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法权哲学和马克思的批判_两种政治哲学观念的交锋_赵敦华
北大赵敦华教授《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
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
诸如“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
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思考题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范畴(概念)分析。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复习笔记(黑格尔哲学体系)【圣才出品】
第19章黑格尔哲学体系威廉·弗利德里希·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简称大逻辑)、《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法哲学原理》,他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出版。
一、黑格尔体系的特点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价值所在。
1.真理是全体(1)黑格尔认为哲学的真理是科学,而“哲学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
(2)黑格尔反对两种貌似对立的真理观:独断论,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终极的真理。
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有的只是纷争的意见或意见的总和。
(3)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全体,但全体只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到完满的那种本质。
”真理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全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点而保留其优点;当它被更新近的哲学体系所推翻时,又以同样的方式保留了自身的优点,因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
(4)黑格尔肯定谢林看到真实的东西或真理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认为这是哲学思维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黑格尔注意吸收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成果,建立了集大成的哲学体系。
2.哲学无前提(1)绝对正确的标准①直观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是自明的;②逻辑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具有可以通过逻辑论证的必然性。
哲学家们都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以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
但黑格尔对这些做法都不满意。
(2)黑格尔把哲学思维的自由(“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哲学前提的直观性(“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以及逻辑论证的必然性都结合起来。
(3)黑格尔形象地把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
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只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内容。
(4)黑格尔的逻辑学体系是范畴的圆圈式运动,这个体系的真理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
《马克思哲学要义》,赵敦华著,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
作者: 王天孜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图书评论
页码: 126-126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8期
主题词: 马克思哲学;人民出版社;经典原著;启蒙哲学;批判哲学;政治哲学;辩证哲学;实践哲学
摘要:阅读经典原著,是学习任何一门学问的必修课,学者们思想的精华,都隐藏在原著中。
读经典原著,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读出原著的本意。
面临卷帙浩繁的马恩原著,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其中的深意?在本书中,"少年坚信马恩"的赵敦华教授,按照主题,将马克思哲学分为启蒙哲学、批判哲学、政治哲学、实践哲学和辩证哲学五部分,对文本进行分析性的解释。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看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35 September2018(C)总第435期2018年9月(下)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本书中,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分道扬镳,他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国家观、黑格尔法哲学思维进行了批判。
这次批判是马克思法哲学观的逻辑起点,并由此逐渐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关键词思想关系市民社会国家观Marx's Criticism of Hagel's Thought from"Critique of Hagel's Philosophy of Right"//Shi JingzhiAbstract In his book"Critique of Ha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Marx's and Hagel's thoughts split up,and he criticizes Hagel's theory of civil society,state and Hagel's philosophy of right.This criticism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Marx's philosophy of right,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s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Key words ideological relationship;civil society;state view1引言在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的长期较量中,学界一般以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为基调,使黑格尔的思想一直被马克思思想所遮蔽。
本文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和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文本出发,借助马克思在文中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剖析马克思与黑格尔真实的思想关系。
马克思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地位和体现的思想
马克思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地位和体现的思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法律思想在这部写于1843年7、8月间的篇幅巨大的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用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地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哲学本体论,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著名论断,还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法学辩证法思想,提出了在矛盾分析基础上“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的唯物主义法学辩证法观,进而在法学本体论和法学方法论两个方面突破了黑格尔,为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世界观转变,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法律观向唯物主义法律观转变的重要标志。
