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市级公开课课件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 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 》则彬彬矣。” “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 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 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 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 苦勤奋 。韦,是一种柔软的皮革。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发明造纸 ,书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称为“竹简”;把字用漆写在 竹简上,再用皮带把一片片竹简象帘子似的编起来(这 是“编辑”一词的来历)。孔子读《易经》,因反复研 读,竟把皮带子都磨断了,修好后又磨断,前后断了三 次,所以说是“韦编三绝”。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 来称赞刻苦读书的好学精神。 《论语· 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用作意动。以„„为乐
• 为: • 可以为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当、做
替
了解 懂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而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表转折 但是,却 表顺承 然后 表并列 并且
• 其 • 仁在其中矣 • 其不善者而改之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名言警句类
①用于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总 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 论 学习态度 语 》 修身做人 十 二 章 珍惜时间 自我报告 学习方法 第1、2、4、5、12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件: 纪念白求恩
习他。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 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 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 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 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 绘出来。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具体、形 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 情.
说明即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 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 的经历特点表述明白。
2、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精神。
3、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 益求精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议论文和记叙文 的区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第一段: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 事迹。 第二层: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 动。 第三层: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 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 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 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1、试找出每一节的重点
句,用“
”
划出,并用“这一节赞扬
了“
的
精神”的句式把它表达出
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 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 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 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 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 绘出来。它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具体、形 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给人以亲临其境的真实感。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 情.
说明即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 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把人物 的经历特点表述明白。
2、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精神。
3、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 益求精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议论文和记叙文 的区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第一段: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 事迹。 第二层: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 动。 第三层: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 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 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 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1、试找出每一节的重点
句,用“
”
划出,并用“这一节赞扬
了“
的
精神”的句式把它表达出
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课 件: 纪念白求恩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11《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课件
《论语》十二章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共二十篇。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第六章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转而折不思则迷罔惑,思转而折不学则有殆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论语》
•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四书”。共二十篇。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第六章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转而折不思则迷罔惑,思转而折不学则有殆害。”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 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课文探究
•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人 教 版 语 文 七年级 上册部 编版11 《论语 》十二 章 公 开 课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公开课(8)
合作探究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诗人看到的“物”,通过什么方法“着” 上了诗人的的情感“色彩”。
(1).诗中有哪些“物象”? (2).诗中有哪些“意象”? (3)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4)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活动二:品——感受修辞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 彩。”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诗人看到的“物”,通过什么方法“着” 上了诗人的的情感“色彩”。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情境任务
本学期的班级“学习中华英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本 周我们学习部推选的人物是“谭嗣同”。为保证我们的活动 顺利进行,我们将结合他少年时期的作品《潼关》,一起走 进少年意气风发的谭嗣同。
潼关
谭嗣同
一看作者
望海潮·自题小影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 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 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
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
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 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
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活动三:绘——感受豪情美
诗意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 ,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莽 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 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 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 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活动一:诵——感受韵律美
潼关
谭嗣同
终 古 /高 云 /簇 此 城, 秋 风 /吹 散 /马 蹄 声。 河 流 /大 野 /犹 嫌 束, 山 /入 潼 关 /不 解 平。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潼关》课件公开课(2)
1、你认为诗中哪两句话更能体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 情感呢?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诗人怎样的豪 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理解。
表现了诗人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愿望。
3、最后两句话表达了诗人要求摆脱束缚,追求自 由的理想。这两句话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指诗人在诗歌中没有把自己的感 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诗 人的感情。
谭嗣同的观点和主张,终于引起了一心希望通过变革来拯 救时下病入膏肓中国的光绪帝的注意。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 布《定国是诏》,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 ,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变法新政。
补充资料
政变失败消息后,谭嗣同并不惊慌,而是置自己的安危 于不顾,多方活动,四下奔走,筹谋营救身陷囹圄的光绪帝。 然终因计划仓促筹备不足而宣告失败。
本来谭嗣同有好多逃走时机,但谭嗣同不为所动。他 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 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据梁启超《谭嗣同之死》记载:九月二十八日谭嗣同被 斩于市。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 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 从容就戮,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 哉!”呜呼,烈矣!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潼关,据《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
山,因谓之潼关。”地势险要,北临黄河,南有秦 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 川会黄河抱关而下。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 是关中东大门,晋、陕、豫三省要冲,进出三秦之 锁钥,素有“畿(jī)内首险”、“四镇咽喉”、 “百二重关”之誉,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兵家必 争之地。
4、下列诗句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你知道它们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含蓄的思想感情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公开课课件
重音:特别需要强调的字、词、短语 (可重声音读也可轻音读)
请同学们找一找,你认为哪些字 或词是需要特别强调的,为什么呢?你 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停连
停连,停指停顿,连指连接。有停但要连。 声音停止,但气息未停止
(停连常用在句首语气词、关联词等)
表达感情的方法: ①节奏 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②语气 语重心长 ③重音 ④停连
家风
诸葛亮,父母早逝。十四岁,分别母兄, 离开故乡琅琊,随叔父避难荆州,投奔刘表。 十七岁,叔父去世,孤苦伶仃。
定居隆中十年,半耕半读,自立谋生,同 时研读古籍,留意时政。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帮助其奠定三国 鼎立的基础。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 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终因积 劳成疾而去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 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 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立功立德为接世 言传身教续家风 身教在先言在后 君子之行济苍生
——读《诫子书》有感
作业:
写《诫子书》读后感 要求:
1.体裁,古体诗 2.提及家风 3.40字以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之课,他警告儿子( ), 我从(原文某句)看出。
(填空,2分钟思考时间,写在预学案空白处)
诸葛亮希望儿子诸葛瞻成 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最终目 的是什么?
