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歌赋辨证取穴综合析要
针灸大成歌赋

针灸大成歌赋手之太阴经属肺,尺泽肘中约纹是,列缺侧腕寸有半,经渠寸口陷脉记,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寻,爪甲如韭此为的。
手阳明经属大肠,食指内侧号商阳,本节前取二间定,本节后勿三间忘,歧骨陷中寻合谷,阳溪腕中上侧详,三里曲池下二寸,曲池曲肘外辅当,肩髃肩端两骨觅,五分侠孔取迎香。
足阳明兮胃之经,头维本神寸五分,颊车耳下八分是,地仓侠吻四分临,伏兔阴市上三寸,阴市膝上三寸针,三里膝下三寸取,上廉里下三寸主,下廉上廉下三寸,解溪腕上系鞋处,冲阳陷谷上二寸,陷谷庭后二寸举,内庭次指外间求,厉兑如韭足次指。
足之太阴经属脾,隐白大指内侧宜,大都节后白肉际,太白核骨下陷为,公孙节后一寸得,商丘踝下前取之,内踝三寸阴交穴,阴陵膝内辅下施。
手少阴兮心之经,少海肘内节后明,通里掌后才一寸,神门掌后锐骨精。
手太阳兮小肠索,小指之端取少泽,前谷外侧本节前,后溪节后仍外侧,腕骨腕前起骨下,阳谷锐下腕中得,小海肘端去五分,听宫耳珠如菽侧。
太阳膀胱何处看,睛明目眦内角畔,攒竹两眉头陷中,络却后发四寸半,肺俞三椎膈俞七,肝俞九椎之下按,肾俞十四椎下旁,膏肓四五三分算,委中膝腘约纹中,承山腨下分肉断,昆仑踝下后五分,金门踝下陷中撰,申脉踝下筋骨间,可容爪甲慎勿乱。
少阴肾兮安所觅? 然骨踝前骨下识,太溪内踝后五分,照海踝下四分的,复溜内踝上三寸,向后五分太溪直。
手厥阴兮心包络,曲泽肘内横纹作,间使掌后三寸求,内关二寸始无错,大陵掌后两筋间,中冲中指之端度。
手少阳兮三焦论,小次指间名液门,中渚次指本指后,阳池表腕有穴存,腕后二寸外关络,支沟腕后三寸间,天井肘上一寸许,角孙耳廓开口分,丝竹眉后陷中按,耳门耳缺非虚文。
足少阳胆取听会,耳前陷中分明揣,目上入发际五分,临泣之穴于斯在,目窗泣上寸半存,风池发后际中论,肩井骨前看寸半,带脉肘下寸八分,环跳髀枢寻宛宛,风市髀外两筋显,阳陵膝下一寸求,阳辅踝上四寸远,绝骨踝上三寸从,丘墟踝前有陷中,临泣侠溪后半寸,侠溪小次歧骨间。
《针灸大成》中众针灸歌赋辨证取穴总结简要表格

注:太冲进针时贴骨进针, 穴下有太冲脉,针太冲可谓 筋肉骨脉皆治
阴市
注:阴市为治腿脚膝要穴
远取支沟 (上治下效)
脚气
三阴交,足三里,阴陵泉,复溜, 治则:健脾胃补土祛湿 承山,丰隆
S.
...
. ..
..
转筋(小腿) 筋拘挛 筋挛痛 冷风湿痹
. ..
..
1 承山 2 昆仑 3 金门 丘墟 然 骨 尺泽
..
. ..
..
头痛 外感头痛 疼痛难忍
头风 头晕
列缺 太渊 + 外关 + 丝竹空
风池 神庭 上星 风池 百会
头面部
合谷 列缺
目疾
攒竹 睛明 临泣 行间
目痛
攒竹 合谷
目赤
攒竹 睛明 (太阳,迎香放血)
目昏/视物模糊 肝俞 二三间 太冲 攒竹 睛明
重在补肝
落泪
头临泣 + 头维,攒竹
口部
合谷 列缺
口臭
大陵 人中
脉沉四肢厥逆 伤寒未解/过经
复溜 绝谷(即悬钟) 期门
发热 岁热时行 三焦壅热 寒栗恶寒
曲池 肺俞 道 关冲刺血 二间 阴郄
荥穴既可以清热,也可以温热
疟疾 寒虐(寒多热少之疟)
1 间使 2 后溪 其他:金门 灵道 百劳 合谷配庭
S.
...
. ..
..
. ..
..
疟母(疟病所致的脾肿大) 章门
脾之募
魂门
环跳 足三里 阳陵泉
肺经水穴,泻之则使金不克 木,即松弛 (因在肝俞旁,肝藏魂亦主 筋) 三穴可独用,相配更佳
腰脊背肋 脊背强痛 脊间后心痛(即胸椎一带)
1,人中 2,水道,筋缩 中渚
针灸学 歌诀

