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练习测试(二十一)文化与社会
高考复习专项练习一轮政治高考复习专项练习一轮政治课时规范练2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课时规范练2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选择题
1.从《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纪录片的热播,到老教授入驻B站(某网站)成为UP主;从“跨年晚会”的全网风靡,再到疫情期间“到B站搞学习”的“学点正经的知识”热潮……B站,这个以动漫、游戏起家的年轻人为主的二次元自留地,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圈层文化的文化社区。上述文化现象说明()
①我国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②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打破了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隔阂③网络文化社区成为新媒体的主流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④优秀文化作品借助大众传媒会更容易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为了让更多的民众共同践行“公筷行动”,浙江多地出台了多种宣传方案,以接地气、贴民心的方式将公筷推广进行到底。由此可见,“公筷”成为一种新风尚需要()
①改变人们天生的文化素养②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③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④通过社会变革改变生活习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防疫条幅纷纷亮相各地街头,各类口号标语感动了国人。在众多宣传标语中,有的宣传国家防疫政策方针,如“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有的传播科学防疫知识,如“你不聚,我不聚,人人齐把病毒拒”。这些通俗易懂的标语()
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敲响防疫警钟②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使人力量倍增③能让人们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摒弃原有习惯④传递了社会正能量,为抗疫提供了根本遵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获得感”是广大群众对改革发展成果的一种切身感受,带有沉甸甸的民意分量,是检验党和政府工作“含金量”高低的一把重要“标尺”。要增强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的“获得感”,就应该()
人教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练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模拟试题)
考点4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2018·河北邢台月考,29,2分)2017年7月,各地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他们洒下汗水,收获快乐,传递爱心,收获感动。青春力量如星星之火,点亮希望的田野。上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A)
①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②保障农村生产生活顺利进行③推进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奉献劳动,传递爱心,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①③正确;②中“保障”一词夸大了志愿者活动的作用,不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与各地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无直接联系,④不选。2.(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期中,19,2分)2017年上半年的国产电视剧市场,涌现出了《白鹿原》《大秦帝国之崛起》《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鸡毛飞上天》等多部口碑极佳的作品,剧组的“良心”创作、演员的精湛表演,让近年来习惯了看“抠图”“替身”表演以及渣特效的观众大呼“洗眼睛”。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需要(A)
①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②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艺术情怀
创造精品③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④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需要立足社会实践,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艺术情怀创造精品,①②符合题意;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艺作品需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③说法错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而不是方针,④说法错误。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政治学案(部编版)必修4第二十六课课时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基本路径
第二十六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课标要求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课时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基本路径
核心考点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具体内容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
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
命的精神标识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
提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与主流。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归纳提升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1)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2)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时政术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2022届新教材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二十一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课件部编版2021
2.实践的特点
特别提醒 ①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 物的本能活动。 ②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 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 活动、认识活动。 ③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改造世界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实践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实践,是认识活 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 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 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易混易错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提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此,单个人的社会活动是不存在的。 提示×。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并不排斥所有单 个人的活动。 3.认识工具是认识的重要来源,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提示×。实践提供的认识工具有利于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 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学习获 得间接经验。
【想一想】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因而脱离社会的孤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存 在的。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
提示 对。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脱离 社会的孤立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但孤立的实践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 实践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 个人的实践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社会 性排斥的只是脱离社会的孤立的实践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 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新高中政治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3部分 第2单元 第3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怎样 原则 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具体要求: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
做
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倡导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
要求 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
力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4
■特别提醒 (1)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多样 性的弱化。这是因为,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文化必然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6
