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成电超音速技术报告-电磁组
电子科技大学的王牌专业都有哪些
电子科技大学的王牌专业都有哪些电子科技大学的王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信息安全、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网络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软件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传感网技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个):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光学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科技大学基本简介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电子科大”,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市。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为教育部、工信部、四川省和成都市重点共建,位列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电一邮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
电子科技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1960年,被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
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
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
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
截至2018年7月,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5000余亩;设有23个学院(部),66个本科专业;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余人,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2300余人,两院院士11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高通滤波器设计与优化
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高通滤波器优化与调试
二、实验目的:
设计一个高通滤波器并且对其进行优化。
要求:
1>f0 = 500MHz;f1 = 350MHz;
2> 频率范围:f = 10MHz~1GHz;
3>S11<-20dB,(f> f0);
4>S21>-0.5dB,(f> f0);
5> S21<-45dB,(f< f1)。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1)新建工程,并新建原理图;
(2)调整参数,期望达到如下效果:S11在500MHz之后小于-20dB,S21在500MHz之后约为0dB,350MHz之前小于-45dB。
(3)设置优化目标,进行优化;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1)电路原理图:
图1
(2)优化结果:
1>目标设为当f <f1时,s21<-45dB
图2
1>`目标设为当f< f1时,s21<-50dB
图3
五、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基本掌握了AWR的基本操作及其界面结构。
学会了高通滤波器的设计与优化,懂得了软件对于技术的重要性。
另外对于高通滤波器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收获颇丰。
电磁组-厦门理工学院-倔强年华技术报告
本智能车系统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智能车底盘部分(包括驱动电机、转向舵机、电池等) 2.测速编码器部分 3.磁场传感器部分 4.单片机最小系统及外围模块 5.电源模块 6.电机驱动模块 7.干簧管起跑线检测模块 8.障碍检测部分(线性ccd)
“”Βιβλιοθήκη “”1第一章 引言. .................................................................................................................2 1.1 大赛介绍. ................................................................................................................2 1.2 系统介绍. ................................................................................................................2 第二章、电磁寻迹小车的原理. ...................................................................................3 2.2 传感器电路设计. ....................................................................................................3 2.3 车模方向控制原理. ........................................................
微波超宽带ALC技术研究进展
20dBm~+20dBm。SSZ2一AV148c微波合成扫 频信 号发生器 由r}1 国 电子科 技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研 制,其功率电平控制系统工作频
微波超宽带功率 电平控制技术 ,就是利用功率控 制相关原理使 率 范 围 10MHz一20GHz,输 出功 率 范 围+8.5dBm ~-110dBm,功率
合成器模块 中带的 闭环 自动 电平控 制 电路 ,利用计算机通过SPI或
3.1调 幅调 制 系统 中的ALC系统…
USB接 口对其进行控制实现输出0.5GHz 10GHz ̄宽内的信号在一
在调幅调制中,线性调 制器的功率动态范围,调幅带宽 ,脉冲训
25dBm +15dBm的功率范围内精确输出,其功率分辨率达到0.5dBm, 制时的输出功率准确度等指标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基本的ALC系
是德科技公司的PSG系列 的E8267信号源 中的功率 电平控制模 坦 度 为 土0.5r iB。
块工 作频率 范 围为250kHz~44GHz,其输 出功率 动态范 围为 +18dBm~一 130dBm。美 国Phase Martix公 司的FSW-0010频率 3 ALC系统 的 一些 典型 应 用
平坦度提 出 了更 高需求,而 自动 电平控 制 系统,作为 实现频 率源微 波功率 电平控制 电路是 频率合成 器中的重要组 成部 分,它的指标好 坏对微 波频 率合成
器的功 率性 能的优 劣起 了决定性 的影 响 。
关键词 :ALC 带宽 动 态范 围 输 出功率平坦度 分辨率
中图分类号 :TN304
18GHz,衰减控制范 围0~60dB,功率分辨率为0期 :2015—11—10 作者简介 :陈松林(1989_),男,四川成都人,硕士研 究生,研 究方向:射频通信 电路。
人工合成负折射率微波媒质的一种新方法
第36卷 第4期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V ol.36 No.4 2007年8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ug. 2007人工合成负折射率微波媒质的一种新方法曹云建,文光俊,吴凯敏,徐新河(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成都 610054)【摘要】提出了以外加磁场作用时磁导率为负的亚铁磁材料-YIG 为基体,在其中嵌入等效介电常数为负的金属导体线阵列宏结构,人工合成出负折射率微波媒质的新方法。
利用有效媒质理论数值计算了复合媒质的等效介电常数与等效磁导率的频率响应特性。
