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试题
(完整word版)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2.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 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 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 )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 )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 ) B.它有相对独立性 ( )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 )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 )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 )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 )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A.决定作用 ( ) B.加速或延缓作用 (√) C.无足轻重的作用 ( )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 )
马原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承认()
A.人类社会包含着内在矛盾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
D.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是看其是否承认()
A.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B.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天命'、‘神'决定的。”这一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这种观点()
A.是神创论的典型观点
B.肯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
C.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D.肯定了人的意志的能动作用
5.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条件
C.生产方式
D.科学技术
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7.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是社会所有人的共同意识
C.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
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精神实体
8.“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说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社会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9.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下海、外企、知识经济、民营经济、下岗等。这些现象说明()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 )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马原第三章答案
更多答案来微信公众号“那个大学这个崽”哦
1、〔单选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单选题〕与社会革命相比,改革
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单选题〕下列哪个属于英雄史观的基本样式
唯意志论
4、〔单选题〕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最核心的部分:
国家政权
5、〔单选题〕下列对于国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
6、〔单选题〕关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阶级斗争不论在什么条件都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要天天讲
7、〔单选题〕唯心史难的根本缺陷在于
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8、〔单选题〕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学的关系是
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9、〔单选题〕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10、〔单选题〕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成要素中最活跃的是
劳动者
11、〔单选题〕最早发现和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人是
法国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
12、〔单选题〕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原理
13、〔单选题〕上层建筑是指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14、〔单选题〕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5、〔单选题〕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是
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形成的,或是通过“君权神授"得来的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 D.剩余产品的出现 ( )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 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 )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 )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经济标准 (√) B.政治标准 ( ) C.思想标准 ( ) D.社会标准 ( )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 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 )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 )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 (√) B.道德规范 ( ) C.文学艺术 ( ) D.哲学思想 ( )
3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 ( ) B.阶级斗争 ( ) C.社会基本矛盾 (√) D.科技革命 ( )
马原第三章1-2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定义
决定作用
物质基础和前提 内容 发展 促进
反作用
阻碍
唯心史观历史理论的主要缺陷
(1)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 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 的物质动因。
(2)没有考察和揭示人民群众的伟大 作用。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 破产。 2、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 3、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 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六学时)
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历史理论的 主要缺陷 3、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它是解决其他一切社会历史问 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划分历史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人口决定论
英国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 马尔萨斯认为: 人口的生产是以 几何级数增长的。 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以 算术级数增长的 结论:贫困、失业是必然的。 手段:战争是必然的,瘟疫是不可 缺少的。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含义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C.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马原试题第三章
马原试题第三章
判断题
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对66页
2.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在于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对67
3.休谟是不可知论者。
对
4.辩证唯物主义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错67
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错68
6.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好奇心理。
错64
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
对69
8.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
9.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
10.绝对真理是尽善尽美的真理。
错
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两种真理。
错
1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
错
13.真理在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范围和条件向谬误转化。
对
1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可以离开人的主观思想而存在。
错
15.“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
16.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在实践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错
1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因为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对
18.唯心主义者认为真理依赖于某种独立的精神实体。
对
19.价值具有主体性,因此价值评价是主观性的认识活动。
错
20.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对
单选题
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
A反映论 B先验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天才论。
2.认识的客体是()
A客观存在 B人化自然 C客观精神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考研马原练习题 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硬符合题目要求。
1.列宁说:tt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者。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列宁还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他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
A.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B.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矛盾 D.真理和价值的矛盾
3.在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了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天文学;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器和其他的计算上的需要,产生了数学;为了适应建筑工程、产生了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产生了力学;天文学和力学的发展,又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所以,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的这段话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是强调
马原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生产工具的水平
C.劳动对象的质量
D.运输设备的状况
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一名言包含的哲理是()
A.夸大个人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承认个人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个人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D.否认群众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4.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
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7.检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搞得好不好的标准归根到底在于( )
A.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是否没有市场
B.政治局面是否稳定
C.人民内部矛盾是否得到解决
马原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辨析题
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正确。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这是因为:第一,构成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都是物质性的要素,是作为客观实体而存在的。第二,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第三,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2、时势造英雄。
正确。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正确。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5、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试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社会意识是(A )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4.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劳动发展史
3.首要的生产力是C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 D.生产管理
4.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5.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6.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理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D
A. 地理条件
B. 人口条件
C. 资源条件
D.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7.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15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49年增长20倍,上升到世界第6位。但是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000多美元,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100位以后。1957-2005年48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10多倍,同期人均国民收入却只增长3.2倍(按可比价计算)。另外一组数字是:我国人口从1950年的55196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111026万人,增长2倍多。这些数字表明C
A.经济基础决定人口发展
B.人多力量大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马原 第三章试题
2.(2003年第1题)马克 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 始出现了( d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任何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 ( 多)
a.政治统治
b.发展经济和教育
c.社会管理
d.参与国际交往
3、任何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 ( 多 abc )
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E.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2.(2003年第1题)马克 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 始出现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11、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 在( b )
a.任何时候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当它适应生产力时,促进生产力发展 c.当它不适应生产力时,使生产力彻底 停滞 d.任何时候都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12、阶级是一个(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思想范畴 d.哲学范畴
)
12、阶级是一个( a )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思想范畴 d.哲学范畴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 引言:社会的实践本质 第一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讲: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由此开始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 主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马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21新版
1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
①客观依据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页。]可见,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9页。]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马原第三章选择题
单选
1.“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已的行动来改变世界。”这句话体现的是实践基本特征中的
A.自觉能动性
B.物质性
C.客观性
D.社会历史性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说明
A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深刻 B.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C.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
D.认识来源于实践
3.2016年3月,在同世界著名选手李世石的对局中,阿尔法狗( AlphaGo)以4:1取胜,成为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机器人。这是继1997年BM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后,人类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式胜利。现实中,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到自动驾驶汽车、医疗辅助等领域,直接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服务。以上事例说明
A机器可以完全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地思维
B.人工智能可以完全代替和排除人的脑力劳动
C.人工智能延伸和扩展了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
D.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4.天空繁星密布,而首先成为天文学研究对象的是与人们确定季节关系密切的星体;地球上的生三物品种难以计数,而人们首先研究的还是与农业和畜牧业有关的为数不多的植物和动物。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起点,认识是实践的归宿 B.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科学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6.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
A.概念
B.推理
C.表象
D.判断
7优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
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3.社会意识是(A )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
4.社会意识是(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
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10.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D )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1.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社会中各因素的总和
12.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
A.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 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
13.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
14.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C )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1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C )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中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C )
A.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
B. 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
C.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D. 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
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改变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
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 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2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C)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属性
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CD )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唯物史观
D. 唯心史观
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BC )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们( ABCD )
A. 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 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D. 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表明(ACD )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表现在:( ABC )
A. 是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B. 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 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D. 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CD )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
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
7.社会基本矛盾(ABCD )
A. 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
B. 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
C.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D. 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
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BCD )
A. 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完全同步的
B. 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C. 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D. 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9.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ABCD )
A. 人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B. 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
C.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坚力量
D. 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任何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会成功
10.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BCD )
A.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
B.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
C. 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
D. 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11.生产力是客观的,因为(AB )
A. 它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
B. 它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
C. 它决定生产关系
D. 它是被一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物质力量
1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其意思是说( BD )
A. 它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B. 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
C. 它是生产力的独立的要素
D. 它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的并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