(一)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法学观,明确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
黑格尔完全颠倒了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把国家这种上层建筑当作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而把社会的经济关系当作派生的东西。
在他那里,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而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颠倒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不是国家及其“理念”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51页)国家是从作为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的这种群体中产生出来的,它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存在方式。
这样,马克思就将被黑格尔颠倒了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法的“主词”与法的“宾词”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确定了从市民社会到国家和法的唯物主义法哲学。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进一步说明了财产关系与法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法和国家的全部内容就是财产,揭示了法与财产关系的本质联系:法是财产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财产关系则是法的实在内容。
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占有是一个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的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才具有私有财产的性质。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考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考张楠摘要: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思想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获得重要启示。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洞察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思维及其神秘主义的真相;二是批判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同时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认识,也点明其不可避免的“虚假的普遍性”。
马克思不同意以国家为目的,实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统一,克服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冲突。
他主张在市民社会中寻找解放的力量,并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于解剖市民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法哲学批判;理性国家观;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1)03-0091-07DOI :10.13877/22-1284.2021.03.014收稿日期:2020-12-3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意蕴研究”(18YJC71005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新时代意义研究”(2020C011)。
作者简介:张楠,女,吉林大安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吉林长春130024)。
学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研究是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入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蕴含着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
就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发展来看,马克思正是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开启了自己的思想道路。
阿维纳瑞认为,马克思后来思想的显著样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中攻击黑格尔时就已经成形了[1]。
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和基础。
确切地说,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散议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
散议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
伯尔基;姚远
【期刊名称】《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一对于黑格尔的全部著作,马克思其实都有许多可谈的东西,无论采取间接方式抑或单列的附论形式。
然而在马克思的作品中,可算作对黑格尔哲学特定方面直接而系统的批判的,少到令人诧异的程度。
事实上,马克思只有两部手稿(均写于19世纪40年代)属于该范畴。
其一是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人的概念的批判,这尤其涉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这一批判隶属于闻名遐迩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总页数】28页(P107-134)
【作者】伯尔基;姚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1
【相关文献】
1.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人的解放——兼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人学向度 [J], 冯文平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政治哲学思想r——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
年而作 [J], 余卫东;田婧曦
3.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政治哲学基础及其扬弃——兼析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性超越 [J], 胡斌
4.异化的扬弃: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解读 [J], 朱学平
5.青年马克思对现代性政治的批判与超越——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长子继承制”批判为例 [J], 张守奎;黄秋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一种反思性的学术解读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面对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判时,需要反 思和回应。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和解释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哈贝 马斯的批判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唯物主 义的局限性和问题所在,同时也需要反思哈贝马斯的批判是否符合实际。在反思 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和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 律,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对于这些批判,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进行反思和回应。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哈贝马斯所强调的社会实践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生产方式的概念是抽象的。 相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和规律,这也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次,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的作用,但并没有 忽视其他社会因素。