计算结果表明存在C 波段电磁波频率的重叠区域,使复合媒质的等效介电常数与等效磁导率同时为负;验证了新型负折射率微波媒质合成方法的可行性。
关 键 词 有效媒质理论; 等效磁导率; 等效介电常数; 亚铁磁材料-YIG; 负折射率媒质 中图分类号 TN61 文献标识码 AA New Method to Synthesize Microwave Substance ofNegative Refractive IndexCAO Yun-jian ,WEN Guang-jun ,WU Kai-min ,XU Xin-he(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Abstract A novel method is presented to synthesize Negative Refractive Index Material (NRIM) by incorporating array of metallic wires into the host media such as ferrimagnet-YIG under an external magnetic bias field. The effective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medium are calculated analytically based on the effective medium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ive permittivity and effective permeability of the composite medium are negative simultaneously in C-band frequency region, and therefore indicate the proposed method to synthesize NRIM is feasible.Key words effective medium theory; effective permeability; effective permittivity; ferrimagnet-YIG; negative refractive index material收稿日期:2006 −03 −14作者简介:曹云建(1981− ),男,硕士,主要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电磁学方面的研究.文献[1]分析了电磁波在假想的介电常数与磁导率同时为负值的、各向同性均匀媒质中的电动力学行为,表现出非常特殊的电磁特性。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磁)-杭电信工1队技术报告
第六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学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队伍名称:杭电信工 1 队参赛队员:梁利锋何少华陈巍带队教师:尹克曾毓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六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梁利锋何少华陈巍带队教师签名:尹克曾毓日期:2011.8.11目录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II)摘要 ................................................................................................................................................ I V 第一章引言. (1)第二章机械结构部分 (2)2.1 舵机的固定与安装 (2)2.2 前轮的调整 (3)2.3 差速的调整 (4)2.4 整车重心的调整(静止状态) (4)2.5 半米的前瞻机械系统 (5)第三章传感器的选择和布局 (6)3.1 传感器的选择 (6)3.2 电磁感应线圈在磁场中的特性 (7)3.3 传感器布局 (9)第四章硬件电路模块 (11)4.1 控制器模块 (12)4.2 路径识别模块 (13)4.3 电源模块 (15)4.4 测速模块 (16)4.5 电机驱动模块 (16)4.6 起跑线检测模块 (17)4.7 LCD液晶显示与键盘模块 (18)4.8 单片机控制模块 (18)第五章智能车软件设计 (20)5.1 控制总流程 (20)5.2 导线位置提取 (20)5.3 系统控制算法 (21)第六章开发与调试 (23)第七章智能车技术参数说明 (24)第八章鸣谢 (25)第九章总结 (I)附录A 电路原理图 (II)附录B 核心算法子程序 (VI)摘要本智能小车以飞思卡尔16 位微控制MC9S12XS128 作为唯一的核心控制单元,采用电感线圈和干簧管获取道路信息,通过设计简单的PID 速度控制器和简单的PID 方向控制器实时调整小车的速度与转角。
(整理)电子科技大学微波通信实验一
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李亚洲学号:201322040409指导教师:杨宏春课程名称:微波通信专业学位综合实验1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李亚洲学号:201322040409指导教师:杨宏春实验地点:科研楼707实验时间:第一周一、实验室名称: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实验室二、实验项目名称:人工电磁材料在微波无源器件中的应用(频域)三、实验原理:1、人工电磁材料概述人工电磁材料通常是指自然界中不存在的,通过人工制造且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电磁性质的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
广义地,如果描述材料的一组主要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具有自然材料所不能达到的取值,且这些参数及其变化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的某种特殊电磁功能需求,那么,这些材料都可以成为人工电磁材料。
例如,高介电常数(εr~102量级),适当电导率(σ~104-1010),电磁带隙结构(Electromagnetic Band Gap,EBG),光子晶体(Photonic Band Gap,PBG),负介电常数、正磁导率材料(Epsilon Negative Material,ENG),正介电常数、负磁导率(Magnetic Negative Media,MNG),左手材料(Double Negative Material,DNG)等等人工合成材料,都可以称为人工电磁材料。
人工电磁材料既可以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确定材料(如高介电常数、适当电导率材料等类型),这些材料往往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为正值,也称DPS(Double Positive Material)材料;也可以是在自然材料基础上,通过加工某种功能结构,使其电磁带隙、介电常数、磁导率等参数达到人们的某个预期取值,进而实现一些自然材料不能实现的功能。
尽管人工电磁材料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功能特征,但从物理实质上看,总是因为材料中微观载流子运动环境(如势场、能带结构、散射与复合机制等)发生了变化,或使得电磁波传输函数发生改变,而这些变化可以宏观地归结为材料的一个或多个统计参数发生了改变。
电磁超材料吸波结构的研究及优化
本人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吸波材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武器隐身到 人体、仪器的防护、再到 THz 成像,吸波材料无不发挥着巨大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吸波材料和电磁超材料的历史和现状,对新出现的超材料吸 波结构的起源、演变及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并系统地分析了吸波材料的吸波原 理和经典的结构式吸波材料 Salisbury 屏的吸波原理,指出实现超薄吸波的条件。
described the system composition and the method of realiz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optimization system is verified by a random surface metamaterial absorber design.
