成了白居易的江州,白居易也注定与江州生死相约。

(二)
白居易孤独地行走在通往江州的路上,江山无限,秋风萧瑟,无心赏玩周遭的秋景,他默默地彳亍着,静静地守候着心中的那份悲凉。

就在这个中午,他到了兰桥驿。

当时他并没有在意,像走过所有的驿站那样,只是想略作停留,稍事修整,翌日东曦既驾之时继续前行。

他抬起疲倦的双眼,望望迷蒙的远方,突然他怔在那儿。

挡住视线的驿亭壁上赫然是好友元稹的一首七律诗《留呈梦得、子厚、致用》,洋洋洒洒,笔致清隽。

“泉溜才通疑夜磬,烧烟馀暖有春泥。

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

暗落金乌山渐黑,深埋粉堠路浑迷。

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


看着这熟悉的笔迹,白居易万千感慨涌上心头,眼里噙满泪花。

好友元稹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经历了五年屈辱生涯。

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可就在八个月后,自己竟备受人间诟辱,灰灰如丧家之犬,带着满心伤痛被赶出京城。

一股难言的酸痛袭上心头,他拿起笔,轻醮砚墨,带着对朋友的万般情思,写下了如许文字:“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

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白居易乘舟昼夜兼程,江南秋雨如烟,秀丽的山川美景让他心绪更加惆怅。

长安渐行渐远,故园之思让心底升起莫名的忧愁。

船近江州郡治浔阳,他透过迷濛的雨雾,看到岸边高高耸立着装饰宏丽的华表和浔阳高大的西廊门,想到将在这个陌生的城镇度过无望的岁月,不禁心潮澎湃,即兴赋诗《望江州》:“江回望见双华表,知是浔阳西郭门。

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


白居易终于到了偏远的江南小城江州,做梦也没想到的是竟受到了江州太守的热情礼遇。

个中原因,说来让我们心生惊喜。

那时的乐天已是一个名满中原的大诗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童叟皆宜,无论是朝廷庙堂,还是市井僻巷,争相传唱。

这个江州太守,仰慕白居易的诗文,敬重他的人格,他要给这个风尘仆仆而来的远方诗人以最优厚的待遇。

感谢这位我没来得及查阅其名的江州太守,他是一个懂得文化的中国官员,他知道,万物生生不息,此时的白居易安顿下来,生活虽清贫尚可满足,但精神的痛苦却像大毒蛇在夜深人静之时把他缠绕得动弹不得。

在万般痛苦之下,他忽然有了一种解脱,要重新规划人生,这是在他脑海里闪烁着最亮的光点。

他把自己完全封闭,除了饮食,就静静地坐着。

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世人的搅扰,他苦苦思索四十年来自己走过的每一步路,重新审视官场给自己带来的是是非非。

一周过去了,他打开了屋门,屋外阳光灿烂,小鸟啁啾,满眼风光,溪水淙淙。

白居易完成了生命的突围!
(三)
元和十年的一个傍晚,秋风萧瑟,皎洁的月色洒满江郊,枫叶、芦花随风拂扬,白居易与朋友乘马来到江畔。

挚友远来相探,情也深深,意也眷眷,相处十余日,饮酒赋诗,日夜相伴,诉别离之情,倾相知之意。

而今,诗友又要远行,着实令人感怀。

举杯邀月,聊作饯别,两人执手相望,共话别后情深。

茫茫江面,月色朗朗,水清气浮,一片凄清。

远处迷蒙的江面忽而传出琵琶声语,哀婉低沉,如泣如诉,如倾如慕。

白居易侧耳凝听,诗友擎首眺望。

这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夜晚,接下来的事应是顺理成章。

诚挚相邀开宴,半遮琵琶相见。

琵琶一曲,说尽无限苦悲;曲调优雅,唯见江心秋月。

感怀伤时,触发迁谪之意;情真意切,湿透司马青衫。

然而这个诗意的夜晚其实并不存在。

那时的长安人烟阜盛,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士女如云,繁华胜地,青楼歌女,纨裤子弟,如烟似雾。

然而白居易身为太子左赞大夫,曾身居密宫,他的人格修为必非同一般;谪居未久,虽与诗友送别,亦必不肯夜入妇人舟中,饮酒听琵琶,夜阑方去,贻人口实。

其实,此时的白居易还没有完全从被贬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心中的苦悲无法排遣,以琶琶女起兴,聊以吐纳天涯沦落之憾罢了。

然而,“琵琶女”与“司马青衫”却已成了命运相联的两种意象,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着耀眼的光辉。

虚构的“琶琶女”让无数中国文人遥想,那清幽、美妙的琵琶曲时时也响在每个失落的文人的脑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