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人教版
(3)案例教学法:精选一些典型的礼仪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从而提高他们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音频等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板书设计
①重点知识点:
-入乡问俗的重要性
-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习俗和礼仪
-尊重他人,入乡随俗的社交价值观
②关键词:
-习俗
-礼仪
-尊重
-入乡随俗
③句:
-尊重他人,入乡随俗,构建和谐社会
-学习不同地方的习俗和礼仪,拓宽视野
-良好的社交价值观,促进人际交往
④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生动形象的插图,如礼仪小人、不同民族的代表性图案等,增加趣味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礼仪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讲述的礼仪知识,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为三个部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社交能力。
例题四:
题目:请举例说明如何在社交场合中尊重他人,入乡随俗。
答案:在社交场合中尊重他人,入乡随俗的例子有:1.在访问朋友家时,按照主人的习惯进行问候;2.在参加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时,遵循当地的习俗和礼仪;3.在国外旅游时,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例题五:
题目:请简述如何培养良好的社交价值观。
答案:培养良好的社交价值观的方法有:1.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2.保持良好的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3.注重团队合作,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4.学会谦逊,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建议。
高中语文第六课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学案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学习重点 1.学习语言表达和民族文化彼此影响的关系。
2.认识汉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为什么汉语和英语中对与“狗”有关的词语有分歧的理解?答:答案分歧语言之间既会有一些相似之处,也会有很多差异,这正反映了分歧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往往是贬义词,而英语中跟狗有关的则否则。
阅读课堂活动“民以食为天”,思考:以饮食文化为例,谈谈汉文化对汉语言有着怎样的影响。
答:答案汉语中常用跟“吃”有关的词语来描写人物形象。
这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民以食为天”,常用跟“吃”有关的词写人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用跟“吃”有关的词语描写人物的方式:第一类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描写人物。
第二类是通过食物的属性描写人物。
第三类是通过吃东西的动作状态来描写人物。
跟“吃”有关的词语之所以可以用来描写人物,是因为这些词语的借代义或比方义可以浮现人的某方面特征。
总之,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
1.语言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怎样的关系?答:答案语言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语言是民族的符号,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也支配着民族语言的特点。
(2)民族文化是语言的根,反过来,语言也承载着民族文化。
(3)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①相同的事物分歧的民族会用分歧的词语来表达。
如汉、英语中对亲属的称谓分歧。
汉语中的表亲关系非常明确,分得很细,这与民族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②分歧语言中似乎相同的词语实际的意义和用法可能很不相同。
如“冰”“玉”在中国人眼中代表高贵和纯洁,而在外国人眼中则否则。
③在语言和表达上:中国人有对己谦对人恭的表达习惯。
外国人则没有。
2.汉语中常用的谦辞和敬辞有哪些?答:答案很多汉语词汇都具有必然的倾向性,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闹出笑话。
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则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六课第4节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1Word版含解析
《入乡问俗- 语言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语言与民族的关系以及我国语言的独特艺术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与高考有关的谦敬词与熟语。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以及感受我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联系高考相关知识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以及感受我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景导入播放侯宝林的《婚姻与迷信》片段视频
(老师说:我们在刚刚这个视频中看到了他们用哪两个词来表现“男尊女卑”呢?学生答:“大”与“小”。
老师说:对,这其实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这种现象,比如:丰城话中的
“崽”,在女性怀孕时就说“怀哩崽”,在肚子里还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时就说是“崽”,这个字也就是“男孩”的意思。
所以,语言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它的魅力。
)板书:语言与艺术二、新课学习
1 PPt 1
1
Four tigers in Asia. 2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语言与饮食、语言与姓名、语言与交际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语文也是非常有趣的,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喜欢上语文,也可以进而去探讨语言与其他文化的魅力。
五、作业
学案上的题目。
六、板书设计
语言与文化
饮食
姓名
语言
交际
其他。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六课第4节 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 3 Word版含解析
