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正式样本

合集下载

2024年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2024年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2024年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障公众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核能科技的安全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遵循科学性、合理性、依法性、预防性的原则,防患于未然,减少辐射危害。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核电站、核能研究机构、核技术应用单位等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

第四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和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行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主体责任。

第五条本规定所称的放射卫生防护,是指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减少和防止与放射性物质及核辐射有关的危害,保护公众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二章放射卫生监测与评估第六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放射卫生监测系统,对核设施内外环境、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确保放射卫生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

第七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定期对核设施周边环境进行放射性物质排放的监测,及时发布监测结果,接受公众监督。

第八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住房、食品、饮用水等经常接触的人员和物品的放射性监测,并按照规定进行评估。

第九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放射卫生紧急事件情报收集、分析、发布和传播机制,确保及时准确地向相关单位和公众提供信息。

第十条放射卫生监测结果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质量控制,并存档备查。

第三章放射卫生防护措施第十一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根据核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安全级别,制定放射卫生防护措施方案,并按照规定进行实施。

第十二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放射卫生防护设施,确保操作人员和公众的辐射剂量符合规定。

第十三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定期开展对操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放射卫生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防护知识水平。

第十四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放射性废物的储存、运输和处置符合规定。

第十五条核设施的拥有人、运营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放射卫生防护设备和工具,确保操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模版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模版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放射防护管理工作,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保障公众的健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使用和处理放射性物质的各类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放射防护管理应遵循科学、公正、合理、透明的原则,注重风险管理,预防为主。

第四条放射防护管理应实施责任制,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

第五条放射防护管理应坚持“谁污染、谁负责”和“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

第六条放射防护管理应充分尊重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管理措施。

第二章放射防护计划第七条各单位和个人使用或处理放射性物质应制定放射防护计划,明确管理目标和控制措施。

第八条放射防护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放射性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用途;二、辐射安全和辐射源控制措施;三、辐射监测和辐射环境影响评估;四、事故应急预案和演练;五、人员培训和教育;六、辐射安全设备和装置的配置和维护;七、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八、相关责任和义务。

第九条放射防护计划应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并报告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辐射安全防护第十条各单位和个人应根据辐射源的特性和工作环境的情况,采取合理的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第十一条辐射安全防护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远离辐射源,保持距离;二、减少照射时间,尽量减少暴露;三、增加屏蔽,减少辐射传播;四、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作和维护;五、规范个人防护措施和防护设备的使用。

第十二条辐射安全防护设备和装置应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十三条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应建立和完善,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应急响应能力。

第十四条辐射事故发生后,相关单位和个人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紧急处理和报告,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后续工作。

第十五条各单位和个人应定期接受辐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辐射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四章放射性废物管理第十六条放射性废物应按照规定进行收集、贮存、运输、处置。

第十七条放射性废物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减量化处理,尽量减少废物生成;二、分类存储,防止交叉污染;三、封闭贮存,防止泄漏和外部接触;四、安全运输,防止事故发生;五、合法处置,保障环境安全。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模板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模板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模板一、总则为了保障员工在工作场合的放射防护,维护企业安全和环境保护工作,特订立本《放射防护管理规定模板》。

本规定适用于我司全体员工和与放射性物质相关工作的人员,以及与放射性物质相关设备的使用和管理。

二、规章制度2.1 责任与义务1.全体员工应了解放射防护管理的基本知识,遵守本规定,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放射防护的法律法规,履行放射防护的责任与义务。

2.设备使用和管理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放射性物质使用和管理资质证书,并熟识放射防护管理要求,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2.2 放射防护措施1.确保安全:企业在放射性物质的存储、运输、使用和处理过程中,应确保设备和环境的安全,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2.防范维护:企业应采取措施保养、维护和定期检查放射性物质相关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3.防护装备:企业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设备,确保员工在处理放射性物质时的安全。

4.防护区域划定:依据实际情况和危害程度,企业应严格划定放射性物质的防护区域,并设置符合要求的禁止入内标识。

5.放射源标识:企业应对放射性物质使用设备和容器进行标识,确保员工能够识别和辨认放射源。

6.检测设备:企业应配备放射性物质检测设备,对相关区域、设备和员工进行定期检测,确保放射源的防护措施有效。

2.3 人员培训与教育1.员工培训计划:企业应订立员工放射防护培训计划,确保员工具备必需的放射防护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定期培训与教育。