针灸学歌诀
针灸学歌诀:
上实摄于经脉,中虚补于经络。
下应取于局部,排散行于奇胜。
真阳来补阳明,真阴来补阴阳。
顺经以通络,以经则络专精神。
五脏六腑各分部,诊治疗法须明。
四窍畅通气血行,疾病则可治愈。
刺灸之法毋忘驱风,针配火以温通。
切不可误伤经脉,谨遵循检穴处。
扣吸出针有讲究,得法灸敷居中要。
穴位辨证明思辩,和四气以通调。
病根散则表里灭,气血通则证消除。
针灸学乃至精深,学此者当谨细勤。
注意:以上歌诀仅供参考,具体医疗操作需要专业医生指导。
针灸背诵歌诀(个人整理)

针灸背诵歌诀(个人整理)井荥输原经合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肺泻尺泽补太渊,大肠二间曲池间;胃泻厉兑解溪补,脾在商丘大都边;心先神门后少冲,小肠小海后溪连;膀胱束骨补至阴,肾泻涌泉复溜焉;包络大陵中冲补,三焦天井中渚痊;胆泻阳辅补侠溪,肝泻行间补曲泉。
五输五行相配合,实泻其子大病安;井荥输经合五穴,虚补其母顺势间。
三:背部俞穴歌:背部俞穴要记牢,肺三厥四心五找,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二胃俞下三焦。
十四肾俞膈大肠,十八十九肠膀交。
注:五脏六腑的背俞穴部位在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1.5寸。
八会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汇大杼膈俞血,脉在太渊气在膻。
其二:脏会章门腑中脘,气会膻中血膈俞;筋会陵泉髓绝骨,脉聚太渊骨大杼。
3、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十二经募穴歌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是妙诀(心主包括厥阴也)十五络脉歌手太阴列缺,少阴通里穴;厥阴为内关,太阳支正别。
手阳明偏历,少阳外关觅;足太阳飞扬,阳明丰隆强。
少阳络光明,太阴公孙将;少阴络大钟,厥阴蠡沟同。
督脉络长强,任脉鸠尾详;脾大络大包,十五络记牢。
郄穴歌诀(十六郄穴歌诀)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医。
胃经是梁丘,脾应地机宜。
中医针灸治疗学记忆歌诀

中医针灸治疗学记忆歌诀中医学考研必然是枯燥的,如何利用有效有趣的方法将知识掌握也是一门学问,下面给带来的是关于中医考研针灸学的口诀,希望对大家有用。
针灸治疗歌诀(一)恶寒发热风寒证,大椎曲池合谷并,能清里热兼解表,暑湿外邪亦参用,头项强痛若明显,风池风府穴不忘,热盛心烦兼尿黄,内关两穴效非常,谵语便秘胃家实,足三里配丰隆治,胁痛呕吐少阳症,支沟阳陵泉共用,气逆而致咳嗽喘,鱼际穴再加少商,倘若过敏荨麻疹,合谷去掉三里增。
大椎、曲池、合谷相配,一切风寒暑湿邪可祛,能清里达表。
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
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
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
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
对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二)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能升且能散,二穴同为手阳明,上焦风热能清散,头面诸窍若有病,选配各穴效更专,风池头维头晕痛,睛明丝竹目翳生,迎香素髎鼻渊痔,听会翳风耳鸣聋,支沟劳宫治口臭,鱼际可医咽肿痛,龈肿齿痛下关穴,口眼歪斜地(仓)颊(车)针。
曲池、合谷为清热散风之要穴。
二穴属大肠经,曲池行气;合谷升而能散,使轻清之气上浮。
人之头为诸阳之会,耳目口鼻咽喉皆禀清阳上升之气,故和清窍。
合谷配曲池能起清散作用,扫荡一切邪秽。
(三)环跳阳陵调气血,搜风祛湿通经络,二穴俱属足少阳,性能舒筋利关节,诸痹不仁及不遂,腰腿疼痛及痿躄。
环跳、阳陵泉通经络,调气血,搜风祛湿。
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
阳陵泉又是筋会,可舒筋利节。
环跳搜经络之风及四肢风邪,主治中风偏瘫以及诸痹不仁、瘈疭筋挛、腰腿疼痛,环跳合阳陵泉,二穴相应,功效相得益彰。
(四)曲池在肘阳陵膝,具在四肢关节地,清肺走表行气血,舒筋利节能泻里,肝肺气郁胸胁痛,热结肠胃俱可医。
为半身不遂,历节诸痹主方。
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
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
针灸歌赋中的针灸原则及针灸宜忌

