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谷城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过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理解关于建筑“文法”“词汇”“可译性”的一些独特论述。

(学习难点)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特征。

(学习重点)【课前预习基础积累】1.字音字形见《点金训练》2.词语释义见《点金训练》3.作家及作品介绍见《点金训练》【预习案】课文精句积累:(1)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 。

(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断衡阳之浦。

【审美鉴赏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两自然节从和两方面概述中国建筑的影响。

2.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作者概括为九点,分别是从总体特征(立体构成、平面布局)、、和三方面介绍的,说明顺序是由到,由到。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3.这一切特点由什么决定?请具体解释。

4.如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5.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答案:1.地域分布历史跨度2.结构方法装饰特点整体局部主次3. 这一切由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决定。

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可译性”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3.能够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2.学生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和装饰特色。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2.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实际特征;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二、讲解(20分钟)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特征:包括屋顶形状、建筑结构、装饰风格等;2.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介绍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演变过程。

三、实地考察(30分钟)1.带领学生到校园内的一些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2.学生观察建筑的外观、结构和装饰风格,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观察到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并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

五、总结(1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建筑,详细介绍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教学评估:1.实地考察成果:学生是否准确观察和记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2.讨论结果: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演变;3.作业表现: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是否深化。

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学生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3.布置的作业是否能够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和认识。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课题名称: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文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作者的思路特别的清晰,语言也通俗易懂。

当然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的准确理解还需要我们加以引导。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2、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写作特点。

3、在阅读鉴赏中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4、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保护中国建筑的意识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作为高二的学生,他们是对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偏弱。

对不同地方的建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好在文本在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时思路特别的清晰,语言也通俗易懂。

学习难度不大。

四、教学策略选择和设计教学上尽量引导学生读文本,通过初读课文把握思路,通过研读品读体味语言的魅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加形象的学习情境。

通过拓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增强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六、教学过程预设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5分钟师:看看身边的这些建筑,说一说它们的特征师:看课件展示各民族的建筑课前说话练习生:猜一猜是什么民族的建筑。

多媒体展示建筑的图片,很直观地让学生去欣赏到各种建筑,也有利于学生去发现建筑的特征。

(二)初读课文:10分钟师:要求学生在3-5分钟内理清中国建筑的特征。

师:边提问学生边用课件展示它们的特征。

见“板书设计”,使学生明确说明的顺序。

生:自读课文;找到中国建筑的特征生:抽学生概括特征用课件展示建筑的特征,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看懂文本。

更明确作者的介绍思路。

(三)拓展:5分钟师:在这些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怎样体现建筑的这几个特征的: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2、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中国的建筑特征编写:刘雪峰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内容。

难点:探究“特征”的外延、思想内核与美学价值。

教学课时: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林徽因的丈夫,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1931年11月在飞机失事中徐志摩遇难。

闻讯,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骸拿给林徽因。

林徽因非常悲痛,徐志摩是赶着来听她演讲的。

林徽因就把这块木头挂在自己卧室的床头,以这种方式纪念他,直到1955年去世。

1932年夏天,梁思成从河北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

梁思成一听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他一面痛苦自己的妻子爱上了金岳霖,一面欣慰她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

金岳霖是中国一流的哲学家,和徐志摩、梁思成一样,在各自领域中都是一代宗师。

梁思成想了一夜,反复的把三个人放在天平上衡量,觉得自己尽管在文学艺术上有一定的修养,但比不上金岳霖。

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同时还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2、《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问:什么是科普说明文?明确: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文章。

(1).语言特点: 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2).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3).说明方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列出提纲。

3、识记重点字词,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讲读结合,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筛选主要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布局特点,学习写作特色。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作者介绍:说起中国著名近现代建筑师,就不得不提起建筑界的一对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二、题目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1、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

教师解释图片I是韩国的昌德宫。

2、要了中国的建筑特征,就得先了解什么是中国建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三维目的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育擅长透视关键言语信息的才干。

2、经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念展开讨论,提高先生探求效果的才干。

3、引导先生关注现代修建的革新开展,了解巨匠的迷信思想,培育迷信肉体。

教学重、难点中国修建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图片欣赏及自主、协作、探求。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进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绚烂的国度,不只拥有高耸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宏伟的现代修建艺术。

这些新鲜的修建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终究有何特征呢?明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修建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

二、作家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修建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

〝错批一人〔马寅初〕,多生几亿;错批一人〔梁思成〕少了名城。

〞三、剖析课文〔一〕读文章,理出文章的结构头绪〔段前标上序号〕1-2:从地域散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修建的影响。

3-13:剖析中国修建的九大特征。

14-19:讨论中国修建的作风和手法〔〝文法〞〕。

20:以倡议熟习中国修建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修建作总结。

〔二〕探求九大〝特征〞的外延、说明方法。

1、集体修建构成讲平面构成,单个的修建自下而上普通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局部构成的。

