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讲座报告——激波风洞 俞鸿儒

合集下载

感动中国俞鸿儒观后感

感动中国俞鸿儒观后感

感动中国俞鸿儒观后感第一篇嘿,朋友们!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俞鸿儒的事迹,真的是被深深震撼到啦!俞鸿儒老爷子,那可真是太了不起啦!他一辈子都在为我国的科研事业默默奉献。

想想他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持搞研究,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啊!他那种对科学的热爱和执着,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退缩,一门心思就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把研究搞成功。

而且他还特别有创新精神,不被传统的观念束缚,大胆地去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这得多聪明,多有勇气呀!我就在想,如果换做是我,能不能有他那样的坚持和勇气呢?估计很难吧。

但他的故事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只要有梦想,有决心,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俞鸿儒老爷子的成就可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那是大大的。

咱们得好好向他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努力拼搏,争取做出点成绩来!第二篇亲人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看完感动中国俞鸿儒后的感受哈。

哇塞,俞鸿儒这个人真的太牛啦!他在科研这条道路上的付出和努力,简直让人惊叹不已。

你知道吗?他所从事的工作可不是一般的难,但他从来就没怕过。

那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劲头,真的太帅啦!他总是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迷茫中看到希望。

感觉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而且他对待工作的认真劲儿,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不马虎,不应付,一定要做到最好。

俞鸿儒的故事让我懂得了,成功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的,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走,去拼。

我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以后啊,我也要像他一样,坚定自己的目标,不怕吃苦,不怕累,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你们呢,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

俞鸿懦作文

俞鸿懦作文

俞鸿儒作文
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俞鸿儒先生。

我第一次知道俞鸿儒先生,还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

那时候,我正参加一个科学讲座,台上的老师激情澎湃地介绍着我国科学界的大牛们,俞鸿儒先生的名字就在其中。

我当时就好奇啦,这到底是怎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呢?回到家,我就开始各种搜索,这一搜可不得了,原来俞鸿儒先生在空气动力学领域那可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本科学杂志上看到了关于俞鸿儒先生的一个小故事。

那是在他做一项重要实验的时候,整个团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俞鸿儒先生却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犹豫。

当时,实验室里大家都忙得团团转。

有个年轻的研究员小李着急地说:“俞老师,这数据不对呀,咱们是不是得重新来过?”俞鸿儒先生微微一笑,拍了拍小李的肩膀说:“别慌,咱们仔细瞅瞅,问题总能解决的。

”然后,他亲自带着大家一点点地排查,从仪器设备到计算方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另一个研究员小王也忍不住抱怨:“这也太难了,感觉没希望啦!”俞鸿儒先生严肃地看着他说:“做科研哪有那么容易,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可不行!”就这样,在俞鸿儒先生的鼓励和带领下,大家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实验取得了成功。

俞鸿儒先生就是这样,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如今,每当我想起俞鸿儒先生,心中就充满了敬佩。

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这就是我眼中的俞鸿儒先生,一个令人敬仰的科学巨匠!。

俞鸿儒事迹感悟

俞鸿儒事迹感悟

俞鸿儒事迹感悟嘿,朋友们,今天得跟你们唠唠俞鸿儒这位超厉害的人物。

俞鸿儒啊,就像是科学界的“武林高手”。

他在自己的科研领域里那是一路“过关斩将”,别人看到科研难题就像看到洪水猛兽,躲都来不及,他倒好,直接就冲上去,把那些难题当成是他练手的“小怪兽”。

他搞的那些科研成果,就像是他在科学界这个“江湖”里留下的独门秘籍,每一个字都闪着智慧的光芒。

你想啊,他研究的东西,对咱普通人来说就像天书一样。

可他就像是一个能把天书翻译得明明白白的神奇魔法师。

那些复杂的原理在他脑海里就像一群听话的小绵羊,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搞的激波风洞,这玩意儿可不得了,就像是打开了通往另一个科学世界的大门,他就站在那门口,像个把门的大神,欢迎着所有对科学充满好奇的人进去探索。

他在科研道路上的坚持,简直就像一头倔驴。

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梗着脖子,眼睛一瞪,就勇往直前。

那些困难就像一个个调皮捣蛋的小鬼,想尽办法拦住他的去路,可他呢,拿出他的科研“法宝”,三两下就把这些小鬼打得落花流水。

他在科研的大舞台上,就像是一个孤独的舞者。

别人可能都在旁边看着,觉得这舞步太难了,不敢轻易尝试。

但他却不管不顾,自顾自地跳着那美妙的科研之舞。

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突破,都像是舞蹈中的高难度旋转和跳跃,让人为之惊叹。

我就想啊,他是不是脑袋里装了一个超级电脑,不然怎么能处理那么多复杂的信息呢?他的思维就像闪电一样,快速地在知识的天空中穿梭,击中一个又一个的科学目标。

他的一生就像一场精彩绝伦的电影。

从刚开始踏上科研之路的小菜鸟,慢慢成长为科学界的巨星。

他经历的那些失败就像是电影里的小插曲,虽然有点不和谐,但却让整个故事更加精彩。

而他的成功就像是电影的高潮部分,让我们这些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忍不住为他鼓掌叫好。

他对科研的热爱,就像是吃货对美食的执着。

他看到科研项目,眼睛就放光,就像吃货看到满桌的美食一样。

他就想一口一口地把这些科研成果都“吃”进肚子里,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力量。

中国研高超声速激波风洞耗时48年

中国研高超声速激波风洞耗时48年

中国研高超声速激波风洞耗时48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让人惊艳的成绩背后,那些令人敬佩的苦功。

而对于科研仪器设备研发来说,台下的功夫又何止十年?我国高超声速激波风洞的研发过程就几近半个世纪!早在1965年,俞鸿儒在他年富力强的37岁时就受命研究先进高超激波风洞技术。

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他创立了激波风洞爆轰驱动技术。

在中科院和863计划的联合支持下,1998年在俞鸿儒院士领导下,力学所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正式运行的氢氧爆轰高焓激波风洞JF10。

其后,研发团队先后于2003年探索出激波反射型正向爆轰驱动技术,2006年探索出正向爆轰驱动膨胀管技术,2009年探索出双驱动段正向爆轰技术。

正是在这些技术积累的基础上,2008年立项的JF12风洞才得以在短短4年后的2012年,就完成现场测试和项目验收。

作为首个具有中国人独立知识产权,其技术指标目前在国际上也是最先进的高超声速风洞,如今的JF12已成为国家重大工程主力设备,正在我国先进飞行器的研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科学仪器设备产业是典型的国家战略性产业,不仅需要长期计划和连续积累,也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

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关键设备——超导成像频谱仪的研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超导接收机1998年就已投入使用,在随后的十余年间,一边是天文观测和研究人员利用这台仪器做出了很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一边是那些仪器研发人员依据科研需求并结合现代科技进展做出使用效率有了20余倍提升的新接收机。

如今,2010年投入使用的超导成像频谱仪已经显示出它的威力,成为庞大的银河画卷巡天计划中最重要的“画笔”。

而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发现紫金山天文台负责仪器研发的团队,又在打造更精微的芯片。

