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合集下载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比较分析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比较分析

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比较分析摘要:布鲁纳认为发现式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奥苏贝尔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发现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各有各的优点与缺点,不管是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都要以有意义的学习为基础,两种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两种学习方式的优缺点从而取长补短,综合运用。

关键词:机械性接受式学习;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一、接受式学习的相关论述1.接受式学习的基本含义所谓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就是通过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学习模式中,老师通过将已经归纳好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不需要主动去发现问题,不需要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需要接受老师所传来的讯息和理解所学到的内容。

接受式学习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机械性接受式学习、被动性接受式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

机械性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按照教师所给的材料所表现的形式采用多次重复的方法进行学习。

其特点是,学生只是靠听从而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而不是通过自己思考所得出来结论,机械的模仿套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得到的是一堆孤立的知识,无法把知识活灵活现,无法形成新旧知识的一个连接,无法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体系。

这是一种没有“内化”、没有“活性”的学习、学生不能迁移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的学习,学生从中不仅得不到智力上的开发,更感受不到精神上的愉快。

被动性接受式学习是指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和能力而进行的非主动性的学习,学习过程由学习者之外的因素发起的叫被动学习。

其特点是学生不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或者不能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学习引向深入,或者不去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而只是满足于那些含糊的、似是而非的、肤浅的观念。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学习、发展、测量和评价、指导和咨询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我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体会:
1. 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不同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认知理论等。

理解学习理论对于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育评估非常重要。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心理发展过程。

了解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发展任务,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发展。

3. 测量和评价:教育心理学研究如何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

了解不同的评估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

4. 指导和咨询:教育心理学也研究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咨询。

了解不同的咨询理论和技术,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制定目标和实现个人发展。

总体而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学习、理解发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提供有效地指导和咨询。

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教学和支持。

发现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联系和区别作者:王卉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19期摘要:本文本着客观性的原则以对比的方法探讨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目的是让理论更有效地指导我们今后的教学。

关键词:发现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作者简介:王卉(1985—),女,吉林四平,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课程论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布鲁纳,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是西方“学科结构改革”的倡导者之一,认知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奥苏伯尔,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学者,在心理的教育学科领域中尤有突出的贡献和重大的影响。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这两种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突出这两种学习理论的优势。

也只有从比较中才能看到两种理论的差异和联系,或者说各自的优缺点,为指导教学提供更充分更可靠的理论基础。

一、联系作为认知学派两大学说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分别提出了认知发现说和认知同化说。

尽管这两种学习理论的观点不同,甚至有些观点还是截然相反的,他们的理论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完全对立地看待。

其中联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学生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基础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

布鲁纳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发现法,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知识的再发现从而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建构,使知识成为学生可以自由掌握运用的工具。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同样强调了学生学习不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的一切,而是要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二)学习的准备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每个学生走进课堂时,他们的头脑中多多少少已经有一些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为他以后进入学校学习所做的适当的准备。

高校教师招聘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高校教师招聘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 2)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分)
综合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训练大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①发散思维法:②类比思维法; ③逆向思维法:④转换思维法:⑤直觉思维法:
( 3)联系大学教育教学实际,分析说明之。(7分)
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试论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 1)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5分)
4、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
三、简述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意义。
2.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4.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5.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4.教师角色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许多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4分)
5、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其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响。(4分〉
3、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
答:这种说法不恰当。学习活动必须有动机推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如果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习效果。根据著名的耶克斯一一多德森定律,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而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
4、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

作业1:布鲁纳发现学习与奥苏伯尔接受学习的比较

作业1:布鲁纳发现学习与奥苏伯尔接受学习的比较

布鲁纳与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比较布鲁纳作为认知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十分提倡发现学习。

他在1959年中小学教学改革讨论会上所做的报告,即《教育过程》,不仅直接指导了当时美国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而且也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教学改革。

该书主要分“引论”部分和继“引论”部分的正文。

其中,正文部分包括结构的重要性、学习准备、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学习动机和辅助工具等五个部分。

在该书中,布鲁纳首先阐明了学生所学到的概念越是基本、普遍,对新知识或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因此他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其次,他认为“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有他自己的观察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表现那门学科的结构”;再次,布鲁纳提倡直接思维,他认为直觉思维“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复次,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强调儿童的发现学习;最后,布鲁纳指出即使教学手段逐渐现代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成为主要的辅助者”。

在本书中,笔者对第一章“结构的重要性”和第四章“学习的动机”比较感兴趣,接下来会重点分析。

奥苏伯尔作为另一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十分强调有意义学习。

在其书《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笔者重点翻阅了第二章“意义和有意义的学习”以及第三章“概念的习得和应用”,对笔者印象深刻的当属第二章。

