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重力2
高二年级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二年级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导语】知识掌控的巅峰,应当在一轮复习之后,也就是在你把所有知识重新捡起来之后。
这样看来,应对高二这一变化的较优挑选,是在高二还在学习新知识时,成心识地把高一内容从头捡起,自己计划进度,提早复习。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期望对你有所帮助!1.高二年级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邻近)2、胡克定律F=kx{方向沿复原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FN{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FN:正压力(N)}4、静摩擦力0≤f静≤f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m为静摩擦力)2)力的合成与分解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3、协力大小范畴:|F1-F2|≤F≤|F1+F2|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为协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2)协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换关系,可用协力替换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挑选标度,严格作图;(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协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2<strong style="color: rgb(57, 145, 229); white-space: normal;">.高二年级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高中物理必修2重力 势能

如何确定重力势能的大小?
通常物体具有能量才能做功, 我们经常用物体最多能够做多少功 来量度物体具有多少能量。(即: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重力势能的 变化也可用重力做功表示出来。)
打桩机的打桩过程
思考: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之间的关系?
一. 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以下三种情 况重力所做的功。
1
2
3
第一种情况
重力做的功:
WG = mgh
= mgh1- mgh2
第二种情况
h1
重力做的功:
WG= m g l cosθ
h2
= mgh
= mgh1-mgh2
第三种情况
重力做的功: WG=mgΔ mgΔh2 + · · ·
=mg(Δh1 +Δh2 + · · · )
=mgh =mgh1- mgh2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3m
B
1m
∆Ep是绝对的,与参考平面的选取
无关!
一、重力做功的特点: 与路径无关,只与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有关。
小 结
WG mgh
二、重力势能:地球上的物体具有的与它高度有关的 能量。表达式为:
EP mgh
三、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W E E G P1 P2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四、重力势能是相对的 ,正负表示大小。 一般不加说明是以地面或题目中的最低点所在的 平面作为零势能参考面。
5N
3m
1m
思考:高度h怎么确定呢?
三、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1、选择不同的参考平面,其数值不同。 2、选择哪个水平面作为参考平面(零势 面),可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思考:
h能不能等于零或小于零 呢?如果可以,表示什么意 义呢? h的正负表示物体在参考 平面的上面或下面,即 Ep>0或Ep<0。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二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二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2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物体受到的重力G与物体质量m的关系是G=mg,g称为重力加速度或自由落体加速度,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低和纬度有关。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在南北极或赤道上指向地心。
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
2、万有引力存在于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
万有引力F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1 、m2和它们之间距离r的关系是,G称为引力常量,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其大小通常取。
万有引力的方向在两物体的连线上。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弹簧的弹力F与其形变量x之间的关系是F=kx,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与弹簧的长短、粗细、材料和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
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弹簧都有弹性限度,超过弹性限度后,前述力与形变量的关系不再成立。
4、静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当两个物体间只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没有相对运动,这时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
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两个物体刚刚开始相对运动时,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称为最大静摩擦力。
两个物体间实际发生的静摩擦力F在0和最大静摩擦力Fmax之间。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5、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滑动摩擦力f与压力FN之间的关系是f=uFN,u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6、静电力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力。
静电力F与两个点电荷q1、q2和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关系是,k称为静电力常量,其大小为。
