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古诗词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 教案教学设计
《把栏杆拍遍》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把栏杆拍遍》,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把栏杆拍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祖国山河的壮志豪情。
2. 诗词翻译:详细解析诗词中的字词、句式,让学生理解诗词的含义。
3. 诗词鉴赏: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诗词拓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词的翻译和鉴赏,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2. 难点: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翻译和鉴赏要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模仿辛弃疾的风格写一首小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逐句翻译《把栏杆拍遍》,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3. 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4. 欣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壮志豪情。
5. 布置作业:模仿辛弃疾的风格,写一首小词。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模仿创作的能力。
3. 个人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中,观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把栏杆拍遍》的相关解析和分析。
2. 辛弃疾生平介绍资料: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词背景。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翻译《把栏杆拍遍》。
2. 第二课时:分析诗词艺术特色,欣赏诗词,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表现。
辛弃疾词二首优秀教案.
㈠.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登临意”(情感)?
断鸿水天相接,无边无际,壮阔雄浑比喻,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江天
山景
思考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的衰颓。
心情:愁苦悲凉。
意境: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自喻,表明作者飘零的
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哀
景
衬
哀
情乐景衬哀情
1、思考:“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动作:看、拍、会、登 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没有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辛弃疾的两首词,使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辛弃疾的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辛弃疾的词,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教学难点: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辛弃疾词风的鉴赏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词选集2.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辛弃疾有基本的了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让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布置作业: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辛弃疾词风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强调辛弃疾词中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六、导入(5分钟)1. 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和爱国情怀。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辛弃疾吗?他的代表作有哪些?七、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2. 逐句解析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在这首词中的体现。
八、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词的意境。
2. 讨论:辛弃疾的词风与其他词人相比有哪些不同?3. 教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1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词意和艺术特色。
2. 掌握词中的关键词汇和生字,理解词句中的多音字、形近字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学习并运用词句分析方法,提升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词作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词句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二)难点1. 对比分析少年与成年的不同心境。
2. 词中隐含的哲理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情感共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某个时刻感到过忧愁?比如考试没考好,或者和朋友发生了争执。
你们是如何表达这种情绪的呢?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入今天要学习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是一首描绘了不同年龄阶段对忧愁感受的词作。
辛弃疾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2. 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辛弃疾,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以其豪放的词风和深沉的爱国情怀而闻名。
这首词作于他被弹劾去职后,闲居带湖期间。
当时,辛弃疾虽然身处美丽的博山,但面对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抱负,内心充满了忧愁。
这首词不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3.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词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词,感受辛弃疾笔下的节奏和韵律。
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词中的生字和生词,比如“层楼”指的是高楼,“赋新词”则是指创作新的词句。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词中的情感变化和语言特色。
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这首词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二)新课呈现1. 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同学们,我们首先来朗读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请大家注意词的节奏和韵律,尝试感受辛弃疾在不同年龄段对愁的不同感受。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人论世1.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写作背景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
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多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多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教材简解】《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
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目标预设】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
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
真切地领悟词的意境美、情感美。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目的。
重难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通过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在阅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情趣。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已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但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使其不能深刻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的生平背景,教师适当地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准备《西江月》的图片、诗词及古乐。
2、和学生一起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他的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诗词中,你熟悉哪一首词?能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以前我们了解过辛弃疾,谁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词人?(生介绍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就是这么一位词人, 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3、根据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4、通过图书馆、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品味词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悠悠中华文明五千年,古代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素养。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看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先来看一位老朋友(出示辛弃疾的图片)这是谁?对,那谁能谈谈你知道的辛弃疾?辛弃疾,他出生时家乡已被今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苏上饶多年,今晚,月光如水,清风拂面,他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词——齐读,板书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二)初读感悟。
请大家自读,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读出抑扬顿挫。
指名读。
看来大家都预习的很充分,词读的那么流利,那意思明白了吗?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把你读懂的地方跟大家说一说,不懂的地方请教一下周围的同学。
全班交流。
你能不能结合对字词的理解,把整首词的`意思说一说?(三)再读感悟。
