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离式陆空两栖机器人侦察救援作业系统

合集下载

机器人技术在救援行动中的应用

机器人技术在救援行动中的应用

机器人技术在救援行动中有许多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1.探索和搜救任务:机器人可以被用于险情地点的搜索和救援任务。


们可以进入无人收入的危险区域,为搜救人员提供关键信息,找到受困的人员并协助其安全脱离。

2.无人机监视与搜救:无人机可以用于监视和搜索受困地区,提供实时
图像和视频信息,帮助救援人员确定最佳行动方案。

无人机还可以利用热感应和红外线技术来探测受困人员的位置。

3.在倒塌的建筑物中搜索:机器人可以被用来在倒塌的建筑物中搜索受
困人员。

它们可以通过狭窄的通道和不稳定的结构,进入到救援人员无法到达的地方。

4.交通事故救援:机器人可以用来清理交通事故现场,移除被困的人员
和车辆,并提供急救措施。

它们可以通过机械臂和钳子来解救受困人员,大大减少了救援人员在危险情况下的风险。

5.水下搜救:机器人可以被用来进行水下搜救任务,例如在沉船或淹没
的建筑物中搜索幸存者。

它们可以通过潜水、给予氧气、拖运等方式来执行任务。

6.人道主义援助:机器人可以用于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例如通过无人机
进行空投物资,或使用机器人协助分发救援物资。

总的来说,机器人技术在救援行动中可以减轻救援人员的负担,提供实时信息支持,并在危险的环境中执行任务,从而提高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救援、巡检与侦察机器人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救援、巡检与侦察机器人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救援、巡检与侦察机器人摘要:本作品是一款智能交通机器人,主要用于道路的自主巡检,交通事故现场侦察与救援。

基于子母体的设计理念,作品将无人机技术和智能小车技术集于一体,整个装置根据任务需要进行机车合体与分离,实现最大的灵活性。

在道路的巡检,交通事故现场的侦察,事故的救援处理均可发挥作用,而且能够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交通、智能化、机器人一、项目概述交通对于一个现代化城市而言至关重要。

对交通的有效管制,尤其是道路交通,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大型城市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团队针对当前交通智能化的趋势,以实现交通事故的智能化处理与救援为主要目的,通过无人机技术、侦察车技术相融合,结合无线数传图传,完成事故现场及周围环境的信息采集。

地面站远程控制中心对回传的信息进行处理、操纵遥控设备对机器人发布指令,部署任务,完成人机交互。

机器人在交通事故现场主要完成:实时监测路况信息、事故救援现场信息、引导车辆行驶,可燃性气体浓度的检测,携带必要饮水,纱布,食物等救援物品给伤者等任务。

整个作品融合了无人机视觉采样技术,实现对交通状况的智能化建模。

拟定智能任务,使能在了解全局交通状况的同时控制和引导交通,做出救援。

同时开发手机APP,增加了使用灵活性,为交通事故的救援处理进一步智能化。

二、方案的设计2.1六轴飞行器的设计考虑到装机的方便和较强的载重能力,因此选用了F550机架配备20A好乐盈电调、恒拓920KV值的无刷电机和1047碳纤维正反浆,考虑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选用了一款具有自稳功能的开源飞控作为主控板。

选用UBLOX-6 GPS模块,内置增益放大,搜星能力强,通过简单的串口通信解析$GPGGA语句指令来实现GPS位置的获取和后续的路径规划功能。

选用乐迪AT9遥控器,通过 MCU 采集接收机的遥控信号来实现对飞行器的远距离遥控。

对于航拍设备,选用5.8G图传收发模块TS832和RC832搭配高清微型摄像头经视频采集卡采集即可在显示屏上实时显示图像。

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

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

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1. 引言1.1 什么是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是一种具备自主导航和智能救援能力的机器人系统。

