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柱的设置&规范
构造柱设置规则
要求:
1、墙体转角处无框架柱时、不同厚度墙体交接处,应设置构造柱
2、当墙长大于5m(或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应该在墙长中部(遇有洞口在洞口边)设置构造柱
3、较大洞口两侧、无约束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
4、构造柱与墙体拉结筋为2Φ6@500,沿墙体全长贯通
墙体自由端、较大洞口两侧、T字、十字墙交界处、女儿墙等设置构造柱
1 、当无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3.6m,180(或190)厚墙超过5m 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
2、120(或100)厚墙当墙高小于等于3米时,开洞宽度小于等于2.4m,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180(或190)厚墙当墙高小于等于4m,开洞宽度小于等于3.5m,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作用:
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墙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
2、构造柱主要是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
3、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由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墙体的约束,构造上的截面不必很大,但需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或现浇板连接,才能发挥作用。
为保证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构造柱需有外露面。
一般利用马牙茬外露即可。
史上最全构造柱设置资料(附规范)
史上最全构造柱设置资料(附规范)一、框架结构填充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2010第13.3.4-4条:墙长大于5m 时,墙顶与XXX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这与12ZG003第38页要求相同。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2011第 6.3.4条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脱开或不脱开方法。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脱开的方法。
1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宜不大于20倍墙厚且不大于4000mm,柱宽度不小于100mm。
柱竖向钢筋不宜小于~10,箍筋宜为rTR 5,坚向间距不宜大于400mm。
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接,绑扎接头时不小于30d,焊接时(单面焊)不小于lOd(d为钢筋直径)。
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不小于15mm的缝隙,用硅自同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
当填充墙有宽度大于2100mm的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不小于50mm的单筋混凝土柱;2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确定。
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
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3)填充墙长度超过5m或墙长大于2倍层高时,墙顶与XXX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时,宜沿墙高每2m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7。
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12g614-1第17页划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
构造柱设置规范
构造柱设置规范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构造柱设置规范1 、当无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180(或190)厚墙超过5m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2、 120(或100)厚墙当墙高小于等于3米时,开洞宽度小于等于,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3、180(或190)厚墙当墙高小于等于4m,开洞宽度小于等于,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4、墙体转角处无框架柱时、不同厚度墙体交接处,应设置构造柱5、当墙长大于8m(或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应该在墙长中部(遇有洞口在洞口边)设置构造柱6、较大洞口两侧、无约束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 4、构造柱与墙体拉结筋为2Φ6@500,沿墙体全长贯通设计规范构造柱structural concrete column在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混凝土构造柱,简称构造柱(建筑图纸里符号为—GZ)。
[1]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这种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
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
构造柱通常设置在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丈处,墙长达到五米的中间部位要设构造柱。
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已不仅仅设置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圈梁应设置成封闭状。
圈梁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抵抗不均匀沉降,圈梁的设置要求是宜连续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能截断,不可避免有门窗洞口堵截时,在门窗洞口上方设置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伸入支座不得小于2倍的高度(为被堵截圈梁的上平到附加圈梁的下平),且不得小于1000mm,过梁设置在门窗洞口的上方,宜与墙同厚,每边伸入支座不小于240mm。
