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合集下载

一种新型中间相沥青基复合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新型中间相沥青基复合碳纤维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中间相沥青基复合碳纤维的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马兆昆,宁淑丽,宋怀河
申请号:CN201410468654.7
申请日:20140915
公开号:CN104213253A
公开日:
2014121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中间相沥青基复合碳纤维的制备方法。

主要的制备步骤为:首先以石墨烯为填料,通过粉碎、超声搅拌将中间相沥青与石墨烯充分混合;然后进行熔融纺丝并经过不熔化、炭化、石墨化处理得到石墨烯掺杂的中间相沥青基复合碳纤维。

本发明充分利用石墨烯特殊的二维结构和较高的传导力学性能,与中间相沥青复合有效改善了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截面结构。

与未掺杂石墨烯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相比,复合碳纤维的力学性能和传导性能均有较大的提高。

申请人: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地址: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常武中路18号常州科教城520大道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A211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一种纳米结构共价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纳米结构共价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纳米结构共价有机骨架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广凯,彭呈
申请号:CN201310714231.4
申请日:20131220
公开号:CN103709184A
公开日:
201404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纳米孔结构的共价有机骨架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由有机单体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的具有高度结晶结构的材料,具有硼氧环的可逆特征。

本发明的共价有机骨架化合物具有比表面积大,有序性高,孔径和孔径分布更均一的特性,还具有较好的热和水的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合成时间短,效率高,溶剂可回收利用,成本低,产品用途广泛的优点。

申请人: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地址: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常武中路801号常州科教城520大道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A211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一种双酚S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双酚S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CN 102304210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1.04C N 102304210 A*CN102304210A*(21)申请号 201110168763.3(22)申请日 2011.06.17C08G 8/04(2006.01)(71)申请人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地址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常武中路801号常州科教城B 座(72)发明人林欣 程珏 张军营 田振宇(54)发明名称一种双酚S 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一种双酚S 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化合物领域,特别涉及双酚S 酚醛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本文所提出的双酚S 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是:将摩尔量为1∶0.1~20的双酚S 和醛在反应釜中混合均匀,其中双酚S 用溶剂溶解,加入酸性或碱性催化剂,在40~150℃下反应1~20小时,除去溶剂和反应产生的水,最后得到双酚S 酚醛树脂。

本发明的优点是:原材料成本低,方法简单,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良好的力学性能。

(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1.一种双酚S酚醛树脂,其特征在于:是如结构(I)所示的双酚S酚醛树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酚S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合成步骤是将摩尔量为1∶0.1~20的双酚S和醛在反应釜中混合均匀,其中双酚S用溶剂溶解,加入0.1~10%酸性或碱性催化剂,在40~150℃下反应1~20小时。

反应完成后,蒸馏除去多余的溶剂和反应产生的水,得到的产物反复用水洗,最后脱水得到双酚S酚醛树脂。

3.根据权利2所述的双酚S酚醛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步骤是加入溶剂的重量与双酚S的质量比为0.1~50∶1,所用的溶剂是指甲醇、乙醇、乙二醇、丙醇、丁醇、酮(丙酮、丁酮、环己酮、甲乙酮等)、酯(乙酸乙酯、甲酸乙酯)、芳烃(苯、甲苯、二甲苯)、DMSO、二氧六环等极性溶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一种制备泼尼松龙肠溶药物微粒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制备泼尼松龙肠溶药物微粒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制备泼尼松龙肠溶药物微粒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辉,甄崇礼,卢建红,窦若岸,王京,韩志杰,史静宏申请号:CN201610308427.7
申请日:20160510
公开号:CN105878210A
公开日:
2016082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泼尼松龙肠溶药物微粒的方法,通过超临界气溶胶溶剂萃取法对加入药物(B)泼尼松龙的(A)Eudragit S100聚合物的溶液进行处理,得到泼尼松龙的药物微粒,该方法适用于结肠定位释放微粒药物制剂。