其主要任务是在高速公路上执行紧急救援任务,包括事故现场处理、伤员救援和交通引导等。

这种机器人通常配备有摄像头、红外线传感器、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车辆、路况和人员情况,以便及时响应救援需求。

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的设计理念是提高救援效率、减少人员风险,以及降低救援成本。

其特点包括智能化决策、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这些特点使得机器人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现场情况,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有效增强救援效果。

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的出现填补了传统救援手段的不足,提高了救援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了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有望成为救援领域的重要力量,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

2. 正文2.1 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的作用1.快速响应救援: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具有快速响应的能力,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紧急情况,可以立即接收信号并前往现场展开救援行动,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2.危险环境救援: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可以在危险的环境中执行救援任务,例如火灾、爆炸等,避免了人员受伤或牺牲的风险。

3.提供紧急医疗服务:这些机器人还可以携带急救设备和药品,为交通事故受伤的人员提供紧急医疗服务,在救援的同时保障了伤员的生命安全。

4.交通管理支持: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实时监测道路情况,指导交通疏导和事故处理,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的发生。

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的作用不仅在于救援行动的执行,还在于提高了救援效率和质量,保障了公路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机器人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成为道路救援的重要力量。

2.2 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的特点1. 多功能性:高速公路救援先锋机器人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执行识别、定位、救援、搬运等任务。

救援机器人分类及特点

救援机器人分类及特点

救援机器人分类及特点【摘要】救援机器人是一种能在灾难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器人。

根据功能,救援机器人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搜索救援、救援运输等。

按照行动能力,可以分为陆地、水下、空中等类型。

救援机器人具有自主性强、适应性强和速度快的特点。

自主性强使其能够自主完成任务,适应性强使其可以适应各种环境,而速度快则能够迅速响应灾难救援需求。

救援机器人在救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救援行动提供了有效支持。

由于其多样化的功能和强大的特点,救援机器人将在未来的灾难救援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救援机器人、分类、特点、功能、行动能力、自主性、适应性、速度、灾难救援、重要作用1. 引言1.1 救援机器人分类及特点救援机器人是一种应用于灾难救援和紧急救援任务中的特殊类型机器人。

它们能够在受灾区域或其他危险环境中执行各种任务,包括搜索和救援受困人员、提供医疗救治、清理灾害现场等。

救援机器人的分类主要基于其功能和行动能力,以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基于机器人功能的分类包括多种类型,比如搜索与救援机器人、医疗救护机器人、搜救机器人、救火机器人等。

这些机器人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装备有各种传感器、机械臂和其他设备,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基于机器人行动能力的分类主要包括地面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

地面机器人可以在陆地上移动,搜救受困人员;空中机器人可以飞行在空中,迅速响应,提供俯视图像;水下机器人可以潜水到水下危险区域执行任务。

救援机器人具有自主性强的特点,能够根据预设的任务执行路径独立完成任务。

其适应性强,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如高温、有毒气体等。

而且救援机器人速度快,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灾害现场,展开救援行动。

在灾难救援中,救援机器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减少人员伤亡,提高救援效率,对于救援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的研究和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救援机器人在灾难救援中的应用价值。

2. 正文2.1 基于机器人功能的分类救援机器人的分类可以根据其功能来划分,主要分为几类:搜索救援机器人、救援运输机器人、救灾物资分发机器人和医疗救援机器人。

军工行业中的机器人技术应用指南

军工行业中的机器人技术应用指南

军工行业中的机器人技术应用指南导语:机器人技术在军工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提高作战效力、保障军事安全和减少人员伤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军工行业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进行介绍和探讨,探寻其在军事领域的多样化用途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机器人技术在军工行业中的应用概述机器人技术在军工行业中的应用可追溯至二战以来。

从最初的无人驾驶飞机到现在的无人战斗机和无人作战车辆,机器人技术在军事装备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除了武器系统,机器人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军事勘察、搜救、救援和维修等多个方面。