(4)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坚决抵制和反对文化霸权 主义。 (5)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身份证,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 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 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 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 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 化的浪潮中,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各国都在维护自己的文化形象,发展文化事业。
第二十一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检测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选择题
1.(2023南通通州期中,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秘藏的书籍散入民间并进入流通领域。各诸侯国
也设立了诸如稷下学宫之类的藏书所,集中了大量私人藏书、延揽天下贤士在此共同切磋,许多经典著作都在这里问世。上述现象反映出()
A.诸子百家思想走向融合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深化
C.政治变动推动学术活跃
D.统一已成为士人的共识
2.(2024届广东四校联考,2)汉代太学创立之初即“设科射策”,对学生每年考试一次,考试合格
的按成绩的高低除授不同的官职。“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据此可知,西汉太学()
A.生员出仕需经过严格的考试
B.是西汉官员选拔的唯一来源
C.以分科目为主要考试形式
D.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
3.(2023浙江绍兴期末,13)当时的大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许多持批评意见的人看来,既不
是真正的科研机构,也不是走向职业生活的一个过渡,而是一个假学究成堆的地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无疑在于人们历来把大学看成是传授传统知识的场所,而忽视了科学的迅猛发展,以致大学日益与世隔绝。为此,德国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分科教育的方式
B.建立了“大学区”制度
C.促成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D.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4.(2024届淮安第一次月考,14)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柱状图。
1949—200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个数
该图反映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
A.旨在加强文献的保护
B.提供各领域知识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练习百舸争流的思想
课时练习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选择题
1.台风具有强度大、移速快、影响广、后期路径不确定等特点。“天有不测风云”,面对频发的极端天气人们时常发出这样的叹息。从哲学角度看,该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这是因为( )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自然界具有客观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存在是思维的反映
解析:选A “天有不测风云”认为人不能正确认识天气,从哲学角度看即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也就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因此该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界的客观性,也没有体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C两项不符合题意;思维是存在的反映,D项错误。
2.《饮膳正要》记载道:“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从哲学角度看,古人这一饮食观反映了饮食和季节的联系( )
①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是多样的,因人而异③是具体的,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④是变化的,因时而异
A.①④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古人的这一饮食观反映了饮食和季节的联系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正确;饮食和季节的联系是客观的,“因人而异”的说法错误,②不选;对饮食和季节联系的正确认识才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饮食与季节的联系本身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③不选;春夏秋冬四季饮食不同,这说明饮食与季节的联系是变化的,因时而异,④正确。
3.有人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半截子唯物主义,这主要是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A.没有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之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检测试题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之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检
测试题
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漫画《文化输出》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②要在文化渗透中提高文化影响力
③要在文化传播中提高文化认同感
④要维护文化安全,提高文化软实力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B漫画反映的是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推行强权政治,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不妥;③与题意不符。
2.“亲,你还在犹豫什么,赶紧下手吧!”这是网上商城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的广告语。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这说明()
①网络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②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C网络语言被广泛使用,体现了①④;②中的“深远持久”与材料无关;
③中“被动的”观点片面。
3.目前,我国已进入汽车社会行列,但人车争路的现象屡见不鲜。“行人第一,脚踏车第二,汽车最后”这一发达国家普遍遵循的道路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汽车社会需要健康的汽车文化,这是因为()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健康的文化能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④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②中的“决定”说法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错误;不同国家文化影响下的人们对交通规则的认识体现了①③。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真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真题
1.(2015·课标Ⅱ,17,4分)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014年12月,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正式成立,负责管辖审理跨行政区划的民商事、行政和资源诉讼案件。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旨在( )
①健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②排除地方对司法活动的干扰③提升司法公信力④推动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5·江苏单科,13,2分)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将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违法集资、摊派费用的,没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等行政行为纳入了行政诉讼受理范围。该修改( )
①拓宽了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②进一步规范了政府权力行使③更好地保护了公民合法权益④进一步扩大了政府职能范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5·天津文综,1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目前在用户规模、网上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迅猛发展的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和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及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的国际互联网体系,对社会各领域产生着日益深远的重大影响。今年3月,“互联网+”一词被政府工作报告使用后,国内正在不断衍生出“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安全”等热点话题。
如果“互联网+政治生活”将对我国政府的工作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4.(2015·广东文综,37(3),12分)材料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社会中的“官本位”思想仍然浓厚,长官意志、“拍脑袋”作决策,做事遇到障碍就“蛮干硬上”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甚至认为,法律只管群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治的推进。因此,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治权。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模拟试题(二新人教版
思想政治必考模拟试题(二)
(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者在相应的括号内
写上“T”,错误者在相应的括号内写上“F”)
1.商品交换中,只要价格是在商品价值决定的幅度内,任何价格的交换都符合等价交换要求。( )
