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合集下载

数学命题的教学设计案例

数学命题的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数学命题的教学学习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解答数学命题,包括判断命题的真假和证明命题的方法。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入数学命题的概念。

例如,假设有命题:“如果一个数是偶数,则它的平方也是偶数。

”让学生思考这个命题的真假以及如何判断它的真假。

讨论命题的特点:与学生一起讨论数学命题的特点,包括命题的组成、命题的真假和命题的证明。

解释什么是真命题、假命题和无法判断的命题。

判断命题的真假: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命题,让他们使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推理能力判断命题的真假。

鼓励学生提供解释和推理的过程。

证明命题的方法: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证明方法,如直接证明、间接证明、数学归纳法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这些证明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证明的过程和思维方式。

练习:提供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判断命题的真假并进行证明。

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年级设置适当难度的练习。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数学命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思考数学命题背后的逻辑和推理,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扩展活动: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数学命题并进行判断和证明。

提供更复杂的命题和证明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讨数学命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数学推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等。

评估方法: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和作业,评估他们对数学命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进行小组或个人项目展示,评估学生在设计和解答数学命题方面的表现。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理解数学命题的概念,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和运用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命题导入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导入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导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数学命题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数学命题的基本表达形式和常见逻辑联结词的使用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数学命题的概念和性质,基本表达形式和常见逻辑联结词的使用方法。

2. 难点:理解命题的复合式表达和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数学命题的概念和与日常生活中常见表达方式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数学命题以及如何判断一个表达句子是否为数学命题。

2. 提出问题(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简单的命题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明确各种命题的类型和特点。

3. 知识讲解(20分钟)
教师对数学命题的定义、基本表达形式、逻辑联结词等进行详细介绍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命题的构成和逻辑结构。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教师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行小组讨论和解答,并及时纠正错漏。

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学命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并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并在下节课时与教师讨论。

3. 尝试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数学命题,并进行分析与验证。

高中数学教案关于命题

高中数学教案关于命题

高中数学教案关于命题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命题范本,并能够应用命题范本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命题范本的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问题应用命题范本。

教学准备:教案、课件、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命题范本的概念,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命题范本,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讲解(15分钟)
1. 什么是命题范本?
命题范本是指逻辑中的一个等价变形,将原命题表示成一个具有原来命题中谓词和元素的成分,但语法形式更简单的命题,以方便进行逻辑运算。

2. 命题范本的应用
通过举例子讲解命题范本的应用,如对于命题“如果今天是周末,那么我会去游泳”,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p→q的形式,然后进行逻辑运算。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命题范本的应用,帮助学生掌握命题范本的转换和运算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下列问题:
- 命题:如果我喜欢唱歌,那么我一定会去KTV。

- 将这个命题表示成命题范本形式。

- 对该命题进行否定、合取、析取和双条件运算。

四、拓展(10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命题范本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问题表达成命题范本形式,并进行逻辑运算。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命题范本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并布置相关练习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应能掌握命题范本的概念和应用,能够灵活运用命题范本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加深理解。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

命题教学设计方案(二)_七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等概念.2.使学生了解几何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够初步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或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和难点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大家随意说出一些语句,教师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如:(1)对顶角相等吗?(2)作一条线段AB=2cm;(3)我爱初二(1)班;(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相等的两个角,一定是对顶角.二、新课问:上述语句中,哪些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答:(3)、(4)、(5)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教师指出:判断是对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数学课堂里,只研究数学命题,如(4)、(5).例1 请大家说出若干个(数学)命题,再分析一下,每一个命题由几部分组成?(1)等角的补角相等;(2)有理数一定是自然数;(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5)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教师启发学生得出:一个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可以简称为“若A则B”.练习:把上述(1)至(5),都按“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一遍.例2 在例1的(1)至(5)个命题中,所作的判断是否都正确?怎么检验各个命题的真伪?如果两个角是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已经由补角的定义(l)“得到证明.(2)“如果是有理数,那么它一定是自然数”。