当十年期的银河画卷计划完成后,接收机会不会再次更新换代?答案似乎已不言而喻。

一台好装备,多年苦功夫。

不仅建成一台好装备,需要花费多年苦功,利用这台好装备做出好成果来,同样需要耗费苦功。

跟随大师的脚步

跟随大师的脚步

跟随大师的脚步作者:赵广立来源:《科学导报》2015年第83期在不久前举行的2015中国力学大会上,87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空气动力学家俞鸿儒获颁首届“钱学森力学奖”。

获此殊荣,他感到高兴,“我是搞实验科学的,不是研究理论的,这个奖能够颁给做实验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他的高兴还缘于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我以前就跟着钱学森先生、郭永怀先生学,拿到这个奖好像与他们的关系又紧密了一点。

”跟大师“向科学进军”俞鸿儒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先生的学生。

而当年“替”郭永怀招收研究生的,正是“三钱”中的“两钱”——钱伟长和钱学森。

原来,1956年中国科学院公开招考研究生时,郭永怀还没有回国。

两位钱先生在知道他要回国的情况下,特意帮他招收学生。

俞鸿儒就是在那时报考了钱伟长的研究生,成了郭永怀回国后的第一批弟子。

1956年也成了俞鸿儒人生的转折点。

那一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每个人都要制定“向科学进军”的计划。

当时在大连大学(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留校任教的俞鸿儒被要求写“进军计划”,并被告知“几年后能提升副教授、教授”。

俞鸿儒不写,并说:“这哪是向科学进军?我看是向个人名利进军。

”他也迷茫:什么是科学研究?应该怎么做研究?那时钱学森刚回国不久,俞鸿儒很是仰慕他的学问和爱国精神。

他想,能不能到他那里去做?刚好当时报考中国科学院没有单位限制,于是俞鸿儒第三次走进考场,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俞鸿儒回忆说,钱学森和导师郭永怀的办公室在一起,跟钱学森有很多接触,包括当时钱、郭两人去拜访一些名家,他也随从,逐渐地成了他们的助手。

近水楼台,俞鸿儒受钱、郭两人影响颇多。

他至今记得,郭永怀第一次和他们谈话时很严肃:国家的科学事业需要很多人做铺路石,他也是。

郭永怀希望他们也要有这种思想准备。

为研究超声速飞行,1958年,郭永怀在力学所成立激波管组,并指定俞鸿儒为组长。

在郭永怀的支持下,俞鸿儒提出研究氢氧燃烧驱动激波管。

俞鸿儒院士激波管爆轰驱动新方法开创者

俞鸿儒院士激波管爆轰驱动新方法开创者

第12卷 第5期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12 (5): 509-5222020年10月JO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 Oct., 2020收稿日期: 2020–09–11; 修回日期: 2020–09–18基金项目:中国科协俞鸿儒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Y54001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E0290132,Y9210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工程推动基础研究”(71603254,Y611113)DOI: 10.3724/SP.J.1224.2020.00509俞鸿儒院士:激波管爆轰驱动新方法开创者张志会(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摘 要: 俞鸿儒早年攻读数学和机械工程学位,打下了理工结合的坚实基础。

1956年他考取了中科院力学所郭永怀先生的研究生,在钱学森、林同骥等先生的言传身教和文化熏陶下,加上他本人固有素质悟性,走上了开拓“激波现象及其应用”的实验研究之旅。

俞鸿儒急国家之所需,不循国外老路,探索出费用低廉且高效的高焓试验气流实验方法——爆轰驱动,被国际同行广泛推崇。

他还积极推动激波管和激波风洞技术在国防、航空航天与民用领域的应用。

在21世纪初他又开展了高超冲压发动机性能研究,并探索采用催化复合方法提高冲压发动机推力的新概念。

俞鸿儒还为中国气动中心的发展倾注心力,献计献策。

他甘当铺路石,为后来者助行。

关键词: 俞鸿儒;激波风洞;爆轰驱动;工程科学中图分类号: O4-3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969(2020)05-0509-14俞鸿儒作为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激波管与激波风洞领域专家,不仅为我国创造了多种高性能的气动实验装置,还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开创性的成果,不遗余力地推动高温气体动力学在中国的发展。

由俞鸿儒指导,中科院力学所姜宗林等人建成的长试验时间激波风洞JF-12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和国防技术现代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俞鸿儒的故事

俞鸿儒的故事

俞鸿儒的故事俞鸿儒啊,就像是科学世界里的一位超级大侠。

他一头扎进超声速这个神秘又超级难搞的领域,就再也没回头。

您想啊,超声速这玩意儿,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怪兽,特别难捉摸。

可是俞鸿儒呢,他就不信这个邪。

他就像是一个执着的探险家,在超声速的这片未知大地上开始了他的冒险之旅。

他刚开始研究的时候,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没有什么高级的设备,就靠着自己的智慧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就像个手艺人,一点点地琢磨怎么把那些简陋的仪器拼凑出能研究超声速的家伙事儿。

有一次啊,他在做实验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超级大的难题。

那个实验数据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怎么都不肯听话,跟他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换了别人啊,可能就放弃了,觉得这事儿太难搞了。

但是俞鸿儒不,他就对着那些数据看了又看,算了又算,就像一个侦探在寻找破案的线索一样。

最后啊,他还真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就像是找到了打开宝藏的钥匙。

他在超声速领域的研究成果那可不得了。

他的那些发现就像星星一样,照亮了超声速研究的天空。

比如说他在激波风洞方面的贡献,这激波风洞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时光隧道,可以模拟超声速飞行时候的环境。

他让这个“时光隧道”变得更靠谱、更厉害,这对咱们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那可是帮了大忙。

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他就像一个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在超声速的田地里不停地劳作。

他不在乎什么名声啊、财富啊,就想着怎么把这个领域的研究往前推进一步,再推进一步。

而且啊,俞鸿儒还是个特别低调的人。

他不像有些科学家,做出一点成绩就到处宣扬。

他就安安静静地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搞研究,就像一个隐居的武林高手,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知道他有多厉害。

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激励人的歌,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难,只要像他一样执着、努力,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干出一番大事业。

对俞鸿儒想说的话作文

对俞鸿儒想说的话作文

对俞鸿儒想说的话作文俞鸿儒先生,说实话,在深入了解您之前,我对您的名字和您所从事的工作都知之甚少。

但当我真正去探寻您的事迹,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心中也有好多好多话想对您说。

我了解到您在科研道路上的坚持和付出,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就拿您在激波风洞研究中的经历来说吧。

为了实现科研目标,您带着团队,在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摸索前行。

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甚至连基本的实验场地都十分简陋。

但您就是有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非要把这事儿干成不可。

我能想象到当时的场景,那破旧的实验室里,灯光昏暗,堆满了各种工具和零件。

您和团队成员们围在一起,眉头紧皱,对着一堆图纸和数据,激烈地讨论着方案。

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记得有一次,实验设备出了故障,为了尽快找出问题所在,您亲自钻进设备内部检查。

