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理论概述(doc 5页)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思想
1.赫伯特·西蒙2.詹姆斯·四个阶段:收集情报,拟定计划,选定计划,评价计划。他们特别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2.关于决策的准则问题是他们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他们提出,以‘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作为决策的准则,
3.决策过程。西蒙等人把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
#系统管理学派的管理方法
该管理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用模型分析方法。
1.分析工业实际情况,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系统地表述企业系统特有的各主要因素间的依存关系。
3.建立"动态"程序设计系统。
4.用电子计算机对这个动态系统进行运算,并把运算的结果同企业实际行为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
5.依据比较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改;以保证动态模型与企业行为尽可能的一致。
#权交学派的管理思想
1.人们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的,而人们的纪要有不同的类型,有的人需要正规化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更多的责任,更多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实现责任感。
2.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要与工作性质和人们的纪要相适应。
3.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次的划分,职工的培训和工作的分配、工资报酬、控制程度的安排都要从工作的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来考虑,不能千篇一律。
经验主义学派又被称为经理主义学派,这一学派以向西方大企业的经理提供管理企业的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为目标。
#代表人物
1.彼得·德鲁克2.欧内斯特·戴尔3.艾尔弗雷德·斯隆4.亨利·福特5.威廉·纽曼
#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管理思想
巴纳德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现代管理理论——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理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年11月7日—1961年6月7日),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现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
后来的许多学者如德鲁克、孔茨、明茨伯格、西蒙、利克特等人都极大地受益于巴纳德,并在不同方向上有所发展。
对于经理人员,尤其是将一个传统的组织改造为现代组织的经理人员来说,巴纳德的价值尤其突出。
因为传统的组织偏重于非正式组织和非结构化的决策与沟通机制,目标也是隐含的,要将其改造为现代组织,就必须明确组织的目标、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明确组织的动力结构即激励机制,明确组织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
这三个方面是现代组织的柱石;同时在转变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利用非正式组织的力量。
这一点对我国当前的企业改革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巴纳德是个罕见的天才——他是一个管理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美国的高级管理人员,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和社会活动家。
美国《财富》杂志盛赞他为“可能是美国适合任何企业管理者职位的具有最大智慧的人”。
切斯特·巴纳德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他在人群组织这一复杂问题上的贡献和影响,可能比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人都更为重要。
切斯特·Z·巴纳德(Chester Z·Barnard)1886年出生于美国,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学习,三年内他以优异的成绩学完全部课程,但因缺少实验科学学分未获学士学位。
1909年进入美国电报公司统计服务部。
1927年担任美国新泽西贝尔公司的总经理直到退休。
他一生中还在许多组织中兼职,如:在洛克非勒基金会任董事长四年,再联合服务组织任主席三年等。
巴纳德将社会学概念用于管理上,在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一生中获得了七个荣誉博士学位。
他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通过大量的例证研究,最后总结出一套“自觉协作活动系统”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
泰勒通过研究工作方法和工作时间,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并强调了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2.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学的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主要由埃尔顿·梅奥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组织行为是受到个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和动机,提出了人性化管理的概念。
3. 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现代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主要由彼得·德鲁克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应该关注组织的整体效益和员工的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了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创新思维。
4. 系统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第四个重要发展阶段,主要由卡尔·韦尔斯提出。
他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门和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系统管理理论强调了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
5. 战略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第五个重要发展阶段,主要由迈克尔·波特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组织应该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来确定战略目标,并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来实现目标。
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和竞争优势的建立。
6. 知识管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知识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的第六个重要发展阶段,主要由彼得·圣吉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知识是组织的重要资产,应该通过有效的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知识管理理论强调了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的重要性。
二、发展趋势1. 变革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加剧,组织需要具备变革管理的能力。
变革管理强调组织的灵便性和适应性,通过合理的变革策略和有效的变革实施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二战以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生产力迅速增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加速,这一切都给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工作的普遍重视。
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筹学、电子计算机等与管理紧密结合。
除管理工作者和管理学家外,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等都纷纷加人了研究管理的队伍,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这一切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出现了研究管理理论的各种学派。
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已故的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形象地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1961年孔茨把当时西方的管理学派分为6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群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学派、数理学派。
1980年孔茨又指出西方的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11个学派:经验案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数学(管理科学)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权变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管理过程或管理职能)学派。
尽管学术界还有其他对西方现代管理论学派的划分方法,但纵观主要观点,国内外多数学者同意将《管理理论的丛林》中的诸家观点归纳划分为六大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
以便于在理论上对它们进行归纳和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六个学派是彼此独立、截然分开的。
