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总结提纲

姓名:赵少杰

第一讲走进经典寻觅原乡

学术与和方法的关系:得法意味着成功。方法是抵达真理的路径。鲤鱼跳龙门。动机·目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结论。

如何治学:学、识、才、德。非识无以断其义,非才无以善其文,非学无以练其事。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之心术也。

方法对我们的意义:寻觅原乡,回归自我。(成人)我是谁?;提升思维,化知成识。(成大人)仁且智;把握人生,实现价值。(做人)自我与实现;认识社会,铸就辉煌。(做大人)知事与治世

第二讲马克思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费尔巴哈不能创立到唯物史观原因:不能从实践出发研究自然界(现实世界)。不能从实践出发研究人类社会(自然的历史)。不能从实践出发理解人和人的认识(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革命的反映论)。直观性、形而上学性。

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和解决时代问题?

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社会历史之谜的破解与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人类对自身的探寻与认识人的方法;思维的秘密与认识思维的方法;物质利益难题与认识经济的方法;“苦恼的疑问”与认识政治的方法;文化的追问与认识文化的方法

马克思为什么能够正确地认识自然界?

(一)、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的要义(拒斥抽象的世界)

1、形成了现实世界的理论。

2、把实践纳入到哲学视野中,强调对世界的改造及其改造的现实性。

3、中国哲学对客体理论的阐释

(二)、从主体出发理解周围世界(反对直观的世界)

1.费希特的启示:自我的非我;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世界是有思想内容的世界。2、马克思对费希特的扬弃,世界必须作为人的对象存在,作为体现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马克思说:“世界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三)、实践人道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

1、实践人道主义与纯粹的人道主义

2、实践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3、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自然:历史的自然。

4、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自然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不是人学空场(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一种理论)

1、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能够控制和利用的自然才是完成了的自然。所以,不是一种纯自然主义,而是和纯自然主义相对应的自然主义,即把自然看作是历史的自然。

2、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不是关于人本身的人道主义,而是包含着把人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人道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道主义,对必然性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人道主义。即把历史看作是自然的历史。

3、马克思主义是真正高扬人的旗帜的理论。

马克思认识社会历史理论的方法

(一)马克思对社会本质问题的追问

既不能说环境决定人,也不能说人决定环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都是由实践决定的;把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归结为实践;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把人的改变归结为实践;科学地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这一关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面貌的重大理论问题,确立了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二)马克思对社会本质的明确解答,社会的本质是实践

1、社会历史完全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

2、实践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4、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关系。

5、实践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解答

1、人的本质是劳动。

2、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

3、劳动本质论与社会关系本质论的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解答人性问题的误区

第一,自然性不是人性,更不是人的本质。

把人的本质还原到自然属性那里。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着眼点在于人的自然而然、与生具有的天赋属性。没有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放到社会属性的视野下予以关照,而是把视角转到了自然属性上,在人的生命存在和延续上强调人的物质需要。

第二,性善论和性有善有恶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但他们将作为人的本质的一个层面的社会性先验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属性还原为自然属性。

第三,传统人性论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认为只有先天的才叫“人性”,后天的不叫人性。他们所谈的人性就只能是一种自然属性,或主要是自然属性。

产生宗教的原因: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识认识论的方法

能动的反映论;革命的反映论;选择创造和改造;反映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三、四讲阅读经典的方法论问题

三种解读模式

1、以恩解马

2、以苏解马:苏联模式的哲学教科书体系中,物质运动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理念;历史唯物主义则被简单化地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以阶级斗争论为核心理念。这种解读模式曾一度适应那个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以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但在理论阐述上却是一种退化。

3、以西解马:从政治倾向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三大派别:左翼、中间和右翼

回到马克思

(一)回归历史 1. 结合人生道路2. 考察历史背景3. 追溯理论来源

(二)回到文本1. 从政治回到学术2. 从原理回到原著

(三)文本研究的解释学处境: 第一,正视“解释学处境”,是任何文本研究得以可能的前提之一,阅读者必须形成相应的“问题视域”。“问题视域”是任何文本研究得以可能的必要条件。第二、正视“解释学处境”,可以使我们对自身的局限性保持自警和自省,从而避免种种僭妄。每个阅读者的“视角”(perspective)是有局限的,要避免绝对化和“惟一性”的陷阱。

第五讲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方法论

文化

1 广义:与“自然”相对应的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产创造.

2 狭义:群体共享的价值观

通过知识体系解释世界为人提供基本的世界观;通过价值体系确立行为规范维系了社会秩序;通过信仰系统为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

3马克思:人在互动中创造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