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北京科技大学-电磁组技术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电磁加速器的研究报告

关于电磁加速器的研究报告

关于电磁加速器的研究报告作者:聂畅汝来源:《科技信息·下旬刊》2017年第07期电磁武器,作为目前主流化学动力动能武器的优秀替代品,具有效率高,声音小,后坐力缓和等诸多优点。

基于对电磁加速装置的热爱,我以电磁加速器为研究项目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研究。

历史1845年,查尔斯-惠斯通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直线磁阻电动机,用它把一段金属棒抛射到20米远的地方。

1895年,梅厄获得第一个直线感应电动机专利。

但直线电机和电炮还相去甚远。

第一个明确地提出电磁炮概念并坚持不懈长期试验的是一位挪威的科学家——奥斯陆大学物理学教授克里斯蒂安?伯克兰。

1897~1917年,伯克兰教授不断改进和试验他发明的电炮,并于1901~1903年获得了三项电炮技术专利。

1901年,他制成了第一个电磁线圈炮。

可以说,伯兰克教授是线圈炮研制的先驱者。

电磁轨道炮的发明者则属于法国科学家。

1916~1918年,法国军械和战争物资部开始研制轨道炮,但当时没有对轨道电流和弹丸速度进行测量。

1920年法国人福琼?维莱普勒发表了《电气火炮》一文,并于同年得到了三项专利。

1936年,南斯拉夫作战部的一位雇员又以同样的方式重复了这些试验。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费城的电炮公司研制了用于火炮的电磁加速器。

此后据称普林斯顿大学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用电磁力发射了物体。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种电炮的专利已达45项之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和日本等国都曾研制过电磁炮。

二战末期,德国军方在希特勒的批准下不断寻找和积极研制开发各种新式兵器,试图借助新式兵器来挽回败局,电磁炮也是其中一项。

1944年,亚希姆-汉斯勒博士和邦泽尔总检验师在马格德堡的训练场,对10毫米口径线圈炮进行试验,靶板是装甲板,电源为汽车蓄电池和电容器,用发电机供电,但试验未成功。

1945年,汉斯勒试验了直径20毫米、长2米的轨道炮(LM2)。

LM2最终以3×106米/秒2的最高加速度把10克重的铝制圆柱加速到1080米/秒;把两个轨道串接起来后,铝柱速度达到了1210米/秒。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双钙钛矿型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双钙钛矿型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硅酸盐学报· 1140 ·2010年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双钙钛矿型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谢志翔1,赵海雷1,2,周雄1,沈永娜1(1.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系,北京 100083;2. 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摘要:电极材料对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工作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双钙钛矿型A2BB′O6氧化物材料由于具有较强的氧离子传输能力、较低的膨胀系数、良好的催化活性、较强的抗硫中毒和抗碳沉积能力,成为非常有发展潜力的SOFC电极材料,其双B位元素特征使材料具有更强的结构和性能可调节性。

本文综述双钙钛矿型氧化物材料作为SOFC电极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总结双钙钛矿型电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电子和离子电导率以及电催化活性,指出目前双钙钛矿电极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双钙钛矿结构;综述中图分类号:TM9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54–5648(2010)06–1140–05RESEARCH PROGRESS IN DOUBLE-PEROVSKITE AS ANODE MATERIALS FORSOLID OXIDE FUEL CELLSXIE Zhixiang1,ZHAO Hailei1,2,ZHOU Xiong1,SHEN Yongna1(1. Department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2.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New Energy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 Electrode materials have strong impact on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solid oxide fuel cells (SOFCs). Due to the high trans-portation ability for oxygen ions, the low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 good catalytic activity and high tolerance to sulfur poisoning and strong resistance against carbon deposition, the double-perovskite A2BB'O6 oxide becomes a promising electrode material for the SOFCs. The double B-site characteristic in double-perovskite oxides has strong controllability on lattic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In this paper, the recent progress on double-perovskite based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SOFCs is reviewed. The emphasis focuses on their structure stability, electronic and ionic conductivity as well as catalytic activity. The main concerns about current double-perovskite based electrode 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main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proposed.Key words: solid oxide fuel cells; electrode materials; double-perovskite structure; review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是一种直接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有着传统发电系统无法比拟的优点——高效清洁,对人和环境友好,是21世纪最有希望替代火力发电的一种新型能源装置。

PRINT__CSD-213A-G光纤纵联差动保护测控装置说明书V1.12

PRINT__CSD-213A-G光纤纵联差动保护测控装置说明书V1.12

4.7 CSD-200 调试分析软件 ......................................................................................................... 11
5 计量功能 .......................................................... 11
修正了跳闸矩阵位对应出口的描第一篇装置的技术说明11适用范围12装置主要特点21环境条件22电气绝缘性能23机械性能24电磁兼容性25安全性能26热性能过载能力27功率消耗28输出触点容量29差动通讯端口规范210装置主要技术参数31装置结构32装置功能组件概述33do插件do34交流插件ac35cpu插件cpu36dio插件dio37出口插件out38电源插件pow39人机接口mmi310插件布置41测量表计42断路器控制43运行方式控制44可编程逻辑控制45事故记录和分析46诊断功能1047csd200调试分析软件1151计量数据1152计量冻结1153计量事件1254计量设置1571装置简介1572保护元件1673定值及整定说明3074装置端子图3875订货须知39第二篇用户安装使用4091安装4092通电前的检查
3 装置硬件 ...........................................................5
3.1 装置结构 .................................................................................................................................... 5 3.2 装置功能组件概述 .................................................................................................................... 6 3.3 DO 插件(DO) .......................................................................................................................6 3.4 交流插件(AC) ...................................................................................................................... 7 3.5 CPU 插件(CPU) ...................................................................................................................7 3.6 DIO 插件(DIO).....................................................................................................................7 3.7 出口插件(OUT)....................................................................................................................7 3.8 电源插件(POW) ................................................................................................................... 7 3.9 人机接口(MMI) ................................................................................................................... 7 3.10 插件布置 .................................................................................................................................... 7

利用磁力显微镜观察铁镍合金丝的磁畴结构

利用磁力显微镜观察铁镍合金丝的磁畴结构

第16卷 第3期2009年6月 金属功能材料Metallic Functional Materials Vol 116, No 13J une , 2009利用磁力显微镜观察铁镍合金丝的磁畴结构夏 天1,张新喜1,高学绪2(1.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士官系,北京 102249;2.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摘 要:本文介绍了磁力显微镜的起源和基本原理,以及应用状况。

