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胆红素血症
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胆红素血症是指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异常升高的情况。
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胆红素血症进行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胆红素血症类型及其诊断标准:
1. 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非溶血性黄疸):
- 总胆红素(TBIL)浓度超过正常范围(通常为0.3-1.2 mg/dL)。
- 直接胆红素(DBIL)浓度正常或轻度升高。
- 血清胆红素结合能力正常或轻度降低。
2. 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溶血性黄疸):
- 总胆红素浓度显著升高,通常超过2.0 mg/dL。
- 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占总胆红素的比例增加。
- 血清胆红素结合能力降低。
3. 先天性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 总胆红素浓度持续增高,通常超过5.0 mg/dL。
- 直接胆红素浓度显著升高,占总胆红素的比例增加。
- 血清胆红素结合能力正常或轻度降低。
这些诊断标准可作为胆红素血症的参考指标,但具体的诊断还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存在胆红素血症的症状或疑虑,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和确诊。
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与胆红素有关的血液疾病,它以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偏高为特征,既可出现于成年人,也可出现于儿童。
一般来讲,高胆红素血症常常伴有黄疸等症状,但是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不出现特征性症状。
因此,对高胆红素血症的完整诊断需要仔细观察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以判断是否患有高胆红素血症及其程度。
针对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目前已制定了一套诊断标准,即《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必需条件、典型条件和相关条件三个部分。
必需条件指的是必须满足的诊断标准,如胆红素总浓度要大于正常水平,即大于34mol / L或大于34mol / L (微克/升);此外,酒石酸葡萄糖转移酶(GOT)指数、乳酸脱氢酶(LDH)指数等与高胆红素血症有关的指标也必须达到正常水平。
典型条件指的是高胆红素血症的典型症状,其中包括出现黄疸、暗淡发色以及贫血等症状。
此外,对于小儿而言,尤其要注意他们的发育情况,如胆汁淤积的可能性等。
相关条件是指与高胆红素血症相关的其他疾病,如肝脏疾病、胆囊疾病、胃肠道疾病等,以及相关环境或生活习惯(如肥胖、吸烟、工作压力等)。
以上三类共同构成了《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因此,在进行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时,首先应关注必需条件,然后查看典型条件和相关条件,综合考虑三类条件,以便准确诊断出高胆红素血症,并依据
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诊断不准确将导致治疗失败,因此有必要精确实施《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以有效诊断出患者是否患有高胆红素血症,并依据此制订恰当的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的健康。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什么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的病症。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代谢产生的一种黄色物质,通常会通过肝脏将其转化并排出体外。
然而,新生儿时期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快速转化并排出过多的胆红素,导致胆红素浓度升高。
高胆红素血症通常在出生后的第二至第三天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并在几天至两周内恢复正常水平。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通常情况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不明显,或者仅表现为轻度黄疸。
如果胆红素浓度过高,可能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现以下症状:•焦躁、不安和哭闹•食欲不佳、呕吐•睡眠不安、过度疲劳•肌肉松弛、运动障碍•呼吸急促、呼吸暂停•体温下降(低于36.5℃)如果病情严重,胆红素过高可能会导致脑损伤、失聪、智力障碍等后遗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是肝脏功能不完全。
另外,以下情况也可能会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红细胞破裂过快:新生儿由于胎儿血红蛋白和成人不同,因此在新生儿时期,红细胞的寿命较短,容易破裂,从而导致血红蛋白代谢产生过多的胆红素。
2.乳头炎:如果母亲患有乳头炎,在哺乳期间可能会通过乳汁传播细菌进入新生儿体内,导致肝功能不完全从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3.血型不兼容:如果母亲是Rh阴性血型,而胎儿是Rh阳性血型,母体会产生抗体攻击胎儿的红细胞,从而导致胎儿红细胞破裂过快,使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如果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光治疗:使用特殊的蓝光照射新生儿的皮肤,通过光的作用,促进体内胆红素代谢并排出体外。
2.输液:给予新生儿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促进身体代谢和排出胆红素。
3.换血治疗:在极度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换血治疗,将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较多的红细胞换成胆红素较少的健康红细胞。
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下面是一些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1.按时进行新生儿照护,控制新生儿吃奶的次数和间隔时间,保证新生儿饮食的充分而有规律。
高胆红素血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高胆红素血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高胆红素血症概述胆红素是胆色素的一种,是人胆汁中的主要色素,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同时还是诊断黄疸的一个重要依据。
当血液中的胆红素超过正常值(>17.1μmol/L)时,即为高胆红素血症,若胆红素持续升高超过34.1μmol/L,患者的皮肤、黏膜、巩膜会出现黄染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会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胆红素在体内代谢的过程可将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汁淤积性黄疸。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主要病因: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汁淤积性黄疸检查项目:血常规、肝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查、B 超检查、CT 检查重要提醒:注意观察皮肤、巩膜黄染的动态变化。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特点三、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病因总述:根据胆红素在体内代谢的过程可将胆红素升高的原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胆汁淤积性黄疸。
