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_2008年_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变迁_一项来自中国150个村的调查报

合集下载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课件)[1]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历史变革(课件)[1]
海生不拉村党支部书记杜小六不无自豪地说如今我们已经跳出传统农业的圈子调整种殖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出自己特二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祝与会同仁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洛阳市新安一高

问题: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完成后怎样的突出矛盾? 由此总结农业合作化运动发起的原因。
分散、落后的农业个体经济与国家 ★矛盾: 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高涨) 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

一、历史记忆中的昨天——(二)农业合作化运动 材料二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 社的决议》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 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由落后的小规模个体经 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的合作经济。……经过……互助组,到实 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 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 作社。 问题:根据材料,就土地政策方面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 使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个体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辟了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问题:根据材料说明,该公社改革前后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并由此总结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的影响。

39必修2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6讲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39必修2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6讲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第26讲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为中心。

(3)影响: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原因

①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内容

①经济体制: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撤销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③产业结构调整:1984年改革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④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3)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

了城市的改革。

教材补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①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实行的仍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仍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②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③土地所有权不清晰。

图解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国城乡差别问题

我国城乡差别问题

我国城乡差别问题原因及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城乡关系初步建立正常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经济十分落后的严峻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集中精力采取三项主要措施,为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一是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所有,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使我国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二是统一了金融和货币,取消了私人钱庄,将经济调控权掌握在国家手里,同时又建立和发展了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掌握了流通领域中的重要物资。三是中央政府针对战争造成的城乡分隔,交通运输设施破坏以及剧烈的通货膨胀的影响,城乡之间商品交流受阻的情况,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发展集市贸易,打击不法资本家的非法活动。城乡经济交流的加强,使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随之加强。同时党和政府还十分重视农副产品与工业产品的比价问题。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几次提高农副产品价格,降低工业片价格,缩小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一五”时期,国家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建设,在重点建设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的同时,兴建和发展了一批中小工矿企业,新建和扩建了部分城市,城市就业机会增加,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从1952年到1957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提高了24.6个百分点,而农村工业品的销售价格指数只提高了2.4个百分点。①农①《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民从价格上得到了好处,对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工农联盟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这一时期的城乡关系是开放的,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是比较自由的,城乡关系总体上沿着协调的方向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十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1978至今) - 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十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1978至今) - 2

农业合作 化(1953-
1956)
(1)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 的需要(2)革命时期的成功经验证明 依靠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可以形成新 的生产力
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 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 进,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 变成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 力
人民公社 党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 化(1958- 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内容 ①经济体制: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③产业结构调整:1984年改革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 整农村产业结构。 ④改革统购统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2018·全国Ⅲ卷·31)
表2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表2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年份 农业 工业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知识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1)

课题3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4)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

(1)开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

(2)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

(1)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2023年海南历史高考真题(含解析)

2023年海南历史高考真题(含解析)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海南省)

(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军事理论的形成

B. 生产方式的变革

C. 政治制度的演进

D. 地形地势的利用

【答案】B

【详解】

A.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A错误;

B.根据材料可知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正确;

C.“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C错误;

D.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D错误。

故选B。

2. 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

A. 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答案】D

【详解】

A.材料中没有将东汉中枢权力部门与之前的朝代做比较,无法得出中枢权力扩大的认识,A错误;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央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以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农村政策,搞好农村发展一直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经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进入新时期,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中央通过制定多项倾向性政策,顺应和主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内容的背景下,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历程

(一)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农村政策的制定及实施

1.完成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广大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第一次翻了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根据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策,转变工作重心,集中力量解决当时的重大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完成农村特别是新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土改的完成,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土改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此时,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社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1952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目标,接着又作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新阶段。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三个从低到高的步骤。到1956年,基本上实现了从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社

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增长——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中圄经济的一个显著变化是, 长期闲扰我们的吃饭问题终 于得到解决。 但是 , 中国不同阶段的农业增长有 农 起有落, 特别足 19- 20 年 , 9 6 0 2 农业进入了一个持续低增长的阶段 , 增长的幅度连续低于改革开放以来
比 的平均水平( 见图 1 ) 。而对 中国农业增长的这种趋势 , 许多学者选择不同的分析思路予以解释和分析。 经 其中林毅夫( 9 ) 及麦克米兰等( c i n Whly n h ,99 ̄较早地分析了中国农村改革对 1 41 9  ̄ 2 M ml , ae d u 18)E l a l a Z 济 ¨ 农业增长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均认为 17 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98 使农村的经济制度从生产队体制 导 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 ,这一转变对我国 2 世纪 8 年代初农业产 惊 人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O O
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增长的比较多, 而对这几个因素之间具有怎样关系的分析却相对较少。 分析影响农业增长因素之间的关系, 必须确立的一个 发点是 , 这些因素是随农业发展渐次 出现的。 土地和劳动是最早影响农业增长的因素, 而资本则是适应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而出现的一个因素。从
迁影响农、增长进行实证分析。 № 本文的基本结构安排如下 :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主要对制度变迁与其他影响农业增长因素的关系 进行说明; 在第三部分我们首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进行 了一个简要的回顾 , 然后我

