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市级公开课课件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 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 》则彬彬矣。” “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 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 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 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 苦勤奋 。韦,是一种柔软的皮革。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发明造纸 ,书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称为“竹简”;把字用漆写在 竹简上,再用皮带把一片片竹简象帘子似的编起来(这 是“编辑”一词的来历)。孔子读《易经》,因反复研 读,竟把皮带子都磨断了,修好后又磨断,前后断了三 次,所以说是“韦编三绝”。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 来称赞刻苦读书的好学精神。 《论语· 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用作意动。以„„为乐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当、做
替
了解 懂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表转折 但是,却 表顺承 然后 表并列 并且
• 其 • 仁在其中矣 • 其不善者而改之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总 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 论 学习态度 语 》 修身做人 十 二 章 珍惜时间 自我报告 学习方法 第1、2、4、5、12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件: 纪念白求恩

习他。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 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 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 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 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 绘出来。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具体、形 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 情.
说明即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 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 的经历特点表述明白。
2、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精神。
3、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 益求精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议论文和记叙文 的区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第一段: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 事迹。 第二层: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 动。 第三层: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 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 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 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1、试找出每一节的重点
句,用“
”
划出,并用“这一节赞扬
了“
的
精神”的句式把它表达出
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 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 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 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 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 绘出来。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具体、形 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 情.
说明即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 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 的经历特点表述明白。
2、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精神。
3、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 益求精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议论文和记叙文 的区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第一段: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 事迹。 第二层: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 动。 第三层: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 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 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 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1、试找出每一节的重点
句,用“
”
划出,并用“这一节赞扬
了“
的
精神”的句式把它表达出
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11《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课件

《论语》十二章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共二十篇。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第六章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转而折不思则迷罔惑,思转而折不学则有殆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共二十篇。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第六章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转而折不思则迷罔惑,思转而折不学则有殆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公开课(8)

合作探究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诗人看到的“物”,通过什么方法“着” 上了诗人的的情感“色彩”。
(1).诗中有哪些“物象”? (2).诗中有哪些“意象”? (3)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4)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活动二:品——感受修辞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诗人看到的“物”,通过什么方法“着” 上了诗人的的情感“色彩”。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情境任务
本学期的班级“学习中华英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本 周我们学习部推选的人物是“谭嗣同”。为保证我们的活动 顺利进行,我们将结合他少年时期的作品《潼关》,一起走 进少年意气风发的谭嗣同。
潼关
谭嗣同
一看作者
望海潮·自题小影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 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 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
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
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 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
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活动三:绘——感受豪情美
诗意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 ,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 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 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 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 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活动一:诵——感受韵律美
潼关
谭嗣同
终 古 /高 云 /簇 此 城, 秋 风 /吹 散 /马 蹄 声。 河 流 /大 野 /犹 嫌 束, 山 /入 潼 关 /不 解 平。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公开课(2)

1、你认为诗中哪两句话更能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 情感呢?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诗人怎样的豪 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理解。
表现了诗人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3、最后两句话表达了诗人要求摆脱束缚,追求自 由的理想。这两句话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 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诗 人的感情。
谭嗣同的观点和主张,终于引起了一心希望通过变革来拯 救时下病入膏肓中国的光绪帝的注意。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 布《定国是诏》,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 ,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变法新政。
补充资料
政变失败消息后,谭嗣同并不惊慌,而是置自己的安危 于不顾,多方活动,四下奔走,筹谋营救身陷囹圄的光绪帝。 然终因计划仓促筹备不足而宣告失败。
本来谭嗣同有好多逃走时机,但谭嗣同不为所动。他 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 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据梁启超《谭嗣同之死》记载: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被 斩于市。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 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 从容就戮,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 哉!”呜呼,烈矣!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潼关,据《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
山,因谓之潼关。”地势险要,北临黄河,南有秦 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 川会黄河抱关而下。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是关中东大门,晋、陕、豫三省要冲,进出三秦之 锁钥,素有“畿(jī)内首险”、“四镇咽喉”、 “百二重关”之誉,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兵家必 争之地。
4、下列诗句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你知道它们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含蓄的思想感情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公开课课件