是不正确的命题(判断),反例如是有理数但不是自然数。

(3)“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截得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正确的命题,已证.(4)“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a.”是不正确的命题,反例如a=1,a2=a.(5)“如果是一个大于4的偶数,那么它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这个命题,至今没人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它不正确;也没有人完全证明它正确.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 1+1”这颗数学王冠上的珍珠,只差“一步之遥”.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这个命题的“ 真伪的判定,所能达到的最好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命题既然是一个判断,就有判断是否正确的区别.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也就是说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注意:不是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怎样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数学中,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或以公理形式,即由实践证明的形式出现);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例 3 试将下列各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相互颠倒或变为否定式,得到新的命题,并判断这些命题的真假.(1)对顶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若a=0,则ab=0;(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解:(l)对顶角相等(真);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假);不是对顶角不相等(假);不相等的角不是对顶角(真).(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真);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真);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真);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真).(3)若a=0,则ab=0(真);若ab=0,则a=0(假);若a≠0,则ab≠0(假);若ab≠0,则a≠0(真).(4)两条直线不平行,则一定相交(假);两条直线相交,则一定不平行(真);两条直线平行,则一定不相交(真);两条直线不相交,则一定平行(假).(注)本小题如果添上“在同一平面内”的大前提条件,那么假命题将变为真命题.(5)凡相等的角都是直角(假);凡直角都相等(真);凡不相等的角不都是直角(真);凡不都是直角的角不相等(假).说明:本例,尤其是第(5)小题,视学生接受情况,教师灵活掌握.讲还是不讲,讲到什么程度,介不介绍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都有较大的伸缩性.小结: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命题的结构---;如果(题设)……,那么(结论)……;命题的真假---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用投影片显示或挂小黑板)三、作业1.在下列语句中,指出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命题的真假,并仿照例3说出一些新的命题来.(l)如果AB⊥CD于O,那么∠AOC=90°;(2)取线段AB的中点C;(3)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5)若a=b,则a2=b2;(6)如果一个数的末位数字是0,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7)同角的余角相等;(8)周角的一半等于直角.2.选作题判断命题“如果n是自然数,那么n2+n+17是质数”的真假.在这节课的前一部分学习了名数、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时的内容,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命题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数学命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数学命题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命题的逻辑运算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知识
1. 讲解数学命题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了解命题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数学命题,如何判断一个语句是否是命题。

第二步:学习命题的逻辑运算
1. 讲解命题的逻辑运算符号及其运算规则,包括合取、析取、否定、等价、蕴含等运算。

2.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熟练运用逻辑运算解决问题。

第三步:巩固知识点
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点。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纠正错误。

第四步:拓展应用
1. 给学生一些拓展应用题,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命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讨论其重要性。

第五步:总结复习
1. 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复习,梳理逻辑运算的步骤和规则。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疑难点进行解答。

教学效果评价:
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供及时反馈。

3. 测验评价:组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数学命题的掌握情况。

4. 考试评价:在期末考试或模拟考试中设置相关题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进行数学命题的教学

如何进行数学命题的教学

OCCUPATION2011 396如何进行数学命题的教学文/钱国元中学数学是由概念、公理、定理、公式等组成的严密逻辑体系,命题(公理、定理、公式)是概念与概念的联合。

显然,如果不能切实掌握中学数学的命题,就不能学好中学数学。

因此,加强中学数学命题的教学,历来是中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中学数学命题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命题的意义,明确其推导过程与适用范围,并且具备灵活运用数学命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公理的教学由于数学借助形式逻辑来建立知识体系,每一个真实命题都是由已知的真命题推导出来的。

这样以此向上追溯,总有一些真命题不能依靠其他数学真命题来推导,这些命题就称为公理或公设。

所谓公理,是指那些普遍性的,任何数学学科都需要的原理;而公设专指几何中使用的那些原理。

公理与公设有时也统称为公理。

数学这种公理化研究方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其标志。

到了公元19世纪,由于非欧几里得几何的出现,促进了公理化方法的日趋完善。

对于所选的公理系统,要求具备了“三性”。

一是无矛盾性:要求从公理系统出发,无论推证到多远,决不能出现互相矛盾的结论。

二是独立性:要求公理系统中的任何一条公理,都不能借助其他公理用逻辑方法推证出来。

三是完备性:要求在公理系统的使用中,不需要再增加任何的新的公理。

在以上“三性”中,以无矛盾性最为基本。

然而对中学数学教学而言,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与时间的限制,并不要求如此严格,扩大公理的范围,同时对独立性与完备性也不作过高要求。