(1)它用在历史的渊源和论述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互相影响和彼此交叉、融合。
其中管理科学学派就是对古典管理理论中科学管理理论的发展。
经验主义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都体现了管理动态的特点,它们都认为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因此都强调管理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但经验学派注重案例的研究。
而权变学派试图建立起理论上的权变管理模型。
最后,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系统管理学派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它们都建立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社会系统学派强调组织不仅是一个系统,而且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应用社会学的观点去分析管理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企业。
以下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1. 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1920年代)在这个阶段,弗雷德里克·泰勒和亨利·福特等人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
他们通过研究工作流程和工人动作,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原则和方法,包括分工、标准化、时间和运动研究等。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2. 行为科学管理阶段(1930年代-1950年代)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和动机。
埃尔顿·梅奥等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工人的行为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组织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激励、领导和人际关系等概念。
3. 管理科学阶段(1950年代-1960年代)在这个阶段,管理学家开始应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
线性规划、决策树和摹拟等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运营和决策管理中。
管理科学阶段强调了科学分析和决策的重要性,为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和方法。
4.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1970年代至今)在这个阶段,管理学家开始关注组织的整体性和环境的变化。
系统论、控制论和学习组织等概念被提出,强调了组织的开放性和适应性。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了组织的灵便性和创新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二、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全球化管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管理环境。
全球化管理强调了跨国合作、文化融合和全球资源的有效利用。
企业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和协调能力,构建全球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
2. 创新管理创新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创新管理强调了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的哺育。
企业需要鼓励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建立灵便的组织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由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提出。
他们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工作过程,提高劳动生产力,并强调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合作。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浮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等人进行了霍桑实验,发现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对员工工作表现有重要影响,从而提出了人性化管理的概念。
3. 系统管理理论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系统,强调各个部门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利奥纳德·韦斯特奇等人提出了开放系统和闭合系统的概念,为组织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4. 战略管理理论的浮现(20世纪7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关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组织应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制定战略,并通过资源配置来实现组织目标。
迈克尔·波特等人提出了五力模型和价值链理论,对组织的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5. 现代管理理论的综合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将以上各个理论进行了整合和综合,形成为了包括质量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等多个分支领域。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发展趋势1. 灵便性和创新性的重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组织需要具备灵便性和创新性,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
因此,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注重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变革管理。
2. 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需要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
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重视跨文化沟通、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以提高组织的国际竞争力。
3. 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关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组织需要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考虑到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1. 科学管理阶段(20世纪初)科学管理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由弗雷德里克·泰勒和亨利·福特等人提出。
他们通过研究工作方法和流程,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原则,如分工、标准化、效率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人生产力。
2. 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行为科学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等。
他们关注组织中的人的行为和动机,提出了人本主义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强调员工的参预和满意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3. 管理科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管理科学阶段是以数学模型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有赫伯特·西蒙和彼得·德鲁克等。
他们引入了决策理论、系统论和运筹学等方法,以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4. 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阶段强调组织的灵便性和适应性,代表人物有杰克·韦尔奇和迪伦·特拉克等。
他们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学习型组织和变革管理等概念,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
二、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倡导终身学习和创新现代管理理论强调员工的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组织需要不断适应和创新,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成为管理的重要任务。
2. 强调组织的灵便性和适应性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应具备灵便性和适应性,能够及时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挑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组织需要建立灵便的组织结构和流程,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反应速度。
3. 注重员工的参预和满意度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员工的参预和满意度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至关重要。
组织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员工的智力和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现代科学管理理论
现代科学管理理论这里所讲的现代管理科学主是指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为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契机。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是在过去的古典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新的手段发展起来的。