针灸歌赋中的针灸原则及针灸宜忌摘要:针灸歌赋是古人编撰的关于穴位,针灸治疗等方面的简单、易懂、便于记忆的一种歌赋。
里面汇聚了前人无限的智慧,它对复杂繁琐的穴位进行了归纳,对针灸的学习极有帮助。
关键词:宜忌原则针灸针灸歌赋是古人编撰的关于穴位,针灸治疗等方面的简单、易懂、便于记忆的一种歌赋。
里面汇聚了前人无限的智慧,它对复杂繁琐的穴位进行了归纳,对针灸的学习极有帮助。
我是在本学期的针灸歌赋选读课上才开始接触针灸这门学问的。
此前我对于针灸是一无所知,但是却有着极大的兴趣,在本次的课程中,针灸神秘的面纱在我面前被一层层揭开,而我也得以认识与了解这中华医学的结晶。
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首先需要弄清的是针灸原则及针灸宜忌。
下面就让我来总结一下。
针灸治疗原则,就是应用针灸治疗所遵循的准则,在论治过程中,均以治疗原则为指导。
关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针灸施治的方法,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来决定的,疾病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施治时总不离其准则,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疾病的表现,灵活施治。
对针灸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可从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和三因制宜等方面予以阐述。
一、标本缓急标与本、缓与急是相对的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标本缓急复杂多变。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强调了治疗疾病掌握治标治本原则的重要性。
《行针总要歌》云:见病行针须仔细,必明升降阖开时,邪入五脏须早遏,祟侵六脉浪翻飞,乌乌稷稷空中堕,静意冥冥起发机,先补真阳元气足,次泻余邪九度嘘,同身逐穴歌中取,捷法昭然经不迷。
看到患者需要针刺治疗时要仔细考虑,必须明确疾病的轻重缓急,气血流注和穴位开阖时问,邪入五脏须早早遏止,病邪侵入六腑,经脉气血就有逆乱变化,脉象紊乱,似动中若隐若现,医生持针在手,如弩之扣机待发,必须专默精诚,不可稍事外顾。
针灸取穴歌诀汇总!

针灸取穴歌诀汇总!一、治感冒病歌诀感冒风池补合谷,太阳大椎泻复溜,鼻塞迎香上星加,尺泽咳嗽二商喉。
大椎、风池对外感风寒具有较强的发散作用。
补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
鼻塞不通,前额疼痛可加迎香、上星。
咳嗽加尺泽。
喉痛加少商、商阳(此即二商)。
二、治咳喘歌诀治咳肺俞加中府,内关尺泽三里伍,哮喘天突膻中刺,痰多丰隆与合谷。
肺俞、中府为肺的俞穴与募穴,内关为治疗胸胁部病症要穴。
加尺泽、足三里,补土而又生金清肺热。
哮喘时取上穴再加天突,膻中,若是痰多可刺丰隆、合谷。
三、治胃肠病歌诀胃肠之病俞募全,三里巨虚加内关,腹泻隔奏灸神阙,酸多公孙并行间。
肠胃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可用“俞募配穴”治疗,一般用胃俞、中脘即可,也可同用大肠俞与天枢,或小肠俞与关元,再配以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以及内关等。
腹泄可隔姜灸神阙穴。
反酸可加公孙、行间。
四、治肿胀歌诀肿胀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不可漏,三里地机多有用,三阴交穴并复溜。
肾为水脏,开窍于二阴。
膀胱为津液之府,职司小便,脾主运化水湿,脾肾阳虚肿胀,可以用肾与膀胱的俞募穴,脾经的三阴交、地机,还可加足三里。
五、治小儿遗尿歌诀遗尿神门并关元,三阴交穴和兑端,膀胱俞募配三里,调整习惯愈不难。
用膀胱经俞募穴膀胱俞、中极,加关元、三阴交,再加神门、足三里、兑端,治疗遗尿病效果较好,在治疗期间,嘱患儿调整习惯,白天注意不要过度疲劳,傍晚后尽量少饮水。
六、治妇女病歌诀妇科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要记牢,更年石门三里穴,归来太冲痛经消,经少气海并带脉,经多隐白大敦妙。
妇科病书主要涉及冲脉、任脉以及肝,脾两条经络,可用关元、三阴交、肾俞、血海通治,如为更年期病症加石门、足三里,同时还可以配合对症加一些其它穴,如失眠加印堂,头晕加百会等。
痛经针归来、太冲。
月经过少不畅取气海、带脉,月经过多取隐白、大敦。
如属虚证,可灸隐白。
七、治心神病歌诀心神三里三阴交,神门关元合谷捎,头痛太阳列缺好,失眠涌泉印堂要,眩晕内庭百会刺,内关中脘呕吐消,心悸内关合心俞,肾俞太冲可通调。
中医针灸经典之《症治要穴歌·集古增新共二十八首》

