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理中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由黄耆、白术、茯苓、半夏、生姜、人参、甘草等多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以下的功效与作用:
1. 理中益气:黄耆、白术和人参是理中汤的主要成分,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善胃肠道功能,增进食欲,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2. 和胃止呕:理中汤中的半夏和茯苓具有和胃止呕的功效,对于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理气止泻:生姜和甘草具有理气止泻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蠕动,缓解腹泻和腹痛,特别适用于肠胃不适引发的腹泻。
4. 安神益智:黄耆和甘草具有益气养心的作用,可以平复心神,缓解焦虑和失眠等症状,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
5. 改善体质:理中汤中的各种中草药组合有利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理中汤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胃脘胀满、腹泻等症状,但对于其他疾病并不一定适用。
在使用时,请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服用。
理中汤(张仲景)

理中汤(张仲景)人参9克、白术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水煎服。
本方出于《伤寒论》,原方是“理中丸”,原用法是四味为末,以蜜丸鸡子黄大,用沸汤和一丸,研碎温服,日三至四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可见本方也可作丸服,也可煎汤服,后世医家多以汤剂用之。
但中成药中也有“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以供临床选用。
本方主治中焦虚寒,气不能爕理,腹痛,大便自利,便溏不成形,口不渴,寒多而呕,脉沉无力或手足逆冷不温(厥逆)。
方中以人参补气益脾为主药,白术健脾燥湿为辅药,甘草和中补土为佐药,干姜温胃散寒为使药。
因脾胃居中焦(或称中宫),故名曰“理中”。
本方加附子6~9克名附子理中汤(丸),主治中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者。
加枳实6~9克,茯苓9~12克,蜜丸,名枳实理中丸,主治寒实结胸,疼痛欲绝,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治之不效者(此为大下之后的虚逆之证,气已不理,而复上攻,气搏结于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气,次疗诸疾,其效如神)。
若口渴者加天花粉10克,加重参、术用量。
自汗多者,可加生牡蛎20~30克(先煎)。
去甘草,加茯苓15克、川椒6~9克、乌梅6~9克,蜜丸,名理中安蛔丸。
主治胃寒痛、吐蛔虫。
加当归9克、白芍12克、陈皮9克、厚朴9克、川椒6克、生姜6克,名温胃汤。
主治忧思郁结,脾肺气滞,胀满上冲,饮食不下等症。
加青皮6克、陈皮9克,名治中汤。
主治理中汤证见腹满痞闷,兼有食积者。
加陈皮9克、茯苓15克,名补中汤。
主治泄泻。
若泻而不已者,再加附子6~9克;食思缺乏,食而不化者,再加砂仁6克。
加黄连6~9克、茯苓9~25克,名连理汤。
主治伤暑泻肚而作渴之证。
前人经验认为,外受酷暑,内伤生冷而致此症者,非此汤不可。
《内外伤辨惑论》中有厚朴温中汤,其组成为厚朴12克,陈皮12克,干姜10克,茯苓6克,草蔻仁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共七味药。
二方比较,其共同点是,二方均能健脾燥湿,主治中焦寒盛,呕吐不食,脘腹冷痛,喜暖喜按,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滑等症。
理中汤的用法是什么组成材料有哪些

理中汤的用法是什么组成材料有哪些理中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其实理中汤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急、慢性胃炎,胃窦炎等。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理中汤的用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理中汤的用法理中汤为中药制剂,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
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配方组成】:人参6克现用党参、、干姜9克、炙甘草6克、白术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也可炼蜜为丸,名理中丸。
【功效和作用】: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池泻清稀、呕吐、不渴、或腹满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
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
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蚘,及感寒霍乱。
【临床应用】:1、本方具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温补的方剂,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之各种病证。
以脉象沉细或迟缓,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为辩证要点。
2、本方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证。
寒多者以干姜为主药;虚多者以人参为主药;虚寒俱甚者,则参、姜皆为主药。
如泄泻较频,方中白术改用土炒,以增加涩肠止泻的作用。
如虚寒较甚,而见面色?白,手足不温,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强温阳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补阳祛寒之力更大。
3、本方用于中焦虚寒,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
理中汤的组成材料1、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君。
性味辛,热。
入心、肺、脾、胃经,善除里寒以温脾胃之阳,为温暖中焦之要药,凡阴寒内盛、阳衰欲脱或脾胃虚寒、吐利冷痛之症都可用它,因其有温脾阳化寒饮作用,又可治寒饮犯肺之喘咳、痰多清稀、形寒背冷之症。
2、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臣。
性平、味甘、微苦,微温。
归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附苓理中汤