2.培训内容:员工培训内容包含但不限于放射性物质的概念、危害与防护措施、放射性物质的处理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

3.培训记录:企业应建立员工培训记录档案,记录每次培训的内容、时间和参加人员等信息,并及时更新。

2.4 废物处理及环境监测1.废物收集与处理:企业应订立废物收集和处理方案,确保放射性物质废物的安全收集、储存和处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环境监测:企业应定期对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处理场合进行监测,确保环境辐射水平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核设施的建设、运行、关停、退役等活动中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

第三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坚持防范为主、综合管理、科学技术和法律法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应当加强对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和工作机制。

第五条核设施的建设、运行、关停、退役等活动应当符合国家核安全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六条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注重解决全生命周期的问题,通过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对其产生的危险和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

第七条国家应当建立和健全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并加强对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第八条政府应当加强对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工作的财政、物资和技术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二章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第九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制定和落实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按照《核辐射防护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放射卫生防护措施的实施。

第十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对放射源和相关设施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确保其运行的稳定和可靠。

第十一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和落实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组织,明确职责清晰,确保人员的合理配置和分工合理。

第十二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监测体系,对核设施的环境辐射水平和离散率进行监测,并及时发布监测结果。

第十三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加强对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设备的维护管理,确保其良好运行。

第十四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进行放射性污染防治,防止污染源扩散和进一步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

第十五条核设施建设者、运营单位应当加强对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其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和技能水平。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范文(4篇)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范文(4篇)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范文【放射防护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放射防护管理,保障公众和职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辐射危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可能产生辐射危险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辐射防护应遵循“防、控、限、保”的原则,即防止辐射泄漏和事故发生,控制辐射源的使用与操作,限制辐射剂量的接触和照射,保障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第四条辐射防护管理应该贯穿于相关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辐射源的购买、搬运、使用、存储和处理等过程。

第五条所有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安全培训和防护知识的学习,并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

第六条各单位和个人必须建立健全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管理职责,落实安全措施和操作规程。

第二章个人防护第七条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佩戴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手套、面罩、护目镜等。

第八条个人防护用品必须经过定期检测和鉴定,不得使用破损或失效的个人防护用品。

第九条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接受定期身体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健康状况符合从业资格要求。

第十条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接受辐射照射监测,及时了解自身辐射剂量情况。

第三章辐射源管理第十一条辐射源购买必须具备合法手续和相关许可证明,不得购买和使用未经授权的辐射源。

第十二条辐射源必须定期进行检测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能。

第十三条辐射源必须正确标识和标示,明确辐射类型、强度和危险等级。

第十四条辐射源的存储和保管必须符合相关规定,使用单位必须建立相应的辐射源管理台账。

第四章辐射工作环境管理第十五条辐射工作环境应建立和实施相关规章制度,包括辐射源的监测和控制、工作区域的标识和隔离、社会公众的防护等。

第十六条辐射工作环境应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第十七条辐射工作区域应设立安全警示标识,明确辐射区域和非辐射区域。

第十八条辐射工作区域应设置有效的辐射屏蔽设施,确保辐射泄漏最小化。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正式)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正式)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6717-42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正式)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992年10月31日卫生部令第25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保障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促进核能事业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条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遵循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国家对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行卫生监督制度。

核设施的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都应依照规定编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和执行预防性审批制度。

第二章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第五条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实行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下称省级)两级管理。

在实施监督时,执行卫生监督员制度。

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施统一监督,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制(修)定有关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标准;(二)负责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的审批;(三)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四)负责制定核设施事故国家医学应急计划;建立核事故国家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并组织实施。

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防护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从事放射性物质使用、储存、运输、处理等放射性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放射性工作的目标是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全使用,最大限度减小对人体和环境的辐射伤害。

第二章放射性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第四条放射性工作必须按照安全策划进行组织和管理,确保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第五条放射性工作的单位必须设立专门的放射性管理部门,负责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和安全监督。

第六条放射性工作的单位应当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并进行岗位培训和资格认证。

第七条放射性工作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放射性工作授权制度,保证工作的落实和管理。

第三章放射性物质的采购和使用第八条放射性物质的采购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并在采购前经过严格的评估。

第九条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必须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流程、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

第十条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必须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禁止超过规定的安全限值和操作界限。