中医针灸经典之《症治要穴歌·集古增新共二十八首》症治要穴歌《集古增新共二十八首》伤寒过经犹未解,须向期门穴上针。
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
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合谷亦宜求(补)。
若还六脉皆微细,针下补多脉易浮。
时行邪疟最难禁,有汗譩譆与侠溪。
腰痛太溪血郄妙,冲阳厉兑太冲齐。
血郗:《针灸大成》委中之别名,即委中穴!《勉学堂针灸集成》记载血郗,一名百虫窝,主肾脏风疮!四总穴歌有记载,腰背委中求,此处主治腰痛,当属委中穴!疟疾间使大椎良,后溪合谷与膏肓。
更加三里悬钟穴,疟发脾寒即便康。
中暑人中百会搜,阳明合谷内庭求。
热伤肺气膈胸满,列缺气海中极收。
中风合谷大肠原,八脉之中申脉援。
三里肩井并环跳,委中风市阳陵泉。
口噤先须申脉详,颊车合谷与承浆。
喎斜添入地仓穴,不效翳风听会良。
瘫痪阳溪并曲池,肩髃合谷外中渚。
行间申脉昆仑穴,三里阳陵风市推。
五痫百会内关稽,鬼腿神门与后溪。
鸠尾心俞刺灸得,上星通里愈痴迷。
《针灸大成》记载,鬼腿,曲池穴之别名!哮喘先教中脘寻,肺腧天突中府临。
气海三里俱称妙,列缺针之病不侵。
痨瘵传尸灸四花,膏肓肺俞实堪夸。
大椎穴并三椎骨,鬼眼功多用勿差。
《针灸大成》记载,鬼眼四穴,今少商、隐白,每穴双侧,共四穴,主治癫狂痫等神志疾病!蛊胀应知照海灵,行间气海与三阴。
水沟三里内庭稳,分水多针病转深。
九种心痛及脾疼,曲泽大陵三里寻。
上中脘与冲阳穴,内关公孙主客针。
腹中㽲痛刺冲阳,三里胃腧太白良。
支沟章门去闭结,内关气海商丘当。
大陵穴治发痧凶,列缺委中天府松。
百会百劳十宣妙,何愁痧病结心胸。
小儿发痧病证名。
见《寿世保元》。
症见似寒非寒,似热非热,四肢懈怠,饮食不思,容颜惨楚。
由寒邪外袭,气血内郁所致。
如腹痛而手足冷者为阴痧,腹痛而手足温者为阳痧,治宜开通腠理,宣畅气血。
用热水蘸搭臂膊,以苎麻频频刮之,候红色出为度。
甚者以针刺十指背近爪处一分许,其法为先将患儿两手自臂捋下,俟血聚指头方刺。
针灸学各论歌诀

针灸学各论歌诀
针灸学各论歌诀是一本介绍针灸学基础知识的经典著作,该书依据经脉、穴位、针灸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下面就来重新整理一下《针灸学各论歌诀》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经脉部分:
1. 人体十四经,脏腑六腑明。
2. 经脉有主次,阳经为手足。
3. 阳经出手,阴经出足,交会百会救危急。
4. 经气贯四肢,真阴真阳特。
5. 凡穴各五十,五十阳,五十阴。
6. 经气病变脉,取穴得法宜。
7. 阴阳相合为调和,人体经脉共一百一。
二、穴位部分:
1. 穴气随季更,春濡泉夏海。
2. 穴位有主次,上下环环在。
3. 处头中血海,阴跷陵泉开。
4. 阳陵泉肝俞,胆经三阳合。
5. 腿太阳命门,胃肠合三阴。
6. 经气通则壮,气滞则病来。
7. 八法灸、刺、扎,各适应门律。
三、针灸法部分:
1. 针三之法改经火,四针定胜血气星。
2. 初学宜从浅,深厚待熟练。
3. 针灸须缜密,量取宜精微。
4. 刺与向之法,顺逆随时移。
5. 朝阳夕阴顺不忘,盛虚不同灸。
6. 寒热交疏勿迎,损益相情任去。
7. 无灸针用少,有灸针用多。
以上就是对《针灸学各论歌诀》进行重新整理后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更好地了解针灸学的基本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实践能力。
针灸治证大全歌赋

针灸治证大全歌赋这个歌赋是集中国历代有名针灸歌赋而成的,所以只需要记住这个歌赋,针灸学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先贤秘传针灸经,妙用通玄法最灵。
字字言词多妙典,万两黄金学也轻。
每每不忘多效验,治疗如神记在心。
【头面五官喉舌病】【治则一首】头面之疾针至阴,曲池合谷法可循。
【头痛十首】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
身热头疼攒竹穴,大陵神门与少泽。
合谷鱼际中诸间,液门委中与太白。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眼花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徐泻动,风池针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浅泻,祛疼除疴自安神。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
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
牙疼三分针吕细,齿疼依前指上面,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迎。
【眼病九首】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肝家血少眼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同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
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翳障先针小骨空,睛明合谷太阳中,后溪主穴休忘却,攒竹风池尽可通。
目生翳者治肝俞,命门瞳子髎穴宜,外眦五分得气泻,再兼合谷商阳医。
凡人目赤目窗针,大陵合谷液门临。
上星丝竹空攒竹,七穴治之病根绝。
眼睑瞤动治头维,再兼一穴攒竹医。
眼痒眼疼光明泻,兼治五会痛痒休。
小儿雀目不见物,手拇指甲后一寸,穴在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稳。
【耳病九首】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
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自然安。
耳聋侠溪与金门,合谷针之能听语。
重听无所闻耳门,翳风风池侠溪焚,听会听宫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
针灸必背歌赋之四总穴歌,你真的理解了吗

针灸必背歌赋之四总穴歌,你真的理解了吗针灸歌赋是历史上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内容精炼,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是学习针灸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这应该是针灸歌赋里流传最广的一首了,其首载于《针灸大成》,一般认为作者是明代朱权。
肚腹三里留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旁开一横之处,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腑的下合穴。
合穴主逆气而泻,下合穴治内腑,同时胃经上腹入胃巡行于腹部,所以对于肠胃疾病所致的各种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腰背委中求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膀胱的下合穴。
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同时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而委中为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汇之处,故治疗腰痛极效。
委中,又名血郗,在此处放血泄热可以有效治疗腰痛。
记得刚接触临床时看到一腰痛病人委中放了一大罐子血吓了一跳,但是起罐后病人腰痛立消,印象深刻。
头项寻列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列缺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一寸五分,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肌腱之间,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
列缺属肺经,肺主皮毛,外感表证多有头项强痛的表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项至迎香;另外,列缺交通于任脉,任脉经络从会阴上喉咙至面部,所以列缺穴项强头痛、口眼歪斜、牙痛、咽喉痛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面口合谷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
根据经络循行的路线,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面部和口唇周围的分布十分密集,所以合谷穴能够很好的治疗头面部出现的头痛、眩晕、鼻衄、鼻渊、牙痛、咽喉痛、口眼歪斜、痄腮等症。
四总穴是针灸临床治疗上十分常用的几个穴位,四总穴歌方便易记,后人还给加了'胸胁支沟取,心胸内关谋'等,也都是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而总结的。
人体针灸要穴歌