改革三十年的中国农业与农村_江西(黄季昆)

改革三十年的中国农业与农村_江西(黄季昆)
0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与既有农地制度相关的几个突出问题
• 小规模生产同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民增收 间矛盾日益突出
– 户均耕地下降且有“细碎化”趋势;农业副业 化和老年化趋势日益突出
5 0
1978-2007年:农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
按国家贫困线标准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农业科研投入(政府+其它)
强度(%)
Agricultural biotech research investment
2003: 1.65 billion yuan = US$ 200 million or US$ 950 million in PPP
(million yuan in 2003 price)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9-1984年农业生产力增长的主要源 泉 (Lin, 1992; Huang and Rozelle, 1996; Jin et al., 2002)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八下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单元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否定的错误思想是()

A.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的斗争是主要矛盾”

D.“两个凡是”

2.蔬菜是寿光的名片,但寿光农业的发展却缘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优越性在于()

A.生产经营方式的自主性B.使土地所有权发生改变

C.实现分配中的共同富裕D.完善了人民公社的体制

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个体企业B.私营企业C.合资企业D.国有企业

4.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同点是()A.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深化了改革开放

C.巩固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

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在一座城市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就是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的()

A.上海B.深圳C.珠海D.厦门

6.贴春联是中国的一项传统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是()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保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7.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2022北京海淀初二(下)期末历史(教师版)

2022北京海淀初二(下)期末历史(教师版)

2022北京海淀初二(下)期末

历史

一、选择题

1. 1949年9月27日。某会议做出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色五星旗,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这次会议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 以下是某同学在参观军事博物馆主题展时所拍摄的照片。这次参观有助于他深入理解()

A. 抗美援朝精神

B. 焦裕禄精神

C. 雷锋精神

D. “两弹一星”精神

3. 如图为一位老党员1952年时获得的晋江县颁发的纪念章,上方有“土改纪念章”的红字,下方有“晋江县”三个字。该纪念章可以说明晋江地区()

A. 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B. 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C. 工业化的推进过程

D. 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4. 如表呈现的是某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这一时期具体是()

领域主要成就

工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起床厂、洛阳拖拉机厂、西安电力等

交通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

A. 1949一1953年

B. 1953一1957年

C. 1956一1966年

D. 1978一1992年

5. 辽宁省鞍山市马驿屯的白大娘在解放前出生,一直没有名字,结婚前人们叫她刘姑娘,结婚后人们叫她白大娘。为参加1953年的普选,70岁的她让家人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刘文明”,郑重地写在了选民证上。这反映()

A. 土地改革激发生产积极性

B. 三大改造提升了白大娘的文化素养

C. 妇女积极参加基层的普选

D. 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保障人民权利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

摘要毛泽东主席说: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土地问题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土地制度,尤其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历程及其影响,能为我国制定有关土地的方针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农村

一、土地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

1、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狭义的土地制度仅仅指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习惯把土地制度理解为狭义的土地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对我国土地制度含义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发展。新的观点摆脱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更强调广义的土地制度,在重视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同时,更增强了对新形势下由新的土地关系所产生的新的土地制度的关注程度,诸如土地利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等。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历程与逻辑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历程与逻辑

中国农地制度变迁70年:历程与逻辑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农地制度一直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70年来,中国农地制度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农业集体化到家庭承包责任制,再到农村土

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每一步变革都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历程和

逻辑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发展轨迹和内在规律,展现70年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全貌。

一、历程

1.农业集体化时期(1949-1978)

建国初期,中国农村实行公有制经济,农民的土地被收归集体所有,农业生产也实行

集体化管理。在这一时期,农村实行“一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二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级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农民按劳分配,集体经济达到了全盛时期。由于经济体制

