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第一章总论模板

合集下载

宋明理学课件PPT

宋明理学课件PPT
天人合一
宇宙的运行与人伦道德相ຫໍສະໝຸດ ,天道与人道相互关 联。无为而治
宇宙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人为干预。
人与宇宙的关系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
人生活在宇宙之中,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宇宙息息相关。
人与天道相通
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应与天道相符合,以实现天人合一。
人对宇宙的认识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人可以认识宇宙的规律和本质,从而更好 地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重视道德教育
宋明理学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之为人之本,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加强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 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倡导和谐社会
宋明理学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和谐稳定,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倡导和谐、稳定 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追求内心平静
宋明理学家强调儒家政治伦理,主张君主的道德责任和以德治国 ,认为政治应当以仁义道德为基础。
天理与政权
理学家认为天理是宇宙间最高的原则,政权应服从天理,政治权力 应当基于天理而非私欲。
民本思想
理学家强调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政治应当以保 障人民福祉为目标。
政治制度设计
三纲五常
理学家重新阐释了三纲 五常的政治制度设计, 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和 臣子的忠诚义务。
国文化传播到了海外,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对后世思想的影响
影响了后世的学术思想
宋明理学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流派,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如清代的思想家王夫之、颜元等人都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
塑造了民族精神
宋明理学所强调的道德、仁义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成为 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

18-19 第1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

18-19 第1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

18-19 第1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第4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儒学的危机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地位。

3.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知识延伸]“三教合一”的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主张(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影响(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易混辨析]“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实践出真知是指在实践中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主张在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

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史料解读]句号前后表达两层意思,抓住关键词“万物”、“各于其所”去分析。

(1)概括史料一中的观点。

【提示】万物都有规则秩序,人人应当遵守伦理规范。

[史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宋明理学PPT

宋明理学PPT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
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 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小故事
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 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 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 “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 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 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 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 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 理”的思想。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阅读P12面历史纵横,想一想为什 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
①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学,有利于 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化,迎合了少数民族 社会的需要。
拓展训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 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六祖慧能的 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C.程朱理学
B.老庄哲学 D.陆王心学
拓展训练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 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C.社会规律
B.自然规律 D.天的意志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
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 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
——戴震 (清)
重礼轻法
小结: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 和谐的意识;

人教版PP教材《宋明理学》完美版PPT1

人教版PP教材《宋明理学》完美版PPT1
完善司法制度; 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首先在四川进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行试点。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
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1992 年,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 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建立: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和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实验和数学为该体系的两大特点)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 然科学的形成。 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除了京师大学堂以外的全部措施被废除,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我自
当儒学发展到唐朝时,就已经丧失了过去在 孟子、荀子、董仲舒时代所拥有的活力。虽然经书 文献依旧存在,注释之类比过去更多,但它们既不 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也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在道 家思想再起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对“性命之 学”(实际是人的本性和命运的问题),感到更大 的兴趣。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无所适而不在。 的愿望。(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30年)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 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尺带珠丹上书说:唐蕃已经“和同 为一家”了。

宋明理学课件

宋明理学课件
响。
程颢、程颐
宋中期以后的学者,进一步发 展了理学,形成了“理学”的
基本框架。
朱熹
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进一步 发展了理学,并建立了完整的
哲学体系。
02
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
理气论
总结词
理气论是宋明理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 理论,主要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本原和 构成问题。
详细描述
理气论认为宇宙万物由理和气两种基 本要素构成,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气则是构成事物的材料。理在气先 ,理为主导,理气不可分割。
成熟期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进一步发展了理学,并建立 了完整的哲学体系。
衰落期
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社会的 变化和思想的多元化,理学逐
渐失去了影响力。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01
02
03
04
周敦颐
宋初学者,提出了“天人合一 ”等重要思想,被视为宋明理
学的鼻祖。
邵雍
宋初学者,提出了“象数之学 ”,对后世理学产生了重要影
文化传承与创新
宋明理学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 对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宋明理学的缺陷与局限
思想保守
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思想保守的特点,限制了社会进步和 创新。
强调权威
宋明理学过于强调权威和传统,有时阻碍了独立思考和学术自由。
偏重内在修养
宋明理学过于偏重内在修养,忽视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实践 。
03
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
天理
天理即宇宙万物的本 原,是宋明理学的核 心概念。
天理的内涵包括仁、 义、礼、智等,是人 之初生所具备的良知 良能。
天理是道德、伦理的 最高准则,是儒家学 说的基础。
人性

《宋明理学》 讲义

《宋明理学》 讲义

《宋明理学》讲义一、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宋明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在社会层面,宋代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城市繁荣,商业兴盛。

