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1.前言生态环境是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根本,人类通过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健康,本文将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体的影响。
2.环境污染的类型和对生物的影响2.1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指空气中污染物质的存在和浓度的增加,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
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不言而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会因为大气污染而大大增加,对于其他生物,大气污染也有很大的影响,空气中污染物质可被吸入并储存在生物体内,影响其免疫力、种群数量等。
此外,颗粒物等对植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污染会阻碍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导致植物生长迟缓,产量下降。
2.2 水体污染水体污染主要指各种有害物质、垃圾等对水质的污染,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各种废水和工业废料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这种污染会导致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从而对水生生物体造成伤害。
例如,鱼类会因盐度、氧气和污染物等的变化而死亡,螃蟹、甲壳类生物因污染物质吸收而出现畸形或死亡,甚至对海鸟、海豹等动物的生存繁衍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2.3 声环境污染声环境污染是指城市交通和工业机械的噪声、建筑施工的噪声、宠物等产生的噪声污染,这种污染对各种动物都会造成影响。
如对鸟类的极大影响,在大声噪音环境下,它们难以依靠声音定位寻找食物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导致它们的繁殖和生存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人类居住领域内,由于噪声污染,宠物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也逐渐出现问题。
2.4 土地污染土地污染主要指各种有害化学元素在土地内的存在和污染,土壤的污染会导致各种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发育,有效地使得土地质量下降。
而这一点将会造成许多动物失去食物来源和安全的栖息地。
此外因为人类对土地的污染和浪费造成的地表水逐渐变干,这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也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3.环境污染对生物的防范和治理生物在遭受污染后,往往出现各种症状,如健康状况恶化、死亡率上升等,为了减少污染对生物造成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环境因素的分类,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了解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分、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明白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关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多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综合影响。
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环境因素的概念和分类,以及它们对生物的影响机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如某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变化,分析环境因素的作用。
4、实验探究法如有条件,可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展示一些不同环境下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如沙漠中的仙人掌、极地的企鹅、热带雨林中的猴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生物为什么会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环境对它们有什么影响?2、知识讲解(20 分钟)环境因素的分类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土壤、空气等。
通过举例说明每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活动节律;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水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等。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和种间关系(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以具体的生物种群为例,讲解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表现和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以仙人掌适应干旱环境为例,讲解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适应性特征;以动物的冬眠和迁徙为例,说明温度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引起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引入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概念。
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提出问题:“生物与环境有什么关系?”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生物适应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分析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2.2 教学内容:讨论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
分析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如北极熊的白色fur、沙漠中的植物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看法。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三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环境如何影响生物。
分析一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例。
3.2 教学内容:讨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概念。
分析一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实例,如水对鱼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的影响等。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环境对生物影响的看法。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四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分析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4.2 教学内容:讨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的概念。
分析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实例,如植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动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看法。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五章:保护环境,保护生物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对保护生物的重要性。