高中物理必修二 新教材 讲义 第8章 2 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学习目标] 1.知道重力做功的特点(重点)。
2.理解重力势能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重难点)。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知道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重点)。
4.理解弹性势能,知道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一、重力做的功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位置A分别按下列三种方式运动到高度为h2的位置B,在这个过程中,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重力加速度为g):(1)求出图甲情形中重力做的功;(2)求出图乙情形中重力做的功;(3)求出图丙情形中重力做的功;(4)重力做功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重力所做的功W G=________,Δh指初位置与末位置的高度差。
2.重力做功的特点: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3.物体下降时重力________(选填“做正”“做负”或“不做”)功;物体上升时重力________(选填“做正”“做负”或“不做”)功。
4.重力做功的特点可推广到任一恒力做功,即恒力做功的特点是:与具体路径无关,恒力做的功等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大小的乘积,跟初、末位置有关。
(1)物体运动时,它的起点越高,重力对它做的功就越多。
()(2)质量越大,重力做功越多。
()(3)物体所处的高度只要发生变化,其重力一定做功。
()(4)重力做功多少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它通过的路程。
()(5)重力做功与物体受到的其他力无关。
()例1某游客领着孩子游泰山时,孩子不小心将手中质量为m的皮球滑落,球从A点滚到了山脚下的B点,高度标记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为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A到B的曲线轨迹长度不知道,无法求出此过程重力做的功B.从A到B过程中阻力大小不知道,无法求出此过程重力做的功C.从A到B重力做功mg(H+h)D.从A到B重力做功mgH二、重力势能如图所示,水平桌面距地面的高度为0.8 m,一物体(可看成质点)质量为2 kg,放在桌面上方0.4 m的支架上,则:(g取10 m/s2)(1)以桌面为参考平面,计算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并计算物体由支架下落到地面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2)以地面为参考平面,计算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并计算物体由支架下落到地面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3)比较以上计算结果,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总有W G=mgh1-mgh2。
人教版必修2高中物理课件-重力 相互作用

時所受到的重力
D、同一物體在同一地點,不論其運動狀態如何,
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樣大
基
礎 關於物體的重心,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訓 練 A.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ABC
B.用線懸掛的物體靜止時,細線方向一
定通過重心
C.一塊磚平放、側放或立放時,其重心
在磚內的位置不變
D.舞蹈演員在做各種優美動作時,其重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1節:重力 相互作用
力 定義: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物質性:力 而不單能獨離存開在物體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相互性:一個物體既是施力物體,也一定是受
力物體
向量性: 力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
力是向量
力 的 作 用 效 果
力 的 作 用 效 果
力 的 作
2、效果:
1) 力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能 力 提 升
把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形薄板繞 C點緩慢轉動45°,則物體的重心位 置升高了多少?
A
B
D
C
能1.“孤掌難鳴”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力 提
2. 電子秤稱量的是品質還是物重?
升 3. 為什麼現在優秀跳高運動員都
採用“背越式”技術?
作 P53 問題與練習 T1、T2
業 佈
(作業本上交)
置
C、只有有生命或有動力的物體才會施力,無 生命或無動力的物體只會受力不會施力。
D、任何一個物體,一定既是受力物體,也是 施力物體。
基
礎
訓 練
關於物體所受的重力,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D
A、物體只有在地面靜止時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體在自由下落時所受的重力小於物體在靜止
時所受到的重力
高二物理重力势能2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当然不能,因为此时这个能量不能表示物体重力做功的实际 情况. 当摩擦力对物体做功时,我们能不能定义有一个摩擦力势能存在 呢?为什么? 不行,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
高度h是相对于谁的呢?
重力势能总是相对于某个水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 面叫参考平面.
参考平面选取不同,重力势能的数值就不同.可见, 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选择哪个水平面作为参考平面,可 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平面.选 择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是不同的,但 并不影响研究有关重力势能的问题,因为在有关的问题中, 有确定意义的是重力势能的差值,这个差值并不因选择不 同的参考平面而有所不同
4
重力势能
蓬松的白雪,给人以恬 静、美丽的感觉。然而雪崩 爆发时,以排山倒海之势, 推毁沿途一切,给人类、自 然界带来灾难!
选自电影《极限特工》电影片段
这是因为物体一旦处在一定高度时, 就具有了一定的能量。而当它从所处的 的高处落下时,这些能量就会以做功的 方式释放出来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物体由于被举 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那么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又 如何定量表示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这个问题.