《语言和文化——语言的得体》教案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应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认识语言得体需要注意的六个原则:场合、对象、礼貌、分寸、语体、谦敬。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表达习惯,并能在实际的语境中应用以上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感受语文的学习价值,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教学重点认识语言得体需要注意的六个原则: 场合、对象、礼貌、分寸、语体、谦敬教学难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表达习惯,并能在实际的语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我们的语言,是祖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因此能不能恰当的使用语言不仅体现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更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文明修养。
二、自主学习,分析现象课件展示春晚小品《车站奇遇》台词。
1、我这咔咔勒胸,你是咣咣撞脸啊!2、啊,这儿还蹲着一位!3、你长的太惊悚了!问题:蔡明被称为“毒舌女王”,她在小品中的台词如果放在生活中会引发什么后果?蔡明的很多台词是对别人身体缺陷进行侮辱,如果在生活中这样说话让人感觉说话者没有修养,容易引发双方的不愉快三、合作探究,分组讨论1、分析语言现象,归纳语言得体的四个原则问题:老师昨天布置大家先独立阅读学案上的材料一到材料四的内容,分析这四则材料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了哪些问题?材料一:某饭店,老先生生日宴会。
老友热情地点歌祝贺。
掌声响过,歌声骤起,“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顿时主人容颜大变!材料二:一公司要招聘一文秘人员。
广告一出,应者如云。
一女大学生递上自荐书,主考官边看自荐书,边自言自语地笑说,“啊,身高一米六五?穿上高跟鞋恐怕比我个头都高啦。
”女生笑说,“别悲观,浓缩是精品嘛!”材料三:我校定于3月20日下午3时在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务必准时出席。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掌握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差异2.跨文化交际技巧–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语言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措施3.跨文化交际与语言运用实践–号召文化的认知与鉴赏–跨文化交际及语言运用练习教学方法1.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报告、语言运用实践等多种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3.通过课堂实践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1.介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符号的作用,通过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差异,加深学生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知。
2.指导学生思考,讨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引导学生用新的语言和文化框架去理解和解释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探究能力。
第二部分:跨文化交际技巧1.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展示案例,让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策略。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第三部分:跨文化交际与语言运用实践1.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了解和认知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背景,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跨文化视野。
2.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实践,例如为留学生提供志愿者服务、到社区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或参加本地的多语言演讲比赛等,摆脱课本知识的束缚,充分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教学评估1.基于项目的学习:例如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口头和书面报告等。
2.跨文化对话:让学生进行跨文化对话,考察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公开课
【答案】 明月朗照,清泉静流,忽然听到竹 林中传来“沙沙”声,又有女子的笑声传来,好一 派欢声笑语的喧闹,原来是浣衣女子归来了。(4分)
21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 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 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 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 语;④不超过6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红楼梦》是一部诗化的小说杰 作。它那行云流水般的诗词,沁透着诗情的芬 芳。《红楼梦》的诗词,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 里的珍珠,闪耀奇异的光亡。(紧扣主题2题, 有文采2分,每超出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有意识地自我贬低,形成贬义词群:
项目 文章 妻子 观点 儿子 自己 拙文 贱内 浅见 犬子 拙作 拙荆 鄙意 别人 大作 尊夫人 高见 令郎 大著
寓所
女儿 送别人的礼 物 设宴请别人
寒舍
小女 薄礼 薄酒 拜见 献丑 玉 抛砖引
尊府
令爱 厚礼 盛宴 光临
府上
令媛
见人
介绍经验
传经送宝
(2010年高考湖北卷) 20.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 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 50字。(4分) 答: _____ 根据下列加点词语带有的文化内涵判断, 运用正确的
一项是 (
)
A.这对孪生姐妹在幼儿园时就青梅竹马 ,形影不离。 ....
B. 222 宿舍里的四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年纪,正当豆 .
蔻年华 。 ...
C.他们两人同坐一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算是
相敬如宾 了。 .... D.误会消除了,夫妻俩又破镜重圆 了。 ....