解析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同时受供求关系影响,因而交换中的价格会波动,可能与价值不吻合,但在价值决定的幅度内的波动是正常的,这一幅度内任何价格点的交易都是正常的。
答案T
2.不吸收存款,商业银行就无法开展贷款,就无法赚钱,因而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
解析发放贷款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答案 F
3.实施“走出去”,如:海外上市,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解析海外上市是引进外国的资金为我所用,属于“引进来”,不属于“走出去”。
答案 F
4.依法参与民主决策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 解析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答案 F
5.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实行全面的领导。( ) 解析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各民主党派组织独立。
答案 F
6.文化是影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 答案T
7.文化生活中出现的令人忧虑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 解析文化生活中出现的令人忧虑的现象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但并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答案 F
8.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 解析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唯一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新高考2024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专练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广州高三测试]2022年11月,国家文物局通报了殷墟外围聚落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辛店遗址发现商代铸铜作坊,出土铸铜工具和带有“戈”字铭文青铜器。在陶家营遗址,发现陶器生产区和居址区,出土丰富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在邵家棚遗址,出土多件带有“册”字铭文的青铜器,显示该遗址可能是晚商时期史官“册”族居住地。这些考古新发现印证了( )
①当时的生产资料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
②当时的奴隶主能组织一定规模的生产协作
③生产力的进步取决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健全
④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一步摆脱蒙昧野蛮状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河南省大联考高三测试]古爱琴海的提洛岛有地中海世界闻名的巨大奴隶市场,每天都有几千个奴隶在这个市场卖出,有时一天卖出的奴隶可多达万人。在古罗马人看来,奴隶这种商品和其他商品没什么不同。像一般商店陈列其货物一样,男女奴隶也被置放在市场的展示台上展示,供人挑选。这表明在奴隶社会( )
①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仅有少量的人身自由③人类更加蒙昧和野蛮④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河北省四校联考高三检测]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介绍,旧西藏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寺庙成为集中开展宗教活动、控制一方政权、囤积武装力量、进行司法审判等功能为一体的统治堡垒。有的寺庙内部设立公堂,不仅有手铐、脚镣、棍棒,还有用来剜目、抽筋的残酷刑具,惩罚农奴的手段极其残忍。根据材料可知,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 )
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1. 商务部先后认定两批中华老字号共1128家,平均有160多年的历史。北
京全聚德、上海老凤祥、天津狗不理……这些品牌耳熟能详,在老百姓中
间有良好口碑和广泛影响力。这表明
①中华老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
②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取决于品牌的认定
③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价值不受社会历史变迁影响
④中华老字号的影响力得益于其包含的民族文化基因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本题考查认识的无限性、联系、文字、文化发展。人们先是对父母 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成为祖先 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体现了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③正确;
“桑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 体,④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文化创新的内容,①与题意不符;题 干体现了人们对人为事物联系的认识,而不是强调人为事物联系的 客观性,②不符合题意。
【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分)商业 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2分)经年累月 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影响、文化传 播、中华文化的特征,属于原因类试题。结 合材料中的“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 交往”“迷上了中华文化”“挂灯笼、贴福 字”等信息,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文 化习俗对人的影响的特点等角度组织答案。
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课时作业3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单项选择题
1.台湾作家龙应台曾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对社会发展有深刻影响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文以载道”在中国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下列对于“文”与“道”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与“道”的的关系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的关系
②“文”与“道”的关系反映了文化与物质的关系
③透过“文”可以透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文”属于文化的范畴而“道”则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3.在“向人民报告——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上,100多个节目亮相舞台,包括相声、小品、快板、数来宝等50余个曲艺品种,向祖国献礼,为人民说唱。这表明(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②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④文化能够直接影响社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随着中央八项规定深入人心,不尚奢华、反对浪费、厉行节约成为当今时代的关键词。2016年,作为中秋的“主角”月饼也“悄然变身”,脱下“华丽的外衣”,走起了亲民路线。这说明( )
①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影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文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文化能够决定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作业二十二文化与社会(含解析)
文化与社会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21·青岛模拟)2020年8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陈彦的《主角》入选。他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自己在剧团工作了近30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这些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创作长篇小说《主角》时一泻千里般地涌流出来。由此可见( )
①作家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④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创作灵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①错误,作家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②④正确,自己在剧团工作了近30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这些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创作长篇小说《主角》时一泻千里般地涌流出来。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创作灵感;③不合题意,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与题意无关。
2.(2021·泉州模拟)据报道,某县“春馨”艺术团在某村举行了“精准扶贫奔小康”专题文艺演出。演出贴近百姓生活,倡导文明新风,为群众精神生活增添色彩,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由此可见( )
①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使用文化
③文化影响广大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思想观念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难以抹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某县“春馨”艺术团在某村举行了“精准扶贫奔小康”专题文艺演出。演出贴近百姓生活,倡导文明新风,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由此可见,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并使用文化,文化影响广大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思想观念,②③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排除①;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潜移默化,而不是深远持久,排除④。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坚定文化自信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来自于( )