七年级生物《环境对生物影响》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环境对生物影响》教学反思1. 引言《环境对生物影响》是七年级生物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该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本文将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并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 教学亮点2.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在引入环境对生物影响的知识内容时,使用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情景创设。
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个逐渐变热的气温导致动物迁徙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2.2 结合实验加深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与环境对生物影响相关的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例如,我们以种子的发芽为例,通过调节不同温度、光照和湿度的条件,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芽情况。
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2.3 互动式授课促进学生参与在课堂上,我积极运用互动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我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这种互动式的授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教学不足与改进3.1 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尽管在课堂上采用了互动式的授课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他们在课堂上较少发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课前制定一些小组讨论的问题,让学生预习和思考。
在课堂上,鼓励小组间的合作,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2 教材选取需要更加合理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现有的教材在某些方面并不足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教材中的实例较少,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制作一些与生物环境相关的案例,以便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是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基础,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则决定了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如气候、温度、光照、水分、氧气含量等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繁殖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有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能够生存在各种恶劣环境中,而有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
3. 生物适应环境的意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生物能够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的原因之一。
生物通过适应环境,能够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态系统中生存下来,并通过适应性进化的方式不断适应和改变自身的特征和行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4. 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介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探讨环境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环境如何影响生物的适应能力和进化过程。
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增加我们对生物适应性进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介绍,可以概括出本文关于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的文章的引言部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和框架,它决定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和思路展开。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介绍。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通过进行概述引出后续论述的主题。
在本文中,引言部分将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概述,即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其次是对文章整体结构进行简要描述,即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设置。
最后是明确文章的目的,即阐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其对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环境污染与生物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污染与生物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及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物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变得日益严重。
本文将就环境污染和生物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是指在环境中存在的、可导致环境变异或破坏、对生物体造成威胁的物质或能量的排放、创立或引进的过程。
它通过以下多种途径对生物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1 水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水是生命之源,但当水中被污染物质超过生物可忍受的限度时,将会对生物产生危害。
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水、农田农药残留以及城市污水等。
吸入污染水体可能会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甚至导致生物种类的灭绝。
1.2 大气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大气污染主要涉及空气中微小颗粒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这些有害物质能够降低空气质量,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
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也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类和动物的体内,对呼吸系统和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生物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化学物质是指生物体内或外界存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对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性构成威胁。
2.1 农业化肥和农药对生物的影响农业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现代农业的高产高效,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引发水藻爆发,破坏水域生态系统。
农药残留则会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2.2 工业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工业化学物质的应用广泛,其中包括了许多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塑料添加剂等。