第二部分:机器人技术在军工行业中的应用案例1. 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飞机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和监视任务中。

通过无人驾驶技术,可以远程控制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减少了人员伤亡风险,也提高了作战效能。

2. 无人地面车辆:无人地面车辆可用于军事任务中的物流运输和战术支援。

它们可以携带物资,执行救援任务,并可以远程操控,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3. 无人潜艇:无人潜艇能够执行水下作战任务,包括水下侦察、潜航和破坏任务。

它们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隐蔽性,可以减少水下作战中人员伤亡的风险。

4. 人工智能辅助作战: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使得军事装备具备自主决策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例如,无人战斗机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算法来应对不同的战斗环境,提高战斗效能。

第三部分:机器人技术在军工行业中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a. 提高作战效能:机器人技术能够减少人为错误,并能够快速准确地执行任务,从而提高作战效能。

b. 保障军事安全:机器人作战设备能够承担高风险任务,减少人员伤亡风险,保障军事安全。

c. 多环境适应性:机器人技术在陆地、海洋和空中等各种环境中都可以应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2. 挑战:a. 技术难题:机器人技术在军工行业中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如自主导航、智能决策和快速反应等方面的技术需求。

b. 安全风险:机器人技术在联网和自主决策方面可能受到网络攻击和恶意操控的风险,需要加强相关安全保障措施。

第二届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

第二届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

第二届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
专家评审决议
20XX年5月16日,第二届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现场决赛在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国家大学科技园举行。

根据《20XX年3S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通知》有关规定,大赛组委会邀请55名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和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家组成现场决赛专家评审组。

按照评审办法和程序,坚持客观、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75项参加现场决赛的项目(创意设计11项、创新技术57项、创业方案7项)分4个评审组开展评审工作。

根据各专家小组评审推荐,经大赛评审委员会研究决定,评审结果如下(相同等级项目按立项编号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1 / 12
一、特等奖(空缺)
二、一等奖(23项)
2 / 12
三、二等奖(52项)
3 / 12
4 / 12
5 / 12
6 / 12
7 / 12
8 / 12
9 / 12
10 / 12
11 / 12
12 / 12。

救援机器人工程设计及带式移动系统结构分析

救援机器人工程设计及带式移动系统结构分析

救援机器人工程设计及带式移动系统结构分析救援机器人工程设计及带式移动系统结构分析随着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人工灾害不断加剧,救援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大,机器人逐步成为救援工作的重要装备。

救灾救援机器人可以进入到救援人员无法到达或极度危险的区域,完成救援任务,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保障做出重要贡献。

其中,带式机器人具有良好的搬运能力和适应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特殊场合下的救援工作,成为机器人救援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介绍了救援机器人工程设计及带式移动系统结构分析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救援机器人结构设计、带式移动系统工作原理、相关技术及优缺点等方面。

一、救援机器人结构设计针对救援机器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需求,其结构设计需要具备以下要素:(1)机器人需要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智能性,以完成各种复杂任务。

机器人的主体可以采用轮式或带式运动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带式机器人更为实用。

(2)机器人需要具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技术,以便远程控制机器人完成任务。

(3)机器人应该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中快速、安全地移动。

(4)机器人的外壳应该具有较好的耐冲击性和防护性,以保护机器人内部设备的安全与可靠性。

二、带式移动系统工作原理带式机器人移动系统是现代移动机器人的重要部分,它采用一个平行带式结构,通过在带和车轮之间的摩擦力,利用驱动电机或液压泵制动器驱动带式进行运动。

带式机器人的运动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横向稳定性,即使在不平坦的地面和坡度较大的地面,带式机器人也能快速、安全地运动。

此外,带式机器人还具有较好的负载能力和抗冲击性。

它可以在复杂环境中进行大量的搬运或污染清理工作。

带式移动系统还可以实现仿生机器人的移动方式,即采用软体设计,模仿蛇的运动方式,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完成较为特殊的救援任务。