附苓理中汤
大家可能对于茯苓理中汤不是十分了解,但是对于贫血的人说,对于茯苓理中汤就比较的熟悉了。
其实,茯苓理中汤是一种中药药材,主要是用来治疗贫血阴寒之症。
就一般来说,茯苓理中汤更多的是给女性脾脏性寒,以此来去除脾脏里面的寒气,湿气等等。
下面具体介绍。
太阴提纲,以误下为治禁。
因阳明实热证则宜下,太阴虚寒,则不可下也。
太阴病证,以不渴为重点标志,因阳明热证,热能耗津伤液,故口渴;太阴虚寒,阳虚湿盛,因而口不渴也。
然太阴阳明,病位同主大腹,其主证如腹满、腹痛、吐逆等,二者皆可出现,故证情最多混淆,必须提出鉴别。
太阴腹满,病属中虚脏寒,故“腹满时减,复如故”;阳明腹满,病属腑热结实,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也就是说,苟不用通下之法,使燥实得下,则腹满减轻程度很少。
太阴吐逆,因脾虚中寒,运化不及,故腹满而吐,其势较缓(霍乱病吐利,例外);阳明呕吐,因热势冲激,逆而上行,多呈食已即吐之状,是其病势较为急迫。
太阴中虚,使脾之转输运化功能不健,故食不下;阳明腑实,肠道燥屎结硬,则不能食。
太阴虚寒,为腹满时痛,阳明腑实,则腹满硬痛,苟不用下法,则腹痛难以缓解。
太阴病以“自利益甚”为病之重点;阳明病重点为大便硬,但太阴有阴结而大便硬者;阳明亦热有利或属热结旁流而呈大便硬稀少之状者。
然太阴虚寒,脉多缓弱无力,舌苔白而或腻,腹部清冷,喜暖畏寒,面色既白,神情倦怠,小便清白,大便稀塘,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阳明实热,则脉多滑数或沉实有力,舌苔黄燥而干,面色热赤,腹部灼热,小便短赤,大便结硬,如属热利,则大便臭秽,或呈里急后重之状,并有口干燥,思冷饮等,以此为别。
理中汤的功能主治

理中汤的功能主治理中汤简介理中汤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剂,是由古代医家张仲景所创立。
理中汤由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草药组成,通过调理脾胃功能,达到益气健脾的功效。
理中汤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主治功能1.调理脾胃–理中汤中的党参和白术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能够改善脾胃功能不佳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
–理中汤还可以调理脾胃,改善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便溏等症状。
2.益气健脾–党参是理中汤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补气健脾的作用。
它能够增强体内的气血运行,提高机体抵抗力,并改善脾胃功能,增进食欲。
–茯苓是理中汤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具有健脾利水的功效,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脾胃湿滞所引起的胸胁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3.补中益气–理中汤中的甘草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能够调和脾胃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并缓解脾胃虚弱所导致的疲乏无力、气短乏力等问题。
–理中汤可以补充体内的气血,增强机体的生命活力,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4.缓解腹泻–理中汤中的白术具有健脾固肠的作用,能够缓解腹泻、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症状。
同时,白术还能够增进食欲,提高体力,增强体质。
5.改善心情–理中汤中的甘草具有舒缓神经、改善心情的作用,对于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精神压力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适用人群理中汤适用于以下人群:•脾胃功能不佳,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的人群。
•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便溏等症状的人群。
•体质虚弱,疲乏无力、气短乏力等问题的人群。
•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泻、腹痛等症状的人群。
•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等精神压力引起的症状的人群。
注意事项使用理中汤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建议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以确定剂量和疗程。
2.遵循医嘱进行使用,并按照正确的方法煎煮草药。
3.部分患者可能对理中汤中的某些草药成分过敏,应特别注意过敏反应。
4.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小儿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理中(理中汤)潜阳治疗高血压症及加减(+附子+半夏茯苓+黄连川椒乌梅+)

理中(理中汤)潜阳治疗高血压症及加减(+附子+半夏茯苓+黄连川椒乌梅+)理中丸是张仲景为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以及“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之症而设。
由于本方立法温中补虚,健脾助运,体现了治疗中焦虚寒证候的基本原则,故被后世医家加减用于多种脾胃虚寒症候及由脾胃虚寒为病机而致的多种临床症候群的治疗,临床运用非常广泛,是中医临床中最实用且速效的经典方之一。
理中汤(1)出处:《伤寒论》(2)组成: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3)功能主治:补气健脾,温中散寒,主治脾胃虚寒,证见慢草不食,腹痛泄泻等证。
(4)方解:本方是温补脾胃,治疗中焦虚寒的要方,方中:•干姜(主) :温中散寒,恢复脾阳•党参(辅):大补脾胃之气,以振奋脾胃功能•白术(佐):健脾燥湿,以培补脾土之虚。
•甘草(使):健脾和中协调诸药。
(5)方歌:补气健脾理中汤,•温中散寒有干姜。
•党参白术炙甘草,•脾胃虚寒定能好。
(6)加减:本方加附子为附子理中汤,再加肉桂叫桂附里中汤。
组成:人参(15克)干姜(15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原方丸剂各用90克}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 脾胃虚寒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 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 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 禁忌: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
茯苓煲汤的功效与作用