在这一章中,奥苏伯尔重点指出有意义学习的性质和意义的习得等知识。

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于习得新的意义,它既需要有意义的学习心向,也需要向学习者提供有潜在意义的材料。

到这里,笔者认为一些异同点在布鲁纳和奥苏伯尔观点之间产生,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从提倡学习类型看: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虽然未在《教育过程》中做详细论述,但我们仍然从书中提炼出来。

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某些材料,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在学习中成为“发现者”。

认知主义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代表人物布鲁纳(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布鲁纳(1915— )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他于1960年创建了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1962—1964年间任白宫教育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思维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发现的行为》。

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受完形说、托尔曼的思想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思想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而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与完形说及托尔曼的理论又是有区别的。

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完形说及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动物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所谈的认知是知觉水平上的认知,而布鲁纳的认知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所谈认知是抽象思维水平上的认知。

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人的认识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发展成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后,就形成了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

布鲁纳认为,人是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是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的。

也就是说人是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的,是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着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布鲁纳非常重视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他认为,无论教师选教什么学科,务必要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概括化了的基本原理或思想,也就是要求学生以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结构。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教育心理学》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一、接受学习(一)接受学习的性质接受学习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也就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就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依据接受学习就是概念同化与发现学习为概念形成的典型方式的观点指出:既然到了学龄时期,获得概念的同化在儿童中日渐取代概念形成而成为占优势的形式,顺理成章,接受学习也就自然地成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接受学习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习内容上说,事物的意义就是由语言与符号来表达的。

代表学习、概念学习与命题学习,都就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理论材料。

(2)从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说,一般就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事物的意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与命题的意义。

(4)从学习过程说,就是将新的符号、概念与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新旧学习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信息内化,融为一体而储存下来,以便日后可以再现并运用。

(5)从发生上说,它较发现学习为晚。

因为学龄前儿童知识贫乏,缺少应有的适当观念,所以它不能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但在入学后,知识日益丰富,同化逐渐可能,才逐渐取代发现学习而转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二)接受学习的作用与限制1.接受学习的作用接受学习就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它就是意义学习中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

它与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即概念的形成就是不同的。

在现实生活中,从大量的实例中归纳出一类刺激的共同的关键特征,这种自发的概念形成过程,要经过辨别、抽象、分化、假设、验证与概括等活动。

这种过程非常原始,很少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时间也要更长些,而通过它获得的概念,一般就是初级的,或就是日常概念。

而接受学习就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它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人类的学习有多种多样的类型。

但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关系来看,可以把人类学习分成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

在教学过中,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

“发现学习难以成为一种有效的、首要的手段。

”绝大多数的知识仍然需要学生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

奥苏伯尔批评了把言语讲授和接受学习贬为空洞的说教和机械模仿的说法,他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接受学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它不可能与机械学习划上等号,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

如果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

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同化”,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获得关于新知识方面明确而稳定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在这一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具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获得了知识的心理意义。

那么,接受性学习将是有意义的。

他指出,只要教师清晰地组织教材,就会使学生出现稳定面明确的有意义学习,就会使有组织的知识体系长期保存下来,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有效途径,从而形成了以言语讲授和有意义学习为特征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奥苏伯尔认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是向学生传授学科中明确、稳定而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获取和牢固掌握有组织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将认知结构定义为:“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者,就教材学习而言,指个体的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在他看来,学生的认知结构即是他所称的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比较与运用

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比较与运用

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比较与运用作者:刘小林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48期刘小林(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作为两种基本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教学方式,不可厚此薄彼。

通过文献分析与归纳总结,立足于教育现状,认为在教学中需要对两者进行整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应当互相补充,相互依靠。

携手发现学习与接收学习和谐共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有意义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整合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38-02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未来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教育对教学的要求需更加合理和全面。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其划分标准则是根据知识的获得途径不同而决定的,即知识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还是接受他人的思想形成的不同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各有其独自的特点。

当前的教育对怎样将这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1.有意义接受学习的特征:“有意义接受学习”这一概念由奥苏贝尔提出,他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依据周围世界的观察与发现,依据接受学习来获得知识信息。

他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知识的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以同化的过程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并且使认知结构发生变化。

奥苏贝尔所说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非任意的实质性和非字面的联系。

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发生作用,实质性联系是指联系不仅仅存在于字面,而是存在于学习者真正理解了学习内容的意义中。