〔作诠释〕2、群体修建构成讲平面规划,一所房子由一个修建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修建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打比如〕3、结构方法引见了中国修建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修建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那么上是一样的。

〔举例子作比拟列数字打比如〕4、斗拱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画〝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11《中国建筑的特征》课程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长丰一中李菊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说明顺序234、学习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重点,尤其一些艰深的建筑术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了解说明顺序2、了解中国建筑九大特征,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

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大家做个小游戏:看图片说成语(展示中国特色的建筑图片大家用词语或成语来描述)点评:好,大家这是对中国建筑感性的认识,那我们走进大师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从科学的角度是怎样介绍的。

二、作者背景文体(阅读同步作业)三、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1、大家看题目的关键词是什么?特征。

那请同学们快速找到介绍特征的段落。

学生迅速找到3-13段。

2、那1-2节并没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介绍的是什么?请找出关键词学生讨论后明确:中国建筑体系独特:空间分布广历史悠久3、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特征进行研究,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词。

如果有不懂的建筑术语提出来,老师可以提供图片帮助。

我们看哪组找的又准又快。

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征(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四、引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下面同学们思考:这九个特征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概括的?(小组合作完成)讨论后明确:层次分明,详略得当1、由整体到局部2、由主(结构)到次(装饰)那中国建筑为什么会有这些特征,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那是因为中国建筑有自己的文法词汇。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

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学会阅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借助思维导图快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难点分析本文简洁明晰生动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建筑术语的问题。

根据单元导读,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展示):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二、研讨方法这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我们常在试卷中的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里遇到。

每每听到同学抱怨不喜欢,看不懂,读不进去。

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捕捉到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下面请同学谈谈自己有什么办法。

三、思维导图1、大家总结得很有实用性,思维也很活跃。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大家总结了刚才说的方法之上的。

就是思维导图。

(课件展示思维导图1)下面是第1、2段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75个字。

2、下面是整个文章的的思维导图,(课件展示思维导图2).这里老师留下了四个空,请大家锁定位置,快速阅读,填空作答。

A.平面布置,通过第五段第一句我们能够确定答案,后面文字都是对它的解析,那中国建筑的平面是如何布置的那?建筑群,“一所房子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

我们可以称它为建筑群。

比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这几个名词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接触过。

出示《林黛玉进贾府》课文。

平面布置还讲究左右对称。

出示图片。

房屋朝南。

采光、冬季避风、取暖。

④庭院砖石墁地。

文中称他为“户外起居室”。

起居室是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的空间,同理屋内起居室就是客厅。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1.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课题研究。

难点:课题选择。

【教学过程】一、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二、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家重点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如上海外滩、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现代楼宇区,石库门里弄、城隍庙老城厢,陆家嘴陈氏祠堂等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

3.写出考察报告。

4.课堂交流。

参考课题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石库门建筑3.由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宫殿描写谈起4.飞檐的装饰美5.青瓦·红墙·浮雕6.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或选择自己熟悉的家乡建筑。

自行确定课题。

交流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的考察报告,并选择个性鲜明、材料详实的考察报告,课上交流。

以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探讨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探究中国建筑美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层次。

【相关链接】1.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广东省新会县。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人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至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

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高中语文第11_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11_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题名称中国建筑的特征三维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培养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重点目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难点目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导入示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山,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

这些古老的建筑闪烁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光芒,它们究竟有何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从中我们一定能得出答案目标三导学做思一:初读课文1、导学:理出文章的结构脉络(段前标上序号)1-2: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3-13: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14-19: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2、导思:以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3、导做:探究九大“特征”的内涵、说明方法。

(1)、个体建筑构成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作诠释)(2)、群体建筑构成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举例子打比方)(3)、结构方法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4)、斗拱说明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

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列图表举例子摹状貌下定义)(5)、举折、举架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下定义摹状貌)(6)、屋顶的装饰作用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高中语文11《内容感知》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11《内容感知》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11《内容感知》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新人教版必修5第一篇:高中语文 11《内容感知》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新人教版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名师导航内容感知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有非常突出的建树。

几十年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他非常活跃地提出许多建筑理论见解。

梁思成的著作可约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建筑学的基本理论的文章,如《建筑和建筑的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的美学问题》等;第二类是关于中国传统建筑与建筑传统的论述,如《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的特征》《祖国的建筑》《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等;第三类是关于当代中国建筑创作问题的论述,如《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致朱总司令信——关于中南海新建宿舍问题》《致周总理信——关于长安街规划问题》《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在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上关于建筑艺术部分的发言》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介绍中国在建筑方面突出成就的一篇说明文。

文中,作者以广博而专业的建筑知识,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建筑方面的独特之处。

前半部分作者侧重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思路清楚,说明到位,分别从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后半部分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以生动的语言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同时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全新观点。