由泼尼松龙和药用辅料Eudragit S100混合制备药物微粒,可以使泼尼松龙在结肠中定位释放,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提高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利用率。

申请人: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天俱时工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常武中路18号常州科教城520大道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A211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先进材料研究院

先进材料研究院

先进材料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院是一个致力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机构,其使命是推动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为社会和工业界提供先进的材料解决方案。

该研究院汇集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他们致力于开发新型材料、改进现有材料的性能,并探索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先进材料研究院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多种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

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医疗器械、能源领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对材料的结构、性能、加工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开发具有优异性能和广泛应用前景的先进材料。

在金属材料方面,先进材料研究院致力于开发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的新型金属材料,以满足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领域对材料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

同时,研究院还在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热处理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努力提高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和性能稳定性。

在陶瓷材料领域,先进材料研究院致力于开发高温、耐磨、耐腐蚀的新型陶瓷材料,以满足航空发动机、工程机械等领域对材料耐高温、耐磨损的需求。

同时,研究院还在陶瓷材料的成型工艺、烧结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提高陶瓷材料的成型精度和性能稳定性。

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先进材料研究院致力于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如抗静电材料、光学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以满足电子设备、光学器件、医疗器械等领域对材料功能的需求。

同时,研究院还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改性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提高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性能。

在复合材料领域,先进材料研究院致力于开发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轻质化的新型复合材料,以满足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体育器材等领域对材料轻量化和高性能的要求。

同时,研究院还在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界面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提高复合材料的成型效率和性能稳定性。

在纳米材料领域,先进材料研究院致力于开发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纳米材料,如纳米颗粒、纳米管、纳米薄膜等,以满足电子器件、传感器、催化剂等领域对材料微型化、高效化的需求。

一种超疏水超耐磨防雾涂层组合物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超疏水超耐磨防雾涂层组合物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超疏水超耐磨防雾涂层组合物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陈广凯,杨小萍,蒋秀花,陈斌凌,马贵平
申请号:CN202011477866.3
申请日:20201215
公开号:CN112521851B
公开日:
2022031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涂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疏水超耐磨防雾涂层组合物及其应用。

涂层组合物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配制而成:树脂基聚合单体100份、改性玻璃纤维晶須1‑3份、光引发剂0.1‑1份、流平剂0.1‑0.3份、消泡剂0.3‑0.5份;树脂基体包含硅丙烯酸酯齐聚物60‑80份、含硅丙烯酸酯单体20‑40份。

本发明的涂料中的聚合单体为含硅丙烯酸酯齐聚物和含硅丙烯酸酯单体的混合物,具有优异的耐水性、耐光性及疏水性;添加了改性玻璃纤维晶須,改性玻璃纤维晶須可以均匀分散于涂料体系中,起到长久的耐磨作用,所制备的涂层具有更高的耐磨、耐刮擦性能及疏水性,起到优异的防雾效果;本发明涂层应用于眼镜、汽车玻璃、浴室镜子、护目镜、泳镜表面。

申请人: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地址: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常武中路18号常州科教城520大道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A211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一种多元共沉淀法制备硅酸镁基复合吸附材料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多元共沉淀法制备硅酸镁基复合吸附材料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多元共沉淀法制备硅酸镁基复合吸附材料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杨儒,朱永泉,徐杰,李敏
申请号:CN201910458587.3
申请日:20190529
公开号:CN110180495A
公开日:
2019083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元共沉淀法制备硅酸镁基复合吸附材料的方法,该方法以硅酸盐溶液和镁盐溶液为原料,制备硅酸镁浆料;进一步向硅酸镁浆料中加入碳酸盐溶液,获得硅酸镁碳酸镁复合浆料;经陈化、过滤和洗涤,得到硅酸镁碳酸镁复合滤料;最后进行干燥成型处理,即得到硅酸镁基复合吸附材料。

本发明添加其他有效成分,拓展了材料的应用范围;采取制浆的方式,可提高复合材料的均一性和结构完整性。

采用喷雾干燥方法制备的硅酸镁基复合吸附材料微球和空心硅酸镁基复合吸附材料微球,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显著提高。