然而,社会的变革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道德沦丧、价值观念混乱等。

人们渴望一种能够规范社会秩序、重建道德伦理的思想体系。

在思想文化方面,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正统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应对社会现实问题时逐渐显得乏力。

同时,佛教和道教在隋唐时期的广泛传播,对儒家思想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佛道思想中的一些观念和思辨方法,也为宋明理学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此外,唐代的韩愈、李翱等人已经开始尝试复兴儒学,为宋明理学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宋明理学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

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

他们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的研究和观察来领悟天理。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进一步完善了理学体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达到恢复儒家道德规范的目的。

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

陆九渊主张“心即理”,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强调人的本心就是天理。

王阳明则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可以实现良知。

三、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1、理“理”是宋明理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它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理是一种先于万物存在的本体,万物皆由理派生而来。

2、气气是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

理和气相互依存,理通过气来表现和实现。

3、心性宋明理学非常重视心性的探讨。

认为心性是道德修养的关键,通过修养心性可以达到天理的境界。

4、格物致知这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方法。

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积累知识,最终领悟天理。

5、致良知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将内心固有的良知发挥出来。

《宋明理学》 讲义

《宋明理学》 讲义

《宋明理学》讲义一、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宋明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从社会层面来看,宋代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教育也日益普及,读书人的数量大幅增加,为学术思想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同时,宋代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辽、金等政权的威胁使得社会对于重建道德秩序和价值观念有着强烈的需求。

在思想渊源方面,儒家经典在汉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注疏和阐释,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同时,佛教和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修行方法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启发。

儒家学者为了应对佛道的挑战,吸收了其中的有益成分,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创新。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宋明理学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

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

他们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于万物而存在,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

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的研究和观察来领悟天理。

程朱理学注重道德修养的外在规范,强调通过遵循儒家的礼仪和道德准则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陆王心学则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观点,认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通过外在的事物去寻找。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致良知”,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只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实践,就能够恢复良知,实现道德的完善。

陆王心学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自觉,注重道德修养的内在体验。

三、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1、天理天理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被视为宇宙的本体和道德的准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天理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伦理规范的根源,人们应当遵循天理来行事。

2、心性心性论是宋明理学探讨的重要内容。

理学家们认为,人的本心具有善良的本性,但受到外界的诱惑和蒙蔽会产生恶念。

因此,需要通过修养心性来恢复本心的纯净和善良。

3、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提出的认识天理的方法。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解析 强调法治属于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
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两者都强调德性修养,
锤炼品德,故B项正确;
题目中两人均没有提到教育,故C项错误;
孔子主张性相近,且题目中并没有提到人性,故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发展——心学 ①陆九渊:心是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宣扬“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 和“ 知行合一 ”的学说。
微点拨 正确理解“理学”和“理”的涵义 (1)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 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的出现标志着儒学的成熟。 (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其实质是封建的 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解析 答案
4.命题点:宋明理学的影响 (2013·课标全国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 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234
解析 答案
待考视角
1.命题点:汉代新儒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234
解析 答案
3.命题点: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 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上课形式: 讲授与讨论并重 阅读与思考并重
考察形式: 平时(50%):阅读、讨论(包括教学平台的 发言)、期中小论文等。 期末论文(50%):最后一周,当场完成。
教学形式:
缘起 一、名称:(线索:哲学与理学) 1、道学;2、理学;3、性理学;4、新儒学 5、宋学。 二、研究现状:1、方法——(1)哲学史;(2) 历程;(3)趋向 2、内容——(1)流派与人物; (2)主要问题与概念 三、定位问题:1、三大命题;2、理学与儒学 四、典籍与文献

明朝理学



明《性理大全》——明成祖永乐年间,朱棣(音弟, 1370——1418)敕胡广等纂修《五经大全》、《四书 大全》、《性理大全》,把程朱道学与象山心学合为编篡。 “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者,而后 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 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 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 心自是,而惟从事于覃(音谈,深、远之义)思,是师 心自用也’。”(《宋元学案·象山学案·案语》 清《性理精义》——清康熙年间,官方编,其中选宋代 “性理”学者39人言论作品入内,象山即为其一。 国内、朝鲜半岛



心—— 凝目于鼻,游心于带,是制心者也,非治心 者也。坐则见其存于室,行则见其立于舆,是治心者 也,非养心者也。/中夜坐于幽室之中,其心清明无 外界干扰,则孝悌忠信油然而生。/心动则气窒,心 外虑则气昏耗。 性情—— 情本于性则正,离于性则邪。/ 学者离性 而言情,奚情之不恶? 诚——君子之德,莫不原于诚。诚,则物之来也如鉴。 公私观——君子有天下之私,小人有一身之公。 烛,秉之者莫若随之者见之明矣。奕, 为之者不若睹之者之详也。人之智,长于人,短于己。 求人之是非易,求己之是非难。李翱曰:“凡虑己事 则不明,断他人事则必明。”己私而他人公也。 道之充者须时以用之,物之稚者须泽以养之。须时者 养人,须泽者养于人。此君子、小人之分也。