这些物质通过空气、水和土壤进入生物体内,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免疫系统,并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三、应对环境污染和生物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的措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健康,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缓和阻止环境污染和生物化学物质对生物的影响。
3.1 提倡环保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污染和生物化学物质影响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污染物对生物的生态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的生态影响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其他生物依赖的环境。
然而,在不断追求经济发展和利益的同时,人类排放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并对生物进行了深刻的影响。
那么污染物对生物的生态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将分析和探讨这个问题。
一、污染物对生物的直接影响1.1 水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在水体中滋生了大量的生物群落。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加速,水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例如,某些工厂会将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导致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超标,严重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
其中,水体中的重金属对生物的影响特别大。
重金属通常是指比较重的基本金属,如铁、铜、铅、锌、镉等,它们对于生物的影响非常大。
铅和镉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铜和锌可以干扰生物的正常代谢过程。
这些重金属不仅可以影响藻类和水草的生长,还可以影响鱼类的生殖系统和抵抗力,对河流上游的生态系统产生进一步影响。
1.2 空气污染对陆生生物的影响空气污染不但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同时也对陆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极大的危害。
例如,“雾霾天”中的PM2.5颗粒,可以进入到动物的呼吸道,对其健康造成威胁。
高浓度的二氧化硫会破坏植物细胞膜和叶绿素,导致植物生长迟缓和死亡。
如果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过多,它们也会随着生物食物链的传递而被陆地上的动物所吸收。
二、污染物对生物的间接影响2.1 经济环境所带来的破坏许多污染物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如江河湖泊的河水污染、大气污染和森林砍伐等。
这些很容易引起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和灭绝。
例如,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了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影响了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
同时,环境破坏也扰乱了自然界维持生物平衡的机制,人类也将难以生存。
2.2 气候变化引起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物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
全球变暖导致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的地方。
例如,北极熊因为海冰消融而面临生存危机,而热带地区的灌木也面临干涸和枯萎的问题。
森林生态学 环境与生态因子
(二)主导因子作用
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 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 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 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 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例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 因子;光合作用中的光强。
23
(三)阶段性作用
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 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 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 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 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例如, 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 可少的,但在其后的生长阶段 则是有害的;大马哈鱼生活在 海洋中,生殖季节就成群结队 洄游到淡水河流中产卵。
⑥ 森林环境的公益性:森林环境是自然界最重要 的生物库、能源库、基因库、二氧化碳储存库、 氧气生成库、绿色水库及污染物质的净化器, 对自然环境中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 圈有及其重要的改善和维持作用。
16
2.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30
3.3 森 林 生 物 对 环 境 的 反 作 用
31
(1) 森林利用光能,固定CO2,制造O2,维持着大气圈的氧 碳平衡;
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夏季每天释放750 kg和 600 kg的氧气。全球绿色植物每年释放出的氧气 总量约为1000多亿吨。一个成年人每天消耗氧 气0.75 kg。城市居民每人需要10 m2的林地提供 所需的氧气;若由长势良好的草坪提供,则需 要25 m2以上。
25
(五)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 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作用于生物的,如光 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氧等。间接作用是通过影 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如山坡的坡向、坡度和高 度通过对光照、温度、风速及土壤质地的影响,进而对 生物发生作用。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作业
• 白天:作业本 • 回家:课时训练
对声音不能立即做出反应,对触碰能 做出反应,最敏感的部位:羽状小叶。
植物常见的感应性
(1)向读光课性本:植91物页的第茎向一段阳光文充字足和的右方边向生的长。 框(2图)向知地识性点:根,的联向系地我生们长刚、茎刚的所背学地植生物长。 对根各 尖、种茎不尖的同向刺地性激最作为出明显的。反应,试着填 一(3填)向水性:植物的根向 水分充足 的地方生长。
课堂小结
• 环境中湿度、温度、气压等因素的变化会 影响生物的行为。
• 昼夜、季节等的周期性变化也会使生物具 有节律性。
• 动物的节律性 • 植物的感应性
• 可以用探究实验来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 生物行为。
巩固练习
1、夜鹭的生活习性是白天休息,夜晚觅食,到
了秋天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影响这两种习性的
环境因素分别是( C )
A.温度和湿度 B.温度和水分 C.阳光和温度 D.阳光和阳光
提高练习
2.如图示三盆燕麦幼苗,A盆、C盆为正常
幼苗,B盆为切去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将 A、B分别放在缓慢旋转的圆盘上,将C盘 放在不旋转的圆盘上。三盆均用单侧光照 射,数天后,A盆的幼苗( )C盆的幼 苗( )
A 不生长 B 直立生长 C 向右侧弯曲生长
植物根 向地生长
对地球引力作出反应
植物茎 背地生长
对光照和地球引力作出反应
植物根 向水生长 对水分作出反应
神奇的“吃虫植物”
对触碰作出反应
含羞草
1、你们想研究含羞草对哪种刺激的反应? 2、你们打算如何进行探究? 3、哪几个方案能够在本节课完成?
实验:含羞草对光、声、触碰等反应
(1)小心地用一张硬纸片遮在它的上面。半小时后,移去 硬纸片,你观察到含羞草的变化是___?____。 (2)含羞草受到声音的刺激,含羞草将不_动_,这说明含 羞草不_能_(填“能”或“不能”)对声做出反应。 (3)若将铅笔轻碰含羞草的顶部和羽状复叶,含羞草将 _收_缩_叶_片_,可见含羞草能对_触_碰_做出反应。 (4)通过实验,发现含羞草反应最敏感的部位是羽_状_小_叶_.