茯苓煲汤的功效与作用茯苓煲汤是一道传统的中药煲汤。
茯苓是一种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中,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茯苓煲汤可以帮助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在保健养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茯苓煲汤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茯苓煲汤可以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补中益气是中医养生的一种重要方法。
茯苓具有温中益气的功效,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平衡,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茯苓煲汤可以滋补脾胃,帮助消化吸收,增加食欲,改善肠胃功能。
同时,茯苓还可以增强肌肤的代谢能力,改善皮肤状况,使肌肤更加光滑细腻。
其次,茯苓煲汤可以起到利水消肿的作用。
茯苓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茯苓煲汤中的茯苓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调节体内水分的平衡,对于浮肿、水肿、水泻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同时,茯苓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感。
再次,茯苓煲汤可以起到安神补脑的作用。
茯苓具有平肝安神的作用,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使人感到平静与安宁。
茯苓煲汤可以缓解因焦虑、紧张等情绪带来的不适感,使人更容易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此外,茯苓还能够改善脑血供,增加脑细胞的供氧量,对于改善记忆力、提高脑力有一定的帮助。
最后,茯苓煲汤还具有抗癌抗衰老的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茯苓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物等物质,具有很好的抗癌、抗衰老的作用。
茯苓煲汤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延缓细胞的老化过程。
茯苓还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总的来说,茯苓煲汤是一道具有丰富药用价值的中草药煲汤。
它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消肿、安神补脑、抗癌抗衰老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茯苓煲汤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对于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将茯苓煲汤加入我们的日常饮食中,以达到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当然,在饮用茯苓煲汤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
都能治中焦虚寒,调理脾胃,理中汤和小建中汤

都能治中焦虚寒,调理脾胃,理中汤和小建中汤都能治中焦虚寒,调理脾胃,理中汤和小建中汤系列的区别在哪?医师黄继斌3天前·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理中汤系列和小建中汤系列,是经方中治疗中焦虚寒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处方,它们所针对的病理状态都有脾胃的虚弱及冷。
我们先看看理中汤系列:原文如此说,“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
再看看小建中汤系列:原文亦云“《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无论是理中汤还是小建中汤,这两个系列,都指向中焦虚寒,当然,理中汤除了温煦中阳,还擅止呕,小建中汤除了温补中焦,还擅止痛,但这并非这两个方子最重要的区别,这两个方子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从两个病例说起。
第一个病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病例,是一个食管癌患者,老年男性,在治疗期间忽然出现了比较剧烈的呕吐和腹泻,精神萎靡,腹泻次数为一天七次,情况比较紧急。
我就用了理中汤的加减:炙甘草12克,干姜12克,炒白术15克,人参12克,姜半夏9克,生姜20克,竹茹12克。
患者服用两天后,大便,食欲就恢复了正常,精神也较前有所恢复。
干姜第二病例则与第一个截然相反,是一个年轻女性,长期便秘,胃胀,小腹怕冷,又有口干,心悸,多梦,易醒,尿频,夜尿多,经期腹痛这样的一个患者。
我遂用了,桂枝加芍药汤(也就是小建中汤去饴糖)的加减:桂枝10克,白芍20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2克,陈皮15克,生地黄12克,麦门冬12克,当归12克,酒肉苁蓉12克,盐益智仁9克,蒲公英15克,木香6克,山药10克。
白芍患者刚刚用药后,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排便了,服用了一天后,排便更加顺畅一些。
我们从这两个病例可以窥见理中汤系列和小建中汤系列最大的区别,这两个方子的药势方向是不一样的,同样是针对中焦虚寒,温补脾阳,理中汤侧重于守,而小建中汤侧重于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茯苓理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茯苓理中汤,我想有些人可能听说过,甚至服用过,但是有些人就是没有听说过了。
没有听说过的没关系,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什么是茯苓理中汤。
【处方】
茯苓6克甘草9克(炙)干姜3克(炮)人参9克木瓜9克
【制法】
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霍乱,脐上筑而悸。
【用法用量】
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分为四服。
【摘录】
《外台秘要》卷六
【处方】
茯苓2两,甘草3两(炙),干姜1两(炮),人参3两,木瓜3两。
【功能主治】
霍乱,脐上筑而悸。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
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适寒温,分为4服。
【注意】
忌海藻。
菜、酢物。
【摘录】
《外台》卷六引《范汪方》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茯苓理中汤,我们知道茯苓理中汤的功效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有需要的话,大家可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