第十一条放射性物质的使用过程中必须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和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第四章放射性物质的储存和保管第十二条放射性物质的储存和保管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第十三条放射性物质的储存和保管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全和完整。

第十四条放射性物质的储存和保管场所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

第五章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和交接第十五条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并进行安全评估和监管。

第十六条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必须选择符合要求的运输工具和包装容器,并标注明确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十七条放射性物质的交接必须通过专门的程序和记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六章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第十八条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并采取安全可靠的工艺。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1992年10月31日卫生部令第25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保障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促进核能事业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条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遵循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国家对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行卫生监督制度。

核设施的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都应依照规定编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和执行预防性审批制度。

第二章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第五条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实行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下称省级)两级管理。

在实施监督时,执行卫生监督员制度。

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施统一监督,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制(修)定有关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标准;(二)负责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的审批;(三)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四)负责制定核设施事故国家医学应急计划;建立核事故国家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并组织实施。

(五)组织全国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周围公众受照剂量及居民集中点的放射卫生监测和放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监护并建立相应的档案数据库。

第七条核设施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施监督,其主要职责是:(一)参与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阶段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的审评工作;(二)组织制(修)定特定的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的实施办法;(三)负责制定核设施事故省级医学应急计划并组织实施;(四)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及执行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法规、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五)对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工作场所及核设施的放射性流出物进行监督性监测;在核设施周围居民区设立放射卫生监测点,进行Υ累积剂量和饮用水、食品及空气中放射性活度测量;(六)按规定定期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监测数据和资料。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模版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模版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防护法》和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以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放射性物质的伤害。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从事与放射性物质接触的单位、个人,以及与放射性物质有关的设备、设施和工作活动。

第三条放射防护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风险控制、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放射防护管理的监督和指导,指定专门机构负责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放射防护管理应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第六条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处理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确保符合国家安全要求。

第七条放射性物质的进口、出口和运输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确保防护、安全和环保。

第八条放射防护管理应与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相衔接,确保防护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放射性物质的管理第九条放射性物质的采购、使用和存储应由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背景的人员负责,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第十条放射性物质的采购应根据工作需要和安全要求,确定物质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并进行登记备案。

第十一条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应设置专门的操作区域和设备,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辐射泄漏和污染。

第十二条放射性物质的存储应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设立专门的储存区域并加强管理和监督。

第十三条对于过期、损坏或废弃的放射性物质,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进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和人员伤害。

第三章辐射环境监测第十四条放射环境监测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五条放射环境监测应包括空气、水、土壤和食品等方面的监测,并定期进行监测报告的编制和公布。

第十六条对于发现的超标污染源,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和修复,并报告有关部门。

第十七条放射环境监测应建立与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加强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保护。

第十八条对于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不合格或虚假情况,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范本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范本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范本一、总则为加强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障公众和环境的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二、应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相关活动。

三、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以预防为主要原则,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2. 综合管理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综合考虑技术、管理、人员和设备等因素,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

3. 风险控制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措施,减少辐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事故的发生。

4. 信息公开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及时、公开地提供相关信息,使公众和利益相关方了解核设施的辐射状况,并参与管理工作。

五、辐射防护措施1. 设施安全设计核设施的建设和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防护层次和防护措施符合要求。

2. 辐射监测核设施应配备辐射监测系统,通过不同层次的辐射监测,及时掌握辐射水平和辐射源的状态。

3. 个人防护核设施工作人员应按照工作需求佩戴防护用具,遵守相关操作规程,保护自身免受辐射损害。

4. 排放控制核设施对辐射物质的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通过控制排放,减少辐射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

5. 废物管理核设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置,确保废物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达到最低限度。

六、应急预案1. 建立应急预案核设施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确保在辐射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控制辐射泄漏,并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2. 组织演练核设施应定期组织辐射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七、监督与管理1. 监督机构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由国家相关部门和监管机构共同监督,确保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有效性。

2. 监督措施监管机构应制定监督计划,对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是保护和管理核设施放射卫生的重要措施,旨在确保核设施运营期间和事故发生时的卫生安全。

针对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需要,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以确保核设施运营安全和公共卫生的保护。

本文将对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进行详细介绍。

一、引言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是核设施运营的重要环节。

它包括防护设施的设计和运营、辐射监测和辐射防护等方面。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人员和环境免受核辐射损害。