《教育心理学》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教育心理学》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一、接受学习(一)接受学习的性质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也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依据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和发现学习为概念形成的典型方式的观点指出:既然到了学龄时期,获得概念的同化在儿童中日渐取代概念形成而成为占优势的形式,顺理成章,接受学习也就自然地成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接受学习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习内容上说,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

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都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理论材料。

(2)从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说,一般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事物的意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的意义。

(4)从学习过程说,是将新的符号、概念和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新旧学习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信息内化,融为一体而储存下来,以便日后可以再现并运用。

(5)从发生上说,它较发现学习为晚。

因为学龄前儿童知识贫乏,缺少应有的适当观念,所以它不能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但在入学后,知识日益丰富,同化逐渐可能,才逐渐取代发现学习而转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二)接受学习的作用和限制1.接受学习的作用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它是意义学习中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

它与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即概念的形成是不同的。

在现实生活中,从大量的实例中归纳出一类刺激的共同的关键特征,这种自发的概念形成过程,要经过辨别、抽象、分化、假设、验证和概括等活动。

这种过程非常原始,很少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时间也要更长些,而通过它获得的概念,一般是初级的,或是日常概念。

而接受学习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它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

以这样方式获得的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便于日后应用,而且是二级概念或科学概念,即真正掌握了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论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自的优缺点、两者之间关系及其教学意义