采用滚球造粒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材料的比表面积,获得的复合吸附材料球形颗粒由于具有完整的结构形貌,便于工业化应用。

申请人: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深圳市凯臣实业有限公司
地址: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常州科教城520大道北化常州院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李静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萃取精馏茶多酚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萃取精馏茶多酚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萃取精馏茶多酚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吴浩,于恩平,金君素
申请号:CN201510242907.3
申请日:20150513
公开号:CN104906262A
公开日:
2015091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提供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连续萃取精馏茶多酚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将茶多酚浓缩液通过萃取塔进料口进入萃取塔;将超临界二氧化碳通过压缩机压到18-30MPa并加入无水乙醇通过进气口加入萃取釜;萃取后,废料通过萃取塔废料口排出,萃取料通过出料口进入超临界精馏塔进料口进入超临界精馏装置;精馏后的废液通过精馏塔废料口排出并回收利用;精馏物料则通过出料口进入产品收集单元;精馏料通过产品收集单元的减压阀将超临界二氧化碳压力减至3-6MPa;茶多酚浓缩液在收集釜中析出,并通过产品收集口排出;减压后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通过管道回到压缩机循环使用。

该方法实现了萃取和精馏的一体化及连续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申请人: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地址: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常武中路18号常州科教城520大道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A211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简介北京化工大学化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碳纤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是依托北京化工大学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高技术实验室,实验室主要开展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生物复合材料为代表新材料领域的研究。

实验室重要从事碳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基体树脂、复合材料拉挤成型、缠绕成型、模压成型、真空灌注成型等技术研究。

中心团队主要人员包括杨小平教授、隋刚教授、于运花教授、蔡晴教授、武德珍教授、汪晓东教授、杜中杰教授、李刚副教授、李鹏副教授、贾晓龙副教授等。

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料工业化技术技术简介碳纤维产业是由原丝(PAN)生产到预浸料再到具体的复合材料终端制品的产业链,而预浸料作为复合材料的中间制品,成为整个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

本项目基于国产碳纤维的产能扩张,结合不同级别国产碳纤维(T300、T700、T800) 的表面特性,自行设计了不同耐温等级的环氧树脂体系,研发了系列化(80、100、120、160、180度)的预浸料专用树脂体系,开拓了国产碳纤维的下游加工应用。

采用混合树脂环氧值的调配技术改善国产碳纤维与树脂基体的匹配和相容性,采用柔性链段预反应技术控制预浸料的面密度均匀性和树脂基体的流动度,实现了增强体的良好浸润和浸渍,并拓宽了复合材料成型的加压窗口,在国内预浸料行业中达到领先水平。

本项目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预浸料专用树脂体系的制备及评价、树脂体系胶膜的制备及评价、国产碳纤维的评价及界面优化、复合材料预浸料的制备及评价等。

预浸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航天航空、风电叶片、体育用品、交通运输、船舶码头、电子产品等,目前本项目的产品已成功应用在体育用品、汽车复合材料和电子材料等领域。

技术指标预浸料专用环氧树脂体系技术指标环氧值(eq/100g) 0.25-0.80粘度(cPa.s 25℃) 10000-100000密度(g/cm3) 1.16-1.25可使用期(涂膜温度) 3-4h断裂伸长率(%) 3固化温度(℃) 80-180预浸料技术指标:单位面积碳纤维质量(g/m2) 50-600树脂含量(%) 25-50厚度(mm) 0.05-0.50外观平整,无毛团贮存期限室温15天-90天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指标:弯曲强度(MPa) 1500-1800弯曲模量(GPa) 110-140层间剪切强度(MPa) 80-100市场分析针对国内市场需求,中温固化预浸料可用于钓鱼竿、网球拍、碳纤维自行车等制品,中低温固化预浸料可用于汽车复合材料、风电叶片等领域,高温固化预浸料可用于航天航空等耐热制品。