生物演化历程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研究
生物演化历程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研究第一章:引言生物演化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生物演化的过程中,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生物演化历程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生物适应性的机制。
第二章:生物演化的基本概念2.1 生物演化的定义生物演化是指物种在多个世代中逐渐改变其遗传特征的过程。
这种变化可以是逐渐累积的,也可以是突变的。
2.2 演化的驱动力演化的驱动力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流等。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个体适应度的差异导致某些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
突变是指基因发生突变,导致遗传物质的改变。
基因流是指遗传物质在群体之间的交换。
第三章: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影响3.1 环境压力与适应性环境压力是指外部环境对生物体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适应性是生物体对环境压力做出的生理和行为上的改变,以增加其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3.2 群体选择与演化群体选择是指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以及群体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对演化的影响。
群体选择可以促进合作行为的形成,也可以导致个体之间的竞争增加。
3.3 地理环境与物种分化地理环境对物种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分隔可以导致不同地区的物种分化,形成新的物种。
同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以促使物种分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第四章:环境对基因组的影响4.1 环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环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是通过某些环境信号激活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
这种调控可以改变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4.2 环境对突变的影响环境可以影响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类型。
某些环境条件可以增加突变的发生率,从而促进物种的适应性演化。
4.3 环境对基因流的影响环境可以影响基因流的强度和方向。
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改变不同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从而影响物种的适应性演化。
第五章:环境变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5.1 气候变化与物种适应气候变化是生物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气候变化可以导致物种的适应性改变,如进化出新的形态和生理机制。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备课讨论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备课讨论一、概述1.1 生物在地球上的生存环境及其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生存环境受到昼夜和四季变化的影响,这种变化对生物的生活、生长和繁衍产生了重大影响。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各种影响,进一步探究这些影响对生物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2.1 光照对生物的影响昼夜变化导致了光照的变化,不同生物对光照有着不同的需求,光照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物钟节律、活动规律、行为和生理机能。
2.2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昼夜变化也导致了温度的变化,不同生物对温度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
2.3 饮食和睡眠的影响昼夜变化对生物的饮食和睡眠有着直接影响,光照和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饥饿感、饵食习性和睡眠规律。
三、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3.1 光照、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四季变化导致了光照、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不同生物的生活、生长和繁殖产生了重大影响。
3.2 季节性生物的适应策略四季变化对季节性生物的生活和繁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季节性生物通常会采取适应性的生活策略,以适应四季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3.3 季节性生物的繁殖规律四季变化也对季节性生物的繁殖规律产生了影响,季节性生物的繁殖通常与温度和光照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结论和展望4.1 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生存、生长和繁殖产生了重大影响,准确把握这些变化对于深入理解生物学规律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各种影响,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推动生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规律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期待通过今后的研究,能够为人类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生态学的体会和收获
生态学的体会和收获一、背景介绍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生态学有了深入的体会和收获。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探讨这一主题。
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和其生存环境,其中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圈。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通过学习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我深刻理解了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限制。
2.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和研究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我明白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和破坏。
2.2 能量流动与食物链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的形式传递,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食物链可以分为食物网和食物金字塔,它们描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和能量传递路径。
通过研究能量流动与食物链,我认识到每个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各个层次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平衡的关系。
2.3 物质循环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过程,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物质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机制,我认识到污染和资源的过度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三、生态学的应用与意义生态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生态学的应用范围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恢复等各个领域。
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和支持环境保护决策和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3.1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评估和预测环境变化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 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32 学时,实验(含上机):16 学时,课外0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环境生物学》,孔繁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广泛领域。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并与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学科共同构成环境科学。
在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中,如果没有环境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那么环境科学就会成为一门没有生命的科学。