第四节 入乡问俗 ——语言和文化
课件6: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除了不了解词的意义和特点,用错敬辞谦辞的另一个原因是赶时 髦。有人一看见别人用,便连忙跟着上,似乎用上几个敬辞谦辞 就显得文雅了。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即使运用对象没 错,也未必可以处处运用。因为上述敬辞谦辞往往带有一点文言 的味道,一般是不提倡的。在一般场合,还是运用大众化的礼貌 用语为宜,它更有一种亲切感。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语言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是产生不同民族语言的差异的根源。 B.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C.民族语言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民族文化渗透于民族语言的每一 个方面。 D.中西方语言的差异,是表面的,其实质是一致的。 【答案】 D(由于文化、地理等影响,中西方的语言有着本质的不 同。)
波斯人于是来探讨这封“实物信”的意义。 大流士王认为这是斯奇提亚人向他投降的表示。理由是: 老鼠是土里的东西,他和人吃同样的东西,青蛙是水里的东西,而 鸟和马则是很相像的。他又说,箭是表示斯奇提亚人献出了他们的 武力。 但是大流士王的一个谋臣却提着相反的意见,他推论说,这封“实 物信”的意义是: “波斯人,除非你们变成鸟并高飞到天上去,或是变成老鼠隐身在 泥土当中,或是变成青蛙跳到湖里去,否则你们将被这些箭射死, 永不会回到家里去。”
3.工具箱整合 敬辞和谦辞的运用
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这充分体现了 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敬辞,即表示对人敬重的词语,如称呼对方 叫“足下”、“阁下”,称对方的家叫“府上”,称对方家里的人要加 上一个“令”字(“令”是“美好”的意思),如“令尊”(父亲)、“令 堂”(母亲)、“令兄”(哥哥)、“令郎”(儿子);问对方的年龄称“高 寿”、“贵庚”、“芳龄”;等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4节《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教案
《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语言与民族的关系以及我国语言的独特艺术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与高考有关的谦敬词与熟语||。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以及感受我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联系高考相关知识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以及感受我国语言的魅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情景导入播放侯宝林的《婚姻与迷信》片段视频(老师说:我们在刚刚这个视频中看到了他们用哪两个词来表现“男尊女卑”呢?学生答:“大”与“小”||。
老师说:对||,这其实就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这种现象||,比如:丰城话中的“崽”||,在女性怀孕时就说“怀哩崽”||,在肚子里还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时就说是“崽”||,这个字也就是“男孩”的意思||。
所以||,语言其实是非常有趣的||,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它的魅力||。
)板书:语言与艺术二、新课学习环节一(语言与饮食——民以食为天)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找下下面两段话中有关饮食的词语并画起来||。
明确:不甜、蒜头、嚼舌、醋坛子、淡淡、橘子皮、三块豆腐高、揩油水、老油条等并稍加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说出厨房中有关厨具的熟语明确:铁饭碗、金饭碗、快刀斩乱麻、刀子嘴豆腐心、大锅饭等熟语引导学生明白我国有这么多有关饮食方面的熟语||,与我国的饮食文化有关||,在此展示八大菜系等图片||,让学生视觉的感受中国饮食文化||。
3、小组合作(活动)想想跟“吃”有关的熟语(在此各小组能说出很多“吃”有关的成语以及歇后语||,要注意指出学生讲的有些不属于熟语)环节二(语言与姓名)1、ppt展示上世纪每个年代人们的姓名(引导学生明确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2、小活动说说自己的姓名有什么含义?(在此可以先举自己的姓名并展示——女:芳、兰、丽、媛男:伟、俊、斌、遒希望女性如花似玉、清纯可爱||,男性英俊伟岸、文武双全的共同价值观念||。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四节 入乡问俗 --语言和文化》
2021 年高考复习语言运用之图文转换徽标类图文转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将徽标的信息依据要求准确地表述出来。
2、过程与方法:掌握徽标题答题步骤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更关注时代,关注生活,关注语文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难点:1、观察图标特点,正确描述图标;2、展开联想和想象,揭示图标寓意。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解读高考:1、考点解析: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题型。
它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内容,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2、图文转换题的种类:图片类、徽标类、漫画类、框架类、表格类3、考情分析:对2021—2021年全国1卷和2卷有关图文转换题型进行分析。