随着碳纤维的发展及成本价格下调,预浸料必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效益分析以最普通的单向碳纤维预浸料为例,其利润空间为5-10元/米,采用宽幅1米的预浸机设备投资约600万元,每年的产量应该在100-150万米,因此利润空间在500-1000万之间,投资成本应该1-2年收回,经济效益比较可观。

另据资料报道,目前国产碳纤维的产能达到5万吨/年,除了航天航空、体育用品消耗小部分外,其最大用途应是汽车复合材料,主要应用形式仍旧是预浸料中间体,因此预浸料行业的经济前景看好。

项目投资估算设备费用:混合反应釜(100L):80万元胶膜机(带红外监测):400万元预浸复合机(宽幅1米):400万元分析测试设备:含电子天平(2台)、真空烘箱、旋转粘度计、凝胶时间测定仪等分析设备,总投资约20万元厂房要求:车间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其中树脂配混间400平米,质量检测室100平米,长度大于60米,高度大于6米,另外需要自备原料库房、产品冷库等,库房面积≥3000平方米水、电、气配套要求总装机容量150千伏安;冷却水(循环水)5吨/小时;压缩空气:1MPa碳纤维复合材料抽油杆连续制造技术及装备基于CFRP的轻质、高强、疲劳性能优异和耐腐蚀等特性,开展了高性能CFRP制品的连续拉挤制造技术研究。

创制了长期耐温(90、120和150℃)的树脂基体体系,突破了高体积含量的碳纤维连续拉挤成型的技术瓶颈及关键装备,发明了CFRP连续抽油杆(CN1252370C; CN100351070C; CN101396874B)。

通过CFRP连续抽油杆环境失效评价研究,阐明了其可长期服役的机制。

建立了以连续抽油杆为核心的新型采油装备及系统,形成了CFRP抽油杆成套技术(SY/T6583-2003行业标准)。

CFRP连续抽油杆已成功工业规模应用50口油井次,实现了抽油杆从1000米、1500米以及2500米连续长度制造,可以满足泵挂在2000米,3000米的开采需要,2800米最深下井油井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中试生产设备位于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内,单条生产线场地约为50米*10米,单挑拉挤线投资约为150万元,拉挤配套设备投资约为100万元。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高性能树脂基体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是新材料领域占首位的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关键材料,其树脂基体与碳纤维间的界面调控是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化的核心科学问题和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难题。

基于碳纤维-上胶剂-树脂基体间“双界面//双界面相”化学相容的界面设计思想,发明了与高性能碳纤维(T700/T800/T1000)界面匹配且其粘度-适用期-成型工艺-固化制度协同配合的系列树脂基体。

在深入分析高性能碳纤维的表面性能、微结构及界面特性的基础上,从相似相容的基本原理出发,自主开发不同耐温等级的环氧树脂体系,对于开拓国产碳纤维的下游加工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开发了系列化(80、100、120、160、180度)的预浸料专用树脂体系,开发了长期耐温(90、120和160℃)的拉挤成型树脂体系,开发了系列化的缠绕用环氧树脂体系,突破了国产碳纤维与树脂基体的界面相容和工艺匹配,实现了韧性、刚性和耐热性三者之间的协调,为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各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投资规模、场地等需根据实际情况面谈。

碳纤维复合材料电缆芯拉挤成型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电缆芯是国家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材料之一,国内市场巨大,是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的几种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之一,可以充分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比强、高比模、低热膨胀系数、耐腐蚀、低线损等优异性能,达到“安全、多输电、低成本、节约资源”目的。

碳纤维复合材料电缆芯导线(ACCC)的拉伸强度要比传统的钢芯导线(DRAKE)高30%,ACCC不存在钢导线引起的磁损和热效应,在输送相同电负荷的情况下可以较少输电损失,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小,在用电高峰期ACCC 弧垂的变化将比DRAKE 减小40%,复合材料的密度约为钢的1/4,承载能力也增加20%,降低成本效果明显。