因此,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环境类各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环境生物学基本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2学时)1.1环境科学概论与环境生物学(1学时)(1)初步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了解重大环境问题;(3)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重点: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难点: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2环境生物学概述(1学时)(1)熟悉环境生物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2)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趋势重点: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难点: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4学时)1.1环境污染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2)理解污染源和污染物;(3)掌握优先污染物重点:环境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概念难点:优先污染物的概念2.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1学时)(1)了解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3)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重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难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2.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1学时)(1)了解生物运转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2)掌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重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难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2.4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0.5学时)(1)了解生物浓缩模型(2)理解生物浓缩机理(2)掌握重点: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基本概念难点:生物浓缩机理2.5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2)掌握金属的生物转化重点:生物引起环境污染的机理难点:金属的生物转化3.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4学时)3.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生物机体酶的基本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3.2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和组织器官影响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3.3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环境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的定义(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行为和繁殖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3.4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种群影响的影响难点:污染物对生物群落影响的机理3.5化学污染对生物的联合作用(0.5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类型(2)理解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3)掌握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重点: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难点: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1生物测试及方式(0.5学时)(1)了解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2)理解生物测试的分类以及试受生物的选择(3)掌握生物测试的定义重点:生物测试的内容与方法难点: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4.2一般毒性试验(1学时)(1)了解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2)理解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3)掌握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重点: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难点: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4.3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1学时)(1)了解加合物测定的方法(2)理解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检测方法(3)掌握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重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难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4.4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致突变的类型(2)理解生物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概念以及致畸作用的评价(3)掌握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的方法和机理重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方法难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机理4.5微宇宙法(0.5学时)(1)了解微宇宙法及定义(2)理解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烧杯水生微宇宙和室外水生微宇宙(3)掌握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重点: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难点: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4学时)5.1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0.5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2)理解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3)掌握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重点: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难点: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5.2生物监测与评价(1学时)(1)了解大气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及大气污染的生物学分级(2)理解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3)掌握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重点: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难点: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5.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及其基本内涵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背景问题(2)理解环境质量预测方法(3)掌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重点:环境质量语法方法难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5.4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1学时)(1)了解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2)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3)掌握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重点: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难点: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5.5 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的评价(0.5学时)(1)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概念(2)理解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3)掌握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重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难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6 第五章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3学时)6.1环境污染净化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和来源(2)理解环境污染治理方法(3)掌握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重点: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治理方法难点: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6.2生物对污染物净化原理(2学时)(1)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2)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3)掌握微生物对污染无的降解与转化重点:废水生物处理的降解与转化难点: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7.