人体针灸要穴歌头部主病针灸要穴歌百会主治卒中风,兼治癫痫儿病惊,大肠下气脱肛病,提补诸阳气上升。
〖注〗百会穴,提补阳气上升。
主治大人中风,痰火癫痫,小儿急慢惊风,大肠下气,脱肛等证。
针二分,灸五壮。
神庭主灸羊痫风,目眩头痛灸脑空,翳风专刺耳聋病,兼刺瘰项下生。
〖注〗神庭穴,主治风痫,羊癫。
灸三壮,禁针刺。
脑空穴,主治偏正头疼,目眩。
刺四分,灸五壮。
翳风穴,主治耳聋及瘰。
《针经》云∶先将铜钱约二十文,令患者咬之,寻取穴中。
针三分,禁灸。
上星通天主鼻渊,肉痔塞灸能痊,兼治头风目诸疾,炷如小麦灼相安。
〖注〗上星、通天二穴,主治鼻渊,鼻塞,肉,鼻痔。
左鼻灸右,右鼻灸左,左右鼻俱病者,左右俱灸。
灸后鼻中当去一块,形如朽骨状,其病自愈。
兼治头风目疾等证也。
上星穴宜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
一云宜三棱针出血,以泻诸阳之热气。
通天穴宜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其壮如小麦大,始相宜也。
哑门风府只宜刺,中风舌缓不能言,颈项强急及,头风百病与伤寒。
〖注〗哑门、风府二穴,主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伤风伤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及抽搐等病。
哑门穴针二分,不可深入,禁灸。
风府穴针三分,留三呼,禁灸。
头维主刺头风疼,目痛如脱泪不明,禁灸随皮三分刺,兼刺攒竹更有功。
〖注〗头维、攒竹二穴,主治头风疼痛如破,目痛如脱,泪出不明。
头维穴随皮针三分,禁灸。
攒竹穴刺一分,留六呼,禁灸。
随皮者,针入即眠,针随皮刺去也。
率谷酒伤吐痰眩,风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头疼痛,颊车落颊风自痊。
〖注〗率谷穴,主治伤酒呕吐痰眩。
刺三分,灸三壮。
风池穴,治肺受风寒及偏正头风。
刺四分,灸三壮,七壮。
炷宜小。
颊车穴,治落颊风,落颊风者,下颏脱落也。
刺三分,灸三壮。
炷如小麦。
临泣主治鼻不通,眵冷泪云翳生,惊痫反视卒暴厥,目晡发疟胁下疼。
〖注〗临泣穴,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眼目诸疾,及惊痫反视,卒暴痰厥,疟疾晚发等病。
刺三分,留七呼,禁灸。
水沟中风口不开,中恶癫痫口眼歪,刺治风水头面肿,灸治儿风急慢灾。
针灸歌赋大全详解

针灸歌赋大全详解如下:1. 肚腹三里留,小腹三阴谋,心胸取内关,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外伤阳陵泉,腿痛阳陵透。
这个歌诀描述了针灸治疗常见疾病和症状的取穴方法。
其中,“肚腹三里留”指的是在肚腹部疾病的治疗中,足三里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小腹三阴谋”则指的是在小腹部的疾病治疗中,可以选用三阴交这个穴位。
“心胸取内关”指的是在治疗心胸疾病时,内关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腰背委中求”则指的是在治疗腰背部疾病时,委中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头项寻列缺”指的是在治疗头颈部疾病时,列缺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面口合谷收”指的是在治疗面部和口腔疾病时,合谷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外伤阳陵泉”指的是在治疗外伤性疾病时,阳陵泉是一个常用的穴位。
“腿痛阳陵透”则指的是在治疗腿部疼痛时,可以选用阳陵泉透刺的方法。
2.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这个歌诀描述了回阳九针的取穴方法。
其中,“哑门劳宫三阴交”指的是在哑门、劳宫、三阴交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涌泉太溪中脘接”指的是在涌泉、太溪、中脘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环跳三里合谷并”指的是在环跳、足三里、合谷三个穴位上进行针灸治疗。
这九个穴位合称为“回阳九针”,主要用于治疗阳气虚脱、寒凝气滞等病症。
3.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这个歌诀描述了马丹阳天星十二穴的取穴方法及其主治病症。
这十二个穴位包括: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昆仑、飞扬、承山、承筋、足临泣、丘墟、太溪。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主治病症,如申脉主治目疾、金门主治胁痛、足通谷主治头痛等。
通过针灸这些穴位,可以治疗各种杂病。
中医入门│针灸必背歌诀(最全收藏版)│《中综知要》