尝试了用磁力显微镜观察铁镍合金和铁镍合金丝的纵截面磁畴结构,并比较了退火前后合金丝的磁畴结构的变化。

分析了拉拔应力以及退火对铁镍合金磁织构的影响。

关键词:磁力显微镜;铁镍合金丝;磁畴结构中图分类号:T G 1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192(2009)03-0016-05Observation of Magnet Domain Structure ofIron Nickel Alloy Wire by MFMXIA Tian 1,ZHAN G Xin 2xi 1,GAO Xue 2xu 2(11Petty Officers Department of Academy of Equipment Command &Technology ,Beijing 102249,China ;21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etals and Material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origin ,f undamental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s of magnetic force microscopy (MFM )was introduced for the observation of magnetic domain structures 1The observation experiment of magnet domain of iron nickel alloy and wire by MFM was mad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n magnet domain structure of alloy wires an 2nealed and unannealed were discussed 1The influence of tension stress and annealing on the degree of orientation of domain structure was analyzed 1K ey w ords :magnetic force microscopy (MFM );Fe 2Ni alloy wire ;magnetic domain structure作者简介:夏 天,男(1977-),安徵庐江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磁致伸缩材料研究。

电磁组-厦门理工学院-倔强年华技术报告

电磁组-厦门理工学院-倔强年华技术报告
1.2 系统介绍
本智能车系统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智能车底盘部分(包括驱动电机、转向舵机、电池等) 2.测速编码器部分 3.磁场传感器部分 4.单片机最小系统及外围模块 5.电源模块 6.电机驱动模块 7.干簧管起跑线检测模块 8.障碍检测部分(线性ccd)
“”Βιβλιοθήκη “”1第一章 引言. .................................................................................................................2 1.1 大赛介绍. ................................................................................................................2 1.2 系统介绍. ................................................................................................................2 第二章、电磁寻迹小车的原理. ...................................................................................3 2.2 传感器电路设计. ....................................................................................................3 2.3 车模方向控制原理. ........................................................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半固态铝合金流变成形技术及设备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半固态铝合金流变成形技术及设备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半固态铝合金流变成形技术及设备成果简介在传统的半固态铝合金触变成形技术中,电磁搅拌和电磁感应重熔加热的功率较大、效率很低、能耗很高,半固态坯料的液相分数不能太高,成形非常复杂零件毛坯时遇到困难,而且坯料的锯屑、坯料重熔加热时的流失金属、浇注系统和废品不能马上回用,增加了触变成形的生产成本。

因此如何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成为当今半固态铝合金成形技术应用的最重要的主题。

在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的支持下,我校研制开发的先进铝合金半固态流变成形技术已经成熟,成功地流变成形了汽车零件,如图1所示。

与一般半固态铝合金触变成形相比,该半固态铝合金流变成形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大缩短,设备投资也将大幅度减少,半固态流变成形零件的生产成本将会明显降低。

目前该项目已经通过国家“863”计划组织的专家委员会的验收。

图1 半固态铝合金成形零件毛坯左边为邮政分拣论,右边为汽车制动总泵壳由于半固态铝合金流变成形不易发生喷溅、裹气少、凝固收缩小,流变成形的零件毛坯致密,能够热处理强化,因此采用本半固态流变成形技术成型的铝合金零件的力学性能远远超过铝合金压铸件的力学性能,满足国家技术标准。

而且,流变成形的零件毛坯不存在宏观偏析,力学性能更均匀;可以实现近终化成形,大为减少机加工量,降低加工成本;易于实现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生产效率高;减轻了模具的热冲击,提高了模具的寿命。

该技术具有电磁搅拌和均热能耗低,浆料表面氧化程度轻,输送方便,浆料的固相分数可以灵活控制,便于成形各种复杂零件,而且半固态铝合金浆料流变成形后的浇注系统、废品将直接在本车间回用,降低原料成本。

与传统的半固态铝合金触变成形相比,半固态铝合金流变成形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大缩短,设备投资也将大幅度减少,半固态流变成形零件的生产成本将会明显降低。

该技术以北京科技大学拥有的中国发明专利00109540.4为支撑,具有原创性及完全的知识产权。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纳米钛酸钡基电子陶瓷粉体的溶胶-凝胶自燃合成产业化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纳米钛酸钡基电子陶瓷粉体的溶胶-凝胶自燃合成产业化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纳米钛酸钡基电子陶瓷粉体的溶胶-凝胶自燃合成产业化项目简介铁电陶瓷粉体及其集成器件的研究与开发是目前最为活跃的领域。

大部分铁电陶瓷是钙钛矿型复氧化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BaTiO3基氧化物陶瓷。

BaTiO3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2年到1945年间,由美国、苏联、日本各自发现的高介电常数、强介电体的材料。

由于其具有优越的介电、压电、铁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各种陶瓷电容器、微波器件、铁电存储器、温度传感器、非线性变阻器、热敏电阻、超声波振子、蜂窝状发热体等电子器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子元件的小型化、高度集成化,需要制备与合成符合发展要求的高质量的钛酸钡基陶瓷粉体。

纳米BaTiO3基电子陶瓷具有独特的绝缘性、压电性、介电性、热释电性和半导体性为元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带来可能,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如采用纳米BaTiO3粉末制多层电容器,可以显著减薄每层厚度增加层数,从而大大提高电容量和减小体积。

因此,低成本合成钛酸钡基纳米陶瓷粉体对我国信息产业、电子工业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溶胶-凝胶自燃合成(Sol-gel Auto ignition Synthesis,SAS)是九十年代伴随着高温燃烧合成的深入研究和超纯、超细氧化物陶瓷的制备而出现的一种低成本制备与合成单一氧化物和复杂氧化物的技术。

它是指有机盐凝胶或有机盐与金属硝酸盐在加热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燃烧产生大量气体,可自我维持并合成所需燃烧产物的材料合成工艺。

它的主要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燃烧体系的点火温度低(150℃-200℃),一般为有机物的分解温度;2、燃烧火焰温度较低(1000℃-1400℃),燃烧时产生大量气体,可获得具有高比表面积的陶瓷粉体。