第二篇: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教学设计依据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本单元文章为自然科学小论文。

一.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本文作为科普文章,教学设计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引起青年学生对于建筑学内容的关注和热爱为指导思想。

文本从内容方面讲,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核心,并涉及建筑特征的限定范围、概念的引入、外延的联系、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从写法方面讲,知识介绍清楚,详略得当。

《中国建筑的特征》(语文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语文人教版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为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3 、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4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较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实在合乎中国的身份,壮美得多。

且那些仿制的洋式点缀,同欧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中心建置相较起来,太像东施效颦,有伤尊严。

我们应该研究汉阙,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经幢,明清的牌楼,以及零星碑亭,泮池, 影壁,石桥,华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聪明的应用。

一一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设计意图】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从作者入手,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1 .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一课。

第四单元学习的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可读性很强。

阅读这类科普类文章,既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可引起人们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进而掌握阅读科技类文章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属于建筑学小论文,本文的作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

作者首先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最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按照作者叙述的详略,文章的重点是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

全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通过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心中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更能帮助学生生成阅读科技小论文的基本能力。

【学生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三的学生,已经学过诸如《宇宙的边疆》等一些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目标分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五实用类文本学习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所以,本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要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阅读科技类文本的基本思路。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1 中国建筑的特征5-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1 中国建筑的特征5-人教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建筑的特征。

2、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1、对建筑术语如“斗拱”的理解。

2、对作者提出的新概念“文法”“词汇”以及“可译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打开中国建筑的画卷,一种古典和诗意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那杏花微雨的江南、在那地广人稀的塞北,玲珑俊秀的阁楼、飞檐翘角的瓦房,都在建筑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光流转,斑驳了古老的城墙,却留下了见证历史的古老建筑。

中国建筑以一种厚重而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建筑体系。

梁思成先生曾说:“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推开这扇古老的大门,去看看那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的中国建筑。

二、解题1、《中国建筑的特征》明确:“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说明了研究的方向。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对象;而“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角开阔,展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九大特征讲析1、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大基本特征,并说说这九大特征可以概括为几个角度?它是按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的?(多媒体)板书: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主至次的顺序展开的。

这样的写作顺序突出了说明文逻辑性的严密性,使文章结构更为清晰。

2、中国的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多媒体图片)明确:往往左右均匀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

从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中规中矩和阶级分明的特点。

高中语文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第四单元 自然科学小论文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整体把握1.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探讨一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并学习借鉴文章的结构方法。

点读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结构具体概括为:⎩⎪⎨⎪⎧ 一、(第1、2自然段):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个独特的体系。

二、(第3~13自然段):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三、(第14~17自然段):中国建筑的“文法”。

四、(第18、19自然段):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五、(第20自然段):若想建造具有中国特征的建筑,就必 须首先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2.作者在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点读 (1)作者在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是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的。

(2)作者在总结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并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①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②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③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④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⑤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二、细部探微3.作者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为什么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你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请探究一下,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包括常见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和材料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等手段,掌握分析、归纳和总结中国建筑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背景,了解常见的建筑风格、结构形式和材料等。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中国建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建筑的风格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古代建筑实例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变化”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关于中国建筑的经典书籍和文章,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建筑图片或视频、相关书籍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

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有一定思想深度。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建筑图片或视频、相关书籍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82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824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2. 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 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式读写结合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起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起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谷城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
案新人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

2.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课题研究。

难点:课题选择。

【教学过程】
一、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二、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家重点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如上海外滩、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现代楼宇区,石库门里弄、城隍庙老城厢,陆家嘴陈氏祠堂等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

3.写出考察报告。

4.课堂交流。

参考课题
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
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石库门建筑
3.由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宫殿描写谈起
4.飞檐的装饰美
5.青瓦·红墙·浮雕
6.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或选择自己熟悉的家乡建筑。

自行确定课题。

交流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的考察报告,并选择个性鲜明、材料详实的考察报告,课上交流。

以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探讨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探究中国建筑美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层次。

【相关链接】
1.梁思成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广东省新会县。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人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至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

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
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著述,引起子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2.梁思成论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1)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①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

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

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

②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③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词汇,中国建筑则以柱额、斗拱、梁、搏、瓦、檐为其“词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搏等之法式为其“文法”。

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④外部轮廓之特异。

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

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

(2)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他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①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

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

②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

古代统治阶级崇尚俭德。

而其建置,皆征发民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

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其记述非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

此种尚俭德,诎巧丽营建之风,加以阶级等第严格之规定,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

③着重布置之规制。

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

故先秦两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

嗣后建筑之见于史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

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状及结构。

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他单位构成之因素也。

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之感人处,则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

④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

盖建筑之
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他文艺,为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

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重书籍。

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图集——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