在第五次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人类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黑 格尔的哲学人类学强调人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认为人是一个具有自由意志和理性 的存在。然而,马克思指出这种哲学人类学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没有真 正认识到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种对人的本质的片面 理解。
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黑格尔 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一方面是批判黑格尔把抽象的概念、逻辑和绝对精神看作是 世界的本原和最终根据;另一方面是批判黑格尔掩盖了社会的阶级性质和矛盾, 以及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这些批判为我们重新审视黑格尔的思想提供了 重要的视角和启示。
在第三次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黑格 尔的政治哲学强调国家的理性和必然性,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体现和最高阶段。 然而,马克思指出,这种政治哲学掩盖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和现实矛盾,没有真正 认识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对政治现实的虚伪反映。
马克思和黑格尔国家观异同之比较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
马克思和黑格尔国家观的异同之比较——兼论马克思早期思想视阈中的一个重要转变第一节黑格尔:市民社会的异化和向国家的扬弃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其晚年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哲学史上的名著系统的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伦理观和国家观。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家庭、市民和国家表达了独特的理解。
而市民社会的作为一个系统的研究概念,就是从黑格尔开始的。
《法哲学原理》对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做了黑格尔式的辩证规定。
黑格尔认为,家庭是伦理的第一阶段,是“自然或者直接的伦理精神”。
家庭是自由和自然产生的,所以处于主体性和客体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之中。
市民社会处于伦理的第二阶段,而市民社会和家庭是不同的,市民社会整体来看是分裂的,而不是统一状态的,或者说市民社会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种异化状态。
因为市民社会的每个人像原子一样处于一种纯粹自为状态之中。
但是市民社会这种分裂状态又不是永远存在的,由于分裂不能自给自足,所以为了生存,个人又必须和社会中其他成员之间进行联合,通过这种联合创造的社会生活呈现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状态。
但是市民社会的这种相互联合和相互依赖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个人自己的利己需要。
最后,为了保障市民社会的每个人的人格和财产的安全,就必须有完备的法律系统予以充当中介,而法律体系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有一个“实体性的普遍物”——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在家庭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统一性的回归,是伦理的第三阶段。
黑格尔对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规定很明显是采用了他惯用的三段论方法,是一种典型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辩证法逻辑建构。
在这种逻辑结构中,市民社会处于家庭和国家之间,是中间环节,那么这个中间环节既然是一种否定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异化状态,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这个中间环节又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伦理发展过程中的中介和必经阶段。
不过,市民社会相对于国家这个最高阶段来说,还是属于一种背离的分裂的阶段,它最终要被国家所克服和扬弃的,这是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总体看法。
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讲义
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西方哲学简史》讲义西方哲学导论古希腊—中世纪赵敦华主讲第一讲前言西方哲学史将讲授历史上的主要哲学体系,哲学思辩与论证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与规范、用语言进行较确切的逻辑与语意。
课程内容大致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
第二讲希腊哲学概论一、希腊哲学的特点:(将希腊哲学与中国、印度哲学比较)1,相同点:①都不是最古老的进化形态,脱胎于古宗教与神话。
②诞生年代相近,即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2,不同点:①从哲学与古代宗教、神话的关系上比较。
古印度:哲学与宗教未能彼此区分,以佛教、印度教经典为主。
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有了比较明确地划分,以神为理性的化身,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自觉地与宗教划清界线,有明显的非宗教性。
中国哲学:介于印度与希腊之间,对宗教敬而远之。
②从表达方式上讲:印度:以说教为主,但其中充满了思辩的论证思想,代表学说是因明学,以因明学认证教义。
古希腊:以说理为主,以论辩、讨论为主来说明哲学道路。
(理性精神)中国哲学:在说教中说明道理,介乎二者中国,名家亦有论辩成就。
二、古希腊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1,Physis = nature =自然指的是运动变化的原因表达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性,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哲学起源于诧异。
希腊人由于航海原因,对天相变化十分敏感,由此引发了对运动变化及其原因的思考。
这一派哲学爱就被称为自然哲学家,这一派进而引发了后世的物理学的诞生。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都是早期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等。
代表人物为泰勒斯(Thales)。
2,Arche =beginning =本原指的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的名称和代表古希腊人认为事物的本原决定了其发展与归宿,即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
这样就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本原的关注,反映了人类的心理需要。
这种对本原的探索又可分成两类:①对自然本原的探索:②对社会本原的探索(中国古代的神话,如中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但二者差异之大,令人惊诧。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笔记(黑格尔哲学的余波)【圣才出品】
赵敦华《西⽅哲学简史》笔记(⿊格尔哲学的余波)【圣才出品】第20章⿊格尔哲学的余波⼀、青年⿊格尔派1.⿊格尔派的分化导致⿊格尔学派分化的直接原因是围绕宗教性质问题⽽展开的争论。
(1)⿊格尔⾼度评价宗教的地位,把基督教作为宗教发展的最⾼阶段,把上帝当作绝对理念的化⾝,这些遭到具有启蒙主义精神的学者的反对。
(2)他把宗教思辨化,把基督教教义解释为概念的⾃我显现和具体化,这⼜遭到了路德派卫教⼠的反对。
(3)围绕如何评价基督教性质问题,存在着启蒙派与保守派、⾃由派与顽固派以及⾰命派与反动派的两军对阵。