A.重力势能等于零的物体,一定不会对别的物体做功 B.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它的重力势能一定等于零 C.在不同高度将某一物体抛出,落地时重力势能相等 D相对不同的参考平面,物体具有不同数值的重力势 能,但并不影响研究有关重力势能
2.下列关于重力势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A.重力势能只跟物体所处的初、末位置有关,与物体 实际经过的路径无关 B.重力势能的变化,只跟重力做功有关,和其他力做 功多少无关 C.重力势能是矢量,在地球表面以上为正,在地球表 面以下为负 D.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等于重力对物体做的功
高二物理公式必修二

高二物理公式必修二高二物理知死活都是分章节的,高三复习的时候也是分模块的,每个章节(模块)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二物理公式,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二物理公式(一)第一章力1. 重力:G = mg2. 摩擦力:(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 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1. 速度公式:vt = v0 + at ①2. 位移公式:s = v0t + at2 ②3. 速度位移关系式: - = 2as ③4. 平均速度公式:= ④= (v0 + vt) ⑤= ⑥5. 位移差公式:△s = aT2 ⑦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2.(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2. 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 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 线速度的定义式: 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 角速度的定义式: =③.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④.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⑥. 向心加速度:a = 或 a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高二级期中考试物理必背知识点

高二级期中考试物理必背知识点下面了高三物理复习知识点之力和物体的平衡,希望大家能把觉得有用的知识点摘抄下来,在空余时间进行复习。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外表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外表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局部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
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假设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那么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假设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那么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单元:重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会用公式G=mg(g=9.8N/kg)计算重力。
3、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中心的位置。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2、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代替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要片面。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G=mg中,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学难点:
1、“重心”概念的理解
2、“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实验法、分析法
教学用具:
弹簧秤、钩码(二人一组)质地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学生准备)、木圆环、直角三角尺(教师用)重锤线(演示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跳起来,总会落回地面,扔出去的东西,也都要落回地面,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会指向地面,这都是因为在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有关重力的知识。
板书:第二节重力
二、新课教学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个分力,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
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的。
提问:物体所受到的重力的实例物体是谁?
学生:是地球。
强调:物体只要在引力范围内,就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1)实验: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球的受力情况,由二力平衡知重力
竖直向下。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
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2)学生动手实验: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会从二力平衡角度回答: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水平面压力的大小等于其重力。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板书: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同学阅读课本内容可知,赤道上g值最小,而两极g值最大。
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地面附近不太大的范围内,可认为g值是恒定的。
(3)巩固训练:
出示投影片
A如图:
已知小球、物块的质量为m,求悬绳的拉力是N。
物块对地面的压力(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是N。
如果说悬绳的拉力等于重力,物块对地面的压力等于重力,这种说法对吗?
B、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C、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个表示对吗?
师生共评得到:
A:只要在静止状态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物体对水平支持物才有上述关系。
B、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上面说法不对,只能说拉力(或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的大小。
3、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就是在研究问题时,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物体的重心。
我们把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成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代替的思想。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同学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这些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出示投影片)
(2)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
..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
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木在物体之外。
(3)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即跟形状有关,也与质量分布有关。
比如:往高处叠放东西,重心不断随高度而上移。
(4)重心的高低与支承面的大小决定物体的稳定程度。
简单介绍一下不倒翁的原理,让学生有一种印象,为以后学习平衡的种类奠定基础。
三、小结
1、用投影片出示小结内容
(1)重力产生的条件以及重力与引力的区别
(3)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3)G=mg,g值在不同位置数值上略有差别,通常不特别说明的话,g=9.8N/kg
(4)重心的确定
四、作业
1、试画出物体A的重力示意图
2、课本P5、练习一
3、4
五、板书设计
⎪⎪⎪⎪⎪⎩
⎪⎪⎪⎪⎪⎨⎧⎪⎩⎪⎨⎧→→→→→→−−→−作用确定方法概念重心大小
方向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 六、教学总结
这节课在教学思路上应注意知识的接受要循序渐进,只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和深化,并把以后要用到有关重力的知识点了一下,为以后学生接受知识的路铺的平缓些。