(二)导入:学校校徽和国徽的含义。
校徽:永当第一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麦稻穗、五星、天安门、齿轮为金色,圆环内的底子及垂绶为红色,金、红两种颜色在中国是象征吉祥喜庆的传统色彩。
天安门象征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的民族精神;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五颗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站起来了!(三)解释徽标:含义:徽标,即徽记、标志,是一种标识,是一种象征,它体现一份认同,一个群体的凝聚。
具备行业性、广泛性、实用性、象征性。
徽标不是一般的图标,它是对事物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的揭示和显现,有便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事物。
因此,解读徽标,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才能真正把握其内涵。
(四)解读徽标: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试根据这一标志,完成下列题目: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②描述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1、描述画面内容细观察)总体:“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构图,总体上是一个“心”的图形。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教法学法点拨引导、自主讨论学习时数一课时教学要点一、导入:(课件展示西方龙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西方的“龙”是一种怪兽。
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被称“Dragon”的怪兽,在大部分希腊神话中,龙都是扮演着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或被愚弄的对象。
大约在公元2世纪,欧洲龙的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狡诈、残暴。
常以人或动物为食,喜欢呆在储藏金银和宝藏的地方,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1/3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婴儿。
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
“龙”是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
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中国龙与帝王有密切的关系,有真龙天子、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
跟“龙”相关的词语还有“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鲜明地体现在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中,而且不仅体现在个别字词的含义不同上。
(阅读对话)美国游客: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kindness.中国导游:Not at all .It’s my duty to take good care of old people.美国游客从导游的回答中得到了两个不良信息:1、自己是老年人,西方人忌讳说别人“老”,“老”是没有活力的代称;2、以为导游只是在尽责,并不是真心想为他人服务。
再比如西方人通常不问客人这两个问题: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doing? 因为他们认为所问的内容涉及个人隐私。
总结:说话者的语言通过语言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决定了说话者的世界观。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课 第4节 入乡问俗--语言与文化教案3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一、教材分析《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是一篇集鲜活的语言现象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的文章,内容丰富有趣,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很感兴趣。
本课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四节。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言的艺术魅力,而本课则是着力探讨语言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实现规律性知识的迁移,最终促进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综合提高。
二、教学目标1. 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有趣的语言文化现象。
2.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1.搜集总结语言文化现象。
2.探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探究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从语言的选择探究语言与文化·生活的关系。
2.从语言的形式探究语言与文化·心理的关系。
3.从语言的变化探究语言与文化·历史的关系。