⾯临着这样的冲突,⿊格尔的后继者有两种态度:⼀是站在前者的⽴场反对后者,⼀是调和两者的⽭盾。
2.青年⿊格尔派的特征(1)青年⿊格尔派坚持辩证法的否定原则,他们批评⿊格尔没有把辩证法的否定原则坚持到底,没有为辩证法的进⼀步发展留下余地。
(2)青年⿊格尔派⽤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切,但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
(3)青年⿊格尔派的宗教观具有⽆神论的倾向。
总的来说,青年⿊格尔派不是⼀个统⼀的学派,其内部充满着激进派与保守派、⾰命派与⾃由派以及唯物论与唯⼼论的⽭盾。
这个派别只流⾏了⼀⼆⼗年便分化⽡解了,其中的⾰命派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代表者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
⼆、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年),著有《论死亡与不朽的思想》,后期的著作有:《⿊格尔哲学批判》(1839年)、《基督教的本质》(1841年)、《哲学改造的临时提纲》(1842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和《宗教的本质》(1849年)等。
他颠倒⿊格尔体系的做法对马克思有深刻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重要来源。
1.对⿊格尔的批判(1)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从批判⿊格尔哲学开始的。
他是第⼀个指出⿊格尔哲学头脚倒置特点的⼈。
他指出,现实的总和是⾃然界,⼈和⼈的思维都是⾃然的产物。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批判一、引言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是哲学领域的顶尖思想家,他们的作品对于后世哲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其逻辑的重新解释。
本文将通过探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批判,以揭示两位思想家的理论内涵和对哲学发展的贡献。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主要观点1. 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探讨了自由意志、伦理社会和国家等法哲学议题。
他认为,法律是人类精神自由的展现,通过法律,人们可以实现自我意识的自由,并融入到社会伦理和政治体系当中。
他还提出了对普遍意志和特殊意志的探讨,认为法律是普遍意志的外在化,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实现人们的共同利益和道德目标。
2. 黑格尔法哲学的问题然而,尽管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自由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但是他的观点也遭受到了不少批评。
有一些学者指出,黑格尔对法律的理解过于抽象,忽视了社会和历史的具体情境,导致其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他对法律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权利。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批判1. 马克思的对黑格尔逻辑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逻辑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黑格尔的逻辑是唯心主义的,过于理想化和抽象化。
黑格尔将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置于哲学的核心,忽视了对真实世界的分析和探讨。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建立在概念的层层递进上,忽视了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论进行了彻底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2.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重新解释了黑格尔的哲学,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他强调了物质的历史性和发展性,在物质世界的变化中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还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认为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不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
超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立——黑格尔与马克思两种政治哲学方案比较
超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立——黑格尔与马克思两种政治哲学方案比较超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黑格尔与马克思两种政治哲学方案比较引言:政治哲学作为研究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其理论方案涵盖广泛。
本文将比较黑格尔和马克思这两位重要政治哲学家的观点,探讨他们对政治组织与市民社会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黑格尔强调国家的主导地位,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马克思则强调市民社会的优先地位,认为市民社会的解放才是真正实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的关键。
在这两种方案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讨论点,即如何超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立,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一、黑格尔:国家的主导地位黑格尔的政治哲学重点在于国家的宪政原则、自由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合理安排。
他认为国家是由伦理和主权构成的有机整体,个体与社会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实现最高价值。
国家是社会原则的最高体现,具备统一和整齐的特性。
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认为,国家是市民社会组织的根基,两者不能割裂开来。
黑格尔的政治组织观念中,国家在市民社会中起着引导、协调和保障的作用。
国家代表着高于个体的利益,通过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个体,使市民社会拥有秩序和正义。
在黑格尔看来,国家通过行政力量弥合市民社会内部的冲突,维护社会的整体稳定。
同时,国家接受市民社会的认可,通过选举和公民参与等方式确保民众权利的表达。
黑格尔的政治哲学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因此,国家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或缺的。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的优先地位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强调市民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个人的自由和解放需要超越国家的束缚。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至上观点,认为国家只是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种虚假的统一。
马克思主张推翻旧的专制国家体制,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他认为真正的社会平等和自由只能通过消除阶级差别和重新分配财富来实现。
马克思将市民社会视为工业社会的基础,强调劳动者的利益与权力,要求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繁荣和人的全面发展。
赵敦华与邓晓芒对谈——康德与黑格尔
赵敦华与邓晓芒对谈——康德与黑格尔文章来源:此对谈是2017年11月4日赵敦华和邓晓芒应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之邀在该院报告厅给院里师生们所做的一次对谈的录音记录稿,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庄威整理、邓晓芒教授审定。