例如,平面几何中线段的中点和角平分线的唯一性,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等都作公提处理,这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安排的。

在教学公理时,应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自己抽象出有关公理的内容。

同时公理受客观的检验,应引导他们用具体实例加以验证,并且在证明数学命题或解决实际问题时逐步学会运用公理。

二、数学定理的教学首先,应明确证明的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2.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和证明步骤:
a.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b.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c.证明:圆的任意直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3.结合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一个包含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体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4.强调证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逻辑严密、步骤清晰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几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定理和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帮助。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经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4.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命题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
2.熟悉基本的几何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命题概念
-利用生活实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并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高中数学命题类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类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类教案
【教案主题】解析几何
【教案目标】
1.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直线、圆的方程,并能根据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熟练运用解析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直线、圆的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直线、圆的方程的应用;
3.解析几何相关例题。

【教学重点】
1.直线、圆的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解析几何相关例题的解答。

【教学难点】
1.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1.引入解析几何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直线、圆的方程及应用;
2.讲解直线、圆的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3.举例演练直线、圆的方程并解答相关问题;
4.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解析几何相关例题;
5.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梳理解析几何的重点知识。

【教学手段】
1.课堂讲授;
2.示例演练;
3.小组讨论;
4.个人练习。

【教学资源】
1.教科书;
2.黑板、彩笔;
3.课堂练习题。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巩固复习解析几何相关知识。

【教学反馈】
1.检查学生课堂表现;
2.了解学生对解析几何掌握程度;
3.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学方法】
1.示例讲解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讨论教学法。

【教学评价】
1.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2.学生的课堂表现;
3.学生对解析几何的掌握程度。

数学命题教学

数学命题教学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
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
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
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 线面平行
已知:l α ,m α ,l∥m
求证:l ∥ α 证明: ∵l ∥ m

l
m
P
∴l和m确定一平面,设平面为β , 则α∩β =m 如果l和平面α不平行,则l和α有公共点, 设l ∩ α=P,则点P ∈ m, 于是l和m相交,这与l ∥ m矛盾, 所以l ∥ α
§3.3 数学命题的教学
一、数学命题的意义
1、数学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数学判断是对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有所肯定或 否定的思维形式。
任何判断都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1)一定“要有所断定”。
“A比2大吗?” “1是质数” “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 “有些一元二次方程无实根”
(五)及时揭示定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1、中学数学中的许多定理,彼此联系 紧密。在教完这些定理之后,应注意 及时揭示这些定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2、引导学生对某些定理作适当的不 同方向上的推广。
公式的教学除了掌握以上所 述一般的定理教学要点外,还有 一些特殊性需要注意:
1、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2、正确理解定理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将 定理的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
3、注意定理的应用范围。
(三)了解定理证明的思维过 程,掌握定理的证明与推导
定理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证明问 题的思路和方法,对那些思路、方法和技巧 上具有典型意义的要加以总结,以提高学生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
(1)命题学习的过程中,机械学习 产生的两种条件

浅谈数学命题的教学

浅谈数学命题的教学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浅谈数学命题的教学数学命题是把概念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数学学科的主干内容,因此,只有掌握好数学命题,才能通晓数学的体系结构,学好数学。

有效的数学命题教学,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数学命题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命题的条件、结论,掌握数学命题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掌握命题的推理过程或证明方法,运用所学的数学命题进行计算、推理或论证,提高数学基本能力,解答实际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熟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弄清数学命题间的关系,把学过的命题系统化,形成结构紧密的知识体系。

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突出知识结构,扎实打好知识基础数学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逻辑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构成严格的学科体系。

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教学和复习中首先要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理清脉络,抓住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主干知识的支撑作用。

2.强化思维过程,努力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解数学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方法和基本教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注意培养直觉猜想,归纳抽象、逻辑推理、演绎证明,运算求解等理性思维能力。