论述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各自的优缺点、两者之间关系及其教学意义

一.阐述接收进修与发明进修各自的优缺陷.两者之间关系及其教授教养意义.1.接收进修与发明进修各自的优缺陷(1)接收进修的长处重要表示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接收进修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光内控制大量的.人们经由漫长岁月发明和积聚起来的体系的科学文化常识.第二,跟着社会日益成长,人必须毕生不竭地进修,毕生不竭地从书本中获取常识.要从书本中获取常识,就必须具有从书本中获取常识即接收常识的进修习惯和进修才能,接收进修的习惯和才能,重要地是经由过程接收运动形成的.第三,接收进修是从书本中获取间接经验.现成的常识,不反复常识的发明.创造进程,因而在多半情形下接收进修对教导装备.举措措施的请求相对来说较低,因而经济易行.当然,接收进修在应用现代化装备.举措措施的情形下,可以进行得更为有用,并且这是一个成长趋势.(2)接收进修也消失着必定的局限性:第一,认知成长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对新常识的进修依附于本身的具体经验,是以接收进修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必定规模内可行.第二,对于在认知成长上已达到情势阶段的学生来说,当他们方才开端进修一新的学科或一个新的范畴时,他们对新常识的进修仍然在必定程度上须要以本身的具体经验为根据,是以,仅靠接收进修是不敷的.第三,接收进修固然具有使学生高效地.体系地控制现成常识的功效,但是在造就学生的探讨精力.创造精力,让学生控制科学探讨办法方面的感化显著不如发明进修.(3)发明进修的长处重要表示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促进智力成长.因为经由过程亲自发明去进修,可以使人按照促使信息更敏捷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获得信息.第二,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致.发明进修具有刺激学生“发明的高兴感”的感化,它可以使学生体味到发明中的乐趣,享受某种高兴的感触感染,从而将外部念头转化为内部念头,加强对进修本身的兴致.第三,有利于学生控制发明的办法和探讨的方法.这种发明办法和探讨方法是解决各类问题以及未来进行科学摸索时所须要的,一经控制就具有迁徙价值.第四,有助于保持记忆.发明进修是使学生自身可以或许发明常识.组织常识并活用常识的进修进程,经由过程这一进程而形成的记忆,就会因具有丰硕的“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来.(4)发明进修又具有其局限性.这重要表示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由过程发明进修来控制常识,效力很低.第二,发明进修的实用规模有限,重要实用于理科教授教养.第三,发明进修要肄业生具备响应的发明须要.发明经验,并建立有用的假设,若不具备这些前提,发明就会变成一种盲目标试试看式的发明,变成一种情势主义.第四,就是死力倡导发明进修的布鲁纳本身也承认,一小我不成能只凭发明去进修,正像一个创造家不是一天到晚都有创造创造一样.2.接收进修与发明进修的关系及其教授教养意义(1)接收进修与发明进修是如何的关系?教授教养中如何处理接收与发明的关系呢?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接收进修与发明进修的差别重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着重点不合:接收进修强调现成常识的控制;发明进修则强调探讨进程.第二,是呈现进修材料的方法不合:在接收进修中,教师把进修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在发明进修中,教师只呈现一些提醒性的线索,而不直接呈现进修内容.第三,是进修的心理进程不合:在接收进修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常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构造中;在发明进修中,学生必须起首经由过程本身的探讨运动,从事实中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构造之中.第四是教师所起的感化不合:在接收进修中,教师起主导.控制的感化;在发明进修中,教师只起指点感化,而不控制具体的进修进程.接收进修与发明进修的接洽表如今两个方面:第一,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起首发明进修须要以接收进修为基本.没有具备必定的常识基本而进行的发明进修,其效力必定是很低的,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往往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发明.有用的发明进修赖以产生的常识基本从何而来?可以来自接收进修,也可以来自发明进修,但最重要的是来自接收进修.因为经由过程接收进修来积聚常识基本的效力比经由过程发明进修要高得多,假如大量的常识都靠发明进修来积聚的话,那么不知到何时才干积聚起雄厚的常识基本以进行高程度的发明进修.其次,发明进修也是促进接收进修的一个重要前提.第二,在发明进修中要应用曩昔所获得的常识包含接收进修中获得的常识,经由过程应用这些常识可以使这些常识得到巩固或者获得新懂得.(2)接收进修与发明进修关系的教授教养意义综上所述,接收进修与发明进修的关系在教授教养中的意义,重要有如许四点:第一,从总体说,黉舍教授教养应以接收进修为主,发明进修为辅.这是因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每一个个别都应当在未成年时接收.继续人类经由漫长时光积聚起来的文化中的精华,接收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根本常识,这是个别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门路.只有如许个别才干在较短时光内达到较高的社会化程度.成长程度.是以,让学生童接收人类的文化,大量地控制人类经由过程漫长的实践积聚起来的常识,是黉舍教授教养最重要的义务.控制现成常识的最有用的办法乃是接收进修,而没有须要也不成能让他们从新发明,即反复常识的发明.产生进程.当然,发明进修也是不成缺乏的,因为它在造就学生的探讨精力,使学生控制科学发明的办法等方面具有奇特的功效,而这些都是黉舍教授教养的重要目标;并且在有些情形下,发明进修照样学生赖以懂得抽象的.归纳分解性常识的必经门路.第二,接收进修与发明进修在黉舍教授教养中的地位,应随教导层次的变更响应地有所变更.可以如许说,学生受教导的进程就是从接收走向发明的进程.第三,接收进修与发明进修在黉舍教授教养中的地位,应随不合的教授教养科目以及进修阶段而响应地有所变更.相对而言,在数理学科中应比其他学科中更多地应用发明进修.就一门学科的不合进修阶段而言,在初学一门学科特殊是难度较大的学科时,一般老是先采取接收进修,尤其是对那些焦点性的概念和道理的进修.第四,没有哪一种进修方法绝对好,也没有哪一种进修方法绝对差,只能说这种进修方法合适这一种场合,而不合适那一种场合.二.建构主义理论对传统教授教养的变动⒈信息技巧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授教养的先决前提如前所述,建构主义进修理论是认知进修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的来源可追溯至皮亚杰的儿童思维成长理论,可谓积厚流光.但是自八十年月初期以来,尽管认贴心理学已逐渐代替行动主义心理学占领了统治地位,而建构主义进修理论在很长一段时代内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直至近年来,跟着多媒体技巧和Internet应用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进修理论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留意,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授教养改造实验研讨的黉舍也日渐增多.个中启事固然有进修理论的风行必定要滞后于作为其理论基本的心理学的风行如许一个身分,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九十年月以前社会上还缺乏实现建构主义进修情形的幻想前提.前已指出,建构主义进修情形包含四大属性或四大要素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显然,多媒体技巧与Internet收集的特征与功效最有利于四大属性的充分表现,例如:“情境”,建构主义进修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须要前提,并作为教授教养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巧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用对象,假如再与仿真技巧相联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传神后果.协商与会话是协作进修的重要情势,协商与会话进程重要经由过程说话(少数场合用文字)作序言,这就请求盘算机帮助教授教养体系必须要有语音功效,即要用多媒体盘算机才干支撑.与此同时基于Internet的收集情形,为超出时空和地域的协作进修创造了优越的前提.如前所述,协作进修对于促进进修群体达到对当前所学常识深入而周全的懂得(即真正完成意义建构)是一个不成缺乏的重要环节.建构主义进修理论以为,意义建构是进修的目标,它要靠学生自发.自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情形的感化都是为了帮忙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多媒体技巧因为能供给界面友爱.形象直不雅的交互式进修情形(有利于学生的自动摸索.自动发明),能供给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分解刺激(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不雅事物纪律与内涵接洽的常识),还能按超文本方法组织与治理各类教授教养信息和学科常识(有利于成长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接洽),因而对学生认知构造的形成与成长,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常识的意义建构是异常有利的,也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授教养情形无法比较的.恰是因为上述原因,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有较大的成长,加上HotJava的消失使多媒体技巧与Internet收集进一步融会,如许就使建构主义进修情形更趋完美,将建构主义理论现实应用于教授教养进程的前提也就日趋成熟.⒉建构主义是深化教授教养改造的理论基本不管是从国际照样从国内的情形看,当前各级各类黉舍深化教授教养改造的症结都是在于:可否打破长期以来统治各级各类黉舍教室的传统教授教养模式.这种教授教养模式的特色是:以教师为中间,教师讲.学生听,重要靠教师向学生灌注贯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授教养进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自动状况,其自动性.积极性难以施展.既不克不及包管教授教养的质量与效力,又晦气于造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晦气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为了转变这种状况,国表里的很多教导工作者.教导学家.教导技巧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讨与摸索,建构主义理论恰是这种尽力所取得的重要理论研讨成果.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硕,但其焦点只用一句话就可以归纳分解:以学生为中间,强调学生对常识的自动摸索.自动发明和对所学常识意义的自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授教养那样,只是把常识从教师脑筋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间,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间,强调的是“教“.这恰是两种教导思惟.教授教养不雅念最根本的不合点,由此而成长出两种对峙的进修理论.教授教养理论和教授教养设计理论.如上所述因为建构主义所请求的进修情形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巧成果的强有力支撑,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敏捷走出理论家的象牙之塔,日益与宽大教师的教授教养实践广泛地联合起来,从而成为各级各类黉舍深化教授教养改造的指点思惟和批评传统教导思惟与教授教养不雅念的锋利兵器.。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作者:周杰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论述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并非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在教学中有效并存,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可根据教情和学情灵活选择运用,有机整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关键词】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效并存灵活选择有机整合【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A-0055-0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