高温燃烧合成燃烧温度一般高于1800℃,合成的粉体粒度较粗,而SLCS则可制得纳米粉末;3、各组分达到分子或原子水平的复合;4、反应迅速:燃烧合成一般在几分钟内完成;5、所合成的粉体疏松多孔,分散性良好;6、耗能低;7、所用设备和工艺简单、投资小;8、自净化:由于原料中的有害杂质在燃烧合成过程中能挥发逸出,所以产品纯度易于提高。

热轧工艺对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

热轧工艺对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

热轧工艺对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热轧工艺对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王冰北京科技大学分类号:____________密级:______________ UDC:____________ 单位代码:______________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热轧工艺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7年05月23日王冰公开10008材料工程 G2*******TG335.11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单位:协助指导教师:单位:单位:论文提交日期:2007年 05月 23日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初元璋教授北京科技大学辛宪诚高级工程师太原钢铁公司热轧工艺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王冰热轧工艺对无取向硅钢电磁性能的影响Influence of Hot-Rolling Parameters on Magnetic PropertiesofNon-oriented Electrical Steel研究生姓名:王冰指导教师姓名:初元璋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Candidate: Wang BingSupervisor: Chu Yuan Zhang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30 Xueyuan Road,Haidian DistrictBeijing 100083,P.R.CHINA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

北京科技大学工科物理实验考试

北京科技大学工科物理实验考试

北京科技大学工科物理实验考试操作题1、受迫振动测振幅2、(据说,操作题不考全系照相)3、(据说,K组做牛顿环实验)4、弗朗克赫兹实验(A组的),...画两个峰值的就行了5、声速的测量——XX和三个不同组的同学不约而同的考到了这个实验!建议大家好好把公式看两遍,能背就背吧,尤其是那些恶心人的误差公式,真的是要一步一步算的实验特好做,数据特纠结!6、7.4实验(非牛顿环部分),听说和咱们实验时做的不一样,就是让测量是个条纹的间距,都是测距离,还算好做。

7、分光仪实验(我们没有做,是别的同学做的)笔试题:1、金属镀膜中电压值是多大?在镀膜中的作用?V=1000V,在接近真空的条件下,高电压使氩气进行“辉光放电”,氩原子电离成氩离子,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加速轰击靶材,靶材原子则会被溅射出来而沉积到玻璃衬底上。

2、本学期测金属薄膜的实验中的KCB齿轮油泵方法能否测所有厚度的薄膜?说明理由。

(不行!(这个肯定对吧)。

理由:51#:不能。

膜太厚的话,将不能分辨出左右(有膜和无膜处)到底相差几个二分之一波长。

厚膜需要换一种方法:将空气劈尖转90°就能观测了。

如图所示3、传感器的定义4、画出全息照相光路图5、全息照相的影响因素6、什么是禁带宽度禁带宽度是指一个能带宽度.固体中电子的能量是不可以连续取值的,而是一些不连续的能带。

要导电就要有自由电子存在。

自由电子存在的能带称为导带。

被束缚的电子要成为自由电子,就必须获得足够能量从而跃迁到导带,这个能ZYB-B可调压齿轮泵量的最小值就是禁带宽度。

禁带非常窄就成为金属了,反之则成为绝缘体。

半导体的反向耐压,正向压降都和禁带宽度有关。

7、锗的适用温度小于45℃8、还有个望远镜调法(答案是自准法)9、游标卡尺上读两个示数的原因(棱镜分光仪吧,消除偏心差)10、画出受迫振动的幅频相频曲线11、关于误差分配的12、最小偏向角与波长关系的13、改变原子状态一般几种方式,分别是? 1、以一定频率的光子来实验2、具有一定能量可调压渣油泵的原子与其碰撞进行能量交换15、声速的理论值公式是什么?其中的T指的是什么?c0的值是多少?(此题变态程度一般,看了就会,没看就真是不知道。

俱乐部简介

俱乐部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模协会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航模协会成立于1990年10月,现隶属于航天学院。

她是以“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浓厚校园航天气氛”为宗旨,以普及航天知识,弘扬航天精神为目的的学生科技类社团。

二十年来,航模协会在探索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一代代航协人的努力下已发展成为集竞赛、科研、表演于一体的多元化社团。

今年10月我们在山东莱芜举办的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上与清华、北航、南航等30多所高校同台竞技,在直升机项目上力克北航等高校,包揽了个人前三名,取得了个人“冠亚季”军和团体“冠军”的好成绩。

我们还积极开展航模创新活动,许多成员以此为平台,多次在国家级和校级科技创新评比中获得佳绩。

1995年起,我们在每年校运动会上为全校师生献上精彩的航模表演。

2008年末,我们更是为大冬会的圣火采集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起,我们还在每学期举办小飞机比赛、静态模型制作等系列品牌活动。

航模协会发展至今,已拥有过硬的基础设施,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雄厚的技术实力。

我们设有直升机部——开展直升机的飞行练习,承担航模锦标赛模拟搜救项目的训练以及抓取装置的设计制作;固定翼部——开展滑翔机的制作、训练等活动以及重型固定翼飞机结构的研制工作;火箭部——以制作、发射表演模型火箭为主,同时开展模型火箭制导的相关研究工作。

同时协会还有车辆模型和静态模型小组,给你带来丰富的模型体验。

在学校和航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协会蓬勃发展,我们呼吁人才。

所以,不管你是否有航模基础,也无论你来自什么专业,更不要在乎自己是男生或女生,请不要担心你的才华在这里得不到施展,只要你对航模感兴趣,肯坚持,真心想学习,航模大家庭时刻欢迎你的到来。

赛扶团队简介:哈尔滨工业大学赛扶团队6月“点将”是基于团队对未来部门及项目管理人才的渴求,专门为希望未来成为团队高级管理人才的团队队员设计的发展计划,目标是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才,给予他们最大的机会和挑战,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发展成为下一年度赛扶团队的骨干力量。

稀土永磁材料研究获重要成果

稀土永磁材料研究获重要成果

中国化工报/2004年/06月/11日/
稀土永磁材料研究获重要成果
李霖
本报讯北京市科委组织的新材料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开发与应用中所涉及的5个子课题近日全部通过国家验收。