[笔记]构造柱做法
[笔记]构造柱做法构造柱的多种做法后砌隔墙抗震构造(1) 构造柱的设置:填充墙在墙端、拐角、丁字交叉、十字交叉处均设置构造柱,且一段直墙上构造柱间距不大于4米,宽度大于等于2.4米的门窗洞边设构造柱。
(2) 构造柱截面尺寸为200×墙厚,配筋为4 12,箍筋φ8,100/200(加密区高度不小于柱净高的1/6且不小于600mm,箍筋间距按主筋直径的5d计算12=φ8,60,10=φ8,50)纵筋锚入上下梁板La。
(3) 门洞边及外墙窗边未设构造柱时应设抱框架柱。
(4) 沿墙全高每隔400(二皮砖)设φ6通长拉结筋,搭接长度300,端部锚入构造柱或主体结构36d,(5) 当墙高超过4m或墙上遇有门洞时,应分别在墙体半高处和外墙窗洞的上部及下部,内墙门洞的上部设置通长配筋带,宽度同墙厚,高100,配筋φ6,300,详见02SG614页次11~13。
3φ10/ (6) 墙顶部与楼层盖的连接详见《06SG614-1》页次21节点2,5。
(7) 加砌块砌筑女儿墙,高度大于800,沿墙长每隔3000设构造柱200*墙厚,顶部设压顶高60,配筋3φ8,φ6,300。
(8) 洞口过梁做法构造柱及墙接筋做法:(1)填充墙在墙端、拐角、丁字交叉、十字交叉处均设置构造柱,且一段直墙上构造柱间距不大于4米,宽度大于等于2.4米的门窗洞边设构造柱。
构造柱截面尺寸为200*墙厚,配筋为4 12,主筋 12箍筋φ8,60,主筋 10箍筋φ8,50;纵筋下部与底板预留出的钢筋进行绑扎搭接搭接长度为650mm,上部同预埋件钢板进行双面焊接。
门洞边及外墙窗边未设构造柱时应设抱框架柱。
(做法详见附图)墙体直拐角做法丁字墙相交做法直墙构造柱做法十字相交处构造柱做法(2)填充墙全高每隔400(二皮砖)设φ6通长拉结筋,拉结筋同框架柱的预埋件进行双面焊接焊接长度不小于5d,拉结筋搭接端部做180度变钩。
拉结筋的搭接长度不小于300mm,拉结筋锚入构造柱不小于300mm。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
一、框架结构:GB50011-2010第13.3.4-4条:墙长大于5m 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 或层高2 倍时,宜设置混凝土;墙高超过4m 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de)水平系梁.这与12ZG003第38页要求相同.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6.3.4 条填充墙与框架(de)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脱开或不脱开方法.有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脱开(de)方法.1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de)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 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距宜不大于20 倍墙厚且不大于4000mm ,柱宽度不小于100mm.柱竖向钢筋不宜小于~10 ,宜为rTR 5 ,坚向间距不宜大于400mm.竖向钢筋与或其挑出部分(de)或预留,绑扎接头时不小于30d , 焊接时(单面焊)不小于lOd (d 为).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不小于15mm (de)缝隙,用硅自同胶或其他弹性封缝.当填充墙有宽度大于2100mm (de)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不小于50mm (de)单筋混凝土柱;2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de)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 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de)上端或下端、门洞口(de)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de)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de)断面及配筋由设计确定.钢筋混凝土带(de)1昆凝土等级不小于C20 .当有洞口(de)填充墙尽端至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3) 填充墙长度超过5m 或墙长大于2 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 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de)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 时,宜沿墙高每2m 设置与柱连接(de)水平系梁,梁(de)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7.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 ,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12g614-1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12g614-1第18页如图所示:窗间墙不得小于1000mm否则采取1、加钢筋砼独立柱;2、把该处(de)改成设置等加固措施.高层在高规6.1.1.2中有明确规定,若是两个相邻房间(de)窗,窗间墙不得小于1200mmGB50011-2010第13.3.4-4与12G614-1中墙长规定似乎有点矛盾.二、砌体结构:关于多层砖砌体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要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规定:第7.3.1条:1、楼电梯间(de)四角2、楼梯段上下端对应(de)墙体处3、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4、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5、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6、较大洞口两侧.(内墙指不小于2.1m(de)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应允许适当放宽,但洞口侧墙体应加强.)构造柱最小截面240×180mm,纵向钢筋4根12,箍筋间距不宜小于250mm,且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做,并每隔500mm设置2根6(de)拉结钢筋,拉结钢筋伸入墙体不小于1m,构造柱下端伸入室外以下不小于500mm,或与埋深不小于500mm(de)地圈梁相连.GB50003-2011第6.2.8 当梁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1 对240mm 厚(de)砖墙为6m; 对180 mm 厚(de)砖墙为4.8m;第10.2.4如图所示:。
构造柱规范设置原则