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文章导读这次对谈的主题是对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进行比较,两人一致认为康德和黑格尔在哲学上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但对于中国当代思想文化来说,我们既要康德,也要黑格尔;但在究竟如何评价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方面,两人抱有不同的意见并展开了一些深入的讨论。
由此涉及康德和黑格尔对伪善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批判问题,战争与永久和平问题,历史文化、政治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德国哲学与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关系问题。
在提问和回答时还谈到了对卢梭的整体把握、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别和中西文化的比较、德国古典哲学对中国当代哲学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启蒙作用;等等。
作者简介赵敦华,1949年8月18日出生于江苏南通。
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宗教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
邓晓芒,1948年4月出生在东北,在长沙长大,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
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
主持人江畅:今天给我们讲课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赵敦华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邓晓芒教授,他们要讨论的题目是“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
赵老师和邓老师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第一批做西方哲学研究的人,并且一干就是这么多年。
两位老师的学问涉猎非常广泛,包括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造诣都非常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今天很荣幸请到赵敦华教授与邓晓芒教授来讲课,一方面他们要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对西方哲学持什么态度,尤其是对康德与黑格尔应该持什么态度,他们都有比较深的研究。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的马克思哲学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的马克思哲学作者:余佳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15年第03期[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同时也是历来受争议最多的文本之一。
本文重点选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来看其中马克思的哲学。
重点考察马克思与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关系,指出马克思哲学形成的路径依赖,即为在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中,逐渐走出马克思哲学自己的道路,同时也在这之中来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辩证法;人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图分类号]A12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274(2015)03—0065—05[作者简介]余佳,女,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文本,同时也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在这一阶段思想变化的复杂实验场域。
正因为如此,《手稿》历来就是学者争议最多的文本之一。
在这之中,体现出了马克思非常重要的思想,其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亦非常受关注。
既有的研究往往对这一部分做出高度评价,认为这里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手稿》中哲学思想的总结。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在写作和逻辑上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部分,而是与第三笔记本中的经济学研究交织在一起的;其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复杂态度实际上是凸显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复杂思想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思想变化的诸多脉络与线索,同时对其的理解亦不能脱离经济学语境。
一、焦点意识:费尔巴哈还是黑格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看作是马克思思想变化的一个复杂的实验场,马克思在自己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继承了前人的很多思想。
《手稿》就是这样一个遭遇了多方思想的例子,例如国民经济学家,费尔巴哈,黑格尔等等。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马克思的批判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看马克思的批判作者:刘一鸣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9期刘一鸣(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要: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对德国现行制度的批判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提出了人的解放这一伟大的历史命题。
深入的文本解读和思想梳理表明,马克思的批判至今对于我们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宗教;政治;哲学;批判;人的解放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053-0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来看,《导言》标志着马克思从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完成了政治上的转变。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来看,在《导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理论,是马克思划时代的历史功绩。
更重要的是,这篇作品代表了马克思早期思想逐渐向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转变。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原则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①而无论是哪种批判,都是马克思为解决其所思考的根本问题所做的理论准备。
而这个根本问题就是人的解放。
所以宗教的批判、政治的批判和哲学的批判,最终都归结为对现实的批判。
可见,《导言》绝不仅仅是一篇学术批判,而是一套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性的战略指导方针。
正如麦克莱伦所说:“这篇文章的效果好像是一篇宣言,它那犀利而教条式的言辞使人们回想起了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
”②很明显,这篇文章的内容是针对革命的可能性的,这种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革命,而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解放。
一、宗教批判《导言》开篇就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马克思早期批判解析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析
马克思早期批判解析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析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早期著作中,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本文将解析马克思早期批判中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内容。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探讨了黑格尔法哲学的问题,并试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加以解析。