该项目的完成对进一步提升我国稀土永磁材料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烧结稀土永磁产品的性能和档次,拓展粘结磁体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由高性能烧结稀土永磁产业化技术攻关、近终形粘结磁体的研究及各向异性NdFeB磁粉中试、高性能注射成型稀土永磁材料、新一代稀土永磁钕铁氮12相的中试研究、纳米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等5个子课题组成。

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专利5项(其中1项为美国专利),申请国家专利1项,已产生直接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北京大学承担的新一代稀土永磁钕铁氮12相的中试研究课题,建成世界第一条年产100吨钕铁氮磁粉中试生产线,使我国成为除美国、日本之外第三个具有稀土永磁磁粉生产专利的国家。

中科三环承担的高性能烧结稀土永磁产业化技术攻关的课题,建成了包括N50系列产品在内的年生产能力为300吨的高档钕铁硼产品中试生产线,高档稀土永磁产品N50成功打入原由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垄断的高端应用市场。

北京科技大学承担的近终形粘结磁体的研究及各向异性NdFeB磁粉中试课题,自主开发的径轴向两用磁场注射成形机达国际先进水平。

安泰科技承担的高性能注射成型稀土永磁材料课题,形成了年生产能力为20吨注射磁体的中试生产线,产品已成功应用于汽车工业、办公自动化和家用电器工业。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放电等离子低温烧结h-BN-SiC复相陶瓷的结构与力学性能

放电等离子低温烧结h-BN-SiC复相陶瓷的结构与力学性能

Received date: 2014–12–23. Revised date: 2015–01–14. First author: ZHAI Fengrui (1978–), male, Doctorial candidate. E-mail: zhaifr0873@ Correspondent author: YI Zhongzhou (1965–), male, Professor. E-mail: yizhongzhou@.
Key words: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silicon carbide; sintering pressure; densificati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park plasma sintering
六方氮化硼(h-BN)具有类似于石墨的独特层状 结构和优异的综合性能,如优良的抗热震稳定性、
Abstract: The h-BN-SiC multiphase ceramics were prepar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SPS) with nanopowders of h-BN and SiC as raw materials and B2O3 as a sintering aid. The effect of sintering pressure (i.e., 20–50 MPa)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BN-SiC multiphase ceramic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xis of h-BN grains is orient parallel to the pressure direction in the h-BN-SiC multiphase ceramics at different sintering pressures. The increase of sintering pressure increases the densific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BN-SiC multiphase ceramics. However, a higher sintering pressure (> 40 MPa) decreases the orientation degree of c-axis orient parallel to pressure direction and fracture toughness. The bette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is obtained at 40 MPa, and the relative density, flexural strength and fracture toughness are 98%, 289.2 MPa and 3.45 MPa·m1/2,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pure h-BN ceramics prepared under the same sintering conditions, the flexural strength and fracture toughness of h-BN-SiC multiphase ceramics prepared are increased by 138.4% and 64.3%, respectively. The fracture mode of h-BN-SiC multiphase ceramics is typical intergranular fracture at different sintering pressures, and the fracture toughness increases due to the micro-crack and crack deflection.

电场对尾矿浸出过程中溶质迁移规律的影响

电场对尾矿浸出过程中溶质迁移规律的影响

第52卷第2期2021年2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2No.2Feb.2021电场对尾矿浸出过程中溶质迁移规律的影响王少勇1,2,吴爱祥1,2,尹升华1,2,陈勋1,2(1.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矿山高效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为探究外加直流电场对堆浸过程溶质迁移规律的影响,利用标记物穿透曲线法,以Na +为示踪剂,进行尾矿堆浸体系溶质运移管柱实验。

研究结果表明:电场作用加快了浸出体系被溶质穿透的进程;施加电场后浸柱各高度尾矿样中的Na +质量浓度明显增大,同时,尾矿样中Na +质量浓度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浸柱高度方向上,Na +质量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外加电场可改善溶质在浸柱内的均匀性,均匀程度随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强;浸柱内溶质迁移速率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线性关系。

电迁移是电场作用下溶质迁移最主要作用机理,决定迁移速度的因素有离子质量浓度、电场强度、离子电荷数、温度、体系孔隙率和孔隙连通性。

关键词:直流电场;尾矿堆浸;电场强度;溶质迁移中图分类号:TD8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207(2021)02-0535-08Effect of electric field on solute transport in tailingsleaching processWANG Shaoyong 1,2,WU Aixiang 1,2,YIN Shenghua 1,2,CHEN Xun 1,2(1.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fficient Mining and Safety of Metal Mines,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2.School of Civil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C electric field on the solute transport in heap leaching system,column experiment on the solute transportation was conducted by adopting marker breakthrough curve method with Na +as trac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ic field can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solute breakthrough leaching column.The Na +mass concentration in each height of the leaching column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n electric field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1.02.022收稿日期:2020−05−03;修回日期:2020−06−17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920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FRF-BD-19-001B)(Project(8192029)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Beijing;Project(FRF-BD-19-001B)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通信作者:吴爱祥,博士,教授,从事金属矿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研究;E-mail:wshy0226@引用格式:王少勇,吴爱祥,尹升华,等.电场对尾矿浸出过程中溶质迁移规律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2(2):535−542.Citation:WANG Shaoyong,WU Aixiang,YIN Shenghua,et al.Effect of electric field on solute transport in tailings leaching process [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52(2):535−542.第52卷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was applied,and the Na+mass concentration in tailings will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The Na+mass concentration in tailing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its location depth in column,but the electric field can improve the homogeneity of the solute in column.The uniformity of the solute distribution increases withthe increase of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The solute transport rate also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approximately linear.Electro-migration is the main mechanism of solute migrationin electric field,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migration rate are ion concentration,electric field strength,ionic charge,temperature,system porosity and pore connectivity.Key words:DC electric field;tailings heap leaching;electric field strength;solute transport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矿产资源被开发,这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原料,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尾矿[1−2]。