三、相关技术及优缺点带式机器人技术有以下优点:(1)具备较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完成较为特殊的救援任务。

陆空两栖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陆空两栖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陆空两栖机器人的研究现状摘要:当代机器人的设计研究中,为了使其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机器人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地面移动。

目前,多旋翼飞行器已普遍存在,而地面移动型机器人也日趋成熟,机器人正朝向两栖化、多元化发展。

水陆两栖机器人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陆空两栖机器人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在某些性能方面上存在着不足,有待改进。

陆空两栖机器人的重点研究意义就在于发挥空中机器人的独特优越性的同时又能够结合地面移动机器人互为辅助,在军事、救援和勘测等方面发挥作用,提升劳动效率,降低人员的危险性。

关键词:陆空两栖,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1.1 大型载人或运输两栖无人系统美国“高级战术”公司研制的无人飞行卡车“黑骑士变形金刚”,如图1所示,采用八旋翼布局,体型庞大,旋翼在地面行驶时收拢在车两侧,起飞时展开,旋翼收起时汽车全长约 7.6m,宽约 2.5m。

展开时总长约9.5m,宽约 5.8m。

黑骑士变形金刚是一款无人驾驶设备,类似于当前谷歌无人车,功能极其强大,并且智能化程度很高,可自主执行任务或远程遥控操作,未来可能用于战地救护、物资运输等用途。

但缺点就是体型庞大,工作领域有限。

1.2 微小型无人两栖机器人南安普敦大学Super B机器人比较著名,如图2所示,可以在普通路面上运动自如,又能随时起飞以越过大型障碍物。

机器人结构比较紧凑,由于车身使用了聚碳酸酯材料,使机器人在保持机体高强度、高韧性的条件下重量大大降低,而车轮使用了柔性塑料,使车轮在坠落受到冲击时不致损坏。

但缺点就是由于轮子均作为从动轮通过机体的倾角产生移动,因此在控制机器人在前进、后退、左右移动时极为不方便且速度不能控制;并且由于机器人具有惯性,因此基本无法实现从运动状态马上切换为停止状态。

续航能力较差,由于靠旋翼的动力来克服地面滚动的阻力,因此浪费了大量的能量,在地面模式下可运行 27 分钟,移动2400米的距离,而在飞行模式下则分别仅为 5 分钟和 600 米,混合工作的话续航能力可能更低,对于一些较长时间的任务可能不能胜任,并且价格昂贵,不能大规模应用于中小企业的生产生活中。

陆空两栖机器人建模与仿真课件

陆空两栖机器人建模与仿真课件
陆空两栖机器人建模与仿真课件
目录
• 陆空两栖机器人概述 • 陆空两栖机器人建模 • 陆空两栖机器人仿真 • 陆空两栖机器人控制算法 • 陆空两栖机器人实验与验证 • 未来展望与挑战
01
陆空两栖机器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陆空两栖机器人是一种同时具备 陆地和空中移动能力的机器人, 能够在地面和空中环境中自由切换。
03
设计合理的切换逻辑,确保机器人在陆地和空中的平滑过渡,
减小过渡过程中的振动和冲击。
05
陆空两栖机器人实验与验证
实验平台与设备
实验平台
为了进行陆空两栖机器人的实验,需要搭建一个专门的实验平台,该平台应具备模拟陆地和空中环境 的能力。
实验设备
实验设备应包括陆空两栖机器人实体、控制台、传感器、电源及相关软件等。
物理建模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使用CAD软件进行机器人设计和建模, 如SolidWorks、AutoCAD等。
根据机器人实际结构和物理原理,建 立机器人运动和行为的物理模型。
陆地运动模型
四轮驱动模型
描述机器人在陆地上行驶 时的运动状态和行为,包 括速度、方向、加速度等。
差速转向模型
通过控制左右轮的速度差 实现机器人的转向,适用 于具有差速驱动轮的机器人。
飞行控制
阐述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自动 驾驶、导航、稳定控制等功能。
耦合仿真
耦合原理
解释陆空两栖机器人如何在陆地和空中环境下进行耦合切换的原理。
耦合仿真方法
介绍实现耦合仿真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模型转换、数据同步等。
04
陆空两栖机器人控制算法
控制策略
全局路径规划
根据目标点和环境信息,规划出 一条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全局路 径,确保机器人在陆地和空中的