中医入门│针灸必背歌诀(最全收藏版)│《中综知要》不会背不是中医人!手太阴肺经循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病候•是动则病【1】,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2】,此为臂厥【3】。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注】:【1】是动则病:1.本经脉气异常变动引致所联络脏腑的病症。
2.经脉循行径路上所发生的病症。
【2】瞀[mào]:形容剧烈咳嗽时两手护胸,视物模糊。
【3】臂厥[病名]:上述诸证均由臂气厥逆所致。
循经穴位肺手太阴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接孔最,四总通任为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少商拇指桡侧取。
手阳明大肠经循经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1】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2】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注】:【1】髃骨:肩胛骨与锁骨相连接处[肩髃穴处]。
【2】柱骨之会:即大椎穴;诸阳经会于大椎,故称会上。
循经穴位手阳明经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随,臂臑肩髃巨骨催;天鼎扶突口禾髎,止于迎香胃经会。
足阳明胃经循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1】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2】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3】,循发际,至额颅。
针灸学必背歌诀

针灸学必背歌诀1. 头面颈项九针病,三阴三阳十二分。
2. 胸胁八针中间取,背俞华佗腹募寻。
3. 四肢肘膝以下藏,五输穴内更来问。
4. 脏腑经络记住位,募原别使要记真。
5. 记住穴位能治病,学医针灸是妙法。
6. 针灸之法真奇妙,十二经脉是纲领。
7. 奇经八脉横配合,脏腑器官是基础。
8. 疾病性质有寒热,虚实补泻巧施针。
9. 经脉循行有方向,手指同身寸法量。
10. 配穴方法有主客,上下左右各有道。
11. 毫针之法须精通,补泻得当有奇效。
12. 针灸治疗讲配穴,配穴得当病自消。
13. 配穴方法有原则,掌握原则是关键。
14. 阿是之法也须知,病变在阿是刺之。
15. 胸胁病变取背俞,心腹疾病取募原。
16. 头项病变取手足,腰背疾病取对应。
17. 耳部疾病取手足,目部疾病取肝俞。
18. 小肠中气不足病,心经有热神志病。
19. 大肠经病主津液,胃经积热口齿病。
20. 膀胱经热小便赤,肝经受病两胁痛。
21. 三焦火热主气发,胆热口苦眼不明。
22. 心经火热舌难伸,脾经积热口唇病。
23. 肺经受病皮毛焦,肾经受病耳聋鸣。
24. 脾经虚弱不摄血,肝经积热月经病。
25. 小肠经虚小便频,膀胱虚弱小便病。
26. 三焦虚弱津液脱,胃经虚弱唇口干。
27. 肺弱喘促咽喉病,大肠虚弱为泄泻。
28. 肾弱为肿膀胱病,心火过旺口舌烂。
29. 心弱心烦口舌病,脾弱腹胀胃火盛。
30. 肺弱受风自汗出,肝弱则为头目病。
当然,以下是另外30条针灸学必背歌诀:1. 头面病治宜浅针,胸背俞穴深刺寻。
2. 肩肘腕掌求中渚,脊背膀胱用俞募。
3. 腰骶宜用环跳针,膝关阳陵要当记。
4. 足下三里及解溪,踝上四穴太溪觅。
5. 胸胁胀满求内关,脘腹疼痛刺公孙。
6. 心悸神昏取神门,心包募穴在膻中。
7. 半身不遂求肩髃,发热恶寒合谷收。
8. 癫狂针灸求内关,人中百会不可缺。
9. 口眼歪斜取颊车,地仓合谷针向斜。
10. 泄泻痢疾求中脘,天枢大肠莫错过。
11. 咳嗽气喘取肺俞,太渊列缺双穴撮。
百家针灸歌赋

百家针灸歌赋《针经指南》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
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阳蹻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带冲,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別两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膕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
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
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针灸必背歌赋之行针指要歌

针灸必背歌赋之行针指要歌行针指要歌选自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歌中列举了治疗风、水、结、劳、虚、气、嗽、痰、吐等临床上常见的9种病症的有效处方,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是进行针灸治疗时配穴处方的准则,故称为行针指要歌。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原文转载了此歌,但在'针风', '针劳'取穴上作了更改,使之临床疗效更好。
现在针灸医著中,亦有原文引用此歌者。
【原文】或针风[1],先向风门气海中[2]。
或针水[3],水分侠脐上边取[4]。
或针结[5],针着大肠泻水穴[6]。
或针劳[7],须向风门及膏肓[8]。
或针虚[9],气海丹田委中奇[10]。
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11]。
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12]。
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13]。
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14]。
翻胃吐食一般针[15],针中有妙少人知。
【注释发挥】[1]或针风:针,为以针或灸治疗之意,非单指针刺。
风,指邪气在表之证。
[2]先向风门气海中:中医对风的认识广泛,总分为内风和外风。
针灸治疗风证的穴位有:风门、风市、风府、风池以及翳风,外风用风门、翳风、风市,内风用风池、风府。
本条风门与气海配伍的处方主要是针对外风,而《针灸大成》改此条为:'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则主要是对内风而设,其病机在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循经脉直冲于巅顶。
故《素问·太阴阴阳论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此之谓也。
[3] 水:此指因水液代谢失常,水气积聚而引起的水肿类疾患。
[4]水分侠脐上边取:指任脉水分穴在脐上1寸处。
侠脐,是指离脐很近。
水分穴在下脘与脐之间,具有温补脾阳、运化水湿的功效。
治疗水湿内停、腹大脐盈的水肿病,应以灸为主。
在该穴连续施灸数十壮,可使小便畅通,以泄水消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曾载:'水分穴治患水肿者禁针,针之水尽即死。
'但临床不必拘泥此说,对于下肢水肿的病人水分常配伍阴陵泉。
针灸选穴歌诀