基本病因:1、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诱发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溶血性黄疸多与遗传有关,如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后天获得性溶血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当新生儿与母亲发生 Rh 血型不合或 ABO 血型不合时,则有可能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2、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导致了肝细胞广泛病损,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肝小叶结构破坏,致使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而反流入血,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
3、胆汁淤积性黄疸可分为肝外胆汁淤积和肝内胆汁淤积,肝外胆汁淤积即原来所称的梗阻性黄疸,可由于胆总管结石、狭窄、炎症水肿、肿瘤等阻塞了胆总管所致;肝内胆汁淤积主要见于毛细胆管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等。
“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一概述胆红素(Bilirubin)是血液中红细胞的血红素代谢后的废弃物。
主要由血红蛋白转化而来,一克血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
当红细胞衰老(红细胞生命周期120天)时,会经过脾脏加以破坏处理而产生胆红素,胆红素会经过肝脏作用并由胆管被排至十二指肠中,最后大部分随着粪便而排出体外。
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250~350mg,其中80%~85%来自血液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其余15%~20%来自骨髓和肝脏,称为旁路胆红素。
胆红素对身体而言是废弃物,血清中胆红素过高时,透露出肝脏病变或胆管阻塞等异常讯息,血清胆红素数值的高低代表着异常的严重程度。
一般而言,直接胆红素(Bilirubin Direct)在0.5mg/dl以下、总胆红素(Bilirubin Total)在1.3mg/dl以下属正常范围。
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4μmol/L。
当胆红素超过正常值时即为胆红素高(高胆红素血症)。
当总胆红素在34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黄疸最常见于肝胆疾病,但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
二病因人的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
红细胞死亡后变成间接胆红素,经肝脏转化为直接胆红素,组成胆汁,排入胆道,最后经大便排出。
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之和就是总胆红素。
上述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均可使人发生黄疸。
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的间接胆红素过多,肝脏不能完全把它转化为直接胆红素,可以发生溶血性黄疸;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因胆红素不能正常地转化成胆汁,或者因肝细胞肿胀,使肝内的胆管受压,排泄胆汁受阻,使血中的胆红素升高,这时就发生了肝细胞性黄疸;一旦肝外的胆道系统发生肿瘤或出现结石,将胆道阻塞,胆汁不能顺利排泄,而发生阻塞性黄疸。
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
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症状是血液中胆红素值高于正常范围。
通常,人体的胆红素值应在4-20μmol/L,而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的血液胆红素值可达30μmol/L或更高。
病因可以是内分泌紊乱、慢性肝病、肾上腺素相关疾病、代谢性疾病、输血反应等。
二、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1、血液检查:通过血液检查测定血液中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淀粉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值。
如果总胆红素值高于正常水平,可确诊高胆红素血症。
2、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更为准确地反映肝脏的状况,对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
3、影像检查:患者可以通过影像检查(MRI,CT,B超等)来确定肝脏结构的变化,以排除其他病因,如肝癌、肝脏结缔组织病。
4、细菌培养:当排除其他原因仍有可疑时,可以考虑抽空血及腹水培养,以排除感染病原体的可能。
三、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原则是病因的治疗,它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病毒检测及治疗、抗生素治疗、补充维生素、血液净化、及早期支持治疗。
1、药物治疗:包括抗细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中药清热解毒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2、病毒检测及治疗:对一些病毒性感染,可以采取病毒检测及治疗的措施,如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如氢化可的松等。
3、抗生素治疗:对某些特定的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疗,如使用抗生素链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如头孢菌素类药物等。
4、补充维生素:以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及维生素B群,可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
5、血液净化:血液净化可以通过血液透析机或血浆置换,去除血液中的毒素和过多的胆红素,减轻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
6、支持治疗:对于高胆红素血症而言,支持治疗也很重要,包括饮食控制、增加体力活动、减少外界环境刺激、保持心情愉悦等。
高胆红素血症 诊断标准
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一、胆红素水平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胆红素水平的测定。
一般来说,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高于17.1μmol/L(1mg/dl)即可认为是高胆红素血症。
根据总胆红素浓度的不同,可以将高胆红素血症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等级:1. 轻度:总胆红素17.1-34.2μmol/L(1-2mg/dl)2. 中度:总胆红素34.2-170.2μmol/L(2-10mg/dl)3. 重度:总胆红素> 170.2μmol/L(> 10mg/dl)二、症状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主要包括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陶土样大便等。
有些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
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神志不清、抽搐、嗜睡甚至昏迷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
三、病因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损伤或功能衰竭,导致胆红素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下降。