那里面空间狭小,到处都是油污和灰尘,您却毫不在意,一心只想解决问题。

您趴在那里,拿着工具,一点点地排查,汗水湿透了您的衣衫,可您连擦一下的功夫都舍不得浪费。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您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我在想,那是怎样的一种毅力和信念在支撑着您啊!换成是我,可能遇到几次失败就打退堂鼓了。

您知道吗?当我看到您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我真的感到无比羞愧。

平日里,我总是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抱怨连天,学习上遇到难题就想逃避。

和您相比,我这点儿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还有啊,您在工作中的那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也让我深受触动。

听说您对每一个数据都要反复核对,对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严格把关。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误差,您都绝不放过。

这种对科学的敬畏之心,真的太值得我学习了。

我现在学习的时候总是粗心大意,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可我明白了,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人生也是如此。

俞鸿儒先生,您的故事让我明白了,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它需要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努力。

您的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观后感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观后感

感动中国俞鸿儒事迹观后感看了俞鸿儒的事迹,我就像被一阵超级励志的龙卷风给卷进去了,那感觉,老震撼了。

俞鸿儒这位大佬啊,就像是科学领域里的一位绝世大侠。

他钻研的那些东西,什么高超音速啊,那在咱普通人听起来就跟天书似的。

可是人家呢,一头就扎进去了,几十年如一日。

这就好比你让我连续吃几十年同一种菜,我早就受不了了,可他对科研就有这么大的热情和毅力。

他在风洞研究上取得的成就,那可不得了。

风洞这东西,我一开始就觉得是个超级神秘的大铁盒子,能吹出风来模拟各种飞行状态啥的。

俞鸿儒呢,在这个大铁盒子的研究里不断创新突破。

他那时候的条件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好,就像在一个简陋的厨房里要做出满汉全席一样,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但他就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硬是在风洞研究上做出了让全世界都瞩目的成果。

他的坚持让我特别佩服。

你想啊,搞科研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出成果的,就像种果树,你得浇水施肥等好久才能吃到果子。

俞鸿儒就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没放弃。

那些失败的实验就像路上的绊脚石,他一块一块地搬开,最后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他的事迹也让我想到自己。

我平常遇到一点小麻烦就想打退堂鼓,和俞鸿儒比起来,我就像个小懒虫。

他在那么艰苦的科研环境里都能咬牙坚持,我在生活中遇到点学习或者工作上的小挫折,有啥理由退缩呢?从俞鸿儒身上,我还看到了梦想的力量。

他心里肯定一直有个大大的梦想,就是在风洞研究上干出一番大事业。

这个梦想就像灯塔一样,不管海上的风浪多大,都一直给他指引方向。

他就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航行,最后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总之呢,俞鸿儒的事迹就像一把火,点燃了我心中那股想要努力奋斗的小火苗。

我觉得他不只是感动了中国,也能让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人,有了更多的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他就像一颗超级明亮的星星,在科学的天空中闪耀着,也给我们这些在地上仰望星空的人,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鼓励。

感动中国俞鸿儒观后感

感动中国俞鸿儒观后感

感动中国俞鸿儒观后感第一篇嘿,朋友们!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俞鸿儒的事迹,真的是被深深打动啦!俞鸿儒先生,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一辈子都在为咱们国家的科研事业默默奉献着。

你想想,他面对那么多困难和挑战,从来都没有退缩过。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呀!他搞科研的那股子认真劲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管条件多艰苦,他都能咬着牙坚持下去。

一次次的失败,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可他没有。

他心里就想着,一定要把这事儿给做成,为国家争口气!还有啊,他对待自己的团队就像家人一样。

大家一起努力,一起攻克难题。

这种团结和友爱的精神,多让人感动!他不仅仅是个厉害的科学家,更是大家的主心骨和榜样。

怎么样,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被俞鸿儒先生感动到了呢?第二篇亲人们,我刚看完感动中国俞鸿儒的故事,心情到现在都还激动着呢!俞鸿儒,这名字一听就不简单。

他在科研这条路上的付出,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你知道吗?那些年,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可他愣是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奇迹。

他脑子里装的都是科学,心里想的都是国家。

为了实现科研梦想,他没日没夜地钻研,根本不在乎自己有多累。

这种无私的精神,简直太酷啦!而且啊,他从来不怕别人说他不行。

别人越是不看好,他就越要做出个样子来。

这股子倔强劲儿,我太喜欢啦!感觉他就是那种认定了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底的人。

他的成就可不是偶然的,那是汗水和心血换来的。

咱们在享受现在的科技成果的时候,可不能忘了像俞鸿儒这样的大功臣。

我觉得吧,俞鸿儒就是一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让我们知道,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亲爱的们,你们是不是也从他身上获得了力量呀?。

俞鸿儒事迹适应作文

俞鸿儒事迹适应作文

俞鸿儒事迹适应作文你知道俞鸿儒吗?要是不知道呀,那可就错过一个超酷的人物啦。

俞鸿儒就像是一位在空气动力学这个神秘大舞台上玩魔术的大师。

他研究的东西可不得了,那都是和高速气流打交道的事儿。

你想象一下啊,气流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怪兽,到处乱窜,可是俞鸿儒呢,他就有本事驯服这些小怪兽。

在他搞研究的那个年代,条件可艰苦啦。

没有现在那些高科技的设备,就像一个战士上战场,手里的武器却不咋先进。

但是俞鸿儒可没被这些困难吓倒。

他就像一个充满干劲的探险家,在未知的科学领域里摸爬滚打。

他研究的激波管啊,那可是个厉害的东西。

这激波管就像一个超级管道,里面的气流变化就像一场精彩绝伦的杂技表演。

俞鸿儒就像这个杂技表演的导演,精准地控制着每一个环节。

他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失败了就重新来,那股子倔强劲儿就像一个小孩子想要拿到放在高处的糖果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

他的成果对咱们国家那可是意义重大。

就好比是给咱们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安上了一双强有力的翅膀。

你想啊,飞机火箭这些东西,在空中飞的时候,得和气流好好打交道吧。

俞鸿儒的研究成果就像是给它们制定了一套完美的飞行攻略,让它们能在天空中飞得又稳又快。

而且呀,俞鸿儒还是个很低调的人。

他就像一颗默默发光的星星,虽然没有那些娱乐明星那么耀眼,但他的光芒却照亮了科学的天空。

他一直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专心致志地做着研究,不图名不图利,就单纯地热爱科学,想把这个领域的事情搞清楚。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其实都受益于他的研究成果呢。

比如说,现在飞机坐起来那么舒服,飞行那么安全,这里面说不定就有俞鸿儒的功劳。

他就像一个幕后英雄,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多的便利。

俞鸿儒的一生就像是一部充满热血和奋斗的传奇故事。

他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坚持下去的毅力,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干出一番大事业。

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个真正值得我们敬仰的科学大家。

俞鸿儒事迹适应作文

俞鸿儒事迹适应作文

俞鸿儒事迹适应作文你知道俞鸿儒吗?这可是个超厉害的人物呢!就像一颗在科学天空中超级闪亮的星星。

俞鸿儒搞的研究那可都是特别高大上又超级实用的,他主要在气动领域“大展拳脚”。

啥是气动呢?你就想象一下空气像个调皮的小娃娃,到处跑到处窜,而俞鸿儒呢,就是那个要搞清楚这个小娃娃到底怎么跑、怎么影响周围东西的“大侦探”。

他这一路走过来啊,那可不容易。

就像唐僧西天取经似的,一路都是“妖魔鬼怪”般的困难。

当时咱们国家在气动研究这块的基础就比较薄弱,设备也没有那么先进,感觉就像要在一片荒原上盖起高楼大厦一样。

但是俞鸿儒可没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就像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拿起知识的武器,一头就扎进了研究当中。