重音:特别需要强调的字、词、短语 (可重声音读也可轻音读)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认为哪些字 或词是需要特别强调的,为什么呢?你 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停连
停连,停指停顿,连指连接。有停但要连。 声音停止,但气息未停止
(停连常用在句首语气词、关联词等)
表达感情的方法: ①节奏 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②语气 语重心长 ③重音 ④停连
家风
诸葛亮,父母早逝。十四岁,分别母兄, 离开故乡琅琊,随叔父避难荆州,投奔刘表。 十七岁,叔父去世,孤苦伶仃。
定居隆中十年,半耕半读,自立谋生,同 时研读古籍,留意时政。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帮助其奠定三国 鼎立的基础。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 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终因积 劳成疾而去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 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 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立功立德为接世 言传身教续家风 身教在先言在后 君子之行济苍生
——读《诫子书》有感
作业:
写《诫子书》读后感 要求:
1.体裁,古体诗 2.提及家风 3.40字以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之课,他警告儿子( ), 我从(原文某句)看出。
(填空,2分钟思考时间,写在预学案空白处)
诸葛亮希望儿子诸葛瞻成 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最终目 的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词来回答)
入情入境:“君子之行”
礼仪修养:身正,书正 艺术修养:文乐合一
表达感情的方法: ①节奏 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②语气 ③重音 ④停连
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正己教人《诫子书》
诸葛亮
学 朗读(音正声响)
习
目 标
解读(入文入理)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精品课件

1)《论语》是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 丘 , 20 篇 , 以语录体和 _______ 对话 体为主。孔子, 名_______ 作之一 , 共_____
仲尼 ,______ 春秋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 思想 家、_______ 政治 字______
◆主题解说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 , 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 , 阐述了学习应 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
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疑难探究
(1)师:课文所选的十二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是怎样体现的?
生: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 的价值。第二章“三省吾身”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第三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第四章“温故 知新”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第五章“学而不思 则罔”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贤哉,回也” 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志同道合的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
朋友 今义:_____
粗糙 (2)饭疏 食,饮水 . . 古义:_______ 冷水 古义:_______
(3)可以 为师矣 ..
疏通,疏散 今义:_____________
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义:可以凭借 _________
可能,许可 今义:______________
5.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成为,做 ) 转折连词,却 ) 替 )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16课《诫子书》公开课课件

走近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 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 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 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 楷模。
译文: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 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 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 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 就。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新三国 诸葛亮 MV 诫子书\新三国 诸葛亮 MV 诫子书.f4v
读一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背景简介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 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 亮54岁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 信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了流传 百世的《诫子书》。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 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 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 青年积极进取。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 不能陶冶性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 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 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另一则材料。我国 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 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 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 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 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 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3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 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 度、有创意的阅读
第四关 局部品味
“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1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去 我会掉下去 我会摔死的 2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能办得到
3随后:信心大增
我招做了 再一次我做到了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
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积累名言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
2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3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 贝多芬
小试牛刀
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 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 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 来,为班里出一期专栏。
要求:内容要真实,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美观。 张贴,布置专栏。大家应自告奋勇报名,负责编辑
3、其他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 你会怎么做?
参考观点:四个孩子的做法不是很得当。 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 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 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 这种做法很不应该,是在拿别人的生命开 玩笑。
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险 阻,只要把大困难 分解为小困难,一 个一个认真地解决,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 难,赢得最后的胜 利。
2、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参考观点
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 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 “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 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 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 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 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 “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2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
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 探”字能否改成“踩”字?为什么?
不能。“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 “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 我的胆怯和小心,而“踩”就表现不 出这种心理。
3.如何理解“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 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来临、天色 越来越暗的氛围,烘托了“我”身 处绝境而又无人救助时紧张、害怕 的心情,推动了情节发展。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 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参考观点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 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 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 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 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冒险
启示
莫顿·亨特
着眼于那最初 的一小步,走 了这一步再走 下一步
脱险
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 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 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第七关 群文延伸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吴 强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如果来的是母亲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参考观点 母亲角度: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 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 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 利玩。
心理变化 “我”体弱多病,胆小 (详)
信心大增
再走一步 (略)
语言评析
1.文中冒险、脱险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 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 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 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 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 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第一关 字词听写
zhuό sŏng chū
jī
灼人 耸立 臭椿树 滑稽
yē huăng hū
抽噎
恍惚
shēn
呻吟
hōng
xuàn
yì
哄堂大笑 晕 眩 小心翼翼
第二关 抢答环节
1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2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4 “我”现在多少岁?
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
第三关 文题回顾
一是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话;
二是一个 道理:把大困难化整为零逐个突 破,最终战胜困难。
1、重点品读“冒险”环节并 体会其人物心理活动。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 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探究升华
一句古语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 花香自苦寒来”。人的一生少不了经受挫 折与磨难,但也正是在战胜困难的经历中 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像歌 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 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 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