第六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5学时)7.1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1.5学时)(1)理解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原理(2)掌握活性污泥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和原理重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难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原理7.2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学时)(1)了解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与好氧处理的经济分析(2)理解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和运行过程的安全(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重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难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7.3特定微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1学时)(1)理解光合细菌法处理废水(2)掌握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重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方法难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原理7.4废水的微生物脱氮除磷(0.5学时)(1)微生物脱氮工艺及其机理(2)微生物除磷工艺及其机理重点:微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难点:微生物脱氮除磷机理7.5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堆肥(2)理解卫生填埋(3)掌握厌氧发酵(消化)及机理重点:卫生填埋和厌氧发酵难点:厌氧发酵的机理7.6大气污染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煤炭微生物脱硫(2)理解微生物对无机废气和有机废气的处理重点:微生物对无机废弃的处理8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2学时)8.1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况(1学时)(1)了解现在生物技术的概况(2)理解现在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前景(3)掌握各类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重点: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治理环境污染中的机理8.2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1学时)(1)了解生态工程(2)理解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和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3)掌握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重点: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难点:生态工程运行的机理9第八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4学时)9.1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学时)(1)理解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生物修复中主要生物种类及其修复原理重点:生物修复的概念及生物修复中主要的生物种类难点:生物修复的原理9.2生物修复工程技术(2学时)(1)了解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可行性(2)理解地下水生物修复工程技术(3)掌握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重点: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难点:土壤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四、课程考核(1)作业和报告:作业:课程论文:篇;(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五、参考书目1.《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孟紫强,2003年出版2.《环境生物学》,科学出版社,段昌群,2005年出版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年出版4.《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吴湘钰,2005年出版;5.《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年出版。
浙教版科学目录
浙教版《科学》教科书总目录七上1 科学入门1.1科学并不神秘1.2观察和实验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4温度的测量1.5质量的测量1.6时间的测量1.7科学探究2 观察生物2.1生物与非生物2.2常见的动物2.3常见的植物2.4细胞2.5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2.6生物体的结构层次2.7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3 地球与宇宙3.1我们居住的地球3.2地球仪和地图3.3太阳和月球3.4观测太空3.5月相3.6日食和月食3.7探索宇宙4 物质的特性4.1熔化与凝固4.2汽化与液化4.3升华与凝华4.4物质的构成4.5物质的溶解性4.6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七下1 对环境的察觉1.1感觉世界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3耳和听觉1.4光和颜色1.5光的反射和折射1.6眼和视觉1.7信息的获取和利用2 运动和力2.1运动和能的形式2.2机械运动2.3力的存在2.4力的图示2.5物体为什么会下落2.6摩擦的利和弊2.7牛顿第一定律2.8二力平衡的条件3 代代相传的生命3.1动物的生命周期3.2新生命的诞生3.3走向成熟3.4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3.5植物的一生3.6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4 不断运动的地球4.1地球的自传4.2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4.3地球的绕日运动4.4日历上的科学4.5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4.6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4.7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八上1 生活中的水1.1水在哪里1.2水的组成1.3水的密度1.4水的压强1.5水的浮力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8物质在水中的结晶1.9水的利用和保护2 地球的“外衣”——大气2.1大气层2.2天气和气温2.3大气的压强2.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2.5风2.6为什么会降水2.7明天的天气怎么样2.8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2.9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3 生命活动的调节3.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3.2神奇的激素3.3神经调节3.4动物的行为3.5体温的控制4 电路探秘4.1电路图4.2电流的测量4.3物质的导电性4.4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4.5变阻器4.6电压的测量4.7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4.8电路的连接八下1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1.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3原子结构的模型1.4组成物质的元素1.5表示元素的符号1.6表示物质的符号1.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2 空气与生命2.1空气2.2氧气和氧化2.3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2.4生物是怎样呼吸的2.5光合作用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2.7空气污染与保护3 植物与土壤3.1土壤中有什么3.2各种各样的土壤3.3植物与土壤3.4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3.5叶的蒸腾作用和结构3.6保护土壤4 电与磁4.1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4.2电生磁4.3电磁铁的应用4.4电动机4.5磁生电4.6家庭用电4.7电的安全使用九上1 探索物质的变化1.1物质的变化1.2探索酸的性质1.3探索碱的性质1.4几种重要的盐1.5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1.6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2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2.2物质转化的规律2.3常见的材料2.4材料的发展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3.1能量的相互转化3.2能量转化的量度3.3认识简单机械3.4动能和势能3.5物体的内能3.6电能的利用3.7电热器3.8核能的利用3.9能量的转化与守恒4 代谢与平衡4.1食物与摄食4.2食物的消化与吸收4.3体内物质的运输4.4能量的获得4.5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衡4.6代谢的多样性九下1 演化的自然1.1宇宙的起源1.2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1.3恒星的一生1.4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5生物的进化1.6进化与遗传2 生物与环境2.1种群和生物群落2.2生态系统2.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 人的健康与环境3.1健康3.2来自微生物的威胁3.3身体的护卫3.4非传染性疾病3.5照顾好你的身体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4.1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4.2能源的开发和利用4.3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物变异知识点总结
生物变异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变异的基本概念1.1 生物变异的概念生物变异是指同一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中,由于遗传基础上的变化而导致的可观察到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发生在基因水平或染色体水平上,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1.2 生物变异的分类从生物变异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自然变异和人为变异。