We analyzed the radar cross section (RCS) of two kinds of finite periods of TAR absorbers, including flat and curved surfac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RCS of TAR structures are effectively reduced compared to the metal structure with same size. The results show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AR absorbers in electromagnetic stealth.
在目标雷达散射截面(RCS)减缩方面,本文对有限周期的平面和曲面 TAR 结构的 RCS 进行了分析,相对于同尺寸的金属结构具有很明显的 RCS 减缩效果, 表明了其在电磁隐身方面的潜在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科研成果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科研成果介绍目录1、高频高效DC/DC模块电源 (1)2、锗硅阳极绝缘栅异质结晶体管 (1)3、多媒体安全监控系统 (2)4、数据录像监控系统 (3)5、数字音频功放芯片及功率模块 (3)6、基于无线虚拟专网的电力配电网线损实时监控与用户需求侧管理支持系统 (4)7、电子原材料技术——钛酸钡(BaTiO3)粉体 (4)8、CCD挠度测量系统 (5)9、EPON光纤传输设备 (5)10、IP电话网关系统 (6)11、新型安全无线遥控锁 (6)12、高速公路收费与监控系统 (6)13、具有CD音质的5.1声道无线音响系统 (7)14、离子污染测试仪 (8)15、智能型三相六步直流无刷电机专用驱动芯片 (9)16、智能数字感温电缆 (10)17、宽带实时频谱分析仪 (13)18、无线通信分析仪 (13)19、声频定向扬声器 (14)20、高温超导高性能接收机前端系统 (15)21、高频电源模块用铁氧体材料研究 (16)22、公路交通智能监控软件 (17)23、虹膜识别系统 (18)24、抗电磁干扰材料及EMI器件 (20)25、面向终身学习的教育考试服务平台 (20)26、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系列软件 (21)27、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 (21)28、网络游戏引擎 (22)29、微波泄漏检测仪 (22)30、微量水分测试仪 (23)31、指纹识别系统 (24)32、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25)33、微波测碳仪 (25)34、彩色大屏幕液晶显示系统技术 (26)35、数码光栅变屏技术 (26)36、半轴选垫机 (27)37、变光液晶窗户 (28)38、1.55um大功率激光光源 (28)39、贴片式高压瓷介电容器自动装配、焊接联动机 (29)40、减速器总成试验机 (30)41、汽车后桥主锥选垫机 (31)42、汽车前大灯--氙灯和稳定控制器 (31)43、主锥拧紧机 (32)44、高性能膜状软磁材料与旋磁薄膜材料 (33)45、低线宽YAG单晶薄膜材料 (33)46、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34)47、不消耗能量的显示器——零场双稳态液晶显示器 (35)48、大容量镍电极MLC陶瓷材料 (35)49、电子功能陶瓷技术——温度敏感陶瓷、压敏陶瓷 (36)50、高频大功率铁氧体材料 (37)51、高性能微波陶瓷材料 (37)52、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 (38)53、片式有机固体钽电解电容器 (39)54、移动通信用双面高温超导薄膜技术 (39)55、超大容量离子电容器 (40)56、污水处理流程智能优化系统 (41)1、高频高效DC/DC模块电源纹波p-p:2、锗硅阳极绝缘栅异质结晶体管3、多媒体安全监控系统4、数据录像监控系统5、数字音频功放芯片及功率模块技术成果简介:研究多媒体电脑用全数字音频功率放大VLSI芯片。
第一章 微波电真空器件概述
(1)轴对称收敛型电子枪(focusing electrode)
使用最广,圆状型或圆环型的电子注的产生。 TWT,BWO。 O型器件中 阳控枪: 栅控枪: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
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3 微波真空器件中的电子注
1.3.2 简介电子光学系统 电子枪:
图1-9会聚枪的设计思想与实际结构示意图 (a)设计思想 (b)台阶形聚束枪 (c)圆筒形聚束枪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
0.1-10 THz (广义)
0.3-3 THz (狭义)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
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1 微波电真空器件的发展
(2)普通电子管,如二极管、三极管、四极管、五极管 等就目前情况几乎全部被固态器件所取代。
(静电控制原理)p307
(3)微波电真空器件(动态控制原理)是从普通电子管 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普通电子管 微波频段限制 (a)电子渡越时间的限制。
1.1 微波电真空器件的发展
1.2 微波管的主要参量
1.3 微波真空器件中的电子注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
微波电真空器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1 微波电真空器件的发展
(1)定义: 利用带电粒子在电极间的运动过程从而实现微波信号
的产生或放大的一种电子系统—微波电真空器件。
0.1-30 GHz 30-300 GHz 300-3000 GHz THz 微波 毫米波或亚(sub)毫米波
3 2 a
当 T 与
d ac
可以比拟时:
(i)对于二极管而言,电子在从阴极向阳极飞越的过
程中,阳极电压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从正半周变为了负