他做实验的时候,那股子专注劲儿就像小朋友玩最心爱的玩具一样,眼里只有那些仪器和数据。

他反复测试、不断改进,哪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也不灰心。

我都能想象到他皱着眉头看着失败的数据,然后突然眼睛一亮说:“我知道问题在哪了,再来!”这种毅力啊,就像小火苗一样,虽然小但是特别顽强,怎么吹都不灭。

他在气动领域的贡献那可太大了。

就好比他给咱们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国防建设这些超级重要的方面,打了一针“强心剂”。

比如说飞机在空中飞,要想飞得又快又稳,就离不开他研究的气动成果。

这就像是给飞机穿上了一件合身又超棒的“空气防护服”,让飞机在天空中潇洒自如地翱翔。

而且他在科学研究上特别有创新精神。

他不会只按照老一套的方法去做,总是能想出一些新奇又巧妙的点子。

这就像做菜的时候,别人只会按照菜谱做,他却能自己创造出一道独一无二又特别美味的新菜。

他的创新思维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气动研究的新大门。

俞鸿儒就这么默默地在自己的领域耕耘着,像一头老黄牛一样,踏实又勤恳。

他没有那种特别爱出风头的劲儿,就是一心扑在科研上,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咱们国家的科技进步添砖加瓦。

他的事迹就像一个超级励志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坚持,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再高的山峰都能攀登。

俞鸿儒感动中国作文

俞鸿儒感动中国作文

俞鸿儒感动中国作文
《俞鸿儒爷爷,您真棒》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有一位超级厉害的爷爷叫俞鸿儒,他的故事可太让人感动啦!
俞鸿儒爷爷是一位为了科学努力奋斗的大英雄。

他不怕困难,一直坚持研究,为了我们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爷爷在研究的路上遇到了好多好多的难题,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就像我们搭积木的时候,有时候积木会倒,但是我们不能哭,要像俞爷爷一样勇敢地重新开始。

有一次,俞爷爷做实验失败了好多次,可他还是一直坚持。

他成功啦!他的研究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强大。

我们要向俞鸿儒爷爷学习,遇到困难不害怕,要勇敢地向前冲!
《了不起的俞鸿儒爷爷》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的故事,他就是俞鸿儒爷爷。

俞鸿儒爷爷可厉害了!他一直在努力工作,为了让我们国家的科学变得更厉害。

比如说,俞爷爷研究的东西能让飞机飞得更快更高,能让火箭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有一回啊,俞爷爷为了一个实验,忙了好多好多天,都没有好好睡觉。

但是他不觉得累,因为他心里想着要为国家做大事。

我们也要像俞爷爷一样,做一个努力、勇敢、不怕困难的好孩子!。

感动中 国俞鸿儒观后感

感动中 国俞鸿儒观后感

感动中国俞鸿儒观后感《感动中国俞鸿儒观后感》最近看了感动中国人物俞鸿儒的事迹,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

俞鸿儒,这个名字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那么熟悉。

但当我深入了解他的故事后,内心被深深触动。

俞鸿儒先生是我国爆炸力学领域的专家。

他所从事的研究,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爆炸,这两个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危险和刺激,而俞鸿儒却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与爆炸相关的科学研究中。

他的研究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实验设备简陋,条件艰苦,可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狭小的实验室里,专注地摆弄着那些仪器,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执着。

那时候,资源匮乏,资金紧张,但他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一点一点地攻克着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记得有一次实验,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导致实验出现了意外。

爆炸的威力超出了预期,整个实验室都受到了冲击。

仪器损坏了,数据丢失了,一切似乎都要从头再来。

但俞鸿儒没有被这次挫折打倒,他默默地收拾起残局,重新开始规划实验。

他和团队成员一起,仔细分析问题所在,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改进。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常常工作到深夜。

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眯一会儿;饿了,随便啃几口面包。

他的家人也十分担心他的身体,可他总是笑着说:“没事,我心里有数,这是我热爱的事业,再苦再累也值得。

”就这样,在他的坚持下,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他所取得的成果,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他却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逊。

当荣誉加身时,他总是把功劳归功于团队,归功于那些和他一起并肩奋斗的伙伴们。

看着俞鸿儒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小挫折。

有时候,只是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或者和朋友闹了点小别扭,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

和俞鸿儒所经历的困难相比,我的这些烦恼简直不值一提。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下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又有什么理由在面对一点点困难时就轻易放弃呢?俞鸿儒,他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榜样。

专访俞鸿儒观后感

专访俞鸿儒观后感

专访俞鸿儒观后感
今天老师带我们看了一个专访,叫《专访俞鸿儒》。

唔,这个叔叔可厉害啦!他说了好多关于科学的事情,我听得都“哇——”地叫出来了。

俞鸿儒叔叔说他小时候也喜欢问“为什么”。

我心里想:“哎呀,我跟他一样呢!”
他说科学就像探险一样,得一步一步地找到答案。

他还说过错没啥可怕的,错了以后想清楚,哗啦一下改了就好啦!我听得直点头,“嗯嗯嗯”地点得小脑袋都快掉下来了。

看完以后,我觉得科学真神奇。

俞鸿儒叔叔让我明白了,不管多难的题儿,只要肯钻研,就能找到答案!就像我昨天拼乐高,拼错了两次,最后还是成功拼出了一个大恐龙!
嘻嘻,我以后也要像俞鸿儒叔叔那样,去研究好多有趣的东西。

长大以后,也要做一个厉害的科学家!
—— 1 —1 —。

俞鸿儒用在作文中

俞鸿儒用在作文中

俞鸿儒用在作文中
《我所知道的俞鸿儒》
我知道一个超厉害的人,叫俞鸿儒。

以前我对他不太了解,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他印象深刻极了。

那是一次去参观科技馆,我在一个展区闲逛着。

突然,我看到了关于俞鸿儒的介绍,上面写着他在科研方面的卓越成就。

当时我就有点好奇,俞鸿儒到底是何方神圣呀?于是我就在那展板前细细看起来。

越看我越惊讶,原来他在气流方面的研究那是相当牛啊!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呢。

看着那些介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俞鸿儒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他专注地研究着,不断尝试,不断探索,那股认真劲儿简直太让人佩服了。

我就站在那展板前,想象着他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坚持到底的样子。

哎呀呀,真是越想越觉得他了不起呢!
逛完科技馆出来,俞鸿儒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向他学习,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说不定我也能在某个领域做出一番成绩呢!嘿嘿,俞鸿儒,我记住你啦!
这就是我和俞鸿儒的一次“相遇”,虽然只是在展板上,但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以后我一想起科技馆的那次经历,就会想起俞鸿儒,想起他给我的鼓舞和力量。