陆空两栖机器人飞行系统设计共3篇

陆空两栖机器人飞行系统设计共3篇

陆空两栖机器人飞行系统设计共3篇陆空两栖机器人飞行系统设计1陆空两栖机器人飞行系统设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陆空两栖机器人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技术,它能够在陆地、水面和空中进行自主移动和操作。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基于多旋翼的陆空两栖机器人飞行系统设计。

一、需求分析陆空两栖机器人在实现自主移动和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具备自主飞行能力:系统需要具备飞行控制能力,能够自主飞行、悬停、降落等。

2. 具备稳定性和安全性:系统在飞行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以保证机器人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3. 具备航拍和侦察能力:系统需要能够搭载相应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实现对区域的航拍和侦察。

4. 具备水上行驶和水中浮力:系统需要具备水上行驶能力,并且能够在水中浮起来。

5. 具备浅水航行能力:系统需要具备在浅水区进行航行的能力。

二、系统设计本文所述的陆空两栖机器人飞行系统,采用多旋翼设计。

多旋翼是现代机器人技术中常用的一种飞行器。

它由多个电动机带动旋翼,在空中飞行。

多旋翼具有灵活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优势。

1. 飞行控制系统系统采用飞控主控板进行飞行控制。

主控板固定在机身中央位置,由多个传感器(GPS、角速度计、加速度计等)采集机体运动状态和环境信息,并通过控制多个电动机的转速和转向,实现飞行控制。

2. 多旋翼系统本系统采用四个旋翼进行飞行控制。

旋翼通过电动机带动旋转,产生升力,实现机身悬停、飞行等功能。

旋翼由碳纤维材料制作,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抗风能力。

3. 降落装置本系统采用弹簧减震式降落装置。

降落装置包括弹簧和吸震器,在机器人降落时可有效减轻着陆冲击,保护机器人和搭载的设备。

4. 水上浮力为增强系统的水上行驶功能,本系统设置了水上浮力装置。

浮力装置采用密闭式结构,外部采用防水材料制作,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5. 相关设备本系统搭载一台高清相机和多种传感器,可在航拍和侦察方面进行应用。

同时,系统还搭载有GPS定位系统,可实现精确定位和路径规划功能。

海陆空全方位救援搜寻机器人平台研究

海陆空全方位救援搜寻机器人平台研究

海陆空全方位救援搜寻机器人平台研究江亚龙殷建吴凯(铜陵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安徽铜陵 244000)【摘要】本设计是一款海陆空全方位防爆搜救机器人平台,机器人平台是基于履带式小车,进行完善加工改装后,配备五自由度机械手、小型水下机器人、蛇形机器人、飞行器等海陆空综合一体全方位搜寻系统,可在各种恶劣复杂环境下执行搜寻救援任务,可靠性高,适应性强,可用于地震抢险救灾,石油化工工厂防爆救援。

在陆上使用履带式小车配合机械手执行搜寻救援作业,在狭小废墟中使用蛇形机器人进行搜寻任务,而在水中则使用小型潜水器进行搜寻作业,使用空中飞行器搜寻解决小车视野范围小的缺点。

关键词搜救;机器人;机械手0 引言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自然灾害、恐怖活动和各种突然事故发生的越来越多,在灾难救援中,救援人员用较短的时间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的几率比较小,在这种紧急而危险的情况下,救援机器人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有效的帮助。