你喜欢作者描绘出来的画面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相关诗句和你的想象谈谈想法。
是什么人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丰年与稻花香、蛙声有什么关系?是什么样的心情?作者看到“七八个星”“两三点雨”时会怎样想?怎么做?从“旧时茅店社林边”和“路转溪桥忽见”两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6.1《辛弃疾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辛弃疾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重庆市青木关中学校徐勇一、核心素养1.诗词吟诵的基本技巧(语言建构与运用)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思维发展与提升)3.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4.豪放词的风格、辛弃疾词作善用典故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1.学习这两首词首先要了解辛弃疾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的处境,明白其思想感情产生的基础,理解他的愤慨和痛苦。
2.用典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时要给学生仔细讲解典故的由来和意义,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意境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教学本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关于诗词赏析的文章,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课的两首词都是千古名篇,教师可以提供若干篇鉴赏文章给学生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5.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计划】三课时第一课时课前指导【教学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3.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4.引导学生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教学过程】一、熟读两首词,完成以下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词语注音。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稼轩..(jià xuān) 水龙吟.(yín) 遥岑.(cén) 玉簪.(zān)供.(gōng)恨螺髻.(jì) 鲈.鱼(lú) 堪脍.(kuài)揾.泪(wèn)《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孙仲.谋(zhòng) 舞榭.(xiè) 巷.陌(mò) 金戈.(ɡē)狼居胥.(xū) 佛狸祠...(bì lǐ cí)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清秋..:清冷高远的秋天。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鉴赏全词通过传神的神态、容貌、动作的描写来曲折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手法。
2.把握全词反衬手法的运用。
3.解温词的语言风格,正确评价其思想价值。
教学重点:1.鉴赏刻画描写人物的方法。
2.鉴赏词中关键字词。
教学难点:1.学习把握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明确: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途径鉴赏。
二、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唐五代词主要有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一)花间词派是以晚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温韦外尚有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等共18人,后蜀赵崇祚将此18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亦称作西蜀词派。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该派的两种风格,其他人的词作多蹈袭温韦余风。
(二)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父子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确立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三)花间词派,向来是温韦并称。
温词如周昉、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簇金结绿,韦词如吴道子笔下的淡妆美人,疏朗清秀;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如清新明丽之芙蓉。
温词多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多显而疏,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同学们可以通过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学习,用心体会温词和韦词以上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作者简介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花间词的开山鼻祖,奠定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
四、鉴赏诗歌1、结合小注,自读。
提醒注意:一个词语有几种不同的注解,诗无达诂。
以小注②小山为例,分析证明此处理解为眉更好。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教案一、词唐及五代时,已出现词这一形式,但词的成熟与发展在宋代。
词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
后世词一般不再演唱,基本上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分类:词按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按风格分两类:婉约词: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3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部编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是辛弃疾被贬江西时所作。
它将视、听相结合,既写景又抒情,为读者呈现了农村夏夜清新自然、丰收在望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此刻怡然自得的心情。
面对高年级学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更应该多从词人本身以及其语言背后的意蕴进行挖掘,从不同维度引领学生体会夏夜黄沙道之美,感悟宋词之美。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并背诵全词。
2.通过诵读,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想画面,品诗情,悟诗境的方法。
4.以这首词为媒介,走近辛弃疾,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1.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想画面,品诗情,悟诗境的方法。
2.通过诵读,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教学难点】以这首词为媒介,走近辛弃疾,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2.学法指导:朗读法【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PPT2.教具学具:无【教学过程】一、回顾学习方法,导入课题1.引语:同学们,在古诗三首中,我们跟随着诗人孟浩然一同夜宿建德江,与诗人苏轼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还记得我们怎么学习的吗?2.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齐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用学生学会运用已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宋词,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1.(出示黄沙岭图片)介绍黄沙岭:这就是八百多年前的江西上饶附近的黄沙岭,这里啊,有山岭,有农田,有茅店,有潺潺的溪流。
据说,辛弃疾常常在这里漫步,对这里非常熟悉。
一年夏天,作者又一次(夜行黄沙道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这首词里。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强调易错字音:路转溪桥忽见3.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读准节奏。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一首词。
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课前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等。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读通,与文本对话:课前交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
辛弃疾教案设计
典故四:佛狸神鸦社鼓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
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典故五:廉颇忠勇遭弃1.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有何深刻寓意?明确:①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②廉颇终究因为谗言而未被启用,作者也一样,因此又用廉颇自况,暗示了自己的处境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
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2.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报国无门,所以发出“凭谁问”这一感叹!流露出满腔悲愤。
五、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六、作业。
1.背诵。
2.,以“我想对您说”为题写写你的心里话。
示例一:仰望历史星空,似乎又见刀光剑影,似乎复听鼓角争鸣,在那熠熠生辉的星辰之间,有一股英雄气概在纵横驰骋。
辛弃疾,你那断鸿声里的斜阳,你那塞上关楼的风刀霜剑,你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寂寞,穿越千年岁月的尘埃,翩然向我走来!你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尽管一生报国无门,你却仍然矢志不渝,大漠深处暴虐的风沙,两鬓徒增的白发仍旧不能磨去你心中的热情,折去那一身为国尽忠的傲骨!你一如继往地热爱着这片土地,就像千百年来你那文采璀璨的诗文永远激荡着人心。
你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从意境角度看古诗词教学内容——辛弃疾《西江月》教学案例及评析
从意境角度看古诗词教学内容——辛弃疾《西江月》教学案例及评析素有“水仙吟昼笳”之称的“西江月”,出自辛弃疾手笔,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经典之作。
其深刻的意境,贯穿着中国审美观念的文化传承,是古诗词教学中的经典范例。
从意境角度对辛弃疾《西江月》进行教学,是提升青少年美学审知层面的有效手段,也能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学生建立文化意识架空。
《西江月》属于四言五言古诗,展现出淡雅意涵,其前三句由景物突出“水纹银钩”、“瓢漾夜月”,首先通过视觉感受吸引读者,第四句抒发出此赏景的心情,接著由五句,依次描述月光的落日景、轻拂云霞、照耀天地,乃至无边江河,竟自回音,读者可运用想象,进入辛弃疾所倾情创作的意境之中,沐浴在明月染白云,落星续梦中;“秦淮流沙碧”则进一步完善月夜景象,而“空山希夷”勾勒出古诗词的含义,让读者体会辛弃疾所抒发的太古星河,深沉的思绪。
从教学角度,古典诗词带有文艺性及文化传承性,教师在推荐《西江月》并让学生欣赏时,可从多方位引出启发。