4.从语言的谐音探究语言与文化·民俗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我主要采用“研习文本”“发现探究”和“迁移拓展”的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
六、学法指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丰富多彩,本课内容量大,知识点多。
我设计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小组布置一道选题:(课件打出)。
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不断评价中自然达成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为了让学生体会本课的意图,初步感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我首先紧扣文本给学生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课件打出)引导学生思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引出本课要讲的对象---语言与文化。
(二)文本研习,问题初探1. 首先是感知文本,引导学生对比中西狗文化的差异。
教学设计2: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讨论语言表达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语言深刻反映和记录了民族的文化风貌,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对语言的意义和形式产生影响。
了解汉语和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不但可以从汉语现象透视背后汉民族文化的含义,也能从汉民族文化的角度体会汉语的特点。
二、课堂活动指导(一)课本课堂活动“民以食为天”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讨论汉语中跟“吃”有关的词语,认识语言所反映的民族文化特点。
1.课堂活动步骤(1)挑挑“吃”。
请学生逐一朗读文段,挑出描写性的句子。
根据课文的指导,摘录和“吃”有关的文字,包括“吃”的食品、“吃”的动作、“吃”的状态等等。
(2)谈谈“吃”。
讨论跟“吃”有关的描写。
比如“姜是老的辣”比喻年纪大的人经验丰富;“蒜头鼻子”形容鼻子像蒜头的形状;“富得流油”比喻非常富裕;“醋坛子”比喻嫉妒心极强的女性;“嚼舌”一般指言语杂碎而且惹人讨厌;而“淡”这种若有若无的味道,可以用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或者经历。
可以让学生把这些和“吃”有关的表达换成一般的描写,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找找“吃”。
请学生再找一些其他的跟“吃”有关的词语,包括用来描写人物形象的,也可以是描写其他事物的,解释它们的意义,分析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况。
2.相关知识补充这个课堂活动是从饮食和人物形象的关联这个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吃”举世闻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人们对“吃、喝”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可以信手拈来,加以引申或比喻。
汉语中与“吃”有关的词语和用法远远不止课文中提到的这些。
例如:“油嘴滑舌”表示说话油滑;“茶壶里煮饺子”表示心里有数;“鸡蛋里挑骨头”表示故意找毛病;“小菜一碟”表示轻而易举;“乱成一锅粥”表示十分混乱;“泡汤了”表示事情失败了;“半瓶子醋”表示一知半解;“露馅”表示阴谋败露;“包子有馅不在褶上”表示有真本事不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表示心太急办不好事,等等。
学案1:第四节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学习目标】从汉语现象透视背后汉民族文化的含义,从汉民族文化的角度体会汉语的特点。
【重点难点】了解汉语和汉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从汉语现象透视背后汉民族文化的含义。
【学法指导】诵读“课堂活动”部分中提供的文段,找出描写性的语句。
根据课文指导,摘录这些描写性语句中和“吃”有关的文字,讨论并说说它们各自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探究思考】1.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
请找出体现这一价值观的熟语或诗词。
2.请从“一”到“十”,以及“18、36、72、81、108”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数字为例,归纳一下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心理,赋予了这些数字词语什么特殊的意义。
【基础达标】1.汉语中对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称谓,如:2至3岁称,女孩13岁称,男子20岁称,30岁称,40岁称,50岁称,60岁称,70岁称等。
2.礼貌的称谓:尊称对方的父亲为;尊称对方的母亲为;尊称对方的儿子为;尊称对方的女儿为;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为;对人谦称自己的母亲为。
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
“五行”指的是、、、、五种物质。
4.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5.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人物依次是同、、。
【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可以分为三十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高中语文 入乡问俗教案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①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应用。