3.增强实践意识,重视探究和运用要关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关心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应用意识,学会从实际问题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和数据,研究其数量关系或数形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注意抓住社会现实中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普遍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研究,从中提高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恒真命题
例2:求复合命题 p ∧ p的真值.
p ¬p p∧¬p 0 0
1 0
0 1
无论p取何值,p∧¬ p总是假的。 在任何情况下都为假的命题称为
恒假命题
等价命题
若两个命题的真值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命题称为等价命题
(或逻辑等价)。记为“≡”. 逻辑等价的两个命题,在推理论证时可以互相替换.
常用的逻辑等价式(略).
A 1 0
A→A 1 1
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对象的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
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必有一真。 例如,A∨⇁A,就是一个恒真命题。
(2)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关系:
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
p
1 1
q
1 0
p
q
pq q p pq q p
1 0 1 1 1 1 1 0
q
”.
其中p叫做蕴涵式的前件(或条件),q叫做后件(或结论).
“蕴涵”的真值表:
p 1 1 0 0
q 1 0 1 0
pq
1 0 1 1
如条件本身不真, 则命题视为真.
注意:

在数学中,命题“若A则B”指的是实质蕴涵,即不仅要考虑 思维形式上的真假,还要考虑,思维内容的真假。 例如,命题“若1>2, 则7<5"; (条件不真) “若雪是白的,则1+2=3"(条件结论无关联)
。逻辑联结词“如果……那么…“只有…才· · ” 用“如果……那么……”、“只有……才……”等做逻辑联结词, 如“如果具有共产主义理想,那么就不怕任何艰难困苦”。 规定条件的判断,如果…(前件)…那么…(后件)… 假言判断的真假,并不取决于前件和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前件和后件之间是 否有条件关系。

高中数学命题理解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理解教案

高中数学命题理解教案
教学内容:数学命题的理解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命题的概念、特点以及解题方法,提高其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数学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数学命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数学命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数学命题的定义:命题是陈述性句子,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称为命题。

2. 数学命题的特点:具有唯一真值(真或假)。

三、示例分析(15分钟)
1. 教师给出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真值,并解释为什么是命题。

2. 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分析这些命题的特点。

四、练习和讨论(15分钟)
1. 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数学命题的练习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2. 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同学讨论,让学生感受思维碰撞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安排。

六、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或阅读材料。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命题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命题)的含义与小学数学教学间的关系研究例谈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命题)的含义与小学数学教学间的关系研究例谈

四种命题(原、逆、否,逆否命题)的含义与小学数学教学间的关系研究例谈每个命题从结构上分析,由两部分组成,即条件部分与结论部分,它表明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形式上可以表达为:“如果……(条件),那么……(结论)”。

齐读一遍上面这一段话。

你理解上面这段话的意思吗?有问题的,请举手。

请每一个老师想一个命题,并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达出来。

(写一写)如果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米,宽是5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50平方米。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一个命题,“如果”后面是条件,“那么”后面是结论。

如果买一双鞋子要30元钱,买这样的鞋子50双,那么一共需要1500元钱。

如果买一双鞋子要30元钱,那么买这样的鞋子50双,一共需要1500元钱。

从上面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后面是条件,“那么”后面是结论。

这句话错了。

再来看上面已经呈现过的结构:每个命题从结构上分析,由两部分组成,即条件部分与结论部分,它表明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形式上可以表达为:“如果……(条件),那么……(结论)”。

思考:对于一个命题来说,形式是什么?实质是什么?每个命题从结构上分析,由两部分组成,即条件部分与结论部分,它表明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形式上可以表达为:“如果……(条件),那么……(结论)”。

思考:在这段文字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百度百科: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含义:在数学中,常常表现为“从条件出发通过推理而得到结论,来表明因与果之间的关系。

”命题的本质特征: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命题的表现形式:“如果…(条件),那么…(结论)”。

在具体的表达形式中,在那么的后面可能还有条件。

平时我们见到最多的是问题。

很显然,我们可以把上面的命题改变成问题。

高中数学《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苏教版选修

高中数学《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苏教版选修

高中数学《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苏教版选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掌握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的联系,理解它们在数学论证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

2. 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与数学论证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难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数学论证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举例说明判断方法。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判断给出的命题。

4. 案例分析:分析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数学论证中的应用。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思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发现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规律。

2. 利用逻辑推理和反证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3.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学案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 设计课后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数学命题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关键环节

数学命题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关键环节

数学命题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关键环节
数学命题教学的一般模式和关键环节如下:
1. 引入问题:教师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2. 讨论思路: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3. 解题过程演示:教师在黑板或投影仪上演示解题过程,结合学生的思路,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4. 学生独立实践:教师提供一系列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解题实践,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学生互评和讨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相互检查和评价对方的答案和解题方法,共同探讨更有效的解题方式。