(用原文中的词来回答)
入情入境:“君子之行”
礼仪修养:身正,书正 艺术修养:文乐合一
表达感情的方法: ①节奏 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②语气 ③重音 ④停连
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
正己教人《诫子书》
诸葛亮
学 朗读(音正声响)
习
目 标
解读(入文入理)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1 《论语》十二章公开课精品课件
1)《论语》是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 丘 , 20 篇 , 以语录体和 _______ 对话 体为主。孔子, 名_______ 作之一 , 共_____
仲尼 ,______ 春秋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 思想 家、_______ 政治 字______
◆主题解说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 , 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 , 阐述了学习应 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
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疑难探究
(1)师:课文所选的十二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各是怎样体现的?
生: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 的价值。第二章“三省吾身”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第三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个人修养,要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第四章“温故 知新”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关键要思考,要“知新”。第五章“学而不思 则罔”讲学习态度,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贤哉,回也” 讲个人修养,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
志同道合的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
朋友 今义:_____
粗糙 (2)饭疏 食,饮水 . . 古义:_______ 冷水 古义:_______
(3)可以 为师矣 ..
疏通,疏散 今义:_____________
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义:可以凭借 _________
可能,许可 今义:______________
5.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成为,做 ) 转折连词,却 ) 替 )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16课《诫子书》公开课课件
走近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 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 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 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 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 楷模。
译文: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 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 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 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 就。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新三国 诸葛亮 MV 诫子书\新三国 诸葛亮 MV 诫子书.f4v
读一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背景简介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 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 亮54岁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 信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了流传 百世的《诫子书》。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 育方法的至理名言,影响着近二千年 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 青年积极进取。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精确翻译与理解文章,注意积累警句。 3、领会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拳拳亲情。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 不能陶冶性情。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课 窃读记(课件)市级公开课课件
尴尬: ( gān gà)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饥肠辘辘: (lù)形容十分饥饿。 威风凛凛: (lǐn)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众目睽睽: (kuí)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 (shà yǒu jiè shì)多指大模大样, 煞有介事: 好象很了不起的样子。
初读感知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1-8)一、窃读被抓,尽显尴尬。
什么是侧面烘托?
读书名言
1.抓紧时间读书: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读好书: 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3.善读书: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课堂总结
3.中心:表现了 2. 使用了比喻 1.这篇文章 以“窃读” 的修辞方法, 语言生动。运 用动作、心理 “我”对读书的 热爱和对知识的 渴望。以及对帮
精读感悟
自语式独白是心理描写的一种表达
形式,它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
达了自己的心境和感情。 这篇课文巧妙运用自语式独白, 生动描述了“我”窃读时的心境。
精读感悟
要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出发, 直接表露自己的内心活动。
自语式独白 心理描写
内心独白必须真实,符合自己 当时的心情和想法,做到言为心声。
课外拓展
怕失去现在阅读的乐趣。多么爱读书的英子!
精读感悟
体会作者对读
书的热爱。
品读第一、二部分, 找出文中能让同学 们体会到了作者挚 爱读书的句子?
精读感悟
下面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 了?那女孩不知以后 嫁给谁?那本书放在 哪里?左角第三排, 不错。……” 一连串疑问表达
了我迫切想看到那本
书的心理,担忧那本 书会不会卖光了。 酷爱读书的孩子!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世说新语〉二则》2个课时公开课(讲解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 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 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8.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觉得 哪一个更好?