半周,会阻止电子继续向阳极飞行。
电磁场理论第4章
单位张量
4.5 正弦场的复数表示
电子科技大学
场源(电荷或电流)以一定的角频率 随时间作正弦变化, 它所激发的电磁场也以相同的角频率随时间作正弦变化,称为 时谐场或正弦场 广播、电视和通信的载波,都是时谐波或称正弦电磁波
电磁场的能量密度:电磁场能量的空间分布用能量密度 w来 描述,它表示单位体积中电磁场的能量,通常是坐标与时间的 函数,即 w w r , t
电子科技大学 电磁场的能量流密度:电磁波-电磁振荡定向运动伴随电磁 场能量移动,其流动情况用电磁场能量流密度(能流密度)S表 示。S是矢量,数值为单位时间垂直流过单位面积的能量,方 向为能量流动方向,一般是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即 S S r , t
2 A 2 A J 2 A t t
2 A 2 A 2 A J t t A 再将E 代入 D ,且利用D= E,得 t 2 A ② t
4.2.2 规范与规范变换
电子科技大学
前面定义的矢量位A和标量位 不是惟一确定的,对于同样 一组E和B,还可以用另一组位函数来表示,即有
A A A, 其中 为任意标量函数 t A A+ = A B
0
vt1
vt2
vt3
vt4
vt5 z 沿z方向传播
不同时刻波形最大值出现的位置 t=0,zmax=0; t=t1 >0,zmax= vt1>0; t=t2 >t1,zmax= vt2>vt1>0;
zmax vt1 vt2 v t t1 t2
西南科技大学西科四队技术报告(电磁组)
技 术 报 告
学
校:西南科技大学
队伍名称:西科 4 队 参赛队员:王介阳 王 静
李得亮 带队教师:朱玉玉 武 丽
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 有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 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 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 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第七章 总结 ....................................................................................... - 35 参考文献 ............................................................................................ - 38 附录:部分程序源代码 ....................................................................... - 38 -
第二章 智能车整体方案设计 ................................................................ - 3 2.1 设计思路及方案的整体说明 ..................................................................................... - 3 2.2 智能车系统总体结构 ................................................................................................. - 4 -
北京科技大学电磁组技术报告
2.1 系统总体方案的选定
根据竞赛规则相关规定,智能车系统采用大赛组委会统一提供的 B 型车模, 以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生产的 32 位微控制器 K60 作为核心控制器,在 IAR 开发 环境中进行软件开发。赛车利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分别获取当前赛车的角度和 角速度来观测车身姿态,由车体前方的电磁传感器采集赛道信息,经内部 AD 进 行模数转换后,输入到控制核心,用于赛车的运动控制决策。通过光电码盘测 速模块来检测车速, 并采用 K60 的输入捕捉功能进行脉冲计数计算速度和路程; 电机转速控制采用 PID 控制,通过 PWM 控制驱动电路调整电机的转速,完成 智能车速度的闭环控制。此外,还增加了键盘作为输入输出设备,用于智能车 的角度和方位控制。
3.1 智能汽车车体机械建模
此次竞赛选用的是北京科宇通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车竞赛专用 模型车 (E 型模型车 ) ,配套的电机型号为 RS-380 。智能车的控制采用的是双 后轮驱动方案。智能车的外形大致如下:
图 3.1 智能汽技术报告
3.2 智能汽车传感器的安装
2
4.2.1 电感传感器的原理 ................................... 16 4.2.2 磁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 ............................... 16 4.2.3 磁传感器的布局原理及改进 ........................... 19 4.2.4 陀螺仪 ............................................. 22 4.2.5 加速度传感器 ....................................... 22 4.2.6 速度传感器 ......................................... 23 4.3 键盘,OLED 显示屏 ............................................ 24 4.4 小结 ......................................................... 24 第五章 智能汽车控制软件设计 ...................................... 27 5.1 电感采集传感器路径精确识别技术 ............................... 27 5.2 寻线行驶算法实现 ............................................. 29 5.3 弯道的处理 ................................................... 