6. 总结与归纳: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出解题的关键要点和规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环节包括:
-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引人入胜的问题或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彼此的思考和学习,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解题演示:教师演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步骤和解题思路。

-独立实践:学生独立解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互评和讨论:学生相互检查和评价解题过程,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深化。

-总结与归纳: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这些环节和模式可以使数学命题教学更加活跃、互动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解题技巧。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方法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方法

高中数学命题教学设计方法引言:高中数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命题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合理的命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中数学命题教学的设计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

一、了解学习目标在进行命题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可以从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得出,其中包括知识点、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命题,确保命题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

二、确定难易程度在进行教学命题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命题的难易程度。

不同的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命题应该分层次进行。

对于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较难的题目来挑战他们的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应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以便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学习。

三、注重命题的启发性教学命题不仅要求符合学习目标和难易程度,还要注重命题的启发性。

命题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四、合理设置命题的结构命题的结构应该符合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能够体现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的规律性。

命题的结构可以分为基础题型、扩展题型和应用题型。

基础题型主要用于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扩展题型可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应用题型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五、注意命题的全面性命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涵盖学习目标中的各个方面,充分考察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

命题中可以涉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性质,以及不同解题方法的应用。

通过全面性的命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六、注重反馈与评价在进行命题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答案的反馈与评价。

教师可以给出针对性的解题指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和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命题作为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

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第2章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专题二:数学命题的教学数学中的命题,包括公理、定理、公式、法则、数学对象的性质等。

一、数学命题学习的三种形式根据命题中的概念与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的关系,现代认知心理学把数学命题的学习分为下面三种形式。

1.下位学习当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命题,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是数学命题学习中应用较多的形式。

中学数学教材中知识的编排顺序,大部分是下位学习的形式。

2.上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的学习形式称为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是通过对已有的概念、命题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新的关系,从而概括出新的命题的过程。

因此可以看出,下位学习主要是通过“分化”去获得命题,上位学习则是通过“概括”获得命题。

3.并列学习若新命题与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既非上位关系,也非下位关系,则称这种新命题的学习为并列学习。

在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中,由于新命题与原认知结构中的观念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新命题中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揭示,而在并列学习中由于缺少这种直接的关系,只能利用一般的和非特殊的有关内容起同化作用,所以并列学习相对来说就要困难些。

并列学习的关键在于寻找新命题与原来认知结构中有关命题的联系,使得它们可以在一定的意义下进行类比。

上面介绍了数学命题学习的三种形式,需要指出下面两点。

(1)数学命题的三种学习形式,其新命题的获得主要是依赖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去实现的,因此,数学命题的学习实质是知识的同化过程,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扩充和改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2)命题的三种学习形式并不是完全彼此孤立的,它们常常共存于同一个命题的学习过程之中,只是有时以下位学习为主,有时以上位学习或并列学习的形式为主。