他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存在许多抽象和虚幻的矛盾观念,无法真正地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
马克思的批判主要集中在黑格尔法哲学的导言部分,以下将为读者解析其中的一些关键观点。
首先,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过于抽象和理想化。
黑格尔的法哲学主张,法律是绝对自由的具体实现,是理性的体现。
然而,马克思指出,现实社会中的法律与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密切相关。
法律的形成和实施往往是历史和经济力量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理性产物。
因此,对法律的分析和理解需要考虑到社会实践和经济基础。
其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关于公民权利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黑格尔认为,公民权利是个体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是国家保障个人自由的基础。
然而,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理论忽视了社会分裂和阶级斗争对公民权利的影响。
在现实社会中,不同阶级的人们享有不同的权利和自由,由此产生了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
因此,马克思主张,要真正实现公民权利的普遍性和平等性,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来解决社会分裂的问题。
此外,马克思也对黑格尔法哲学中对契约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黑格尔认为,契约是自由人之间的相互约束,是法律的基础。
然而,马克思指出,契约往往是在不平等的社会条件下达成的,并且往往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契约常常被用来压迫和剥削劳动者,远离了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因此,马克思主张要解决契约问题,需要逐渐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综上所述,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法哲学的导言部分。
他认为黑格尔法哲学过于抽象和理想化,无法真正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本质。
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质疑了黑格尔对法律、公民权利和契约的观点,并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来解决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问题。
马克思与黑格尔差异形成的原因探究
马克思与黑格尔差异形成的原因探究作者:杨海征来源:《江汉论坛》2017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把黑格尔视为形而上学传统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人物,后者对法哲学的绝对自信只是逻辑学——形而上学过度膨胀导致的幻觉。
通过对普遍性、政治权利以及市民社会的分析,马克思向我们表明,正是辩证法所揭示的总体性的客观矛盾的因素最终敲响了法哲学的丧钟。
然而,法哲学的终结是一件幸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历史质的飞跃的空间。
关键词:辩证法;市民社会;法哲学;理性;国家基金项目: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体系研究”;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3-00030-05马克思是黑格尔的批评者,同时也是一个创造者。
站在批判的立场,黑格尔的理论对马克思而言始终是一种外在之物,马克思关注的是其理论的总体结构,探寻的是其理论的缺陷和局限。
尽管如此,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进行考察之后指出:“黑格尔的深刻之处,正是在于他处处都从各种规定……的对立开始,并且强调这种对立。
”①但是,作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作者,黑格尔理论在他眼中又呈现出内在性,黑格尔的思想成为有待分解的体系。
显而易见,许多唯心主义者也曾经试图使人们从黑格尔的思想禁锢中解脱出来,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极大地激发了马克思的灵感。
黑格尔是一块顽石,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要想从其思想体系脱身必须另寻蹊径。
对马克思而言,他从黑格尔作品中发现了其思想的严密性,即使这种思想是保守的。
如果说马克思更多是凭考证而不是靠经验来摆脱黑格尔的精神控制,那很可能黑格尔不仅仅是一位师长,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形象。
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连着读下来是颇有教益的。
第一部书构建了一张黑格尔主要概念的系谱图,第二部书又提到这些概念,把它们以论題或观点的方式揉合起来,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它们分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 罗 马 法典 的 私 法 这是
一
黑格 尔 说
一
“
:
所 有权 的
由 在 这 里 和 那 里 被 承认 为 原 则
自 我 意识 的 前 进
,
,
可 以 说还 是 昨 天 的 事
。
(
个世 界 史 中 的
“
个 例子
”
,
说 明精 神在 它 的
。
需要很 长 时 间
第
7 0
页
)
就是
现 实性
“
)
;
伦理生活 的 现实 性又分为 有 机整 体
。 )
;
家庭
直 接个别 性
(
“
—
)
市 民社 会
”
(
形 式 普遍性
)
—
国家
)
” (
而 国 家制 度 的 整 体 性 在
” (
于 立 法权
普 遍性
) 、
行政权
“
(
特 殊性
和 王权
(
单
一
性
的统
一
虽 然 黑格 尔强 调
整 体 以 及 它 各 部 分 的 形 成 都 是 依 存 于逻 辑 精 神 的
.
6 9
?
但 对黑 格 尔 不 言 而 喻 的 前 提
题所必 需 的 方法
,
,
并 不 等 于现 代政 治 哲 学 阐 述
不是
自由
一
、
实践
、
法 权关 系 和 社会 制 度 等 现 实主
一
也 未 必 是 达 到 他 预期 的 合 理 性 与 现实 性 相
一
致 目 标 的唯
方法
。
布 罗德说
松 动 了套在 古 代
;
人 头 上 的 刑 罚 伽锁
与 义务 相
自身
一
以
”
意图
”
与
福利
的 结 合 同 时 促 进 了 市 民 社 会 个人 和 社 会 的 幸 福
“
而权利
“
致的
“
善
的 观 念则是 国 家公 民 的
” (
良心
黑 格尔 说
,
不受特 殊 目 的 束缚 的 良 心 是
,
在
”
我 们 首 先 把 黑格 尔 的
由 意志 ?
“
客 观精 神
实现
由 的?
。
自
身 的 运 动 重 构 为 这样 的 问 题
由?
:
人 如 何 在社 会 中 实 现
自由
自
人在 什 么 样 的 社会 制 度 中 是 自
有 多 大 范 围 和 程度 的 自
孟 德 斯鸡
、
这 些 问 题 只 有在
,
蔚然 成
而并 不 因 为 他 是
”
。
犹太人
(
天 主教 徒
页
)
基督 徒
:
、
德国人
、
意 大 利 人等 等 不
,
。
重 视思 想 的 这种 意 识是 无 限重 要 的
、
第
’
2
“
1
7
黑格 尔 还指 出
犹太 人首 先是人
,
而 人不 是仅 仅 表 面 的
抽象 的 质
,
人 是下 列 所述 的 基
,
础
,
”
黑格 尔 说
市 民 是 私人
一
,
他们 把 本 身利 益作 为
M en sc h (
”
己的 目 的
页
)
”
(
第
页
“
“
)
,
这 里初 次
并且 也 只 有 在这里是 从这
,
涵 义 上来 谈人
,
)
。
(
第
,
2 0 6
人
、
”
是
一
个普遍 性概 念
、
黑 格尔 说
“
:
人 之所 以 为 人
一
正 因 为 他是 人 的 缘 故
和 方 法满 足 越 来越 特 异 的 需 要
,
其 特点可 概 括 为 四
。
(
一
:
曰
“
精炼
”
,
即 用 越 来 越 适宜 的 手 段
“
产 生 越 来越 舒适 的 生 活
”
,
第
2 0 6
页
)
二曰
平等 解放
“
”
,
即
“
同 别 人平
等 的 要求
”
,
“
向 别 人看 齐 即 摹 仿
(
如 服 装式 样 和 膳食 等 方 面 的 习 俗
即 通 过 所赋 予 的 民 事 权利
、
他产生 了
,
一
种在 市 民 社 会 中 以 法 律 上 人 格 出 现 的 自 尊感
” 。 (
以 及从 这个
2 7 4
无 限的
自 由 而不 受
一
切 拘 束 的 根源
产 生 了 所要 求 的思 想 方法和 情绪上 的平 等化
,
第
页 注释
)
市 民 社会 的 习 俗 是人 的 自 由 法 精 神
, ,
。
(
B ro d p
,
.