31 5.3.1 弯道策略分析 ....................................... 31 5.3.2 对速度的闭环控制 .................................. 32 5.4 小结 ......................................................... 33 第六章 开发工具、制作、安装、调试过程说明 ....................... 35 6.1 开发工具..................................................... 35 6.2 调试过程..................................................... 35 6.2.1 上位机系统 ......................................... 35 6.2.2 控制算法的参数整定 ................................. 37 第七章 模型车主要参数 ............................................ 39 7.1 智能汽车外形参数 ............................................. 39 7.2 电路部分参数 ................................................. 39
基于空间型调制器的太赫兹波快速成像技术
第18卷 第3期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Vo1.18,No.3 2020年6月 Journal of Terahertz Science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un.,2020文章编号:2095-4980(2020)03-0351-07基于空间型调制器的太赫兹波快速成像技术朱韵樵,申朝阳,张豪,何雨莲,文岐业*(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1731)摘 要:为解决主流太赫兹成像技术在成像速度、分辨力、清晰度以及制造成本等方面存在相互制约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光控型空间调制器的太赫兹波快速成像技术。
这一技术利用新型硅基太赫兹调制材料与数字微镜阵列器件(DMD)的集成,实现了基于单像素太赫兹探测器的快速成像,进一步分析了太赫兹波束分布特性和高斯背景对成像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的优化方法。
实验结果证实这种新型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成像分辨力和清晰度。
关键词:太赫兹波;成像技术;空间调制器;单像素探测器;黑硅中图分类号:TN761文献标志码:A doi:10.11805/TKYDA2019060Fast imaging technology of terahertz wave based on spatial modulatorZHU Yunqiao,SHEN Zhaoyang,ZHANG Hao,HE Yulian,WEN Qiy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 Thin Films and Integrated Devices,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Sichuan 611731,China)Abstract:The mainstream terahertz imaging technology has mutual constraints in imaging speed, resolution, sharpness and manufacturing cost, etc. A fast terahertz wave imaging technology based on alight-controlled spatial modulator is proposed. This technology realizes the single-pixel terahertz detectorby integrating the new silicon-based terahertz modulation material with the commercial Digital LightProcessing(DLP) device. The influence of terahertz beam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aussianbackground on imaging results is further analyzed. An effective optimiz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herapid imaging results confirm that this new technolog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imaging resolutionand clarity.Keywords:terahertz wave;imaging technology;spatial modulator;single-pixel detector;black silicon太赫兹(THz)波是频率范围为0.1~10 THz(波长3 000~30 μm)的电磁波谱。
等离子体鞘层中电磁传输特性的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