二、数学命题教学的过程及一般方法数学命题教学的过程分为命题提出、命题证明和命题的应用三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16
③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对象的 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必有一真。它的公式是 A∨﹁A(A或非A),易证它是一恒真命题。 排中律要求思维要有明确性,避免模棱两可. 它是同一律和矛盾律的补充和发挥,进一步指明 正确的思维不仅要求确定、互不矛盾,而且应该 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不能模棱两可,不可含 糊不清. 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反证法的逻辑基础.当要证 明某一命题的真实性有困难时,根据排中律,只 要证明这一命题的负命题是假的即可.
合取真值表
p
1 1 0 0
q
1 0 1 0
Page 8
p∧q 1 0 0 0
(3)析取(或 ——“∨”) 给定两个命题p,q,用连接词“∨”联结起来, 构成复合命题“p∨q”, 称为命题p,q的析取式,也 称为选言命题。 析取真值表
p
1 1 0 0
q
1 0 1 0
Page 9
p∨q 1 1 1 0
Page 22
若命题p→q真, 则称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 若命题q→p真, 则称p是q成立的必要条件; 若命题p→q与p→q同真, 则称p是q成立的充要 条件(既充分又必要条件); 若命题p→q与p→q同假, 则称p是q成立的既不 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序号 ① ② ③ ④ p 1 1 0 0 q 1 0 1 0
Page
6
★ 命题的基本运算
否定(非)、合取(与、且、联言命题)、析取 (或、选言命题)、蕴涵、等价。 (1)否定(非 ——“﹁”)
给一个命题p,它与“﹁”构成复合命题“﹁p” 称为命题p的否定,也称为负命题。 否定真值表 p 1 0
Page 7
﹁p 0 1
(2)合取(与、且 ——“∧”) 给定两个命题p,q,用连接词“∧”联结起来, 构成复合命题“p∧q”, 称为命题p,q的合取式,也 称为联言命题。
如,“0是自然数吗?”,“ x-1>0”都不是 判断。 ( 2)判断有真假之分。
★ 判断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 按判断的组成形式,可分为简单判断和复 合判断。 对于简单判断,又可按其内容分为性质判断 和关系判断; 对于复合判断,还可按其复合形式分为负判 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Page 3
②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对象的 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它的公式是 ﹁(A∧﹁A)(A与非A不能同真)。由真值表可知它 是一个恒真命题。 A 1 0 ﹁A 0 1 A∧﹁A 0 0 ﹁(A∧﹁A) 1 1
矛盾律是同一律的引申,它是用否定形式来 表达同一律的内容. 同一律说:p是p;矛盾律说: p不是﹁p.
Page 13
⑤吸收律:p∨(p∧q)≡p, p∧(p∨q)≡p. ⑥De Morgun律:﹁(p∨q)≡﹁p∧﹁q, ﹁(p∧q)≡﹁p∨﹁q .ຫໍສະໝຸດ ⑦双否律:﹁(﹁p)≡p.
⑧幺元律:p∨0≡p, p∧1≡p. ⑨极元律:p∨1≡1, p∧0≡0. ⑩互补律:p∨﹁p≡1, p∧﹁p≡0. 利用逻辑等价可以将复杂的命题简单化,也可 推证两个命题的等价关系.
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一、判断与命题概述 1 判断的意义及其结构 ★ 什么是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即,判断是对思维对象的某种属性进行肯定或否 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例如,“π是无理数”、“0是自然数”、“我是 学生”等都是表示判断的语句。
Page 2
★ 判断的两个基本特征 (1)“要有所断定”,否则不称其为判断。
Page
27
二、数学命题的教学
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定律、公式、性质、公理、定 理等,都是数学命题. 数学命题是数学知识的主体,它与 概念、推理、证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命题由概念组成,概 念由命题揭示;命题是组成推理的要素,而很多数学命题 是经过推理获得的;命题是证明的的重要依据,而命题的 真实性一般都需要经过证明才能确认.
(5)等价(当且仅当) 给定两个命题p,q, 用连接词“←→”联结起来, 构成复合命题“p ←→ q”, 称为命题p,q的等值式, 也称为充要条件假言命题。 等价真值表
p
1 1 0 0
q
1 0 1 0
Page 11
p ←→ q 1 0 0 1
★复合命题的真值 例1 求复合命题(p∧q) →p的真值。
(q q ) p
1 2
1
2
(q q ) p
1 2
这就是:两直线被第三直线所截,若同位角或 内错角相等,则这两直线平行。
Page 26
(6)对含有量词的命题否定 ※ 命题中的量词常用两个: 表示全体的全称量词——
表示部分的特称量词——