②促使学生重视方言、热爱方言,保护方言文化。
教学重点:①了解方言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丰城方言的兴趣,并引起学生对方言的重视。
教学难点:方言对语文学习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犀利哥”的故事导入,引出方言的重要,进而进入到入乡问俗,以丰城方言为例谈语言和文化。
二、探乡音1.简介丰城方言。
丰城方言属赣方言的一个分支,就汉民族语言来说,赣方言是中华民族古代语言的活化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我们的丰城方言里也比较完整的保留了古代语言文化的一些精髓。
2、列举一些常用字词在丰城方言的读音,并探究其本字。
如:上午中午下午借藏蹲站再从古乐府“故衣谁为补,新衣谁当绽”中“绽”字入手,丰城方言中有这个读音,意为“缝补”。
引出方言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从“家里的粥太浓(稠)了”引入丰城方言的形象性。
三、赏乡音1.普通话中的一些形容词落实到方言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
具体内容见PPT。
学生讨论完毕后,再过渡到方言的形象性可以运用到写作中去。
2、除了形象性,丰城方言中还有一些成语。
根据意义猜四字丰城成语。
学生举手回答。
3,赏析叠字成语。
四、读乡音①以刘禹锡《乌衣巷》为例先让学生用普通话齐读,再让学生用丰城话齐读,找出异同。
学生可很快找出丰城方言更押韵。
②以柳宗元《江雪》为例,并联系以前在对联学习中的知识点。
入声字,是古代汉语中的发音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基本消失,但在一些方言中仍然保留,而我们丰城方言里就完整的保留了这一声调。
五、乡音发展尽管,我们现在全社会在普及普通话,方言中的一些内容被普通话兼并,存在着不断衰退的状态,但是,丰城方言仍然具有其兼容并包的能力。
随着人口的流动,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我们的方言也在其它语言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
举例:“钱”质量好或品相好”(见)货“靓”“假冒或质量低劣的商品”(万)货“趸”六、小结方言可以帮我们对付文言文、诗歌、对联、写作、也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乐无边。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导学案3.doc
《入乡问俗一一语言和文化》导学案学习要点1.了解语言的民族性2.了解汉语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3.了解民族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一、课内双基1.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示例:探望刖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來”,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____________ 您 ___________ ” 0(2)把自己的著作送给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以写“请XX先生2.汉民族以谦逊为美德,在受到恭维或赞扬时多用“哪里!哪里!” “哪儿的话!”“惭愧,惭愧!”“不敢当!”“您过奖了!” 一类词语來应答,以表示礼貌。
而操英语的人在听到赞扬祝贺的话时,多用_____________ 作谢,一般不用自谦的话应答。
3.各民族自己的独特文化决定着该民族语言的某些特征,赋予了它某些特殊的文化涵义。
相识的人见面时,中国人除了说“早”“你来了”“下班了”之外,还能说“吃饭了吗” “上哪儿去”等等。
如果一个英国人或美国人听到这后两句话,他一定会惊讶不已,甚至引起某种反感。
其实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说“吃饭了吗” “上哪儿去”与英语有着相同的交际功能,问话人并没有对对方的吃饭情况和去向刨根问底的意思。
4•讨口彩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为地加以创意,从而获得新的寓意,来寄托人们的某些良好的心理愿望。
除夕的餐桌上总少不了鱼,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吉利意味。
新年里家家吃年糕,也深含一个吉利主题:“_________________ 。
”年节里小孩子不慎将碗打碎,大人赶紧说一句:“岁岁平安。
”汤圆和月饼之所以总受欢迎,是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 ”的含义。
讨口彩的反面就是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
如亲人间不能分食一个梨,就是为了避免“_________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自己:拙作、贱内、浅见、犬子、寒舍、小女、薄礼、薄酒、拜见、献丑、抛砖引玉。 说别人:大作、尊夫人、高见、令郎、府上、令爱、厚礼、盛宴、光临、传经送宝。 主人请客,习惯地说:“没有准备什么菜,请多多包涵。”绝对不会说:“今天的菜很丰盛,都是我精 心准备的,你在别的地方绝对吃不到这样的菜的。” C 重男轻女:随着男子在日常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于是,在一些字上也体 现出来了。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妇人之见”、 “夫唱妇随”“头 发长见识短”。詈词总 是以女性为攻击对象,“奸”,“婪”,“嫉”,“媚”。 D 中庸思想: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尚中,具体做法是中正不偏。中正不偏主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 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对待人或事的关系时,要掌握最佳状态,恰倒好处,正确妥当地 进行处理,中庸被儒家视为待人处世的最高原则。 