等离子体鞘层中电磁传输特性的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陈禹旭;赵青;薄勇;宣银良;孙旭;刘建卫【期刊名称】《强激光与粒子束》【年(卷),期】2015(27)3【摘要】采用Z变换时域有限差分(Z-FDT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电磁波在非均匀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特性.在此基础上,对L波段(1.575 GHz)电磁波,在等离子峰值密度为1011/cm3且沿径向呈Bessel函数分布的柱形等离子体源下,进行了2,4,6,8,10 cm厚度下的传输特性实验,得到电磁波衰减分别为9,15.8,24.9,36.4,45.5 dB,并与仿真结果对比,吻合良好.【总页数】5页(P290-294)【作者】陈禹旭;赵青;薄勇;宣银良;孙旭;刘建卫【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成都6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827.9;O451【相关文献】1.电磁波在等离子体高温气体中传输特性实验研究 [J], 马平;曾学军;石安华;部绍清;于哲峰2.井中雷达的瞬态电磁波传输特性及实验验证 [J], 常兴浩;赵青;马春光;常文会;秦龙;冉利民3.S—Ka频段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传输特性的实验研究 [J], 马昊军;王国林;罗杰;刘丽萍;潘德贤;张军;邢英丽;唐飞4.低轨道磁化等离子体中运动航天器等离子体鞘层特性 [J], 曹晋滨;汪学毅;周国成;陈涛5.再入等离子体鞘层中斜入射平面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J], 徐燕侯;嵇震宇;陈宝彦;方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学校:电子科技大学队伍名称:成电超音速参赛队员:王硕李洋马文建带队教师:程玉华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所有参赛队伍必须与大赛各分赛区组委会签订参赛承诺协议,参赛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参赛者本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和比赛秘书处可以在相关主页及文献资料中收录并公开获奖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
参赛队员签名:带队教师签名:日期: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摘要本文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为背景,介绍了智能赛车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和开发流程。
该比赛采用大赛组委会统一指定的A型车模,以Freescale半导体公司生产的32位单片机K60核心控制器,要求赛车在未知道路上沿着电磁信号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比赛。
整个系统涉及车模机械结构调整、传感器电路设计及信号处理、控制算法和策略优化等多个方面。
赛车采用谐振电路对赛道进行检测,提取赛道位置,用PD方式对舵机进行控制。
同时通过编码器获取当前速度,采用PID控制实现速度闭环。
关键词:Freescale,智能车,电磁信号,PID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8th National Intelligent Car Contest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structures and the development flow of the vehicle control system.This contest adopting A-type car model prescribed by the contest organization committee,using the32-bit MCU K60 produced by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Company as the core controller,requires the car finish the race in the fastest speed.The whole system includes the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 structure adjustment,the sensor circuit design and signal process,control algorithm and strategy optimization etc.It captures the road information through resonant circuit,then abstracts the road position.After that, PD feedback control is used on the steering.At the same time,the system obtains the current speed using a speed sensor,so that it can realize the feedback control of the speed by PID method.Key words:Freescale,Intelligent vehicle,Electromagnetic signals,PID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目录摘要 (Ⅱ)第一章引言 (1)1.1大赛介绍 (1)1.2系统设计框架介绍 (2)第二章智能车机械结构调整与优化 (3)2.1智能车参数要求 (3)2.2智能车整体参数调校 (3)2.3车模转向结构调整 (3)2.4编码器安装 (5)2.5起跑线检测传感器安装 (6)2.6智能车机械参数调节 (6)2.7本章小结 (9)第三章硬件电路设计说明 (9)3.1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 (10)3.2传感器模块 (10)3.3舵机模块 (13)3.4电机模块 (13)3.5测速模块 (14)3.6人机交互模块 (14)第四章智能车控制软件设计说明 (14)4.1巡线原理 (14)4.2控制算法 (14)4.3软件系统设计及实现 (17)4.4偏差获取 (19)4.5上位机调试 (20)第五章系统调试 (21)第六章车辆主要参数 (21)第七章总结 (22)参考文献 (23)附录A:电路原理图 (23)附录B:部分程序源代码 (26)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第一章引言1.1大赛介绍为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教高司函[2005]201号文,附件1),由教育部高等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自动化分教指委)主办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该竞赛以智能汽车为研究对象的创意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种具有探索性工程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