接受学习,主要是通过老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则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但并不排斥接受学习。

然而,在现实中不少教师总是倾向于否定接受式学习,把接受式学习等同于机械学习,等同于讲授和被动学习,认为接受式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其实,接受式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发展。

笔者认为,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并非一定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在教学中有效并存,灵活选择,有机整合。

一、有效并存,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奥苏伯尔指出:接受学习未必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是有意义的学习。

也就是说,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

他还强调,要使学习有意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能够表现出将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和愿望;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具有潜在的意义。

有意义的学习不仅受到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也有学习材料的影响。

在实际教学中被误认为“机械的”接受学习,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数学学习的内容既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引导学生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才能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教师出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如图1),然后将图1的长拉伸,形成图2,将图1的宽拉伸形成图3,再将图1的长和宽都拉伸形成图4。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摘要:学习总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的,而教学方法的直接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方法。

而接受教学和发现学习作为两种基本的教学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应视具体情况,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词: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一、接受学习我们首先来讨论接受学习的问题。

接受学习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几点:(一)接受学习的概念接受学习是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在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组成的封闭环境下,被动地接受教师输出的知识及书本传递的知识。

①在接受学习中,所学东西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师呈现给他的材料,例如一组无意义音节、一组配对联想、一首诗、一条定理将新的学习内容通过整合贮存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以便在将来的某一个时期可以运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

接受学习方式下,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导地位容易被教师侵犯,容易形成惰性,无创新意识和能力。

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从而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可能是机械的,从而成为机械的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在历史上和当前都被广泛使用着,但把它作为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加以积极倡导并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是当代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接受学习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它的历史与教学的历史一样长。

而且从总体上说,从学校产生到现在,接受学习几乎一直占主导地位。

但是20世纪以来,尤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学习以来,接受学习受到了挑战。

(二)接受学习的优点与局限接受学习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快,且容易形成体系。

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认识活动,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

知识的发现、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如果让学生自己通过发现学习来掌握大量的知识,那是不可能的。

而采用接受学①马静波,《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黑龙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11月第23卷第6期习的方式,学生就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人们经过漫长岁月发现和积累起来的知识。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异同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异同

不同点
从专业术语上分析
1.接受学习采用陈述性方式,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记 忆和掌握,即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 2.发现学习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 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 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的发展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不同点
相 同 点
两种学习方式的核心都是问题性和探究性 ,即围绕一定的问题,模拟科学家研究方式 和过程,采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研究问题。 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中使学生得 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
相 同 点
两者都强调过程性和体验性。重视学习过 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和亲身 体验,即使研究成果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也 不影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 它是一种让学生独立学习自行发现问题, 并掌握科学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特别强调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进而形成正确的结论与概念。
相 同 点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能动性。两种学习方式都是以问题为引导 、以学生主动求知为过程,以学会学习、学会 发现、学会动手、学会创新为内容的活动。
不同点
从专业术语上分析
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 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探究学习有助于 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如热爱和珍惜学习的机会,客观、 审慎地对待批判性思维,关注好的事物等。
从专业术语上分析

奥苏贝尔到底有哪些学习分类?

