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知识点

合集下载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汉武帝以后 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儒学呈繁盛之势,确 立起正统地位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佛教盛行并本土化和道教在民间的广为 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 发展
一、三教合一
3.隋朝时期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 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4.唐朝时期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 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统治地位
C
5. 明朝中期,集心学之大成的思想家是 A. 王夫之 B. 王阳明 C. 李贽 D.朱熹 6.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实际上是 强调 A. 个人内心修养 B. 实践出真知 C. 统治者要施仁政 D. 求知于圣贤者
B
A
探究: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思想。 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 ★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二、程朱理学
1.理学在宋代形成的历史背景: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 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 合佛道思想来解释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 的儒术体系–––理学。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二、程朱理学
2.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指自然 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 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他们把儒家 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 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 的具象地位, 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宋明理学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思想核心:“致良知”
2.王阳明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学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 即理”“心外无物”
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明中期儒学 代表人物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 儒学危机
一问:儒学什么时候开始受到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问: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三问:儒学受到挑战有哪些具体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教呈现融合趋势, 但儒学的影响范围在扩大
隋朝时期: “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唐朝时期: 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程颐来自天者,理也。——(宋)程颢
朱熹
字元晦,号晦庵,生活于南宋 时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人尊 称“朱子”。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吸收哪家理论)三 纲五常与理是什么关系?
材料一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 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
——《河南程氏遗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通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二程遗书》
理学的方法论:格物致知
目的在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2.二程与朱熹思想异同(大同小异)
二程
哲学观 伦理观
天理是宇宙本源 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必修三第3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③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反映北宋二程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④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反映朱熹进一步指出天理反映在人世间就是儒家道德规范
观点2:天理本质上是儒家道德 “三纲五常”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④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
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传习录上》
反映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观点
知行合一
“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不 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能算做真知
★提示: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①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 学坚持“本源即理”的根本观念,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 学则坚持 “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属主观唯心主义。②从 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 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 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 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 “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 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 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 离”,朱讥讽陆“太简”, 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
考点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概括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4.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 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 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 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 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

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宋明理学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 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不须外面添一分。”
台湾阳明山上王阳明雕像
材料一: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 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 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 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 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 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 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主张,李翱提 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在《原道》和《论佛骨 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 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 盗”。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 佛徒“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 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 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 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 弃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 事”。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 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 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 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 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宋人石介《中国论》说:“闻乃有巨人名曰佛, 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 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老 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
儒:(社会) 负责年轻时求取功名 “为万世开太平”
佛:(未来) 为失意时的安慰 “胜者为王,败者为僧”
道:(人生) 为老年时的祈求“长生不老”
2、政治:宋明加强君主专制,对抗少数民族,
探究儒家经典大义成为时尚。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 并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 是世界”。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 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 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 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同心同德 心领神会 心想事成 心有灵犀 心心相映 心不在焉 一心一意 心猿意马 人心齐泰山移 眼不见心不烦 心静自然凉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 世界观 同 哲学范畴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心”是万物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点 方法论
格物致知(外在)
内心反省(内在)
理学,曾经充当过羁绊历史前进的枷锁,它 也曾经在我们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激发出每个人 心中最后的吼声 。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 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人教版必修Ⅲ第3课宋明理学

人教版必修Ⅲ第3课宋明理学

求。
贵州修文阳明洞
2、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心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①“心即理”: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 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 阳明对此作了发挥。王阳明批评朱熹的修养方法是去心外求理、求外 事外物之合天理与至善。 ②“致良知”: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朱熹认 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 “全体大用”。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 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 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 ③“知行合一”: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 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 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熹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 析心与理为二。“知行合一”的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 自觉和主宰性
王守仁(1472—1529),人称阳 明先生。他以反对正统朱学的姿态 出现,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一切都是从“心”产生出来的, 而不是由踞于心之上的“理”所派生 出来的,从而肯定意识为第一性。
王守仁
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 理。人天生具有挑战的原因?
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①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道 家 神 仙
龙 门 石 窟
二、程朱理学:
宋代“理学”的内涵: 含义:所谓“理学”,就是用“理学”一词来指 明当时两宋时期所呈现出来的儒学。广义的理学, 泛指以讨论天道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 括各种不同的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 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称为“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政治、社会、经 济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 结果,是批判佛、道学说的产物。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 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理。”
朱熹
世界——理
“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
二、宋明理学:
认识论 ---“格物致知”
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世界本原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认为本心是“理”。
《父子关系》
二程说:“老爸就是老爸,儿子就是儿子,这是上天安 排的,所以儿子要孝敬老爸,这就是孝。” 朱子说:“对,父子关系是上天安排的,并且儿子不能 有忤逆之念,这就是孝。” 阳明说:“孝顺自己老爸是应该的,人本来就有孝心, 但,我们对别人的老爸也要孝,这才是真正的孝。”
同:都认为伦理道德是“天理” 决定的; 人们要提高道德修养,不要偏离 道德修养 天理 。 异:对人们道德修养的要求和途 径不同。
第3课
宋明理学
小结:
儒学在宋明时期发展到新的阶段:理 学→心学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陆九渊、王阳明
程朱理学 对世 界本 原的 异 认识 哲学 范畴 达到 理的 理是世界的 本原
第3课
课标要求: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三教合一” 1、表现 魏晋南北朝:三教互相影响和发展 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唐朝:三教并行 尊道、礼佛、崇儒 2、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
“三教合一”的风景名胜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正式)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正式)
2.明中期:王阳明 ——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形成背景:
⑴明中期社会动荡,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⑵程朱理学官方化和成为科举教材以后, 功利逐渐掩盖学术应有的探究精神,崇 尚空谈,不务实际,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⑶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必须整治人心
⑷继承和发展陆九渊的心学,吸取佛教禅 宗“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
五、理学的评价
1.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南宋以 后成为官方哲学,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 作用。
2.进步性:塑造中华民族和个人的优秀品格
①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 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 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 的进步。 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 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程和朱熹的关系:
创立 继承、发展,
①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
完整体系
▲理气论:
▲客观唯心论
②伦理观:把天理和社会伦理规范、个性道德品质结合;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心性论:
社会:三纲五常亦为天理 个人:人性善
方法论:格物致知
▲局限:
▲对象(物):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1.不利于自然科学探究
▲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循序渐进 2.崇尚探究义理,不能
(1)更加理论化和思辩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的吸收了佛、道的思想, 但其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1.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 学有什么异同?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贞洁牌坊的
是“吃人” 。
背后是血泪
──鲁迅《狂人日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知识点强化
一、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

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核心思想(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

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

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4: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本课测评: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天理”是万物的本源。

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