常见病因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2. 梗阻性黄疸:由于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常见病因包括胆结石、胆管炎、胆管癌等。
3. 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了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
常见病因包括输血反应、蚕豆病、地中海贫血等。
4. 其他: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先天性胆红素代谢障碍、药物或毒物引起的肝损害等。
四、其他相关检查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病因,可能需要进行其他相关的检查:1. 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胺转肽酶等指标的测定,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2. 血常规检查:对于溶血性黄疸的患者,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
3.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可以帮助确定梗阻性黄疸的梗阻部位和性质。
4. 病原学检查:对于肝炎等感染性病因,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如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
5. 其他特殊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能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检查,如红细胞脆性试验、Coombs试验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三、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包括: 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 合并有同族免疫性溶血症或其他溶血(如G6PD 缺乏) 胎龄37周以下的早产儿 头颅血肿或明显淤斑 单纯母乳喂养且因喂养不当导致体重丢失过多 等
2.出院后随访计划的制定: • 出院前胆红素水平处于Bhutani曲线(图1)的第75 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可以出院。但需根据出院 日龄或出院前的胆红素水平制定出院后的随访 计划。 • 鉴于我国目前大部分产科阴道分娩新生儿在出 生后48至72 h出院,剖宫产在96至120 h出院, 出院后随访计划可参考表2。对于存在上述高 危因素的新生儿,出院后随访时间可以考虑提 前。
(三)药物治疗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确诊新生儿溶血病者可 采用IVIG 0.5~1.0 g/kg于2~4 h静脉持续输注。必要 时可12 h后重复使用l剂。 白蛋白:当血清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值,且白蛋白水 平<25 g/L的新生儿,可补充白蛋白1 g/kg,以增加胆 红素和白蛋白的联结,减少血液中的游离胆红素。若 白蛋白水平正常,则没有必要额外补充白蛋白。但如 存在酸中毒,应首先予以纠正。
勤哺乳改善哺乳有效性 吸乳器帮助启动泌乳并补充吸出的 母乳
排外其他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 当TSB<257umol/L(15 mg/d1),不需停母乳 >257 umol/L(15 mg/d1)停母乳3 d改人工喂养 TSB>342umol/L(20 mg/d1)则加光疗
停母乳期间坚持吸乳8-12次 光疗期间继续母乳喂养
2. 换血中应注意的问题:
(1)换血过程中应注意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心率、 血压和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注意严格无菌操 作。 (2)注意监测血气、血糖、电解质、血钙、血常规。 (3)换血时需等容量匀速地抽出和输入血液。一般控 制全程在90-120 min内。 (4)换血后可发生TSB反弹,应继续光疗,并每4 h监 测TSB。如果监测TSB超过换血前水平应再次换 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主要表现为新生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的情况。
本文将从高胆红素血症的定义、病因、症状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胆红素血症的定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具体标准为,出生后24小时内,胆红素浓度超过5毫克/分升;出生后48小时内,超过10毫克/分升;出生后72小时内,超过15毫克/分升。
高胆红素血症通常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生成、清除及转运功能障碍有关。
二、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有多种,包括妊娠期、分娩及新生儿早期三个阶段。
1. 妊娠期母亲妊娠期间如果罹患乙型链球菌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等,会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概率增加。
2. 分娩期分娩时,如果产程过长、胎儿受窘迫等情况也会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3. 新生儿早期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持续升高可能与新生儿的胆红素清除、转运受限有关。
例如,一些新生儿酶缺乏,无法将胆红素转变为可溶于水的形式,从而导致胆红素在体内无法有效排出。
三、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主要表现在皮肤、眼部和尿液方面。
1. 皮肤新生儿皮肤出现明显的黄疸,从头部开始向下逐渐扩散,黄疸可以通过按压皮肤,观察压迹的显现程度来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
2. 眼部新生儿的眼睛也会出现黄疸,最明显的是眼球和眼角膜黄染。
3. 尿液新生儿的尿液呈现深黄色或橙黄色。
四、高胆红素血症的处理方法高胆红素血症需及时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曝光治疗如胆红素浓度较高,医生可建议将新生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蓝光下,以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出。
2. 饮食调整对于部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可以通过母乳喂养或添加合适的奶粉,增加排便次数,帮助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3.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医生可能会选择使用药物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总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出现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 PPT课件
Bjarnbeth BA,et al.1997。
胆汁酸升高加重肝细胞损伤
凋亡调控基因表达
肝细胞凋亡
高
胆
细胞膜通透性
Ca²+内流
Ca²+超载
汁
钙泵失活
酸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ATP
候金林, 黄疸的鉴别诊断
黄疸的形成与结合胆红素的代谢相关
结合胆红素
毛细血管
细
小
肝
胆
胆
总
管
管
管
十二直肠
肝细胞胆管面 ATP
胆 任一部位代谢 总 异常均会引起 管 高胆红素血症,
即黄疸
结合胆红素形成后到达 肝细胞胆管面,通过 ATP依赖的运出泵转运 至毛细血管
排入毛细胆管的胆红素 均为结合性,经细胆管、 小胆管、肝总管、胆总 管,到达十二指肠乳头 排入十二直肠
在肝细胞内将相关物质 输送到毛细胆管
毛细胆管的转运体将有关 物质排入管腔
14 陆伦根等主编.胆汁淤积性肝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50.