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的研制_俞鸿儒院士访谈录_张珩旭

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的研制_俞鸿儒院士访谈录_张珩旭

508力学与实践2014年第36卷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的研制1)——俞鸿儒院士访谈录张珩旭白欣2)赵玉杰(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100048)摘要激波管是实验室内产生激波的设备,大型激波风洞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俞鸿儒院士是我国最早研究激波管和激波风洞的科学家之一,参与并主持了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的研制.本文通过访谈整理了激波管自动破膜,激波风洞氢氧燃烧和爆轰驱动技术的相关研究过程,并介绍了激波风洞研制过程中相关测试仪器的设计和改造情况.关键词激波管,激波风洞,高温气体动力学中图分类号:O363文献标识码:Adoi :10.6052/1000-0879-13-367俞鸿儒(1928—),气体动力学家.1956年,中科院公开招收研究生,俞鸿儒报考了力学研究所流体力学专业研究生并顺利被录取,导师为钱伟长先生,入学后转交刚回国的郭永怀先生指导,俞鸿儒从此开始了在中科院力学所几十年研究工作.在高超声速、高焓流动实验研究方面获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激波管是实验室内产生激波的设备,20世纪50年代成为研究发展的热点.俞先生作为我国最早研究激波管和激波风洞的科学家,为我们讲述了我国大型激波风洞的研制历程.本文是在对俞鸿儒院士采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图1为本文作者之一张珩旭与俞先生的合影.访谈时间:2012年10月22日、12月23日、2013年1月22日访谈地点:中科院力学所俞鸿儒院士办公室、俞鸿儒院士家中1接触激波管和激波风洞问:当时怎样接触到这一课题?俞:我来力学所后感到所长和导师非常重视做实验.郭先生告诉我们,他自己没有实验工作经验,图12012年10月22日张珩旭(右)与受访人俞鸿儒院士在力学所办公室的合影所里其他科学家也是这样.开展实验工作需要物质条件支持,当前所里条件很差,以后会好起来.但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你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照葫芦画瓢模仿别人,一定要尽力去发展适合国情的实验方法.1958年初,钱学森和郭永怀两位所长决定成立第八个研究组——激波管组,做气体方面的实验工作[1].这个组与已成立的组有明显的不同,之前的组长都是科学家,研究组的名称是学科名称.而这个组以实验装置命名,指定我担任组长,在郭先生指导下工作.问:那您们开始怎样开展实验工作呢?俞:做实验首先要创建实验条件:建造实验装置并配备测量仪器.郭先生没有让我们仿造马上就可以使用的装置.在超高速流动实验方面,他认为:“大型高超声速风洞将来是必需的.我国经济和技术基础差,难以仿效发达国家依靠大型常规高超声速风洞的办法.何况常规风洞加热达到的高温受限,难以模拟超高速飞行器周围的高温绕流.”激波管能产生高温和高压气体且费用低廉,他让我探索在国内条件下研制激波风洞的方法.郭先生预计做这2013–09–12收到第1稿,2014–04–20收到修改稿.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002094).2)白欣,1975年生,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学史、力学史研究.E-mail :baixin@第4期张珩旭等: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的研制——俞鸿儒院士访谈录509项工作难度相当大,为此他为我们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一是无需制定进度计划,只要求持续不断地有正面或反面的进展;再就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把想法和结果告诉他就可以.张:研究课题的条件如何?俞:我们经费很少,人员也不多.建造完JF4, JF4A,JF8(仅本体)三座激波风洞,仪器设备全部支出不到30万.高超声速风洞的喷管一般采用不锈钢制造,造价比较贵.我们经过分析和实验考核后改用优质铸铁制造喷管,由于材料费便宜和加工容易,造价可降低一个量级.那时候机械加工收费也很低.我们使用土办法做的东西很巧,当然也不是一下子做到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遭遇挫折后逐步改进得到的.20世纪50年代国内电子仪器水平很差,要在毫秒级时间间隔内观察和测量非常困难.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条件好,他们开展工作比较方便,而我们做实验非常艰难.2激波风洞的破膜问题问:您为什么一开始就舍弃了激波管的破膜机构,采用气压直接破膜,这个想法的由来是怎样的?俞:激波管主要的结构就是两段管子,一段高压管一段低压管,两者之间的膜一破产生激波,这个膜和破膜技术是关键.最初想按国外通用的方案设计破膜机构,就是在膜的上游安置一个三棱的刺锥,将膜撕开;缺点是容易漏气以及刺膜机构干扰驱动气体流场.在钱学森先生的鼓励下我改用气压直接破膜.因为膜在两边气体压差作用下,当膜快破了,刺膜才能将膜完全打开.否则刺膜只会形成一个小洞.既然如此,何不使用气压直接破膜?[2]问:气压直接破膜有没有其他问题呢?俞:破膜机构破膜时破膜压力易于精确控制.气压直接破膜时,破膜压力决定于膜片强度,驱动气体压力会不会有高有低呢?我们就做上百次破膜试验,考察破膜压力散布有多大?开始时破膜压力散布比较大.当时的膜片是用模具冲出来的,由于铝板中间厚两边薄,使冲出来的膜片厚薄不一.膜片有效厚度不易测准,便改用天平称重,按重量将膜片分组使用.分组后破膜压力散布可控制在1%以内,问题就解决了.气压直接破膜还有个问题,气压是慢慢升高的,等待破膜的这段时间,操作人员心情紧张.后来美国柯耐尔大学航空实验室发明了双膜法.气压直接破膜法就很少使用了.3氢氧燃烧和爆轰驱动技术问:决定激波管和激波风洞性能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俞:激波管产生的气流速度高、温度高、压力也高,提供何种能源即驱动方法是关键.氢氧燃烧驱动具有驱动能力强和费用省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就受到各国普遍的重视.不过国外实践经验表明这种驱动源一是危险,二是产生的试验气流的品质差.因此当时已基本上停止使用而改为耗气量大以及技术装备复杂的高压氦或氢驱动.我们当时条件很差,氢氧燃烧驱动要求最低,只能采用氢氧燃烧驱动.当时甚至连氢气也难找到,后来获悉电子管厂用氢气焊接,请他们将富余出来的给我们一些做实验.问:最初研究这种驱动技术常出事故,您是如何彻底弄清事故原因的?俞:一开始做实验之前就知道不安全,因为国外出了很多事故.按手册上计算,封闭容器内氢氧燃烧产生的压力不会超过初始值的10倍.实验用氢氧混合比超过手册上的爆轰极限,理应不会出现爆轰,即便出现了爆轰其峰值压力也不到20倍.而管体强度远超过上述数值,为什么还会出事故?为此我们探求出现高压的各种可能性,其中有一种情况会产生极高的压力,就是当燃烧快接近完全时,管内气压已经升高数倍,这时出现了爆轰,爆轰波又在端面上反射,反射区峰压可达初始值的几百倍.每次事故爆裂处都在管体尾部,与我们所做的分析相符.手册上的爆轰极限是初压为大气压条件下测出的,初压增大,爆轰极限也扩大.根据这些认识我们采取防范措施,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再没有发生严重事故.问:1988年您提出了爆轰驱动技术,请您谈一下这个技术的由来?俞:爆轰驱动效应出现得比较早.1953年,美国科学家实验时出现了异常,产生的激波强度超常,他们提出了一种解释.虽然他们是本领域的权威,但我不理解就没有接受他们的观点.1963年我做膜片处点火的氢氧燃烧驱动实验时,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我分析后认为出现了反向爆轰驱动.