材料服役评价与服役安全

材料服役评价与服役安全

Y. 材料服役评价与服役安全 (Materials Evaluation and Service Security) 分会主席:戴圣龙、冯强、李殿中、许庆彦、连建民、肖程波单元Y1:7月11日上午主持人:戴圣龙、李殿中会场:黔东南厅08:00-08:30 Y-01(Invited)Material problems in USC boilersKoichi Yagi北京科技大学08:30-09:00 Y-02(Invited)基于断裂力学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及应用刘建中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09:00-09:15 Y-03奥氏体不锈钢变形诱导马氏体相变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研究曾武1,袁荒2,孙经雨31.北京理工大学2.清华大学3.乌帕塔尔大学09:15-09:30 Y-04渗碳齿轮钢材料力学表征及其渗碳零件疲劳寿命评估庞科技1,袁荒21.北京理工大学2.清华大学09:30-09:45 Y-05F460钢焊接粗晶热影响区随着线能量增加冲击韧性降低的内在机理曹睿1,李静1,陈剑虹1,刘东升21.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张家港09:45-10:00 Y-06植物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蠕变性能研究曹岩1,王伟宏1,徐海龙2,王清文11.东北林业大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贵州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10:00-10:20 茶歇10:20-10:35 Y-07Zn的添加对Mg–Gd–Y–Zr合金高温疲劳行为的影响吴落义湖南大学10:35-10:50 Y-08纤维金属层板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方法研究张明义1,岳广全21.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2.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10:50-11:05 Y-09核电站主管道不锈钢中σ相析出机制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杨滨1,2,王永强1,武焕春1,韩军11.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2.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1:05-11:20 Y-100Cr17Ni7Al沉淀硬化不锈钢丝扭转失效分析陈雷,宋仁伯,杨富强,王永金,王宾宁,谭瑶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1:20-11:35 Y-11低含量钛掺杂DLC薄膜在汽车发动机关键部件柱塞表面的应用研究强力,张斌,高凯雄,梁爱民,王健,张俊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11:35-11:50 Y-12某核电厂俄产一回路复合钢管的国产材料替代选择论证芦丽莉,王理,宋怡漾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单元Y2:7月11日下午主持人:冯强、许庆彦会场:黔东南厅14:00-14:30 Y-13(Invited)制造工艺对核电材料服役安全的影响韩恩厚中国科学院核用材料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14:30-15:00 Y-14(Invited)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高温应力氧化行为的数值模拟姚磊江,童小燕,陈刘定,王梦西北工业大学15:00-15:15 Y-15核级电缆热-辐照协同老化性能研究钟巍华,张长义,佟振峰,杨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5:15-15:30 Y-16通过晶界特征分布优化提高高氮奥氏体不锈钢耐晶间腐蚀性能的研究石锋1,田鹏程1,叶志豪1,刘春明2,李小武11.东北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所2.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15:30-15:45 Y-17GH3535合金耐高温氟盐腐蚀性能研究侯娟,俞国军,艾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15:45-16:00 Y-18长期热老化对双相不锈钢在核电一回路水环境中应力腐蚀行为的影响李时磊1,2,王西涛1,2,王艳丽11.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2.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16:00-16:20 茶歇16:20-16:35 Y-19基于塑性损伤理论的PBX炸药构件低速撞击安全性分析黄西成,魏强,陈成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16:35-16:50 Y-20添加剂对溶胶-凝胶膜层腐蚀防护性能的影响薛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6:50-17:05 Y-21导电型聚酰亚胺二次表面镜原子氧损伤效应研究李春东1,戴瑛枝2,龚律恒1,吕金鹏11.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材料与环境工程实验室2.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17:05-17:20 Y-22有机复合涂层/金属体系环境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王登霞,李晖,谢可勇,李倩倩,刘亚平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17:20-17:35 Y-23残余应力对管线钢韧性裂纹扩展阻力曲线的影响卓小敏1,徐杰1,李朋朋1,樊宇1,孙智21.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中国矿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17:35-17:50 Y-24湖北地区古代青铜器不同保存环境下锈蚀情况研究王中驰1,江旭东2,李洋3,潘春旭11.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湖北省博物馆3.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单元Y3:7月12日下午主持人:连建民会场:黔东南厅14:00-14:15 Y-25U-Nb合金铸造凝固过程微观组织演变的模拟研究苏斌,王震宏,邬军,罗超,沙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14:15-14:30 Y-26Al-Si-Mg三元铝合金等轴晶和柱状晶生长的数值模拟陈瑞,许庆彦,柳百成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30-14:45 Y-27生物质纤维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蠕变模型研究徐海龙,曹岩贵州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14:45-15:00 Y-28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migration of 14 perfluorinated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non-stick pan by solid phase extraction and HPLC-MS/MSJianguo Gao1,Lun Wang1,Zhixu Tang1,Fuwen Zhao2,Qianqian Zhang2,Zhuojun Sun3,Jian Gao4,Jun Gao5,Yumin Pan61.Inspection and Quarantion Center of Shandong Exit & Entry Inspection and Quarantion Bureau,2.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3.Qingdao Double Peach Specialty Chemicals Co. Ltd.4.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kerley,U.S.A.5.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6.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15:00-15:15 Y-29TG-Gas Chromatography - Mass Spectrometry Usage Release Mechanism and the Degradation Kinetics of Bisphenol A Food Contacet Materials in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HormonesZhuojun Sun1,Jian Gao2,Hui Liu3,Jianguo Gao4,Jun Gao5,Xiaoyun Song61.Qingdao Double Peach Specialty Chemicals Co. Ltd.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U.S.A.3.Qingdao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4.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Center of Shandong Exit & Entry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5.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6.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5:15-15:30 Y-30Effects of Processing Temperature on Release of Bisphenol A from PC: a Multi-Technique Analytical StudyZhuojun SUN1,Jian GAO2,Hui LIU3,Jianguo GAO4,Jun GAO5,Xiaoyun SONG61.Qingdao Double Peach Specialty Chemicals Co. Ltd.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U.S.A.3.Qingdao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4.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Center of Shandong Exit & Entry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5.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6.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5:30-15:45 Y-31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rmal Ageing on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 in PET Jianguo Gao1,Xiaoyun Song2,Zhuojun Sun3,Jian Gao4,Bing Guo1,Fuwen Zhao5,Hongguan Yu2 1.Inspection and Quarantion Center of Shandong Exit & Entry Inspection and Quarantion Bureau,2.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stry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Qingdao Double Peach Specialty Chemicals Co.Ltd.,4.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U.S.A.5.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15:45-16:00 Y-32多壁碳纳米管对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影响研究罗明志常州大学单元Y4:7月13日上午主持人:肖程波、冯强会场:黔东南厅08:00-08:30 Y-33(Invited)等轴晶铸造合金涡轮叶片的服役损伤评价研究冯强1,袁晓飞2,宋尽霞3,郭小童2,郑运荣1,肖程波3,陈亚东2,童锦艳21.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2.材料服役安全国家科学中心北京科技大学3.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先进高温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08:30-09:00 Y-34 (Invited)典型大气环境中低合金钢的腐蚀演化规律研究董俊华,柯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09:00-09:30 Y-35 (Invited)Virtual Prototyping Solution for Composites End to End Virtual Prototyping Accounting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EffectsAlain Trameçon,Patrick de LucaESI GROUP,France09:30-09:45 Y-36烧结粉末材料损伤机理与损伤模型研究张龙1,袁荒21.北京理工大学2.清华大学09:45-10:00 Y-37三种典型第二代单晶高温合金的组织与性能计算岳晓岱,李嘉荣,韩梅,史振学,王效光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10:00-10:20 茶歇10:20-10:35 Y-38一种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再结晶研究李忠林,许庆彦,柳百成清华大学10:35-10:50 Y-39吹砂压力与加热温度对DD6单晶高温合金再结晶的影响熊继春,李嘉荣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10:50-11:05 Y-40温度对单晶高温合金二次γ相演化的影响喻健,李嘉荣,杨亮,骆宇时,刘世忠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11:05-11:20 Y-41高温合金叶片充型过程缺陷数值模拟邵珩,许庆彦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20-11:35 Y-42重型燃气轮机空心叶片液态金属冷却法定向凝固数值模拟闫学伟,唐宁,许庆彦,柳百成清华大学11:35-11:50 Y-43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惰性气体雾化制粉过程预测与控制刘杨,许文勇,刘娜,郑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墙展:7月12日下午 16:00-18:00Y-P01多晶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断裂性能研究罗俊锋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Y-P02汽车缸体内壁缺陷的涡流/磁记忆综合无损评估石常亮1,董世运2,唐维学1,詹浩11.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2.装甲兵工程学院再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Y-P03长期低温时效对亚共析铀铌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沙萌1,陆喜2,苏斌2,马荣2,王震宏21.表面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Y-P04国产压力容器材料微小试样断裂韧性测试分析林赟,杨文,佟振峰,宁广胜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Y-P05某坦克车辆扭力轴断裂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李树梅,武雪峰,高永占,李敏侠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Y-P06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 Behavior of Ni-based Alloy after Overloading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Xinyue Huang1,Liang Wang1,Yuming Hu2,Guangping Guo1,David Salmon2,Ying Li11.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Advanced High Temperature Structural Materials,Beiji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Materials2.MTS Systems Corporation,USAY-P07Influence of surface conditions on the fatigue behavior of A357 aluminum alloyShunong Jiang1,Shiyuan Xu2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ina2.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inaY-P08相变诱导塑性钢的流变性行为分析孙蓟泉,滕胜阳,尹衍军,牛闯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Y-P09前期自然贮存环境对铀钛合金微观组织、力学及抗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刘侠和,徐海燕,魏怡芸,陆喜,王震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Y-P10混凝土中钢筋锈蚀行为和耐蚀钢筋的研究进展游凯1,2,宋丹1,2,3,程兆俊1,2,江静华1,2,马爱斌11.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2.南通河海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研究院3.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Y-P11酸蚀条件对奥氏体不锈钢腐蚀行为的影响柳秉毅,薛亚军,方信贤南京工程学院Y-P12气体钻井排砂管线冲蚀行为研究吕东莉1,张涛21.西南石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Y-P13核电站用17-4PH马氏体不锈钢阀杆热老化脆化性能研究白冰1,佟振峰1,王家胜2,张长义1,吕群贤2,杨文1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Y-P14涂盐热腐蚀对定向凝固合金DZ466蠕变行为的影响丁贤飞1,陈学达1,李青3,肖程波3,任维鹏3,冯强41.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2.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材料研究中心,四川德阳3.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先进高温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4.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Y-P15芳纶纤维/环氧材料激光烧蚀特性实验研究张永强,陶彦辉,唐小松,谭福利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Y-P16薄壁大平面钛合金铸件的铸造模拟及工艺优化张晨1,崔新鹏1,周黔1,南海1,李建崇1,朱小武2,贵菁21.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2.中航伊萨(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Y-P17抽拉工艺对单晶导向叶片定向凝固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谢洪吉,李嘉荣,金海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Y-P18高温合金大型薄壁复杂铸件热控凝固过程数值模拟与分析谷怀鹏,张勇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Y-P19覆冰输电线风振响应的有限元分析和疲劳寿命预测白茹1,蔡钢2,陈文骐1,蒋渝11.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Y-P20CARR中子残余应力谱仪单色器聚焦曲率的模拟与优化阳林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Y-P21我国轻型汽车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卢强,沈万霞,王薛超,李书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Y-P22基于数值模拟的U720Li合金大尺寸环形件成形用模具优化研究王涛1, 李钊1, 夏春林2, 张勇1, 张亚洲1, 贾崇林11.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2.中航工业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