奥苏贝尔到底有哪些学习分类?

奥苏贝尔到底有哪些学习分类?奥苏贝尔是教育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他的观点可以说是涵盖了整个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对奥苏贝尔关于学习分类的知识进行总结。

1.从学习进行的方式分(1)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指教师将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对所学内容加以内化,以便将来再现和应用。

(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知识,然后才是把发现的知识内化、运用。

奥苏贝尔认为认为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主动学习未必是亲身发现或身体力行,而接受学习也未必都是消极,它恰好应是在校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2.从教学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的关系分(1)机械学习: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没有建立起联系,只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就是机械学习。

(2)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新的学习材料与自己的认知结构建立起联系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所谓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观念及其组织形式,它是由学生记忆中的事实、概念、命题、定理、法则等组成的。

简单来说,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奥苏贝尔指出了影响意义学习的三种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①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观念的可利用性;②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观念的可辨别性;③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

根据上述两个分类,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被动的,相反它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重建和改组。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而发现学习只能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形式。

3.根据新旧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方式的不同分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学生习得新知识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中的先备知识。

有意义学习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与同化得以发生,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同化模式有以下几种:(1)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教育学——学习的分类

教育学——学习的分类

学习的分类:
1、学习性质的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1918—2008 ),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
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的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

奥苏伯尔特别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是他的学习理论的核心。

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在这两个维度之间可以有许多过渡形式。

2、学习结果的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有五类结果,表现为五种不同的能力,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1956年)的学习分类:为了用于课程设计,布卢姆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知识(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4、学习水平的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的复杂程度,将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 1 -。

奥素贝尔“接受学习”与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比较

奥素贝尔“接受学习”与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比较

奥素贝尔“接受学习”与布鲁纳“发现学习”的比较【摘要】在教育领域,合理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

本文认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只是在形式上对立,而在教育过程中是互补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种教学方法都是合理有效的。

在教学中应该把这两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布鲁纳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布鲁纳(J.S.Bruner)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模式和理论,引导学生像处在科学研究前沿的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戴维·奥苏贝尔(D.P.Ausubel)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创造性地吸收了同时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结构论思想,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先行组织者等学习论思想。

他们的学习理论对世界的教学和教学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合理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历来是有争议的问题。

一、长期的争论1.认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对立的。

奥苏贝尔等人就坚持,“就个人的正式教育来说,教育机构主要是传授现成的概念、分类和命题,而发现教学法几乎不能成为一种高效的传授学科内容的基本方法。

”。

奥苏贝尔几乎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对立起来。

他认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各自在智力发展和功能上所起的主要作用也是有差别的,大量的教材知识多半是通过接受学习而获得的,反之,日常的生活问题则是通过发现学习来解决的。

也就是说,在概念、分类和命题学习中,奥苏贝尔认为只能以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而发现教学法几乎不能成为一个高效率的传授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

他甚至坚持大多数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接受学习的路线组织起来的,而且在发展的任何阶段,“学习者要理解和有意义地应用某些原理,完全不必独立地发现这些原理。

”另外,奥苏贝尔对布鲁纳从事认知结构的分析基本上持否定的态度。

他认为,合适的结构确实能顾及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但布鲁纳对结构的描述太复杂了,这种结构所起的障碍作用比促进作用更大些,对教师合适的结构,对学生并不合适。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周刊2007年第50期摘要:现在我们国家都提倡素质教育,自然发现学习也就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但分析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制度,完全照搬西方的发现学习是行不通的。

那么既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兼顾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就可以把我们以往的接受学习和现在的发现学习结合起来,合理的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创新能力英语教学1发现学习1.1发现学习的内涵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只限于寻求那种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行为,而且还包括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

”发现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对一些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的核心就是要求学习者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

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

发现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1.2发现学习的优点就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

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有助于记忆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求知与思维的习惯。

在英语的教学中,发现学习就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决在学习英语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1.3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受到很多的限制,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是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我们现在不能完全利用发现学习的原因有:我们国家现在虽然是提倡素质教育,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仍占着首要的地位。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尤其在中学的教育中,时间就是金钱,基本上很难有时间能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来发现学习。