※ 含有量词命题的否定,有下述关系成立: ① ﹁[x( p( x)) ]≡ x(﹁p(x)) ② ﹁[ x(p(x))]≡ x(﹁p(x)).
Page 24
(5)命题的合并
应用命题运算,将几个简单命题合并成一个形 式简单的复合命题,称为命题的合并. ①同一数学对象诸性质定理的合并 例如,设p:两直线平行, q1:同位角相等, q2 :内错角相等。则命题p→ q1 , p→ q2 可合并为:
(p→q1)∧(p→ q 2 )≡(﹁p∨ q1 )∧(﹁p∨ q) 2 q) ≡﹁p∨( q∧ 2 1 q) ≡p→( q ∧ 2 1
Page 17
(2)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关系 原命题:p→q 逆命题:q → p (换位) 否命题:﹁p→﹁q (换质) 逆否命题:﹁q → ﹁p 从真值表容易证明, 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 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即: p→q≡﹁q→﹁p.
以上结论也可以用命题运算律加以证明,如:
p→q≡﹁p∨q≡q∨﹁ p≡﹁(﹁q)∨﹁p ≡﹁q→﹁p
■ 按判断的质来分,判断可分为肯定判断和 否定判断。 ■ 按判断的量来分,则可分为全称判断和特 称判断。 ★ 数学中常用的四种判断形式 ⑴全称肯定判断(A),其逻辑形式是:“所有的 S都是P”,简记为SAP;
⑵全称否定判断(E),其逻辑形式是:“所有 的S都不是P”,简记为SEP; ⑶特称肯定判断(I),其逻辑形式是:“有 些 S是P”,简记为SIP;
Page 23
p→q 1 0 1 1
q→p 1 1 0 1
分析上表: 当p→q真时, p真足可保证q也真①(不排除p假 时q还可真③), 因而p是q的充分条件; 当q→p真时, 没有p真就不会有q真④(不排除 有了p真还可q假②), 因而p是q的必要条件; 当p→q与q→p同真时, p与q同真假①④, 因而 p与q互为充要条件; 由此, 命题条件与结论间的逻辑关系可分为 四种情形:p是q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表中的③); p是q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表中的②); p是q的充 要条件(表中的①④) ;p是q成立的既不充分又不 必要条件。
Page
14
3 命题运算应用举例 (1)反映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①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 必须是严格确定的和同一的。它的公式是A≡A , 表示成命题形式A→A。由真值表知它是恒真命题. A 1 0
A→A 1 1
同一律要求:思维对象应保持同一;表示同 一事物的概念应保持同一.
Page 15
Page 4
⑷特称否定判断(O),其逻辑形式是:“有 些S不是P”,简记为SOP; ★ 判断的结构 (判断) = (量项) + (主项) + (联项) + (谓项) 2 命题及其基本运算 ★ 什么是命题? 表述判断的语句称为命题 。 表述数学判断的语句则称为数学命题 ★ 真命题与假命题 由于判断有真假之分, 故命题应具有可判性、 有真假之分。
(4)蕴涵(若…则…、如果…那么…——“→”) 给定两个命题p,q,用连接词“→”联结起来, 构成复合命题“p → q”, 称为命题p,q的蕴含式,也 称为假言命题。其中p叫做前件(或条件), q叫做后 件(或结论)。 蕴含真值表
p
1 1 0 0
q
1 0 1 0
Page 10
p→q 1 0 1 1
数学命题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命题的条件 和结论,掌握证明命题的推理过程和证明方法,运用所学 的命题进行计算、推理或论证,提高数学基本能力,解答 实际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弄清数学命题间的关系, 把学过的命题系统化,形成结构紧密的知识体系.
Page
28
(五)数学命题教学基本要求 1 重视数学命题引入的教学 (1)发现式引入,即通过实践去发现 (2)过渡性引入 2 重视数学命题证明与推导的教学 3 重视数学命题应用的教学 4 重视建立数学命题系统知识的教学
a 2 0 ”只有一个 例如, 命题“若a>0 或a<0, 则 条件(选言判断)和一个结论, 因而也只有一个逆命 题:“若 a 2 0 , 则a>0或a<0” 而没有偏逆命题。
② 逆否命题的制作
※ 简单命题的逆否命题的制作, 只需将条件、 结论先否定, 再换位即可。
Page 21
※ 复合命题的逆否命题制作,则需通过命题 运算才能得到。 例如, 求命题“若a=0或b=0, 则ab=0”的逆否命 题。应首先将命题表述为(a=0)∨(b=0)→(ab=0); 然后进行命题运算: ﹁(ab=0)→﹁[(a=0)∨(b=0)] ≡(ab≠0)→(a≠0)∧(b≠0) 最后, 得逆否命题“若ab≠0, 则a=0且b=0”。 (4)命题的条件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 不必要条件。
例如:命题“若a>0, b>0,则ab>0”有两个条件 和一个结论, 因此, 它有一个逆命题“若ab>0, 则 a>0, b>0”和两个偏逆命题“若ab>0, b>0,则a>0”及 “若ab>0, a>0,则b>0”。
Page 20
※ 当命题的条件、结论中含有选言判断, 在 制作逆命题时, 选言判断只能当作一个整体, 不能 再加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