现代管理科学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思想的科学化。
这主要体现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管理方面的应用,使管理者能够以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事物,重视信息,加强控制,提高管理效益。
②管理方法的数量化。
管理科学已经由经验型的、定性的管理,逐步向重视定量分析、科学预测方向发展。
系统工程学的产生就是数学运筹学方法应用的产物。
③管理手段的电子化。
由于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运用电子计算机、电视、电讯等,使管理加快了速度,提高了精确度,解决了复杂运算的费时费力现象,推进管理日益科学化。
④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现代的管理者,不仅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管理,能进行科学的管理。
管理成为一种跨越各种专业知识的专业,称之为“软专业”。
管理者应该是“软专家”。
现代科学管理理论是以往的管理理论(不论是古典管理理论还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学方法(如新三论)与技术(如电子计算机等)的有机综合,它使管理理论走向了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什么是“老三论”、“新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
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
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
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
“老三论”、“新三论”理论概述1、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现代管理学(最全知识点)
现代管理学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管理概述一、管理的含义: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二、管理的历史发展管理是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活动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可概括为:(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构(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2、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国家管理是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3、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4、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三、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分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两大领域四、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把与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故也称生产力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受一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故也称生产关系属性三、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现代管理学: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1、变革性2、开放性3、严密性4、实用性四、现代管理学的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一、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途径: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广泛分析和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系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学体系1、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封建统计阶级倡导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文化为主导。
现代管理理论概要
要调动两个积极性。只有领导者的积极性,没有 群众的积极性,事业是不能成功的;只有群众的 积极性没有领导者的积极性,事业是不能持久的。
只有一般号召,没有具体指导是官僚主义的领导; 只有具体指导,没有一般号召是事务主义的领导。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把政府管辖的公共管理事务私营化。政府 采用出租招标的方式。在政策上控制,而 不直接经营。
把市场规则引进到公共管理之中,政府提 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提出优质服务的要求。 达不道的取消资格。
精简政府人员,减少行政开支。
成立跨职能部门的监督机构。
第37页/共40页
36
20世纪管理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
人。 摸着石头过河的科学态度。没有胆量搞不成现代
化,但处理具体事情要谨慎小心。
第18页/共40页
17
排除干扰的不争论原则。争论坏过大事、 有些事情不宜争论和不必争论、时间也不 允许争。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
社会动乱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是失误造成 的。
先扶强,再扶弱,扶弱但不抑强。效益优 先兼顾公平。
第35页/共40页
34
新公共管理理论
8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都面临着财政危机、 效率危机和信任危机。
表现在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政府机构膨胀、 管理成本上涨,而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主 义和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新公共管理是做蛋糕的另一种配方,解决 不了政府的问题。
第36页/共40页
35
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
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形成了各种关系,要 区别对待。
人的行为既有合乎逻辑的行为,又有不合逻辑行 为。
第30页/共40页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企业。
以下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1. 科学管理阶段(1880-1920年代)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弗雷德里克·泰勒,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工作分析、工作标准化、劳动与报酬的科学化等。
泰勒的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生产过程的最优化。
2. 行为管理阶段(1920-1950年代)行为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埃尔顿·梅奥,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工作环境和员工行为之间的关系。
梅奥的研究促进了对员工动机、领导风格、组织文化等因素的关注,使管理者更加关注人的因素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3. 管理科学阶段(1950-197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为赫伯特·西蒙和彼得·德鲁克。
他们将数学、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引入管理领域,提出了决策理论、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概念和工具,使管理者能够更科学地进行决策和规划。
4. 现代管理阶段(1970年代至今)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灵便性、创新和适应性,代表人物包括杰克·韦尔奇、迪伦·鲍尔斯等。
现代管理理论关注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变革、领导力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二、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化和综合化现代管理理论越来越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将组织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关注各个部门和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管理者需要具备全局观念,进行系统思量和综合决策。
2. 变革和创新现代管理理论强调企业的变革和创新能力,鼓励管理者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压力。
创新管理、创业精神和敏捷管理等概念逐渐受到重视。
3. 可持续发展现代管理理论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1880-1920年代)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科学方法来改进工作效率。
弗雷德里克·泰勒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并强调工作的标准化、时间和运动研究等方法来提高生产力。
2. 行为管理理论(1920-1940年代)行为管理理论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研究发现,员工的关注和参预程度对工作绩效有重要影响,从而提出了人际关系和员工参预的概念。
3. 管理科学理论(1940-196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将数学和统计方法应用于管理决策,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筹学方法来解决管理问题。
里奇等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事领域取得了重要发展,推动了管理科学的发展。
4. 系统管理理论(1960-1980年代)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部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彼得·森格等学者提出了系统思维的概念,强调了整体观念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5. 战略管理理论(1980年代至今)战略管理理论关注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强调组织应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战略。