SAMe转甲基作用,快速降低胆红素水平
提高Na+-K+ATP酶活性 促进胆汁酸排泌 降低胆红素水平
恢复Na+-K+ATP酶活性,促进胆汁转运
15
腺苷蛋氨酸兼具多种保肝药物特性 全面保护肝细胞
氧自由基
肝细胞受损
肠源性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
Na+-K+-ATP酶活性
白三烯、TNF-α、 IL、NO
王长友.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损伤机制.中国综合临床.2004;20(8):762-764. 郑吉春. 胆汁酸代谢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肝脏.2007.12(4):308-310.
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
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分析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尤其在心脏手术后更为突出。
本文将对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引言心脏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脏疾病的方法,在手术后,患者可能会面临一系列并发症,其中高胆红素血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可能因多种原因引起,如肝功能损伤、溶血、药物过敏等。
针对心脏手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我们进行了详细的临床分析。
二、原因分析心脏手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1. 肝功能损伤:心脏手术时需要使用肝素抑制凝血因子活性,但长时间使用肝素会导致肝功能损伤,使肝脏在胆红素代谢过程中出现异常。
2. 溶血:心脏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发生溶血现象,导致大量胆红素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3. 药物过敏:部分患者对使用的药物过敏,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形成胆红素降解受阻,进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三、诊断方法针对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我们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 临床症状观察:患者可能出现黄疸、瘙痒等高胆红素血症典型症状,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病情进行初步诊断。
2. 血液检查:通过检查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可以明确是否存在高胆红素血症。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检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水平,以帮助确定胆红素异常的具体原因。
3. 影像学检查:胆道超声、肝功能影像学检查等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胆道梗阻、肝功能异常等潜在问题。
四、治疗方法针对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处理原发病:如果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肝功能损伤或药物过敏引起的,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例如,在心脏手术中,合理使用肝素以减少肝功能损伤的风险。
2. 保护肝脏功能:通过采取措施保护肝脏功能,如给予充分的抗氧化剂、维生素等,可以减少肝脏受损程度,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3. 药物治疗:针对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涉及的溶血、胆道梗阻等问题,可以考虑使用抗溶血药物、胆汁酸制剂等进行治疗。
为什么新生儿容易患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为什么新生儿容易患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黄疸的出现。
为什么新生儿容易患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与胆红素代谢相关的因素。
首先,孩子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在胎儿期,母体的胎盘会代替胎儿肝脏的功能,进行胆红素的代谢。
但是在出生后,新生儿的肝脏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开始参与胆红素的排泄工作。
然而,新生儿的肝细胞数量与成年人相比较少,所以肝脏功能也相对较弱。
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有些新生儿的肝脏未能及时达到成熟水平,导致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出现。
其次,新生儿的肠道菌群还未完全建立。
正常情况下,肠道中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会参与胆红素的转化与排泄。
这些益生菌在胎儿期并不常见,而在出生后的几周内才会逐渐建立起来。
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可能不够有效,容易导致胆红素的积累。
此外,母婴血型不匹配也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母亲的血型是Rh阴性,而父亲的血型是Rh阳性,并且胎儿继承了父亲的Rh阳性血型,那么在胎儿与母体的血液交流过程中,会发生Rh血型抗原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反应可以破坏胎儿的红细胞,释放大量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此外,早产儿更容易患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早产儿的肝脏发育不完善,胆红素的代谢能力较差。
此外,早产儿常常需要接受血液透析等治疗,这些治疗可能会增加胆红素的生成与积累,进一步加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
对于患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婴儿,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疗和换血疗法。
光疗是通过让婴儿暴露在特殊波长的荧光光源下,促使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衍生物,从而加快排泄。
换血疗法则是将婴儿的血液换成新鲜的供血,以减少体内胆红素水平。
这些治疗方法通常都能够有效地改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在预防方面,孕妇需要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特别关注胎儿的胆红素水平。
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
听力障碍
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对听力造成损害,导致听力障 碍或耳聋。
其他并发症
1 2
贫血
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感染
高胆红素血症可能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