郭先生问我证据何在?要我实际判定驱动段内究竞是燃烧还是爆轰.当时我们的观察手段极其缺乏,连测压传感器都没有,只能靠知识来帮忙.燃烧时火焰阵面传播速度比较慢,燃烧过程中容器各处压力相同,破膜时510力学与实践2014年第36卷压力与膜片强度直接相关.爆轰波以超声速传播,波后压力突然升高,破膜压力与爆轰气体初始参数有关,而与膜片强度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据此将燃烧驱动与爆轰驱动区别开.国外学者分析认为:在管尾部点火的前向爆轰驱动能力强于氢氧燃烧驱动,而反向爆轰驱动能力弱于氢氧燃烧驱动.他们重视前向爆轰驱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航空实验室开展了前向爆轰驱动实验,证实前向爆轰驱动能力强于氢氧燃烧驱动.但是这种爆轰驱动产生的激波衰减非常厉害,不符合实用要求.国外对爆轰驱动的兴趣就淡漠了.我们的实验在膜片处点火,爆轰波是向上游传播的,属于反向爆轰驱动.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实际上反向爆轰驱动能力仍然强于氢氧燃烧驱动.得出与理论分析相反的结果,这是因为分析中未考虑管壁散热和黏性引起的能量耗散所致.我们的实验结果引导我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反向爆轰驱动时,驱动管尾部压力非常高,此问题不解决,难以投入实用.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可能再开展这类研究了.但问题留在我心中并未遗忘,不时反复思考,终于构思出在驱动段尾部串接一段卸爆管来消除爆轰波在驱动段内产生的反射高压想法.1988年德国Groenig教授请我去合作研究,利用这一机会在那里做实验,验证上述设想是否可行.1989年上半年,结合其他的实验工作,在北京考察了爆轰波和Taylor波后气体的特性,采用“JF8”激波风洞被驱动段做爆轰管,驱动段做卸爆管,多次实验的重复性极佳[3].1992年将阶段结果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被国际的同行所了解[4].问:爆轰驱动技术有什么特点?俞:爆轰驱动和燃烧驱动相比,驱动能力强,重复性好,试验气流品质更高.爆轰有固体爆轰,也有气体爆轰.气体爆轰比固体爆轰在某些方面还要危险,外国人不太愿意干,我们条件差应该干.其实爆轰驱动表面上危险,实际上比氢氧燃烧驱动安全.爆轰驱动技术不是模仿而是自己开创出来的,并获得国外同行广泛的认可.虽然算不上重大成果,但这类非跟踪工作我们很稀缺.20世纪80年代末我提出消除反射高压的方法,开辟了反向爆轰驱动实用的途径.随后又提出双爆轰驱动段消除跟随在爆轰阵面后的Taylor稀疏波,使驱动能力更强的正向爆轰驱动也具有实用性.相比反向爆轰驱动,正向爆轰驱动能力强得多,但是由于跟随在爆轰波后的Taylor膨胀波不断追上入射激波,使得激波强度随传播距离和时间增加而严重衰减,产生的试验气流品质难以满足气动试验的要求.为克服这一障碍,近些年我构思出双爆轰驱动段方案,实验中在主爆轰段上游,增加反向爆轰驱动段,能够完全消除Taylor膨胀波[5].4自主研发激波风洞测试仪器问:激波管和激波风洞的图纸设计、设备仪器的安装您都亲自参与的?俞:是的.我在同济大学读数学,在大连工学院学机械工程,会机械设计.早期的图纸也是我自己画的.为了省钱,激波管和激波风洞也是我们自已动手安装.好多测量仪器,也自己改造,甚至研制.我们自制仪器很简单,但实用可靠.激波管和激波风洞试验时间很短促,因此各项操作的间隔时间要很准确.20世纪60年代初市场上还没有数字延迟器产品,我们自己动手将实验室的数字记时器改造为记时和延迟两用,延时精度为1µs,扩展了数字计时器的功效并在实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改造,解决了当时实验的急需.问题是这样的:膜破时产生激波,试验时间只有几毫秒,如何在这样短的时间间隔内启动测量仪器测出数据,同步非常重要.那时候主要用电阻电容延时器,延时误差大,做实验常常测不到数据.我们自己改制成的“数字延时器”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一些事也是当时条件所迫,比如示波器坏了,弄出去修,经常修完就不好用了.后来自己学着修.还有当时经费不够,示波器里面各种各样的放大器也常接出来单独使用.纹影仪是流场观察必需的仪器.由于经费缺乏,1962年先从别的实验室借了台58-II型锥光纹影仪,增加了同步闪光系统,使其满足激波风洞使用要求.在使用中搞明白了仪器工作原理,根据实验室风洞设备的具体情况,1964年在光机所协助加工光学部件基础上,自制成直径240mm平行光闪光纹影仪.反射镜是抛物面的,闪光光源的电容是无感的,火花是由氩弧射流导引的,这在当时确有技术领先的一面.由于自己设计配置,花费也非常低.这台纹影仪的某些部件一直沿用到90年代中后期.随后,马家欢等人又研制成模型自由飞测量系统.激波管和激波风洞特别适合气动加热率测量,开展这项工作的核心为薄膜电阻温度计.当时国际第4期王振东:多彩斑斓诚可爱——漫话肥皂泡511上普遍采用一种特制的铂浆制造薄膜,由于禁运,我们无法得到这种材料.便改用蒸发溅射制造薄膜,虽然麻烦但形成的薄膜品质更高.问:在自制薄膜电阻温度计的时候,当时没有条件使用国际上的特制商品铂浆制造金属薄膜,采用真空溅射工艺,请问这种工艺怎样制成当时研究所需薄膜电阻温度计?俞:薄膜电阻温度计是自己制作的,到现在为止也是自己做.因为性能不够稳定,很难成为商品.我们选定首先发展瞬态表面热流率测量技术.当时国外都采用特制的铂浆制造金属薄膜:就是把白金溶化后刷在玻璃底座上,再经过烘烤,金属膜便制成了.我们无法得到这种材料,只好采用真空溅射工艺.这种工艺是将白金放在真空里面,在高电势差条件下,让白金的分子溅射在底座上形成薄膜.用这种方法制作电阻温度计工艺比较麻烦,但膜厚可控,均匀性好,品质更好.电阻温度计输出的信号,需要数值计算才能得到表面热流率,我们自主研制成热电模拟网络,从而可以实时测出表面热流率.为满足各种需求,我们接着又在实验室内研制成耐冲刷的快速反应铜箔量热计和小尺寸同轴热电偶.以后我们的经验推广到国内有关单位,90年代我将这种制造工艺介绍给德国亚琛激波实验室,他们现在将自己制成的传感器卖给许多实验室使用.问:这个溅射的工艺有什么特点呢?俞: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薄,因为做的这个薄膜,分子是一个一个打上去的.薄膜电阻温度计开辟了激波管和激波风洞在气动加热环境测量应用的途径.但多年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最近几年我建议做点改进工作,或者创制另一种新传感器替代它.参考文献1涂元季.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俞鸿儒.为航天事业铺路,科学的道路(下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俞鸿儒.氢氧燃烧及爆轰驱动激波管.力学学报,1999,31(4):389-3974Yu HR,Esser B,Lenartz M,et al.Gaseous detonation driver for a shock tunnel.Shock Wave,1992,2(4):245-254 5陈宏,冯珩,俞鸿儒.用于激波管/风洞的双爆轰驱动段.中国科学G辑,2004,34(2):183-191(责任编辑:胡漫)多彩斑斓诚可爱——漫话肥皂泡王振东1)(天津大学力学系,天津300072)摘要从散文《肥皂泡》和世界名画《吹肥皂泡的少年》谈起,漫谈了肥皂泡的形成、色彩和破裂,介绍了与肥皂泡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并以北京奥运游泳馆水立方为例,讨论了肥皂泡和建筑的关系.关键词肥皂泡,软物质,表面张力,最小曲面,仿生建筑中图分类号:O37文献标识码:Adoi:10.6052/1000-0879-13-470“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球儿,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我想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和希望.”这是著名作家冰心(谢婉莹,1900—1999)的散文《肥皂泡》的一段,已收入在中国的小学语文教科本文于2013–11–04收到.1)E-mail:wangye@。