迈克尔·波特等学者提出了五力分析模型和价值链理论,匡助组织分析竞争环境和优化内部运作。
二、发展趋势1. 全球化管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差异。
全球化管理要求企业具备跨国经营和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2. 创新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管理强调组织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过程的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创新文化,鼓励员工提出新思路和创意,并通过创新管理方法来推动创新项目的实施。
3. 可持续发展管理可持续发展管理强调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平衡发展。
企业需要关注社会责任,积极参预公益事业,推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阶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学派。
与前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当时林林总总共有十一个学派:经验主义管理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现代管理理论是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个学科群,它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在不断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建立起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自适应系统。
要使这一系统能够得到持续地高效率地输出,不仅要求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而且还要求有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构成现代管理科学。
纵观管理学各学派,虽各有所长,各有不同,但不难寻求其共性,可概括如下:(1)强调系统化。
这就是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
系统化,就要求人们要认识到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所以,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是从整体角度来认识问题,以防止片面性和受局部的影响。
(2)重视人的因素。
由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人,而人又是生活在客观环境中,虽然他们也在一个组织或部门中:工作,但是他们在其思想、行为等诸方面,可能与组织不一致。
重视人的因素,就是要注意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保证组织中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为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
(3)更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的集体,这个集体有约定俗成的信念,人们彼此感情融洽。
利用非正式组织,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和主要观点
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和主要观点现代管理理论是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是一个学科群。
它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在不断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面前,建立起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自适应系统。
要使这一系统能够持续高效率、低消耗地输出高功能,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还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构成现代管理科学。
一、现代管理学的特点纵观管理学各学派,虽各有所长,各有不同,但不难寻求其共性。
管理学的共性实质上也就是现代管理学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一)强调系统化这就是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
系统化,就是要求人们要认识到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系统,同时也是另一个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所以,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就是从整体角度来认识问题,以防止片面性和受局部的影响。
(二)重视人的因素由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管人,而人又是生活在客观环境中,虽然他们也在一个组织或部门中工作,但是他们在思想、行为等诸方面,可能与组织不一致。
重视人的因素,就是要注意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需求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以保证组织中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为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做出贡献。
(三)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这就是注意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以感情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这个群体有约定俗成的信念,人们彼此感情融洽。
利用非正式组织,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愈来愈显得重要。
所以,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信息工作由于普遍强调通信设备和控制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所以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等的要求愈来愈高。
主管人员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信息系统,有效、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当代管理理论_管理学原理_[共5页]
39应该提出的是,尽管从西方管理的发展过程来看,不同学派的管理观点不同,不同时期的管理特点各异,不同学派之间也确实存在着很多争论,但是它们并非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它们体现了人们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和在不同社会环境条件下进行管理的成果。
正是这些研究成果共同丰富了现代管理理论。
虽然管理学未来发展的细节研究难以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管理学界将会不断探讨新的管理课题,提出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
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在产生新观点的过程中,各种理论观点相互融合、综合发展的趋势将会不可避免地存在。
一、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理论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论,它发祥于日本,形成于美国,是继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丛林学派管理理论之后,世界管理史上出现的第4个管理阶段的理论,被称为世界企业管理史上的“第4次管理革命”。
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是企业文化理论形成的背景。
石油危机下的美国渴望通过产品竞争力来摆脱困境,却遇到了日本产品的挑战并处于劣势。
美国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国外市场萎缩,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率提高,国内市场竞争更激烈,通胀率升高,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不得不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等。
而大洋彼岸的日本,尽管本国资源奇缺,经济几乎完全依赖国际市场,但石油危机并没有使其国民经济停顿,且有争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态势。
这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理论和管理界研究日本、反思自我的热情。
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诞生的著作,有1981—1984年期间在美国出版的《Z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作者威廉·大内;《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作者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写的《公司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又译《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即以尊重人的人格、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成功企业之所以取得成功,不在于它们的资金、技术、设备、建筑物、销售网络等硬件,而在于有致力于人的发展的企业文化。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本世纪50 年代以来,在已有的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管理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学说,形成了许多学派,这些学派大大小小总起来可能不下一百余个,其中的主要学派,有人将其概括为六个,也有人将其归纳为八个或十一个。
应该着重说明,所谓“学派”,主要是指从什么角度或方面,运用什么样的理论去研究管理问题。