3
电解质紊乱
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 钙等。
05 治疗与预防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药物治疗,以促进胆红 素代谢和排泄。
换血疗法
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可考虑采用换血疗法,以快速降低血 清胆红素水平。
预防措施
新生儿筛查
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母乳喂养
提倡母乳喂养,增加喂养次数,促进排便,有助于降低血清胆红素 水平。
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60%以上。
肝功能异常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升高。
鉴别诊断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 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Rh血型系统和ABO血型系统的 血型不合。
先天性胆道闭锁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一种肝内外胆管系统发育障碍导致的疾病,可导致直接胆红素升高和肝 功能异常。
详细描述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严重病例可能 导致核黄疸等严重后果。成人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长期慢性病例 可能导致肝衰竭等严重后果。
02 病因与病理生理
病因
01
02
03
溶血性因素
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 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细胞性因素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什么疾病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什么疾病高胆红素血症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黄疸疾病,黄疸对于新生儿来说是非常常见的。
红胆素是属于红细胞的一种废弃物,并且带有一些毒性,如果体内的胆红素过高会造成一些的健康损害。
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尚不明确。
肝细胞内胆红素的结合率,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率和胆汁分泌率的有限均参于其中。
开始喂养的延迟和一些经肠道营养障碍的情况(如肠闭锁)常导致未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因为新生儿肠道内存在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使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未结合胆红素,当胃肠道转换时间延迟时,产生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高胆红素血症可以是生理性的,或由特殊的原发疾病引起的。
必须寻找到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特殊原因,如败血症,肝外胆管闭锁,因为这些疾病需要特殊的治疗。
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是由于母体存在与胎儿血型不相容的血型抗体(1gG)引起。
因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当母体缺乏胎儿红细胞所具有的抗原时,母体就产生相应的血型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则引起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O型血产妇所生的A型或B型血的婴儿。
因为O型血孕妇中的抗A、抗B抗体IgG,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坏。
理论上母A型血,胎儿B型或AB型血,或母B,型血,胎儿A型或AB型血也可发病。
但临床少见。
主要是由于A型或B型血的产妇,其抗B、抗A的"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
由于A,B抗原因子在自然界广泛存在,O型血妇女在孕前可能受血型物质的刺激,如寄生虫、感染、注射疫苗及进食某些含有A,B抗原的植物等,使机体产生抗A、抗B的IgG,妊娠期间这些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而引起溶血。
故本病约一半可发生在第一胎。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在Rh血型系统中有6种抗原(C,c;D,d;E,e)。
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E,e,C,c次之,d目前尚未发现。
中国国内多见于少数民族,因为少数民族妇女中Rh阴性较多。
高胆红素血症如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
高胆红素血症如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由于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的疾病。
它可能是由于胆红素生成增加、转运障碍或系统性疾病引起的。
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症状包括黄疸、胆固醇沉积、肝脾肿大等。
针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主要通过调节胆红素代谢和促进胆红素的排泄来进行。
一、药物治疗1. 叶酸类药物:叶酸能够促进胆红素的消除和转运,减少胆红素的积累。
通过口服叶酸类药物,可以减缓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并提高胆红素的代谢能力。
2. 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以减少血液中游离胆红素的氧化作用,从而减少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
3. 肝功能改善药物:某些药物可以改善肝脏功能,提高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能力。
例如,枸橼酸铁钾可以促进肝脏内胆红素的结合,减少游离胆红素的含量。
二、光疗治疗光疗是目前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光疗通过照射特定的波长的光线,使胆红素在体内发生光化学反应,转化为可溶性成分,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光疗主要通过紫外线照射的方式进行,可以使用荧光灯或特殊的光疗设备进行照射。
但需要注意的是,光疗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光线照射过量引起皮肤灼伤等副作用。
三、手术治疗1. 胆道引流术:对于由于胆道梗阻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可以通过胆道引流术来缓解症状。
胆道引流术可以恢复胆汁的正常流动,减少血液中胆红素的沉积。
2. 肝移植: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肝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愈方法。
肝移植可以替换掉异常功能的肝脏,恢复正常的胆红素代谢和排泄。