感动中国的“90后”院士——俞鸿儒

感动中国的“90后”院士——俞鸿儒

感动中国的“90后”院士——俞鸿儒
本刊
【期刊名称】《发明与创新(初中生)》
【年(卷),期】2024()8
【摘要】2024年4月,96岁的俞鸿儒院士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俞鸿儒是我国气体动力学家,几十年来,他潜心研究,以“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的信念,把“天空”搬到地面,为我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的研究及其应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项“炸”出来的成果。

风洞被称作飞行器的摇篮,能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为研究人员提供改进思路。

一件飞行器的成功研制,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风洞实验。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本刊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1
【相关文献】
1.激波管与激波风洞的研制——俞鸿儒院士访谈录
2.背起瘫痪养母上大学“90后最美女孩”感动中国
3.俞鸿儒院士:激波管爆轰驱动新方法开创者
4.人不逐名,专心练剑对话我国高温气体动力学家俞鸿儒院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俞鸿儒事迹感悟作文800字

俞鸿儒事迹感悟作文800字

俞鸿儒事迹感悟作文800字俞鸿儒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他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而我与俞鸿儒先生的“相遇”,还得从一次偶然的机会说起。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周末,我被好友硬拽着去参加一个科学讲座。

就是这次出行,让我认识了俞鸿儒先生,也让我的这个周末变得格外有意义。

讲座现场人不少,我和好友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

刚开始,我还心不在焉,思绪飘到了九霄云外。

直到台上的主讲人开始介绍俞鸿儒先生的事迹,我才被一点点拉回了现实。

俞鸿儒先生,致力于研究高超声速气体动力学。

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书里的词汇。

但随着主讲人的深入讲解,我渐渐被吸引了。

俞鸿儒先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困难,那可不是一般的多。

资金短缺、设备落后、技术瓶颈。

一个个难题就像一座座大山,横在了他的面前。

据说,有一次实验,因为一个小小的零件出现问题,导致整个实验前功尽弃。

这要是换做别人,估计早就打退堂鼓了。

可俞鸿儒先生没有,他带着团队,一点一点排查问题,重新设计方案,再次投入实验。

还有一回,为了获取一个关键的数据,俞鸿儒先生和他的团队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了好几个日夜。

吃的是简单的泡面,睡的是临时拼凑的行军床。

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眼神中却始终透着坚定和执着。

当最终拿到那个珍贵的数据时,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而俞鸿儒先生却累得直接坐在了地上。

听到这些,我不禁对俞鸿儒先生充满了敬佩。

他那种为了科学、为了真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那些科研成果,更在于他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传递了一种永不放弃、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

从那以后,俞鸿儒先生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每当我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俞鸿儒先生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想起他面对挫折时的那份坚持和勇气。

我希望自己能够像俞鸿儒先生那样,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都能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延长试验时间?
1. 激波风洞试验时间随试验气体温升倍数
增加而急剧缩短,幸好超燃冲压发动机 试验气体总温不太高。 试验气体总温不太高 2. 试验时间与激波管长度成正比。 试 3. 分界面不缝合,试验时间将极度缩短。
非缝合状态
缝合状态
爆轰驱动激波风洞运行波系图
激波风洞试验时间的关键因素
分界面需缝合运行,即匹配驱动与实
问题的提出