w(Fe)_

w(Fe)_
度保持在 10 - 3 ~ 10 - 2 Paꎬ随炉冷却至室温取出.
取出后的样品经研磨过筛后取用ꎬ图 1 为制备的
产物的 XRD 衍射图谱ꎬ可知产物为纯相 MoB. 图
转变ꎬ掺杂质量分数 2 5% Ni 的金属陶瓷观察到
2 为原料粉末的形貌ꎬ如图可见ꎬMoB 粉末粒径在
金元素的 Ni 基黏结相的 Mo2 NiB2 基金属陶瓷的
. Takagi
提出ꎬ当 Mo / B 原子比为 1 0 时ꎬ可以获得
较高的断裂强度( TRS) . 同时ꎬ过量的 B 会导致
形成 Fe2 B、Fe3 B 和 Fe23 B6 等相的形成ꎬ其中 Fe2 B
作为一种硬度较高 [18 - 19] 的脆性金属间化合物ꎬ会
降低材料抗弯强度
[20]
. 当在 Mo2 FeB2 基金属陶
the hard ̄phase particles aggregated and the microstructure was not homogeneousꎬ which led to the
decrease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After sintering at 1350 ℃ for 2 hꎬ the hardness and bending
机械性能 [21] .
硬度、强度、韧性都有显著的影响ꎬMo2 FeB2 的成
分配比和烧结工艺的改变与其微观组织调控密切
相关. 然而ꎬ以往制备 Mo2 FeB2 基金属陶瓷的原
料大多使用的是 FeB 粉和 Mo 粉ꎬ有关改变 Mo
源和 B 源的研究鲜有报道. 此外ꎬ值得注意的是ꎬ
添加 Ni 可以改善 Fe 基黏结相的结构ꎬ随着黏结
第44 卷 第9 期