二、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的基本原则1.风险评估原则:对核设施可能造成的辐射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确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预防为主原则: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来降低辐射风险,保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3.优先保护公众原则:确保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是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首要任务。

4.科学依据原则:依据科学研究和实证数据确定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政策和标准。

5.合作共享原则: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经验和技术。

三、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组织与责任1.管理机构的设立:核设施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

2.管理人员的要求: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

3.责任分工:明确各级管理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责任的履行和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设施的设计与运营1.防护屏障的设置:核设施应设置适当的防护屏障,以防止辐射泄漏和事故发生。

2.安全设备的配置:核设施应配置必要的安全设备,包括辐射监测仪器、紧急报警装置等。

3.运营管理规程:制定核设施运营管理规程,明确运营人员的职责和操作规范,确保核设施的安全运营。

4.事故应急预案: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减少辐射风险。

五、核设施辐射监测与防护1.辐射监测:建立辐射监测系统,对核设施周围环境、水源等进行定期的辐射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辐射风险。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模版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模版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提高核设施安全水平,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遵循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核设施的设计、建设、运行、停止运行、废止和核设施外部环境的辐射监测等活动。

第四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证核设施的安全和环境的卫生。

第五条核设施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和实施相应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体系,完善防护设施和措施,确保核设施放射卫生的安全。

第六条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以防止辐射危害为目标,实施预防性措施,减小辐射剂量,保护人员健康。

第七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通过人员培训、设备监控、环境监测、事故应急等手段,全面把握核设施的辐射情况。

第八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依据辐射危害评价和个人剂量限值,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证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第九条核设施经营单位应当设立放射卫生防护管理机构,负责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保障核设施的安全运行。

第十条核设施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和实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利,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一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通过对人员、设备、工艺和环境的控制,避免辐射危害的发生和扩散。

第十二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应当贯彻防治结合、防控结合、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原则。

第二章人员防护第十三条核设施经营单位应当落实人员防护措施,确保从业人员的辐射风险达到个人剂量限值要求。

第十四条核设施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辐射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十五条核设施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工作任务和辐射危害性,配备适当的辐射防护装备和器具。

第十六条核设施经营单位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健康问题。

第十七条核设施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从业人员辐射剂量监测数据库,并进行相应管理和分析,为安全决策提供依据。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三篇)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三篇)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辐射防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包括核电站、核燃料加工和利用设施、核医学设施等。

第三条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核设施运行期间和事故情况下,对人体和环境的辐射影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防止辐射患者、职业辐射工作者和公众的辐射照射。

第四条建设、运行、关闭核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制定相应的辐射防护措施。

第五条核设施运行期间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优先考虑防止、减少辐射源;(二)加强辐射监测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减少辐射泄漏;(三)采取最佳可行的辐射防护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四)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演练制度,应对核设施事故可能带来的辐射灾害;(五)确保辐射监管机构的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六)公开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辐射监测和监控第六条核设施应建立完善的辐射监测和监控系统,正常运行期间,对辐射场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辐射水平在法定标准以内。

第七条核设施应当定期进行环境辐射评估,监测周边环境的辐射水平,及时发现辐射泄漏和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第八条核设施应当配备合格的辐射监测人员,监测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九条核设施应当建立辐射监测报告的档案和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十年。

第三章辐射防护措施第十条核设施应当建立辐射防护措施的管理制度,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十一条核设施的辐射防护措施应当包括如下方面:(一)分层次,防护屏障合理布置,保证辐射场的控制;(二)采用封闭式操作,减少辐射泄漏的可能;(三)工作人员应当配备合格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防护面具等;(四)设立辐射安全区域,工作人员不得超过规定的辐射限制剂量。

第十二条核设施的辐射防护措施应当根据不同工作区域和作业性质的辐射风险进行合理分级。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范文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范文

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卫生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核电站、核科研机构和其他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

第三条放射卫生防护应坚持防治结合,综合施策、科学保护的原则,以人的安全和健康为中心,保护环境安全,预防和减少辐射危害。

第四条核设施应当具备防护设施和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和防护效果。

第五条建设、改建和扩建核设施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相应的放射卫生防护措施。

第二章危险性评价和控制第六条核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放射危险性评价,确定放射卫生防护控制指标和防护区域。

第七条核设施应当建立放射危险源的清单和定期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放射情况。

第八条核设施应当设置辐射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按照规定配备个人剂量监测器,定期监测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