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不足等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2.家庭承包责任制时期(1978-2003)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开始对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其中最具有标志性的改革举措之一就是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即让农民承包土地,属地管理和家

庭负责,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逐渐步入了正轨。在这一时期内,农业产量

快速增长,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期(2003至今)

2003年,中国开始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为解决土地规模化经营问题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通过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将零散的土地进行整合,形成规

模化的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为农村吸纳了大量外来务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20多年,取得了巨大成功,对它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是很有价值的。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基本经验和教训或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基本经验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改革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最初的,以“放权让利”为内容的改革就是产权改革,当时也没有产权理论作为指导。但是,这场改革实质上就是权利关系的调整。

这种选择也许是制度变迁的内在力量的推动和人们的本能选择。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考察这一过程,我们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整”。国有改革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产权制度改革,因为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质上都是调整和政府的产权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实质也是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界定和调整。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一一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从总体上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早是从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和生产组织制度开始的。为什么制度变迁首先发生在农村?我们认为这是适应客观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价格剪刀差以及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损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名为集体经济,实为变相的国营经济。与城市的集体和国营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的集体经济基本上“管而不包”。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制度的需求也就更加强烈。因此,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旧的制度更容易打破,新的制度更容易产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发生之后,更能够得到政府的迅速认可和支持。

我国农村环境政策变迁

我国农村环境政策变迁

我国农村环境政策变迁:回顾、挑战与展望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针对不同时期村环境问题,国家出台了不同的环境保护政策。文章结合农业发展阶段,对农业环境政策进行系统梳理,以理清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发展脉络。文章最后简要介绍了前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展望了我国农村环境政策的未来。

关键词:变迁、农村、环境、政策、我国

自2004年以来,连续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高度集中"三农"领域,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密集出台,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然而,农村环境保护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政策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本文结合农业农村经济政策发展历程,将农村环境政策的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为未来政策改进的重点和方向提供决策参考。

一、我国农村环境政策历史回顾

针对不同时期农村环境问题,国家出台了不同的环保政策,本文主要着力分析我国出台的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中涉及保护环境的部分。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本文将我国农村环境政策划分为5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949年~1977年)以水土保持、农业资源保护为主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工作尚属起步阶段,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实行以“工农产品剪刀差”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政策,和以工业化为中心、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传统发展观。这一阶段对环境保护有了初步的紧迫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始受到关注。

建国初期(1949年~1957年),农业发展的重点是如何通过土地改革,提高粮食产量。农村政策以农业农村服务工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这一阶段的农村环境政策以水土保持、农业资源保护为主。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提出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的立场。1957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暂行纲要》成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水土保持政策文件。