针灸选穴歌诀针灸歌诀选穴一、目录1、四总穴歌2、八法交会八穴歌3、行针指要歌4、千金十一穴歌5、玉龙歌6、胜玉歌7、肘后歌8、杂治病十一证歌9、针灸歌10、灵光赋11、百症赋二、选穴歌诀1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八法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3行针指要歌或针风,先向风门气海中;或针水,水分夹脐脐边取;或针结,针著大肠泻水穴;或针劳,须向风门及胸膏;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翻胃吐食一般针,针中有妙少人知。
4千金十一穴歌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5玉龙歌扁鹊授我玉龙歌,玉龙一试绝沉疴,玉龙之歌真罕得,流传千载无差讹。
我今歌此玉龙诀,玉龙一百二十穴,看者行针殊妙绝,但恐时人自差别。
补泻分明指下施,金针一刺显明医,傴者立伸偻者起,从此名杨天下知。
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危。
鼻流清涕名鼻渊,先补后泻疾可痊,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口眼歪斜最可磋,地仓妙穴连颊车,歪左泻右依师正,歪右泻左莫令斜。
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二穴可堪攻,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下生瘰癧,下针泻动即安然。
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牙痛多為腸胃陽明之火及腎火所致,二間為治牙痛最常用之穴位,此穴為大腸經滎水穴,善清陽明之火。呂細即太溪,為腎經原穴,也常用治牙痛。上述二穴亦常相互配用。內庭為胃經滎水穴,亦善清陽明之火。此外,有取承漿穴者,則為局部取穴。
手病(指痛、手痠、腕痛)
手指痛可針中渚或少商或四關(合谷、太沖),四關穴還治手指連肩之大面積部位痛。手腕痛可取腕骨;手痛、手麻可取曲池、合谷。滿手生瘡針勞宮,或係取之於「諸瘡痛癢,皆屬於心」而勞宮又屬滎穴,滎穴能清火之故。
舌疾
舌病多取內關、中沖,此與心開竅於舌有關。舌出血加取太沖則與肝藏血有關。不語及失音取啞門為前後對應。取間使穴(為心包經穴)一則心開竅於舌,二則「病變於音取之經」,經穴能治聲音改變之病。暴暗取通里,亦與心主神有關。
耳疾
治療耳聾,毫無疑問「聽會」絕對是首取穴及必取穴。所有的歌訣均指向體會,其餘穴則為聽會之配穴。兼氣閉加翳風,兼外感配金門,其它配穴尚有陽池及迎香。聽會亦為治耳嗚要穴,另外足三里及地五會亦可治耳嗚。
腳痛
腳腕痛以崑崙穴為主,可配丘墟;腳背痛以商丘穴為主,也可配丘墟及解溪;踝根痛針崑崙、丘墟、解溪。丘墟及解溪為腳痛(腳腕、腳背、腳踝)常用之配穴,但丘墟單獨亦可治髀樞痛。腳根痛則取僕參為主穴。
行步困難
行步艱難太多醫家皆以太沖為主,其它配穴可選五行屬土,可肝脾並治。進時貼骨進針,穴下有太沖脈,針太沖可說筋肉骨脈皆治,療效自是非同小可。
腰連背痛、閃腰
腰連背痛常針委中,亦可針崑崙。閃腰岔氣,首針人中,也可配委中。此外復溜、大都、曲池也能治閃腰疼痛。
腰連腿痛
腰連腿痛或腳痛,最常見於現今之坐骨神經痛,最常取委中穴治療,其次可取足三里,遠取可針大都或腕骨、行間。也有取環跳、風市等近處者。
脇肋疼痛
脇(肋)痛最常取陽陵泉,也可取支溝,都很有效,合用更佳。因脇肋為手足陽經經絡所過,因此針膽經之陽陵及三焦之支溝有效。脇筋痛連腿則可取後溪,不過這種狀況不多。
項強
項強最常用承漿,此為前後對應法。承漿亦常配風府並用治項強痛,此為前後配穴法。治項強痛,遠取以後溪穴最為常用,其它穴則在感冒(傷寒或風傷)時用之。