第九条核设施应当依法建立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事故演练和培训,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章防护设施和设备第十条核设施应当建立适宜的防护设施和设备,包括防护隔离区、辐射盾墙、防护衣物和个人防护装备等。

第十一条防护设施和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和防护效果。

第十二条核设施应当建立辐射监测和报警系统,及时发现并报告辐射超标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辐射风险。

第十三条核设施应当定期组织辐射消毒工作,清除容器、设备和仪器的辐射污染。

第四章辐射工作人员防护第十四条核设施应当建立适宜的辐射工作人员防护制度,制定防护措施和工作规范。

第十五条辐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掌握辐射防护知识和技能。

第十六条核设施应当设立辐射行为监控室,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辐射保护绩效评估。

第十七条辐射工作人员应当配备个人剂量计,并佩戴在规定位置,定期监测个人剂量。

第十八条核设施应当对辐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咨询,及时发现并处理辐射健康问题。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范本(2篇)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范本(2篇)

放射防护管理规定范本第一章总则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遵循有关国际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在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储存、运输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放射性物质的管理1. 放射性物质的注册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储存、运输和处置放射性物质时,应当向有关部门进行注册,并按照注册要求进行备案管理。

2. 放射性物质的分类管理按照放射性物质的特性和危险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 放射性物质的储存管理放射性物质的储存应符合国家有关的储存安全规定,必须设立专门的存放区域,并按规定进行标识和监控。

4. 放射性物质的运输管理放射性物质的运输应符合国家相关运输规定,必须采取适当的包装和防护措施,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对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

第三章放射源的管理1. 放射源的选择使用管理在使用放射源时,应选择合适的放射源并确保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使用过程中应按照使用手册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放射源的备案管理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放射源时,应当向有关部门进行备案,并按照备案要求进行备案管理。

3. 放射源的检测评估管理定期对放射源进行检测评估,并记录检测结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第四章辐射场的管理1. 辐射场的控制管理在放射源使用过程中,应当控制辐射场的扩散范围和剂量,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2. 辐射场的监测管理定期对辐射场进行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辐射场的评估管理对辐射场进行评估,确定评估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五章事故应急管理1. 放射性物质事故的预防管理在使用、储存、运输和处置放射性物质过程中,应事先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和培训。

2. 放射性物质事故的应急处置管理发生放射性物质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第六章法律责任对于违反本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于因违规使用放射性物质造成人身伤害或环境破坏的,追究法律责任。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范本(3篇)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范本(3篇)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和保护,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放射性物质的单位,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工业企业等。

第三条放射性物质的管理和使用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

第四条各单位应当建立放射防护管理体系,包括设立放射防护管理机构、指定放射防护管理人员等。

第五条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必须经过放射防护管理机构的审核和批准。

第六条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应当接受相关培训,熟悉放射防护知识和技术,能够有效管理和处置放射性物质。

第七条各单位必须定期进行放射性物质的检测和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和剂量在国家标准范围内。

第八条在进行涉及放射性物质的操作时,必须佩戴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

第二章放射防护管理第九条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和相关规定,制定具体的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十条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放射源的情况进行巡视和抽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第十一条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应当做好放射性物质的入库、领用和出库等管理工作,确保放射性物质的安全使用。

第十二条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放射性物质的使用情况和剂量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对于严重违反放射防护规定的人员,单位应当依法进行处罚,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四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放射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置。

第十五条各单位应当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提高放射防护水平。

第十六条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应当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放射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三章监督检查第十七条放射防护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放射防护的监督检查工作,对各单位的放射防护工作进行评估。

第十八条对于发现的放射防护问题,监督检查机构有权要求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第十九条对于严重违反放射防护规定的单位,监督检查机构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罚建议。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范本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范本

放射防护规章制度范本一、目的为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监督检查人员。

三、职责1. 放射工作场所的负责人负责本单位的放射防护工作。

2. 放射工作人员应遵守本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放射防护措施,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健康与安全。

3. 放射防护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放射防护设施,确保护罩等设施的安全有效运行。

4.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放射防护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四、放射防护措施1. 选址:放射工作场所应选择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地点建设,确保周围环境符合辐射安全要求。

2. 设计:放射工作场所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采取有效的辐射屏蔽、吸收和反射等措施,降低辐射剂量。