因此,将具有自主智能的救援机器人用于危险而复杂的环境中搜索和营救幸存者是非常实用的。

搜救机器人的研究给搜救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在搜寻救援机器人的研究方面,近十年来,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地震、火灾等救援机器人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出了各种可用于灾难现场救援的机器人。

日本大阪大学研制出蛇形机器人,能在高低不平的模拟废墟上前进,其顶端带有1部小型监视器,身体部位安装传感器,可以在地震后的废墟里寻找幸存者。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出世界第一个苍蝇机器人,通过装在它脑袋上的微型传感器与微型摄像机,可以到倒塌的建筑物废墟底下或其他灾难场所寻找幸存者。

而国内现在针对救援机器人的研究相对分散,在国内,救灾机器人的研究刚刚起步,但进展很快。

国内的矿用机器人发展主要是在探测机器人方面。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在 2002年研制了一种蛇形机器人,在监控系统的无线控制下可实现蜿蜒前进后退侧移翻滚等多种动作,并能通过安装在蛇头上的微型摄像头将现场图像传回监控系统。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机器人侦察救援作业系统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机器人侦察救援作业系统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机器人侦察救援作业系统摘要:随着科技的突破与进步,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产业的崛起,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进一步升级,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又一大突破。

基于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结合的理念,推出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在火灾现场、地震灾区等灾难现场以及高档小区巡检发挥作用,实现特定地区的GPS定位、信息收集、数据分析、自主巡检、检测报警、路径记忆、可视化追踪、无线视频回传等多种功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互联网+ 陆空两栖人机交互1 作品简介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是一个硬、软件结合,涵盖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先进技术,致力于为灾难地区以及小区巡检提供精确信息服务的智能系统。

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机器人、手机端APP,远程操纵中心。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机器人分为无人机系统、探测车系统和车位系统(用来存放车体)三个主要系统,将无人机和智能小车技术集于一体,实现可结合可分离,根据任务需要使其既能够整体飞行,又能够分开各自执行任务,能够实现未知环境探测、室外侦察、气体检测、自主巡检等一系列功能。

机器人与手机端APP紧密结合,方便使用,进行信息获取、简单操作以及信息共享。

远程控制中心完成任务分配,信息显示功能。

2 作品设计理念(1)创新性:实现无人机与车体可分离可结合,既能够整体飞行,又能够分开各自执行任务,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通过高清摄像头配备图传设备,将目标场景信息实时传输给地面站工作台,便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通过姿态传感器的融合和电机速度的采集,构建了路径记忆算法,使得小车具备自主巡检的功能。

(2)安全性: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能够代替工作人员对未知环境进行侦察,能够进行根据环境情况分开作业、进行可燃性气体检测、特定区域自主巡检等。

能够保障人身安全。

(3)实用性: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在火灾现场、地震灾区等灾难现场能够进行实时视频图像信息回传,完成现场相关数据的检测与回传,对监测信息、控制灾情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可以对小区进行巡检实施监控,通过无线发射和接收装置可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增强小区安防强度,扩大其使用范围。

陆空两栖机器人研究报告

陆空两栖机器人研究报告

陆空两栖机器人研究报告陆空两栖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在陆地和空中进行自主行动的机器人,具有多种应用领域,包括救援、勘探、军事等。

下面是陆空两栖机器人研究的报告。

一、研究背景陆空两栖机器人的研究是为了解决在特定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如灾难地区的搜救任务、未知领域的勘探任务以及战场上的军事任务等。

传统的机器人只能在有限的环境下进行操作,无法克服地形和空间的限制,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够自主行动并适应不同环境的机器人。

二、研究目标1. 实现机器人在陆地和空中的自由切换和平稳过渡。

2. 提高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和自主导航能力。

3. 开发多种应用场景下的任务执行算法和控制策略。

4. 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机器人设计:设计一种结构合理、稳定可靠的机器人,能够完成地面和空中的行动任务。