三、探究活动:请以班级中某一同学的姓名为例,分析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 (女生多“芳、兰、丽、媛”,男生多“伟、俊、斌、杰”,希望女性如花似玉、清纯可爱,男性英俊 伟岸、文武双全的共同价值观念。) (补充材料:姓名折射出民族文化的深层意识,观照着民族文化不同时期的种种形态。远在氏族社会,姓 氏就有图腾般的魔力,受到人们的崇敬,指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在上古时代, 姓名的意义不仅在于符号标记,而且与个人品质浑然一体。从汉族人的姓名中,可以看到汉族人崇尚什么, 喜好什么,遵奉什么,从而显示汉民族文化的种种特点. 汉族人命名时,有时根据族谱,按字排辈份,叔伯兄弟的子女只要同辈分的皆称同一个字,另一个字可以自 由选择.今天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也常用同一个字来表示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而排行字辈最有代表性的, 莫过于孔氏家族了。 《清稗类钞》[近人徐珂(1869~1928)编。珂原名昌,字仲可,别署中可、仲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光 绪举人,为《辞源》编辑之一。]记述曲阜孔氏族名中排行字辈,其中'孔氏命名之字派'云:'曲阜孔氏为孔子 之后,命名皆有字派.盖自元代之五十四代衍圣公名思晦者起,于是凡五十四代孙,均以思字为派,思字下为 克字派,克字以下,则为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十派,再次则为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派,又次 则为令,德,垂,佑,钦,绍,念,显,杨十派。' 上述孔氏族名的不同字派,其实便是孔子后裔不同辈分的用字.到了 1920 年第 76 代衍圣公孙孔令贻,又在 这 30 字后续了 20 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孔氏家族的人名辈分用字,大多 是有关国家繁荣兴盛,家庭和睦团结,个人修身养性进而治国安邦的美好字眼,表现了一个宗族的连续的尊 卑有序性,维系着宗族的团结. 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重大社会运动都会在汉族人名中留下印记。象抗美,援朝,跃进,卓娅,舒拉,卫东,革命,向 红等人名,反映了抗美援朝,大跃进,与苏联友好合作等社会活动情况。在'文革'期间,很多男孩取名不离'军',女 孩起名不离'红'。这一时期'大扫四旧',对很多人威助很大,其中有的人因名字中或者有点封建意识的流露, 或者只是带个'修'字,生怕红卫兵上门横扫,于是去派出所改名。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 形势下,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不满于现状,寻求新鲜。人们起名不再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命名呈现出百花 齐放的局面,这同样 与当代的社会特征相吻合。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 相关。[来源:] (1)第一代(上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 (2)第二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3 )第三代(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 (4)第四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文革、李红卫 (5)第五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四、课堂总结: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 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 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我们祖国的语言,是祖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 是祖国存在的标志,凝聚着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热爱我们的母语吧!
二、讨论:结合材料,谈谈这些材料中的语言现象传达了哪些文化信息? 什么是文化?[来源:]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 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 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 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 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1、从文字看民族生活和历史 不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而语言则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通过语言 文字来直接了解早期的民族文化更是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从“安”、“家”、“姓”这几个字中可以得 到哪些文化信息? (“安”上面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女”。宝盖头代表房屋,那么“安”字的意思就是家里有个女人。 “家”是屋子底下有一头猪,猪是古时人们财富的象征,可见猪的地位之高了,但似乎光有头猪,这 个“家”并不完整,也并不和谐,往“家”里再领个女人回来,如此才 算是真正地“安” “家”了, 这正反映了母系社会的一种文化,母系社会实行走婚制,家里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子占据着统治地