本项目利用碳纤维拉挤抽油杆的成熟技术进行研发,开发的产品在力学性能、耐热性能、耐候性及高温耐弧垂性能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将填补目前国内碳纤维复合电缆芯的技术缺陷,并在输电架空导线领域逐渐代替传统的钢芯铝绞线。

复合材料电缆芯中试产品经检测,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即将颁布的复合芯国家标准。

本项目关键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1项。

中试生产设备位于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内,单条生产线场地约为50米*10米,单挑拉挤线投资约为150万元,拉挤配套设备投资约为100万元。

碳纤维缠绕成型成套技术高性能碳纤维在力学性能和界面特征方面的特点对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缠绕成型的关键技术突破提出了迫切需求。

基于网格理论建立了高性能碳纤维的缠绕线性、缠绕层数以及缠绕角度的设计和实施方法。

以T700/T800/T1000碳纤维为增强体和创制的环氧树脂为基体,通过缠绕成型成功创制了薄壁金属内衬气瓶、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容器和兵器XX导弹的复合材料线轴等产品(ZL200810074460.3; 200810077345.1; 200710080611.1; 201110011035.1等国防专利)。

其中,针对航天XX大运载结构储箱的增压及为动力系统供气的气瓶研发的树脂基体,实现了与T700增强体的匹配,已通过了大于80MPa水压爆破、400次水压疲劳、100次充放气及气瓶的单机震动试验考核,实现了航天产品的高效和减重,保障了XX型号的成功研制;原创性研发的复合材料线轴,实现了碳纤维的结构强度与热膨胀各向异性的功能一体化,已为兵器XX型号导弹提供了XXX套供货产品。

本项目的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3项。

碳纤维复合材料气瓶缠绕成型技术及应用以树脂与高性能纤维界面性能研究为基础,本项目开展高性能碳纤维(T700、T800、T1000) 以及其它高性能纤维(Kevlar、PBO、GF)界面相容的树脂体系及成型工艺研究,研发了系列化的缠绕用环氧树脂体系,实现了高性能纤维的强度转化,并通过专用树脂体系固化制度的调控,碳纤维缠绕气瓶结构的合理设计,缠绕角度和缠绕线型等工艺参数的优化,特别是发展了国产碳纤维(吉化T700、T800)复合材料气瓶等制品。

碳纤维缠绕成型复合材料气瓶的高比强度、比模量以及低密度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本项目研制的产品可应用于大运载火箭的增压气瓶、医疗器械、压缩天气储运、新能源汽车等国防和民用领域,并经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试验证明实现了航天部件的高效、减重要求。

单套缠绕设备占地10米*10米,投资50-150万元。

碳纤维汽车传动轴成型技术与传统金属传动轴相比,碳纤维汽车传动轴部件转速快,不易变形,重量轻、耐腐蚀,同时能够改善传统金属汽车传动轴的N·V·H性能,提供了安静怡人的驾驶环境。

英国GNK公司自1988年开始研发碳纤维传动轴,并在Renault Espace Quadra、Toyota Mark II、Audi 80/90 Quattro、Audi A4 and A8 Quattros等车型上应用,美国摩里逊公司采用Zoltek公司的48K碳纤维年生产量为60万根传动轴,日本采用东丽碳纤维生产的碳纤维汽车传动轴已经在阿斯顿•马丁DB9,阿斯顿·马丁V8 Vantage Coupe,阿斯顿马丁V12 Vantage,马自达RX-8,MMC Pajero越野车。

本项目利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高比强度、比模量的特点,在原有缠绕专用树脂体系与成型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缠绕成型技术制造碳纤维汽车传动轴,实现汽车传动轴的一体化、轻量化以及节能省油的目的。

碳纤维汽车传动轴部件可以减重40%以上,实现整车节油2%以上,临界转速提高到8000rev/min。

本技术产品在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内有展品,可参观,投资规模、场地等需根据实际情况面谈。

碳纳米管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开发纳米填料由于其较高的比表面,加入到树脂基体中容易发生团聚现象,失去了纳米材料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