通过使用材料轻便的材料和灵活的机械结构来增加机器人的适应性和机动性。

2. 传感器与感知:使用各种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对机器人周围的环境进行感知和识别,包括地形、障碍物、目标等。

开发机器人环境建模和位置定位的算法,提高机器人在不同环境下的自主定位和导航能力。

3. 动力与控制:开发机器人的动力系统,使其具备在陆地和空中自由切换的能力。

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以应对各种复杂环境。

4. 应用场景算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发相应的任务执行算法和控制策略。

例如,在救援任务中,开发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目标搜索算法;在勘探任务中,开发机器人的地质勘测和资源探测算法。

5. 仿真与实验验证:使用仿真平台对开发的算法和控制策略进行验证和优化,然后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评估机器人的性能和效果。

四、研究进展和挑战目前,陆空两栖机器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许多机构和研究团队已经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解决,如动力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环境感知和导航算法的改进、应用场景的拓展等。

基于yolov5的两栖侦察设备

基于yolov5的两栖侦察设备

基于yolov5的两栖侦察设备发布时间:2023-02-20T04:01:01.354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19期作者:宋子康许江涛王志坤李宇陈刚[导读] 针对目前灾害发生后的救援需求,本文开发了一款基于yolov5目标检测技术的两栖侦察设备。

宋子康许江涛王志坤李宇陈刚哈尔滨工程大学摘要:针对目前灾害发生后的救援需求,本文开发了一款基于yolov5目标检测技术的两栖侦察设备。

机载摄像头通过图传设备将灾后现场实时传递到地面工作站,运行算法对画面进行实时检测。

本设备凭借自身两栖的机械优势,可以深入救援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进行勘测,帮助救援人员判断灾情,锁定被困人员的位置。

目标检测效果良好,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帮助救援人员快速开展救援行动。

该无人机可以有效地提高灾后搜救效率,能一定程度上实现救援的智能化、信息化。

0 引言地震发生后,人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存活率会随时间的消逝呈递减趋势。

短时间内锁定被困人员位置,获得灾情的第一手资料对开展搜救工作尤为重要。

2008 年汶川地震时,由于灾区交通通信中断、天气恶劣等原因未能使用地面设施以及遥感卫星获取第一手受灾状况资料,给救援带来较大困难。

相关部门启用无人机后,迅速地获得了灾情情况,无人机在救援行动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1、2]。

随着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以多旋翼无人机为代表的智能救援逐渐出现在灾害救援的第一线,其取代了以直升飞机和运输飞机等有人飞行器进行航空救援[3~5]。

无人飞行器相对于有人飞行器,其具有制造成本低下、便于救援人员操作、灵活性高等特点。

为了满足抢险救灾的要求,提高救灾的效率,降低成本,本文从实际出发,利用轻量化的材料,采用最优的结构设计,结合多旋翼无人机以及陆地小车的特点开发出一款用于灾后救援的设备 ——基于yolov5目标检测的两栖侦察设备。

1 设备整体设计现有类似的救援设备成本普遍偏高,不利于在搜救活动中的推广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机器人侦察救援作业系统
发表时间:2018-10-23T10:43:37.57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8期作者:崔现潮赵鸿雁黄正许文友[导读] 随着科技的突破与进步,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产业的崛起,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进一步升级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摘要:随着科技的突破与进步,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产业的崛起,将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进一步升级,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又一大突破。

基于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结合的理念,推出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在火灾现场、
地震灾区等灾难现场以及高档小区巡检发挥作用,实现特定地区的GPS定位、信息收集、数据分析、自主巡检、检测报警、路径记忆、可视化追踪、无线视频回传等多种功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互联网+ 陆空两栖人机交互 1 作品简介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是一个硬、软件结合,涵盖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先进技术,致力于为灾难地区以及小区巡检提供精确信息服务的智能系统。