蒸压加气块/烧结空心砖构造柱设置原则:
1、填充墙超过5m时,墙体中部应设置构造柱。
构造柱间距宜不大于20倍墙厚且不大于4m。
2、非抗震设防地区的填充墙有大洞口时,洞口两侧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框(>2.1m,≤3m)或构造柱(>3m)
3、抗震设防地区的填充墙有较大洞口d1时,洞口两侧应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框;有大洞口d2时,洞口两侧设置构造柱
4、较长内外墙转角处和内外墙交接处应设置构造柱
5、端部无连接的端悬墙,长度大于3倍墙厚时,应设置构造柱。
1.填充墙端部无连接,长度大于3倍墙厚但不大于L1时,应在端部设置边框;长度
大于L1时设置构造柱
2.转角填充墙短边大于L1时,转角应设置构造柱
6、抗震设防时,宽度较小的窗间墙应设置边框或者构造柱
1.洞边墙长度小于240mm,窗间墙小于310mm时,宜采用混凝土浇筑
2.窗间墙长度不小于310mm,不大于d3时,两端应设置边框
7、当窗裙墙或者砌筑栏板高度较大且长度大约3m时,中部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应不大于2.5m
8、屋面女儿墙高度较大时应设置女儿墙构造柱,女儿墙构造柱间距不大于2m。
构造柱的设置原则
构造柱的设置原则构造柱的设置原则:1)应根据砌体结构体系.砌体类型.结构或构件的受力或稳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构造要求,在墙体中的规定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构造柱;2)对于大开间荷载较大或层高较高以及层数大于等于8层的砌体结构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设置构造柱(1)墙体的两端,(2)较大洞口的两侧,(3)房屋纵横墙交界处,(4)构造柱的间距,当按组合墙考虑构造柱受力时,或考虑构造柱提高墙体的稳定性时,其间距不宜大于4M,其他情况不宜大于墙高的1,5--2倍及6M,或按有关的规范执行,(5)构造柱应与圈梁有可靠的连接;3)下列情况宜设构造柱(1)受力或稳定性不足的小墙垛,(2)跨度较大的梁下墙体的厚度受限制时,于梁下设置,(3)墙体的高厚比较大如自承重墙或风荷载较大时,可在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构造柱,以形成带壁柱的墙体满足高厚比和承载力的要求,此时构造柱的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沿高度横向支点的距离与此同时与构造柱截面宽度之比不宜大于30,构造柱的配筋应满足水平受力的要求.--------------------------------------------------------------------------------------------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墙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2、构造柱主要是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3、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由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墙体的约束,构造上的截面不必很大,但需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或现浇板连接,才能发挥作用。
为保证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构造柱需有外露面。
一般利用马牙茬外露即可--------------------------------------------------------------------------------------------国家标准图集-03G363,专门关于构造柱的图集,里面对构造柱的构造有比较详细的一些说法和画法。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
构造柱设置规范要求有规范要求,具体如下:一、构造柱的设置构造柱设置位置的规定规范要求无论房屋层数和地震烈度多少,均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设置构造柱。
二、构造柱的构造1.构造柱应与圈梁连接,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的纵筋上下贯通。
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的楼层设置配筋砖带。
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间,其它情况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拉通,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四皮砖,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5级。
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米或伸至洞口边。
3.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毫米,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尺寸,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柱,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mm,并不得小于15mm,也不宜大于25mm。
纵向钢筋应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圈梁和构造柱的交接处,圈梁钢筋应放在构造柱钢筋的内侧,即把构造柱当作圈梁的支座,这样对结构有利。
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地下500mm,宜在柱根设置120mm厚的混凝土座,将柱的竖向钢筋锚固在该座内,这样有利于抗震,方便施工。
当有基础圈梁时,可将构造柱竖向钢筋锚固在低于室外地面下50mm的基础圈梁内。
若遇基础圈梁高于室外地面(室内、外高差较大),仍应将构造柱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在柱根设置120mm厚的混凝土座。
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置深度应大于沟的深度。
三、构造柱的配筋1.构造柱纵筋不宜小于4φ12,对于边柱、角柱不宜少于4φ14。
七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9度时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
构造柱设置规范