四、支持性治疗除了针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还应通过支持性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支持性治疗包括:1. 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加体力,提高机体抵抗力。
2. 保持肝功能:避免过量饮酒和使用可能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以保护肝脏功能。
3. 定期随访:定期去医院进行随访,监测胆红素水平和其他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胆红素血症生活干预研究
高胆红素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1.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 2.新生儿是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发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环境 、生活方式等。新生儿是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发人群,由于新生 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从而引 发高胆红素血症。此外,某些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胆结石等 也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因此,需要特别关注高发人群,及时 发现和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以避免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随访方式与频率
1.随访方式可以包括面对面随访、电话随访、视频随访等多种 形式,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 2.随访频率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干预措施及患者个体情况来 确定,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
病情监测与随访:评估干预效果
▪ 评估干预效果的方法
1.通过比较干预前后的生化指标,如胆红素水平、肝功能等, 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2.可以运用生活质量评分、症状缓解程度等指标来评估干预措 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通过分析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等数据,来评价干预措施对 疾病预后的改善程度。
非药物治疗
1.饮食调整:避免高脂、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促进肝细胞再生和 修复。 2.生活方式干预: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劳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 强免疫力。 3.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1.明确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 ,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改进方向。 2.结合当前研究的前沿和趋势,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 战。 3.总结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高胆红素血症的生活干 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详解
1/10000,> 30mg/dl, 完全可预防旳核黄疸仍在发生,必须高度警惕。
N Engl J Med 2023,354:1947-8 May 4, 2023
胆红素神经毒性作用旳旳监测措施
首次出现黄疸旳日龄和随即血清胆红素增 长旳速度 。
Rh溶血新生儿
胆红素(mg/dl) 19~24 25~29 30~40
胆红素脑病发生率 8% 33 % 73 %
胆红素旳浓度与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15~20mg/dl,正常新生儿仅有短期旳微 小旳行为变化,极少有长久旳神经系统发育异 常。
胆红素20~25mg/dl,足月新生儿有不拟定旳微 小旳可逆旳感觉器官和行为异常旳先兆体现, 脑干听力诱发电位:振幅波旳增长及传导时间 延长,是可逆旳 。
胆红素在颅内沉积与脑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呈正比。
四种学说不能用某一种学说单一地解释 全部
相互关联 不同病理状态下可能有所侧重。
胆红素进入血脑屏障旳危险原因
游离胆红素水平 毛细血管内皮旳表面积和通透性 胆红素经过毛细血管床旳时间(游离) 胆红素与白蛋白旳分离率 脑血流量
Pediatrics 2023.feb 117(2)474-458
总共病例
111 20.7-59.5(354-1024) 38.1(652)
无后遗症核黄疸 7
25.6-36.0(438-615)
Pediatrics 2023.feb 117(2)474-458
29.3(501)
胆红素神经毒性作用旳影响原因
•胆红素旳浓度 胆红素与白 蛋白旳结合
高浓度胆红素 存在旳时间
高胆红素血症护理PPT课件(1)
03
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
04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 油腻、生冷等食物
05
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 有助于改善胆红素代谢
生活习惯
1.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油腻、
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紧 张、抑郁等不良情绪
4. 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提 高免疫力
5.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相关疾病
心理护理
D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C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B 增强信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A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
3
护理措施
监测胆红素水平
定期检查胆红 素水平,了解
03
04
肝脏疾病:如肝炎、 肝硬化、肝癌等
胆道疾病:如胆石 症、胆道梗阻等
07
其他原因:如药物、 中毒、遗传等
症状和危害
皮肤、巩膜黄染
尿液颜色加深
乏力、食欲减退
肝功能异常
胆道梗阻
肝硬化
胆囊炎
胆石症
胰腺炎
肝性脑病
肾功能衰竭
死亡风险增加
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血液检查、 尿液检查、 肝功能检查 等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 生活方式改 变等
症状:高胆红素血症的 临床表现及危害
04
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 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05
护理:高胆红素血症的 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
03
预防:如何预防高胆 红素血症的发生
家属培训
1
培训目的:提 高家属对高胆 红素血症的认 识和护理能力
高胆红素血症的名词解释
高胆红素血症的名词解释
高胆红素血症是指胆红素超过正常值,就叫高胆红素血症。