魏了翁(1178—1231,世称鹤山先生) 、臧格 等上疏请赐周敦颐谥,吏部考功郎中楼观曾说: “理学之说,隐然于唐虞三代之躬行,开端于孔 门洙泗之设教,推广于子思、孟轲之讲明,驳杂 于汉唐诸儒之议论,而复恢于我宋濂溪先生周公 敦颐。”(《周子全书》卷21)
1237年,蒙古开始采用中原的考试制度。南宋 皇帝理宗为了跟蒙古作文化上的竞争,亲自写了 一篇「道统赞」,用韩愈的说法:孟子死后,千 年无人继承,然后北宋五子才又恢复道统。到了 南宋,这道统才发扬光大。 淳佑元年(1241),理宗把亲撰的《道统十三赞》 “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 (注:《宋史》卷四二 《理宗二》)命当时著名画家马麟绘像。其时所 绘共十三像。 理学代道学,成正统。

道学与庆元党禁(1195-1202)

《丛书集成》载:“先是熙宁(1068~1077)间,程 颢(程)颐传孔孟千载不传之学。南渡初,其门人杨 时传之罗从彦,从彦传之李侗。朱熹师侗而得其传, 致知力行,其学大振,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而流俗 丑正,多不便之者。盖自淳熙(1174~1189)之末, 绍熙(1190~1194)之初也,有因为道学以媒孽之者, 然犹未敢加以丑名攻诋。至是士大夫嗜利无耻,或素 为清议所摈者,乃教以凡相与为异,皆道学人也,阴 疏姓名援之,俾以次斥逐。或又为言:名道学则何罪, 当名曰伪学。”
陆九渊:“某平日未尝为流俗所攻,攻者却是读 语录精义者。程士南最攻道学,人或语之以某, 程云:‘道学如陆某,无可攻者。’”。(《语录 下》,《陆九渊集》 党争中,道学主要指程朱之学。而陆氏之学又似 另一种。

道学与心学
道学流弊

《癸辛杂识续集》下(周密:1232-1298 ): 尝闻吴兴老儒沈仲固先生云:「道学之名,起於 元祐(1086~1094),盛於淳熙 (1174~1189)。其徒有假其名以欺世者,真 可以嘘枯吹生。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 kǔn扞hà n边者,则目为麄cū材;读书作文者, 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其 所读者,止四书、近思录、通书、太极图、东西 铭、语录之类,自诡其学为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故为之说曰:『为生民立极,为 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为前圣继绝学。』
宋明理学
程海霞 哲学11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总论 理学的先驱(中晚唐、宋初) 理学的北宋建立 理学的南宋发展 理学的元代发展 明朝前期的发展 明朝后期的发展 余论:宋明理学的走向
教学内容:
宋明理学
同情之了解 理性之分析 生命之体验 精神之超拔
王开祖(约1033-1065) 字景山,永嘉人也。学者称为儒志先生。皇祐 (五年1053)进士,不仕,杜门著书,从学常数 百人。复以荐召试贤良方正,未赴而卒。先生见 道最早,所著有《儒志编》……是时伊洛未出, 安定(胡瑗)、泰山(孙复)、徂徕(石介)、 古灵(陈襄)诸公甫起,而先生之言实遥与相应。 永嘉后来问学之盛,盖始基之。惜其得年仅三十 有二,未见其止,为可惜也。(《明儒学案》第 253页)

其为太守,为监司,必须建立书院,立诸贤之祠, 或刊注四书,衍辑语录。然后号为贤者,则可以 钓声名,致膴wǔ仕,而士子场屋之文,必须引用 以为文,则可以擢巍科,为名士。否则立身如温 国,文章气节如坡仙,亦非本色也。於是天下竞 趋之,稍有议及,其党必挤之为小人,虽时君亦 不得而辨之矣。其气焰可畏如此。然夷考其所行, 则言行了不相顾,卒皆不近人情之事。异时必将 为国家莫大之祸,恐不在典午清谈之下也。」

余时年甚少,闻其说如此,颇有嘻其甚矣之叹。 其后至淳熙间,每见所谓达官朝士者,必愦愦 kuì 冬烘,弊衣菲食,高巾破履,人望之知为道 学君子也。清班要路,莫不如此,然密而察之, 则殊有大不然者,然后信仲固之言不为过。葢师 宪(史弥远1207)当国,独握大柄,惟恐有分 其势者,故专用此一等人,列之要路,名为尊崇 道学,其实幸其不才愦愦,不致掣其肘耳。以致 万事不理,丧身亡国,仲固之言,不幸而中,呜 呼,尚忍言之哉!