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

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

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中 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明确部署。 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 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但同时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 来。
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 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 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 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
国际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迎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在应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正在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全球 将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的新阶段。我们要把握这样的 世界发展大势,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占领经济科 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依靠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 济结构调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其次,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分享了全球化的红利。 外贸出口的扩大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充 分发挥,同时外资的进入、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入,都持续 支援了落后的中国经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改革红利和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弱化
再次,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 续衰减。
经济结构定义:经济结构(economic structure)的全称为国民 经济的组成和构造,是指社会经济的构成及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 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在经济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机 制,它包含多重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来看 , 如上所述 , 呈现出种植业
幅度不大 。2007年 , 仅有中部地区的 2个村是以渔业产值为 最高 , 但是总体上看 , 渔业发展也较 1978年有较大变化 。从 地区差异上看 , 东部地区以种植业衰减较为迅速 , 畜牧养殖 业和林业有一定增长 。中部地区变化不是很明显 , 除种植业 有所衰减外 , 其余农业生产均有所增加 , 但是增加幅度不大 。 西部地区变化最明显 , 种 植 业 比 重 最 高 的 样 本 村 的 比 例 由 1978年的 9312%下降为 2007年的 75% , 下降 1812个百分点 , 与之对应的则是畜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 畜牧养殖业比重最 高的样本村的数量由 1978年的 2个增加为 2007年的 8个 。
18
1513
16
1316
1
019
55
4616
14
1119
2
117
12
1012
118
100
注 : 部分答案有缺失值 , 下同 。 与收入相对应的就是村集体收入的去向 。首先 , 调研结
果显示 , 1978年后村集体支出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农业投入的 减少 。1978年有 29个 、约 2414%的样本村将村集体收入主要 用于农业投入 , 2007年这一比例则大大下降 , 仅有 713%的样 本村用于农业投入 (见表 3 ) 。这一结果与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的变化密切相关 , 1978 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中经营 、集体 劳动 、统一分配的管理体制 , 2007年则是集体统一领导和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经营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分散的以家 庭为单位的农户可以对承包的土地进行独立经营 , 因此 , 村 集体支出中的农业投入相应减少 ; 其次 , 2007年集体收入主 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样本村的比例也增加较快 , 由 1978 年
趋势 ; 其次 , 从区域差异来看 , 东部地区样本村以工业发展
最为迅速 , 工业产值最高的样本村的比例由 1978 年的 419%
上升为 2007年的 1614% , 增加 1115个百分点 ; 中部和西部地
区的样本村则以商业服务业发展较迅速 。
表1
改革开放 30年 , 样本村产业结构中
产值最高的产业分布变化表 ①
地区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合计 (%)
农业
(大 ) 56
1978年 工业 不清楚 合计
3
2
61
9118 419 313 100
44
1
0
45
9718 212
0
100
42
0
2
44
9515 0
415 100
142
4
4
150
9417 217 216 100
农业
(大 ) 45
工业
2007年 商业 /
经济价值 。因而 2007年以提留统筹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
来源的样本村的比例大大下降 , 反而靠集体土地承包和出租
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样本村的比例大大增加 , 跃居收入来
源的第一位 。同时还可以发现改革之后 , 财政拨款也成为一
些样本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也是税费改革之后中央财
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一个表现 。
地位 下 降 , 林 业 、畜 牧 养 殖 业 、渔 业 的 地 位 上 升 的 趋 势 。 94
① 样本村总数为 150, 部分答案有缺失值 。下同 。
2010年第 1期
经济体制改革
公共服务等重要功能 。因此 , 有 5214%的样本村都是以村集
体统一经营农业为主 , 同时有 1619%的样本村都是以提留统
的 21%上升到 2007年的 31% , 增加 10 个百分点 , 成为改革
之后村集体收入支出的主要内容 。这说明改革之后 , 特别是
近几年国家一系列的有关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对农村经济产
生了较大的影响 , 如 , 2005 年中央 1 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
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明确
为在微观层面了解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农村变迁情况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于 2008年 7 月组织在校大学生 返回家乡进行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农村变迁 ”的专项调查 ,
调查以村庄为单元 , 采用关键人物问卷访谈法进行 , 共调研 180个村 , 收到有效调研问卷 150份 。这 150个样本村中 , 位 于东部地区有 61个 , 中部地区有 45个 , 西部地区有 44个 。① 样本村在经济发展水平 、地理区位 、地貌类型以及农业资源 上呈现多样化的分布 。由于调研内容涉及 1978年和 2007年村 庄经济 、社会 、文化 、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 , 因此课题组对 于受访者 , 即村中的关键人物也做了一些要求 , 如 , 关键人 物的年龄最好在 50~60 岁间 , 并且长期生活在村庄里 , 特别 是 1978年左右担任过村干部的 ; 或者长期生活在村里年龄在 40~50岁间 , 对村庄现状比较了解的 。基于此次调研数据的 整理和分析 , 本文拟从农村经济状况和农业生产变迁展现改 革开放 3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变化 。