正常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1.7-11.1μmol/L,如果总胆红素超过了34μmol/L,临床上就会发现有黄疸,如果在正常范围上限到34μmol/L 之间,叫隐性黄疸。
胆红素是血液当中红细胞代谢以后的废物,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转化而来。
因为红细胞里面主要成分就叫血红蛋白,这个转化的过程就在肝脏,因此如果红细胞数量太多或者红细胞质量有问题,可以引起血液系统疾病,比如红细胞增多症或者溶血性贫血,都可以引起由于血液系统红细胞疾病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另外,红细胞的代谢在肝脏进行,如果肝脏出问题了,比如肝炎、肝硬化或者肝功能的异常,都可能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还有比如某些特殊的疾病,像心脏出现问题,像心功能衰竭,也可以由于心功能衰竭以后造成肝脏里面的血液太多,叫心功能衰竭以后的肝硬化,也可以造成胆红素增加。
胆道也是很重要的胆红素分泌、排泄的器官,如果堵塞了以后,也可以出现高胆红素血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胆红素血症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4μmol/L。
当总胆红素在34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黄疸最常见于肝胆疾病,但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
目录简介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分类各种黄疸发生机理及临床特征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鉴别诊断婴儿高胆红素血症分流性高胆红素血症综合征展开简介正常胆红素代谢过程,如下:一、胆红素来源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衰老红细胞所释放的血红蛋白为胆红素的主要来源,占80%~85%,约10%~15%胆红素来自骨髓中未成熟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另1%~5%来自肝的游离血红素及含血红素的蛋白质。
血红素经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催化变为胆绿素,胆绿素由胆绿素还原酶还原为胆红素。
二、胆红素的运输上述胆红素是游离胆红素,因未经肝细胞摄取,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故称为非结合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于血循环中附着于白蛋白上,形成胆红素-白蛋白复合物,运载到肝。
三、胆红素的摄取在肝窦内,胆红素被肝细胞微突所摄取,并将白蛋白与胆红素分离。
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由胞浆载体蛋白Y和Z所携带,并转运到光面内质网内的微粒体部分。
四、胆红素的结合游离胆红素在微粒体内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与葡萄糖醛酸基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
主要为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约占结合胆红素总量的75%,其余部分与葡萄糖、木糖、双糖和甘氨酸结合。
五、胆红素的排泄结合胆红素形成后从肝细胞排出的机制,至今仍不甚清楚,可能经高尔基器运输到毛细胆管微突、细胆管、胆管而排入肠道,但无疑是主动转运、限速和耗能过程,其间并有胆汁酸盐、钠离子的参与。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腔后,由肠道细菌脱氢的作用还原为尿胆原,大部分(每日总量约68~473μmol)随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小部分(10%~20%)经回肠下段或结肠重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转变为胆红素,或未经转变再随胆汁排入肠内,这一过程称为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肠道重吸收的尿胆原,有很少部分(每日不超过6.8μmol)进入体循环,经肾排出。
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分类一、病因发病学分类(1)溶血性黄疸;(2)肝细胞性黄疸;(3)胆汁郁积性黄疸;(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二、按胆红素的性质分类(一)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1.胆红素生成过多2.胆红素摄取障碍3.胆红素结合障碍(二)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可由于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运、排泄障碍或同时有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障碍引起。
无论哪种分类方法,黄疸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源于胆红素的某一个或几个代谢环节障碍。
各种黄疸发生机理及临床特征一、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时,生成过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能力,致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
特征:(1)巩膜轻度黄疸,在急性发作(溶血危象)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2)皮肤无瘙痒;(3)有脾肿大;(3)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如周围血网织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5)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结合胆红素增高;(6)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二、肝细胞性黄疸因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肝细胞损害和(或)肝小叶结构破坏,致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结果发生黄疸。
特征:(1)皮肤和巩膜呈浅黄至深金黄色,皮肤有时有瘙痒;(2)血中非结合和结合胆红素均增高;(3)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常增加,但在疾病高峰时,因肝内淤胆致尿胆原减少或缺如;(4)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5)血中肝炎病毒标记物常阳性;(6)肝活组织检查对弥漫性肝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胆汁郁积性黄疸肝内胆汁郁积从分子细胞学上是指胆汁的生成和分泌减少,以及胆汁流淤滞和浓缩。
肝内胆汁郁积或单独出现,或与肝实质损害同时存在,其产生机制颇为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1)肝细胞质膜的结构与功能改变:肝细胞质膜由液态双层类脂镶嵌蛋白质(载体、受体、结构蛋白和酶类)所组成,质膜上磷脂与胆固醇的含量有一定比例,以维持正常的膜微粘度和膜流动性,与载体移动和Na+-K+-ATP酶(钠泵)活性的关系至为重要。
胆汁的生成和分泌以及胆汁溶质的转运和出入肝细胞,取决肝细胞质膜结构及其功能的完好无损。