首先,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诠释,帮助学生深度认知诗词,以致于产生特定情绪。
其次,帮助学生把握诗句之间意境的丰盈,加深理解。
再者,从多方位拓展联想,将文学审美结合现实生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之美。
最后,让学生把古典诗词欣赏与审美进行结合,以加深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丰富的引导,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诗歌,将读诗带来的精神性、素养性和审美性相结合,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古诗词中的意境承载着圣贤之智,给读者以精神景观与思想熏陶,从而提升美学审知层面。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江月》时应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课堂讲解及学生讨论等形式,从多元角度深入地讨论,以达到提升学生美学审知层面的目的。
语言、文艺及精神层面都把古诗词当做文学创作的范例,教师可以把《西江月》深入地讲解,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自由地挖掘性思考中,辨认文学的一般性规律,以及传承文化的意义。
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学习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礼仪,帮助他们建立更加深厚的文化意识。
辛弃疾《青玉案》优秀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单元“豪放与婉约”,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特点,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全文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词意,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把握词中的形象、情感和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词作中的豪放与婉约之美,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词意理解、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青玉案·元夕》配乐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味,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3. 诗词解读:(1)全文朗读,让学生初步理解词意。
(2)逐句讲解,分析词中的形象、情感和手法。
(3)结合课后注释,深入探讨词作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类似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作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辛弃疾词作特点、艺术特色、解题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鉴赏辛弃疾的另一首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辛弃疾 诗词讲解教案
辛弃疾诗词讲解教案教案标题:辛弃疾诗词讲解教案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背景和作品特点;2. 掌握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及其内涵;3. 培养学生对辛弃疾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诗词选集;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辛弃疾的一首诗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你们对辛弃疾这个名字有了解吗?他是哪个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二、讲解辛弃疾的背景和作品特点(15分钟)1.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官职经历等;2. 分析辛弃疾的作品特点,如写实性强、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等。
三、解读辛弃疾的代表作品(30分钟)1. 分析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3.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欣赏,感受辛弃疾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四、学生互动和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对辛弃疾诗词的感受和理解;2. 学生展示:请学生选择一首辛弃疾的诗词进行朗诵,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写作练习(20分钟)1. 提供几个主题,如“爱情”、“人生”等,要求学生根据辛弃疾的诗词风格和主题,写一篇短文;2. 学生互评:学生交换作文,互相评价和修改。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辛弃疾的作品特点和主题思想;2.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宋代文学家的作品,如苏轼、陆游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辛弃疾的背景和作品特点,使学生对辛弃疾的诗词有了初步了解。
通过解读代表作品,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巩固了学生对辛弃疾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古诗词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目标】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词三首教学课件【正音正字】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赢yíng蓦mò阑珊lánshān【积累词语】八百里麾下的卢霹雳生前身后名【课文提示】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
20岁时,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
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
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才干。
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
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
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
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结句,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朗读课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课文分析】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我已经成了白发人!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
陈亮与辛弃疾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
他俩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计划全都落空。
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首词,全是写军中生活,是写中的抗金军队的生活。
上片,描写一个秋天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开头两句,写军营的夜与晓。
首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
"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
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
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写梦境。
"梦回"二字点明了这一点。
"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
下面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
"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
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
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激战即将开始。
这五个字,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地栩栩如生。
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
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难,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
"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
这两句,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
"弓""马"指代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
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
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
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然而,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这句,写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它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全是梦境。
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
"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
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
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
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而作者一腔忠愤,无论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
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
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
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朗读课文】《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文分析】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
悦耳的音乐声四处回荡,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经过。
我寻找她千百次,不经意间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写出元夕之夜亲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又表现出对心中美人的追求。
作为一首婉约词,它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起句,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
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
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
故称箫为凤箫。
玉壶:比喻月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问者"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