3 3
)
(
ed er Fr ic k Ne u h o us er )
黑格 尔 对 使
”
理 性社 会秩 序 得 以 理 性所 作 的 说 明 及 其说 服 力
i
,
即 使从更 为 根 本 的 学 说抽 象 出 来
也 能 得 到 理解
。
(
b id
,
此亦 不 言 而 喻
同上
)
,
*
本 文为 国 家 社 科 重 大 招 标 项 3 &Z D 0 5 6 的 阶段性成 果
1
)
目
“
2 0
世 纪 中 国 传统 哲 学 与 马 克 思 主义 哲 学
、
西 方 哲学 关 系 研 究
" (
编号
。
黑 格 尔 的 法 权 哲 学 和 马 克 思 的 批判
中 深 入 的 现 代 世界 的 观 点
”
第
1
3 9
页
)
,
如 果 说 所 有 权 自 由 是 现 代 社会 的 产 物
那 么 康德
“
善
良意志
的 绝 对 自 由 是 现 代 国 家 的 产物
。
道 德 意 识有 个人主 观与 群 体信 念或信 仰 两个方 面
理
” 。
“
。
当 后 者成 为 社 会 习 俗
”
,
正如
,
自
然界 有
自
己 的规律
一
。
第
7 0
页
“
)
风俗 的 特 点 在 于它 是 精 神 的 制 作 艺 术
” “
靠 教 育 维 持传 播
悄 然 地改变 并稳定
“
定 的 社 会制
”
度
。
家庭
市 民社 会
”
和
“
这三 个
“
背 后 都有 不 同 习 俗 的
伦 理精 神
。
?
7 0
说
,
现 代 所 有 权 直到 市 民 社 会才 出 现
第 二篇 论述 的
中的
道德
“
是个人 内 心 领域 他认为
“
,
,
而非 社 会 制 度
“
,
但 黑 格 尔 总 是 依 据 人 在 具体 社会 制 度
“
自 由 程 度来 阐 述 道 德 的 进步 。
;
依据
”
故意
” 。
”
来
追责
”
的 道德 意 识
,
市
的 辩 证结 构重 建 为 三 种 现 实 的 社会 形 态
。
看 看 黑 格 尔 如 何 建立 起 第
个 现代 社 会 国
家 的 政 治 哲学 体 系
1
.
古 代 和 封 建时 代 的 初 级 自
由 形态
,
人的自
而 行动
“
,
由 最 初 表 现为 占 有他 物 的 自 由
[ ]
关键 词
]
现 实性
市 民 社会
农 民 等级
费 尔
巴 哈 中 图 分 类号
B5
1
6
.
3 5
在马克思 的 著作中
黑格 尔 毫 不 妥协 的 态度
,
没有
一
部如 同
《
黑 格尔 法 哲 学批 判 》 那 样 如 此 鲜 明
、
如 此激烈地表明 了 对
。
。
马 克 思 与 黑 格 尔 的 政治 哲 学观 念 的 冲 突 充 分展 现 了 思 想 巨 人 的 较 量
,
自
从 而 成为
“
现代 社会 的 第
一
个 主 要 的 政 治 哲学 家
(
Ar i ne r i
,
p
.
x
)
黑格 尔 说
(
自 由
、
的 理念 的 每
、
个发 展 阶 段都有 其 独 特 的 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