3. 设备:放射工作场所使用的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辐射屏蔽、吸收和反射效果良好。

4. 个人防护:放射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等防护用品,采取适当的距离和姿势进行照射,避免直接接触放射性物质。

5. 废物处理:放射工作场所产生的废物应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包装、标识和储存,并交由专业单位进行处理。

6. 监督检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对放射工作场所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放射防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五、监测与评价1. 放射工作场所应安装辐射监测设备,定期对场所的辐射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价。

2. 当辐射水平超过国家相关标准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

3. 放射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和治疗。

六、培训与教育1. 放射工作场所的负责人应组织对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

2. 新入职的放射工作人员应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 放射工作人员应积极参加放射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

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放射防护管理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防护工作,保障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二条所有使用、处理、储存或运输放射性物质的单位及个人,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并落实以下基本防护要求:(一)确保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处理、储存或运输符合规定,不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二)建立健全的放射性物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三)培训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提高技能和防护意识;(四)定期对设备和设施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运行安全;(五)建立事故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放射性物质泄露和事故。

第三章使用放射性物质的管理第三条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使用放射性物质时,必须按照以下规定进行管理:(一)使用放射性物质必须向有关部门报备并获得许可;(二)在使用放射性物质的场所必须设立警示标志,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三)对使用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必须进行特殊培训,确保其具备使用放射性物质的操作技能和防护知识;(四)定期对使用放射性物质的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安全运行;(五)及时报告和处理使用放射性物质造成的事故或异常情况。

第四章放射性物质的储存管理第四条不得将放射性物质长时间储存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其安全储存。

第五条储存放射性物质的库房必须符合以下要求:(一)通风设施必须良好,保证库房内空气清新;(二)库房要保持整洁,防止杂物堆积;(三)放射性物质必须储存在专用容器中,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四)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分类、标记和记录,确保储存的安全性;(五)定期对库房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安全运行。

第六章放射性物质的运输管理第六条运输放射性物质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并明确以下要求:(一)运输放射性物质必须使用专用车辆和容器,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二)运输过程中必须监控放射性物质的情况,确保其没有泄漏和损坏;(三)运输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培训,熟悉操作程序和应急措施;(四)定期检测和维护运输工具和容器,确保其运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TP-AR-L5806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示范文本)编制: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正式样本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管理规定正式样本使用注意:该管理制度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992年10月31日卫生部令第25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保障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公众的健康与安全,促进核能事业的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条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遵循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原则。

第四条国家对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行卫生监督制度。

核设施的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都应依照规定编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和执行预防性审批制度。

第二章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第五条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实行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下称省级)两级管理。

在实施监督时,执行卫生监督员制度。

第六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施统一监督,其主要职责是:(一)组织制(修)定有关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标准;(二)负责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的审批;(三)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四)负责制定核设施事故国家医学应急计划;建立核事故国家医学应急救援体系并组织实施。

(五)组织全国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周围公众受照剂量及居民集中点的放射卫生监测和放射工作人员的医学监护并建立相应的档案数据库。

第七条核设施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实施监督,其主要职责是:(一)参与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和退役阶段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的审评工作;(二)组织制(修)定特定的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的实施办法;(三)负责制定核设施事故省级医学应急计划并组织实施;(四)对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及执行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法规、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五)对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工作场所及核设施的放射性流出物进行监督性监测;在核设施周围居民区设立放射卫生监测点,进行Υ累积剂量和饮用水、食品及空气中放射性活度测量;(六)按规定定期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监测数据和资料。

第三章放射卫生防护管理第八条核设施主管部门负责所属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一)根据国家有关放射卫生防护法规、标准制定所属核设施放射卫生防护规程和管理办法;(二)指导、检查和督促所属核设施营运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技术标准,保障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安全;(三)对所属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监测数据和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并按规定提交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四)负责所属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人员的技术培训和考核;(五)协助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所属核设施实施放射卫生防护的监督管理。

第九条核设施营运单位的放射防护机构直接负责所营运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核设施工作人员的安全;(二)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的放射卫生防护规程,对所营运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安全负全面责任;(三)接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卫生防护监督和检查,按规定向核设施主管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有关资料和报告。

第四章预防性卫生审查第十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按第四条规定编制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书经核设施主管部门审核后,提交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同时抄送核设施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放射卫生防护评价报告书后,组织放射卫生防护专家进行审评,并在三个月内作出审核结论。