庆元元年(1195年)赵汝愚受韩侂胄排挤被罢 相位。 庆元二年叶翥上书,书“除毁”,科举不取。监察 御史沈继祖指控朱熹十罪,请斩。朱熹的得意门 生蔡元定(1135~1198季通,西山先生)被 逮捕,解送道州。 庆元四年戊午(1198),夏四月,右谏议大夫 姚愈上言:“近世行险侥幸之徒,倡为道学之名, 权臣力主其说,结为死党,愿下明诏,布告天 下。”
1187,赵汝愚为相。理学得势。朱子为宁宗老 师,讲《大学》。 “垂谕道学名实真伪之说,……皆以学致道而不 以道致学。道学之名,起于近世儒者。其意曰: 举天下之学皆不足以致其道,独我能致之,故云 尔。其本少差,其末大弊矣。”(《水心文集》, 《叶适集》卷27) 陈亮批评朱子学派「以为得不传之学,三三两两, 附耳而语,有同告密,画界而立,一似结场,尽 绝一世之人于门外」,陈亮言:“亮虽不肖,然 口说得,手去得,本非闭眉合眼、蒙瞳精神以自 附于道学也。”(《甲辰秋与朱元晦(熹)秘书》

道统赞
张九韶(字美和,后以字行。元末明初)。辑北 宋五子及南宋朱子之言,辅以荀子以下数十人之 说。 关于天地、鬼神、人物性命的言论汇编。 成于1366年,三易其稿,初名《格物编》。

《理学类编》
阳明高足王畿(1498—1583)说,“我朝理学开 端还是白沙,至先师而大明”。 黄宗羲说:「有明文章事功皆不及前代,独于理 学,前代之所不及也」

总论
客观上:学科 主观上:个人专业方向 反思的人生——假期见闻

思维如何被打开? 心灵如何被安顿?

缘起


“20世纪以来,道学或理学早已划入哲学史研究的专 业范围,以原于西方的哲学为取舍标准,理学中关于 形而上思维的部分自然特别受到现代哲学史家的青睐, 近年来的理学研究,无论采用西方何种哲学观点,在 这一方面的成就都是显著的。但是理学的‘哲学化’ 也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即——使它的形上思维与理 学整体分了家,更和儒学大传统脱了钩。” 余企图从整体的(holistic)观点把理学放回原来的 历史脉络(context)中重新加以认识,不是想以历 史化取代哲学化,而是提供参加,使理学研究获得一 种动态的平衡。



元祐二年(1087年)《又上太皇太后书》:“陛下圣 虑高明,不喜浅近,亦将勉思义理,不敢任其卑俗之 见,惧获鄙于圣鉴矣。诚如是,则将见道学日明,至 言日进,弊风日革。……” 《上孙叔曼侍郎求写兄墓志书》:“家兄学术才行, 为时所重,出入门下受知最深。……又其功业不得施 于时,道学不及传之书,遂将泯没无闻,此尤深可哀 也。” 《祭李端伯文》: “呜呼!自予兄弟倡明道学,世言 惊疑。” 《明道先生门人朋友叙述序》: “先兄明道之葬,颐 状其行,以求志铭,且备异日史氏采录。既而门人朋 友为文,以叙其事迹、述其道学者甚众。”
小程

“道学”之名,古无是也。文王、周公既没,孔 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 与其徒定礼乐,明宪章,删《诗》,修《春秋》, 赞《易象》,讨论《坟》、《典》,期使五三圣 人之道昭明于无穷。故曰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孔 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 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家之论大道,察焉而 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 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 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 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 掌。张载作《西铭》,又极言理一分殊之旨,然 后道之大原出于天者,灼然而无疑焉。


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林栗: 弹劾朱子“妄自推尊”“习为春秋战国之态,妄 此孔孟历聘之风”“今采其虚名,俾之入奏,将 置朝列,以次收用,而熹闻命之初,迁延道途, 邀索高价,门生迭为游说,政府许以风闻,然后 入门。既经陛对,得旨除郎,而辄怀不满,傲睨 数日,不肯供职,是岂张载、程颐之学教之然也? 缘熹既除兵部郎官,在臣合有统摄,如不举劾, 厥罪惟均。望将熹停罢,姑令循省,以为事君无 礼者戒。”/问:“向时附去易解,其间恐有未 是处,幸见喻。”—“大纲领处有可疑者”。林 曰:“著此书,正欲攻康节尔。”—“康节未易 攻,侍郎且更子细。若此论不改,恐终为有识者 所笑也。”--曰“正要人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