构造柱设置规范1 、当无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3.6m,180(或190)厚墙超过5m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2、120(或100)厚墙当墙高小于等于3米时,开洞宽度小于等于2.4m,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3、180(或190)厚墙当墙高小于等于4m,开洞宽度小于等于3.5m,若不满足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4、墙体转角处无框架柱时、不同厚度墙体交接处,应设置构造柱5、当墙长大于8m(或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应该在墙长中部(遇有洞口在洞口边)设置构造柱6、较大洞口两侧、无约束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4、构造柱与墙体拉结筋为2Φ6@500,沿墙体全长贯通编辑本段设计规范第2.1.14条混凝土构造柱structural concrete column在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混凝土构造柱,简称构造柱(建筑图纸里符号为—GZ)。
[1]为提高多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圈梁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这种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
构造柱,主要不是承担竖向荷载的,而是抗击剪力,抗震等横向荷载的。
构造柱通常设置在楼梯间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丈处,墙长达到五米的中间部位要设构造柱。
为提高砌体结构的承载能力或稳定性而又不增大截面尺寸,墙中的构造柱已不仅仅设置在房屋墙体转角、边缘部位,而按需要设置在墙体的中间部位,圈梁应设置成封闭状。
圈梁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抵抗不均匀沉降,圈梁的设置要求是宜连续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能截断,不可避免有门窗洞口堵截时,在门窗洞口上方设置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伸入支座不得小于2倍的高度(为被堵截圈梁的上平到附加圈梁的下平),且不得小于1000mm,过梁设置在门窗洞口的上方,宜与墙同厚,每边伸入支座不小于240mm。
构造柱的设置原则
构造柱的设置原则构造柱的设置原则:1)应根据砌体结构体系.砌体类型.结构或构件的受力或稳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构造要求,在墙体中的规定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构造柱;2)对于大开间荷载较大或层高较高以及层数大于等于8层的砌体结构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设置构造柱(1)墙体的两端,(2)较大洞口的两侧,(3)房屋纵横墙交界处,(4)构造柱的间距,当按组合墙考虑构造柱受力时,或考虑构造柱提高墙体的稳定性时,其间距不宜大于4M,其他情况不宜大于墙高的1,5--2倍及6M,或按有关的规范执行,(5)构造柱应与圈梁有可靠的连接;3)下列情况宜设构造柱(1)受力或稳定性不足的小墙垛,(2)跨度较大的梁下墙体的厚度受限制时,于梁下设置,(3)墙体的高厚比较大如自承重墙或风荷载较大时,可在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构造柱,以形成带壁柱的墙体满足高厚比和承载力的要求,此时构造柱的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沿高度横向支点的距离与此同时与构造柱截面宽度之比不宜大于30,构造柱的配筋应满足水平受力的要求.--------------------------------------------------------------------------------------------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墙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2、构造柱主要是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使之有较高的变形能力;3、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由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墙体的约束,构造上的截面不必很大,但需与各层纵横墙的圈梁或现浇板连接,才能发挥作用。
为保证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构造柱需有外露面。
一般利用马牙茬外露即可--------------------------------------------------------------------------------------------国家标准图集-03G363,专门关于构造柱的图集,里面对构造柱的构造有比较详细的一些说法和画法。
史上最全构造柱设置资料(附规范)
、框架结构填充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334-4条:墙长大于5m时, 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或层高2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这与12ZG003第38页要求相同。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6.3.4条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脱开或不脱开方法。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脱开的方法。
1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宜不大于20倍墙厚且不大于4000mm ,柱宽度不小于100mm。
柱竖向钢筋不宜小于~10,箍筋宜为rTR 5,坚向间距不宜大于400mm。
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接,绑扎接头时不小于30d,焊接时(单面焊)不小于Qd (d为钢筋直径)。
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不小于15mm的缝隙,用硅自同胶或其他弹性密圭寸材料圭寸缝。
当填充墙有宽度大于2100mm 的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不小于50mm的单筋混凝土柱;2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确定。
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
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3)填充墙长度超过5m或墙长大于2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时,宜沿墙高每2m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7。