经审核批准后,其批准书作为发放核设施建造、运行和退役许可证的参考条件之一。

第十二条核设施厂址应选择在人口密度较低、远离大型厂矿和人口中心的地区,拟建核设施的厂址应有周围半径50公里内实有人口的卫生学评价资料。

第十三条核设施厂址周围必须能满足设置非居住区和应急计划区(指需制定场外应急计划的核设施)的条件,并具备能配置足够的卫生医疗、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设施的条件,保证核设施事故时应急计划的实施。

第十四条核设施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个人剂量限值按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执行。

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制定正常运行时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管理限值;对周围公众所造成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当量管理限值为:核电厂 0.25mSv核供热厂 0.10mSv后处理厂 0.25mSv废物处置场 0.25mSv第十五条核设施运行前一年,营运单位应完成核设施周围公众生活环境和人群健康情况的调查;掌握关键核素、关键途径和关键居民组资料。

监测和调查的范围应根据核设施的类型及环境的特点确定,其半径可取30?50公里。

第十六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就业前医学检查,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有关规定、标准进行鉴定,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并经专业培训合格者,方可向卫生行政部门领取放射工作人员证和委派放射工作。

第十七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在核设施运行前制定的《核事故场内应急计划》,经核安全部门批准后,其副本应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章放射卫生防护要求第十八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设立专门的放射防护机构,配备专职的放射防护人员,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具体负责核设施的放射卫生防护工作。

第十九条核设施营运单位根据实际和可能的辐射水平,将电离辐射场所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给予相应的标志:控制区红色,监督区橙色,非限制区绿色。

第二十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根据放射工作人员所处的工作条件,对其实施分类管理:甲类:在此类工作条件下,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可能超过个人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三;乙类:在此类工作条件下,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不超过个人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三,但可能超过年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一;丙类:在此类工作条件下,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当量不超过个人剂量限值的十分之一。

第二十一条根据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特点,核设施营运单位应提供切实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按需要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

第二十二条核设施营运单位必须对处于甲类(必要时对乙类)工作条件下和进入控制区工作的人员实施个人剂量监测,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并根据实际接受的剂量进行放射卫生防护评价。

放射工作人员佩带的个人剂量计类型应抄报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接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对超限值照射的人员,营运单位应建立审批制度,实施严格的个人剂量监督;对受到核事故或其它意外照射的人员应进行事故剂量调查,确定实际受照剂量,并进行放射卫生防护评价。

第二十四条营运单位应经常对放射工作场所进行放射水平监测,确保工作人员在符合防护要求的场所中工作。

第二十五条营运单位应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检查的项目应根据受照类型、程度和健康情况确定。

甲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每年检查一次,乙丙类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每两年检查一次。

第二十六条对受到超限值照射的人员,营运单位应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核设施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医学处理和随访观察。

第二十七条核设施放射工作人员的常规医学监督、超限值照射人员的医学处理及职业性放射病的诊断治疗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授权的医疗机构按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八条核设施正常运行期间,营运单位必须对场外周围居民区进行有计划的常规放射性监测。

监测的范围应当根据核设施的特点和周围环境特征确定,其半径可取30?50公里。

第二十九条营运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建立健全控制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的程序,确保排放符合要求。

第三十条核材料或乏燃料运输中,承运单位应采取有效的放射防护措施,将辐射照射控制在可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确保承运人员和沿途公众的安全。

第三十一条营运单位每年须将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各类监测和检查结果编制成报告,经营运单位负责人审定和核设施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次年二月十日前(当工作人员受到事故或其它意外事件照射时应立即)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六章罚则第三十二条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及后果给予处罚:(一)拒绝接受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进行的监督与检查;(二)拖延、隐瞒、谎报或拒绝报告有关资料和数据;(三)管理不善,对工作人员及周围公众造成意外照射;第三十三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议。

对复议决定仍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四条对违反规章制度而发生核事故,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第三十五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核设施:指核动力厂(包括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热、供气厂);反应堆(包括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和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设施等。

核设施主管部门:指对核设施营运单位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行政部门。

营运单位:指申请并持有核设施营运许可证,可以经营和运行核设施的机构。

超限值照射:指超过国家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值的照射(包括有计划的特殊照射以及非计划照射)。

第三十六条本规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此处输入对应的公司或组织名字Enter The Corresponding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