该竞赛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旨在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该竞赛由竞赛秘书处为各参赛队提供/购置规定范围内的标准硬软件技术平台,竞赛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初步体会一个工程性的研究开发项目从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
该竞赛融科学性、趣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是以迅猛发展、前景广阔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与汽车等多学科专业的创意性比赛。
该竞赛规则透明,评价标准客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竞赛向健康、普及,持续的方向发展。
该竞赛以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为协办方,得到了教育部相关领导、飞思卡尔公司领导与各高校师生的高度评价,已发展成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近300所高校广泛参与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2008年起被教育部批准列入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中科技人文竞赛之一(教高函[2007]30号文)。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原则上由全国有自动化专业的高等学校(包括港、澳地区的高校)参赛。
竞赛首先在各个分赛区进行报名、预赛,各分赛区的优胜队将参加全国总决赛。
本次比赛分为光电、摄像头和电磁三个赛题组,在车模中使用透镜成像进行道路检测方法属于摄像头赛题组,使用电磁信号巡线属于电磁赛题组,除此之外则属于光电赛题组。
本论文主要介绍电磁赛题组的智能车制作。
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1.2系统设计框架介绍系统是以检测电磁场信号为基础,通过单片机处理信号实现对车体控制,实现车体能够准确沿着预设路径寻迹。
系统电路部分需要包括单片机控制单元、电机驱动电路、电磁传感器电路等部分,除此之外系统还需要一些外部设备,例如编码器测速、伺服器控制转向、直流电机驱动车体。
综上所述,本智能车系统包含了以下几个模块:1.电源模块2.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3.传感器模块4.电机驱动模块5.舵机模块6.测速模块7.起跑线检测模块8.人机交互模块9.陀螺仪模块系统的整体模块如图1.2.1所示:图1.2.1系统框架图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第二章智能车机械结构调整与优化2.1智能车参数要求1.车模尺寸要求:车模尺寸宽度不超过250mm,长度没有限制,比赛过程中长度不得发生改变。
2.传感器数量要求:传感器数量不超过16个:磁场传感器在同一位置可以有不同方向传感器,计为一个传感器。
3.伺服电机型号:FUTABA3010,伺服电机数量不超过3个。
4.电机型号:RS-3805.全部电容容量和不得超过2000微法;电容最高充电电压不得超过25伏。
2.2智能车整体参数调校智能车的整体参数,包括车体重心、舵机电机放置位置、高度,传感器排布方式等,都对整个智能车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智能车机械系统的调节,有助于小车更快更稳定的运行。
小车的布局以精简、可靠、稳定为前提,通过对小车的布局,尽量保证小车左右平衡,以及寻找一个合适的重心,保证小车既能够可靠地抓牢地面,又能够对前轮舵机,后轮电机有较快的响应。
小车整体布局图如图2.2.1所示图2.2.1整体布局图2.3车模转向机构调整车模转向由前轮舵机经过连杆将转动转变为平行四边形双摇杆结构的转动,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双摇杆机构带动前轮的左右摆动实现转向。
经过分析和测试,发现此转向机构结构相对复杂,效率底下。
转向机构原理图2.3.1。
图2.3.1转向机构原理图图2.3.1取车体为参考系,各固定铰相对车体静止。
舵机连杆输出推动平行四边形双摇杆机构转动进而带动前轮转动。
β角为压力角,γ角为传动角,他们共同决定了舵机效率的高低,α角反映了舵机的转角。
其中舵机效率:cos *sin ηβγ=由于对称性,故只讨论α在0-90度的情况,在舵机处于中心位置时角为0度,角为90度,α角为90度,此时舵机效率最高。
随着α角的减小,传动角减小,而压力角则增大,根据上式可以看出,效率将迅速减小。
当角到达0度,即平行四边形双摇杆机构摇杆1与连接杆1在同一直线上时,此时左轮转动杆转角达到最大值;而当连架杆2和右轮转动杆的夹角等于180度时,α角将不能在减小,此时到达舵机的左极限,同理如果α增大也会存在上述两个极限点。
由于上述两个极限点并不是同时到达,甚至还会造成一小段时间内左右轮转向不同的问题。
对于A 车来说,转向角度越大越好,但是从对平行四边形双摇杆机构的分析来看,随着α角的减小,θ角将增大,当到达极限位置时,θ角也到达极限,也就是右轮的右极限。
而对于现有的安装方式角是比较大的,因此这也就限定了理论上的转角。
而车模本身的限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由于各个部件尺寸并不是很合适,造成了转向机构的机械限位,因此在不影响车模强度的情况下,修改和更换掉一些部件,将这些机械限位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