位。“姓”是“女”字旁 一个“生”,所以“姓”字的本义呢就是女子所生的子女。现 今流传下来最早 的那些姓氏几乎都带有“女”字旁,如炎帝部落是“姜”姓,黄帝部落是“姬”姓,从中也可以看出 女性在母系社会的高地位。 2、从词汇看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 教材里给我们归纳了三种用“吃”描写人物的方法,分别是通过食物的外部形状、属性、吃东西的动 作神态描写人物,同时分析了跟“吃”有关的词语为什么可以描写人物。其实,跟“吃”有关的工具, 也经常出现在汉语中,形成各种词语或固定的用法,用来比喻人间万象,比如(课件): 碗:人们从“碗”的制作材料着眼,创造了“铁饭碗”“金饭碗”“泥饭碗”等词语。“泥饭 碗”表示工 作无保障,随时有失业的危险;“铁饭碗”则相反,表示工作有保障;而“金饭碗”表示称心如意的 工作。 刀:词语有“快刀斩乱麻”“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刀架脖子上”“刀子嘴”[来源:] 锅:“大锅饭”“砸锅卖铁”“背黑锅”“打破沙锅问到底”“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有关“吃”的字词,在汉语中大量地被用来表述复杂的人生。结合我们的历史背景与民族心理,你能 推测是什么原因吗? 语言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国在历史上是长期的农业文明,看天吃饭。天灾与战乱较为频繁, 时时有饥荒,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正因 为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关于“吃”的说法就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地大物博,可以吃的东西特别多,据统 计,我国仅食用的蔬菜品种就达 600 多种,而西方人尚不及我们的六分之一。特别敢吃,天上飞的、 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敢把它作为我们的腹中物。中国人对“吃”还特别讲究,食物要做到色、香、 味俱全,而且各地有各地的吃法,有很多“吃”的派别,比如浙系菜、川菜、湘菜等等。) 3、从语言看历史变革、文化背景 文革期间流行生活对话: 甲:为人民服务,我要买盒烟。乙:要斗私批修,什么烟? 甲:革命无罪,一号烟。 乙:造反有理,两毛钱一盒。[来源:] 甲:一不怕苦,这是钱。 乙:二不怕死,找你三毛。 (文革期间习用毛主席语录。就像如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之 相关的词如“手机,寻呼机,E—mail(电子信箱),上网,网络,因特网,网虫”等名词频繁地出现在人们口头及 报章杂志上。) 4、从语言看地方民俗 上海人看望病人不带苹果(谐病故)。[来源:] 一般有情人不分吃梨子。 北京人吃饺子用醋不说吃醋。 不能给恋人送伞。 鳝丝浇头面来了,三碗加一碗了。 搬家不能送别人钟作礼物。 5、从语言看 民族文化心理。 A《诗经》以四言为主,以二言为一节拍,充满了骈偶对称的句子;散文中也重视语句成双成对的运用。 B 请问您贵姓?——免贵,敝姓王。贵庚几何?(春秋几何?)——虚度四十。(痴长四十。) C 有一些带“女”字旁 的表意不好的字:奸、妖、娼、奴、婪、妒。 D“唐宋八大家”之首姓韩名愈,字退之。请问这样的 姓名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心理? (A 追求和谐与对称: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十分讲究整齐对称。从平面布局上看,一般都有一条显明的中 轴线,把建筑物分成两半,左右两边的建筑物往往也是对称的。在这种审美心理的影响下;人们说话为文 都讲求骈偶对称,如《诗经》以四言为主,以二言为一节拍,充满了骈偶对称的句子;散文中也重视语句成 双成对的运用。汉语中的四字成语也是这一求双心理的一种表现。 B 自我贬低:谦让是一种美德,谦词和敬词所反映出的正是我们汉民族“扬人抑己”的传统文化。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教法学法 点拨引导、自主讨论[来源:] 学习时数 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课件展示西方龙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西方的“龙”是一种怪兽。早在 4000 年前,西方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被称“Dragon”的怪兽,在大 部分希腊神话中,龙都是扮演着屡屡被神和英雄击败或被愚弄的对象。大约在公元 2 世纪,欧洲龙的 形象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它有毒,能喷火,长着蝙蝠状的大翅, 腆着大肚子,怪模怪样而且贪财、 狡诈、残暴。常以人或动物为食,喜欢呆在储藏金银和宝藏的地方,在《圣经》故事中,魔鬼撒旦化 成一条大红龙,尾巴扫过了 1/3 的天上星辰,它有七个头,每个头上都戴着王冠,贪婪地吞吃着新生的 婴儿。于是,西方龙就从“守财奴”堕落成了最邪恶的魔鬼,被描述成罪恶、狡诈和残忍的代表。[来 源:] “龙”是中国人的一种图腾崇拜。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中国龙与帝王有密 切的关系,有真龙天子、龙旗龙袍、龙庭龙辇等等说法。跟“龙”相关的词语还有“龙凤呈祥、龙腾 虎跃、生龙活虎”等。)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鲜明地体现在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中,而且不仅体现在个别字词的 含义不同上。(阅读对话) 美国游客:T源:] 中国导游:Not at all .It’s my duty to take good care of old people. 美国游客从导游的回答中得到了两个不良信息: 1、自己是老年人,西方人忌讳说别人“老”,“老”是没有活力的代称;[来源:] 2、 以为导游只是在尽责,并不是真心想为他人服务。 再比如西方人通常不问客人这两个问题:How old are you ?What are you doing? 因为他们认为所问的内 容涉及个人隐私。[来源:] 总结:说话者的语言通过语言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语法范畴和语义分类,决定了说话者的世界观。这种 语言系统是说话者同他的本族文化一起继承下来的。可见,语言反映着民族心理,语言现象的背后, 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