北京科技大学电磁一队技术方案

北京科技大学电磁一队技术方案

RC 积分电路在电磁信号检测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RC Integrator Circuit In ElectromagneticSignal Detection山峰,刘刚,郭文俊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电磁一队)联系方式:feng132010@摘要:本设计主要针对“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电磁组的信号检测,简单的介绍了电感线圈检测磁场产生感应电动势后的放大整流处理,重点讲述了RC积分电路对整流后的直流信号进行积分的原理与基本设计思想,给出了设计方案,经实际验证,该方案可行。

关键词:智能车;信号检测;电感;整流;RC 积分;Key word :smartcar ;signal detection ;Inductance ;Rectified ;RC Integrator ;I.引言“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从第五届开创了磁导航组。

相对摄像头组与光电组,使用磁场信号引导车循迹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可以克服诸多(温度、光线等)环境缺点。

但是利用电感等磁传感器检测到的磁场信号依然因为噪声、纹波等原因而具有不稳定性。

本文采用电感对磁场信号进行检测,并利用无源积分电路对感应电动势进行积分处理,使信号更加稳定。

II. 设计原理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 由于最终是想要由MCU 的AD 模块对感应电动势进行识别,因此为了方便采集,我们将放大后的交流信号进行整流处理,使其变为直流信号(如图1所示)。

,我们知道闭合线圈在磁场中切割磁导线可以产生感应电动势。

“飞思卡尔”杯电磁组竞赛规则中指出,赛道中间铺设的导线通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流,这会使其产生的磁场也按同样的规律变化。

因此能够得出电感两端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交流电动势。

但因为有些位置的电感感应到的信号比较微弱,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交流放大电路对信号进行放大处理。

图1 交流信号放大、整流电路图1中C2前面的部分为反相比例放大电路[2] ,意在放大交流信号,输出与输入的关系为:in o u R R u 12−= C2后面的部分电路即为倍压整流电路,经过整流后的信号变为直流量,其值约为整流前交流信号峰峰值的两倍。

北京科技大学电磁组技术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电磁组技术报告

2.1 系统总体方案的选定
根据竞赛规则相关规定,智能车系统采用大赛组委会统一提供的 B 型车模, 以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生产的 32 位微控制器 K60 作为核心控制器,在 IAR 开发 环境中进行软件开发。赛车利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分别获取当前赛车的角度和 角速度来观测车身姿态,由车体前方的电磁传感器采集赛道信息,经内部 AD 进 行模数转换后,输入到控制核心,用于赛车的运动控制决策。通过光电码盘测 速模块来检测车速, 并采用 K60 的输入捕捉功能进行脉冲计数计算速度和路程; 电机转速控制采用 PID 控制,通过 PWM 控制驱动电路调整电机的转速,完成 智能车速度的闭环控制。此外,还增加了键盘作为输入输出设备,用于智能车 的角度和方位控制。
3.1 智能汽车车体机械建模
此次竞赛选用的是北京科宇通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车竞赛专用 模型车 (E 型模型车 ) ,配套的电机型号为 RS-380 。智能车的控制采用的是双 后轮驱动方案。智能车的外形大致如下:
图 3.1 智能汽技术报告
3.2 智能汽车传感器的安装
2
4.2.1 电感传感器的原理 ................................... 16 4.2.2 磁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 16 4.2.3 磁传感器的布局原理及改进 ........................... 19 4.2.4 陀螺仪 ............................................. 22 4.2.5 加速度传感器 ....................................... 22 4.2.6 速度传感器 ......................................... 23 4.3 键盘,OLED 显示屏 ............................................ 24 4.4 小结 ......................................................... 24 第五章 智能汽车控制软件设计 ...................................... 27 5.1 电感采集传感器路径精确识别技术 ............................... 27 5.2 寻线行驶算法实现 ............................................. 29 5.3 弯道的处理 ................................................... 31 5.3.1 弯道策略分析 ....................................... 31 5.3.2 对速度的闭环控制 .................................. 32 5.4 小结 ......................................................... 33 第六章 开发工具、制作、安装、调试过程说明 ....................... 35 6.1 开发工具..................................................... 35 6.2 调试过程..................................................... 35 6.2.1 上位机系统 ......................................... 35 6.2.2 控制算法的参数整定 ................................. 37 第七章 模型车主要参数 ............................................ 39 7.1 智能汽车外形参数 ............................................. 39 7.2 电路部分参数 ................................................. 39

北科大超导材料选修作业 在有机界探寻超导材料

北科大超导材料选修作业 在有机界探寻超导材料

在有机界探寻超导材料摘要:超导体是具有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以及排斥磁力线的性质的材料。

现已发现有28种元素和几千种合金和化合物可以成为超导体。

回顾超导发展的100年历史,科学家从单质到化合物再到陶瓷材料再到铁基材料,每一次跨体系都伴随着理论的革命和一系列阻碍,同时也带来了超导材料性能的一次又一次飞跃。

在超导体系再一次陷入低谷时,我想有没有可能在有机界能够找到超导效应呢?有机材料,特别是有机超导材料具有质量轻,便于分子设计和剪裁等优点。

如果可以在有机物中寻找到高温超导体甚至常温超导体,其应用前景会非常明朗。

带着这样的思考,本文提出了在有机界寻找超导材料的可能性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有机超导材料;有机导体;超导;导电高分子;研究0.引言:1911年,荷兰科学家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Onnes)用液氦冷却汞,在4.2K时发现了汞的零电阻,并称为超导电性,此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被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

但这里所说的「高温」,其实仍然是远低于冰点0℃的,对一般人来说算是极低的温度。

“超导电性”现象被发现之后,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并寄于很大期望。

通过研究,人们发现:所有超导物质,如钛、锌、铊、铅、汞等,当温度降至临界温度(超导转变温度)时,皆显现出某些共同特征:电阻为零,一个超导体环移去电源之后,还能保持原有的电流。