①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②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数量庞大的“90后”乐于在网上传播正能量,他们的视野从“风花雪月”转向“星辰大海”,把国家的荣誉和自己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一代。这种自信主要表现为( )
①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④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全面、系统、可持续,课堂是最好载体。日前,教育部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①发挥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彰显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发挥了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需要( )
①对时代发展潮流深刻把握
②主动担当发展历史文化的责任
③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充分肯定
④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定地走中国道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表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练习测试(二十一)文化与社会
一、选择题
1.网络时代,不少网友会利用智能手机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凡人善举拍下来,传到网络上让大家共享,使更多老百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间的温暖。这说明了()
①美德凭借现代传媒才得以传播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④平凡的人生才能体验到文化的魅力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C网友利用智能手机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凡人善举拍下来,传到网络上让大家共享,使更多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间的温暖,这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②符合题意;这是一种文化现象,③符合题意;美德可以凭借多种途径和手段进行传播,①错误;人人都可以体验到文化的魅力,④错误。
2.有人认为,偌大的中华,如果没有一种道德的凝聚力,那么各种啼笑皆非之事将俯拾即是,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只能在屈辱中生存,在解体、灭亡的边缘徘徊。这说明()
A.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B.文化的力量熔铸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C.文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解析:选B“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强调文化的力量对民族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3.名人故居是人们触摸历史的“活化石”,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外,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好名人故居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严峻问题。重视名人故居的保护主要是因为()
①保护名人故居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
②名人故居是弘扬优良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③保护名人故居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知名度
④名人故居往往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以及历史意义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D保护名人故居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①不选;名人故居是弘扬优良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要重视名人故居的保护,②正确;保护名人故居主要是为了社会效益,并不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③不选;名人故居往往具
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及历史意义,因此要重视名人故居的保护,④正确。
4.如果把刚刚出生的中国婴儿托付给美国家庭抚养,他一定是说英语并习惯于用刀叉吃饭。如果把刚刚出生的美国婴儿托付给中国家庭抚养,那么他一定是说汉语并习惯于用筷子吃饭。这说明()
A.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B.人的文化素养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他所生活的家庭
C.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
D.文化是人与生俱来的
解析:选A材料说明婴儿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可以养成不同的习惯,学会不同的语言,这说明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人类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故A项符合题意,应选;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说法错误,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排除。
5.《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十几年来,该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100多位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气氛。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在于()
①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②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④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A.①④B.①③
C.②④D.②③
解析:选A举办《感动中国》节目的意义在于感受、传递道德的力量,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故①④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6.集卖创意、展服装、品咖啡、办活动、文化展览、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体书店,吸引了广大的消费者,成为新兴文化业态。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④人们既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用者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吸引消费者的实体书店成为新的文化业态,这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体现,也表明人创造并享用文化,①④正确;②与材料中心不符;经济决定文化,③错误。
7.盛唐时期,诗歌成就最为辉煌。王维、李白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即使是一些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漫、光彩熠熠。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至晚唐,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文学日衰,诗歌也呈现出忧时嗟生、消极悲观的特点。对此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①文化的命运决定国家的命运②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④一定的文化依附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C①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故排除。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④中“依附于”表述不恰当。材料所述现象说明了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③符合题意。
曾被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市和以工业产品制造著称的青岛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9.3%和8.6%;杭州市更是达到16.3%,文化产业一举超过旅游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据此回答8~9题。
8.如果要为上述材料寻找文化生活依据,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B.当今世界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大
C.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D.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解析:选B从材料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题干强调了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体现出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中“决定性作用”说法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9.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全世界而言,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其产值约占GDP的1/5。这说明()
①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④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D①表述错误,排除;当今世界,由于意识形态的作用,政治竞争与分歧并没有消除之势,“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④;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②③正确。
10.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