自然变异是指在自然环境下由于自然选择、突变等原因导致的变异,如环境压力、基因突变等;人为变异是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变异,如人工选择、基因工程等。
从变异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有害变异、有益变异和中性变异。
有害变异是指对个体生存繁衍有不利影响的变异;有益变异是指对个体生存繁衍有利影响的变异;中性变异是指对个体生存繁衍没有明显影响的变异。
1.3 生物变异的表现形式生物变异在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都可能会有所表现。
形态上的变异包括体型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变化;生理上的变异包括代谢、生长发育、免疫等方面的变化;行为上的变异包括食性、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异可能会对生物的生存、繁衍、适应环境等方面产生影响。
二、生物变异的原因2.1 突变突变是由于DNA分子复制或修复过程中的错误、外部环境的辐射、化学物质等原因导致的DNA序列的改变。
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物质基础。
2.2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由于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错配修复等原因导致的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可以增加基因型的多样性,有利于个体的适应环境。
2.3 基因流失基因流失是由于基因组中的基因发生缺失、插入、转座等现象导致的基因变异。
基因流失可能会导致基因型和表型的变化,从而影响个体的适应能力。
2.4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通过特定的表型特征对环境的选择,从而导致基因型的变化。
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第一章: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1.1 人类的生物学特性1.2 人类的行为模式1.3 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1.4 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2.1 社会环境的定义与特征2.2 社会环境的影响因素2.3 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2.4 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3.1 人类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3.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3.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3.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第四章: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1 家庭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2 学校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3 社会媒体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4.4 社会政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五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模型5.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型5.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5.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模型5.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模型应用第六章: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6.1 社会环境对人类生理发展的影响6.2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影响6.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6.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第七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调节7.1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规范的影响7.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约束的影响7.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激励的影响7.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调节的关系第八章:社会环境与人类心理健康8.1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8.2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压力的影响8.3 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适应的影响8.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心理健康的关系第九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9.1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方法9.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效果9.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干预的策略9.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干预的应用第十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趋势与挑战10.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新趋势10.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挑战与困境10.3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未来发展10.4 案例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的实践案例第十一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政策分析11.1 社会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1.2 社会环境政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1.3 社会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1.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政策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第十二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变化趋势12.1 社会环境变化的驱动因素12.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12.3 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策略与方法12.4 案例分析:社会环境变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第十三章:跨文化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3.1 文化差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3.2 跨文化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特点13.3 跨文化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3.4 案例分析:跨文化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四章:社会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可持续性14.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14.2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可持续性的影响14.3 促进人类行为可持续性的策略14.4 案例分析:可持续性视角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十五章:实践项目: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综合分析15.1 实践项目的设计与目标15.2 实践项目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15.3 实践项目成果的评估与反思15.4 案例分析:实践项目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全面覆盖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相互影响、关系模型、发展关系、行为调节、心理健康、行为干预、研究趋势与挑战、政策分析、变化趋势、跨文化视角、可持续性以及实践项目等内容。
3.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青 蛙 冬 眠 食物、温度 食物、温度
鱼 的 洄 游
温度、光照 食物、温度、繁殖
猫头鹰昼夜活动规律是怎样的? 人类的昼夜活动与它们相同吗? 你知道本地有哪些动物与猫头鹰类似的行为?
植物的活动有没有节律性呢?你能举出 植物随环境周期性变化而变化的例子吗?
提示:季节性的开花、落叶, 生长发育; 花的白天开放晚上闭合; 叶白天展开晚上下垂等
一、环境对动物的行为的影响。 向光性 向水性 向地性 向触性 向化性 向热性 对光 水 地球引力 触碰 化肥 温度
二、植物 的感应性
课后练习:
1、要点提示:松软、潮湿、弱酸性 的土层中,因为这样的土层含有落 叶和坏死的植物组织等,而蚯蚓是 以土壤的腐殖质作为食物的。
2、随着深秋的来临,气温逐渐降低, 许多植物的叶子由绿变黄。落叶树 开始落叶,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逐 渐枯萎死亡。
第1节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燕子低飞要下雨
蚂蚁堵洞将下雨
天气的变化影响许多动物的行为
泥鳅静 群雁迁南 鱼儿出水跳
天将不暖 天气晴 雨水乱如麻
蚯蚓路上爬
要有风雨到
蝙蝠
老鼠
与昼夜变化有关
猫头鹰 田鼠
熊的冬眠 蜗牛夏眠
与季节变化有关
箭猪夏眠 海参夏眠
螃 蟹 的 进 出 洞
与潮汐变化有关
鸟 的 迁 徙 蝙 蝠 夜 行
肥料较多 的地方生长。
外界触碰 作出的反应。温度来自作出的反应。1、你能说出太阳在哪边吗?