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12g614-1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 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
构造柱的设置原则
构造柱的设置原则
柱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功能区划分柱的位置:柱可以用来划分不同功能区域,比如餐厅区、休息区、办公区等。
在进行柱的设置时,应该根据功能需求将柱放置在适合的位置,以便实现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分隔。
2.综合考虑结构和美观:柱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建筑的结构,所以在确定柱的位置时应综合考虑其结构性能。
同时,柱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也应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以保证美观性。
3.控制柱的数量和密度:柱的数量和密度应该根据具体场所的需求进行控制。
在一些需要大空间的场所,柱的数量应尽量减少,以便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和灵活性;而在一些需要加固支撑的场所,柱的密度则应相对较高。
4.确保柱的尺寸和间距合理:柱的尺寸和间距应该根据建筑的功能和要求进行合理设计。
柱的尺寸要符合建筑的结构强度和外观效果的要求,间距则要考虑到建筑使用者的活动需求和安全性。
5.柱与室内布局的协调:柱的设置应与建筑室内布局相协调,避免对活动空间的影响和阻碍。
可以通过合理的柱形设计来避免柱子在空间中成为障碍物,减少对活动空间的占用。
6.利用柱子进行功能扩展:柱的设置可以不仅仅是作为结构支撑,还可以用于功能扩展。
例如,在柱子上设置展示架、照明灯具等,能够在起到结构支撑的同时达到实用和美观的效果。
总的来说,柱的设置要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结构特点和美观性进行
综合考虑。
合理的柱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空间的利用效率和美观度,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的舒适性和功能性的需求。
构造柱设置要求
构造柱设置要求
1. 设定位置
构造柱应设置在建筑物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处、楼梯间及电梯井的四角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等部位。
此外,当墙的长度大于5m时,也应根据需要设置构造柱。
2. 尺寸规定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应根据墙厚和砖的类型而定,一般不宜小于240mm×240mm,墙厚大于240mm时,应适当增大截面尺寸。
构造柱的高度应与墙厚一致,且不应小于层高。
3. 材料选用
构造柱应采用不低于C20的混凝土,并应采用配有受力钢筋的构造柱,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也不应大于25mm。
4. 配筋要求
构造柱的配筋应根据墙体的抗震烈度、建筑物的抗震烈度指标以及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等指标进行设计。
在地震烈度指标较高的地区,构造柱的配筋应适当增大。
5. 混凝土强度
构造柱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且应符合建筑物的抗震烈度和荷载要求。
混凝土的强度应通过试验检验,确保其强度等级符合要求。
6. 连接方式
构造柱之间的连接应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包括整体连接方式、局部连接方式和锚固方式等。
连接部位应设置在构造柱的受力钢筋上,并应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等方式进行固定。
7. 构造柱的锚固
构造柱与砌体、混凝土等材料的锚固方式应根据墙体的抗震烈度、建筑物的抗震烈度指标以及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等指标进行设计。
锚固方式应包括孔径、深度、形状、数量等方面,并应确保锚固可靠、易于施工。
史上最全构造柱设置资料(附规范)
一、框架结构填充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3.3.4-4条:墙长大于5m 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8m 或层高2 倍时,宜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 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这与12ZG003第38页要求相同。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第6.3.4 条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脱开或不脱开方法。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宜采用填充墙与框架脱开的方法。
1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 填充墙端部应设置构造柱,柱间距宜不大于20 倍墙厚且不大于4000mm ,柱宽度不小于100mm。
柱竖向钢筋不宜小于~10 ,箍筋宜为rTR 5 ,坚向间距不宜大于400mm。
竖向钢筋与框架梁或其挑出部分的预埋件或预留钢筋连接,绑扎接头时不小于30d ,焊接时(单面焊)不小于lOd (d 为钢筋直径)。
柱顶与框架梁(板)应预留不小于15mm 的缝隙,用硅自同胶或其他弹性密封材料封缝。
当填充墙有宽度大于2100mm 的洞口时,洞口两侧应加设宽度不小于50mm 的单筋混凝土柱;2 当填充墙与框架采用不脱开的方法时,宜符合下列规定:2) 当填充墙有洞口时,宜在窗洞口的上端或下端、门洞口的上端设置钢筋泪凝土带,钢筋?昆凝土带应与过梁的混凝土同时浇筑,其过梁的断面及配筋由设计确定。
钢筋混凝土带的1昆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20 。
当有洞口的填充墙尽端至门窗洞口边距离小于240mm 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门窗框;3) 填充墙长度超过5m 或墙长大于2 倍层高时,墙顶与梁宜有拉接措施,墙体中部应加设构造柱;墙高度超过4m 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墙高超过6m 时,宜沿墙高每2m 设置与柱连接的水平系梁,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mm 。
6.5.2房屋顶层墙体,宜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措施:7。
女儿墙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m ,构造柱应伸至女儿墙顶并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整浇在一起;12g614-1第17页规定门洞大于2100mm时门洞两边设置构造柱。