有人做过实验,发现超导环中的电流持续了二年半而无显著衰减;完全抗磁性。

这一现象是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等人在实验中发现的,只要超导材料的温度低于临界温度而进入超导态以后,该超导材料便把磁力线排斥体外,因此其体内的磁感应强度总是零。

这种现象称为“迈斯纳效应”。

超导材料的电、磁优良性能和独特品质和广泛应用前景让众多科学家投入到超导材料的制备和研究中。

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超导材料的磁电障碍已被跨越,下一个难关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求高温超导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42
3
第一章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 求卓越”为指导思想,鼓励创新的一项科技竞赛活动。竞赛要求 在规定的 汽车模型平台上,使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微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模块, 通过增加道路传感器、电机驱动模块以及编写相应控制程序,制作完成一 个能够自主识别道路的模型汽车。参赛队员的目标是模型汽车需要按照规 则以最短时间完成单圈赛道。 自从第五届出现磁导航组开始到今年第十一届比赛,电磁小车已经在智能 车的赛道上奔驰了七年,从第六届取消了前瞻长度的限制,电磁车速度开始有 了质的飞跃,第七届改成直立状态行走以其独特魅力和新的技术挑战让参赛者 向往不已;第八届改回四轮行进方式并采用了 A 车模,小车的速度再次出现大 幅提升;到第十届同样是四轮行进并采用了 B 车模进行双车追逐;如今到第十 一届再次改成直立行走并且可以选择 D 车模和 E 车模,小车的观赏性与难度都 增加许多。随着电磁小车的传感器及传感器布局都已经几近相同,考验车手的 更多的将是细节和控制算法。 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小组通过对小车设计制作整体思路、电路、算法、调 试、车辆参数的介绍,详尽地阐述了我们的思想和创意,具体表现在电路的创 新设计,以及算法方面的独特想法,而对单片机具体参数的调试也让我们付出 了艰辛的劳动。这份报告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智慧,是我们共同努力后的成果。 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涉猎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汽 车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这次磨练对我们的知识融合和实践 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要感谢清华大学,感谢他们将这项很 有意义的科技竞赛引入中国;也感谢北京科技大学相关学院对此次比赛的关注,
1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
我们的成果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及指导老师悉心的教导;还要感谢的是和我 们一起协作的队员们,协助,互促,共勉使我们能够走到今天。
2
第二章 方案设计
本章主要简要地介绍智能车系统总体设计思路,在后面的章节中将整个系 统分为机械结构、控制模块、控制算法等三部分对智能车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的 介绍分析。
3.1 智能汽车车体机械建模
此次竞赛选用的是北京科宇通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车竞赛专用 模型车 (E 型模型车 ) ,配套的电机型号为 RS-380 。智能车的控制采用的是双 后轮驱动方案。智能车的外形大致如下:
1
4.2.1 电感传感器的原理 ................................... 16 4.2.2 磁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 16 4.2.3 磁传感器的布局原理及改进 ........................... 19 4.2.4 陀螺仪 ............................................. 22 4.2.5 加速度传感器 ....................................... 22 4.2.6 速度传感器 ......................................... 23 4.3 键盘,OLED 显示屏 ............................................ 24 4.4 小结 ......................................................... 24 第五章 智能汽车控制软件设计 ...................................... 27 5.1 电感采集传感器路径精确识别技术 ............................... 27 5.2 寻线行驶算法实现 ............................................. 29 5.3 弯道的处理 ................................................... 31 5.3.1 弯道策略分析 ....................................... 31 5.3.2 对速度的闭环控制 .................................. 32 5.4 小结 ......................................................... 33 第六章 开发工具、制作、安装、调试过程说明 ....................... 35 6.1 开发工具..................................................... 35 6.2 调试过程..................................................... 35 6.2.1 上位机系统 ......................................... 35 6.2.2 控制算法的参数整定 ................................. 37 第七章 模型车主要参数 ............................................ 39 7.1 智能汽车外形参数 ............................................. 39 7.2 电路部分参数 ................................................. 39
参赛队员签名: 带队教师签名: 日 期:
高枕岳 张文明
目 录
目 录 ............................................................ 1 第一章 引 言 ................................................. 1
第十一届“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 智能汽车竞赛
技 术 报 告

校: 北京科技大学
队伍名称: 北京科技大学电磁组一队 参赛队员: 马鹏飞 高枕岳 陈营修 带队教师: 张文明 杨珏
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十一届“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 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 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 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2
7.3 传感器个数以及种类 ........................................... 39 7.4 赛道信息检测精度、频率 ....................................... 39 结 论......................................................... 40
3
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
时间。 3.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合适而又稳定的电源。 4. 电机驱动模块: 驱动两个直流电机完成智能车的加减速控制和转向控制。 5.速度检测模块:检测反馈智能车后轮的转速,用于速度的闭环控制。 6.辅助调试模块:主要用于智能车系统的功能调试、赛车状态监控等方面。

4
第三章 智能汽车机械结构调整与优化
智能汽车各系统的控制都是在机械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在设计 整个软件架构和算法之前一定要对整个模型车的机械结构有一个全面清晰 的认识,然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再针对具体的设计方案来调整赛 车的机械结构,并在实际的调试过程中不断的改进优化和提高结构的稳定 性。本章将主要介绍智能汽模型车型车的机械结构和调整方案。
第二章 方案设计 .................................................. 3 2.1 系统总体方案的选定 ............................................ 3 2.2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3 第三章 智能汽车机械结构调整与优化 ................................. 5 3.1 智能汽车车体机械建模 .......................................... 5 3.2 智能汽车传感器的安装 .......................................... 6 3.2.1 速度传感器的安装 ......................................... 6 3.2.2 车模倾角传感器 ........................................... 6 3.3 重心高度调整 .................................................. 7 3.3.1 电路板的安装............................................. 7 3.3.2 电池安放 ................................................ 7 3.4 其他机械结构的调整 ............................................ 7 3.5 小结 .......................................................... 8 第四章 智能汽车硬件电路设计 ....................................... 9 4.1 主控板设计 .................................................... 9 4.1.1 电源管理模块............................................. 9 4.1.2 电机驱动模块 ........................................... 10 4.1.3 接口模块 ............................................... 15 4.2 智能汽车传感器 ...............................................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