2、一棵放在暗箱中,已经发芽的土豆,它的 茎能绕过“迷宫”最终钻出暗箱侧壁的通光孔 吗?
开 始 观 察 时 24 小 时 后
7 小 时 后
3 天 后
思 考
若在“神七”宇宙飞船 上做这个实验,看到 的现象也是如此吗?
生物动物的运动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动物的运动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生物动物的运动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1.了解生物的运动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了解环境对生物的运动能力的影响;3.掌握基本的动物运动知识和运动适应机制;4.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生物学》等相关教材。
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动物的运动方式;2.生物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机制;3.环境对生物动物的运动能力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生物的运动方式;2.环境对生物动物的适应机制。
四、教学内容1.生物动物的运动方式1.1.生物动物的自发运动生物动物的自发运动是指动物主动地进行的运动。
自发运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走、跑、爬、游泳。
1.2.生物动物的系综运动生物动物的系综运动是指由肌肉、骨骼和关节共同完成的复杂运动。
系综运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非周期性的、周期性的运动。
2.生物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机制2.1.水生动物的适应机制水生动物的身体多呈流线型或扁平型,有利于减少水阻力。
水生动物的运动适应机制主要有:1)体表腺体的分泌,减少水阻力;2)尾鳍或鳍,提高游泳速度;3)感应器的敏感度高,适应水流风险。
2.2.陆生动物的适应机制陆生动物的身体多呈圆柱形或球形,有利于减小重力。
陆生动物的运动适应机制主要有:1)有节律的运动,消耗减少;2)多脚运动,稳定性更好;3)降低体温的运动方式,防止水分蒸发。
3.环境对生物动物的运动能力的影响3.1.温度对生物动物的影响温度对生物动物的体内代谢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生物运动能力。
3.2.湿度对生物动物的影响湿度对水分的流失有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生物运动能力。
3.3.空气质量对生物动物的影响空气质量对生物运动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空气中可能存在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会影响生物运动能力。
五、教学方法本教案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展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季的雷鸟 春季的雷鸟
夏季的雷鸟
冬季的雷鸟
1、猫头鹰和老鼠在昼夜变化时是怎样 活动的? 2、人类的昼夜活动规律与它们相同吗?
3、猫头鹰和老鼠为什么要在晚上出来活动?
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与动物相关的行为。那 么植物的行为是否也具有某种周期性,你能 举例说明吗?
你知道下面这些植物的行为是对环境中的什么刺激作 出反应吗?
画作 出出 你如不 的图考 妙所虑 计示剪 吧的接 !盆你 景能 吗制 ?
3.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燕子低飞雨天报
蚂蚁堵洞雨茫茫
鱼类洄游(fish migration) :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 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 按鱼类不同的生理需求有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 游(季节性洄游)3种。 生殖洄游: 鱼类在春季水温渐高时,体内生殖腺成长成熟,要排 出卵子或精子以繁殖下一代。那时它们就从外海过冬的潜伏地区 出发,集结大群向沿岸产卵场所洄游,旅程往往1,000千米以上。
向日葵
窗台上的植物
向光性
地性
植物在正常放置时,植物茎的背地生长,植物的根向地生长。 植物在横置时,植物茎仍是背地生长,植物的根向地生长。 若将植物移至外太空中的宇宙飞船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根 和茎都水平生长,那么这是为什么?这是植物对地球上的什么 因素的反应?
捕蝇草
介绍
含羞草的不同部位对触碰的反应一样吗?你的猜想 是什么? 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在实验中应如何控制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