构造柱的设置规范样本
构造柱设立规范墙长不不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98ZG003 中同步阐明——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立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不不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 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立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混凝土现浇带.此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尚有如下几种状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两侧;1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某些或所有内墙设立水平、持续、封闭梁。
1.1圈梁作用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弯曲应力,在一定限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浮现,防止纵墙外闪崩塌。
1.1.2提高建筑物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联系,限制墙体特别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变形,提高砌体构造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篩作用,可减小墙、柱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稳定性,增强建筑物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配合,提高墙、柱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设立1.2.1外墙和内纵墙设立: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设立: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立,屋盖处间距不应不不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不不大于15m, 构造柱相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不不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不不大于7m,构造柱相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单层房屋设立: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 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立圈梁一道,檐口标高不不大于8m时应增长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立圈梁一道,檐口标高不不大于5m时,应增长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立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长设立数量。
构造柱
(图纸)1、墙长超过8米或层高2倍时,应在填充墙长度中部位置,以及两端无钢筋混凝土柱(墙)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GZ-1。
2、本工程除注明外构造柱均为GZ-1,截面为墙宽*240,纵筋4C12,箍筋C6@200,在上下楼层梁相应位置各预留4C12与构造柱纵筋连接。
(框架结构设计规范)3、当无混凝土墙(柱)分隔的直段长度,120(或100)厚墙超过3.6m,180(或190)厚墙超过5m 时,在该区间加混凝土构造柱分隔;4、120(或100)厚墙当墙高大于3米时,开洞宽度大于2.4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5、180(或190)厚墙当墙高大于4m,开洞宽度大于3.5m时应加构造柱或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6、构造柱通常设置在楼梯间的休息平台处,纵横墙交接处,墙的转角处,墙长达到5米的中间部位要设置构造柱。
(按需要设置在中间部位)(构造柱设置原则)7、对于大开间荷载较大或层高较高以及层数大于等于8层的砌体结构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设置构造柱:(1)墙体的两端,(2)较大洞口的两侧,(3)房屋纵横墙交界处,(4)构造柱的间距,当按组合墙考虑构造柱受力时,或考虑构造柱提高墙体的稳定性时,其间距不宜大于4M,其他情况不宜大于墙高的1,5——2倍及6M,或按有关的规范执行,(5)构造柱应与圈梁有可靠的连接;8、下列情况宜设构造柱:(1)受力或稳定性不足的小墙垛,(2)跨度较大的梁下墙体的厚度受限制时,于梁下设置,(3)墙体的高厚比较大如自承重墙或风荷载较大时,可在墙的适当部位设置构造柱,以形成带壁柱的墙体满足高厚比和承载力的要求,此时构造柱的间距不宜大于4M,构造柱沿高度横向支点的距离与此同时与构造柱截面宽度之比不宜大于30,构造柱的配筋应满足水平受力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长大于5米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接(98ZG003中同时说明----当顶部拉结施工有困难时,可在砌体填充墙中设置构造柱,间距<=5米);当墙长大于层高2倍时,宜设构造柱;墙高超过4米时,半高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长贯通的混凝土现浇带.另外,在砌体构造规范中还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设构造柱:1,墙体转角;2,砌体丁字接关处;3,通窗或者连窗的两侧;
1 圈梁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或全部内墙设置的水平、连续、封闭的梁。
1.1圈梁的作用 1.1.1增强砌体房屋整体刚度,承受墙体中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引起的弯曲应力,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减轻墙体裂缝的出现,防止纵墙外闪倒塌。
1.1.2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圈梁和构造柱连接形成纵向和横向构造框架,加强纵、横墙的联系,限制墙体尤其是外纵墙山墙在平面外的变形,提高砌体结构的抗压和抗剪强度,抵抗震动荷载和传递水平荷载。
1.1.3起水平箍的作用,可减小墙、柱的压屈长度,提高墙、柱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水平刚度。
1.1.4通过与构造柱的配合,提高墙、柱的抗震能力和承载力。
1.1.5在温差较大地区防止墙体开裂。