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机器人、手机端APP,远程操纵中心。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机器人分为无人机系统、探测车系统和车位系统(用来存放车体)三个主要系统,将无人机和智能小车技术集于一体,实现可结合可分离,根据任务需要使其既能够整体飞行,又能够分开各自执行任务,能够实现未知环境探测、室外侦察、气体检测、自主巡检等一系列功能。

机器人与手机端APP紧密结合,方便使用,进行信息获取、简单操作以及信息共享。

远程控制中心完成任务分配,信息显示功能。

2 作品设计理念
(1)创新性:实现无人机与车体可分离可结合,既能够整体飞行,又能够分开各自执行任务,实现了更大的灵活性;通过高清摄像头配备图传设备,将目标场景信息实时传输给地面站工作台,便于信息的采集和处理;通过姿态传感器的融合和电机速度的采集,构建了路径记忆算法,使得小车具备自主巡检的功能。

(2)安全性: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能够代替工作人员对未知环境进行侦察,能够进行根据环境情况分开作业、进行可燃性气体检测、特定区域自主巡检等。

能够保障人身安全。

(3)实用性: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在火灾现场、地震灾区等灾难现场能够进行实时视频图像信息回传,完成现场相关数据的检测与回传,对监测信息、控制灾情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可以对小区进行巡检实施监控,通过无线发射和接收装置可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增强小区安防强度,扩大其使用范围。

3 同类产品对比分析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关于陆空两栖机器人,无人机等同类产品。

但是大部分的同类产品仅限于无人机,航拍的单一功能,没有进行技术创新,也没有充分的开辟新的消费需求。

整个无人机市场良莠不齐,无人机的发展在中国以“大疆”独占鳌头。

陆空两栖机器人的各种应用方面也日益开拓,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相比其他产品,我们的产品是致力于应援救援方面,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作资源勘探,功能齐全,开拓新的消费需求,是一个更加成熟,更有实用功能的系统。

4 本体介绍及性能分析
本团队针对现有两栖机器人技术进行整合和研发,推出“可分离式陆空两栖机器人侦察救援作业系统”。

其采用“无人机+探测车+基站+互联网”的结合形式,是融合了物联网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前卫科技于一身的新型陆空两栖机器人系统,力求打造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主要针对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的侦察救援系统。

充分的填补了陆空两栖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空白。

图1 机器人+基站+互联网开发设计平台本产品,在地震救灾时,探测车结合全景摄像头及图传,通过局域网无线通信技术实现PC监控,实时传输现场画面;搭载数传设备,完成现场信息数据比如气体检测的采集回传,无人机高空探查周围环境;投放小型自救设备以及少量食物饮水;完成灾区电力系统的验收巡视;方便救援人员在远程PC终端完成事故评估;搭载集成转信模块,无人机升到一定高度,充当通讯基站,恢复灾区通讯功能。

整个系统既可以利用手持式遥控设备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和探测车的机车集合。

另外也可以利用这个系统进行小区巡检,提高小区安防强度。

这相比“陆空两栖机器人飞行控制系统”显然更具有实用价值。

5结论
可分离式陆空两栖侦察系统,能够实现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结合,能够对特殊环境进行侦查巡检、检测报警、路径记忆,能够进行无线视频传输、获取现场信息,在特殊环境的侦查领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安全性和准确性,将会是未来发展的一大创新。

参考文献
[1]Tomic Teodor,Schmid Korbinian ,Lutz Philippet al.Research Platform for Indoor and Outdoor Urban Search and Rescue[J].IEEE Robotics & Automation Magazine,2012,19(3):46-56.
[2] Alex Kossett,Ruben D'Sa,Jesse Purvey et.Design of an Improved Land/Air Miniature Robot [A].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C].Anchorage.2010:632-637.
[3] Kevin Peterson,Ronald S.Fearing.Experimental Dynamics of Wing Assisted Running for a Bipedal Ornithopter[A].2011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C].San Francisco.2011:5080-5086.
[4]陈亮.一种新型的水陆两栖球形机器人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