前者更好,因为大雪下得猛烈密集, 只见雪粒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 的样子。这样写更真切地描摹了当时 的场景。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后者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 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 却 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客观叙述谢家儿女在一次家庭聚会中 咏雪的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 智,同时也透露出谢家家庭生活的雅趣和轻松 愉快、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庭氛围。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叙事平实,语言精练 文章只是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叙 述出来,不做任何夸饰,语言十分精练。如文 章首句短短十五个字,却包含了环境、人物、 事件,内容十分丰富。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 絮乘着风满天飞舞。”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讲解教学课件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 也。
译文: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 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课件公开课(1)
诗情:指豪情,也是Fra bibliotek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 秋日的寂寥自然就会一扫而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诗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虚实结合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课外拓展: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 数树深红出浅黄 。 试上高楼清入骨 , 岂如春色嗾人狂 。
一鹤: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 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 天的肃杀氛围。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 的精神的象征。
排:
“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的写出了黄 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 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引:
化抽象的“诗情”为有形物,生动地表现了 诗人面对秋景而不悲的感情,同时也使诗歌 有了气势。
白居易《金针诗格》
诗有三本:“以声律为窍,以物象 为骨,以意格为髓。”
第一读:初次相识,精准阅读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二读:再次相识,理解阅读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第二读:再次相识,理解阅读
秋词
刘禹锡
喀左县第四初级中学 张晓宇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是我国 唐代著名的诗人。
刘禹锡《秋词》原有二首,这是其中之一。这首 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当时顺宗即 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 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 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 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晚年在 洛阳,和白居易为师友,并称“刘百”。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件公开课(23)
新知讲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读诗句
新知讲解
tí 啼
xī 五溪
记拼音
chóu 愁心
láng 夜郎
新知讲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诗题
诗题意思:
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消
息,我在遥远的地方,写了
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感慨。
新知讲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千童中学——刘朝霞
新知讲解
知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 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 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还有“诗仙”之称白从天宝三年离 京漫游,到扬州时,听 到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 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 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 的友人 。
闻道龙标过五溪
“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 到达龙标。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 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 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
拓展提高
悟诗情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一个“愁”字。
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 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拓展提高
“我寄愁心与明月”诗寄月抒怀,你还记 得哪些关于 明月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课堂总结
借月抒怀,表达 了对王昌龄怀才不 遇的惋惜与同情。
本诗主题是什么?
作业布置 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 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 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另一则材料。我国 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 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 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 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 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 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3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 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 度、有创意的阅读
第四关 局部品味
“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
1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去 我会掉下去 我会摔死的 2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能办得到
3随后:信心大增
我招做了 再一次我做到了
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
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积累名言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杜甫
2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3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 贝多芬
小试牛刀
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 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 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 来,为班里出一期专栏。
要求:内容要真实,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美观。 张贴,布置专栏。大家应自告奋勇报名,负责编辑
3、其他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 你会怎么做?
参考观点:四个孩子的做法不是很得当。 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 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 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 这种做法很不应该,是在拿别人的生命开 玩笑。
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险 阻,只要把大困难 分解为小困难,一 个一个认真地解决, 终将战胜巨大的困 难,赢得最后的胜 利。
2、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 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参考观点
杰利角度: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 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 “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 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 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 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 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 “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 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2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
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 探”字能否改成“踩”字?为什么?
不能。“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 “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 我的胆怯和小心,而“踩”就表现不 出这种心理。
3.如何理解“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 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来临、天色 越来越暗的氛围,烘托了“我”身 处绝境而又无人救助时紧张、害怕 的心情,推动了情节发展。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 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参考观点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 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 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 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 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冒险
启示
莫顿·亨特
着眼于那最初 的一小步,走 了这一步再走 下一步
脱险
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 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 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第七关 群文延伸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吴 强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如果来的是母亲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参考观点 母亲角度: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 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 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 利玩。
心理变化 “我”体弱多病,胆小 (详)
信心大增
再走一步 (略)
语言评析
1.文中冒险、脱险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 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 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 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 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 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第一关 字词听写
zhuό sŏng chū
jī
灼人 耸立 臭椿树 滑稽
yē huăng hū
抽噎
恍惚
shēn
呻吟
hōng
xuàn
yì
哄堂大笑 晕 眩 小心翼翼
第二关 抢答环节
1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2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4 “我”现在多少岁?
65岁(当时是8岁,时隔57年,所以8+57=65)
第三关 文题回顾
一是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话;
二是一个 道理:把大困难化整为零逐个突 破,最终战胜困难。
1、重点品读“冒险”环节并 体会其人物心理活动。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 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探究升华
一句古语说得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 花香自苦寒来”。人的一生少不了经受挫 折与磨难,但也正是在战胜困难的经历中 我们的人生才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像歌 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 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 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