1.2圈梁的设置 1.2.1外墙和内纵墙的设置: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均设。
1.2.2内纵墙的设置:地震裂度为6、7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设置,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8度地区,屋盖及楼盖处,屋盖处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9度地区,屋盖及每层楼
盖处,各层所有横墙。
1.2.3空旷的单层房屋的设置:砖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5~8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8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砌块机料石砌体房屋,檐口标高为4~5m时,应在檐口标高处设置圈梁一道,檐口标高大于5m时,应增加圈梁数量;对有吊车或较大震动设备的单层工业房屋,除在檐口和窗顶标高处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外,尚应增加设置数量。
1.2.4对建造在软弱地基或不均匀地基上的多层房屋,应在基础和顶层各设置一道圈梁,其它各层可隔层或每层设置。
1.2.5多层房屋基础处设置圈梁一道。
1.3圈梁的构造 1.3.1圈梁应连续设置在墙的同一水平面上,并尽可能的形成封闭圈,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截面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米。
1.3.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1.3.3圈梁的宽度易与墙厚相同,当墙厚大于等于240毫米时,圈梁的宽度不易小于2/3墙厚;圈梁高度应为砌体厚度的倍数,并不小于120毫米;设置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质上的基础内的圈梁,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毫米。
1.3.4现浇圈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1.3.5内走廊房屋沿横向设置的圈梁,均应穿过走廊拉通,并隔一定距离(七度时:15米;八度时:
11米;九度时:7米)将穿过走廊部分的圈梁局部加强,其最小高度一般不小于300毫米。
1.4圈梁的最小纵筋不应小于4φ10,箍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250mm. 2 构造柱 2.1构造柱的作用 2.1.1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砌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
2.1.2构造柱通过与圈梁的配合,形成空间构造框架体系,使其有较高的变形能力。
当墙体开裂以后,以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耗散地震能量,它在限制破碎墙体散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由于摩擦,墙体能够承担竖向压力和一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保证了房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至倒塌。
2.2构造柱的设置构造柱应当设置在地震时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详见下表)注: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砖房,应按房屋层数增加一层后,根据下表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应按外墙处理;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下表设置构造柱。
2.3构造柱的构造 2.3.1构造柱应与圈梁连接,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的纵筋上下贯通。
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的楼层设置配筋砖带。
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间,其它情况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拉通,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四皮砖,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5级。
2.3.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米或伸至洞口边。
2.3.3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毫米,房屋四
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尺寸,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柱,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
纵向钢筋应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圈梁和构造柱的交接处,圈梁钢筋应放在构造柱钢筋的内侧,即把构造柱当作圈梁的支座,这样对结构有利。
2.3.4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地下500毫米,宜在柱根设置120毫米厚的混凝土座,将柱的竖向钢筋锚固在该座内,这样有利于抗震,方便施工。
当有基础圈梁时,可将构造柱竖向钢筋锚固在低于室外地面下50毫米的基础圈梁内。
若遇基础圈梁高于室外地面(室内、外高差较大),仍应将构造柱伸入室外地面下500毫米,在柱根设置120毫米厚的混凝土座。
当墙体附有管沟时,构造柱埋置深度应大于沟的深度。
2.4构造柱的配筋 2.4.1构造柱纵筋不宜小于4φ12,对于边柱、角柱不宜少于4φ14。
七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9度时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
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也不宜小于16mm。
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2.4.2构造柱箍筋最小直径采用φ6,间距不宜大于250mm,柱上、下端大于等于h/6(h为层高)及大于等于450mm范围内箍筋间距加密至100mm。
结语:根据现行规范的规定,分别对砖砌体房屋圈梁和构造柱的作用、设置和配筋、
做法、连接等进行了简述。
在总结国内外历次地震灾害以及广泛深入的科研基础之上,我国在砌体结构抗震设计领域已取得了显著进步,获得了宝贵的设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