在国外,可以进行小班教学,教师可以发现学习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但要在我们国家真正的实现小班还是不太现实。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中学的每一个班级都有五十人以上,有的甚至有一百人,很难想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能带领大家来主动的发现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接受学习(一)接受学习的性质接受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也是课堂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这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依据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和发现学习为概念形成的典型方式的观点指出:既然到了学龄时期,获得概念的同化在儿童中日渐取代概念形成而成为占优势的形式,顺理成章,接受学习也就自然地成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接受学习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从学习内容上说,事物的意义是由语言和符号来表达的。

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都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理论材料。

(2)从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说,一般是用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事物的意义,即反映事物的符号、概念和命题的意义。

(4)从学习过程说,是将新的符号、概念和命题整合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使新旧学习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信息内化,融为一体而储存下来,以便日后可以再现并运用。

(5)从发生上说,它较发现学习为晚。

因为学龄前儿童知识贫乏,缺少应有的适当观念,所以它不能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但在入学后,知识日益丰富,同化逐渐可能,才逐渐取代发现学习而转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二)接受学习的作用和限制1.接受学习的作用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它是意义学习中获得概念的主要途径。

它与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方式,即概念的形成是不同的。

在现实生活中,从大量的实例中归纳出一类刺激的共同的关键特征,这种自发的概念形成过程,要经过辨别、抽象、分化、假设、验证和概括等活动。

这种过程非常原始,很少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时间也要更长些,而通过它获得的概念,一般是初级的,或是日常概念。

而接受学习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它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

以这样方式获得的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便于日后应用,而且是二级概念或科学概念,即真正掌握了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可见,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途径。

其过程比较科学,程式比较稳定,时间比较短暂,这就是在学校情境中,它为学生的学习所实际采用的理由。

何况,学生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贮存于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大量知识,对于认知发展到相当成熟的人来说,通过接受学习即可享用,所以,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是学生获得大量间接知识的有效途径。

意义学习论认为,责难言语讲授教学是“填鸭式”,从而一概把它归结为机械的、被动的,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批判。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并不是被动的,也不一定是机械的。

在接受学习中,当新命题容纳到认知结构中而出现意义时,不是将新材料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简单“登记”一下就了事的,它的活动至少有:(1)在决定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去时,需要对新的知识的“切合性”作确切的判断;(2)当新旧知识发生矛盾时,需要进行调整;(3)新知识通常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参照系,才能与其经验背景、词汇观念结构趋于一致;(4)如无调节新旧知识矛盾的基础,需要对更为概括和包摄的概念加以重新组织而融成一体。

可见,概念同化的接受学习是一个极为积极主动的过程。

当然,其积极主动的程度,也受个人的需要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接受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意义的,取决于学习的条件如何。

如能符合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包括主观与客观的条件,接受学习就会是有意义的。

如在教学法上注意克服导致机械学习的一些因素,则“鹦鹉学舌”的被动的机械学习更是可以避免的。

总之,要警惕言语接受法的误用,把被动和机械看成是接受学习本身的弊端是不对的。

但这并不等于说,接受学习的作用是没有限制的。

2.接受学习的限制在一定条件下,言语接受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接受学习的意义性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意义接受学习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与教师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技巧有关。

因此它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

从整体上看,接受学习有其普遍性,但是从局部上看,接受学习的意义性要受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所左右。

学前儿童尚未超越前运算阶段,一般不能直接通过定义来学习抽象概念,他们很难对几个概念的关系作出有意义的结合。

过早地用纯言语讲授法,就违反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就是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儿童,虽然能通过定义去获得概念,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结构中缺乏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处理概念之间关系的术语,概念的获得就有局限。

他们没有具体感性经验的支柱,就难以真正理解抽象概念的意义。

不能将新的学习任务同以前学过的材料联系起来,势将导致字面上的机械联系而无实质性的结合。

到了形式运算阶段的初中学生,多数学生就可以不依赖当前或先前的具体感性经验,直接向抽象理解的水平前进。

这样,意义接受学习的范围大为扩展,抽象理解水平在获得知识的准确性、明确性和概括性上,远胜于直观理解的水平,言语讲授法也更为可行。

即使认知发展到这个阶段,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任务时,具体经验的支持还是必要的。

但也不能把儿童在认知未成熟时接受抽象的概念的局限性推广到一切年龄。

总之,照顾到学生在认知发展上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灵活应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意义接受学习才有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接受学习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受制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上面提到的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四个教学法上的因素,如不加以避免就难以收到意义接受学习的效果。

所以教师掌握意义接受学习的心理学原理,按意义学习的主客观条件来引导学生的接受学习是必要的。

特别在调动学生言语接受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上,是十分重要的。

意义接受学习的积极主动程度,受个人对意义综合的需要和自我批判能力的影响。

一个人既可致力于将新命题与有关的全部知识结合起来,也可满足于两者的简单联系;既可将新命题转化为适合于自己理解的术语,也可满足于照原样接受下来;既可力求获得精确的意义,也可满足于模糊的观念。