氯丙嗪、雌二醇、石胆酸、内毒素和缺氧等引起肝细胞损害时,均可使质膜胆固醇含量增加,并使膜流动性和钠泵活性降低,致胆汁分泌和胆汁流量减少;(2)微丝和微管功能障碍:使胆酸的转运、钠水向毛细胆管腔移动及毛细胆管周围协调性蠕动与收缩作用被削弱,致胆汁流量和向前流动性降低;(3)毛细胆管膜与紧密连接通透性增加,胆汁中溶质分子向周围弥散或反流,致胆汁的水分减少;(4)胆酸代谢异常:羟化不充分,形成具有毒性的单羟胆酸或石胆酸,使肝细胞和细小胆管上皮坏死。
特征:(1)肤色暗黄、黄绿或绿褐色;(2)皮肤瘙痒显着,常发生于黄疸出现前;(3)血中胆红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为主,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反应;(4)尿胆红素阳性,但尿胆原减少或缺如;(5)粪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粪便显浅灰色或陶土色;(6)血清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脂蛋白-X阳性。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一)Gilbert综合征系因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素障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所致。
血清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肝功能试验正常,红细胞脆性正常,胆囊显形良好,肝活组织检查无异常。
(二)Dubin-Johnson综合征系因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及其他有机阴离子(吲哚菁绿、X线造影剂)向毛细胆管排泄障碍,致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但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正常。
口服胆囊造影剂胆囊常不显影。
肝外观呈绿黑色(黑色肝),肝活组织检查见肝细胞内有弥漫的棕褐色色素颗粒(黑色素或肾上腺素代谢物多聚体)。
(三)Rotor综合征由于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素和排泄结合胆红素均有先天性缺陷,致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吲哚菁绿(ICG)排泄试验有减低。
胆囊造影多显影良好,少数不显影。
肝活组织检查正常,肝细胞内无色素颗粒。
(四)Crigler-Najjar综合征系由于肝细胞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致不能形成结合胆红素,因而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很高,可并发核黄疸;预后很差。
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鉴别诊断应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等所取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以期得到正确诊断。
一、病史(一)年龄与性别婴儿期常有生理性黄疸、新生儿肝炎,青少年以病毒性肝炎多见,中老年者常应考虑胆石症、肝硬化及恶性肿瘤等。
(二)接触史包括肝炎患者接触史、输血史、服药史及不洁食物食用史等。
(三)家族史主要为肝炎及各种遗传性疾病家族史。
(四)过去史如结石史、肝胆系统手术史等。
(五)妊娠史妊娠期常合并肝功能异常,并可出现妊娠相关性黄疸,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六)饮酒史与冶游史对诊断酒精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有帮助。
(七)病程如胆石症黄疸常性发作,肝硬化、恶性肿瘤所致黄疸发生较慢,呈进行性。
二、症状(一)发热胆管炎常出现中高热,肝癌者亦常因癌组织坏死或继发感染发热。
(二)腹痛肝区涨痛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癌者,右上腹绞痛常见于胆石症,胰腺疾病常出现上腹及腰背痛。
(三)消化不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癌肿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症状。
(四)皮肤瘙痒见于胆汁郁积性黄疸。
(五)体重改变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体重下降明显。
(六)尿、粪颜色的改变三、体征(一)皮肤改变肝硬化者常见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溶血性黄疸常见贫血貌。
(二)脾肿大多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者。
(三)胆囊肿大在肝外阻塞性胆汁郁积时,胆囊常肿大,且表面光滑、无压痛,即所谓Courvoisier征。
(四)其他如腹水、男性乳房发育等。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一)碱性磷酸酶(ALP):在肝外、肝内阻塞性黄疸及肝内胆汁郁积,ALP明显增高。
(二)血清总胆固醇、胆固醇酯、脂蛋白-X(LP-X)测定在胆汁郁积性黄疸,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肝细胞性黄疸特别是有广泛坏死时,胆固醇酯降低。
(三)凝血酶原时间:肝细胞性和胆汁郁积性黄疸时,凝血酶原生成减少,因而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注射维生素K2~4mg后24小时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如较注射前有明显缩短,表示肝功能正常,黄疸可能为胆汁郁积性;如无改变,表示肝制造凝血酶原的功能受损,黄疸可能为肝细胞性。
(四)超声显像:如发现肝内胆管扩张则肯定为肝外胆管阻塞引起的黄疸。
(五)X线检查1.食管吞钡、胃肠钡餐检查如发现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则可诊断肝硬化。
2.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管造影(ERCP)对诊断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及了解胆道系统情况有重要帮助。
3.CT对肝胆、胰腺疾病诊断及肝外阻塞部位、范围、性质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六)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与腹腔镜检查能协助诊断肝细胞性黄疸、肝内胆汁郁积及Dubin-Johson综合征等。
综上所述,黄疸是很多疾病的重要症状及体征,黄疸的起因源于胆红素代谢环节的异常,通过对胆红素、尿胆原、粪胆原的分析,可初步对黄疸的性质有一归类,但要对病因作出准确的判定仍有赖于临床医师对病史、体征、各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分流性高胆红素血症综合征疾病名称:分流性高胆红素血症综合征英文名称:Israel综合征药物疗法:脾切除术基本概述分流性高胆红素血症综合征即Israel综合征。
系由骨髓红细胞或前体产生过多的胆红素,或直接由亚铁红素或四吡咯前体破坏和生成所致。
诊断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及化验检查可以诊断,但确诊须肝组织活体检查,以除外其他类型的先天性黄疸。
治疗措施有溶血时行脾切除,术后溶血可纠正,但高胆红素血症仍持续存在。
病理改变病理改变为脾脏有少量铁色素沉着,肝脏实质细胞有大小形状不规则的褐色颗粒严重浸润,星形细胞增多,吞噬色素,骨髓正常红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男女均可罹患,10~20岁发病,有黄疸和脾肿大,血液检查为球形红细胞及红细胞脆性增加,网织红细胞中度增加,间接高胆红素血症,尿胆原排泻增加,自由溶解和机械脆性正常,肝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