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己投入巨额资金 和大量人力,历时也逾半个世纪,为何 前景仍不明朗?
因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已获得不少进展,许多人仍 沿着已开辟的道路,再努一把力 再努 把力,夺取最后胜利; 夺取最后胜利 我觉得是否先查明病因,再去攻其他难关效果更好?
1. 2.
如何探查病因?
人们从不全面的自然现象和生产经验中, 得到 些原始的往往是不正确的概念 以后 得到一些原始的往往是不正确的概念。以后 从积累的生产经验中发现有矛盾,又从人们 有控制的有意安排的实验中,来分辨这些矛 盾概念的正确与错误,从而得出改进了的概 念。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又发现这种概念的 不完备性和矛盾 再用人为的实验进一步验 不完备性和矛盾,再用人为的实验进 步验 证和分析其真伪。 摘自《钱伟长:院士自述》
动高焓激波风洞只有1-2ms;用于冲压发动机 动高焓激波风洞只有1-2ms 用于冲压发动机 试验,至少需要60-80ms。 激波管能力很强,(Columbia 电磁激波管能 将试验气体加热到2×107 K),但试验时间极 将试验气体加热到 ),但试验时间极 短。 激波管试验时间短是其本性。《江山易改,本 激波管试验时间短是其本性 《江山易改 本 性难移》,要数量级延长激波管试验时间,绝 非易事。
高超冲压发动机 地面试验的困难
验介质为空气; 2 复现飞行速度 总温高(Ma=7 To≈2200K 2,复现飞行速度,总温高(Ma=7, ,Ma≈8,To≈3000K); 3 过程复杂 需足够的时间 3,过程复杂,需足够的时间; 4,模型全尺寸。 60年代初,力学所钱学森所长请吴仲华副所长 开展超燃冲压发动机研究。吴认为缺乏地面实 验方法,暂缓实行。
JF12激波风洞全景照片
JF12性能指标
复现马赫数5~9 5 9飞行条件 (总温1500-3500K) 试验时间: >100ms 试验气体为纯净空气 喷管出口直径:2.5m
JF-12 的特长是什么?
1 相对于现有激波风洞,试验时间 1. 相对于现有激波风洞 试验时间
数量级延长 2. 相对于常规加热高超声速风洞, 能复现飞行速度 3 试验区尺寸比较大 3.试验区尺寸比较大
如何提高地面试验可靠性?
美国有人静悄悄地从两方面去努力: 1. 提高常规加热风洞气源温度:NASA 提高常规加热 洞气 度 Glenn中心 中 , 氮 采用新加热方法,用石墨加热器将氮加热至 2800K,然后混入常温氧气,产生2200K高温空气 。Ma=5、6、7;喷管出口直径1 。Ma 5、6、7;喷管出口直径1.07m); 07m); 2. 延长激波风洞试验时间: LENS II 激波风洞 ( (Ma=7,t=30ms)。 )
摘自糜振玉编:钱学森现代军事科学思想176-177页 科学出版社
物质条件方面的困难
近年国家重视科研,经费投入大量增加。但发
达国家未实现的大装置,申请立项困难重重。 达国家未实现的大装置 申请立项困难重重 幸遇财政部支持重大科研装备的自主创新,并 以中科院为试点。JF-12被遴选为首批试点项 目,解决了经费问题。 JF=12长度近300m,路甬详院长亲自请北京市 解决了实验室场地。 解决了实验室场地
HEIST是世界上尺度最大,最先进的自由活塞驱动激波风洞
HIEST驻室压力曲线:2ms
Sasoh教授(风洞专家):JF12的最大特点是试验时 S h教授(风洞专家) JF12的最大特点是试验时 间飞跃性增长。自由活塞风洞(100米长)的试验时间 仅为数毫秒,而JF12风洞试验时间超过100毫秒! (日本航空宇航会刊 (日本航空宇航会刊,61(6)2013) ( ) )
JF12驻室压力曲线:130ms
美国国防部2913国会年度报告
JF12及中科院支持的类似装 置将支撑中国民用与军用部门 在空天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钱学森讲座报告
为何建造长试验时间 激波风洞 JF-12?
俞鸿儒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12.28 北 京
从“钱学森讲座”说起
讲座讲什么?
“讲课”:传授公认的文化、科学知识 ; “讲座” 讲座 :交流尚未获得共识的新知识 交流尚未获得共识的新知识 、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 钱学森讲座要弘扬钱学森的观点、学风 与方法。 与方法
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发挥我们的优势,采用爆轰驱动,可大
大节省驱动气体耗用量 大节省驱动气体耗用量。 爆轰为强驱动,缝合激波马赫数高。 爆轰为强驱动 缝合激波马赫数高 能否减弱爆轰驱动的强度是成功与否的 关键。探求到有效措施: 1,小直径驱动段配大直径被驱动段; 小直径驱动段配大直径被驱动段 2,更换爆轰介质。 更换爆轰介质
冲压发动机地面试验
仅靠污染气体试车台是不够的,需要创建洁净
空气地面试验装置。 高超冲压发动机试车台实质上就是高超声速风 洞。 冲压发动机试车台(复现)与常规加热高超声 冲压发动机试车台 复现 与常规加热高超声 速风洞(模拟)要求的工作方式不同。 高超声速风洞性能最关键的参数是气源温度( 焓值) 因此关键是气源加热技术 焓值),因此关键是气源加热技术。
思想上的障碍
这个问题如此复杂困难,发达国家 个问题如 复杂困难 发 国家 都未解决,你敢干吗! 此外别人会支持你干吗?
王寿云等六同志 元旦刚过,我就给诸位写这封信,这是因为我读了“中国科学报” 去年l2月26日4版上几篇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l0l周年的“毛泽东与科学” 研讨会文章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研讨会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想在6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是按毛主席教导办的。 1,我国理论物理学家提出 层子 理论,它先于国际上的 夸克 理 1,我国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层子”理论,它先于国际上的“夸克”理 论。 2,我国率先人工合成胰岛素。 3,我国成功实现氢弹引爆的独特技术。 4,我国成功解决了大推力液体火箭燃料氧化剂燃烧稳定问题。 5 其它 5,其它。 但是今天呢?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有重要创新吗?诸位比我知道得多。 我认为我们太迷信洋人,胆子太小了 我认为我们太迷信洋人,胆子太小了! 我们这个小集体,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我们要敢干! 钱 学 森 1995.1.2
为防激波过度衰减,激波管 为防激波过度衰减 激波管L/d保持不变。因而驱 保持不变 因而驱 动气体耗用量随管长(试验时间)三次方增加。 复现马赫7,入射激波马赫数 入射激波马赫数Ms M ≈4.4 4 4,驱动气体采 驱动气体采 用常温高压氢(渗少量氮),能使分界面缝合。用 氢太多 危险! 氢太多,危险!
高超声速风洞分为常规加热和特种加热(激波、 压缩、放电、电弧、感应加热)两类。
高超声速风洞 两种工作方式
1,模拟:模型外形几何相似和模拟 参数(Ma Re γ Pr)相同; 参数(Ma、Re、γ、Pr)相同; 2,复现:模型几何外形相同和试验 气流组分和状态参数( V 、p、ρ、T )相同。 相
为何“气源加热 是要害? 为何“气源加热”是要害?
高超声速风洞试验气流速度基本上决定
于气源总温T0,马赫数Ma影响很小。 马赫数Ma影响很小 试验气流速度V(m/s)
T0\Ma 5 600K 1005 800K 1160 1000 1297 6 1037 1190 1338 7 1048 1210 1353 8 1060 1224 1368 10 1074 1240 1386
非缝合与缝合状态下 驻室压力曲线比较
验气体声阻抗,使反射激波通过两者 验气体声阻抗 使反射激波通过两者 间界面时不产生反射。
Calspan工作的启发


1 1. 2.
按马赫数 分为: LENS I Ma=7~14 LENS II Ma=3~7(Ma=7,t=30ms) 为何LENS II 试验时间不再延长?
还要继续努力!
JF=12建成获得一个热闹的好开头。 建成获得 个热闹的好开头 随着时间消逝, JF=12 JF 12能否留下历史
痕迹,将由今后获得的结果决定。
谢 谢
K.Takayama来信
Takayama教授:国际激波研究院 理事长,国际学术期刊《Shock Waves》主编。
据我所知 这个设备是国际唯一的:不仅 据我所知,这个设备是国际唯一的:不仅 在于它产生的流场区域大,气流速度高, 试验时间长 更重要的是应用了最独特的 试验时间长,更重要的是应用了最独特的 爆轰驱动技术,这种技术克服了自由活塞 驱动技术的弱点… 你们将为获得的可靠 驱动技术的弱点…,你们将为获得的可靠 的高超声速试验数据感到骄傲。…
编高山和喜来信:”这个设备是国际唯一的。 更重要的是应用了最独特的爆轰驱动技术。 特 轰 技 2 名古屋大学航空系主任Sasoh教授在日本航空 2. 宇航会刋发表文章:” JF12的最大特点是试验 时间飞跃性增长 ” 时间飞跃性增长。 3. 国际激波会议ISSW29 (7月14-19,2013) 特 邀作大会报告“长试验时间爆轰驱动激波风洞 的成功研制 的成功研制”
钱学森论“科学精神”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是不是真正的创新 就看是不是敢于 “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 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 而 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 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 说过的东西 我们就不知道 ” 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摘自《钱学森的最后 次系统谈话》 摘自《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
其它国外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