下面介绍八个主要的学派.一、社会合作系统学派这个学派认为,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系统,它是人们在意见、力量、愿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种合作关系.管理人员的作用就是要围绕着物质的(材料与机器)、生物的(作为一个呼吸空气和需要空间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会的(群体的相互作用、态度和信息)因素去适应总的合作系统. 这个学派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各类组织.它的特点是将组织看作是一种社会系统,是一种人的相互关系的协作体系,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受到社会环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美国的切斯特·巴纳德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经理的职能》对该学派有很大的影响。
总起来看,该学派的理论有以下一些要点:(一)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
这个系统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1)协作的效果,即能否顺利完成协作目标;(2)协作的效率,即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使协作的成员损失最小而心理满足较高;(3)协作目标能适应协作环境。
(二)指出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1)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2)其中每一成员都能够自觉自愿地为组织目的实现作出贡献;(3)组织内部有一个能够彼此沟通的信息联系系统.此外,还指出,在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三)对经理人员的职能提出三点要求:(1)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2)善于使组织成员能够提供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不可少的贡献;(3)规定组织目标。
此外,美国的怀特·贝克(WihyteBakke)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组织结合力”的概念,对管理理论也有很大意义。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1. 科学管理理论(1880年-1920年)在工业革命时期,管理者开始关注工作效率的提高。
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分析和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劳动效率。
泰勒的理论为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2. 行为管理理论(1920年-1960年)人们开始关注员工的行为和激励机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埃尔顿·梅奥等人进行了霍桑实验,发现员工的行为受到工作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了人的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3. 现代管理理论(1960年-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组织的复杂性增加,管理理论也不断演进。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系统理论、信息理论、控制理论、决策理论等。
这些理论强调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管理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二、发展趋势1. 强调人性化管理现代管理越来越注重员工的需求和发展,强调人性化管理。
管理者应该关注员工的情感和动机,激励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2. 强调团队合作现代管理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技能,可以提高组织的协同效应和创造力。
管理者需要搭建良好的团队合作平台,推动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3. 强调全球化管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管理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管理能力。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灵便应对不同的管理挑战。
全球化管理还需要管理者具备跨国合作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4. 强调创新管理创新是现代管理的重要课题。
管理者需要鼓励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推动组织的创新发展。
创新管理包括创新文化的建设、创新流程的设计和创新资源的配置等方面。
5. 强调可持续发展管理现代管理越来越关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管理者需要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推动组织在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协调发展。
总结:现代管理理论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管理理论
什么是现代管理理论
所谓现代管理理论是指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的西方管理理论。
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的生父,西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
所以,现代管理理论又称为巴纳德-西蒙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原因
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林立的原因除了技术进步、生产社会化等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外还有以下重要理论、实践以及研究者个体等方面的因素:
1、管理领域复杂性的影响
2、管理学者知识背景不同的影响
3、管理实践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影响
4、理论发展规律的影响
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脉络
(一)管理理论的分散化。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形成了诸多的学派,被称之为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
1、管理科学的崛起
管理科学产生的背景。
促使其产生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决策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企业管理,特别是决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量的先进成果可以应用于管理决策,为提高决策水平、建立系统的管理科学提供了技术支持。
2、管理科学的由来
管理科学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
3、管理科学的特点
1、管理科学的核心就是寻求决策的科学化。
2、注重定量分析,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
3、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
4、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
管理理论的“热带丛林”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学派,
(二)管理理论的集中化趋势。
进入60年代后,提出更加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的权变管理理论。
1、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是运用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考察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以系统解决管理问题的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为美国管理学者卡斯特、罗森茨韦克和约翰逊。
卡斯特的代表作为《系统理论和管理》。
系统管理学说的基础是普通系统论。
系统论的主要思想是:
(1)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
(2) 系统的整体性。
(3) 系统的层次性。
卡斯特等人的系统学说。
以普通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包括系统哲学、系统管理和系统分析三个方面。
2、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理论产生的背景。
世界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方面,企业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环境的不确定性与企业经营的风险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技术也更加复杂。
于是,权变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卢桑斯的权变管理学说。
他提出一个观念性的结构,并用矩阵图来加以表示。
这一结构由环境、管理观念与技术、它们两者之间的权变关系等三部分组成。
(1)环境。
(2)管理观念与技术。
(3)权变关系。
现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出现,世界形势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面对信息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等新的形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联系增强,管理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与全新的格局。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管理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发展趋势。
(1)非理性主义倾向与企业文化
非理性主义倾向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经营风险增大,竞争激烈,管理日趋复杂,在西方管理理论界出现了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和重视企业文化的思潮。
(2)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前后,世界进入到科技、信息、经济全面飞速发展时期,同时竞争加剧,风险日增。
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生存发展,开始注重构建竞争优势。
这样,在经历了长期规划、战略规划等阶段之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