3 基金项目: 中国农业大学 “985工程 ”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对东 、中和西部地区的定义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 、天津 、河北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山东 、广东和 海南等 11个省 (市 ) ; 中部地区有 8个省级行政区 , 分别是山西 、吉林 、黑龙江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 西部地区包括的省级行政区 共 12个 , 分别是四川 、重庆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广西 、内蒙古 。
(二 ) 农村集体收入和支出变迁 当前 ,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 层经营体制改革之后形成的包括乡 、村 、村民小组和部分农 民共同所有的农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为考察改革开 放 30年来集体经济状况的变迁 , 笔者主要关注农村集体的收 入支出数量变化及收入来源 、支出去向变化等 。调研结果显 示 2007年农村集体收入比 1978 年几乎翻 10 倍 , 相应的 , 集 体支出也增长近 7倍 。由于本文考察的仅是两个时点的变化 , 因此变化的过程还不能详细反映 。与此同时 , 单纯从收入和 支出的绝对数量上观察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变化还不够充分 。 故分别考察 1978年和 2007年村集体收入的盈余状况 。平均来 看 , 1978年样本村的集体收入能盈余 117 万元 ; 2007 年盈余 额则达 4717万元 , 增长 40多倍 。考虑价格因素 , 实际增长则 要小于这个数字 。 改革开放 30 年 村 集 体 收 入 的 来 源 发 生 了 较 大 的 变 化 。 1978年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集体农业经营 、提留统筹及 村办企业收入 ; 2007年农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则是村集体 土地承包经营 。这其中反映了国家对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 策调整 。1978年我国农村普遍实行集体统一经营的方式 , 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着发展集体经济 、征收农业税费 、提供
7513%。与此同时 , 二 、三产业产值最高的样本村的比例增
加 , 如 , 1978年还未出现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产值最高的
样本村 , 2007年 , 商业服务业产值最高的样本村的比例已经
达到 12% ; 工业产值最高的样本村的个数也由 1978年的 4个
村增加为 2007年的 14个村 , 说明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化的发展
服务业
不清楚
合计
10
4
2
61
7318 1614 616
312 100
34
1
8
2
45
7516 212 1718 414 100
34
3
6
1
44
7713 618 1316 213 100
113 14
18
5 150
7513 913 12
314 100
资料来源 : 调研数据整理分析 , 下同 。表中 “不清楚 ”是受访者 对这一问题的一个回答 。
左 停 , 博士生导师 , 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北京 100193
1978年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中国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的序幕 , 随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 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 , 这一制度变迁给中国的经 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 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 , 农村 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 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 不 仅解决了 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 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 积极贡献 , 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
3
1978~2008年: 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变迁
———一项来自中国 150个村的调查报告
○ 于乐荣 左 停
[摘要 ] 基于中国 150个村的调研数据分析表明 , 改革开放 30年农村中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仍未改 变 , 但是二 、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 农业生产结构呈现出种植业地位下降 , 林业 、 畜牧养殖业 、渔业作用上升的变化趋势 ; 农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由集体农业经营 、提留统筹及村 办企业转变为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 , 村集体支出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 ; 种植及养殖业生产发 生巨大变化 , 然而投入要素的缺乏和不足以及养殖风险大 、成本高也阻碍了种养业的发展 ; 同时农 业收入相对较低 、城乡差距大也降低了一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 [关键词 ] 中国 ; 农村 ; 变迁 [中图分类号 ] F3201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012X (2010) —01—0093 (06) [作者 ] 于乐荣 , 博士 , 讲师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北京 100193
表2
改革开放 30年 , 样本村集体经济收入中
最主要来源的变化
收入来源
集体农业 村办企业和商业 提留统筹 集体土地承包 /出租 财政拨款 其他 无 合计
1978 年 频次 频率 ( % )
65
5214
16
1219
21
1619
8
615
2
116
5
410
7
517
124
100
2007年 频次 频率 ( % )
提出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 , 同
时在 2008年的中央 1号文件中又再次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 第三 , 从表 3 中可以发现办
公费用一直是村集体支出的重要部分 , 1978年和 2008年分别
有 2512%和 2812%的样本村将集体收入主要用于办公 。
93
R E FO RM O F ECONOM IC S YS TEM
NO. 1. 20 10
1978年 , 农业生产中种植业比重最高的村达到 141 个 , 占总
一 、农村经济状况变迁
样本村的 94% ; 2007年 , 这一比例下降为 8216% , 下降约 12
个百分点 。以畜牧养殖业 比重为 最高 的样本 村的 比例也由
所占比重上升 , 但是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首先 , 从总体上
Fra Baidu bibliotek
看 , 农村中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仍未改变 , 但是二 、三产业在
农村 经 济 中 的 作 用 逐 渐 增 强 。 1978 年 , 有 142 个 样 本 村
(9417% ) 的产业结构均是以农业产值最高 (见表 1 ) , 2007
年 , 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 产 值 最 高 的 样 本 村 的 比 例 下 降 为
(一 ) 农村经济结构变迁
1978年的 113%上升到 2007年的 817% , 增长较快 ; 以林业产
调研结果显示 , 样本村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 值比重最高的样本村的数量在 2007年也有所增加 , 但是增加
变化的趋势是 , 农业 (大 ) 比重不断减少 , 二 、三产业所占
的比重上升 ; 种植业所占的比例下降 ,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筹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见表 2) 。2007年 , 集体统
一经营职能弱化 , 农村集体经济并未得到应有发展 。随着农
村税费改革的推进 , 传统的国家 、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发
生了根本变化 。现在国家不仅不对农业征税 , 还对农业实行
补贴 ; 相关税费的取消 , 则使集体的农地所有权很难实现其
表3
改革开放 30年 , 样本村集体经济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