喉疾
治喉痛首取太沖穴,因肝經上入頏顙(喉嚨深部),次取照海,因腎經:「循喉嚨,挾舌本」。兩穴使用均多。此外少商出血治喉亦甚佳。液門、魚際皆為滎穴治喉痛亦佳。
冷風濕痺
冷風濕痺最常用環跳、足三里、陽陵泉三穴之一,此三穴可單獨應用。兩穴或三穴合用更佳。
脊痛脊病
脊背強痛最常取用人中。其次為水道、筋縮。脊間心後痛即胸椎一帶痛,針中渚穴甚效。整個脊椎之病都可針後溪,因後溪為八會穴,通於督脈。
腰痛、腰連背痛
腰痛以委中穴最為常用,所謂「腰背委中求」,委中亦可治腰連背痛,此因腰背為膀胱經合穴之故。腰痛多與腎虧有關,故亦常針腎俞,遠處扎針治腰痛可取中渚甚為有效。
手臂
手臂痛或腫,歌訣並未指明係上臂或下臂。取穴以肩部之肩井最常使用。其次為手部之中渚及肘部之手三里使用較多。
肘病
肘痛以曲池穴及尺澤穴最為常用。兩肘拘攣亦以曲池或尺澤最為常用,亦有兩穴合用者。
肩背
肩背痛歌訣取穴以手三里最常用,其次中渚穴亦常使用,均在肘以下,取用極為方便。
手部其它
筋急難伸,不論手或肘均以尺澤為主,其次為曲池穴。歌訣取穴一般平均一、二穴。至於「手上『諸風』及『頭項手足』互相與」,因病情複雜或面積較大,而多穴並取,實不多見。
針灸歌賦辨證取穴綜合析要
頭痛
頭痛在手上取穴最常用列缺,其次為太淵,外感頭痛可取外關。在腳上治頭痛常取申脈,其次金門,頭頂痛取湧泉,有痰作怪取豐隆。在頭部局部取穴則前額以上星、神庭;偏頭以絲竹空;後頭以風池使用較多。頭暈局部常取風池穴,其次百會穴,遠處扎針可取申脈、金門、手三理。
頭面病
「口面合谷收」、「頭項列缺尋」為四總歌之一,合谷、列缺均為古人治療頭面病常用要穴,在歌訣中可得明證。
腿股髀髖痛
腿股痛古歌訣似以環跳為最常用,其次為髖骨穴。遠處取穴則有足三里、後溪、肩井等,肩井治腿股痛有對應之意味。此三個遠處取穴之穴位恰好呈太陽、少陽、陽明之分布,可視腿痛經絡選之尤佳。
膝股痛、膝腳痛
膝股痛以陰市為主穴,可取風市,也可遠針取太沖,膝腳痛以足三里較常用,其它可針之穴甚多。
膝痛
膝痛多取膝部之陽陵泉,可配陰陵泉或膝眼。遠取以行間為佳,也可針尺澤、曲池有對應針法之意味。
腿部其它
腿腳無力針風市、陰市;兩足拘攣亦針陰市。陰市為治腿膝之要穴。常用治膝胻痛、兩拘攣、股膝疼痛(配風市)腿足無力(配風市)。兩足難伸遠取支溝以上治下較為特殊。
腳氣
腳氣之取穴以三陰交、足三里、陰陵泉等脾胃經穴為主,可以說是健脾胃補土袪濕之法。其它復溜、陰陵泉、承山亦可作配穴。
轉筋及筋攣、筋痛
轉筋一般指小腿肚轉筋而言,各家幾乎一致以取承山穴為主。其次則崑崙穴亦常用。再其次可取金門、丘墟、然谷等穴作為配穴。筋攣取尺澤,尺澤為肺(金)之水穴,瀉之能使金不克木,則筋即鬆弛。且尺澤旁有一大筋,針尺澤貼筋善治筋病。筋攣痛取魂,蓋魂門穴在肝俞旁,肝藏魂亦主筋,針之有效。
口疾
口臭常用大陵,其次為大陵配人中。口喎即口眼歪斜,局部以地倉、頰車為主。遠取可針太沖。口噤取合谷、列缺仍是四總歌應用。兼頷腫可針陽谷(小腸經)、俠溪(膽經),此皆與經絡有關。
鼻疾
鼻塞首取迎香,其次為上星。不聞香臭亦以迎香穴最常用,其次亦為上星穴。鼻淵、鼻痔、鼻塞取合谷、太沖均與經絡有關,一行鼻外緣,一行鼻腔內,而合用亦有疏肝理氣之用。鼻淵亦可近取上星穴。鼻衂以禾髎、合谷最為常用,其次取上星、天府。
眼疾
眼疾局部取穴以睛明最常用,遠取以肝膽經穴為主,可取行間、臨泣,其次可取合谷、光明、手三里。眼痛遠取合谷最常用,其次為地五會、光明、清冷淵。近取可取攢竹、頭維。目赤可針局部之讚竹、其次可針睛明。在太陽穴或內迎香出血尤佳。
目昏或視力糢糊重補肝,遠取手部之二間、三間(其次養老、支正),足部之行間、太沖(其次飛揚),中取肝俞,皆與木或肝有關。近取則可取讚竹、睛明。落淚以臨泣最常用,此似亦為臨泣取名之原因,配穴可用頭維、讚竹。遠取亦可針大、小骨空。
乳痛
乳病乳痛一般針太淵、列缺。氣痛似與肺有關,故取肺經穴位。此乳痛不同於婦科之乳病多屬於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