那种仅仅抓住知识的表面而自欺欺人地以为已经掌握了真正意义的学习方法,是意义接受学习的主要危险。

由于缺乏自我批判能力而不愿作出必要的努力,真正的理解也是不可能的。

为此,要求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求得知识的精确意义的动机和自我批判的态度,是推动学生进行意义接受学习的重要手段。

总之,在符合意义学习的条件下,以接受的方式获取用言语讲授法给予的知识,不失为学校在实际上采用的学与教的一种基本的重要形式。

然而,由于它的局限性,它决不是唯一的形式,发现学习的作用也应当给予充分估计。

二、发现学习(一)发现学习的性质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作为启发式教学,日本学者大桥正夫把它概括为“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

”发现,指学习者知道了以前未曾认识的各种关系、法则的正确性和各种观念的类似性,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自信。

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发现的力量”。

与接受学习比较,发现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生较早。

学龄前儿童就有,而且也是他们获得初级概念的主要手段,是概念形成的典型方式。

到学龄期则降为次要地位,虽然在任何年龄的人中都有它。

(2)学习内容,多少是以未有定论的实际性材料为主,不是现成的结论。

所以,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教师呈现学习材料,采取的是间接提供方式,让学生依据提供的事实或线索去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从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学习过程较为复杂。

首先要将提供的材料或既定的信息序列进行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之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统一,并发现其中的隐蔽关系。

然后,将它们整合,并纳入认知结构之中,将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从而获得新的意义。

必须先独立发现,而后整合内化。

作为概念的形成,包括有序的八个心理过程:辨别、抽象、假设、验证、选择、整合、分化、表述。

(5)它适合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学生的初级概念的学习,适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虽然,时间较长,模式又不固定,但各种问题的解决要通过发现学习。

(二)发现学习的教育思想背景从教育思想背景看,进步教育运动强调教育要重视儿童的自发兴趣与直接经验和必须提供让儿童自然成熟与发展的学习环境。

这两股思潮为发现学习建立了活动的舞台。

他们对传统教育中与儿童实际脱节,机械地记忆各种观念和进行无效的练习等空泛的形式主义极度不满,主张重视儿童的天性和儿童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并以此为指导思想来建设课程。

课程应根据儿童的基本需要、当时的兴趣、认知与情感的准备状态来设计,最大限度地为儿童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使其自然成熟并得到发展。

因此,以儿童为中心的发现学习,就是符合这些要求的教学法之一。

另外,当前流行的教育目标,使每一个儿童都成为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人,特别要求使禀赋聪颖儿童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提出“为创造性而教”的口号,这种教育思想,为提倡发现学习提供了动力。

(三)发现学习的认识论根源自从17世纪启蒙运动提出寻求理性的力量和法则以来,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的一个思想是“人可以凭借观察与理性去发现自然法则”。

这种强调理性的认识论坚信:改善我们的观察力和获得信息的方法,就会导致表述法则的精确性与加强对真理的解释。

正是这种以寻求真理为基础的认识论,是人们热衷于发现学习的一个根源。

近十年来出现一种思想倾向:认为正确认识的积累,依靠理论和研究的新成就去不断修正前人的认识,就能接近于真理。

这也是特别关心发现学习的启发作用的一个根源。

强调理性的作用,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的特点之一。

(四)“发现探究法”训练的意义和限制发现学习是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的学习。

在发现学习中,“发现探究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引起学习兴趣。

学生面临教师确定的新异情境时,在思维中产生不确定性,于是出现了探究的学习动机。

(2)着手选择思维。

学生对眼前所有可能行得通的途径,或各种解决问题的假设,比较对照,选定最佳的一个。

故又称“岔道思维”。

能否成功地解决问题,取决于是否形成良好的岔道思维。

(3)从事逻辑操作。

验证假说,并由假设转化为法则,得出结论,探究告一段落。

可见,发现学习是极为生动活泼的学习。

据日本学者的实验研究,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有四:第一阶段,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第二阶段,提出假设;第三阶段,上升到概念;第四阶段,转化为活的能力。

为此,教学采取假设式,学习采取“问题解决法”,从儿童的好奇好问出发,在教师引导下,围绕一定问题,依据提供的材料和线索,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亲身探究和主动发现,产生新的领悟,得出相应的结论。

发现探究法的训练,据倡导人布鲁纳分析有四大优点。

(1)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

发现的实质就是把现象加以“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之超越现实,获得“新的领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